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总校长[穿书]-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宝沉默半晌才说道:“这个……像是……新的……”
  李白转头看着他问道:“大王,这怕是有人消遣你吧?”
  李谈看他面色不善生怕他又要动手,连忙摆手说道:“是我理解错误,这是娘子留给我的。”
  李白这才释然:“娘子真乃贤良妇人。”
  李谈失笑,觉得没办法评价他这句话。
  杨贵妃未必是贤良妇人,然而重活一世大概终究让她长大了一些,不过她当时逃跑应该是十分匆忙并且十分隐蔽,当时也只带了一个侍女,跟杨家人相遇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所以这些珠宝她到底是怎么带出来的?
  这可不是小数目,装满了金银珠宝的箱子至少有十口,别的不说,哪怕只是其中一口这重量都不是杨贵妃能够搞定的。
  李谈一边让人将这些金银珠宝入库,一边回去准备写信询问一下杨贵妃。
  他也是觉得奇怪,杨贵妃这什么交代都没有,就给一张藏宝图,仿佛在猜谜语一样,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过他这封信还没写完,那边凉州就又来了信,这一次杨贵妃终于是写了一封信,上面解释说上次没有写信是担心信中提到宝藏会让人起贪心,万一被人拿走就不好了。
  李谈看到这里颇有些无奈,虽然你没写信,但是弄那么一个小箱子放藏宝图,上面还用十分珍贵的连环锁,傻子都知道这箱子里面的东西必然不简单。
  不过杨贵妃到底涉世未深,她两世加起来都一直在宫里打转,而皇宫内部的生活也是超级简单——别人想跟她斗都没有那个条件,毕竟她受宠。
  所以这大概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了。
  至于这些珠宝,这还要归功于李谈自己,毕竟当初是他一而再再而三提醒杨贵妃安史之乱或许并不能躲过。
  杨贵妃虽然一直觉得不太可能还会让安禄山有这种机会,但还是决定防一手,是以当初她秘密选了一个地方,然后找下人将自己的财物一点点运出去藏了起来。
  要知道杨贵妃手上那好东西是真的多,这些珠宝只是她半年时间的积累。
  信中杨贵妃还挺遗憾,觉得若是她早听从李谈的话,早早就开始积累,说不定比这还多。
  李谈不由得咋舌,这还少吗?
  清空将那些珠宝入库之后就做了统计,将厚厚的一份单子放在了他的书案上。
  据他粗略估算,这些珠宝如果全部充作军费的话,能够维持非战时他手下全部军队一年半到两年的消耗。
  注意这所有的军队,其中自然也包括河西和陇右两个地方的军队,这可是近五万人的规模。
  如果是作战时期的话至少也能坚持半年。
  别看杨贵妃存的东西似乎不多,然而能入她的眼的那都是精品,上好的玉璧,就连李谈也就只有那么一两块那种玉璧,她直接存了一箱子。
  每次一想到那箱子玉璧,李谈就特别理解那些仇富的人。
  杨贵妃在信的末尾还十分得意的告诉他,那些为她掩埋这些宝藏的人她都已经处理掉了,不会有人再知道这份宝藏的存在。
  李谈:……
  就算知道也无所谓,这份宝藏都到他手里了,除非有人能够突破宁王府的重重封锁跑来夺走这些东西。
  要知道他入京之后还老老实实住在自己的王府,只有一小半的原因是不想给人留下口舌把柄,另外一大部分的原因则是皇宫都不如他的王府安全。
  不过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原因,还都在称赞李谈遵守礼仪,这也是那些读书人愿意为他站台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这封信倒是没有其他重要事情,李谈将书信放在一边,开始拿起王祭酒给的名单。
  他粗略扫了一眼,有好几个人的名字他还算熟悉,毕竟当初他也是当过老师的人,虽然不是正式博士,但对那些学子还是有印象的。
  同样他的那些同窗也都不见,也不知道都去哪儿了,想到这里李谈觉得应该将杨家人全都被杀的事情告诉杨贵妃,虽然杨贵妃可能早就已经知道了。
  不过杨家人也不算死绝,他们当初做的最对的事情大概就是让杨昢跟着李谈走,而李谈这次回长安,就是怕出事情所以根本没有让杨昢跟过来。
  好歹也给杨家留下了一根独苗,只不过可以想象得到,将来杨昢想要过得好恐怕很难。
  至于依靠杨贵妃……过不了多久,连李隆基都会被退位,杨贵妃到时候就是太上皇的妃子,杨昢想要依靠她起家只怕不容易。
  只怕到时候李谈还是要帮他一把,毕竟他跟杨家别的人不是很熟悉,对于他们的死也比较无动于衷,但是杨昢跟他关系还是不错的。
  而且杨昢本身性情并不坏,倒也值得帮一帮。
  李谈给杨贵妃写了一封信之后,就准备去询问一下纪合考题什么的……准备好了吗?
  他这里先生已经都准备好了,最好是早点招人早点开课,这样李谈也可以早点给这些人发俸禄,不至于让他们依旧艰难度日。
  纪合最近忙的焦头烂额,随着长安恢复生机,京兆尹的事情越来越多,最主要是如今长安鱼龙混杂,还有好多人没有了户籍,他又开始重整户籍制度。
  如今听到李谈提起考试,他就特别怀念礼部,当初这些事情都是礼部来搞的啊。
  纪合叹了口气说道:“殿下,忙中出错,急也不行,不如这件事情就交给国子监吧。”
  李谈有些犹豫:“我也曾想过,只是若交给国子监,传出去真的成了开科取士,怕是朝廷那边不会善罢甘休的。”
  纪合说道:“我观殿下做事雷厉风行,为何在这里反而裹足不前?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等都在长安,难道还能看着那些人冤枉殿下吗?更何况如今奸臣已清,殿下有何好担心?”
  李谈苦笑说道:“不瞒你说,若是杨国忠没死,我倒反而没有任何顾忌,他于你们而言是奸臣佞幸,可于我而言却是一大助力,如今他连同他的党羽全部被连根拔起,动手的反而是之前百般刁难于我的人,如此我怎么可能不小心?”
  纪合听后却说道:“殿下为何如此想?杨国忠为你说话那是因为他需要从你身上得到什么,而并不是因为觉得你这样做是对的,哪怕你做的是错的,他也会为你说话,之前您与他牵扯太深,如今杨国忠已殁,乱党已清,朝中诸公才能公正看待您啊。”
  李谈听后觉得纪合最后一句话似乎有隐喻,他仔细想了想才明白纪合说的是他之前跟杨家走的太近,虽然不是他自愿的,但众人还是会把他和杨家看做一体。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李谈做的是对是错,众人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他这样做会给杨家增加多少分量,是以哪怕他做的是对的,只要没到影响国运的地步,众人都会更加慎重一点。
  而如今杨国忠死了,杨贵妃的下落许多大臣并不知道,是以他们认为杨贵妃可能与大部队走散,或流浪或死于乱军。
  再加上李谈还在危难之中回到了长安,这一点足够拉到很多人的好感度,所以现在他做什么,大家更会站在一个公正持平的角度去看。
  这么一想李谈也觉得这件事情交给国子监也没什么了。
  更何况如今的琅嬛书院整个就是国子监的原班人马,若是想要找他麻烦,这也足够了。
  李谈眉头舒展说道:“那就交给他们吧,不过,不能出那些华而不实的卷子了,会不会写诗都是次要,治民才是根本。”
  纪合听了之后只有一个想法:宁王所图甚大。
  毕竟如果只是要帮手的话,根本不需要会治民,一般有能力治民的至少也是个县令级别,而如今长安附近根本不缺县令——他们得到的消息最晚,想要跑都来不及后来又有纪合跟邹世两个人出面。
  他们两个,尤其是纪合,因为人品贵重还是有许多人信重他的,一见纪合也没走,干脆他们也就留了下来。
  是以整个长安才能勉强运转,若是没有他们,累死纪合也搞不定这个长安啊。
  如今这些人都是熟手,以纪合对李谈的了解,在这种时候他肯定是不会轻易换人的。
  那么他选出这些有治民能力的人肯定是预备着以后用的,至于用在什么地方……一时之间就连纪合都没有一个头绪。
  不过他也没有多问,跟李谈商议了一下考场地点之后,就起身离开了。
  而李谈却被打开了思路,刚刚在说试卷问题的时候,他原本想说最好那些学子会一些兵法。
  然而想一想,就算这些学子会兵法也是纸上谈兵,真的需要将领那不如开武选。
  反正文选都开了,再开个武选也没啥,人要是堕落起来还是很快的。
  不过武选就要找田神功和袁哲他们来,甚至陈冲也行。
  李谈直接将他们找来,他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之后,陈冲犹豫了一下,看了一眼田神功。
  田神功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虽然陈冲是李谈的亲卫头子,但论亲疏大概还是田神功这个一手被李谈提拔起来的将领更亲近一些。
  是以有些不好说的话自然也就让他来了。
  田神功开口问道:“大王,武举也不能保证这些人就是能征善战的将领,武举选出来的人没有经验也好不到哪里去,有的时候还不如让那些学子来呢,至少人家读的书够多,若是兵书都通读一遍,没准还能来个举一反三。”
  李谈听后觉得也就是在这个文武还没完全分家的时代,才会有将领这么说了,毕竟大唐讲究的人生巅峰就是出将入相。
  他摸了摸下巴问道:“你们手底下有没有什么好苗子?”
  三个人对视一眼这才说道:“有倒是有,只不过出身不太好。”
  李谈摆手:“英雄莫问出处,现在天下大乱哪里还是讲究这个的时候?”
  袁哲苦笑说道:“可问题是,有好多人打字都不识几个。”
  田神功手下还好说,都是李谈到了凉州之后一点一点组建起来的军队。
  陈冲手下当初也都是选的长安良家子,素质也都不错。
  只有袁哲,他手下当初都是鄯州那边选出来守卫边疆的,而吐蕃时不时就来骚扰一下,家里有点底子或者本人有点本事的都已经走了,留在那里的基本上要么是孤身一人走投无路,要么就是家里穷,还要靠着士兵这点俸禄过活。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有好苗子也没用啊,字都不认识,上面下了谕旨都看不懂,万一被人蒙骗了那可是要出大事的。
  李谈想了想直接改了主意说道:“回去把你们手中的那些好苗子都整理一下,报上来,我给他们一个机会。”
  田神功和陈冲倒还好,袁哲则十分关心问道:“什么机会?”
  李谈笑了笑:“进修的机会。”
  “进修?”三个人异口同声。
  李谈点点头:“不认字的给他们扫盲,认字的找人叫他们读兵书,能让你们看重的人至少不是笨蛋吧?如果实在学不会的,估计也不堪大用。”
  “扫盲?”袁哲一脸的不可置信:“这……现在这种局势……能行吗?”
  李谈嗤笑一声:“怎么不行?如果不是现在这种局势,这种机会他们想都不要想,就算我有这个意思,朝廷也不会让我这么干的。”
  当年大兔朝解放前一边打仗一边扫盲,解放后一边生产一边扫盲,都进行的挺成功的。
  人啊,不逼一逼,总是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袁哲和田神功对李谈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听李谈说可以,那他们就这么做。
  最主要的是李谈说的十分有道理,若不是如今天下大乱,底层之人就算再有才华,也别想往上爬,根本没有那个机会。
  三个人转头就回去研究名单,李谈不用想都知道他们肯定是选择自己心腹的,这是名正言顺扩充自己势力的机会。
  不过李谈不打算将这件事情大肆宣扬,否则肯定会有人反对,反正到时候真的有合适的他直接将人提拔上来就行了。
  至于进修班的老师那可太好找了,陈冲的手下做这件事情正合适。
  毕竟原本陈冲带着的那些人让他们去打家劫舍,咳,错了,是打击豪强还合适一些,但是让他们上战场,李谈自己都不放心。
  但是放置他们吧,这些人肯定也会有意见,毕竟谁不想建功立业呢?
  现在正好,回头问问那些人有谁愿意上战场的,愿意的被送去跟那些游侠儿一起接受训练,不愿意的就留下来教书,当然就算是教书也要有点本事才行,不合格的李谈是不会让他去误人子弟的。
  将这些事情都捋顺,田神功等人选出来的人也都送过去进修之后,考试的日子也就到来了。
  考试特地选在了书院,为的就是让这些学子先提前感受一下他们未来学习的地方。
  在考试的前一天,李谈特地去了一趟书院,这是书院建成之后他第一次去。
  虽然是在战乱时期,但是因为长安城并没有收到多少破坏,再加上还有宁州等地的支持,在这座书院建造的过程并不曲折。
  而且因为有图纸的缘故,所以整座书院基本上都复原了,除了最中间那座琅嬛书阁。
  如今琅嬛书阁的遗址还在,并且空在了那里,李谈逛书院最避不开的就是那个地方。
  他站在书阁的夯土基前面发了半天的呆,连一旁的王祭酒都有些看不下去,忍不住说道:“殿下,逝者已矣,您要宽心啊。”
  李谈长出了口气说道:“没什么,就是觉得少了书阁好像少了什么东西一样,到底是跟以前不一样的。”
  王祭酒闭嘴不说话,这句话他好像也没法接。
  倒是纪合劝道:“殿下,还请放眼未来。”
  李谈笑了笑说道:“别担心,我也就是感慨一下而已,这也是给我上了一课,人心……才是最不可捉摸的东西,我自认为当初对杨氏一族也不差,却没想到他们居然为了区区钱财就能害死那么多人。”
  王祭酒颇为咬牙切齿说道:“如此狼心狗肺之人世上难寻!”
  李谈忽然说道:“等回头开学了,第一课就是先将那些学子带到这里来,告诉他们,什么都没有人重要,若是万一……我说万一啊,再出现这种事情,他们先把自己保护好,哪怕抛弃书院也无所谓,人在,书院就在。”
  王祭酒愣了一下,有些犹豫:“这……怕是不好吧。”
  这些跟国子监教授的思想不太一致,毕竟如果严格说起来这也算得上是利己主义。
  李谈笑了笑说道:“我说的是危难时刻又不是平时也这样,反正祭酒看着办就好了。”
  王祭酒听后颇有些无奈,李谈将事情都交给他倒是对他有足够的信任,可问题是这甩手掌柜当的也太利索了吧?
  就在王祭酒打算抗议的时候,俟斤迅速跑来说道:“大王,圣人手谕。”
  李谈有些意外,因为通信不便,除非有重大事情,李隆基已经很少写手谕给他,最近也没发生什么大事,这又是为了什么?
  等他打开手谕一看,发现是李隆基让他寻找杨贵妃的。
  而这份手谕上面只有李隆基的私印,严格来说这连手谕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李隆基给李谈写的信。
  李谈转头让纪合跟王祭酒配合一下,将书院彻底检查一遍,别让考场出问题,然后就回去写了一封奏疏和一封信。
  奏疏是走正规程序,弹劾杨家人的,当然现在杨家人基本不剩什么,所以他写这封奏疏也不过是让大家都知道杨家人烧了他的书院,抢了他的珍宝。
  而信则是告诉李隆基,杨贵妃他找到了,只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没有让杨贵妃留在长安,而是让人将她护送去了凉州。
  这里李谈将杨贵妃去凉州跟他到长安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免得回头又有人要问杨贵妃能跑那么远去凉州,为什么没去找大部队,这没法解释,打起嘴仗来也很麻烦。
  而且以前大家的确是不敢得罪杨贵妃的,哪怕重活一世的杨贵妃收敛了很多。
  但现在不一样啊,杨贵妃没有靠山了,杨家被横扫一空,如今就剩下一个杨昢,李隆基的威望也日渐下降,李谈一点也不希望在这种时候还因为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跟那边扯皮。
  李谈的奏疏和信送到的时候,高力士正在努力为李谈撑腰。
  正如李谈所想,他现在入主长安,而长安也没有被安禄山攻陷,就开始有人担心他会取而代之或者有反心什么的。
  这要是李谈想要自立为帝,那可太容易了,有兵有钱,最主要的是连皇宫都是现成的。
  最让高力士生气的是这些人居然还想找人去替换掉李谈。
  这是能随便替换的吗?李谈手下的兵会听别人的话吗?回头他拍拍屁股回了凉州,恐怕谁去长安谁死!
  现在长安还没有事情是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李谈在那里撑着。
  虽然他不知道李谈做了什么手脚,但是安禄山攻打长安的脚步被拖住了是真的。
  至于他为什么觉得是李谈做的,主要是这件事情太奇怪,在攻打长安这么大的事情面前,按照常理推断,安庆宗和安庆绪就算有天大的仇怨也要拿下长安再说。
  然而安庆宗跟安庆绪却仿佛失了智,居然在大战前夕自相残杀,这根本不合常理。
  李谈有这样的本事,哪怕不说他是打败安禄山的唯一希望,但只要他守住了长安,圣人就不必再为了躲避安禄山而一路奔波。
  就为了这个高力士也要力挺李谈。
  当然他也知道那些人为什么要找李谈的麻烦——他们担心现在李谈将来找他们麻烦!
  不过当他看到李谈这封奏疏的时候,真是长出了口气,迅速将奏疏送到了李隆基那里。
  而李隆基在看到的时候,群臣百官基本上高层都知道了李谈跟杨家人的仇恨——他自己就活剐了杨家几十个人啊。
  这些原本找李谈麻烦的人顿时都惊了,万万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
  一时之间所有人居然都有点迷失方向,不知道是该继续想办法把李谈换下来好,还是支持他好。
  他们这边还没商量出来事情,那边李谈第二封奏疏已经到了,这一封奏疏说的是考试选人。
  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这些官员又炸了,而这一次炸的基本上都是比较基层的官员。
  这些官员原本都是长安基层,他们是没有那个资格被李隆基带着跑的,只不过是李隆基跑了之后,他们也选择逃跑,正巧李隆基在马嵬驿停留,他们就跟了上来。
  彼时李隆基正因为杨国忠被杀而对所有人产生怀疑,这些人的投靠还能让他麻痹自己。
  于是这些人就留下来了。
  留下来之后自然也是要干活的,可如今的朝廷哪里有他们的位置?
  结果他们还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原本的职位就要丢了?
  这些人立刻就闹腾了起来,对于这些人的闹腾,如今唯二的两个丞相之一陈希烈表示十分头疼,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货他是很想都踢出去的。
  最让他担心的是李适之会不会也跟着闹腾,之前反对党之中就属他的声音最大。
  就在陈希烈担心的时候结果就看到李适之匆匆而来,陈希烈顿时头又痛起来,他直接抬手说道:“你要是说长安的事情,我劝你还是别提,圣人看到宁王殿下的奏疏心情正佳,你还是歇歇吧。”
  李适之无奈说道:“宁王所为是好事,更何况其中还有国子监的人帮忙把关,我要说的不是这件事情!”
  陈希烈顿时松了口气说道:“不是这个就好,那是什么?”
  李适之脸色不太好看说道:“前线发来情报,睢阳太守许远告急,安禄山以尹子奇为将取道河南,我担心是冲着圣人来的。”
  陈希烈顿时脸色也有些不好看,觉得安禄山简直就是个深井冰,宁王孤身一人守长安你不去打,跑来追着圣人打?
  按照道理来说明明应该是占领长安更具有战略意义啊,除非……他觉得宁王是块硬骨头不太好啃。
  就在陈希烈这么想着的时候,李适之开口说道:“陈公你说……宁王手中有什么东西让安禄山如此忌惮?”
  陈希烈苦笑:“嗐,我哪儿知道啊,还是快点禀报圣人吧,我看如今这马嵬驿也不是久留之地。”
  李适之心说这可正中圣人下怀啊,自从杨家人连同他们的姻亲在马嵬驿被砍得不剩下什么之后,李隆基就对这个地方有了心理阴影。
  他一直想要继续走,然而继续往下走就只能是入蜀,在如今中原还算安稳的情况下,入蜀并不是一个好选择,毕竟路实在是太难走。
  原本他们或多或少也都盼望着李谈能够尽快肃清长安周边,届时他们就能回到长安。
  然而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暂时放弃了长安,准备先来找李隆基的麻烦。
  陈希烈觉得安禄山很可能打着若是能抓到李隆基等人便能威胁李谈的想法,不过很快他又觉得这个想法不太对。
  毕竟安禄山没有必要如此畏惧李谈。
  他和李适之前去找李隆基的时候,正巧李亨和李俶也在。
  李隆基近来精神不振,听到安禄山居然要转道河南,顿时犹如惊弓之鸟,连忙说道:“下令,入蜀!”
  李亨看着父亲如此惊慌地模样,以往李隆基在他心中犹如巨人一样的形象正在逐渐崩塌。
  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