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奉系江山灰-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毓麟早就等在这里了,一见张廷兰到了。吴毓麟笑着迎了过来:“总司令,自从得到指示之后,船厂上下没有人敢懈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弄出了第一艘浅水炮舰,就等着您来验收呢!”
“吴厂长,我也早就盼着军舰下水呢,咱们都过去看看!”
吴毓麟带着张廷兰,快步到了船坞,一艘庞大的军舰就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在军舰上,还有一些工人在做着收尾的工作。
看到了这艘军舰,吴毓麟脸上也露出了十足的欣喜的笑容:“这艘军舰,从里到外,所有的设备都是咱们自己生产的,包括动力和武器在内,除了使用了不少俄国技师之外,其他的都是咱们自己的!”
沈鸿烈听到这话之后,顿时就大吃一惊,中国也有几家船厂,能够生产船只,但是用的蒸汽机和武器多数都要进口,有的甚至钢板也要进口,现在猛然听说奉军竟然能够全部自产,这下子把沈鸿烈也吓到了,甚至他都觉得吴毓麟是在吹牛。
“原本大沽造船所就有建在一千吨以下的军舰的能力,我们又整合了海兰和海参崴两处的造船设备技术人员,建造小型舰只一点问题没有,而且伯力的机械制造厂就是生产船舶动力设备的,我们也拿到手了,生产蒸汽往复机也没有什么难度,至于火炮吉林兵工厂就能生产!”
听着吴毓麟的介绍,沈鸿烈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真是出乎意料,全中国的工业实力最强的竟然是开发最晚的东三省,奉军能够快速崛起,击败列强,果然是实力不凡!”
吴毓麟也十分高兴,笑着向他们介绍道:“这艘浅水炮舰排水九百三十吨,长七十二点四米,宽十…二米,装备两座一百五十二毫米主炮,首尾各一座,四座四十七毫米的副炮,动力使用的是一千四百马力的蒸汽往复机,最大的航速十节,由于才有了低干舷的设计,最大吃水一点六米,完全能够在近海和内河使用,强大的火力能提供有效的打击能力,绝对是浅水作战,支援步兵的一大利器!”
张廷兰对于海军还有一点迷糊,沈鸿烈的眼睛则是亮了起来,他急忙问道:“吴厂长,听着你的说法,只怕这艘军舰不论是火力,还是吨位都超过了北洋政府装备的楚字舰啊!”
“嗯!”吴毓麟欣然点头说道:“楚字舰一共六艘,都是张之洞从日本神户川崎船厂订购的,是日本人生产的老货,和我们的新舰完全没有办法比拟。这艘浅水炮舰有两大突出设计,使得作战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吴毓麟向张廷兰和沈鸿烈指了指船上,然后说道:“在这艘军舰上面,装备了两座三联装高射机枪,能够对付一般的低空飞机,在河道作战的时候,能够有不弱的防空能力!”
在这个时代,飞机刚刚出现,还没有真正的威胁到船只,加装防空火力的炮舰并不多。沈鸿烈也是第一次注意到,他不仅问道:“炮舰还会被飞机攻击么?”
“一点都没错,不过不是我们的炮舰被攻击了,而是我们的飞机攻击了对方的炮舰!”张廷兰笑着说道:“奉军掌控了海兰之后,有些俄国人还心有不甘,就在不久之前有两艘浅水炮舰试图接近海兰,sāo扰我们,被奉军的空中力量击败了,挨了两枚炸弹,仓皇逃窜了!”
沈鸿烈一听竟有如此的战例,也不由得点点头,吴毓麟继续介绍道:“这艘军舰还有一处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在船舱里面,我们安装了大量的水密隔舱,使得船只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在浅水区即便是受到了撞击,轻易也不会造成严重损伤,和日本人的皮薄馅大的样子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百二十二章 海军战略
舰船的生存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就像在日德兰的大海战之中,英**舰吨位更大,速度更快,但是和德国的军舰拼到了一起之后,损失远大于德国,要不是大英帝国底子雄厚,海上霸权就要拱手让人。
德**舰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强大的生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沈鸿烈在欧洲经历过大战,对于这方面有着切身的体会,吴毓麟他们在造舰的时候,也考虑到了生存能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嗯,这种潜水炮舰最主要的作战区域就是近海和内河,这些的确水文环境复杂,暗礁浅滩遍布,只要稍不留心,就会发生撞击事故,从北洋舰队开始,因为撞击沉没的军舰也不在少数,非常可惜,能在一开始就注重生存性,真是非常了不起!”
沈鸿烈十分赞叹的说道,张廷兰也非常满意,他笑着问道:“吴厂长,大口径的榴弹炮我们还能生产,这大口径的舰炮恐怕还有些困难,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的确如此,舰炮相比野战炮更加困难,一个炮管就要费不少的力气,好在咱们搞到了海参崴的造船厂,里面有一个维修车间,能够维修大口径的火炮,另外我们在海兰还缴获了几门要塞炮,有了这些作为基础,我们和吉林兵工厂联合研制,已经攻克了技术难题,不过目前的问题就是产量有限,每个月最多只能造出六门!”
“这已经很不错了,饭咬一口一口吃。”张廷兰笑着说道:“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数量,最后解决质量,而且眼前就有一个机会。只要把握住了,我们的工业水平就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张总司令,您指的是什么机会啊?”沈鸿烈在一旁不解的问道。
“沈先生,你刚刚在欧美回来,世界的局势应该很清楚,德国人已经是强弩之末,溃败不会太远了,他们虽然败了,但是工业技术水平摆在那里,他们的技术能力在西方世界是首屈一指的。如果能借助德国失败的机会,从德国搞到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咱们不就能够一飞冲天了么?”
听着张廷兰的话,沈鸿烈的眼睛越来越亮,中国不少人都在关注着欧洲的大战。他们最大的期许就是能够通过加入协约国,获得战胜国的地位。进而收回中国的主权。
可是张廷兰的想法完全不一样。竟然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去搞到德国的技术,简直就是有些超乎想象,不过仔细想想,还真是有道理,德国战败之后。下场一定会很惨,原本被德国人视为珍宝的技术,也会变成白菜价,只要出得起钱。绝对能够弄到关键性的技术。
沈鸿烈不由得给张廷兰伸出了大拇指,十分感慨的说道:“张总司令,这下子我算是明白奉军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工业能力了,原来你们把注意力都盯在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上面,而不是那些虚的东西,实在是了不起!”
“沈先生,废除列强的特权,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从来都只相信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别看咱们和协约国绑在了一起,也有成为战胜国的希望,但是咱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列强根本不会看得上咱们,出卖中国的利益也是家常便饭。”
不论是一战还是二战,中国都十分幸运的站在了胜利者的一方,但是两次大战之后,中国的利益都被出卖了,一战之后的山东问题,二战的外蒙古问题,都是如此,说到底就是自身实力不够。
张廷兰熟知历史,能够这么斩钉截铁的下了断言,沈鸿烈还有些接受不了,他疑惑的问道:“张总司令,我现在就听说有人要求政府收回山东的权利,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德国是战败国,理应交还中国,如果列强连这种要求都拒绝了,他们未免欺人太甚了!”
“沈先生,咱们不妨打一个赌,就赌列强会不会公正处理这个问题。”
沈鸿烈笑着说道:“赌就赌,不过我可没有什么赌注啊!”
“不用什么赌注!”吴毓麟在一旁笑道:“沈先生要是能留在奉天效力,总司令就求之不得了,这次带你过来,就是给我的军舰找一个舰长。”
吴毓麟的话将大家伙全都逗乐了,他又看了看时间,然后说道:“总司令,军舰下水的时候到了。”
张廷兰他们都仔细的凝视着,海水注入了船坞之中,渐渐的这艘军舰稳稳的浮了起来,奉军建造的第一艘军舰就这样在所有人的欢呼声中,正式下水,军舰一小步,海军一大步,张廷兰十分满意,勉励了在场的所有工人,又颁布了嘉奖令,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能额外得到两个月薪水的奖金。
工人们也都欢呼雀跃,热热闹闹的好像过年一般,随后张廷兰就把吴毓麟和沈鸿烈请到了办公室之中,三个人对面而坐,张廷兰笑着说道:“军舰虽然下水了,不过这只是建立强大海军的第一步,我们除了要有军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成熟的海军战略,我们的海军任务是什么,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又需要如何侧重。这是我们在建立海军之前,必须搞清楚的东西,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想法没有?”
办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顶层的规划设计,尤其是海军的装备,每一样都是大把的银子堆出来的,必须要符合整体的战略需求,不可能是什么先进装备什么,关键一定要有用。而且凭着奉军的财力,也不可能随意的大量投入海军,有限的经费必须合理的利用,这也是张廷兰想要确定发展战略的原因。
沈鸿烈低头想了想,然后说道:“我觉得中国海军和世界的海军差距已经太大了,甲午海战之前,镇远和定远号称远东最强大的军舰,可是到了现在,大型的战列舰已经到了三万吨,甚至有更大的,反观我们,海军不只没有进步,反倒是全面的后退,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我认为要发展海军,必须立足长远,追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逐渐建造大型军舰,维护中国的海上权益!”
“其实按照我的观察,中国和德国的情况比较相似,两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在两国通向海洋的道路上,都面对着一个强大岛国的封锁,我们或许可以吸收德国海军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一只庞大的海上舰队,同时要加强水下力量,尤其是潜艇的发展,十分重要,最让英国人头疼的就是德国潜艇,我们也不能放松。”
沈鸿烈说得差不多了,张廷兰才问道:“沈先生,按照你的设想,建立大舰队,需要投入多少钱,需要多长的时间,我们的财力能不能承受,在工业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跑赢对手?”
张廷兰连续发问,沈鸿烈突然有些尴尬,的确他的设想很好,但是现实的落差太大,按照他的想法,只怕把整个奉军都买了,也建不起来,而且就算建立起来,能不能打赢对手,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张总司令,我知道这个想要需要庞大的投资,但是不用这个方式,我们又如何维护海上权力呢?”
沈鸿烈虽然很懂海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将他的眼光束缚住了,完全盯在了海军的算计上面,并没有真正从大处着眼。
“沈先生,我认为中国眼下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挨打和挨饿,你觉得如何?”
沈鸿烈仔细听着,然后猛地点点头:“张总司令一针见血,虽然通俗,但是直指核心啊。”
“没错。”吴毓麟也说道:“挨打其实就是主权问题,而挨饿就是民生问题,这正是中国眼下的症结所在,要想解决挨打,就要强军,就要发展海上力量,从满清以来,我们的威胁都是来自海上,难道发展强大的海军有问题么?”
张廷兰笑着说道:“沈先生刚才提到了德国,说中国和德国有相似之处,我们不妨就从德国身上找找教训,日德兰海战表明德国的造舰技术,士兵素质,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很不幸,他们的海军战略就是错误的,威廉二世根本没有搞清楚海军的使命是什么,庞大的公海舰队就是他的奢侈玩具,除了浪费宝贵的国力,并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
张廷兰一张口就是毫不留情的批驳德国的战略,沈鸿烈和吴毓麟都有些诧异,不知道这位总司令又要有什么高论了,他们都侧耳倾听。
“海军的使命就是进攻,尤其是大型主力军舰,就是为了进行远海决战,夺取海上霸权而建造的。可以说一个国家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是一个国建走向扩张,维护海上权力的开始,大海军就是大进攻,德国的公海舰队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指导思想之下,发展出来的怪胎!”
大海军!大进攻!张廷兰的话听在了沈鸿烈的耳朵里,顿时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一下子就把大海军的核心点破了,海军不是装点门面的东西,而是要维护国家利益的急先锋,就像德国,既然把公海舰队搞成了存在舰队,简直就是对海军的侮辱!
沈鸿烈不由得起身向张廷兰深深的鞠躬:“沈某研究海军许久,直到今天才弄明白海军的作用,实在是惭愧!”。)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战终结
“按照拙言的意思,大海军是为了夺取海外利益而存在的,那目前中国没有什么海外利益,我们最主要的就是避免挨打,似乎发展大海军就没有必要了?”
吴毓麟用了好一会才把张廷兰话中的意思消化了,任何一艘军舰都是海上的一个作战平台,也必须服从海军战略的需要,而作为造船厂的负责人,吴毓麟更是要理解海军的战略方向,这样才能选择好发展方向,生产出合适的产品。
张廷兰微微点头:“中国目前并不需要追求海外利益,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国土安全,保证我们的领土不被敌人侵犯,发展大海军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也没有这个必要。”
沈鸿烈在一旁也问道:“总司令所说不错,的确能够打造更经济实用的海军,不过不知道我们的最主要的假想敌又是谁呢?”
沈鸿烈已经开始上路了,不再是热血冲动之下,直接追求世界最先进的梯队,而是开始思考实际的需要了。
“能够从海上威胁我们的就是列强,最初是英法等国,但是眼下这场大战之后,英法德等国必定衰落,只有守城之力,没有进取之心,只要中国能够整军经武,保持一支精干的武备力量,就不用担心他们。如今中国的海上最大的威胁已经变成了日本人,他们的联合舰队已经成为了远东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而且日本人对中国的野心有目共睹,奉军和日本之间又是矛盾重重,我们发展海军的目标,就是针对日本人。”
“而对付日本人,我们绝对不能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海军的任务不是充当主力,到远海和日本人决战,而是在陆空的配合之后,保住海岸线的安全,然后伺机袭扰日本人的海上生命线,真正决胜的关键在于陆空力量的比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陆军永远都是立国之本,只有陆军能够撑住,中国才不会亡国。至于海军真正的作用是在中国解决了生存之后,再去为中国争取海外利益。”
说到这里,张廷兰总结道:“陆军关系的是咱们的生死问题,海军关系到我们活得如何,两者都十分重要。但是还有轻重的区别。”
吴毓麟笑着说道:“拙言,你说的这番话实在是太有道理的。有点让我想起了当年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的海陆之争。如果这番高论能早几十年,李左二公就不用争执了!”
提到了李鸿章,张廷兰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左宗棠说过李鸿章误尽苍生,会落一个千古骂名,在我看来,左宗棠说的一点都不错。李鸿章的错误不在于甲午战败,也不在于签订了《辛丑条约》而在与他坚持了一个错误的国防战略,最终才酿成甲午之败,甚至是庚子国难。李鸿章难辞其咎。”
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历史人物也就有了不同,张廷兰真正开始思考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战略方针之后,他才发现了李鸿章的致命错误,他称自己是裱糊匠是一点没错。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沙俄又扶持xīn 奸g的地方势力,试图发动叛变,在这个时候左宗棠力主塞防为主,率兵收复xīn 奸g,而李鸿章则是强调海防为主,认为放弃了xīn 奸g,能够节省军费,把海军发展起来,有了强大海军就能永远避免海上的危机。
李鸿章的主张听起来有些道理,实则完全是混蛋逻辑,舍弃xīn 奸g之后,西北就没有了能够吞并的所在,长城以北的土地都会丢失,那时候北京就被直接暴露在沙俄的兵锋之下,整个国家都会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
其实xīn 奸g的危机已经看出了李鸿章在战略上面的白痴和自私,随后爆发的中法战争,更是用残酷的事实将李鸿章的谬论击得粉碎,从1884年开始的中法战争,中国陆军接连败退,被赶出了越南境内,随后法国人突袭了福建水师的驻地,福建水师全军尽没。
连番的惨败,已经把大清王朝打懵了,这时候满清不得不启用左宗棠,让他来收拾残局,左宗棠到了福建之后,积极援助台湾的黑旗军,同时又在镇南关等地严密布防,老将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一下子就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大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左宗棠其实已经看透了李鸿章坚持的海防的错误,中国是一个陆上大国,陆地战争我们可以失败十场,但是只要能赢一场,就能扭转战局,因为列强毕竟远路而来,能投入的兵力非常有限,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作战。”
沈鸿烈急忙点点头,恍然大悟的说道:“张总司令说的太对了,以往敌人从海上来,我们就认为要加强海防,其实这是在缘木求鱼,列强之所以能横行无忌,还是因为我们的陆军太弱了,根本就不堪一击,不然也不会被一万多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不论是甲午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华,只要我们的陆上战争能够胜利一次,也不至于丧权辱国!”
吴毓麟也说道:“以往我们都是顶着海上,认为是海军的失败,但是黄海海战之后,中国并没有败给日本人,我们还能支持,而是日本人的陆军侵入了东三省,侵入了山东,我们才坚持不下去,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跳跃。”
“嗯。”张廷兰点头说道:“遍观历次侵华,我们最后都是因为陆军撑不住,危机从还上来没错,但是陆军这支定海神针如果能撑住,就不至于落了一个惨败。说了这么一大圈,落到李鸿章的海防主张上面,其实就是做了一条事倍功半的邪路,我们没有发达的工业,和对手拼海军,根本没戏,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一战惨败,然后就一蹶不振。而陆军却可以迅速恢复,继续作战。”
张廷兰说到了这里,沈鸿烈和吴毓麟都仔细的消化着这些观点,的确有些颠覆传统的认识,不过越思考,他们就越觉得张廷兰说的有道理。
半晌沈鸿烈才苦笑着说道:“张总司令,您说了这么多,难道是不准备发展海军么,不过看您的做法又有些不对,我实在有些迷惑啊!”
张廷兰笑着说道:“我是反对在国力不足的时候。发展大海军,我们的海上战略应该是近岸防御,主要的着眼点是鱼雷艇,驱逐舰和巡逻舰,这些轻型舰只在近岸巡逻防卫。必要时候布置水雷,封锁港口。然后配合陆上的炮台和空中的飞机。把近岸守住,让敌人不敢随意进犯咱们,这样也就足够了!”
沈鸿烈一听,也不得不承认张廷兰说的是有道理,如果连眼皮子底下的这点水域都看不住,还想着去远海作战。那不是没会走就想跑么,肯定是要摔跤的。
“张总司令,那您认为我们光是摆出一副挨打的架势,不去进行还击么?”
“当然不是。我们不是还有潜艇么,水下力量隐蔽性好,用好了就能起到一剑封喉的作用,德国的水下潜艇给了英国多大的困扰,我们自然要效仿,而且别忘了我们的对手远没有英国人那么强大,而且我们在大陆上的地位也比德国要好得太多,只要水面上能守住,陆上能打赢,我们就不用怕日本人!”
张廷兰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沈鸿烈和吴毓麟也彻底想明白了,两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喜色,沈鸿烈也暗暗的给张廷兰竖起了大拇指,年纪轻轻,能做到如此的高位,果然有着不同凡响之处。
张廷兰的提议建造小型舰只和潜艇,花费都比较少,而且效果也更好,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工业能力,又在财政的承受范围之内,是眼下最现实的选择。放眼整个中国,能制定如此合理的海军战略的人物,恐怕屈指可数,能在这样一个睿智而清醒的领导手下工作,也是一种幸运。
沈鸿烈彻底被张廷兰的见解折服,已经准备投身奉军了。而吴毓麟也是非常高兴,张廷兰并不是不发展海军,而是要发展一支黄水海军,造船厂还是大有可为。
“总司令一番话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能造一千吨左右的浅水炮舰,就能造巡逻艇,甚至是驱逐舰,水雷我们能够生产,我现在就去布置任务,调整产能,尽快生产出足够的武器,把咱们眼皮子底下先看住!”
张廷兰也是满意的点点头,他费了这么多的口舌,和他们说海军的战略,就是想让他们头脑清醒,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现在一看沈鸿烈和吴毓麟都领会了自己的意图,张廷兰十分欣慰。
“说了这么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