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虎贲)-第5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为赵云的伤势担忧,又对无双铁骑的巨大伤亡深感惋惜。

赵云帐下的无双铁骑是一支经历过无数次大战的铁血劲旅,也是李利起家的战骑营之一,其原型是滇无瑕率领的屠各部落勇士。随着滇无瑕退出军旅,无双铁骑重组,赵云是第一任主将统领,迄今为止已经率军整整十年了。这支战骑营从西域打到辽东,在冀州惨败中得以保全建制,而后又转战益州,跟随诸葛亮西征南蛮,堪称真正的百战之师。

谁能想到,这样一支身经百战的精锐战骑闯过无数次艰难险阻,一路风风雨雨走到今天。最终却毁在曹军虎豹骑的手上。三万战骑尽没于一役,可谓是伤筋动骨。精锐尽丧,即便补充兵员重新整编。恐怕也很难恢复之前的强悍战力。是以无双铁骑已然不复昔日之辉煌,只怕撑不起“无双”之名了。

或许心情沉痛的缘故,郭嘉稍作沉默后,又补充道:“不过曹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抛开劫营之中伤亡的将近五万将士,在追击无双铁骑途中,曹军几乎付出了与无双铁骑同样的伤亡代价。曹纯率领的三万虎豹骑伤亡近半,副将曹堉被子龙将军斩杀,就连曹纯自己也被子龙将军打伤。并且身中两箭,短期之内只怕是无力再战了。此外,偷袭开封城的朱灵帐下两万兵马同样伤亡过半,朱灵与眭固交战之中两败俱伤,同样身负重伤。

所以,无双铁骑以伤亡三万人的代价重创曹仁大军,致使曹军损失了两倍于无双铁骑的兵力。时下曹仁帐下十几万大军已经伤亡过半,暂时驻扎在中牟城内休整;如果没有后续援军的话,曹仁断然不敢率军南下。目前正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听完郭嘉转述的战报,凉亭内一阵沉寂,除了李儒和诸葛亮略显粗重的呼吸声以外,再无其它声响。

李利面无表情地仰望着凉亭正对面的陵园。从北边的公墓慢慢转移到西边的将军陵,目光定格在位于半山腰的正在修建之中的陵寝。好半晌,他幽幽沉吟道:“西边将军陵内正在修建陵寝。再过几日,当年从武威郡便跟随我打天下的几个老兄弟就要住进去。永远长眠于此。光阴荏苒,不经意间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朕正值而立之年,却经常怀旧,怀念曾经一起同生共死的兄弟,怀念昔日把酒言欢的日子,更怀念那些已经躺在陵寝之中的老朋友。”

诸葛亮轻声安慰道:“陛下切莫自责,自古便是文死谏武死战。人固有一死,活着的时候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便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何况,此次司隶之战陛下并没有严令诸将死战不退,反而事先告知诸将,能战则战,事不可为,即可退回洛阳。是以陛下已经做到仁至义尽,如今这般局面却是我等事先对战事估计不足所致,若要问责,亦是臣等应付全责,与陛下无关。”

李利微微摇头,低声叹息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朕是全军最高统帅,理应对战事负责,是以铁轱、桓义、夏侯兰等十余名将领之死,朕难辞其咎。”说到这儿,李利话音一顿,遂语气一变,沉声道:“然而战争总是要死人的。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中亡。此次司隶之战我军将领的伤亡却是历次征战之最,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如今不过是刚刚开始罢了。南汉和北魏两国联手攻打我西晋,眼下他们占据着一定优势,我军接连失利,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胜利,接下来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语气一顿,李利看向李儒,问道:“铁轱、桓义二将战死的消息可曾通报全军?”

李儒不知李利为何突然提及此事,当即面露难色的轻声道:“禀陛下,微臣担心桓飞和银轱两位将军耽误战事,是以还没有告知他二人,军中其他将领已经知道了。”

李利闻言后一点不意外,沉声道:“过几日,铁轱等人的尸体就运回来了,到那时,无论如何也瞒不住。因此,没有必要对他们隐瞒,如实告诉他们,否则他们一定会把这笔账记在你头上,又要胡思乱想了。”

“诺,微臣遵命。”李儒深以为然的恭声应道。

李利微微颔首,遂将此事抛开,沉声道:“此番我等定下引蛇出洞之计,引诱荆州刘表和冀州曹操率先动手,为了不留破绽,避免两国起疑,方有今日接连不断的败报,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如今引蛇出洞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才是重中之重,但是像邓县、开封城这样的惨败不能再发生,否则我们就不是引蛇出洞,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引火烧身。不知你们三人对此有何对策?”

郭嘉接声答道:“自三国鼎立以来,我西晋独占鳌头,南汉和北魏双雄并举,单凭他们任何一方的实力都无法正面与我西晋对抗,然而他们一旦龟缩不出,我西晋纵有强兵百万也奈何不得他们。如果把我西晋比作大象,那北魏曹操就是一头猛虎,而南汉刘表虽有猛虎的实力,却没有猛虎的胆识气魄,因此他只能算作是一只年迈的狼王。这一虎一狼若是龟缩不出,大象也奈何不得它们,因此要想消灭它们就必须先将其引出来,这便是我等制定引蛇出洞之际的根本原因。

可是一旦虎、狼联手进攻,大象也招架不住,随时都有重伤或倾覆之危,甚至危及性命。所以,为今之计就是驱虎吞狼,对于北魏曹操必须予以重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牵制住这头猛虎之后,我等便可腾出手来,全力诛杀南汉这头饿狼。”郭嘉一语道破玄机,指出引蛇出洞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驱虎吞狼。

话音方落,诸葛亮恭声道:“眼下引蛇出洞之计只进行到一半,如果两国此时退兵,我等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功败垂成。与此同时,如果引蛇出洞之后拿捏不好分寸,让这一虎一狼聚在一起,我西晋同样会遭受反噬,极有可能被他们联手击败。因此,眼下正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亦是引蛇出洞之计能否成功的分水岭,这就迫使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慎之又慎,不能轻也不能重,必须把握好分寸尺度。还击的太轻,势必助长两国的士气,使得他们愈发肆无忌惮,大开大阖,极有可能完成盟约,成功会师;还击的太重,把他们打疼了,就有可能促使他们刚刚探出的蛇头又缩回去。

所以,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形势很严峻,既要避免自身损失太大,又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必须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将他们一步步诱入我们早已准备好的彀中,驱虎吞狼,一举改变天下局势,为不久之后的逐鹿天下奠定基础。”这番话透漏出诸葛亮、郭嘉二人就是制定驱虎吞狼战略的始作俑者,他们是下棋的人,此时棋局已经展开,局势不明,西晋如何展开反击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步。

在郭嘉和诸葛亮说话的时候,李利的脸色很平静,平静得没有一丝情绪波动。如果说郭嘉和孔明是下棋的人,那他就是开设棋局的东家(幕后老板),驱虎吞狼最早是他提出来的,是专门针对南汉和北魏两国的全面布局。铁轱、夏侯兰等人战死沙场固然让李利很痛心,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常年征战沙场的沙场宿将、全军最高统帅,他看过太多的生离死别,早已习惯了刀口舔血的生涯,是以麾下将领战死并不能左右他的情绪,更不可能影响他的决策。

沉思片刻后,李利心平气和的道:“或许是你们二人想得太多了,毕其功于一役固然最好,然则凡事不能刻意追求尽善尽美。世间本就没有十全十美之事,力求完美,往往意味着顾忌太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须知兵家用兵最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时下,引蛇出洞已经成功了一半,引诱南汉和北魏两国出动近三十万大军,这就够了。倘能一举将这三十万大军干掉,驱虎吞狼计划就成功了一大半,而后挥军南下攻取荆襄,这便是整个驱虎吞狼计划。”

第250章龙飞凤舞(一)

“因此,眼下局势不明,现在论成败还言之尚早,不到最后一刻便无法断定孰胜孰负。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束手束脚、瞻前顾后,该出手时就出手,随着时局变化而改变原定计划,如此方为上策。所以你们不必有太多顾虑,摒除杂念,放手一搏!”李利这番话显然是针对诸葛亮所说的。

或许诸葛亮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做事力求尽善尽美,但凡遇到军事行动,总是谋定而后动,如果没有六成以上的胜算,他宁可不动也不愿意冒险。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这种评价他自己不可能知道,但李利却心知肚明,并对此体会颇深。

说起来,李利和诸葛亮已经相识七年了。这七年里超过一半的时间两人都在一起共事,朝夕相处,互相了解,深知对方的秉性和喜好。

李利认可诸葛亮的谨慎用兵,却并不完全赞同;他认为,谨慎固然重要,但过分谨慎就是畏首畏尾,与胆怯无异。是以他时常鼓励诸葛亮大胆用兵,不要心存顾虑,战前精心谋划,临阵之时便无须顾忌,尽可放手施为。昔日诸葛亮第一次统兵的卢龙塞一役就是如此。战前李利曾对他说,此役若胜,贤弟当居首功;如若战败,所有罪责由我一肩承担。结果,尚未及冠的孔明首战告捷,自此以后他常年随军征战,并独自领军西征南蛮。七年间未尝一败,是李利麾下唯一没有败绩的三军主将。

除诸葛亮以外。西晋大军自上而下,上至统帅李利、下至军侯。全都打过败仗。李利、郭嘉、周瑜三人兵败邺城,赵云兵败开封,滕霄大意失常山,徐荣疏忽丢渤海,波才被困宛城,等等。这些败绩都是比较大的战役,至于那些局部战争或小打小闹的战事,更是不计其数,但是所有败绩之中都没有诸葛亮的身影。就连冀州惨败之时。包括李利在内都身陷重围,麾下诸将尽皆落败,唯有诸葛亮非但无过反而有功,他从益州游历归来便率军赶到壶关,恰好接应九死一生杀出重围的李利入关。

正因如此,西征归来的诸葛亮在军中享有极高威望,官拜四军将军之一的后将军,位比三公。

此次再战司隶,李玄、贾诩留守长安。他和郭嘉跟随李利出征。按照事先安排,抵达洛阳之后,他们君臣三人将兵分三路,各领一军人马作战。郭嘉领军在北。抵御北魏大军;而孔明则领兵南下,与庞统率领的南汉大军正面交锋;李利坐镇洛阳,执掌中军。居中策应。

李利此时再次鼓励诸葛亮大胆用兵,正是因为诸葛亮随后将率军南下作战。与庞统大军交锋。虽说卧龙凤雏齐名,龙在前凤在后。两人师出同门,彼此很了解;但李利却知道庞统用兵不拘一格,善用奇兵,只要被他抓住一丝机会,就敢孤注一掷,全力一搏。前番荆州刘表逼降江东孙氏一族就是庞统的谋划,利用江东孙策遇刺身亡一事大做文章,一举拔除了孙氏一族的嫡系血脉,致使孙氏一族人丁凋零,青黄不接,幼子孙绍即位,继而内斗不休,国力衰败,被迫依附于刘表麾下。

江东臣服于刘表一事传到李利耳中的时候,令他呆愣半晌,震惊不已。由此也让李利切身体会到庞统其人当真了得,不费一兵一卒,弹指间逼降江东,此等壮举实为四百年大汉王朝的亘古奇闻,堪称旷古烁今的不朽功勋。

正是庞统的这一壮举让李利对他颇为忌惮,而随后庞统潜入长安与曹丕密谋结盟之事,更让李利再一次体会到庞统胆识惊人,不走寻常路,善于用奇弄险,而这恰恰与诸葛亮事必躬亲、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大相径庭。于是此次诸葛亮率军南下征伐,势必对上善用奇兵的庞统,这让李利对他还真是有些不放心,为此特意鼓励他大胆用兵,放手施为。

如果不是皇帝的身份约束李利不能亲赴前线,他还真想与庞统较量一番,因为他的用兵之法与庞统颇为相似,都善于使用诡诈之道。兵者,诡道也;这是兵法的精髓。李利用兵的精要便在于此,而在庞统身上同样表现出诡道用兵之法,一切都以赢得胜利为目的,行事不拘一格,没有一丝一毫循规蹈矩的迹象,用兵如天马行空变幻莫测,无迹可寻。

与之相比,诸葛亮用兵则是堂堂正正之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谨慎二字贯穿始终,行兵布阵都清清楚楚的体现出他谨小慎微的秉性。也正是因为他善用正兵,李利才会派遣他领兵对战庞统,此二人用兵一正一奇,胜负殊为难料。是以李利对诸葛亮领军南征虽然有些担心,却并不认为他一定会落败,胜负应是五五之数,如果孔明能够偶尔用一回奇兵,也许就有取胜的可能。

与孔明相比,郭嘉善用奇兵,与庞统的用兵之道极其相似。如果让郭嘉对战庞统,那南阳局势将变得愈发不可预测;以奇对奇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大胜,要么惨败,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李利最终选定孔明南下迎战荆州军,郭嘉北上抵抗曹军,而他则坐镇洛阳居中策应,哪边局势不利,他便立刻率军前去增援。

夜幕缓缓落下,凉亭里点亮了风灯和香炉,夜晚湖边多蚊虫,点上熏香便可驱逐蚊虫。

即便如此,李利也不愿在此多做停留。临行前,他对郭嘉和诸葛亮二人郑重其事的叮嘱道:“据说子龙此次率军劫营使用了火雷(黑疙瘩),军中其他各营都没有这种东西,唯独跟随孔明西征南蛮的战骑营中还剩余一些火雷。想必子龙帐下无双铁骑就是如此。西征南蛮时没有用完,此番却是用在了曹仁大军身上。这次就算了,只怪我事先没有言明。但此后。对内作战不允许使用火雷,不得万不得已,不可动用!”

“这”郭嘉、孔明二人闻声错愕,抬头看着李利满脸肃然的神情,不禁有些茫然。随即孔明低声道:“火雷乃攻城拔寨的利器,昔日微臣率军西征时,许多南蛮村寨都是被火雷所震慑,从而兵不血刃的俯首归降。不知陛下可否明示,为何此番我军不能使用火雷?”

李利似乎早就知道孔明和郭嘉有此一问。遂不假思索道:“火雷这种东西不应该出现在世上,更不该用在我汉人身上,是以此后作战不得使用,违令者从严从重处罚,如有泄露或遗失火雷者,诛三族!”

说到这里,李利话音一顿,轻声叹息道:“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造出了火雷。随后秘密组建了火雷作坊,亲自挑选三百名伤残甲士和老兵制作火雷。东征乌桓、鲜卑之时,金猊卫营便带了五百枚火雷,但最终却没有使用。五年前。孔明西征南蛮,为防不测,我才将两千颗火雷暗中交给你。由此这种火器才第一次用于对外征战之中。眼下火雷的制作还很粗劣,除了能发出巨响和易燃易爆之外。威力并不大,但这件东西的危害却无法估量。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能确定造出这件东西究竟是对还是错,世上该不该存在这种杀戮利器。你们或许还不知道,火雷一旦泄露出去,或是流到蛮夷外族手里,后果将不堪设想,届时我汉人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在这块大陆上只有我汉人最多,也只有我汉人最为勤劳富庶,同时也最让异族人眼红,时刻窥视着我大汉领土。

所以,为了消除后患,这件东西既然已经问世,就要继续研发下去,但是无论如何都能泄露或流落到别人手里。要想不泄露秘密,首当其冲的就是频繁使用,其次是参与制作火雷的人必须严格控制,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火雷只能用于开疆扩土,用于对外征战。眼下第一批参与制作火雷的三百余人全都死了,火雷作坊也已转移出去,此后不会再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记住了,此事我只说一遍,此后决不会再提,还望你们三人牢记在心,切勿误人误己!”说完话后,李利起身离开凉亭,径直走向行辕。

事实上,李利所说的火雷就是硝、硫磺和木炭混合而成的黑火药。赵云军中使用的黑疙瘩是最粗劣、最简易的火雷,易燃易爆且响声巨大,但杀伤力却不大。除了李利之外,没有人知道这种黑疙瘩是他十年前自制而成的,算是试验品,也是最劣质的火器制品。经过十年的反复试验,现在制作出来的火器威力之大五倍于黑疙瘩,除了制作工艺还比较粗劣,外形也不美观,其威力已经不逊于后世手工制作的手榴弹。

但是制造出这种东西之后,李利时常感到不安,内心深处饱受煎熬,火器本身没有太大价值,唯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开山碎石,除此之外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杀戮。因此,前世出身军旅的记忆给他带来的并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无尽的苦恼,他可以制作出简易的手榴弹,甚至还能循着记忆的烙印研发出更加强大的武器,但是百年之后他给世人留下的将是无尽的杀戮。

这决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景象,更不想成为一个活着杀人无数、死后还在延续杀戮的侩子手。所以他亲手制造了火雷,而今却又亲手将它封杀,或者说封存起来更为贴切些。

ps:衷心感谢:书友“xuwei222”月票支持,多谢!

第251章龙飞凤舞(二)

南阳郡,宛城南门外二十里,荆州军大营。

中军帅帐内,此刻座无虚席,集结着此次攻打南阳郡的所有中郎将以上的荆州将领。

大帐上阶,三军主将黄祖高居帅位,阶下两侧分别是:军师庞统,副帅张允、韩当和太史慈,先锋大将文聘、刘磐,副将魏延,参军徐庶,随军主簿刘巴,后军主将韩嵩、潘璋和徐盛,以及部将周泰、蒋钦、冯习、霍峻、李严等三十余名将领。

截止此刻,荆州军突袭南阳郡已整整十天。

七天前,荆州军一鼓作气攻陷十余座城池,兵临宛城城下,遂将宛城三面围困,即时展开攻城。

五天前,大军已相继攻占南阳郡辖下三十余县,并派遣兵马和官吏接管各县,俨然打算长期占据,而不是掠夺府库钱粮之后一走了之。

然而时至今日,又是五天过去了,荆州军昼夜不休、轮番攻打城池,却依旧停留在宛城之南,不得寸进。

随着夕阳落山,整整十天过去了,业已围困宛城七日,却生生被宛城守军所阻,始终迈不过宛城这道坎儿,无法挥军北上进取司隶。

不仅如此,荆州军围困宛城的情形与之前围困邓县截然不同。邓县之战,乃是荆州军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一举袭取东门,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城池,使得邓县守将于禁帐下五千守军全军覆没,大将铁轱、桓义和十余名将领战死沙场。最终只有于禁一人幸免于难,孤身逃回宛城。然则此次攻打宛城。荆州军的好运气似乎用光了。乍一围上来就碰了硬钉子,先锋大将文聘率领帐下四万余步骑与南阳守将波才打了一场遭遇战。

当时。文聘大军两日间连下四城,奔袭两百余里,一路势如破竹,浩浩荡荡的直奔宛城而来。全军上下都以为波才会收缩兵力,据城死守,断然不敢率兵出城迎战,就连参军徐庶也不认为宛城守将敢于正面迎战。然而事实却与他们预料中的情形大相径庭,就在他们赶到距离宛城南门三十里处的西平坳时,从山坳两侧突然杀出一支人马。赫然是波才率领的四万武卫营步军。

是役,两军狭路相逢,文聘大军几乎来不及反应便与波才帐下武卫营展开厮杀。尽管武卫营是步军,而文聘帐下却有一支两万余人的骑兵,怎奈山坳狭窄,骑兵根本无法展开冲锋;加之波才早已准备,提前设下埋伏。于是战斗伊始,文聘大军就折损了数千将士,随后波才仅凭帐下四万步军打得文聘大军措手不及。在付出一万余将士的伤亡之后,文聘被迫率军后撤。

那场遭遇战让文聘折损了两万余步骑,再加上之前攻打邓县折损的四千余战骑,五万先锋前军五万伤亡过半。使得先前所取得的战绩毁于一旦,相当于马失前蹄,前功尽弃。

西平坳之战后期。波才并没有率军追击,而是见好就收。迅速收兵撤回宛城。等到庞统、黄祖率领中军与文聘前军合兵一处,进而逼近宛城南门时。却见宛城四面城门之外,距离城门百步远的地方,即护城河边筑起了八座碉堡,与城头上的守军遥相呼应,置身于城头弓箭手的射程之内,等于在城池之外又建起了一座专事防御的“外城”。

正是由于出现了这八座拱卫城门的碉堡,彻底打破了荆州军企图一鼓作气攻取南阳郡的美梦,让他们迎面撞上硬钉子,连续七天猛冲猛打,却愣是迈不过护城河,根本无法靠近城墙。连拱卫城门的碉堡都攻不下来,谈何攻城?

因此,严格说起来,荆州军连续七天七夜的攻城战之中,其实一直在攻打城外的碉堡,始终被挡在距离城门五百步之外,根本无法接近城门,更不可能对城头上的守军发起有效进攻。尽管荆州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是事实证明,七天下来他们除了付出三万多人的巨大伤亡之外,根本毫无建树,毫无进展。

当夜幕再次降临时,就是攻打南阳郡的第十天。半个时辰前,斥候传来消息,坐镇洛阳的西晋皇帝李利派遣十万大军增援波才,不日即可抵达宛城。最为重要的是,这十万增援大军全是西凉铁骑,奔袭速度奇快,据说一日夜便可奔袭三百里,从洛阳赶到宛城只需两天三夜。

宛城久攻不下,而今又要面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