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江山(三戒)-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旌旗落下,陈恪下令道:“备射”

赵宗绩和萧胡睹相互一揖便脱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扳指然后将左脚踩到射位标记上,双目注视靶的中部,然后俯身察看双足,调整步姿

“依次而射,不得杂越”待他们准备好后,陈恪下令道:“一番射”其实按例还有‘诱射’,也就是他下场示范的,但陈恪考虑到过犹不及,那萧胡睹已经要爆炸了,不能再刺激了……

两位射手屏息凝神,等他下令

一通鼓响,陈恪道一声:“无射获,无猎获”意思是,‘不许射伤报靶者不许惊吓报靶者’双方便可以开射了

射仪用的靶名‘侯’,是用牛皮蒙制当中画着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其中心位置叫‘正’,又叫‘的’……所谓‘一箭中的’,就是这个意思

赵宗绩先射出一箭后,再从腰间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后由萧胡睹来射如此轮流替,直到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

报靶者扬声向堂上报告射中的结果,然后把箭拔下来……因为一番射是试射,不计成绩的

待靶子清理完毕便进行二番射,第二番射才是分胜负的比试

二通鼓响,陈恪宣布说:“不贯不释”意思是,‘凡是没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计成绩’

两位射手像一番射时那样轮流开弓射箭……

尽管契丹人越来越不着调沉迷于所谓的汉文化,但托‘四时捺钵’之福,他们骑马射箭的祖传绝技没有丢

萧胡睹,字乙辛,自幼口吃视斜,发卷其伯父见之曰:‘是儿状貌,族中未尝有’因为长相独特,他从小没有玩伴但那双斜眼非但不影响他射箭,反而帮他瞄得准

发现自己在射箭方面的天赋后,萧胡睹便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这上面从小到大,他射出的箭支数以百万计弓箭早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不管他心情多烦躁,只要手指一搭上弓弦,就能很快平静下来,心如止水,人弓合一……

搭箭、扣弦、开弓、瞄准、脱弦一箭中的

轮到赵宗绩了他手里的弓是陈恪去年刚送给他的但他练习射箭,已经有十六年了一方面,他那敏感的身份,使他缺少玩伴,让他专注于射箭场;另一方面,这个听着宋夏鏖战故事长大的青年心里一直有个火热的理想——西北望、射天狼

十几年的反复练习下来,早已经让射箭变得如吃饭喝水一样他稔熟射箭的一切技巧比如现在的拉弓动作是个爆发力,弓拉开了瞄的越久,弓弦地持续拉力,会导致持续用力的手臂发抖

而手腕抖动一毫,射出去的箭离靶标就会差八尺,所以射箭需快瞄稳了目标快射击,反而射得准——

嗖的一箭带着短促的破风声,正中箭靶砰地一声强大的穿透力,使箭支贯穿了箭靶,又飞射出去,扎在远处的马车上

场中所有人都呆住了

耶律德容猜想到,小王爷的箭术肯定很高,不然怎敢和契丹人比射术?但没想到竟高到这种程度他不禁暗暗捏了把汗

好在萧胡睹已经沉浸在弓与箭的世界中,不管赵宗绩什么情况,全神贯注射出第二箭——一箭中的

赵宗绩控制好力道也射出第二箭,这次没那么夸张,但还是连羽没入靶心

转眼间,两人各自射完四箭,全都正中靶心尽管赵宗绩射透了一个靶子,但规则上不会区别对待的

打平三十步,也是宋朝对弓手的最低要求

接着便进行三番射这次靶子被向外推了二十步,达到五十步这是辽朝弓手的最低要求

三通鼓响,两人又依次射出了四箭,依然都正中靶心当然这个靶心,要比后世那种好中些……做个类比的话,大概九环以内都算中的

又打平

四番射,靶子外移到七十步

四通鼓响,这次两人的瞄准时间,明显变长了但是依然全数命中

五番射,靶子外移到九十步还是命中

六番射,靶子移到一百步所谓百步穿杨,在这里能命中的,是神射手

“这个,陈学士,”赵卞小声问陈恪道:“我怎么记着,周礼只有三番射”

“问问中途停下来,他们答不答应?”陈恪摇摇头道:“不可拘泥古礼么……”

“咳,都是你的理”赵卞失笑道

陈恪笑笑没说话,这时候,第六番射的成绩出来了,两人都是三中的、一中侯

这不能说他们的箭术还不到家六轮射击二十四箭,对体力的消耗;风的影响、那一瞬间的状态,都会导致出现偏差

这时候,观礼者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他们瞪大眼、屏住气、紧张的注视着场上千人围观之下,竟然只有弓弦和弓箭中靶声……

第七番射,一百一十步两人在经过调整之后,全部中的

八番射,百二十步,两人和商量好了似的,都是两中的两中侯

九番射一百三十步这个距离,就是所谓一箭之地,被认为是弓箭的极限射程,战场上,军官要站在距敌方前锋一箭之地外,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但是,两人竟然都射中了,虽然都只有一箭中的,但其余三箭也贯穿了靶子……从这个距离看上去,靶子只有苹果那么大,天知道两人是怎么射中的天知道他们怎么有这么远的射程

两人又通过了一百四十步,尽管无一中的,且萧胡睹一箭脱靶、一箭没有贯穿赵宗绩两箭脱靶,但还是让双方官兵惊为天人,这是在距射箭啊

到一百五十步时,萧胡睹只有一箭中靶而赵宗绩有两箭中靶

但两人都没有要停的意思,靶子挪到了一百六十步

萧胡睹全都脱靶,赵宗绩却依然有一箭中靶……

颓然把弓递给手下,萧胡睹垂着双手,望着赵宗绩道:“我能看看你的弓么?”

“抱歉”赵宗绩苦笑道:“我已经没有力气递给你了”他的手一松,那柄黝黑色,两头有球头的弓,便落在他的贴身侍卫手中,那侍卫第一时间将其收入弓匣中,切断了萧胡睹的视线

萧胡睹知道,人家这是保密,不过是委婉些罢了……

其实论起射箭来,赵宗绩在汉人里算是顶尖了但比那辽国顶尖射手萧胡睹,还是差太多不说他只会立射一种射姿,单说他的膂力、准星和耐力,就比萧胡睹差一截

他之所以能赢下这一场,全靠了那张神秘的黑色弓箭——那是一张集合了当代最优秀头脑、后世先进经验,经过两年多时间反复实验,才制成的带滑轮、瞄准具的组合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对武器的研究改进,一直是缺乏血勇之气的宋朝人,十分注重的事情甚至一国宰相,都曾经撰写过《武经总要》这样的武器专著

陈恪既然来到大宋,自然想为自己的国家出一份力他很想把后世的知识,运用在这个时代,可惜只恨自己是学医的出身,不是学物理化学的,不会造枪造炮,也不会改进火药只能在现有的冷兵器上动脑子

枪炮不行,只有弓弩了陈恪想到了世界上名气最大的两种弓,一种是英格兰长弓兵的长弓,一种是蒙古人扬威天下的组合弓两种弓的射程难分轩轾,但前者需要一米七五以上的身高才能开要是低于这个高度,还得自带板凳……显然不适合平均身高一米六出头的宋人

还是复合弓合适,而且他在仅限军备部门阅看的《武经总要》上,欣喜的了解到,宋朝的黄桦弓、黑漆弓、白桦弓、麻背弓,都是复合弓

从广西都作院得到所有四种弓的制法后,陈恪又遇到了疯子科学家沈括和级制造家苏颂沈括本身就是制弓的行家,而且有着科学家的研究精神至于苏颂,你给他一个合理的创意,他就能给你做出合乎要求的成品

这两个人搭配在一起,就造出了这张名唤‘射虎’的复合弓其准度高、力度强,且省不少力,说是当世第一弓也不算夸张

唯一的缺点,是成本太高了目前一柄弓的成本在一百两黄金以上,根本不可能装备部队

又是四点四,我想,不用多说什么了?

第三零八章捺钵(中)

打那天起,辽人再不像以前那样,有事没事儿的挑衅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他们的示威从没停止,而且采取了让宋人无法反驳的方式

比如他们会故意带着宋使绕远路,以示其幅员广大,山河壮丽的大国气派,末了还总要加一句:“真不明白,如此壮美的山河,你们汉人为何要拱手相赠”

起先赵卞还会很认真的辩解,说石敬瑭是沙陀人但反而会引起辽人得意的回忆:‘那后晋和北汉的儿皇帝、孙皇帝们,实在是太乖巧了……’

后来赵卞干脆当起了扎嘴葫芦,全当是一群苍蝇在嗡嗡乱叫了赵宗绩和陈恪,则一开始就不听他们聒噪,一心游山玩水陪同的辽国官员并不知道,他们俩是在考察燕云的大山河流、险关要隘……尽管朝廷有这方面的资料,但百闻不如一见来过见过,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先决条件

就这样一路向北,从城县前行七十里到涿州,从涿州前行六十里到良乡由良乡前行六十里到幽州幽州即辽国五经京之一的南京,城方三十六里,城内人口繁盛、坊市、廨舍、寺观林立,看上去要比大理城还发达,当然和汴京没法比

自幽州北行至顺州,由顺州前行七十里到达檀州,也就是后世北京的密云县从檀州前行近二百里,到达古北口,古北口又叫虎北口是著名的雄关,后世有京师锁钥之称辽国在这里设有驿馆,当天使团就在此打尖

宋使在此下榻时,有一个必去之处便是‘杨无敌祠’杨无敌,即杨业,作为一名与辽人作战牺牲的宋将却得到辽人崇高的尊敬,他们甚至为他立庙祭祀,且香火十分旺盛……

赵宗绩和陈恪没有用晚膳,便带了香烛供品、离开驿馆,往北山上赶去此时夕阳西下,四围郁郁苍苍的松树在万丈红霞衬照下一座两丈高、一丈宽,磨砖对缝、虎头对门的气派山门,映入众人的眼帘

只见山门两侧有对联一幅,上联是:‘杨老令公做事忠实不二’下联为:‘专祠一座表扬英勇无双’,横批是‘气壮山河’如此糙而壮的对联,据说是出自辽圣宗之手

从山门上去,便见一个座北面南,前后两院的大祠堂此时日暮,院里只有个知客,倒很安静

一众宋使来到祠堂正殿前,便见到杨老令公的一丈塑像老将军身披金甲、外罩蟒袍一手捋着胡须、一手握着剑柄,威风凛凛的端坐在宝座上

老令公的两侧还立着与他一同战死的长子杨延玉、部将王贵

三人的眼睛虽然是泥塑金描,但分明放射出凌厉的光让所有人都不敢直视愧对老令公呐

除了上香外,陈恪还受杨怀玉所托,代杨氏子弟来拜祭老令公

令公祠中,香烛袅袅,陈恪和赵宗绩在铜盆中烧着纸,火光跳跃,将两人带到了七十年前……

那是汉民族复兴失败的一曲悲歌……

那时候,汉人是这片大地上,最骄傲、最自信的民族在这之前四十年时间,从周世宗柴荣开始,经过唐末五代沉沦的汉民族勃然复兴,他们东征西讨、天下无敌一直对辽人进行强硬的压制,不停地进攻,不断地胜利,甚至举国兴兵收复故地

不幸的是,他们接连失去了两代领袖,帝国的皇位落在一个弑兄的阴谋家手中但百战百胜的将军和军队还在,他们理想和骄傲还在为了完成彻底统一、为了一扫百年之耻,也为树立自己的威信,阴谋家举全国之力,发动了夺取幽燕的雍熙北伐

当年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大举攻辽,在潘美、杨业所帅的西路军攻城俘将,很快便攻取三州的大好形势下作为主力的东路军掉了链子……大宋第一军人曹彬,竟对他的军队失去了控制他所指挥的东路军,为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违背诏旨,自行北上攻占涿州,又因粮尽退兵

东路军退兵后觉着不划算,又进军,结果士兵被玩得疲惫不堪,被辽军主力大败赵光义很快下令在边境增兵,并命三路大军撤兵

东路军仓惶撤出战场……辽军得以全力对付其余两路宋军很快,中路的田重进也撤出了战场,全军安然无恙回到国内但是西路军,却在一连串的大胜之后心有不甘,他们要和辽国来一次硬碰硬,看看到底谁强

但碰的结果是蔚州、寰州相继失守,数千守军悉数阵亡……

见强敌环伺、败局已定,潘美患了失语症,杨业却不愿像他那样沉默,而是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且转移三州民众南下’

监军王侁却主张正面迎敌杨业摇头说,这样就败定了……

王侁的神色变幻,目光中充满了轻蔑加敌视,讽刺他道:“君侯素号无敌,且令精骑数万,见敌逗挠岂有他志?”

失败?你不是大名鼎鼎的无敌将军么?领兵数万,只想着逃跑,你不是要叛变投敌

这话别人听了,最多就是生一顿气,但对杨业来说,却是要他的命因为他原是北汉将领宋灭北汉后,他随其主刘继元降宋虽然,不是他主动投降的,但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对杨业这种羞耻心极强的男人,始终是块心病

杨业气愤难当,为了尊严,他马上答应出战

但是临行前,他突然转向了多年来的老搭档潘美,声音低沉道:“某此去必败无疑,我本是个降将,早就该死,主上反而对我委以重任,今日我正可以死报答”顿一下,他压低声音道:“只是,你能在陈家峪两侧埋伏下弓箭手么?我败下来的时候,如果没有接应,就要全军覆没了……”

潘美重重点头,请他放心

交代完毕,杨业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征铁甲铿锵,三军无声,自知必败必死的将士一路向北,迎头撞上了辽国大军,只求证明自己的忠贞

雁门关外,辽国统帅耶律斜轸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与辽国作战三十多年,摧城拔寨、战无不殆的‘杨无敌’,竟然在这种时候来进攻,莫非脑袋被驴踢了?

但是送到虎口的肉,岂有不吃之理?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双方厮杀、厮杀、再厮杀,血战了整整一天杨业见部下已经到了极限,便率军且战且退

辽军岂能让折磨了他们三十年的‘杨无敌’跑了?便衔尾而追

就这样,双方一撤一追,来到了陈家峪

此时正是黄昏杨业率军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一个援军的影儿都没有……

身后,无穷无尽的追兵已经上来了,杨业的部队,从凌晨出兵,到现在滴水粒米未进、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仓皇后撤,只能被契丹铁骑践踏马下

部下要掩护他突围,却被杨业拒绝,他仰天长叹:‘这就是我的命运陛下,苍天可鉴,杨业为你尽忠了’

最终杨业命家中独子、有儿女需要养育的、和已有兄弟战死过的士兵撤退,自己则率领剩下的数百人,与辽军殊死作战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

红月如血陈家峪上,老将军身上受伤十几处,浑身浴血,尤须发皆张、来回冲杀,手刃辽军数十百人

最后,辽国名将萧达凛,从暗中放出冷箭,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辽国人赢了,生擒了他们口中的‘杨无敌’,这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成功

但他得到的只是杨业的尸体老令公被擒,绝食三日而死……

事后追查,那天的援军到哪里去了?原来他们久等杨业不到,王侁大喜过望,以为杨无敌再次创造了奇迹怕功劳都被杨业抢走,他命令潘美率军赶了上去谁知走到半路时,知道杨业败了,他们转身就撤,没留一兵一卒救援……

暮色已重,站在祠堂中,已经看不清老令公的面孔陈恪轻声道:“杨家的意思是,看看能不能把老令公的骨骸要回去……”

“辽国能答应么?”赵宗绩低声道

“不能,从老令公战死沙场后,大宋就一直在讨要遗骸”陈恪低声道:“但辽国人说,你们宋人对不起杨无敌,他不回去了……”

听了这句话,以赵宗绩这种强烈的自尊心,都没有反驳

良久良久,赵宗绩才缓缓道:“老令公入土为安,确实不要再惊动他了”顿一下,他一字一句,刻骨铭心道:“还是让我们把燕云夺回来”

有鸿鹄飞过房顶,鸣叫声震天宇……

又被那本写完的书爆了,求大家帮帮忙,真的不想这样帮帮忙……

还有一)

第三零八章捺钵(下)

回去的路上,两人沉默了半道直到下山后,回望着黝黑的山梁,赵宗绩才幽幽道:“你说,杨老令公之死,到底是谁的责任?”

“……”陈恪过了好一会儿,才文不对题道:“其实,咱们学到的历史是骗人的辽国统帅耶律斜轸没有尊重杨老令公而是把他的首级斩下,先送往漠北辽廷请功,然后传授边疆,让辽军和宋军,都看到杨无敌的下场”

“我问你是谁的责任?”赵宗绩先是愣了一下,旋即有些恼火道:“为什么潘美会如此胆怯?他可是大宋之刃啊还有曹彬这样灭国无数的名将,会表现的如此蹩脚他们就算用脚趾头,也不该打出这样的窝囊仗难道十多年不打仗,他们退化了吗?”

“按照朝廷的官方结论,曹彬,是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陈恪依然自顾自道:“他的罪名是违抗皇命、擅自行动,导致战局被逆转按说这个罪名,放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不株连九族就是皇恩浩荡了可太宗皇帝对他太好了,好得让人受不了,居然只降了他的职,差遣仍然不变潘美和其他将领也是如此,人人受罚,却都只是降职留用”

顿一下,他淡淡道:“奇怪的是,只隔了一年,曹彬没立任何功劳,就被提升其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完全恢复了雍熙北伐之前的官职再往后,他又升到了平卢军节度使到了先帝朝又成了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枢密正使,竟然比北伐失败前还风光”

“你到底什么意思?”赵宗绩就是再傻,也听出陈恪的言外之意了不禁恼火道:“你是说,历史都被篡改了,真相不是这样的,对么?”

其实赵宗绩也早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丧师辱国、彻底断送了大宋军力的败军之将,居然安然无恙不说还依然位极人臣、极尽荣宠而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的女儿、孙女还都成了大宋的皇后,母仪天下

凭什么?他配么?赵宗绩一直想不通

“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你告诉我真相”回到驿馆,赵宗绩对吞吞吐吐的陈恪,依然不依不饶

“我也不知道真相”陈恪两手一摊道:“我看的书也都是官方的史料”顿一下道:“《太宗实录》,你肯定看过?”

“嗯”赵宗绩点头

“还记得在雍熙北伐期间,太宗关于曹彬的言论么?”

赵宗绩摇摇头,这世上能有几人,有陈恪那样的记忆力?

“实录上说,当曹彬在战争之初突飞猛进时,太宗便‘讶其太’;曹彬粮尽退却时,太宗又惊愕‘岂有敌人在前,而退军以援粮运乎?’而等到曹彬再进时,他又下令说‘千万别再急进要和米信合军’……”陈恪缓缓道:“有印象么?”

“嗯”赵宗绩点下头

“你怎么看这一段?”

“太宗英明过人,洞察一切先机,所有的失败因素,他都算到了只是曹某人没有遵旨,最后才导致失败的”赵宗绩背书似的道:“师傅们就是这么教的”

“除此之外呢?”

“……”赵宗绩想一想道:“应该有人将曹彬们的举动总是第一时间报告到官家那里”顿一下道:“你是说,监军?”

“对只有监军,才有资格掌握第一手的军情并用最快的方式,呈报到皇帝那里皇帝则通过一个个监军,随时都在监视着他的将军们”陈恪沉声道:“而监军手里的权力,是与皇帝对他的将军的信任程度成反比的”

“……”响鼓不用重锤,和聪明人说话就这点好处赵宗绩已经明白陈恪的意思了因为太宗皇帝对将军们的不信任,助长了监军们的气焰这些严重缺乏经验的家伙,都是太宗皇帝登极后,才提拔起来的潜邸旧人他们仗着是皇帝心腹,威凌将帅,成了实际的发号施令者

杨老令公的遭遇,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那场悲剧中,真正掌握权力的是监军王侁,而作为主帅和副帅的杨业、潘美,却只能任由他摆布……

而且,杨业的悲剧并非个例事实上,之前就有好几起这样的事件,其中大宋排前五名的功勋武将郭进,直接被逼得自尽,这就是敢对抗监军的下场

所以杨业很清楚,如果自己抗命,等待他的结局将加悲惨那些得皇帝信任的小人,有的是办法把他逼死

而潘美也深知这点,他不得不屈从于王侁,不然郭进就是他的下场……

所以秋后算账时,潘美只是降级,而王侁却被发配充军可见朝廷很清楚,是谁的主要责任只是因为比潘美来,王侁名气实在太小,所以身后的滚滚骂名,还是潘美来背

明白了这一点,再去看曹彬离奇的待遇,一个结论便呼之欲出了——他是替某人背了黑锅否则赵光义为何不追究他?反而给他最高的地位和荣誉,还把他的女儿,选为自己的儿媳

很显然,这是在补偿他补偿他丢掉的一世英名、补偿他背负的滚滚骂名……

那么太宗皇帝是在为谁还债?

无需猜测,只需对比一下,与曹彬并称‘大宋双璧’的潘美即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潘美的罪过都比曹彬小很多,但潘美从那之后一蹶不振,最后老死边关,晚景十分凄凉

当然他是罪有应得——就算监军再凶猛,你才是主帅,发号施令的权力在你手里为什么要听他指手划脚?所以一个‘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