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勒胡马-第3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林虑西面是太行山支脉林虑山,陡崖峭壁,极其险峻,根本无路可行;其余三面,山势却相对平缓,且山间多峡谷,是有小道可通的——西南道接共县,东南道接朝歌,东北道接安阳,北道则接涉县。
故而祖济估算,倘若林虑有羯贼重将镇守,则必遣军于山前设防,己军不先拿下荡阴、安阳,就根本打不过去。但根据邵家军的哨探,目前城防尚虚,则可以趁此机会,经东南道奇袭林虑,再由林虑去攻涉县。只是正如邵竺所言,动作一定要快,稍有迟缓,敌人也不是傻子,必然会堵上这个缺口。
于是他在朝歌仅仅歇息了一日,便亲率马步军四千余人,前去攻打林虑——段文鸯手痒,亦请命随行。正好石勒放出了禁闭中的大将郭敖,命其携子郭太——前被石虎所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率军去守林虑,两军当面撞见。
灭羯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第九章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祖济离开朝歌后,先西行入山,经山道行百里——再往西就是太行八陉的白陉了——复北行翻山入平,八十里后迫近林虑城。他士气高昂,军行甚速,将近两百里地,才走了不过短短三天而已。
正好郭敖父子奉命来守林虑,尚未入城,便接报说华师将至。郭太不禁吃惊:“贼人来得甚快啊!”便欲急行入城护守。郭敖却摇头道:“不可——城内兵卒本寡,我部又不甚多,即便护守林虑,又能守得几日啊?且蘷安尚未得诏来援,华寇倒将自朝歌络绎而至,到时候恐怕我父子皆将死于此处了!”
他判断华军之所以挺进林虑,是为了进一步谋夺涉县,以封堵上党军东出之路——倘若蘷安被迫走北方的井陉,那兜的圈子就太大了——故此将守军召出,主动放弃林虑城,朝北方败退。
祖济不战而得林虑后,果然不及歇马,便匆匆出城追敌,往取涉县。自林虑北行五十里,又入山地,郭氏父子乃止步立营,凭险而守,祖济屡次挑战,敌皆不出。段文鸯瞧出不对了来,劝告祖济说:“既已得林虑,乃望复得涉县么?羯贼既已遣重将来守林虑,则涉县也必有援军,我等即便摧破郭氏父子,翻山而前,又有几成胜算?
“且林虑距朝歌远,而距安阳近,倘若羯贼自安阳来攻,断我后路,恐怕势危难返了!不如退守林虑,再候元帅主力到来。”
祖济深以为然,急忙转向南归。果然安阳的羯将接到郭敖之请,发兵西进,欲图收复林虑,郭氏父子又从后追击,前后夹攻,导致华军大败。祖济、段文鸯二将被迫放弃了林虑城,逾山而走,退返朝歌。
郭敖于阵上缴得华军旗号,乃命急使送归襄国,禀报石勒。
话说这还是石勒头回知道,裴该新定国号为“华”呢……
这自然跟交通、通讯水平落后,消息传递迟缓有关,更因为自逐程遐出外后,原本勉强还算行之有效的石赵情报系统,就此产生了一段难以避免的混乱期。
此前情报方面的工作都是程子远负责,他也将这一领域视作禁脔,不允许他人插手。此番程遐谋害张宾失败,引发石勒雷霆震怒,只是唯恐动乱朝局,才暂时不加严惩,而命其仍挂尚书左仆射的名号,却出都去平定冀州北部的盗贼——其实是将之逐退于中枢之外——程遐原本的工作,理论上都应该交接给徐光才对。
可是程子远又怎么甘心把权力顺顺当当地交到徐季武手中哪?这就导致了情报系统一时停摆,即便在洛中的奸细打探到了新朝国号,也没能及时送到襄国去。
而且此前距离赵军最近的是朝歌的邵家军,邵家军物资紧缺,要等祖济过来后,才正式改帜易服。祖济所部倒是在荥阳就已经换了华军旗号了——裴该对于祖家军所需物资,自然是倾囊供奉的——导致在林虑附近战败后,这个消息方才通过郭敖传达给了石勒知道。
石勒有点儿莫名所以,就问张宾:“裴文约因何以‘华’为号啊?难道是从华山而得名的不成么?”张孟孙对此也有点儿迷糊,反倒是世家出身的秘书丞傅畅傅世道启奏说:
“《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知华与夏同,皆中国之自谓也。”
石勒不禁怫然道:“彼自命中国,而目我等皆为夷狄乎?”
群臣心说你不夷狄谁夷狄啊?明显连长相都跟我们不大一样咧……张宾捧笏道:“何所谓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也……”
其实此言出自孔颍达所纂《春秋左传正义》,而孔颍达是唐朝人……本是裴该当年在羯营中对张宾说起过的,假称是从洛阳废墟里抢夺出来的某古书残片所记载。张宾今日便用此言来劝慰石勒:“……是以但从中国服饰礼仪,用中国典章制度,即为中国。想昔日周公制礼,以荆楚为蛮夷;而至战国时,荆楚已与中国无异,复汉高祖亦为楚人。若以为华永为华,夷永为夷,难道炎汉亦夷邦不成吗?”
裴宪、崔绰等亦同声附和。
然而下朝之后,孔苌却秘密求见石勒,对他说:“适才朝上,太傅所言,陛下慎勿轻信。”
石勒问他:“卿此言何意啊?”
孔苌乃道:“何谓华夏,何谓中国?其实与什么服饰礼仪、典章制度,无甚关系,在臣以为,唯得其土、行其政,久而久之,自然中国。太傅是中国人,自愿用中国之礼,行中国之政,然而中国之政,未必适用于我等……”
——别看这家伙自称姓孔,其实跟曲阜孔家没有一毛钱关系,他也是杂胡出身——
“昔日汉光文两部行政,陛下亦效仿之,以国人理国人,以赵人理赵人,成效卓著,何必更易?太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政事庶务,向来少涉足,故此所谓用中国礼仪、典章云云,纯属臆想,陛下不可从其言。
“至于裴、荀等人,本中原世家,熟习礼仪、典章,劝陛下用中国之政,不过方便彼等进用、揽权罢了。倘若纯用中国之政,则赵人中必多世代荣显,我等国人为陛下厮杀半生,却恐子孙将沦落为平民矣。
“且裴文约亦清华贵家,以华为号,自恃中国君王,鄙我等为夷狄。夷狄便夷狄好了,陛下若欲用中国之政,以与裴文约争中国正统,必然是争不过他的,不如便以夷狄相对。晋之乱,知中国之政不可用,何妨试用夷狄之政,以化入中国啊?若能挫败华师,以待时局之变,则夷狄亦有望为华夏,而徒以华为号,反或降为夷狄矣!”
石勒听其言,连连点头:“卿所言是也,确实是这个道理。”随即笑笑说:“我本夷狄,要占中国之土,得中国之人,为中国之主,化中国之政,又何必拘泥于中国的礼仪、典章呢?”
……
祖济败退朝歌之时,祖逖亦已率大军抵达,屯驻于城外,除仍留李矩、郭诵守河内,许柳、王愈守荥阳外,别命魏该护守粮道,其余祖家军俱集于此,雄兵五万,声势浩荡。
祖济入帐向祖逖请罪,祖逖勃然大怒,呵斥他说:“固然能得林虑、涉县,封堵上党羯军东出之路,可使我军全胜,然而世间事,又岂有如此完满的?两城西倚太行,位置如此重要,羯贼岂有不设防之理啊?而汝竟谋以偏师长驱直入,为立功勋冒此奇险,难道我往日所教,全都当作耳旁风不成么?!
“今羯贼败退,我军士气正盛,复得洛阳粮秣物资,源源不断地接济,自然唯敌才须行险,始可扭转败局,我等却须谨慎而行,不求有功,但望无过——无过即可胜,贪功而必败!汝亦随我多年,久经沙场,难道不明此理么?
“如今奉诏北出,兴灭羯之师,两军才遇,汝先战败,大挫我势,反振羯贼士气——汝可知罪否?!我命汝先行,要汝于朝歌觇看贼势,若林虑可取便取,何曾命汝再北上以谋涉县?若得林虑即守而不动,何致今日之败,连林虑都得而复失?自作主张,违命出师,需知军法不容情面!”
当即下令将祖济推搡出去,斩首正法。诸将急忙解劝,说方出师便自斩一大将,于军不利啊;且楚重将军随元帅多年征战,屡建功勋,岂能因一次战败便直接处决呢?
长史张敞亦道:“楚重将军此败,在末吏看来,并非贪功冒进,而是此前元帅于荥阳大败羯师,石勒孤身走免,全军上下,难免俱起骄心所致。今虽战败,却可息此骄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啊。还望元帅暂且宽恕楚重将军,以观后效。”
祖逖这才命将祖济推回来,又再斥责几句,命军中记其大过,以待立功后,再加偿抵,否则将来班师回朝,仍须治罪。祖济连声致谢,羞惭而退不提。
旋即祖逖与众将商议进军之策,大家伙儿都建议,还当以正兵前出,往攻荡阴、安阳为是啊。
如今华、赵争雄之处,是在晋朝司州的东北部地区——裴该暂时还没有怎么变更旧有行政区划——其西有太行天险,往东直至冀州则是一马平川,基本上全为平原地形。就理论上来说,西起朝歌,东到黄河入海口,华军可以从任意一点发起攻击,赵人难以处处设防,是必然会露出破绽来的。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没有那么简单,终究祖逖只有五万兵马,不可能在一千五六百里的漫长战线上全撒开来——那样反倒容易被敌军逐一击破了——加上魏郡以东的河防还捏在赵军手中,若先求横向打破,所要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就太多了,而且战线也必然拉得太长。
固然洛阳方面承诺源源不断地供输物资,甚至是兵源,但裴该怀里并没有揣着聚宝盆,府库存粮终究有限,一旦战线拉得太长,或者战事进展太缓,必致粮运为难,若再被敌人趁机骚扰粮道,那胜负之势就有可能瞬间扭转。
故此实际可以发起进攻的,也只有正面荡阴、安阳一线了。
卫展建议说:“可请天子下诏,命苏将军自兖州或青州渡河,以牵制羯贼。”
祖逖当即摆手道:“苏峻不可用。”
苏峻原守青州,复西取兖北大部,倘若洛阳还是那个软弱的司马家小朝廷,说不定事后就只能捏着鼻子追认了。但如今裴该践祚,又怎么可能容许他苏子高势跨青、徐、兖三州呢?必然会命其先退出兖北去。
裴该允诺让祖逖率军继续攻打羯赵,以取灭国之功,但既然他保证祖家军暂时不被打散整编,祖逖就不可能得寸进尺,再一定要如在晋时一般控扼兖、豫两州了——事实上在荥阳之战前,趁着祖逖病重的机会,荀氏就已经把手伸进两州去了——华廷必然会在青州军退出的兖北各郡新置守吏,别镇兵马。
兖北此前遭石勒蹂躏,城邑多坏,百姓流离,苏峻虽然复夺其土,却没能使得地方上稳定下来。则兖北重新布防,总需要时间,是不可能策应祖军北出的。
至于青州,理论上苏峻收缩回蒲姑后,是有力量北进的,然而,祖逖说了:“建康之向背尚且不明,而徐方空虚,朝廷多半会命苏峻分兵护守,则何暇北出啊?”
冯铁恨声道:“国家于东方确实空虚,唯苏峻一军;然观苏某此前所为,颇怀私意,而不肯全力杀敌。元帅理当上奏天子,使罢黜苏峻,委以别将。”
祖逖道:“我已与天子论说过此事,不必再奏。”
青、徐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最初是因为裴、祖联兵北伐,复为形势所迫,才下河南,裴该便急入关中开分基地去了,只得暂时把徐州的主基地放空。其后祖逖稳固司、兖、豫三州,裴该方与胡汉激战,没空照管徐州,所以只派去苏峻一支人马。
当时南方是建康政权,还没有撕破脸,北方是冢中枯骨的曹嶷,还有根基未稳的石勒,所以苏峻一军足以镇定徐州,甚至于还有余力向青州挺进。等到石勒在河北成了势,裴该也把胡汉给打萎了,随着势力、名望的见长,长安与洛阳之间难免生出嫌隙来。荀、祖两家都想向青、徐伸手,裴该却也不愿轻易放弃,反复折冲的结果,是把两州的民政事务逐步交还给朝廷——其实是交给荀氏——而命苏峻听从祖逖的调遣。
然而荀氏手中无将才,也还没来得及在青、徐两州别置兵马,祖逖从重病到装病,也无余暇彻底掌控青州军,这才给了苏峻在东方一家独大,甚至于割据自雄的机会。
对于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如今华朝是肯定会设法解决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蹙而就,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想要青州兵北上助攻,实在不大现实啊。
再者说来,祖逖是颇为厌恶苏峻的,他也想自家独立灭羯之大功,而不让青州军轻易分润了去。故此告知诸将,咱们自己打,别指望苏峻,而且我也已经在天子面前告过苏峻的状了,相信天子必然会寻机处置他。
第十章 后娘养的青州军
苏峻屯兵蒲姑,先是假意南下泰山剿匪,于晋廷命其北渡救援邵续时推三阻四,继而规复兖州,行动又颇为迟缓,所收失地,全都自置守相,则割据自雄之势,已经很明显了。
但在裴该面前说苏峻坏话的,却只有祖逖和王贡两人而已。祖逖是因为苏峻不肯听其调遣,没能及时堵住文石津,导致石勒逃生,故而心生嫉恨;王贡则是为了供输青州军粮秣,搞得他是焦头烂额——虽然庶务全是谢裒在打理——所以才对苏子高佯示亲近,实怀不满。
而至于其割据的苗头,这二位也包括其他人,不是瞧不见,而是基本上没当一回事儿。要知道从“八王之乱”开始,各地镇将恃军自雄,甚至于劫掠百姓、凌虐守相者,比比皆是,大家伙儿全都司空见惯了。其实相比起来,苏子高就算是挺“奉公守法”的啦——终究他军中还杵着钟声等各级司马呢。
故而裴该与重臣商议,该当如何处置苏峻之时,裴嶷、陶侃等人就说:“苏峻无大恶,不宜遽罢之。”
青州军在兖北夺占的土地,那是一定要吐出来的,由朝廷重新任命守相。但目前既要防备羯赵分兵南渡,杀向青州,以期分薄其在西线的兵力,又要提防建康政权谋夺淮南,所以青州军暂时还不能易将。
裴嶷的意思,青、徐就先维持现状好了,只命苏峻分兵,北守黄河,南守长江;陶侃却认为,苏峻兵力不足,理当别遣将往,帮他分担或河或江的守备之任。总之且待祖逖灭羯后,再处置苏峻不迟。
在他们以为,苏子高终究是天子旧将,是自家人,所以裴该一定是会想要保全其人的。然而裴该原本就对苏峻没啥好感——因为这厮在历史上名声太臭啦——再听王贡明报、钟声密告,其在青州之所行,割据之意太过明显,别人不警醒,裴该有着更多的历史之鉴,是不敢不防微杜渐的。
因此对重臣们说:“苏峻心险而志狭,不可独任东方之事,若不趁其未成势而先约束之,久后必然生乱。”
最终决定,委派谢风率一旅之师,护送新任兖北各郡守前赴任所,然后直下青州,接替苏峻担任青州都督。至于苏峻,谢风到日,便命其南下就任徐州都督,专心防备建康。
裴该倒不担心苏峻割据青徐,怕的是他为谋割据,先与外敌相勾结,则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赶他到徐州去吧——宁可他召南兵来取淮南,也好过引羯兵渡黄河。下一步,则计划等谢风、苏峻两军都到位后,就命苏峻归朝觐见,最不济你先任子吧。
青州刺史,仍为郗鉴,但是裴该密旨命郗道徽举荐人才,打算把那票荀氏遣去的庸碌守相逐渐替换掉;徐州刺史,则根据卞壸所荐,命谢鲲接任。
再说苏峻时驻濮阳,当他接到司马邺禅位之报后,不禁大喜,对左右说:“大都督合该做天子,我等亦可随之荣显。”上下将吏,无不弹冠相庆。
很快的,裴该在洛阳正式登基,旋有朝命送抵濮阳,拜苏峻为“少将加破虏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并封摄城亭侯。对于品级,苏峻还算满意——少将列从三品,若在晋时,则与尚书、诸卿并列,已经算是国家高官了;对于爵位,却多少有些遗憾——同样是侯,何以不加我一县哪?
然而他最不满意的,一是朝命要其退出兖北诸郡,并于他此前署任的各守相,也皆不肯实任;二是给青州军的编制实在是太少了……
华朝的军队编制,大体延续了关中行台,以五卒为一伍、五伍为一排、五排为一队、五队为一部、五部为一营、三营为一旅、旅上再设军——基本上一旅为万人左右。
裴该给了祖逖七个旅的编制,七名旅帅分别为:李矩、魏该、许柳、卫策、冯铁、张平和祖济(樊雅为张平之副,祖涣为祖济之副),邵家军也包括在内。故此祖家军满打满算,可得七万余人的编制。
原本的关中军亦编为七旅,七名旅帅分别为:甄随、刘央、陆和、王泽、谢风、董彪和王堂;此外裴轸、文朗领宿卫二营,北宫纯、罗尧领骑兵二营,总兵力在八万五千左右。
至于青州军,苏峻最初率七百人投入谢风营中,其后晋为部督,将千余人东归,组建“公来营”,杀进青州后,又称“东莱营”,关中行台也很快就认可了他的编制。也就是说,苏峻所部,理论上最多也就只能招募四五千人。华朝肇建后再下诏,把青州军提升到旅的级别,以苏峻为旅帅,可以扩充到一万出头。
然而苏峻在青州天高皇帝远,早就不分良莠,甚至不管物资多寡,大肆招兵买马,其部已然超过了三万之众。如今朝廷才给一个旅的编制,那另外两万人该怎么办啊?就此解甲归田不成么?
苏子高乃就此与部属商议,长史徐玮道:“即便朝廷予将军三旅的编制,亦难以护守青、徐及兖北偌大土地。且祖公方挥师直向襄国,若是命我等北渡并进,将军从是不从啊?兖北临河而近洛,位置太过重要,想来朝廷必不允我等瓜分诸郡,要将军就此退出,也在情理之中。
“据闻祖公所部七旅,朝廷亦七旅,其任旅帅者,李世回、刘夜堂,及甄将军、谢将军等。将军原本不过谢将军麾下部将,今得与之齐头并进,岂不荣显么?若欲将三旅,所求太甚,必致天子之怒啊。”
参军贾宁摇头道:“不然。固然朝廷必收兖北,然将军虽冠青州都督衔,实须守御青、徐二州,羯赵在北,为我大患,司马氏在南,尚不明其向背——以某推测,多半扔奉晋朔,而与我国为敌——南北千五百里,即便三旅之众,犹嫌不足,况乎只给一旅呢?
“今祖公实领七旅,而天子贵重,必不轻出,陶公等也须坐镇中枢,若朝命遣军,又岂有各旅互不统属之理啊?必然以一大将,兼摄多旅之事。由此,将军乃可上奏天子,云青、徐地广,一旅不足守,请增至三旅,乃分以将军之弟、子分领其两旅,而将军总统三旅之事……”
徐玮劝阻道:“不可。固然贾参军所言,于青、徐置三旅,将军总统其事,或者可成,然朝廷岂肯以将军的亲眷为旅帅啊?今诸将资历多浅,难当重任,唯请朝廷别命将来统驭之方可。”
苏峻之弟苏逸,长子苏硕闻言,颇为不满,部将韩晃、马雄等也纷纷鼓噪——怎么我们就全都资历浅,不能担任旅帅了?
裴该在关中治军,极力防止“兵为将有”的军阀化倾向——虽然他本人就是最大的军阀,但到我而止,麾下诸将绝不可仿效——于思想上常加教导、训诫,于制度上,也把原本各营拆分、重组了好几回。可惜苏峻东行得太早,对此是缺乏警惕心的——更明确点儿来说,是对于裴该之严禁军阀化,缺乏深刻的认知——至于麾下将吏,多半是返回东方后才收拢的旧部,或者招募的新将,那就更无见识啦。
关键东莱营司马钟声,被苏峻留在了蒲姑,其下各部司马,也都趁着西征的机会被架空,这种会议根本就没资格参加。不过即便钟声等人在,估计也没什么用,钟艾华固然耿直,却不是裴该耳提面命,一手教导出来的,要求他这种士人跟普通兵卒打成一片,直接掌控下级军校,宣传华夷之辩等理念,怎么可能嘛。
钟艾华是真把自己摆在了核点功勋的行政官僚,再加大司马耳目的位置上,连监军的自觉性都欠奉……
因而诸将鼓噪,说朝廷就该给咱们三旅的编制,且即便退出兖州,也应该给将军挂上青、徐两州都督的头衔啊。韩晃因此就说:“朝廷都掌握在关西士人手中,但亲近故关中军,哪里放我等在眼中啊?是以行事不公——将军当急上奏,恳请天子明断!”
——俺们青州军脱离组织太久啦,所以才会被当成后娘养的,不肯公平相待。
徐玮还算有些头脑,急着规劝,可惜一条舌头斗不过许多张嘴。苏峻等他们吵了好半天,这才一拍几案,加以喝止,说:“国家多少事,天子亦繁忙,岂能因我等的际遇,去烦劳天子呢?”
这当然不是真心话,但他还真不敢这就给朝廷上奏,原因很简单——朝里没人啊!东归之际,苏峻不过一部督而已,虽然跟裴该也见过几面,却并不熟稔——其实裴该时常巡视各营,连小兵都肯对坐恳谈的,偏偏因为不喜欢苏峻,所以有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