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4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罗成却道,“杨广巡边,喜欢讲排场,动不动带着数十万人,整个宫廷和百官都随驾,远巡边关当然不便。朕只带几万将士巡边,不带他人,不会有这些麻烦,沿途也不需要太多的补给供应。”
  “朕去看看边关,慰问下将士,看看移民边疆的百姓,不亲眼走一走看一看,哪里知道边关怎么样了。更何况,朕也要去跟边塞的那些藩属的胡夷诸侯们会会面。”
  “只带几万将士巡边,怕有万一啊。”
  “能有什么万一呢,边塞如今也就一个薛延陀敢作死,但朕不是已经派了罗克用和尉迟恭他们北上吗,年后就能出兵了。朕也正好可以去北疆慰问下将士们,激励下士气。”
  “可万一要是薛延陀几十万骑南下,就怕惊扰圣驾!”
  “他们还没这样的本事,如今可不是隋时,大秦的北方边防固若金汤,薛延陀再有本事,也不可能突破到阴山燕山一线来,朕巡边,也只是在长城内线,惊不到。”
  三五万精锐的将士,怕什么?
  三五万人虽不多,可地方上到处都是卫营府兵,六京重镇还驻于禁军精锐,随时可以招来。
  罗成还是想要多走走,亲眼看看外面的情况。
  这次东巡,中原沿途所见,都还不错,可是边疆之地如何,他还是没有什么直观印象。听下面人奏报,都不如自己去看看瞧瞧。
  “此次北巡,后宫一个都不带,皇后和太子等都回洛阳去。诸王也各自回藩,宰相里就留中书左侍郎侯莫陈乂和门下左侍郎魏征,大学士里留温彦博与孔颍达,另外内三省监随驾,再皇城司提督李宪和锦衣卫都督指挥使贾润蒲随驾,其余大臣都不用随驾。”
  就算皇帝不在京,可有一众宰辅在,有太子监国,也不用担心了。
  “圣人,百济长孙无忌奏章。”秘书监王珪进来。
  “很重要?”
  “有些意思。”王珪道。
  罗成接过看了,果然露出了笑意。
  “这个徐小凤,朕若记的不差的话,他过去也在朕的亲军里当过侍卫吧,后来外放了?”


第1442章 海外殖民地
  “回圣人,徐小凤之父原为隋之太守,后归附圣人,与突厥决战时战死,圣人记其功,特收其子徐小凤入亲军为七品侍卫。后叙功外放为都头,再升为营司马。然后是遇裁军,他所在部队都裁了,他也退役了。退役后召集了一部军中旧部,买了几条船,这几年一直在百济和倭国沿海劫掠,这次也不知道怎么的,居然还在倭国那津搞出这事来。”
  王珪话里话外,其实都在替徐小凤说话。
  “挺会搞事的,我记得这家伙个子瘦高,平时总是笑呵呵的,但下手极狠,戾气重了点,有些脾气。没想到居然退役了,更想不到,如今在长孙无忌的奏章上看到他,还惹下这么大事。”
  “年轻人嘛,比较冲动,本来诏令已下,不得再劫掠倭国,他也就从耽罗港采购了五船货物,去那津贸易,生意做的挺好,却起了误会,好在如今误会已消。”王珪道。
  “你也别替这兔崽子说话,朕知道这绝不是什么误会,就是这些人太胆大妄为了。不过这事毕竟是发生在东瀛,结果也还好,朕也就不过于计较了,若是他的人敢在中原任意一地干出这事来,朕绝不轻饶。”
  “那圣人看怎么处置?长孙宣帅之意,是要嘉奖他,志贺列为海外殖民据点!”
  罗成笑笑。
  “又是一个李世民,能惹事的主,好在也有收拾善后的本事。”
  “他献上的那颗金印送到没?”
  “已经到了,要呈献陛下御览吗?”
  “不用了,不过是一颗金印而已。东汉时的奴国也好,曹魏时的邪马台国也罢,虽然派使进贡,中原则册封授印,可说到底,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性的统治。真正要纳入疆域,实行统治,对这样地方,唯有一个办法,就是移民换种,而不是靠什么册封羁麼。”
  册封羁麼根本不可能有用的,这就如同是云南和越南的例子一样。
  云南之地因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在古代中原王朝对其控制还不如越南早,可是最终越南依然还是脱离了中原,云南却反而成了不可侵害的一部份,为何?
  “原因就是在古代,虽然交州之地,可通过海上抵达,但当时北面的岭南之地,始终是汉人人口稀少,朝廷开发岭南,都是十分缓慢的,一代双一代的努力,才渐渐的把两广稳固下来。”
  但是更南边的交州,却始终存在着汉人人口数量太少的问题,补充又隔着岭南,因此当地虽有流官,可下面的百姓却更多的是当地的蛮人,他们不断的吸纳着中原的文明,却始终没有被同化,一旦实力强大,而中原内乱,他们便会趁着脱离自立。
  而云南恰相反,在很长段时间,云南这片高地,中原王朝也是难以深入统治,于是地方蛮人自立,可中原王朝虽迟至明朝时,才真正的开始清洗土人上层,实行大移民,可这一招却十分有效,源源不断移过去的汉人百姓,最终超过了土人,于是汉家成功的稳住地位,并最终再没让土人翻过盘。
  云南和越南的例子在前,使的罗成始终坚信,要对高句丽、百济、以及岭南、林邑、甚至是云南、黔中、西山、青海,以及安西北庭等地,实现真正的控制,只有一条途径,移民换种。
  除此之外,想要征服同化,基本上很难有可能。
  汉代时倭人就向中原称臣了,也接受册封了,可有什么用呢?岛上都是倭人,那么就算他们也接受汉文化,接受儒家文化,但最终他们依然是倭国人。
  “让吏部给徐小凤颁发志贺县令告身,授他县令之印。另外,朕也按此前诏令,将志贺县中的志贺岛划给徐小凤,作为他的封地,授他志贺县开国男爵,赐他一百户真封食邑。志贺县作为海外殖民地,其地的所有税赋收益,他可享有三之一,其余三之二上缴朝廷。”
  志贺岛处于那津港湾的出口要地,控制住这个岛在手,是很有益处的。
  罗成这样的战略高手,一眼就看到这个岛的重要性。
  那津港,接下来必然能够快速发展更加繁荣,则志贺岛的重要性越来越强。
  徐小凤又曾作为皇帝的亲军侍卫,这就是一颗忠心的钉子。
  更不必说,海外殖民地政策,本就是皇帝一手推出的,现在徐小凤这个典型当然值得立一立,推一推的。
  东瀛的苏我马子为了得到朝廷的支持,连半个肥国都愿意的共手让出,更不要说什么小小的志贺岛,他就算知道这岛的作用,可也还是送出了,就表明了他的态度,他要向朝廷表明忠心。
  皇帝当然也乐得收下这份忠心。
  这就比如,苏我马子不但把自己年轻的女儿送入了皇帝的宫中,甚至一回倭国,就马上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送到中原,名为随驾护卫,侍奉天子,实际上就是质子。
  “从山东给志贺岛迁五百户人口过去,另外从百济给移百济和高句丽人各两百户口。既然志贺设县,那就得有几分县的样子,虽说这县是在东瀛道下,但也可以由朝廷让百济道代管嘛。”
  王珪立即心领神会。
  这就跟从肥国分出来的肥前县一样,名义上是东瀛道筑紫郡下,但实际上却是由百济道和东明郡代管。
  移民换种,肥前和志贺先行吧。
  王珪领命退下,心中暗道,这个徐小凤真是好命,跟李世民一样能惹事,但皇帝却偏偏就是欣赏这样的人。
  李世民夺了狮子城,如今成了林邑道宣帅兼太守。
  徐小凤抢了那津,占了志贺,现在也成了志贺县开国男爵。
  有了这两个榜样在,只怕接下来,会有无数胆大之人,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了。
  王珪不知道这个头一开,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不过想想一个大秦的退役士兵,如今却占着倭人的土地,打造殖民据点,接下来还要移民殖民,想想倒也挺兴奋的。


第1443章 打秋风吗
  转眼已经到了腊月,百济道多山,腊月时的气温远比东面的山东要冷的多。尤其到了腊月时,还开始了三寒四暖反反复复的奇特天气。冷三天,然后暖四天,整个腊月里都是如此的反反复复。
  日落的也更早了,昼短夜长。
  这天早上。
  地上还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地面也冻的硬邦邦,一行人打北面路上过来,停在了礼村前。
  寂寞的小山村,一下子被狗吠之声所惊醒。
  村栅后隐约闪过几个人影,他们躲在栅后,远远的警惕的打量着一行人。
  东明郡古龙县丰川乡的亭长老赵站在栅门前,他的身边则站着几个百济人,不过这几个百济人都改为汉人发式,也换上汉式衣襟,但是与老赵他们还是区别很大的。
  老赵身披一件红色的军大衣,羊毛翻领,里面衬着羊毛,外面是羊皮子,直到腿肚,很暖和。
  尤其是这赤红色,与秦军的军服色一般,使的穿在身上,凭白增添了几分气势。
  几个百济人则穿的是土黄色的布袄。
  作为本乡亭长,老赵原本是一个征讨百济的府兵,后来因为腿受了伤,便转为文职,因其之前也是一名旗手,因此转为亭长,虽还没入流,但已经是上吏了。
  “这就是礼村了?”老赵问。
  一名黑袄的百济人立即上前,“这就是咱们丰川乡的礼村,村子约有一百多户人!”
  老赵回头看了看自己身后,有一火九个乡上汉移民民兵,个个扛着红缨枪挎着横刀,再后面还有四火百济民兵。
  加上几个吏员,他们这一行人刚好五十。
  “村里有几户土豪大户?”
  “村里有三户大户,分别为福家、高家和沙家。其中福家最富,这村里七成的地都是他家的,高家和沙家则合占了剩下的三成。”
  整个村子的一百多户百济百姓,其实都是这三家大户的佃户或奴仆。
  “进村吧!”
  老赵道。
  今天天气虽然暖和一些,可大清早的站在这外面依然还是很冷的,脚都已经有些僵硬,手也麻木,脸都没啥知觉。
  身着黑狗皮袄的一名乡亭百济联防副队长便立即上前。
  他用百济话向栅门后的人喊话,说县里的大秦皇军到了,让村里人都出来迎接。
  栅门后的人这才赶紧上前来开门。
  一行人持枪挎刀入村,村里的百姓也都陆续出门。
  很快就都聚集到了富家的大门前晒场上,他们小心的打量着身着赤袍的赵亭长,还有他后面的那一火秦人民兵,至于那几火百济民兵,他们倒没怎么畏惧,反是有些羡慕。
  富氏的家长原来也是百济的一个官员,曾经还当过十一品的文督,后来致仕归乡,在家悠闲的当着地主。
  富氏是本村大户,家里世代都是这里的地主。
  “富常拜见亭长!”
  富常虽然之前任过十一品的文督,这在百济官阶十六品中只能算是低阶小职,可怎么说也应当是比如今的乡亭长大些的,因此老头虽口称拜见,却只是直着腰站在那里说的,连个叉手礼也没。
  “不知亭长前来,有何贵干啊?”
  老赵打仗的时候膝盖曾中了一箭,虽然那条腿保住了,但走起路来就不免一瘸一拐,没法留在军中。这大冬天的,伤腿越发的不舒服。
  他手里拄着一支拐杖,不过这是一支特制的拐,拐杖里暗藏了一支剑。
  拔出可当剑,不拔也可当棍杖,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份量。
  “奉郡里命令,前来再核查一下情况。”
  “亭长有事直接派个人过来交待下就行,我们自当办好。”富老头说着,一挥手,他儿子马上就奉上了礼物。
  一小锭银子,约摸着有二三两的样子,另外还有几匹布帛等。
  “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请笑纳。”
  礼村之名中有个礼字,皆因富氏家族在此多年,富家还是诗礼之家,他们家世代习儒,因此自然是精通汉文化汉话的。
  老赵看到送到面前的东西,呵呵一笑。
  这是把他们当成下来打秋风的了?
  富老头见老赵不接话也不接东西,还以为他嫌少,心里厌恶,表面继续笑着,对儿子做了个眼神,于是他儿子回到宅中,一会出来,又送上两坛酒和两只鸡。
  这下老赵真的很不高兴了。
  “富家这是何意?”
  “亭长辛苦,一点心意。”
  黑狗皮袄百济民兵副队长一看,知道亭长是真生气了。
  当下便上前,“富老,外面这么冷,要不请亭长等先到屋里厅堂里,坐着烤会火,喝会茶,再慢聊?”
  老赵却打断他道,“没这必要,让人弄点柴火来,就在这里烧几堆火,再抬几张桌子来,咱们就来个现场办公。”
  富老头却也不请老赵入自己屋,只是问,“不知道要办什么公呢?”
  “一会你就知道了!”
  村里沙家的家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瞧见气氛不太好,便上来打圆场,“要不去我家坐会吧,亭长不管要办什么公,只管吩咐,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老赵从怀里掏出一道公文出来。
  笑呵呵的道。
  “这是由百济道宣帅长孙公签发下来的公文命令,让全道各郡县乡等地方官员全面核查治下户籍、土地等情况,要求我等地方官员积极执行土地改革的工作!”
  “看看吧!”
  富老头听到土到改革四个字,心里莫名一慌。
  “黑皮,这是何意?”
  黑皮就是那个身着黑狗皮的乡民兵副队长,这人名字就叫黑皮,和许多普通百济人一样,连个姓都没有。不过这家伙在大秦征讨百济时,曾被征召去当民夫,后来凭着把力气和卖力表现,被编入了地方民兵中,最后甚至当上了乡民兵副队长。
  可在富老头这些人眼里,黑皮那就是不上台眼的狗腿子。
  “富老,土地改革嘛,就是要均田授地,让大家都有田可耕。”
  富老头一听更加不妙了。
  礼村的田地七成都是他富家的,剩下三成差不多都是沙家和高家的,其它人都是他们的佃户奴仆,根本没有田地,现在却说要均田授地,这田地从哪来?
  “赵亭长,差要办,可也不急于这一时,大家从乡亭过来,走这半天,肯定是又冷又饿,还是赶紧先到我屋里去暖和一下。老三,你赶紧让厨房生火煮茶做饭。老五,你赶紧带人到圈里宰只羊,再杀几只鸡。老六,你马上去县里买几坛好酒来!”
  老赵呵呵一笑,伸手制止。
  “办差要紧。”
  “老六,还愣着做什么,赶紧去县里买酒再买点糕点!”
  老赵眼一瞪,“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跨出村门一步。黑皮!”
  “到!”
  “你马上带人封锁村门,谁敢擅自出村,直接拿下,若敢反抗,杀!”
  黑皮大声应令,点了两火人,各守一门。
  村场上,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就如这清晨的霜风一般。


第1444章 金光破晓
  富老头脸色阴沉,有些难看。
  晒场空地上,很快就抱来了柴火,生起了几大堆火,乡上来人和村民们围着火堆站着。
  还有人搬来了几张桌椅。
  老赵坐在桌前,沙家还特意让人给老赵端来了一盆炭火,这炭火没烟直接放在脚下烤的还暖和,他甚至还特意让人把他自己平时烤火的暖手炉也送到老赵桌上。
  高家则差人赶紧烧了一壶好茶,又下了一大盆的面条端上来。
  老赵脚下有炭盆,手里有暖炉,又吃了碗热面条,倒是身上很快暖和过来了。
  “乡亲们也都饿着吧?”老赵笑呵呵的对着那些看着他们吃面而咽口水的百济村民道。
  那些村民们却只是暗里流口水。
  “富翁、高郎、沙郎,你看咱们倒是吃饱了暖和了,可大家都冻着饿着呢,要不给大家也下碗面条如何?”
  三个土豪地主,心里哪管这些人的死活。
  可刚才见到老赵发飙的样子,心里畏惧,这个时候摸不清楚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也不敢怎么做对,只好招来人让他们去煮面条。
  富老头叫过儿子到面前,“煮十斤面,多放水。”
  全村一百多户人,五六百口子人呢,结果老头却只让儿子煮十斤面,可他儿子还嫌煮的多了,十斤面也不少呢。
  “放两斤就行了,煮面还要浪费水浪费柴火呢!”
  “别废话,煮十斤吧。”
  老赵手里捧着个暖炉,打量着面前的村民。
  很明显的分为了两拔人,一边是富沙高三家土豪地主们,三个地主穿着貂,身上暖和着,衣着光鲜,个个面色红润,还有不少胖子。而另一边的那几百号村民,则个个面有菜色,衣服单薄还尽是补丁,甚至有大冬天还光着脚的,站在寒风里,弓着背缩着腰。
  有些人表情麻木,目光呆滞。
  作为从府兵中退下来的亭长,老赵对眼前的这一幕并没多少什么同情之类的感情。
  他此趟大冷天的下来,也仅仅是上面的要求。
  现如今,百济道的各营府兵基本上已经部署到位,而且百济国原上层的贵族官员们,也基本上被控制了。
  朝廷也移了几批移民过来。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现在朝廷要求百济道开始深入下面,全面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土地改革,当然就是要均田授地,实际本质则是打击百济国原来地方的豪强地主大户势力,要把这些人的土地收归到朝廷官府公有,然后再将其中部份分授给原来无地贫穷的百济底层人民。
  当然,更多的土地,其实还是要留给汉移民们。
  说到底,他们这些乡亭长们就是处于土改的第一线。
  上面的态度很明确,对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一刀切,通通打倒。
  而对于底层的贫苦百济民,则是要先争取拉拢团结。
  前段时间,老赵还被郡里点名前去郡城参加了一个土改工作培训班,学习如何做好这一新政。
  现在,老赵脑子里装着很多新学到的政策和办法。
  礼村是乡里的大村,也是老赵挑选的土改第一站,必须得打响。
  老赵坐在那里慢慢喝着茶,茶只能说是一般。
  他没急着马上开始做什么。
  清晨的寒风中,一缕金色的阳光洒下,太阳出来了。
  面条终于煮好了。
  三家都派奴仆挑着几大桶的面条出来,老赵起身,亲自给村民们分面条。
  一勺下去,结果只看到汤汤水水,面条没见几根,更别说油花了。
  老赵摇摇头,却也没说什么,只是让百姓回家拿来碗盛面。
  村民们的脸上有了笑容,高兴的跑回家,他们拿来木碗、陶碗,有的甚至直接拿来了陶锅木盆。
  有的家里五六口人,却拿不出一人一碗。
  面条汤水倒进一个个碗里,这些人赶紧喝了起来,连烫也顾不得了。
  老赵带着乡亭的吏员、民兵们,给几百号村民都打了面条。
  “富翁,你不吃吗?”
  富老头当然瞧不上这种面汤,笑着说不饿。
  场上喝面汤的声音很大。
  虽然三家的面汤里,加起来都没二十斤面条,可好歹这不是白水,每人碗里总是有几根面条的,这汤也是有面条味。
  吃了大碗面汤,总算也没那么冷了。
  看他们这个样子,老赵心里也清楚这些村民的日子以前过的不怎么样。老赵是河北清河人,这是出了名的地狭人多的地方,他家以前一大家子人就一点点田地,平原上还总容易有个旱涝灾害,一遇灾便是青黄不接。
  到现在老赵童年时的记忆里,还尽是饥饿。
  直到后来迫不得已,举家成了流民,再被裹挟着成了流贼,再然后被官军招安,成了府兵,再然后受伤退役,在这安东当了一个亭长。
  如今的日子还是不错的,他移驻安东为府兵时,已经把家小都带来了,他自己分了百亩军田,另外他是旗手,享受队副级待遇,又给他分了五十亩田,然后家里每人分了二十亩永业田,一家子人总共分了三百多亩地。
  虽说新家还很简陋,可却让人充满希望。
  “大家先申报一些产业吧,富翁先来?”老赵笑着对富老头道。
  富老头心想该来的终究要来了,有些不安的过来。
  “坐。”老赵指着桌前的那把长凳。
  “富翁家有几口人,奴隶多少,部曲多少?家中宅子几间,田地几亩,牲畜多少?”
  一名书吏开始提笔书写。
  富老头眉头都拧成了一个川字。
  “富翁,这都是朝廷的要求,咱们百济道要来一次大普查,清量田地,登记宅产,田地和宅院、商铺、奴隶以及大的牲畜、车船,都要登记造册存档,并颁给契证,以后就以这契证为准,无契证就不能证明这些属于你,无契证的可就要列为无主之物,要被朝廷收为公有的。”
  富老头进退不得。
  报了,又怕里面会有问题,不报吧,这赵亭长早就打好了埋伏,一旦被发现隐瞒不报,到时就会被当做无主之物收走。
  沉默。
  老赵也不催,坐在那里悠闲的喝着茶。
  这次的土改不是请客吃饭,对土豪大户们是不会留情的,但在郡里培训的时候,上面也讲过这差事得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直接硬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