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个工程,需要这些年已经在基建项目工程技术上,有较大进步的各个工程组,再度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最多两年时间,要做到全线贯通,并且将沿途换马休息的驿站,客栈等配套设施,全部跟上,三年之后,下一届运动大会召开的时候,这条道路,要整体实现快速畅通使用。
  而且,这条公路的修建计划,与李承乾提出的每年用于大唐内部基础项目建设的,五千万贯以上的经费,并不相干,是要同时进行了。
  一下子在基础建设上面就花出去两亿贯,还不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开支,整个历史上来说,也是没谁了。
  但是,大唐就是这么敢花钱,即便是贷款花,也没有人不同意,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朝廷把这些钱花出去,受益的是百姓,基础建设好了,百姓们的产出效率就高了,商业也更发达了,然之后,就会不断的回馈朝廷的税收,反正朝廷现在除了税收之外,还有各种开采手段,或者金融手段,不断的使手上能用的钱财变多,不怕没有钱财方面的来源。
  随着北方百万劳工齐聚山南道,第一次在山南道过年的李世民夫妇和太子李承乾算是见识到了数百万人一起劳作,筑垸田的场景。
  大唐能有今天的富裕,除了孙享福在生产力技术上狠狠的推动了一把之外,与百姓们本身的吃苦耐劳也分不开,以往的时候,北方百姓,一到了冬天,就会选择猫冬,现在,却是有几个月的时间在南方参与劳动,这就让他们的生产创造力,比之前翻了一倍以上。
  到了明年,整个山南道的垸田,就将达到十五个县,荆州,郢州,复州三地的所有下属县,筑垸基建项目就全部完成了。
  而这十五个县的高产水稻田,将达到两千五百万亩,大棚菜田,三百万亩,另外,还有一个潜江县,是以养殖小龙虾为主,一个公安县,则是以种植葡萄为主。
  只不过,由于种植这么多的垸田县的田地,需要的人口太多,光是水稻田,都需要一百万户,三百万以上人口来种,加上其它种植产业,这三州之地,就要生活五百万人口,除了山南道本土大部分州县的百姓,都有一定程度的向这里迁移,北方许多百姓,落户在这里之外,耽摩道雇佣过来的两百多万劳工,也算是彻底的留下来了。
  由于不能无限制的让山南道集中全国人口,让其它州道人口更加稀疏,之后的垸田建设,将会放缓,只会根据当地的人口增长数量,来有计划的组织当地垸田的新增,不过,有这三州之地,树立起整个山南道的核心,它就能不断的带动周边州县的经济,与长安和渭南新城在关中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而随着新年的到来,原先集中在江陵城的建筑工程队,也逐渐开始撤离,前往岭南和云南,只有少量的人,留下来继续修建江陵学府,这将是一座规模,科系,最全的顶级学府,在明年下半年,会陆续修建完毕,到时候,招募到了师资力量的科系,会率先开学,不过,到了明年下半年,大唐人才方面的压力,会轻松很多。
  因为,九垸县,至少有过千初中毕业水平的学生,朝廷的科举考试改革之后,每年拿到国家级文凭的人,至少上千,把摊子撑起来,应该没问题。


第716章 南方种植事业
  新年新气象,贞观十年,朝廷宣布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宦官制度全面改革,以及女子为官的部分限制开放。
  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若是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执行的,然而,他却是在朝堂上很顺利的集体通过了。
  中原王朝沿用了千年了宦官制度,终于在贞观朝,被终结了。
  而女子为官的部分限制开放,目前看来,不过只是为了满足宦官制度被终结,而不得已做出的妥协,因为皇家确实有这样的需求,而大臣们也并不觉得,它能对这个男权时代造成多大的影响。
  毕竟,除了太乐司和太医院之外,也就是内侍监,皇宫内苑的管理和守卫方面需要女官,这里面,基本不涉及到什么核心政治问题。
  当然,这两项改革,也与近年来大唐开放,开明的风气有关,现在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大家如果觉得,是有需要,有必要做的事情,那就可以做,没人会无脑的跑出来为了反对而反对。
  于是,内侍监,宣布了一系列的女官任命,并且以新的宫苑用工模式,与所有现役宫女,签订了劳动合约,还开出各项薪俸福利条件,向社会招募人手。
  而南衙禁军统领独孤谋,也贴出了招募女子,组成内宫禁卫军的公告,一时间,全国各地,有志军伍,或者仕途的女子,纷纷心向往之,要知道,去皇宫做宫女,如果表现好了,那可是能够直接升级做女官的,最高甚至可以做到内侍监,那可是正三品级别,堪比十部尚书的内相,比从三品的太乐令,和从三品的太医令的级别都还要高一级。
  至于内宫女禁卫,虽然只有五千人的编制,但是统领的级别,却与南衙禁军副统领相当,也是从三品的武官,比各集团军的大将军,也就只低一级而已。
  这个年,无疑是大唐所有女子最开心的一个年,即便是他们所当的官,基本不涉及政权方面,但这也是女权进步的一种表现。
  李唐建立还不到二十年时间,女子,就从不能为官,进入到可以最高做到一个正三品,和三个从三品级别的官职,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直入朝堂议政,甚至做到真正的宰相,毕竟,建国之初,就有平阳公主领兵打仗,参政的旧例在。
  而当下的大唐,女人的数量远远多于男人,尤其是在大唐开放了平民纳妾的限制之后,外国籍女子大量流入的情况下。
  当然,这些朝廷大事件,与在岭南道潜心教导农学生们上课的孙享福没有多少关系,搞科学研究的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们更喜欢看到他们拿出研究成果的时候,却不会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挫折失败。
  “这一片高坡上的树苗,全部铲掉吧!水分不达标,土壤通透性不好,即便勉强靠人力浇水,继续种植,树苗也长不好。铲完了之后,你们再告诉我一些心得。”
  在孙享福是指挥下,五百余农学生便开始用各自的工具铲挖树苗,他们在农学院的几年学习之中,对于各种农活技巧,已经掌握的非常熟练,即便是铲挖这种工作,也于普通百姓不同,有讲究。
  孙享福一边观看着,一边连连点头,不一会,近千棵还不到一米高的小树苗,就被他们连根挖了起来,只要不是已经确认死亡了的,他们都将整个根系保留的很完整,完全可以移植到其它地方去。
  “很好,你们都知道这些还并没有死掉的树苗还有用,不能浪费,那么,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为什么它不能种好,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保证这些树苗很好的成活?可以举手回答,想到一点,就说一点,自己想到的点如果被别人先说出来,就把手放下。”
  高坡之上,随着孙享福的话音一落,顿时便有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来。
  孙享福指了指一个叫丘思力的善阳籍突厥族学生,他便立即答出来道,“高坡上的树苗虽然比坡下溪边的树苗平均矮了一尺左右,但是其树叶更呈深绿色,显然,这种橡胶树,在生长过程中,非常需要坡上的光照。
  而坡下树苗虽然枝叶成色没有坡上的好,但树干的粗壮,和高度,明显强于坡上,这就说明,这橡胶树,对于水份的依赖较大,如果选水份,光照更足的地方,它应该能长的更好。”
  孙享福点了点头,竖起两个手指头道,“水份,光照,还有没有谁发现出了其它问题?”
  在丘思力讲出这两点之后,许多先前举手的学生,便将手放了下来。显然,他们刚才发现的问题,与丘思力是一样的,然而,当孙享福问出了这个问题之后,还是有很多学生举着手。
  他又指了其中个叫莫多杰的室韦族学生,这位学生便立即出来道,“我刚才注意了坡下河滩边的树苗,并非是靠溪水最近的树苗长的最好,那些时常会被溪水冲刷到,或者淹没根系的树苗,甚至已经死去。
  反而是离溪水有一定距离,扎根在以往被溪水冲刷出来的那些沙土里面的树苗,是其中长的最好的,可见,这橡胶树虽然喜欢水,但是却怕涝,如果能在多雨水,而且排水良好的松软沙土里面种植,或许会更好。”
  听到莫多杰的讲解,孙享福又点了点头,再竖起两个手指,道,“怕涝,喜松软沙土。那还有没有谁,发现了其它问题?”
  说到这里的时候,孙享福便看到了坡下,一个一边往坡上跑,嘴里还一边‘呸,呸,呸’的吐着泥沙的学生。
  孙享福知道他叫谢俊逸,也是善阳籍的学生,不过是关中迁过去的汉族子弟,见他了举起了手,孙享福便指了指他。
  谢俊逸忙道,“老师,我刚才尝过了坡下泥沙层的土壤,是偏酸性土壤的味道,而坡上,是典型的岭南红壤,只适合种杉树,竹子,柿子,柚子和一些岭南常见水果树,应该来说,橡胶树,更喜欢酸性土壤。”
  孙享福点了点头,将右手五只手指全部摊开道,“喜酸性土壤,还有没有谁有发现呢?”
  此时,仍然有几个学生举手,孙享福便指了其中一个叫郭长林的九垸县籍学生,他便出列道,“老师,学生发现,这橡胶树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对立,即喜欢强烈光照,又喜欢水份,可偏偏喜欢水份的同时,它又怕涝。
  显然,像坡下这种底湿的位置,长久来说,也不适合它生长,一旦到了四五月份,岭南的暴雨天气来的时候,这些沿着小溪种的树苗,只怕全部都会被涝死。
  这就只能逼着咱们选择在日光充沛,降雨量较多的山坡沙土地带种植了,这样的地方,让学生想到了一些临海的沙土海滩,或许,崖州那边,更加适合种植。”
  闻言孙享福点了点头,道,“确实,满足你们所发现的这些问题的土地,在崖州这样以沙土为主的海岛上,更加容易找到,我此前交趾郡沿海发现了一个大岛,此岛叫中红岛,上面非常适合种植这种橡胶树。
  去年,我已经让滇国公派了两万多人,将那座岛上的土地收拾了出来,还做了一些房屋生活基建,今年,李泰大总管派人上岛设置了县衙官署,你们几个,就去岛上给县令做佐官,带领百姓们种植这个橡胶树吧!
  注意,这橡胶树有毒,你们平时要提醒那些岛上百姓,做好防毒措施。”
  听到了孙享福给自己几人派了任务,而且是带领两万人开发一个大岛的任务,他们顿时有些高兴。
  然而,也有些疑问,其中郭长林就提出来道,“老师,既然这树有毒,咱们还费那么多心思种它出来做什么?种的越多,南方的百姓们岂不是更不安全?”
  孙享福笑了笑道,“因为它能推动工业的发展,你们在江陵城参加科举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太子所乘的新式人力车的轮胎有什么变化?”
  “轮胎?老师这么说,学生倒是想起来了,那轮胎好像不是鱼胶做的,颜色有点乌黑,更具韧性,难道是这橡胶树做的?”郭长林有些恍然道。
  “正是,橡胶树所产生的橡胶树树脂,通过烧制加工之后,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而且比鱼胶的价格便宜的多,此前,那些人力车,一辆的造价,就高达几十上百贯,就是因为收集鱼胶制作轮胎的成本较高,比钢铁还贵几倍,所以,这种有轮胎的好车,总是不能量产,使得普通百姓,只能买舒适度,轻便度较差的木轮车。
  而如果咱们的橡胶树产量大了,情况就不一样了,用橡胶制造的轮胎,成本比鱼胶制作的,会下降三成以上,而车子的舒适,轻便,和轮胎的耐用程度,也会大大的提高,这就是一种进步。
  当然,橡胶的用处,还不仅仅是做轮胎,它的可塑性,绝缘性,密封性,耐磨性等等等等性能,能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咱们大唐的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想要进步,就离不开它,所以啊!不光是你们这一组去中红岛的,其余的人,我至少会分出十组来种植这橡胶树。
  像你刚才提到的在崖州种植,是必须的,咱们在那边不仅要追求人工种植,还需要推动它自然繁殖,成为天然橡胶林。”
  橡胶资源,在二战时期的时候,可是各大强国相互抢夺的重要资源,说它是工业的基础也不为过,在孙享福解释讲解下,众多学生们,便明白了其中的意义,并且将坡下容易被涝死的橡胶树苗也一并挖了出来。
  当然,岭南种植的,可不只是橡胶树一种数,除了一些南美洲的果树之外,还有很多出脂率比较高的树,有些就是适合加工成耐高温材料的树种,他们都经过孙享福的一些摸索手段,找出了一套相对比较科学的种植方法,在将来,为大唐的工业和材料研究,提供原料。


第717章 到辽东
  四个月的时间,孙享福终于把岭南之地所有的种植任务,分配,教授给了这些农学生,
  以他们的水平来看,领南道的种植事业,基本上是不需要孙享福再多操心了。
  三月初下旬,当北方的百姓已经从山南道启程回家,开始准备春耕,孙享福一家子,也携带着一些岭南道种出来的玉米,红薯,土豆,花生之类的种子,启程前往辽东,那边,现在是大唐综合排名第三位的贫困边镇地区。
  宽大的马车上,孙享福朝一副信心满满孙靖道,“准备好了没有,我们准备开始了啊!”
  已经六岁多的孙丰用力的点了点头,孙享福便与拿着鼓槌,抱着吉他的虞秀儿和李香蝶几女点了点头,举起了手中的索呐,顿时,一阵响亮且喜庆感十足的索呐乐曲与有节奏的鼓声就响了起来。
  孙丰顿时开嗓唱道,“我的家在东北诶,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在那青山绿水旁,门前两棵大白杨,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砖瓦房啦,哎嗨儿哟!”
  “我爹爹有事没事,总想喝点酒哦~,就算是没有菜,那也得喝二两,大碗茶大碗的酒啊,左邻右舍在两旁,五魁首六六六,笑声满堂啊!哎嗨儿哟!”
  孙丰的声音很亮,但是,没唱歌的孙婉瑜比他还紧张,生怕他唱不好,两人得被送回九垸县上学,毕竟,他们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是因为孙丰提出了自己的特长是唱歌,应该跟在老爹老娘身边学习才是对的,虞秀儿才最终决定给他一个机会,毕竟,农学和歌艺乃是孙家的两门绝学,总得有人传承才好。
  于是,整个赶路的过程一点都不无聊了,孙享福被揪出来作词曲,不能是之前孙丰已经唱熟了的那些儿歌,必须是新作的曲目,虞秀儿只给他打几遍模板,然后,让孙丰自己按照曲调练习,不准走音,要唱出自己的一些味道,做到了,才能继续跟在大家的队伍之中。
  “我娘亲从小,嗓门就亮啊~,每天它唱着山歌,去学堂。只唱的老大爷,放下了他的大面碗呀!直唱得小伙子,更加思念他的姑娘,直唱得老大娘放下针线听一段儿~直唱得大姑娘,眼泪汪汪啊!忘记了洗衣裳呐啊~,哎嗨儿喲!”
  第三段有一个比前两段高很多的音,孙丰却是毫不费力的将其唱出来了,而且,这个童声版的,还别说,就是孙享福听过原版的和虞秀儿版的,也听出了一些别样的感觉。
  打鼓的虞秀儿,也因为他的表现,眼神一亮,把鼓打的更加投入了些,看来这几个月,这孩子跟着她们在岭南练嗓的成果是非常好。
  听到孙丰唱的这么好,最感动的要属春桃,她想不到自己这个妾生的孩子,会继承家里的绝学之一,孙享福和虞秀儿到现在为止,可都没有教孙靖和孙婉婷什么正经本事呢!
  果然,他唱完了之后,虞秀儿忍不住夸赞道,“丰儿果然有唱歌的天赋,即便是我在他这个年龄,也远不如他,不过要跟着我们学习唱歌,文化课也不能落下,以后你爹会按照一年级的课本,教你们读书。”
  “好耶,好耶。”
  得到虞秀儿这样的承诺,孙丰还没反应过来呢!孙婉瑜却是先高兴的拍着巴掌蹦了起来,全然没有一点沾光者的觉悟。
  被红梅用眼神制止后,她一屁股就坐到了孙享福的怀里,把脸埋在孙享福的脖子下面,还用一只手挡着自己眼角的余光,不时的偷瞄一眼自己的娘亲,卖萌耍宝,俨然就是个小戏精。
  孙享福打小最喜欢抱这个眉眼之间最像自己的女儿,拍拍她的小屁股,给她调整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又教她唱起了儿歌来,一时间,马车上又响起了孩子们的歌声和乐器伴奏的声音。
  不多时,延津新城的城墙在望,骑马在前的张轲打马到车前报道,“公爷,延津城外聚集了好多百姓,看样子,是来迎接我们的。”
  闻言,孙享福笑脸一收道,“苏定方和上官仪怎么还喜欢搞这一套虚的,此时正值春耕,百姓们耽误了农忙可不好。”
  “照我看,未必是如此,您自己看看吧!”说着,张轲将挂在自己脖子上的望远镜拿下来递给了孙享福。
  孙享福接过之后,往城门方向望去,首先便看到了苏定方和上官仪已经打马向这边过来,然之后,他又看到了那些聚集在城门口的百姓们期盼的表情,这种表情,更像是后世等着看明星的粉丝,难怪张轲会这么说。
  很快,苏定方和上官仪便到了车队之前,一番见礼之后,苏定方率先道,“咱们辽东的百姓,可算把您给盼来了。”
  “是么,这可是证明你们的差事做的不够好啊!百姓们要是富裕安康了,就不会那么期盼我来了。”孙享福笑着开了句玩笑道。
  被他这么一说,苏定方略微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辽东之地别说跟关中,山南道比了,就是跟北地的定襄道和河北道比,也有着巨大差距,尤其是室韦,契丹,靺鞨,扶余等几个以渔猎为生的部落所在的地盘,非常拖后腿,导致安东大都护府空有辽阔的地盘和两百多万户人口,给朝廷贡献的税收,却是排在最末几名。
  当然,究其原因,就是李世民拿下高句丽和整个半岛之后,把开发程度较高的辽阳,到卑沙一带最富裕的几个州,全部都划到了河北道,并且把产出能力较强的百姓,迁了很多到关中和山南道。
  而现有的地盘,由于百姓们处于农耕,和渔猎这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商业没有兴起,自然是无法创造税收了,要知道,大唐已经将农牧税收全部免除了,整个黑水都护府和东夷都护府地界,一年都收不来几万贯的商税,还不如山南道垸田区的一个县呢!
  也就从延津城往朝鲜半岛几个人口相对密集一些城池,商业方面勉强过的去,因为他们汉化程度比较高,平壤,汉城,熊津,金州等地,甚至有堪比大唐本土州县的文化程度和耕种水平,毕竟,这些地方进入封建统治时期,已有六七百年了。
  听孙享福这么打趣,上官仪却是开口为苏定方辩解道,“邹公与苏将军都是武官,于民政,能做到现在的程度,已是不易,下官上任了之后才知道,他们在民政方面,还是有颇多建树的。
  现在,咱们官府与当地的百姓相处的已经十分融洽,百姓甚至以身唐人为傲,很多地方,已经落实了新农村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已全无阻碍。”
  “是么,那咱们也别让百姓久等了,打个招呼之后,让他们快些回家忙活春耕吧!”孙享福笑呵呵说着,张轲领会了他的意思,便让整个车队走快些,不一会,便到了城下。
  “有劳诸位父老乡亲前来相迎了。”
  “农国公,是农国公孙正明,我在山南道做工的时候,见过他,他还送了我一包礼物的······”
  “是啊!真的是农国公来了······”
  诸国百姓纷纷弯腰拱手与孙享福见礼,从他们的反应,孙享福可以看出,这些百姓,并不是被苏定方和上官仪组织而来迎接自己的,是而听到了一些传闻消息之后,自发而来的。
  “对,我就是大唐农国公孙正明,这次来辽东呢!就是想教大家一些更好用的农耕知识,并且,将一些更高产的农作物,在这里推广种植,让你们家里的粮食更加充裕一些,所以啊!想要种新作物的人,这几天可得抽多点时间,到城内的民学课堂来上课学习啊!”
  孙享福对着人群讲述了一番,顿时,人群中就爆发出了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山南道有多富裕,南下做过工的人可都知道,他们回来了之后,把那边传的像人间仙境一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国公孙正明在那边种高产水稻,帮大家谋划商业,现在,居然轮到他们辽东了。
  要知道,他所说的新作物,可是去年才引进到大唐的,想不到,他们辽东之地,能够先于其它地方种上。
  其实,孙享福带过来的这些作物种子,已经是岭南道第二轮种植出来的成果了,所以,数量不小,当然,不可能满足辽东地区所有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孙享福没有选择直接在汉城码头上岸,直接在半岛开始推广种植,而是在卑沙城码头上岸,走河北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