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4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古代许多王朝对于这些逃籍逃亡的逃人,一般都是加强辑查,一经发现,就要遣送回原籍,甚至可能要处罚判刑。
  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其它的处置。
  比如武则天时,天下百姓脱籍逃亡严重,于是武则天便也下旨,对于脱籍逃亡之人,不论主客,俱就地安置,承认他们在当地重新入籍,允许他们留在当地,这样一来呢,逃籍的百姓呢也重新有了身份,不用当黑户,他们垦荒的田地也得到承认,另一方面,朝廷呢重新把这些人入籍,也就意味着重新得到了课丁,有了征税的对象。
  “老道啊,脱籍逃亡,说到底其实就是百姓失了地,却还得承担课丁的税役,于是无奈脱籍逃亡。而我朝,早就有所预防,因此更改为两税制,丁不再是征税基础,而是以户等和田亩征税,户税低为辅,地税为主。因此我朝其实就算百姓真失了地,其税赋也就不用承担多少了。但就算百姓不用纳地税了,可失地后也是难以保障生活的,故此,我朝是允许百姓迁移的,尤其是鼓励迁移到边地去落户。”
  “对朝廷来说,地不少,地税就不变,故此百姓迁不迁移,其实影响并不大。至于你说那些殖民地天高地远难以管理,我倒以为也未必,朝廷可能让市舶司代管,或者专门建一个衙门负责管理这些殖民地,对其征税以及管理。朝廷连诸侯封地都可以管理,这些殖民地为何就不能管理呢?殖民者虽开拓殖民,对殖民地有更大影响力,但不可能会让他们成为独立王国的。”
  殖民地小的时候,影响力也小,朝廷就算无法直接管理这些小殖民地,那他们对朝廷的影响危害也小,等他们发展大些的时候,朝廷必然就会派人去管理,甚至可能驻军,到时其大权当然是在朝廷手里。
  从长远来看,罗成觉得鼓励对外开拓殖民有好处。
  大秦现在人口已经超过八千万,虽然其中归化蛮夷和奴隶就有两千多万了,但汉人依然有五千多万,这得益于朝廷的户籍清查能力,这几年,把天下所有汉人都清出来了,没有了隐户也没有了逃丁,就连过去的那些汉人奴仆,这几年朝廷都把他们全都放良,给他们迁到边疆授田分地。
  许多光棍,由朝廷配婚成亲,组成家庭,有些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成亲的,但现在都成亲了。哪怕是穷的要死的乞丐残疾,到了边地,朝廷也会想办法给他们弄来胡女给他们成亲。
  胡女嫁了汉人丈夫,便入籍归化,生下的儿女自然也就成了汉族。
  这方面,没有什么可自由选择的,不可能一个高句丽女人嫁了汉人后还保留高句丽族的身份,也不可能说他们生下的儿女,可以自由选择父亲族还是母族,更不可能会有什么其它胡夷蛮族能有什么优待。
  连边地的那些蛮夷都要改土归流,想办法让他们归化入籍,让他们变为诸夏,怎么还可能让汉人血脉最后变成蛮夷呢。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多,二三十年后人口过亿几乎不是问题。而对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来说,其实也就只能养个把亿人口了,再多,就很危险。
  若是把边疆新征服的这些地方开发出来了,那么或许还能再养活个几千万个把亿人口的,但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开发。
  所以说,得让人口走出去。
  除了朝廷主导的开拓,也得让民间参与进来。
  罗成的这些安排,其实就是隐含着对朝廷主导的未来开拓不太放心,他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担心自己哪天走后,太子嘉文接手后接不住。
  历史上唐朝安史之乱,真正要说来最大的根源其实就是大唐对外开拓的速度太快,而朝廷后续的管理根不上,脱节了。
  李隆基时代,对外开拓,胜多败少,边军十分强大,但是朝廷对外开拓虽然武功赫赫,可后续跟不上,或者说战争的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这加剧了内部的矛盾,最终才有了安史之乱。
  太子嘉文的能力一般,罗成担心若是自己死了,太子掌握大秦,难以维持眼下这种不断开拓下依然极难的平衡。所以他才希望,将来这种对外开拓的任务,由朝廷之手转到民间去。
  以民间力量为主,朝廷在后押阵兜底就好。
  “说实话,朕不担心那些豪强对外殖民,将来尾大不掉,就算他们将来真的在域外尾大不掉,自成一国了,其实也没什么,再怎么说,他们也与我们同根同源不是吗?大秦也许两百年,或许三五百年,但终究会被其它王朝取代的,朕只是希望将来推翻大秦取而代之的,依然是我们汉家人,而不是什么戎狄或蛮夷!”
  “这样,起码大秦就算亡了,但汉天下没亡,华夏文明依然可以薪火相传,你说不是吗?”
  魏征愣住,他还从没有想过,哪个开国皇帝会想着王朝二三百年后灭亡的事情,这想的也未免太远了一些。
  “陛下就没想过,让大秦千秋万代?”
  “千秋万代?真要是能千秋万代当然好,秦始皇称帝后,也想着千秋万代,因此他称始皇帝,儿子是二世,孙子将来就是三世,可实际上呢,秦二世而亡。周朝倒是有八百年天下,但实际上周天子真正控制天下又有多少年?”
  “汉朝说是四百年,但中间不也还有一个新朝吗?朕是不相信什么千秋万代的,能够二三百年就不错了,朕只希望大秦在这二三百年里,能够让华夏走的更远,不要再仅局限于中原这个小圈子。”
  不仅仅是殖民开拓,罗成也更鼓励中原的豪强们到新开拓的安东啊安西、云南等地去,那些地方新征服下来,严重缺少汉民。
  仅仅是徐世绩刚攻灭的百济,那里现在有三百多万百济、高句丽人,朝廷计划要清除三分之一的原住民,然后迁去一百万以上的汉人。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让汉人在那边站稳脚,可是现在想从中原凑一百万人可不容易。
  而且不仅是安东需要移民,云南、广南、流球、西山等许多地方,都极需移民填充。
  朝廷组织移民过去了,但许多地方都还是一穷二白,光靠朝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还是得借助民间的力量,尤其是这些豪强地主富商们的力量。
  “为了鼓励吸引这些人去边地置业投资,朕以为,可以对这些豪强们许诺一些有吸引力的好处,比如说对于那些在边地置业投资甚至是安家的豪强们,可以破例择其子弟授以流外吏职,让他们在边地官府效力任事。若办事得力,考核结果优秀,可以升迁入流。”
  “圣人,这样一来,只怕贵族士族豪强们的势力就会进一步坐大啊。”
  “只要保证中原核心基本盘,倒是不怕。”


第1399章 倭国银山
  天气晴朗。
  这一路过来,没有经历一场雨。没雨的冬季行路,倒也是不错的,虽然寒风呼呼,可没有雨雪,又不急着赶路,这便让队伍行进的很轻松。
  皇帝车驾沿济水行进着,河两岸的地里能看到青青的麦苗,庞大的队伍,每到一地,都能消耗掉大量的物资,好在各地早有准备。不过这支庞大的东巡队伍,还是硬生生的让沿途地方的物价飞涨了好几倍。
  尤其是一些稀少的地方特产,更是被买卖一空。
  每次车驾驻营,都会引来大群的商贾百姓,旁边会兴起一个临时的市集,洛阳商人们带来的各种京城货物,当地商人们准备好的各种土产,以及附近闻讯赶来的商人们的各种商货,还有不少本地百姓也赶着鸡鸭猪羊前来售卖。
  队伍那庞大的消费能力,每次都把货物横扫一空,让赶来的商人和百姓们都满脸兴奋嘴都合不拢。
  “当年隋明帝路过我们这一次,那时啊咱们县令让我们都去弄那野鸡毛,还得是那公野鸡上最长最漂亮的那根毛,一只公野鸡也仅一根毛呢,而我们每个都要交好几根,你说一时间哪弄那么多野鸡毛去,可为了交差,没办法啊。记得那时啊,一根野鸡翎都炒到一百多钱呢,有的人啊,没办法,自己弄不到,买又买不起,可衙门催的紧,最后无奈只好把女儿卖了。”
  一个老汉坐在一颗杨柳树下,说起往事。
  同样是皇帝出巡路过,如今秦皇路过,他不但没有被要求交半点什么土产方物,也没要求额外承担什么劳役,更不用交什么钱,而且之前受雇修路,还得了笔工钱。如今一家子人过来售卖家里的鸡鸭大鹅猪羊,每样的价格都比原先高了许多。
  切切实实是大赚了一笔。
  “早知今年圣驾东巡,我说什么也要多养点鸡鸭大鹅,多养点鸡鸭啊。”
  另一个也道,“可不是,一只大鹅卖出了一只猪的钱了快。”
  “我一篮子鸡蛋,都卖了半只猪钱了。”
  大家都是附近村民,这一天里已经不知道往返这营地集市多少趟了,开始是来卖点鸡蛋鸭蛋啥的,谁知道这么好卖,一来东西就被抢手脱销了,赶紧回家又去弄了些来,还是立马买光。
  这下一狠心,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打鸣的公鸡也捉来卖了,都是翻了好几倍,那些洛阳来的人真是有钱,买东西不问价,只管抢。
  徐老汉最后把家里那头准备过年杀的猪都给拖来了,现宰现卖,刚宰完,这肉就抢完了。
  “我还以为洛阳的贵族们都不吃猪肉只吃羊肉呢。”
  “贵人们是不吃猪肉,可是贵人们带了那么多随从呢,哪有那么多羊肉吃啊,总不能天天后面赶着羊群吧。”
  从洛阳到鲁郡,随驾的人马已经从开始的十来万增到了现在的近三十万,太多的人赶来跟随了,都想去泰山见见大场面。
  沿途内侍省虽然早调集了许多鸡鸭猪羊等,可依然是预料不及。这些随驾的人都是条件还不错的,拖家带口的随着队伍东来,手里不差钱儿。
  内侍省准备的肉蔬等优先供应皇帝和百官们,自费来的当然只能自己跟当地百姓买,他们不可能自己还带着猪羊鸡鸭上路,人太多,于是地方供不应求,毕竟活物鲜菜更难运输。
  于是价格一涨再涨,到后面大家根本不问价格,看到东西先抢,反正再贵,他们也吃的起。
  “这趟赚了得有好几贯呢。”徐老汉呵呵笑道。
  “可惜车驾也不在这多停留,明天就走了。”
  旁边一人道,“这圣驾不是还得回洛阳嘛,到时说不定还从这过呢,咱们可以再准备点啊。”
  大集上。
  一群装束比较奇特的人在漫步着,他们对每个摊前的商货都很感兴趣的样子,都要打量询问一番,可最后却又都不买。
  就算买,他们也喜欢讨价还价半天,绝没有半点贵人们的豪爽大方样。
  徐老汉问,“那伙人是什么人呢?”
  “听说是倭国使团的,你看他们个头极矮,而且这些倭人的腿还是罗圈腿呢。这些小矮子啊,最是小气了。买点东西喜欢左问右问的,还喜欢杀价。”
  “倭人还敢来见驾?他们不是联合百济叛乱吗?”
  “之前确实是这样,这些倭人不知天高地厚呢,他们居然也敢自称天皇呢?被皇帝派使者训斥后,倭人不满,于是就跟百济叛逆一拍两应,起兵叛乱了。结果啊,他们一个什么皇子带了一万人过来,结果刚到百济就被渤海舰队全部歼灭了,然后倭人的船就出不了海了,一离港就要被击沉在海上,前前后后倒是在海上又损失了上万,其中大多后来被捞起来送到咱们大秦发卖为奴了,不过听说这些倭奴不太受欢迎,个头太矮小,没啥用。”
  倭国军队出不了海,那边秦军的舰队带着商船又四处袭击倭国沿海,到处捕人为奴,倭国地方的豪强们自顾不暇,根本无法抵抗,于是只得请求女天皇把先前召集的地方军队送回去,各自防守。
  等到百济被灭后,倭国上下皆惊。
  摄政的皇太子与执政的苏我马子也不再内斗了,最后达成一致,派使者到大秦来请罪,希望大秦能够不要再派兵袭扰攻击倭国。
  “这些倭人这是真傻还是装愣啊?他们先来惹事,结果如今却又想要拍拍手就算了?”徐老汉都听不下去了。
  “可不,你说这怎么可能呢,倭国挑了事,现在想结束,圣人怎么可能同意?据说啊,圣人不肯接受倭使的陪罪,并且啊已经跟诸位宰辅们议定,要派舰队带商船继续攻打倭国沿海呢,甚至都已经下诏,说凡我大秦义商义民,皆可渡海攻打倭国,若能攻占百里,则赏十里为封地,授其男爵呢。”
  “啥意思?”徐老汉没听明白。
  “意思就是圣人鼓励大家去打倭人,谁能打下地盘来,朝廷就划一块地出来封赏给他做封地赏他爵位呢!”
  徐老汉一拍大腿,“这诏令一下,倭国不得完了吗?”
  “可不,还有一个消息如今正飞速传播呢,据说啊这倭国盛产白银和铜,有一座大山啊下面全是银子,足有几千万斤呢?另一座大铜山,就更不得了,下面的铜更多。”
  “不可能,几千万斤银子?”徐老汉根本不敢想像这座银山有多大。“倭人要真有这么大的银山铜山,还会这般弱?”
  “守着金饭碗要饭的也有啊,倭人自己开采本事差,要是换咱们去,一年怎么也得采他上百万两银子啊。”
  一群村民在那里感叹着,真要是有这样的大银山大铜山,那倭人这下真要完了。


第1400章 衍圣公
  鲁郡,曲阜。
  曲阜原名鲁县,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直到开皇十六年隋文帝杨坚改鲁县为曲阜,到如今。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曲阜,是儒家圣人孔子的故里。
  皇帝率百官祭祀孔子。
  皇帝颁诏,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这是一个很长的封谥。孔子在东周封谥尼父,孔子本字仲尼,尼父因此是一个敬称。
  到西汉时,由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朝廷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
  汉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长孙孔霸为褒成君,日后便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户祭祀孔子,封谥褒成宣尼公。
  到东汉时,朝廷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公神,其地位与社稷同等,并封为褒尊侯。
  北魏时,追封谥号文圣,称为文圣尼父。
  北周时,晋封为邹国公。
  到隋朝时,封谥为先师尼父。
  大秦立国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孔圣当封王!”
  东汉封孔子为褒尊侯,北周封邹国公,而大秦天子决定给孔子封王。
  “文宣王!”
  同时给孔子的封谥也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从今起,全国每个县都要建立文宣王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各地的各级学校,都要树立孔子像祭祀。”
  皇帝这个时候提高孔子的地位,将他列为与昊天上帝、社稷之神同等级的大祀,这种殊荣万古唯有孔子一人而已。
  这旨意一出,连王珪等儒家门人都大为震惊。
  封王就不说了,这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一个词都是万古殊荣啊。
  而且还将之列为如此大祀,王珪等儒家门人都受宠若惊。
  文拜孔子,武拜关公。
  皇帝有皇帝的想法。
  罗成这般捧孔圣,目的当然还是要将新建的科举制度稳固起来,儒家虽然在后世有不好的评价,但在古代,儒家其实也分很多学派,其中也有王霸派,后来备受诟病的理学派其实是要到宋朝开始,明清大兴的。
  “为孔圣设从祀。”
  从祀,即配祀,孔庙里不仅祭祀孔子,还选儒家先贤们陪同祭祀。
  皇帝钦定从祀者为四配,四配为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
  四配在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皇帝对四配皆追封为公,因此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
  四圣之下,为十二哲。
  十二哲为孔子优秀的弟子和同代贤人,供奉于孔庙大成殿中,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西侧北起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等。
  十二哲之后,则为先贤,再为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优秀的儒者,先贤七十二人,先儒八十一。
  “圣人,追封孔子为王,那其子孙?”
  “孔子之后爵号褒显,世世不绝,其来远矣。自汉元帝封其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时封其为褒成侯,始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国也,宣尼,其謚也,公侯,其爵也。此后,又封为邹国公,子孙也皆有封爵。”
  “朕崇尚儒学,尊崇先贤,故加至圣大成文宣王先师之号,务极尊显之意。朕望后来者能继奉吾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坠,故朕决定加封孔圣之嫡系子孙为衍圣公爵,以后代代相袭!”
  王珪听后大赞。
  “衍,寓意圣裔持续衍展、世代繁衍无止境,代表吾皇与吾朝尊孔崇圣的孔高境界!”
  相比起之前的褒成、褒尊、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封号相比,明显更显皇帝的水平。
  “授孔子三十一世,国子监祭酒、集贤殿大学士孔颍达为第一代衍圣公爵。”
  “圣人,孔颍达非当代直系嫡长!”王珪提醒皇帝。
  罗成只是笑笑。
  “孔先生八岁就学,师从大儒刘焯,能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后朕召为学士,再加官散骑常侍,最后主持国子监任祭酒,先前朕拜其为集贤殿大学士,入翰林院。”皇帝问,“孔颍达不正是当代孔氏贤者吗?由他来承封衍圣公之爵,岂不正好?”
  皇帝如此坚持,其它人当然也不好多说。本来嘛,这爵位继承,当然是以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可皇帝现在授封的是初代衍圣公,并不是承袭原来的邹国公爵位,故此也可以选个贤的。
  当朝翰林院大学士,孔家其它人也确实没有比孔颍达更优秀的了。
  原来隋朝时曾封孔子后裔绍圣侯爵位,所封的是第三十一世孙,也就是孔颍达的族兄孔嗣悊,他在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迁太子通事。杨广大业四年,封他为绍圣侯,赐食邑一百户。
  能在大业朝考中进士,也算是个不错的人才了。
  不过比起孔颍达来,他如今已经老迈了,隋末后他便归隐家乡不出,所以这次皇帝干脆便另选了孔颍达为衍圣公。
  “孔嗣悊就改封为曲阜县男爵吧,他年纪大不愿意再出仕,朕也不强求,就赏他绢五百匹,钱三百贯,让其安心在家休养吧。”
  那位绍圣侯其实早在大秦立国不久后,在曲阜归秦后他的爵位就没了,当时皇帝并没有承认杨广封他的绍圣侯爵。因此当他知道皇帝要给族弟孔颍达封衍圣公爵后,也没有什么不满的。
  更何况,现在皇帝还给了他一个曲阜男爵做补偿,因此也就满足了。
  对于祖先孔子被尊封为文宣王,还追谥那么长的谥号,新的曲阜男很激动,全国所有县都要建立文宣王庙,所有学校都要立孔子像,这对孔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这意味着孔家以后真的可以与国休戚了。
  为此,哪怕他这个嫡长把爵位让给孔颍达,也绝对是愿意的。
  皇帝笑呵呵的给孔嗣悊又加了点钱帛赏赐,皇帝尊孔目的是科举,是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士子阶层,以改变如今的旧士族垄断状态。因此,尊崇孔圣同时,施惠一些给他的后人,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个空头爵号而已。
  罗成不仅封孔子为文宣王,他还早就封了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并以关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
  现在,文圣孔子才刚与武圣关公并驾齐驱,还晚了一步成为国家祭祀主神。
  孔王封文宣王,而关羽是直接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一步到位成为了关圣帝君。
  全国各县,一样早就设立了关圣武庙,武庙里也一样有历代著名将帅配祀。
  对于皇帝而言,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其实不过是皇帝和朝廷故意树立的两个榜样而已,重点不在孔子和关羽,而是其背后代表的皇帝尊文崇武,文武并重的思想。
  “在曲阜为孔圣修一座规模最高的大圣至成殿吧,要建成天下文人儒士的圣地,以后历代名儒大贤,皆入殿陪祀,受天下读书人之祭祀敬仰。”皇帝道,“所用花费,从朕的内库中拔。”


第1401章 镇北王
  泰山下,汶水河边,博城。
  数天阴雨终于结束,碧空如洗,金光洒落。
  丰神男子头戴黑色软脚幞头,腰扣革带,腰里还系着把横刀,脚下乌皮靴子,高大俊朗。刚刚而立之年的他望着面前的高山,微微笑了笑。
  身旁锦衣年轻人蟒袍玉带,不知兄弟笑什么。
  “民间都说五哥你远迈秦皇汉武,如今登临泰山封禅,实至名归。”
  自洛阳一路东巡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