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论何时,善良与势利,这些矛盾的一面都是交缠一起的。
  既会有人帮扶拉扯,也会有人吃绝户。
  当年的罗家,在族人眼里,便成了绝户,都认为罗荣肯定死在外面了,毕竟那年头当兵的可是很凶险的,死了都往往没个音讯的。
  当年罗老爹可是吃尽了苦头,小小年纪就挨冻受饿,因此虽然后来他去了长安,可也并没有对家乡的这些族人有什么记念。
  而罗荣因为知道妻儿在家中受的那些罪,更是彻底的断了与老家人的联系。就算有脸皮厚的跑去长安找他,罗荣也不怎么理会,顶多给点来回盘缠,但绝不会为他们安排什么。
  罗氏族人,本以为到了如今这一代,罗成当了皇帝,罗成的兄弟魏王对他们不会有什么怨恨的,谁知道,却还是碰了一鼻子灰。
  “罢了,当年的那些事情,我祖父记恨,我父亲挂怀,但对我们兄弟来说,这都是上辈人的恩怨了,如今我罗存孝也得皇帝分封为王,这次我路过襄阳,就是要去云南封国的。你们呢,不管怎么说也是罗氏族人,论辈份,有些是我大爷有些是我叔伯有些是我兄弟有些是我子侄,终究也是一家人。”
  “若是你们想走出这个小山村,有愿去外面闯荡的,可以考虑一下,随我去封国。到了那边,天高皇帝远的,我能信任的也就是你们这些有血缘之亲的族人了。”
  存孝先前的冷淡,让一众罗氏族人本来已经感觉没什么希望了,可此时听这话,又不由的有些心动。
  虽然与预期的不一样,但若是随这位宗王去云南封地,好像也比现在强些。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在这小山村里,几百年来,也就出了一个罗荣出了头。
  ……
  罗存孝的随行队伍里,于是又增加了十几户襄阳罗氏族人,虽然不少人心动,想去存孝封国做事,可又畏惧云南路远偏僻,于是最后只有十几户人一咬牙,决定去赌一把。
  他们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然后跟着队伍起程。
  老四骑在马上,看着身后的队伍,有些失落。
  他在河南到处招募人马,可事实比他想象的要残酷,虽然他开出了不少优厚的条件,但依然没多少人愿意去。
  好多人宁愿去嗣业的西海,也不愿意去存孝的丽江。
  最后没办法,招不到人,也不能挑了,于是管他歪瓜还是裂枣,不管以前是否当过无赖过干地痞,也不管是不是从过贼当过匪,又或者从前是奴隶什么的,哪怕一把年纪或病秧秧的,只要肯去,存孝都欢迎。
  “你笑什么?”
  存孝一扭头,发现被皇帝发配给他的李孝恭居然嘴角带笑,不由的火起。
  “只是突然觉得,我们这样一群人,跑到那彩云之南的丽江去,不知道会是个什么场面呢。也许,不没到丽江,我们就会被乌蛮给一锅端了。”
  “哼,娘的还幸灾乐祸,老子跟你说,你现在是被发配我丽江国,以后老死都不得离开,你下半辈子,就都掌握在老子手里。从现在起,咱们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你还乐什么?”
  李孝恭叹声气,他又哪乐的出来呢。
  身为关陇将门子弟,打小学习兵法战阵,在隋乱之时,虽统兵时间不长,可也是打过几场硬仗的,然而他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只能说时也势也。
  李渊兵败灭国,他们这些李家的宗室子弟也不得不背负枷锁。
  曾经的宗室郡王,跟罗存孝一样的身份,可现在罗存孝依然是宗室王,甚至还得了实封开国,正前往封地就藩之国。
  而他李孝恭,却只能成为罗存孝的一个流放发配的长流人,下半辈子都只能做他罗存孝丽江国的一个带罪小吏,想想,真是命运弄人啊。


第965章 白龙化鱼渊中游
  五月初,皇帝御驾往关中长安而去。
  一路上,车马潾潾,队伍浩荡。
  皇帝罗成没有整天呆在轮宫之上,事实上有百官奏请把隋明帝洛阳宫里的轮宫拉出来,但罗成没同意。
  作为一个马上征战打天下的皇帝,他三十未到,根本不需要坐在轮宫之中,皇帝大多数是骑马,偶尔坐坐马车。
  他甚至经常带着羽林郎离开大队人马,到附近的村野草市里去微服走访一下,也会在沿途经过的郡县,召见地方官员,并会去当地军府检校一下府兵、郡兵们。
  一路走来,皇帝发现了不少问题。
  门下侍郎魏征一身道袍,又恢复了过去游方道人的装束,他骑着一头青骡,抹了把头上的汗,“这才五月初呢,就这么热了。”
  “老话说的好,过了五月五,就得睡凉席,你看这河边的稻子长的这么好,天气不热起来,庄稼怎么长的起来呢。”皇帝却是黑色软脚幞头配上白色长衫,腰间一条蹀躞带,还配了一把横刀,看起来,很有几分游侠的味道。
  罗成觉得此时的温度应当比后世时要稍偏高一点点,也正是这波暖流,让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趁势崛起,甚至是东北的契丹等部族,也因此走向强大。
  这样的好气候,对于中原来说,当然也是更有好处,这意味着能有更多的土地适合种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据说唐末和明末之时,都曾经爆发过小冰河气候,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比后世低的多,夏天大旱和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是河北,甚至连岭南的广州都狂降暴雪。
  小冰河期导致气温大幅度下降,粮食更是大幅度减产,天灾不断,导致饥荒四起,人口锐减,在下动荡。
  “热就热点吧,总比冷好的多。”
  这几年可以说老天还是比较关照的,比起隋末那几年,动不动就是大旱、黄河决堤、蝗灾等,起码是大部份地区风调雨顺的。
  在主要靠天吃饭的这个时代的农业,一个好天气,不但对于种地的百姓至关重要,就算对于朝廷来说,也至关重要。
  大家有收成,就能吃饱饭,人心就不会思乱,就能安定发展。
  魏征笑道,“夏天确实比冬天好,起码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夏天热点那就避避暑,可冬天严寒,却是无处可避的,每年冬天可都要冻死不少人。”
  君臣两人,带着一队羽林郎,走进一处设在河边的草市。
  在这个时代,城市城市,城池与市场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城的地方必有市,市场一般都是建立在城池当中,是专门的市场,一般城市里可不会让人沿街设铺,随地摆摊。
  当然,在乡村地方,也会有一些在城市之外的市场。
  一般都是设在一些渡口河边,或是路口之类的地方,方便附近一些乡村的百姓过来交易,也不会有什么房屋商铺之类的,大家过来找个地方随便摆摊,自由交易。
  这种市场,一般称为草市。
  有的草市是三五天一集,或是隔天集,或是逢单或是逢双,百姓们也称之为赶集市。
  相比起洛阳三市的繁华,这处小草市明显逊色许多,没有那么丰富的分类,齐全的行业。可是却也十分热闹,来来往往的人流,还有四处吆喝的百姓。
  来赶集的都是附近的百姓,也有些城里来的商人,大多数百姓过来赶集买东西的同时,也把自家产的一些东西带来出售。
  比如家里老母鸡下的鸡蛋啊,自己孵的小鸡崽啊,又或者是自家看门土狗下的狗崽啊,家里养肥的大鹅。
  也有人把自己做的一些手工拿来出售,什么芦席啊柳筐啊。
  还有些人会把自己捕猎下抓到的猎物,或者是积攒下的皮毛拿来出售。
  五花八门,好东西也不少。
  听着这些百姓讨价还价,甚至是以物易物,罗成觉得很接地气。
  集市上一角,甚至有几父子在那里摆起了一个铁匠铺子,在那里烧起炭炉,叮叮当当的打起铁来,打造修理各种农具菜刀等。
  罗成特意过去瞧了瞧。
  “能打刀吗?”
  打铁的汉子看着有五十多了,有些瘦,但却有些精肉,他满脸大胡子,凸了半个头,看到罗成的装束,认定是个大主顾,当即笑道,“郎君要打什么刀?”
  罗成便把腰下的横刀解下来递给那铁匠,“这样的能打吗?”
  铁匠接过,拔出瞧了瞧,摇头。
  “公子这刀可不是一般凡口,估摸着得是洛阳或长安的大匠打出来的,我可没这本事。”行家就是行家,一眼就看出了这刀的不凡。
  “差不多的也行。”罗成笑着道。
  结果这老师傅却道,“实不相瞒,我虽然会打横刀,但是朝廷有规定,我只能替朝廷打制兵器,不得接受私人订制。公子要买刀,还是找官府买,一般都能登记购买的。”
  “那可惜了。”
  老师傅见生意要黄,马上又道,“横刀大刀我打不得,但是小刀却是可以的,匕首或是解手刀都可以,包你满意。”
  “那就给我来一把解手刀吧。”
  “好类。”
  解手刀很小,比匕首不要小些,一般是随身所用,裁纸割肉都可以,因此也不会太锋利,时人一般都会在身上带把这样的小刀,就如同后世人外出旅游的时候会带把瑞士军刀一样,很是便利的小东西。
  打一把这样的小刀不需要什么太大的技术,也不需要多少时间,当然,不同的匠人打出来的样式也不一样,有些精致有些粗陋。
  罗成也没急着走,就蹲在边上看着老头指点儿子们接手打造,他一边跟着聊天。
  主要还是问问他们的生活,这铁匠父子几个,让他觉得与曾经的自己家很像,有天然的亲近感。
  老头感叹说,这两年日子还是不错的,最主要的还是摊丁入亩折役入亩之后,感觉自由了许多。
  以前总要服役,尤其是他作为铁匠,更是常被征发。
  现在好,朝廷分田授地,他家里八口人,父子四个男丁,分了一百多亩地,可以说根本不需要再去佃田耕种。而朝廷把役折钱,摊入亩中后,虽然也等于是交了代役钱,但那点钱比起以往年年要去做免费的役,好太多了。


第966章 近郭樵渔成野市
  过去有时遇大役,可能一去几个月。有时去远点的地方做役,役期可能才半个月,结果路上还要花掉同样时间。
  最怕的还是耽误家里的农时。
  现在好了,役折钱,全摊入田亩中随地税一起征收。官府要做役,都是出告示招募,愿意应募的都是按工给钱,就连路上的时间都算进去了,吃住也包。
  老铁匠有时也会去应应附近的工役,赚点工钱。
  “现在就近一些的工役,一般人还抢不到呢,先来后到,应晚了就满了。”
  好在老铁匠是个铁匠,因此农闲之时,也还可以带着儿子们四处赶集打铁。
  “那你这赶集一天,能赚多少钱?”
  “也赚不了几个钱,刨去开支,一天也能赚几个补贴家用吧。”
  “要交税吗?”
  “咱们这是野市,不用交税,若是进城去,入市场去一般就要交税的,不过也不多,我们这样的,也没几个钱。”老铁匠笑呵呵的道。
  “那还不错啊,这样下来,一年也能有些积余吧?”
  老铁匠便告诉罗成,说前些年动荡不安,日子过的苦,还拉了饥荒欠了债,如今这两年分田授地,日子算是慢慢好起来了。
  “要特别感谢官府,我之前借了不少债,利滚利的很吓人,后来朝廷规定了,说是要减租减息,禁止高利贷,过去的欠债,利息也不得收超过本钱两倍。这条规定一出,可是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本来我先前借的那些,都不知道滚了多高了,结果这下好了,只要还本再加两倍的息就够了。”
  “两倍的息也还是很高啊。”
  “好多了,之前都不知道滚了多少倍了,感觉一辈子都还不清了,现在好了,只还两倍,多的不用还,朝廷甚至还给我们贷青苗款子,无息的。你看我现在,终于还清了那些债,如今虽然家里还是破草屋但是无债一身轻啊。”
  老铁匠眼里充满着希望,按现在这样的日子,一家人再努力个三五年,便能起一座新院子,虽说用不起青砖绿瓦,但可以山石垒院,黄土夯墙,院子盖大点。
  “县里给我们家划了宅基地,我一家人多,给划了二亩园宅地呢,我都已经想好了,到时盖个三合的大院子,然后屋后再围个大菜园子,家里孩子一人都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这时打刀的铁匠小儿子道,“爹,还要盖间茅房,咱家得有自己的茅房。”
  “对,盖间茅房,省的在房间里用虎子,弄的臭烘烘的。”
  看着这几爷俩的那高兴劲,罗成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虽然辛苦,但他们却很乐观,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师傅,你觉得现在的两税高么?”
  老铁匠眯起眼睛想了想,“若单说每亩的租赋,倒不算低,可现在朝廷是摊丁入亩,折役入亩,这么总的算下来,其实负担还比以往轻呢。”
  以往老铁匠一家八口,成丁四个,但田地就总共那么二十亩,一家人因此得租佃地主的田地,租地主的地,收成一半得交给地主,剩下的并不多。
  可交皇粮的时候,却是按丁来算的,不管你家实际有多少地,都是每丁一年田租两石,还有调的丝布等,又有一年二十天的免费工役。
  更别说,社仓义仓粮,也还得照缴。
  时不时的还会有点什么摊派之类的下来。
  弄的是苦不堪言。
  现在好了,管你家中几丁,反正就看家里有多少地,按亩征租,然后按贫富再交户税,老头家现在一百多亩地,一年得交十几石的地税,交的粮比过去要多点,但是田多了上百亩啊,这些地可不需要再给地主交一半收成。
  而且这里还包含了社仓义仓粮了,也包括了折役的钱。
  老铁匠说他家现在是下户,户税钱没几个,他希望再过几年,能多交点户税,这就意味着自己家里到时更富了。
  “就是如今盐价贵。”铁匠小儿子插了一句嘴。
  “是贵了点,我这一家子一年吃盐的钱,都得费几石粮呢。”老铁匠也有些心疼,事实上如今各处百姓,都对盐价高感受很深,可罗成也清楚,盐税高,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丁税。
  朝廷一年要从中收取几千万贯的盐税,这可是朝廷最主要的税收了,这个税不可能降的。
  好在盐税虽高,但尚在百姓承受范围之内。
  “其它的东西现在价格都蛮稳的,可就这盐价,一直居高不下,本以为天下一统了,这盐价应当下来了,可纹丝不动啊,比我打的铁还刚硬。”老铁匠叹道。
  皇帝和魏征对视一眼,都只能无奈笑笑。
  现在朝廷的财政收入,靠的并不主要是两税的地税和户税,而是靠的工商税,其中又以盐茶铁酒马等专税,占据大头。
  朝廷需要税赋,主要是要养军打仗。
  近三十万的禁军,这可是支常备军,一年就得不下两千万贯的开销。虽说有官员说这花销太大,建议取消禁军,全部改为府兵,说这样能减少很多军费,可罗成最终还是没同意。
  大秦现在正是开拓进取之时,若是裁了禁军,那就从进攻转为了防御保守。
  铁匠父子人比较会说,或许是常赶集做生意,而且也有些见识。
  罗成跟他们聊了许久,从受田到债务,再到收入,再到税收,又要地方官府的风评等等。
  “我感觉父母官还不错,最大感觉就是不怎么扰民了,那些胥吏衙役现在也好的多,没有以前那么乱来霸道。”
  “这么说来,现在除了盐价高,是什么都好了?”罗成接过铁匠递过来的解手小刀,刚刚打造好,入手感觉还不错,虽不是很精致,也只是木头刀柄,但看的出还是不错的。
  “十文钱。”老铁匠笑着报价,罗成也没讨价还价,就递了十文开元通宝过去,老头接过钱挨个瞧过,对这些钱很满意,都是新钱。
  “也不能说哪都好,就是如今吧,朝廷大力移民边疆,你看这地方乡村好多人都迁移走了,如今村村都有移民走的,一下子比过去少了许多人。”


第967章 典妻生子传宗嗣
  人少了,留下的分的地就多了,这本是好事,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好像突然之间,女人不够了。
  “怎么个说法?”
  “年轻人娶媳妇难了,以往娶媳妇简单的多,虽也要给彩礼,但女方会有嫁妆。可现在这两年,娶媳妇越来越难了,好像年轻女子一下子少了许多,因此好多地方现在彩礼要高,嫁妆却陪的少了,就这样,还一家有女百家求,踏破门槛呢。”
  老铁匠指着身后的三个儿子,“我三儿子,到现在就一个娶亲成家了,那两个还打着光棍呢,现在娶个媳妇,动不动就得要六万六、八万八呢。”
  六万六那就是六十六贯,八万八更是高达八十八贯,对于普通的农家来说,这确实是很大压力,毕竟刚安稳几年,好多人家旧债都还未偿清,哪里有什么积余呢。
  “确实是贵了。”罗成也道。
  “所以啊,现在就有那种人牙子,专门弄来一些什么突厥女啊、高句丽女啊又是什么新罗、百济女之类的,便宜的多。有的一个只要两万钱三万钱就行了。”
  “这些怕是奴隶吧?”魏征在一边道,“朝廷可是有律法,良贱不婚的。”
  “这倒没事,那些人牙子会帮忙给放免还良的,花几千钱手续钱,就能给你办妥。”
  百姓们都想的比较简单,在娶不到媳妇,媳妇难娶的情况下,也顾不得对方是胡女还是奴隶出身了,只要是个年轻女人,能生养,就行了。
  毕竟六万六八万八的彩礼压力太大,更何况有的地方,听说甚至要十二万八、十三万六等,真是娶不起。
  总不能看着儿子二十好几还打光棍吧?
  过去朝廷是严禁良人与贱人成亲结婚的,违者不但婚姻无效,甚至还要处于徒刑劳改。
  可现在朝廷对这方面也放宽松了许多,主要还是给了变通的办法。
  就如老铁匠说的,良贱不婚是没变,但现在奴隶还良的限制放宽了许多,只要出钱,就能在官府登记申请,只要这奴隶不是有什么重大罪恶在身的,一般都是可能放免还良。
  取得良籍之后,自然就可以与良人结婚了。
  现在这也成了人牙子们的一项赚钱买卖,他们从各大奴隶港挑选年轻的女奴隶,管她是来自高句丽还是突厥,然后再贩到中原各地,卖给乡村那些找不到媳妇的人。
  本来在各大奴隶港口,没有一技之长,或是特别美貌的女奴是不怎么值钱的,值钱的是那些青壮的男奴,以及有一技之长的,或是长的非常漂亮的。
  这些人这么一运作,于是不值钱的女奴盘活增值,转手就能大赚一笔。
  还有一些人,则干脆更简单,他们或者到四边之地,或者就是在那些山区偏僻之地,找那些落后的土著蛮夷部族,搞起了婚介。
  其实也就是变相的买卖人口,如大别山啊巴汉等地,甚至是岭表等地,都还有着大量的土蛮,这些人过的还是比较苦比较落后的,于是有商人跑过去,承诺给他们女儿找个汉家好婆家,其实这好婆家不好婆家的,关键还是这些商人代付礼金。
  把许多中原的商货啊,或者干脆直接给钱。
  有的时候,有个万把钱,就能把那些土蛮砸晕,然后就同时嫁女了。这些人把女子带走,转身再嫁给那些光棍们,转手收两三万钱,大赚一笔。
  罗成听了也只能无语。
  虽然之前还没有官员把这些民间小事情禀报给他,但他丝毫不怀疑真实性,因为就算是到了后世,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
  大城市的人找不到媳妇,就跑到乡下去找,乡下人找不到了,那就跑国外去找,甚至早些年,各种拐卖买卖也层出不出。
  正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其实隋朝时娶不到媳妇的男子也多的是,只是那时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了,也就没有那么迫切的娶妻需求了,毕竟温饱才是第一啊。
  可现在大家日子普遍好过了些,生活都有盼头了,哪怕刚有温饱,也急需想要娶妻生子了。
  这是人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时代一样讲究重男轻女,过去日子艰难,因此溺女婴弃女婴的情况其实是非常多的,虽然战争也带来大量男子的死亡,可朝廷的大移民政策,和如今生活转好,使的这娶妻需求就无限的放大了。
  一时间,一女难求。
  自然而然的就催生出了这么一个婚姻中介市场了。
  “我先前也托了好几个人牙子,给我这两小子介绍,结果拉来几个,可都不太满意。”老铁匠有些遗憾的说,自家小子也是长的不错,人也聪明勤快的,还会手艺,将来日子肯定不会差哪去。
  但人牙子带来的姑娘,不是太老了,就是太丑了,要么就是看着身子太单薄了,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一句汉话也不会说,就跟个哑巴似的,甚至还不如哑巴呢,毕竟哑巴虽不会说,但大多都能听懂啊。
  可这些胡女奴隶,既不会说,也听不懂,花几万钱娶过来,就只能是生养了。儿子没官爵勋位,又不能纳妾,娶了不满意可就麻烦了。
  而他还听说,有些人花了几万钱娶了来,结果后来这女的又跑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老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