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等等再说,王得用,你速去传马周过来。”
李世民见孙享福要解释善阳免费柜坊的事情,便伸手制止了他,转头向在一旁伺候的王得用喊了一句。
为什么李世民要喊马周,其实很简单,马周此前一直在对善阳施政的各方面做研究,也曾经提到过孙享福所设立的免费柜坊,认为其作用非常之大,长安应该跟进,但当时李世民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他知道这些柜坊的背景,怕自己弄这一出,会让混战中的世家系官员停止争斗,再度联合起来搞事情,因为朝廷开免费柜坊会触动他们所有人的利益。
马周现在是中书舍人,就在皇城值班,自然是很快就来到了御书房,一番见礼之后,李世民让人给他加了个位置,倒是让他觉得有点受宠若惊。
“宾王,正明要谈免费柜坊的事,你且听听,有些什么建议,也好及时提出,补足。”
“是,陛下。”
马周应下之后,便转头,看向席上的孙享福。
“是这样的,善阳的免费柜坊,由于没有任何保管费用,能够帮助百姓避免铜钱存放生锈,成色受损,和量大难以携带等问题,是以,一开设之后,就受到了全民的喜爱,百姓们甚至将其称为善阳城的福利,是以,很快就聚拢了大量的现金,让更轻便,不会贬值的存票,在善阳市面上流通起来。”
孙享福说的这点大家都知道,纷纷点头,等待他的下文。
“然而,如何负担柜坊日常维持的经费,利用它解决钱荒的问题呢?其实很简单,借贷。”
“善阳城柜坊有两千多万贯现金的存款,商贾要用钱的时候,直接出示自己的存票,百姓收了存票,也不会去柜坊提钱,因为现金放在家里会生锈,他自己要用的时候,携带也不方便,是以,导致这两千多万贯现金,一直存放在善阳柜坊的金库。
然而,不盈利的行业,始终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善阳金库里的钱,是会生锈的,给众多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发工钱,开销也不少,臣不能让朝廷蒙受这样的损失,所以,想到了将这些一直放在金库无用的钱,借贷出去,赚取少量的利息,来维持因为生锈,或者工钱消耗,产生的损耗。”
说到这里,马周就表示有问题了,接话道,“此法,似乎不妥,你将钱借贷出去了,万一那些存钱的人来提钱怎么办?”
孙享福却是笑着答道,“当然不是全部借贷出去,只是借贷给少量的优质项目而已,而且,你可不要担心有人来提钱,因为,我前脚把这些钱借贷出去,那些赚了借贷人的钱的人,又会马上把钱存进来,因为他们把铜钱放在家里也会生锈,使用起来,也会不方便,谁都不愿意承受这样的损失,承受这样的不方便。”
闻言,马周和李世民等人都愣住了,确实,如同孙享福所说的这样的话,似乎,可行。
见大家都进入了沉思,孙享福又笑道,“目前看来,善阳柜坊的一切运作,都很正常,不仅不会因为要养活数百员工,承担铜钱生锈,成色受损而亏损,还能小有盈利,因为善阳柜坊至今已经借贷出去了两百多万贯现金,借贷人是安北大都护府长史长孙冲和善阳房地产开发商周纯等人。”
听到自己儿子的名字,长史无忌心里一咯噔,目光疑惑的盯着孙享福,他长孙家可不缺钱,长孙冲为人也算稳重,怎么会借下如此巨债?
“呵呵,长孙冲借钱,可不是自己花销,他是想将自己主管的定襄城推倒重建,在未来一两年内,建设成为一座堪比善阳的城池,等城池建设完毕之后,他就可以通过各方面的收入来还债了。”
借钱建城,还一借就是百万贯,这要是搁以前,是没人敢想的,但眼下,就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大家一点也不觉得它不恰当。
闻言,长孙无忌的面色才放松下来,要是真被长孙冲建设起一座像善阳这样的大城,那么一百多万贯的债务,还真不算什么,他此前看过孙享福奏报上来的,善阳城今年的财报,光是商业税收上,就达到了数十万贯,是大唐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一,比之长安城,也差不了多少,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才建起来一年多的新城,未来,它很有可能超越长安。
不过,孙享福所说的,都是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有组织的恶意挤兑呢!善阳柜坊里少了两百多万贯现金,到时候来提钱的人提不到钱,岂不是会打乱?
马周提出了这个问题,孙享福却是同样一笑道,“这也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善阳柜坊可不只提供免费存钱,还提供有尝定期存款,这就跟朝廷此前发行的国债一样,百姓如果将自己存到柜坊里面的钱,转成定期存款,就能获得一点点利息,定期存款可以半年起,一年,两年,或者三年五年,存的越久,利息越高,其实,从柜坊营业的半年以来,一年以上定期存款的数额,已经达到了两百多万贯,所以,即便是有人恶意挤兑提现,柜坊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定期存款,已经比借贷出去的钱还要多了,柜坊有足够的钱,让那些免费存钱的人提取。”
好吧!即便是古人的脑洞再大,也很难想象到后世普通人无人不晓的银行金融体系,有了孙享福的这些解释,善阳柜坊的经营几乎无懈可击,难怪善阳百姓对于柜坊的依赖度日益加大,市面上,只要稍微大点的交易,都是走存票付款了。
李世民此刻却是提出问题道,“那朝廷,如何利用免费柜坊,来解决长安的钱荒问题,给所有官员发放现金俸禄呢!”
孙享福答道,“柜坊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枢纽作用,朝廷想要对金钱做好控制,就要集权,当然,这个过程得分几步走。
首先是开设起官办柜坊,我觉得,将其称之为银行,或者钱庄,更合适一些。
同时,还要禁止一切私营收费的柜坊营业,快速的将免费存钱的服务,惠及全民,向全民吸纳定期存款。
然后,将定期存款的部分,借贷给朝廷,用来发放官员的工资,直接走存票,当然,还要严管现金本位,不能由朝廷的柜坊胡乱发行不记名存票,扰乱金融市场······”
第282章 谈心
孙享福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讲解有很多,马周一一记下,这方面知识,后世随便一个普通人都大致懂,这个时期的人,却是完全两眼一抹黑,当然,这么大的动作,也不是李世民和几位大臣吃顿饭,聊个天就拍板定下来的,从提出构想,到制定规则,具体实行,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样,对于如何解决朝廷和市面上钱荒的问题,如何给大臣的俸禄改制的问题,如何推行公民制度的问题,孙享福给出了一个很圆满的计划,一旦这些东西实施,那么大唐内部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再之后,大臣们也没有让孙享福专美于前,李世民此前说了,今天讨论的是如何把政务工作做在前面,那么,一直研究善阳施政的马周就有话说了,首先他说的是治水工作。
他对孙享福此前提出来的,改变刑法,大量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想法表示绝对支持,他用来说服大臣的理由很粗俗,是孙享福给他的书信中的原话。
意思就是,一人个,如果往黄土里撒尿,尿会冲走黄土,但如果往草地或者灌木林里撒尿,尿却冲不走那些泥土,可见,植树造林,丰富植被,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的,咱们不能等到水患起来之后,才想着如何救灾,而是应该通过这些人可以做到的手段,来防止灾害的诞生,要坚信,人力是可以胜天的。
这种撒尿的景象,在坐作为男人,谁还不晓得,顿时觉得有理,然后,李世民表示,这个方案,必须马上议定,早些抓起来。
其后,长孙无忌又提出了税务方面的改革,今年,扬州豆酱作坊产生的税收超过了五十万贯,比大唐以往的盐税还高,这还是只是一方面,加上善阳,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地的商业税收,大唐总体税收中,商税居然占据了一大半。
他建议,官府应该废除对制盐业的管制,并且允许民间经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将整个盐政方面的官员全部调去管商税,因为随着孙享福的一些建议得到实施,大唐的商税必定还会快速增长,增长的大了,没有足够多的人手去负责税收,也是不行的。
李世民对于这样的建议,自然不会反对,他最热衷的就是藏富于民,而古代官府之所以严格控制盐,是因为盐是人类必须品,生产地又不多,在这方面好收税,现在,有其它的税种替代盐,就无需纠结于这种百姓日常必须品了,反正有咸鱼豆酱在,也不怕有人搞什么盐垄断,把它当普通商品一样,收一点交易税就行,这样,至少百姓吃起盐来会更便宜一些。
之后,又有萧瑀,高士廉提出了一些让朝廷运作体制更简单高效的办法,李靖和杜如晦提出了一些新的军士管理,训练方法等,李世民都一一应允,一顿饭直接从中午吃到黄昏时分,才算罢了,然而,孙享福仍然没有被李世民放出宫,而是拉他到城墙上散步消食,当然,实际上,是想跟孙享福聊聊。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想不到出生幽州边地的正明,竟与朕心中所想一样。”李世民喝了个六七分醉,被宫墙上的冷风一吹,顿时觉得舒爽,有些感叹的道。
其实,孙享福到现在,已经不记得这具身体原主人的多少信息了,当然,李世民这么说的意思孙享福知道,知己难得啊!现在他已经快满二十岁了,李世民也不再用小子来称呼他了,是想开诚布公的跟他聊聊。
“陛下,越是边地之民,越是知道和平的可贵,然而,民族的融合,可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臣用利益,将大唐与世家之间的矛盾引到了关外,他们,现在可不是打心里喜欢,接受那些胡人,一切,只是因为利益驱使而已,想要做到真正的融合,何其难也。”
其实,孙享福说将朝廷与世家的矛盾引到了关外,也不尽然,矛盾一直都存在,只是李世民帮他把屁股擦了而已,就比如他鼓捣世家把农奴大量迁往关外的事情,如果不是李世民内政做的好,关内百姓,又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沦落成了世家子的农奴。
有了良策,还需要有明君的支持,一件事情才能办好,现在就是,李世民和孙享福的双打玩的还不错,内部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外部局面大好,未来前景可期。
“嗯,你说的没错,民族融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从晋末大乱,直到现在的几百年时间里,又有几个民族,真正融合到了汉民族之中呢!咱们任重道远啊!”
孙享福点了点头,眼神坚定的答道,“道路再远,咱们也要一步步的走,十年不行,就用一百年,一年年不行,就用一千年,只要贯之如一,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的。”
李世民闻言,赞赏的看向孙享福道,“你说的好,只要贯之如一,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的。你心里还有什么促进民族融合的策略,尽可说来,如果可行,朕必从谏。”
看来,李世民还是嫌孙享福倒的豆子不够多了,孙享福在脑海里想了想,却是道,“其实没有什么巧,除了此前臣说的,加大文教宣传之外,陛下还可以多跟他们走动,民间不是还有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吗?您经常去跟那些少数民族走动,自然会加深跟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走动的过程中,再给他们送点生活物资,治病良药什么的,他们能不感激陛下的恩德么?”
“呵呵,你小子倒是说的好听,朕的国库现在还能饿死老鼠呢!那来的东西送给他们?”李世民无奈的笑道。谁不想做一个到处散财,收取民心的好皇帝呢!前提是,你得有财可散啊!
孙享福闻言却是笑道,“钱的事情,其实陛下不用担心,大唐如今边患已除,未来两三年,经济形势必然大好,提前消费一点,也没事,而且,您忘了臣之前跟您说的一个事情么?”
“什么事情?”
“咱们大唐明年将会产出大量的棉花,制造出来的棉布,将会大大的冲击麻布,丝绸市场,而如今,即将进行的这些改革,将会让现金交易成为市场主流,这会使我大唐原本产出的麻布,丝绸更加掉价,如果不早作防备,到时候,国内商品进入掉价的恶性循环中,便宜的,可是与咱们大唐有贸易关系的那些胡商。”
李世民闻言一愣,孙享福给他的信,他很仔细的看过,而且,还拿给马周分析过,可目前为止,他也只是想到了减少种麻,提前让那些种麻的农户转型,却没有想过,大唐市面上大量的存货该如何处理。
丝绸毕竟少,随着大唐的经济发展起来,使用的人会多起来,价格倒不会出现大幅下跌,最主要的还是麻布料,就目前而言,大唐九成以上百姓的衣物都是麻布料,民间制作的储备十分多,一旦大幅掉价,损失的可是百姓。
对于物价的调控,李世民也是两眼一抹黑,没有那个古代的人会碰到这种从产能不足,一下子就跳到产能过剩的情况,所以,又用询问的目光看向了孙享福。
“陛下,臣建议您明年春耕之后北巡。”
“北巡?干什么?”李世民对孙享福突然提出来的这个建议有些发懵道。
“当然是给咱们安北大都护府的百姓送衣服布料啊!最好连薛延陀部的百姓也送上,免费送,这样,就能把咱们国内产出比较多,且便宜的麻布料派上用场。”
大唐的人口并不多,随着明年棉花的大量种植,麻布这样的淘汰产品必然无用,但朝廷不能坐视百姓受损,将其收购起来,拿到北方去收买民心,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岭南人,他们更加需要是的穿在身上清凉无比的丝绸。
“这个亏,朕倒是乐意吃,可朝廷负担的起吗?”
李世民想通了孙享福说的重点,顿时觉得这个提议很靠谱啊!要是自己北巡的时候,给所有突厥人,回纥人,甚至臣服的薛延陀人免费发两件麻布夏衣,那些人一定会很感激自己,衣服不像食物,吃过就没有,它是可以长期穿在身上的,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朝廷的财政,毕竟,朝廷的仓库里,现在可能还有死老鼠呢!
“您别老是担心朝廷,这不,马上把免费柜坊弄起来,您不就有钱可以花了么,不行的话,找善阳柜坊贷款也行啊!安北大都护府,加上薛延陀的百姓一起,也不到两百万人口吧!有四百万件麻布衣服,足够您去送了,花不了多少钱的。
而且,您别小看了给他们送衣服这件事,要是咱们给他们送的衣服,款式都是和咱们汉人劳作时候的短打一样,也是可以起到同化效果的。”
四百万件麻料衣服,也就孙享福敢说没多少钱,在李世民看来,过了万贯都是大数字,可在孙享福看来,几文钱就能买到一件的麻布短衣,即便是四百万件,也就两千万多钱而已,皇帝去一趟北方,撒了两万多贯给百姓发发福利,那不是小KS么,如果产能跟的上的话,他甚至想让皇帝给每个百姓免费派一套春装或秋装。
“嗯,朕觉得这么点小钱,也不用去搞什么借贷了,就交给你办吧!”李世民见孙享福说的这么轻松,顿时喜笑颜开道。
闻言,孙享福真想抽抽自己的嘴巴,心道,李二哥你这性格咋还没改呢!这样玩真的很容易没朋友的。
一个不小心,孙享福又丢出去了两万多贯,不过,这对在善阳有诸多产业的他来说,不过是几天的收入而已,重要的是李世民答应了北巡,这对安北大都护府百姓的安定来说,是有巨大好处的事情,办成这件事,花两万贯也值。
第283章 敢想敢做
现在,能跟李世民单独聊天的时候不多,趁此机会,孙享福自然是要跟李世民多说一些自己的计划,所谓的将工作做在前面,就是把所有施政计划提前做出来,针对这些计划的实施进度,提前的做好相应的准备,制定相关政策。
比如安北大都护府,未来的三年内,境内至少有七八座城池要开建,大些的如定襄城,还有位于后世乌鲁木齐地区,被孙享福命名为上齐的城池,位于乌兰察布地区的被孙享福命名为乌兰的城池,位于凉州以北五百里之地,属于原回纥部领地中心地带,被孙享福命名为泰安的城池,位于东面临近室韦领地,被孙享福命名为白山的城池,这些都是像善阳这样的郡城级别的城池。
还有小一些的,如偏关到善阳之间的安远,宁远县城,如善阳到未来的乌兰城之间的和兴县,归兴县,昌兴县城等,等这些城池和城池之间的基础建设完成,可能是七八年甚至是十年以后的事情了,怎么把局面打开,怎么为这些城池的百姓设置发展路线,都需要有长远的目光,就目前的朝廷而言,还很少有把具体的发展规划看到那么长远的地方官员。
“在你的规划中,未来这些城池将会供安北都护府七十万百姓居住,分摊下来,也不需要把城池修建的这么大啊!”
在听了一番孙享福对未来的计划之后,李世民打断道。看孙享福的样子,那近两千万贯的卖地款,是一点也没打算给朝廷了,毕竟,一座郡城级别大城池的投入,就妥妥的在百万贯以上,这可要不得。
“陛下,安北大都护府有关中迁过去的三万五千户百姓,差不多十万人,还有微臣从草原上收拢的近十万户牧民,大约三十五万人。
再有各大世家迁过去的农户大约二十万户,共计五十余万人,以及臣这次从卫公手上弄回去的近十万户,差不多二十万人,这就已经有一百多万人口了,如果算上那些世家子从夷男那边弄过来的,总人数家起来,恐怕将近一百五十万,而且,一旦公民制度得到实施,微臣预计,未来安北大都护府的实际人口很可能达到三百万,甚至更多,所以,城池修大些是必须的。”
听到孙享福报出来的数据,李世民有些发愣道,“三,三百万?这是为何?”
“因为现在善阳城的青壮劳力每个月都可以挣到一贯钱以上,这还包括妇女,而大唐其它地方,就算是关中的百姓,也很难达到这个收入,所以,大量的关内青壮会去关外谋生。”
闻言,李世民有些不信的看向孙享福道,“所以,你这是在建造供三百万人居住的城池?”
孙享福闻言,笑着摇了摇头道,“不是,臣的城池会一直建下去,十年以后,五百万,甚至更多的人去到北方,都有地方住,对于未来,臣可是非常敢想的。”
闻言,李世民沉默了片刻之后,无声的摇摇头道,“原来你在这个公民制度上,挖了这么大的坑,朕却是不敢让你这么的冒险下去,整个大唐现在都未必有五百万青壮,你是要朕把整个国家都迁到关外去吗?”
孙享福闻言笑道,“呵呵,现在大唐确实未必有五百万青壮,但是十年以后,就不止这些了,加上臣这两年给朝廷报上来的户籍名单,咱们大唐现在应该有三百五十万户以上了吧!”
大唐立国之初不过两百多万户,一直呈缓慢增长,直到贞观朝,也没有出现什么爆发式的增长,不过主要是受接连不断的战事影响,但今年,人口出现了一拨大增长。
首先是突厥人整个被纳到大唐,再就是世家的藏奴被孙享福挖了出来,上了户籍,而且,岭南自从大肚症和一些时疫得到控制之后,人口开始呈爆发式的增长,不过,光是这些方面,可不能让大唐十年之后,人口达到数千万,孙享福还有其它办法。
岭南的船队在他的一声令下之后,每年都会为大唐增加至少几万人。另外,胡商团队,从明年开始,每年都会带大量的西域人口到大唐来,而且都是青壮,那张紧缺货物清单,就是孙享福给他们挖的坑,十年累积下来,被商人们运送到大唐来的人口,将是一个恐怖的数据,到时候,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孙享福辖区的人口突破五百万,应该是轻易而举的事情。
李世民还是犹豫道,“你的心太大了,朕担心会出问题。”
“陛下,不正是因为臣的敢想,您的敢做,才有了咱们大唐对突厥的胜利么,就刚才臣给您说的这些事,总不至于比关中大灾的时候,对颉利发动国战还危险吧!”
孙享福这么说,李世民也觉得在理,打仗都敢,施政为什么不敢?
在脑子里转过弯来之后,李世民又看向孙享福道,“你就说,在你这些规划中,朕和朝廷都要帮你干些什么吧!”
“简单啊!明年您去北方给咱们的牧民百姓送送衣服,后年再去北方派点盐茶,大后年,去咱们牧民家里走访走访,陪他们吃吃饭,请他们到城里看看戏什么的,简单不?”
“就这?”
“是啊!您只需要过去给百姓一个亲切的微笑,朝他们挥挥手,慰问关心两句就够了。”
这一套,即便是后世,也很管用,普通老百姓,只需要国家领导人的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声亲切的问候,他们就能兴奋上好一阵子,甚至记住一辈子,与这个时期被人高高捧在神台的皇帝做法完全不一样,却是能够受到老百姓的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