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3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雪貂皮、海狸皮、海豹皮甚至是鲸鱼皮等等许多珍贵的皮毛抵达,一时间让整个大秦的贵族豪门他抢疯了。
  丝绸虽然也能制成各种名贵的衣冠,可哪有那些皮毛更吸引人,倒不是说皮毛做成的衣冠更好更保暖,可物以稀为贵。
  对于那些贵族豪门来说,尤其是那些贵妇人来说,丝绸绵缎制成的太普通寻常了,北地来的皮毛才是流行的,谁都不甘于人后。
  而对于罗成和士信兄弟俩来说,士信运来这些皮毛,大赚了一笔,而罗成也同样大赚了一笔。
  市舶税收以及他也通过内侍省和买了大部份,然后再加工成各式奢侈的皮草出售,风靡长安洛阳,赚的盆满钵满。
  上次士信离开时,罗成可是给他送去了大把的皇家制度的紧俏商货,甚至还派了一支商船队跟着士信启程北上。
  罗成跟士信合伙做起了北方皮草贸易,其它的商人们还没有嗅到这里面的巨大商机,皇帝却是马上就开始带头抢占先机了。
  从北地每带回来一件雪貂皮,那么他罗成就能多武装一个士兵,每带回来一船的皮毛,那么他就能新武装一个团,钱不是万能的,但就算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一样离不开钱。
  钱能变成武器装备,能训练士兵,能开疆拓土!
  洛阳的贵妇人们购买的每一件雪貂大衣,每一顶海狸帽,都为大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1334章 贺蝗表
  “好一个飞蝗死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邙山上清宫中,皇帝看完一本奏折,忍不住大发雷霆。骂完还不解气,直接把奏折都扔了,气的罗成再坐不住,干脆起身出殿,站在外面看远处风景平息心中怒火。
  站在邙山,南望山下便是洛阳城,洛水从城中穿城而过。再往前,洛阳皇宫大门正对的是伊阙龙门。
  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又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故又得名龙门。
  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河穿城而过,洛阳城的选址确实得天独厚。
  尤其是站在这邙山顶上的上清行宫,便更能看的清楚。
  据说当年杨广二十岁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三路共五十一万大军伐陈南征,得胜归来后,杨广登邙山观伊阙,说那不就是龙门吗,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
  仆射苏威便拍马屁说,“天俟我隋!”
  后来杨广登基后便决定在洛阳营建东都,下诏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
  后来营建洛阳城,中轴线便正是对准了邙山上清宫和伊阙龙门。
  洛阳是数朝古都,隋朝以前也是做过周、汉、北魏等的都城,苏威说等隋朝来建都,当然是拍马屁的话。
  杨广是个喜欢奉承的人,但罗成并不喜欢。
  如今各道诸郡,都在全力以赴的灭蝗防灾,偏偏跳出来这么一个官员上奏,还说什么飞蝗死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这不是扯淡是什么?
  这把罗成当成什么人了?
  “查,给朕一查到底,朕到要知道这个这个……”
  一旁的殿中监冯力士小声提醒,“朔方道盐川郡太守段德操。”
  “就这姓段的,如此庸人,也能担任太守?吏部是如何考评的?政事堂又是如何管理的,还有御史台,为何就没有早点发现?”
  冯力士身为殿中监,也是很有几分本事的,起码高级一些的官员他都了解过。当下道,“这个段德操说起来,打仗还是有几手的,姑藏武威人,北齐名将段韶之子,原为隋骁果军将领,伪唐时为延州总管,曾多次击败朔方梁师都之进犯,并屡率军征讨击败梁军。后归秦,为破梁之先锋,因功拜柱国,授平原郡开国公爵。
  先后任延安郡都尉、朔方郡郡丞、盐川郡太守等职。”
  “锦衣卫奏报,关中朔方一带,飞蝗控制不力,导致飞蝗蔽日,所过赤地。可偏偏这盐川太守段德操此时却还上这贺蝗之奏,这是恶心朕还是欺瞒朕?”
  朔方道为朝廷在关中道北面所设立的一道,包含灵武郡、盐川郡、朔方郡、榆林郡、五原郡等,皆位于白于山之北,也是传统的关中长城之北地带。
  这些地方,除了河套的灵武和五原两郡,其余地方都是黄土坡或戈壁带,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各地治理蝗灾热火朝天之时,这里却因人力不足,灭蝗效果不大,最终导致飞蝗铺天盖地的集群成灾。
  百姓地里刚长出的青苗都被吃光了,这段德操还敢说死不食稼。
  怒过之后,罗成也开始深思。
  段德操本是隋将,后为唐延州总管,再到后来降秦,一直都是对抗梁师都的先锋,屡屡以少败多,对于稳定朔方也确实是立过功劳的,可这样的一个武将,如今却做出贺蝗这样的荒唐之事,不得不让人反思。
  “段德操将门子弟,又曾为宿卫骁果,再到州郡总管太守,并不是那种草莽出身不识字的莽夫,可他还是干出这等荒唐事来,这说明什么?”
  冯力士在一边忙转动脑袋,可一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说明啊,人不是全才,应当扬长避短,用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就有大用,用到了不合适的位置上,就反而会坏事,这说到底,其实还是用人之人的问题。段德操打仗是把好手,可朝廷却让他做太守,这就是用人不当。”
  “召王珪前来。”
  秘书监王珪赶到,作为内三省之一的秘书高官官,他的职责早就不仅仅是管理图书这清闲差事了,秘书监如今下辖著作局、太史局、国史局以及地理局。著作局管理的不仅仅是图书整理收藏了,还包括图书的出版售卖的审核,包括对民间一些违禁之书的处理。太史局负责的是天文和历法。国史局,则负责修史。地理局,负责的是关于山川地理的测绘等。
  当然,秘书监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皇帝顾问,以及替皇帝草诏。草拟诏书是一项很得要的职责,一般重大国事,正式诏令皆由中书舍的中书舍人草诏,而内诏则由翰林学士们草诏。
  但有的时候,皇帝也会直接让秘书监为自己草拟诏令。
  “王秘书,你替朕拟旨,训斥段德操贺蝗这种无知且又愚蠢的荒唐行为,这是欺君之罪,但朕念在他以往之功绩,现贬他为云南道大理郡都尉,其爵由平原郡公降为大理侯,令其将功赎罪。”
  王珪手执一卷,右手疾书,很快就把皇帝的旨意拟好。
  可罗成看过后,却道,“不要这骈四俪六的词藻,就用刚才朕骂段德操的白话,直接记录下来给他。”
  好在段德操这样的浑人还是少的。
  在有宰相下去各道担任巡抚使,又有御史台派出巡道御史后,各地捕蝗防灾的力度很大,灭蝗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罗成这边粮食换蝗虫的活动就没停过,不管百姓捕来多少蝗虫,都是如数兑现,也没有打过白条。
  仅洛阳府一地,二十余县,先后挖得蝗卵几万石,捕得跳蝻二十多万石,如今又上报捕得飞蝗一百四十余万石,这个数量相当惊人。
  如今整个河南府二十余县,那几百万军民,天天就在田间地头捕蝗。
  据说如今洛阳有一个笑话,说蝗虫如今都不敢三只凑一起出门,连外地的蝗虫都不敢飞到洛阳府来。
  蝗虫越凑群,群越大,越容易成为捕蝗者的优先目标,越死的快!


第1335章 马知县
  天气持续干旱,已经两个月都没下过一滴雨了。
  中原地区,蝗虫前仆后继,可依然被无数捕蝗大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捕捉,蝗灾还没有出现,可地里的庄稼还是没保住。
  庄稼青苗没被蝗虫吃掉,但没有水,一天天的旱死了。
  小溪小河断流,大河也裸露出大片的河床,只剩下河心浅流。
  官府已经开始告之百姓,今年的旱情还会继续,所以有些田地是保不住了,因此没有必要徒劳的抗旱了。没水可挑,挑也挑不赢。与其徒劳,不如大家一起捕蝗换粮食吧。
  各地捕捉的蝗虫如今堆积如山。
  好在上面的粮食兑换蝗虫一直在继续,没有变动过,蝗虫拉过来,粮食换过去,不打半点折扣。
  新科的状元郎新授了秘书省从六品下秘书郎之职,本来马周坚持不肯接受,他说要去地方上,最好是到偏远一点的地方去担任职务,哪怕是九品的县丞也行。
  不过皇帝以让他先在京城呆段时间,在吏部与其它进士们集体学习为由,还是先让他到秘书省任了职。
  然后,罗成让马周到偃师县去挂职,让他担任了县令一职。
  之前的偃师县令因治蝗有功,已经升任调走。
  马周到偃师任职,属于挂职,用朝廷的官方说法是以秘书省的秘书郎本官借调他职,因此他的正事官称是秘书省秘书郎知偃师县事,知县与县令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马周到任,发现自己的佐贰官县丞居然是李纲时,有些意外,这位前翰林院大学士、太子詹事,如今整天在县里忙着组织捕蝗抗旱。
  多数的田地已经被划定为放弃区,只保留了少数临河靠水的田地为保作区,组织民众打井,用水车等抗旱。
  李纲对于年轻的知县马周,倒没有什么不欢迎的,在下面的这些时间,让老夫子李纲似乎变了一个人。
  他现在也不去谈那些什么儒经啊圣人言论了,也不说天人感应了,他现在只是踏踏实实的在做些事情。
  “我知道内侍省一直还在收蝗虫,其实是陛下一心仁慈,他是用内库之粮来补贴救济百姓尔。”李纲很佩服的道。
  仅偃师县一地,如今每天捕到的蝗虫都是海量,可是内侍省的人却是来者不拒,有多少就换多少。
  三斤蝗虫一斤粟,从开始到现在没变过,已经换了两个月了。虽然不如一斤跳蝻两斤粟,可飞蝗个头更大。
  偃师城外,内侍省还专门派人建了几个巨大的蝗仓,里面存满了晒干的蝗虫。另一边,加工坊里,也是日夜不停的在碾磨蝗虫干制粉。
  李纲也知道内侍省用蝗虫晒干磨粉,然后掺上其它杂粮,或做成养生粉,或干脆制成饲料,用来喂鸡鸭等。
  可他依然认为,在这种时候,蝗虫已经收的太多了,如果以市场行为那完全可以大降价的。
  “那些作坊雇佣了不少县中百姓,每日以粮食结算工钱,这也是在变相的救济百姓啊。”
  马周对这些自然也是清楚的,但是他还是坚信,内侍省的行为并不完全是慈善,应当是还是有利可图的。
  他不会如李纲一样认为那完全就是救济慈善行为。
  作为新到的知县,马周用了几天时间把整个偃师县跑了一遍后,召集了县丞李纲以及其它官吏们。
  “按秘书省太史局的观测推算,河南的旱情还会加剧,所以今年上半年粮食基本上是保不了了,现在有李县丞带领大家捕蝗,效果很显著,县内基本上没有成群成片的飞蝗,这是好事。”
  “不过我认为,我们也不能仅仅只是盯着蝗虫,眼下是困难时期,我们要灭蝗,也还得防灾,今夏无收,那么到秋收前,还有大半年的时间,百姓的口粮一定得保证供给。”
  马周面前放着个小册子,这是他这段时间跑下面时记录的一些情况。
  “如今县中许多百姓手里还有粮,加之这蝗虫换粮,每家也换了不少,这是好情况,仓中粮食也不少。正常来说,就算今夏无收,我们依然不会发现饥荒,但未雨绸缪,某提议,对县中粮仓加紧监管,暂停粮食买卖交易,实行定量配售制,按户籍和人口定下配售额,同时锁死粮价!”
  马周的意思很清楚,现在不少百姓都还不缺粮,但终究还是会有些百姓会缺粮的,而且就怕大家见到旱蝗灾情,出现抢粮囤粮现像,到时有的人家里粮食囤积太多吃不完,而有的人家里却又没粮。
  搞定量配售制,凭户籍人口定量,这样人人都能买的到粮,又可避免他们恐慌囤粮,再来一个锁定价格,避免到时粮价飞涨,百姓买不起粮。
  “我们不缺粮,但我们得预防出现恐慌气氛,防止抢粮囤粮行为。”
  县录事道,“马知县,虽说县里有朝廷的官仓,可私人粮商还是有不少的,若是锁定粮价,只怕他们未必会肯啊。”
  马周很不客气的道,“粮商?粮商也是大秦的粮商,如今特殊时期,难道他们还想囤积居奇操纵粮价发国难财?谁敢不配合,那就视为有罪!”
  “什么罪呢?”
  “谋反!”
  马周冷声道,“大秦律令,谋反,谓谋危社稷,图谋推翻朝廷、危害国家之罪行。”
  县录事额头冒起冷汗,马周要把不肯锁价的粮商定谋反罪,确实也是能扯上关系的,可终究还是给人太过苛刻冷酷的感觉。
  但马周说特殊时期,一切从严,他又没无话可说。
  县中官吏们都望向李纲,毕竟马知县虽说是新科状元郎,可毕竟李县丞可是太子老师,曾经是宰辅。
  “某觉得马知县说的是正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稳,粮商要赚钱,但不能在这个时候赚钱。”
  马周对李纲投去了感谢的眼神,接着又道,“当然,除了保证粮仓安全,实行定额配售外,我以为当趁眼下时间,由县里组织,拿粮食出来雇佣青壮民众,修路铺桥、筑堤通渠,兴修水利,改造城市,这既能办些实事,又能赈济灾民,以工代赈,事情也办了,灾也赈了,一举两得。”
  李纲立即点头,“我赞成马知县的计划!”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作为新科状元郎,马周没留在长安城里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没流连于那些勋戚豪门的宴请,没忙着去拜访高官们,而是跑到下面来挂职任事,还一来就要干实事大事,这份态度,还有他的计划,都得到了下面官吏们的赞赏和支持。
  “天灾无情,人有情。咱们偃师县,不仅仅是要渡过灾情难关,还要化灾难为动力,组织民力,把一些需要办的事情,都一起趁空办了!”


第1336章 改旗易帜
  七月。
  中原大旱,赤地千里。
  旱情遍及关中关东十余道,连荆湘巴汉、江淮等地,也都是千里绝收。
  本该已是夏收过后的喜悦丰收之时,可现在地里干旱裂开的隙缝,都能塞进拳头。
  中原大秦治下诸郡县还好,毕竟朝廷从去年就有预测今年会有大旱,还可能有蝗灾,于是早早应对布置。
  各地都早早调备粮食,加上对粮食的控制,普遍推行定量配售,防抢购囤积,防粮商趁机居奇囤积涨价,兼之朝廷在各地推广以工代赈,利用如今灾情后出现的民力空余,于是组织百姓修建一些水利设施,以及修路铺桥,修补城池啊,城中的地下暗渠改造等等。
  百姓虽受灾,可去做工都还能赚工钱,直接以粮食抵工钱,家中老小妻儿们就全家上阵去捕蝗,捉多捉少都能换得粮食回来。
  对于朝廷来说,数年积蓄,要应付一场大灾还是可以的,毕竟旱灾其实比洪灾又要好的多,也比瘟疫等更好对付。只要有粮食,就不怕他旱。就算旱情严重,百姓饮水困难,可人是会走的,甚至可以暂时离开缺水的地方。
  一场大旱灾,却没有引发大饥荒,也没有出现什么大流民。
  各郡县的百姓,都留在家中,大家没有田可耕种了,可还有官府组织的工程要干,修路铺桥建城筑堤修坝堆水库,挖水渠疏河道清池塘通暗沟,甚至是城池改造,新建街市等等。
  朝廷各地仓库中的那些粮食,在这个时期,成了最坚挺的货币,也成了最稳定民心的保障。
  若不是那一片片干裂的田地,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根本没有灾情。
  不过汉江以南的荆湘,淮南长江以南的江东江西,却不一样了。
  席卷全国的大旱,让三藩之地也没能躲过,林士弘江西道内最大的湖泊,鄱阳湖原本浩淼千里,如今已经旱的成了大草原。
  荆湘的洞庭湖,一样缩减了三分之二。
  江东之地,近半的河流断流。
  最要命还是萧铣的南梁,居然爆发了蝗灾。
  荆湘之地,湖泊众多,干旱导致洞庭湖一带成为蝗虫爆发的温床,在中原各地早早就忙着挖蝗卵、捕跳蝻、捉飞蝗时,南梁却并没有什么动静。
  甚至在稍显安稳的大环境下,南梁君臣们内部的斗争越发的激烈了。
  萧铣和他的诸郡统兵大将们之间,争斗越来越激烈。诸郡大将,都是手握重兵,对萧铣这个皇帝并不怎么理会,萧铣自然是不满的。可当初他除董景珍和张绣这些王爷大将,那也都是靠驱虎吞狼,本身自己手里并没有真正可以压制这些诸将的实力。
  于是用这个除了那个,马上那个就又尾大不掉了,始终还是改变不了什么。
  南梁小朝廷,只剩下了十余郡之地,可是大大小小的军镇数十个,大的统一二郡之地,小的统一二县,总之都是各自招兵买马。
  在这种形势下,又没有秦朝来犯,于是南梁君臣间就忙着削藩和反削藩,大战小战不断。
  军头们都忙着招兵买马抢地盘,哪有时间救灾灭蝗啊。
  哪怕大秦朝廷也早早就给萧铣等降过诏旨,提醒他们要抗旱灭蝗,预防出现大灾大饥。
  可谁也没有正眼理会过。
  到了如今,恶果终于显眼了。
  正常年景,南梁就因为大小军头们忙着巩固地盘,招兵买马的,导致许多青壮都在军中,风调雨顺之时,地里产出都不行。百姓种的粮食,大部份得上缴,自余很少。
  而今年南梁各郡,夏收十不足二,绝大多数百姓是颗粒无收。
  偏偏这时又爆发蝗灾,连秋种也没法了。
  百姓手里又没余粮积蓄,郡县里的军头们,遇到这大灾,却越发的守着粮仓不肯放粮。
  百姓饿的没办法,于是只能开始流动起来。
  甚至已经有不少地方出现了饥饿的流民攻击地主富户们的庄园宅子,抢劫粮食的行为。
  下一步,乡村的地主们被抢光后,就可能要攻打县城抢劫官仓之粮了。
  许多流民开始北上。
  他们的目的就是渡过汉水,到大秦的地界上去,避灾求粮。
  无数的饥民都喊着北上投秦的口号,拖家带小,扶老携幼。
  可是此时,不论是萧铣还是各郡县的军头们,救灾时不用心,但却纷纷开始拦截流民,禁止他们出界越线。
  对于他们来说,百姓也是资源,还是宝贵的资源,是兵源补充,是粮食耕种者,是军械制造者,若是百姓都跑了,那他们还怎么维持?
  至于说百姓受饥,他们不管。
  汉口。
  汉江上,一条楼船停泊江心。
  船上,南梁的沔阳太守张镇周、江夏太守周法明一起拜见安陆太守翟摩侯。
  “翟公,我等皆欲改旗易帜,归附大秦!”
  翟摩侯却道,“时机未到啊。”
  “可我们撑不下去了。”
  张镇周和周法明一起叹息道,灾情越来越严重,如今不说救灾了,他们连军粮都得不到补充了。
  郡内的灾民,现在已经向流贼发展,开始攻城围县,局势确实控制不住了。
  两人早就跟大秦眉来眼去了,甚至若不是大秦一直不同意他们归附,他们早就率部献土归秦了。
  现在他们再一次提出要改旗易帜归秦。
  可翟摩侯虽然一直负责与两郡联系,但也不敢答应下来。
  “自当初圣人与三藩约好,三藩各封郡王后,几年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若是你们归附,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就将打破,战事再起也。”
  “翟公,萧铣如今已经是众叛亲离,就算我们归秦,他也不敢吭声的,甚至只要我们先带头归秦,到时必然还会有许多郡县响应归秦,那个时候,只要圣人一道诏令,便可召萧铣入洛阳,南梁不攻自灭。”
  “这不是一城一地之得失,这关系着大秦的整盘棋,三藩虽常相互攻伐,可在面对大秦时却是攻守一体的,一旦南梁有事,其它两藩也必然牵动,到时就是全局的变动。”
  张镇周无奈道,“如果翟公还是不肯接受我等归附,那我等就只得率兵携民弃土渡江归附了。”


第1337章 江夏
  “你们这样不是为难我嘛。”
  翟摩侯有些无奈的道,他端起面前的茶壶,给两位南梁太守各倒了一杯茶,然后又指着盘中的鱼道,“这是江里现捕的鱼,鲜着呢,油一煎,那个香啊,还热着,一点腥也没,尝点。”
  张镇周叹气。
  哪还有心情吃鱼喝茶啊,上火的满嘴是泡。
  其实他们早就欲归秦了,只要大秦一句话,他们随时归秦,可关键就是,他们想归秦,秦人都不肯。
  总是说什么江南三藩一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还不到时候。
  这左等右等的,现在眼看着治下郡内大乱,他们就想趁早归秦,然后就可以甩手了。
  “翟公,要不你帮我们再跟上面奏请一下,我们太难了!”
  周法明也道,“实在不行,翟公你先借我们点粮也好。”
  “要不,你开放边境,让我们放些灾民先过去?”
  看着这两位如今南梁朝中的大军头,翟摩侯有些哭笑不得。自来担任这安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