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闪烁)-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分之七十。

德资企业积极入华,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大企业。

比如,美资企业在这一年间的在华投资达到了二点四亿美元,占美国企业对外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二。

对〖中〗国来说,利用外资是快速发展的唯一办法。

当然,前提是做好控制。

对此,冯承乾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也非常有效的办法,即所有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必须与〖中〗国本土企业组建合资企业,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从而使〖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在合作中发展壮大。此外,〖中〗央政府也将给予与外资合作的本土企业一些税费上的减免。

说白了,在鼓励外资入华投资的同时,还得鼓励与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

从根本上讲,只有民族企业发展壮大,〖中〗国才能发展壮大。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资身上。

更重娶的是,外资在华投资,只是为了利益。

真正在为国家复兴、民族崛起做贡献的,只有民族企业,因此不管如何鼓励外资到华投资,都必须把民族企业摆在首位。

一年不算长,也不算短。

在这一年里,〖中〗国的民族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而且部分有实力、有技术的民族企业已经发展壮大。

比如,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就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企业了。

到一九一九年中期,江南制造局已经改组为江南集团,下设造船、

钢铁、机械制造与军火等四家子公司,而设在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是〖中〗国最大的本土造船厂,江南钢铁公司则是〖中〗国本土最大的钢铁冶炼企业,江南军械制造公司则是仅次于青岛兵工厂的第二大军火制造企业,而江南机械制造公司则在一九二零年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机车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七个能够制造机车头的国家。

越迈越快的工业化步伐,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工业布局。

到一九一九年下半年,在江南地区尽数由〖中〗央政府控制之后,国家工业布局成为了〖中〗央政府的头号大事。

七月,冯承乾回到北京,提出了“一江一岸”的工业布局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沿长江与海岸线,部署国家的重工业,充分利用水运,抵消铁路等基础建设不足产生的问题。

如果采用别的工业布局,交通将成为主要瓶颈。

要知道,到这个时候,〖中〗国的铁路总长度还不到两千公里,而且主要分布在华北,江南几乎没有铁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铁路网,没有二十年、以及巨大的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毫无疑问,一九一九的〖中〗国,根本没有办法指望像德意志第二帝国那样,在短期内建立起娶盖全国的铁路网。如此一来,加强水运,特别是充分利用长江、

珠江、以及海运便捷的沿海地区,就成为了唯一选择。

当然,工业布局不仅仅依靠交通,还得依靠资源。

〖中〗国有足够多的资源,铁矿石、铜矿石、煤炭这些都不少,而且冯承乾知道,〖中〗国的石油储量也不少,只是还没有开发出来。可以说,这是〖中〗国比德意志第二帝国优越的地方,即在发展工业的时候,不用考虑遭到敌对国的封锁与限制,本土资源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从海外获取资源。

如此一来,资源产地也成为了决定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一九一九年底,在冯承乾与宋靖国的推动下,〖中〗央政府启动了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即在国内勘探油田。

全球工业化已经走过了蒸汽时代,正在向内燃机时代迈进。

在下一场战争中,内燃机驱动的飞机、坦克、舰艇必然成为各个战场的主角,而谁能走在前面,谁就有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四章政治体制

更新时间:201272514:20:22本章字数:5111

一九二零开春,冯承乾就收到了一条天大的好消息。

勘探队经过数个月努力,在天津附近发现了一座储量惊人的油田,初步探测结果估计该油田的储量在五千万吨以上。当然,冯承乾知道,这就是大港油田,是〖中〗国渤海湾附近最大的油田。

这个发现,马上就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只是,新的问题出来了。

开发油田需要巨额投资,而〖中〗国政府没有这么多资金,〖中〗国的民族企业也没有强大到可以单独开发一座五千吨储量的油田。

显然,引资成为必然选择。

三月初,宋靖国开始于几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进行接触,商讨共同开发天津油田的可能xìng。

所幸的是,这几家德国企业也对这座油田很有兴趣。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是真正的贫油国。一直以来,帝国企业都在海外寻找可以开采的油田。大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进入中东,只是中东油田大部分控制在英国企业手中,可供德国企业发展的空间并不大。至于其他几个产油区,比如当时已经在印度尼西亚探明的油田掌握在荷兰企业手里,而德国与荷兰的关系还算不错,因此德国企业很难进入东南亚。又比如,俄国已经在里海北岸发现了几座大油田,但是布尔什维克政府采取了排他政策,并且以之前没有约定开采里海油田为由,拒绝德国企业参与开采工作。至于美国在墨西哥湾地区发现的油田,更与德国企业无关。

可以说,除了罗马尼亚,德国在境外根本就没有控制多少油田。

在宋靖国发出信号之后,德国企业立即来了兴趣,当月就有四家德国企业的老总来到北京,与〖中〗国政府进行协商。

谈判到当年四月底结束,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参与油田开发的四家德国企业将共同出资购买开采设备、建设通往港口的输油管道等,

〖中〗国〖中〗央政府将负责在天津港修建一座专门供油轮停靠的码头、以及征收开采与石油加工等企业用地,参与合作的三家〖中〗国民营企业则负责招募工人等。在开采所得方面,四家德国企业将在支付基本的资源开采税之后,获得百分之四十的份额,〖中〗国〖中〗央政府获得百分之三十的份额,三家〖中〗国民营企业则获得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份额。

因为是公司化经营,所以〖中〗央政府随后组建了“〖中〗国石油开集与开发公司”。

这是〖中〗国的第一家国营企业。

只是在当时,这家企业并不属于〖中〗央政府,而是属于〖中〗国海军,其主要职责也是为〖中〗国海军提供舰船用油。

别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送给〖中〗国的战舰,全都采用了燃油锅炉。

俗话说,喜事逢双。

五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云南地方政府正式宣布拥护〖中〗央政府,并且解除了地方武装,政府官员也由〖中〗央任命。二是〖中〗央军tǐng进大西北,攻占了兰州,控制了通往青海与新疆的要道。

在统一大业上,剩下就的是四个边疆地区了,即西藏、新疆、méng古与东北。

显然,南征大业的进展速度比冯承乾与吴铁生预料的都要快,仅用了一年多,〖中〗央军就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还控制了甘肃。也正是如此,六月份的时候,吴铁生正式提出北伐。

冯承乾没有反对,只是希望吴铁生把北伐时间推迟到一九二零年。

原因很简单,国内有太多的事情需要huā精力去处理,而且〖中〗央军刚刚结束南征,紧接着北伐,对士气也有不利影响。

事实上,当时最严重的问题,仍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吴铁生坚持〖中〗央集权,即地方政府官员由〖中〗央任命,并且直接向〖中〗央负责,地方军队也必须由〖中〗央改组。冯承乾并不反对〖中〗央集权,但是认为应该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比如在经济层面上,就应该让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便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如何发展,而不是由〖中〗央统一指挥。

在吴铁生提出北伐后,冯承乾提出了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即〖中〗国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有没有必要在完成统一之后进行全民大选,以及有没有把必要把选举制度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当然,这也引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才具有选举权。

冯承乾想搞〖民〗主,可是他非常清楚,别说现在,即便再过一百年,只要〖中〗国民众的基本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没有发生根本xìng转变,也就是没有认识到〖民〗主的重要xìng,没有把前清留下的奴xìng抹去,那么任何〖民〗主政治都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因此在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情况下搞大选,不可能有任何好的结果。

事实上,这就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推翻清朝的〖革〗命中、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而且这些人都知道〖民〗主的重要xìng,更加清楚〖中〗国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帽子。

问题是,这些人有多少?

即便把在校学生算上,愿意搞〖民〗主、而且表现积极的〖中〗国人,所占比例也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也许压根就不知道“〖民〗主”是个什么东西。

显然,仅仅是教育,根本无法改变这个列,实。

推广〖民〗主观念,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时间,二是经济。

事实上,西方施行〖民〗主政治的国家,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拿英国来说,在工业化时代之前,依然是王国,国王就是法律、国王就是一切。大〖革〗命之后,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也正是因为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即便到大战结束之后,在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也仅占总人口的一成左右。按照英国的法律,只有资产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年男xìng公民,才拥有选举资格。也就是说,英国推行的〖民〗主政治,实际上并非完全的〖民〗主政治,而是有产者的〖民〗主政治。

这种显现,不但在英国有,在法国、意大利、德意志第二帝国,乃至以〖民〗主国家诞生的美国也同样存在。比如,在美国就只有白人成年男xìng拥有选举权,有sè人种根本没有参与选举的资格。

更重要的是,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而逐渐确立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分散在农村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由自主的农民转化为工人,并且由此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也更加便于国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也就是说,只有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推行〖民〗主政治。

显然,〖中〗国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要知道,〖中〗国的城市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

问题是,如果不定下〖民〗主政治基调,那么〖中〗国今后不是走向独裁,就是走向帝制,最终将再次引发动乱。

正是如此,一九一九年底,冯承乾正式提出,应该尽快把〖民〗主体制确定下来。

对此,吴铁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认为〖中〗国应该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学习,即确立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

当然,不一定是帝王。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冯承乾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觉得应该学习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

冯承乾在说服吴铁生的时候,只提到了一个重点,即〖中〗国的国情与美国较为相似。

最相似的,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都非常大,而且人口比美国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功能。如此一来,就得在政治体制上学习美国的集权与分权体系。

当然,前提条件是,〖中〗央政府必须在军事、外交等领域掌握绝对权威。

说得简单一些,地方政府拥有的,仅仅是处理内部事务、比如经济发展的权力,而且必须录夺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事实上,吴铁生反对加强地方政府,就是担心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中〗央政府。

在冯承乾提出,军队必须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只能组建治安部队、也就是辜察部队之后,吴铁生才做出让步。

两人达成一致后,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确定了下来。

只是,冯承乾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搞选举,也不是筹建国民议会,而是着手制订〖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准确的说,是第一部临时宪法。

按照冯承乾的想法,这部由统治集团制订的宪法,只有临时效力,在国民议会成立之后还将制订正式宪法。

严格说来,宪法的诞生,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法律意义上,宪法是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威,不管是执政者、还是国民,都得遵守宪法。

立宪、或者说制订临时宪法,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在一九二零年的重头戏。!。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五章八国侵俄

更新时间:201272518:29:02本章字数:5495

宪法,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

最初,冯承乾打算扩大讨论范围,即让民众也加入进来。只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冯承乾意识到,这么做根本行不通。

原因很简单,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宪法”是个什么东西。

要知道,清朝灭亡还不到十年,虽然老百姓已经剪掉了被满清强加到头上的辫子,fù女也不再裹脚,但是两百多年来,深入老百姓骨髓的奴xìng还没有消除掉。在前清时期,皇帝的言辞就是宪法。

别的不说,在冯承乾放出要立宪的消息之后,一些遗老遗少就来向〖中〗央政府请愿,认为这么做有失体统,〖中〗国根本不需要什么宪法,总统、大元帅的话就是宪法,甚至有人提议应该让吴铁生登基称帝。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反对立宪。

在立宪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积极的,是那些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特别是那些到美国与欧洲〖民〗主国家呆过几年的留学生。在美欧的所见所闻,特别是美欧等国的富裕与强大,给这些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非常直观的认识到,〖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也就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这些人,成为冯承乾推动立宪工作的主要助手。

只是,冯承乾没有闭门造车。

他在一九二零年才提出立宪,而不是在一九一八年、也就是回国的时候就提出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在一九一八年的时候,〖中〗国的民族企业还不够强大,而经过两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第一批民族资本家,而且这些人都是变革的获益者,自然会全力拥护变革。

正是如此,立宪成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盛宴。

显然,冯承乾不想走俄国那条路,因为在他的时代,看似强大的红sè俄国在存在了七十多年后就分崩离析了,而那些被布尔什维克看成邪恶帝国的国家,不但存在了下去,还变得更加强大。

这其中,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

也许,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民〗主政治还不够健全,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民〗主政治带来的好处。可是有一点不可否认,这就是,历史已经证明,〖民〗主政治的适应力与生命力都更加强大,而且〖民〗主政治本身也在随着经济发展而进步,最终达到为所有人服务的程度。

〖中〗国要想强大,就得走〖民〗主这条道路。

只是,在最初阶段,绝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说得直接一些,在所有人都明白“〖民〗主”的含义之前,〖民〗主只存在于一个较小

的范围之内,只有恰当的利用〖民〗主,〖中〗国才能发展壮大。

此时,〖中〗国的〖民〗主就只限于民族资本家的范畴之内。

不管资本家是不是在录削工人,必须承认的是,正是这些民族资本家,在不遗余力的推动〖中〗国实现工业化。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民族资本家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正是如此,在制定临时宪法的时候,冯承乾才向全国的民族资本家发出邀请,让他们进言进策,共同制订〖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到一九二零年六月,已有一千多名民族资本家参与进来。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的精华、也是〖中〗国的脊粱。〖中〗国能否建立起〖民〗主制度,能否在短期内发展壮大,就得看他们了。

当然,冯承乾此举也引来了不小的非议。

别忘了,在几年前,商人还在社会的最低层。在老百姓看来,只有其他路都走不通的时候才会去经商。现在,商人一下成为了国家的骨干力量,而且参与到了关系到国家根本的立宪工作中来,自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前清的遗老遗少满大街的是,社会变革夺走了这些人的既得利益,他们自然会对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情绪。

在冯承乾集中力量搞立宪工作的时候,北伐战争开始了。

一九二零年五月,〖中〗央军首先进军西北。

当时,吴铁生还在紫禁城外的〖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引来数十万有志青年报名参军。

只是,〖中〗央军不需要那么多官兵。

一直以来,吴铁生都秉承德式制军理念,即在精不在多。

打到现在,〖中〗国陆军的总兵力也不到一百万,但是战斗力非常强悍,不比老师、也就是德国陆军差多少。

在兰州会战中,〖中〗央军的六个师就击败了西北军的二十个师。

吴铁生拿西北开刀,与年初发生的一计事情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德美意英法西荷等七国联合干涉俄国内战。

两年前。冯承乾离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时候,还认为不会出现这一幕。

原因很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打赢了欧战,而且与布尔什维克俄国的关系不算差,加上德意志第二帝国需要进行战后重建、也需要来自俄国的资源,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去干预红俄与白俄的内战。

两年间,冯承乾的预测基本上准确。

只是,到了一九一九年底,德俄关系急转直下。

关键就是,里海北岸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油田,即有名的巴库油田。

这下问题来了。

最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向布尔什维克政府提出,按照德俄协议,帝国企业有资格获得油田的开采权,至少应该参与开采工作,而且帝国有权力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得巴库油田产出的石油。

问题是,布尔什维克政府决绝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要求。

理由是,巴库油田是在德俄和约生效之后发现的,因此不受和约内容限制,俄国可以向德国提供石油,但是必须按照市场价格采购。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参与开采,则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下,德俄关系急转直下。

要知道,在几种战略资源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最缺的就是石油。

大战期间,如果不是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阵营,加上战前建立的战略储备机制,恐怕在一九一六年底之前,帝国就将因为缺乏燃油,让所有战舰停在港口里面。

更重要的是,内燃机的大发展,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能。

任何人都能想到,下一场战争,将是内燃机的战争。

这样一来,石油就是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布尔什维克政府不肯在巴库油田的开采上做出让步,德意志第二帝国别无他法,只能想办法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出面,纠集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与荷兰等西方国家,共同出兵干预俄国内战。说得再直接一些,就是暗中支持鼻俄,帮助白俄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

随后,〖日〗本也加了进来。

最初的时候,冯承乾并不认为参与进去能得到什么好处。在他熟知的历史中,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白俄最终还是败下阵来。更重要的是,在那段历史中,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正是如此,冯承乾才断定,这次联合干俄行动不会有好的结果。

问题是,〖中〗国的处境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在bō兰独立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俄国的边境线缩短到了不足两百公里。其他七个国家,

除了〖日〗本控制着南库叶岛之外,另外六个国家都不是俄国的邻国。

说白了,不管干俄行动的结果如何,这些国家都不会受到直接威胁。

相反,〖中〗国的处境就不一样了。

中俄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如果〖中〗国加入干俄行动,最终又以失败告终,那么俄国就将成为〖中〗国的头号敌国。

显然,冯承乾不想树立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

要知道,现在的〖中〗国连〖日〗本都打不过,再加上一个俄国,那么今后的地缘生存环境将变得极为恶劣。

问题是,〖中〗国能够置身事外吗?

布尔什维克政权已经控制了俄国的欧洲地区,白俄军队正在向远东退却。除了远东的几座港口之外,就数〖中〗国前往俄国的道路最为便捷了。结果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