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要升级(细雪)-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邓老大开着车,载着胡子他爹来到锦阳跟前,锦阳打开后备箱,吓了一跳,里面早就摆满了各种保健品,好不容易把东西都塞了进去,勉强关上后备箱盖子,自己开门,坐上了副驾驶的位置。一股淡淡地烟草气息,传进锦阳的嗅觉神经。
  锦阳回头,对着正抽着香烟的胡叔叔打了招呼。
  胡子他爹,回了个白眼。他爹与胡子不同,人挺不好相处的,但长得确实不错,现在虽说皮肤松弛,两腮下陷,脸色苍白,但依然能从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乌黑的浓眉间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上看出,年轻的时候,是个英气逼人的男人。
  “你就是段锦阳?”胡子他爹打量了一下,“饭菜做得不错,就是长得太招摇。”
  刚上车的邓老爷子不乐意了:“怎么说话那!”
  “好好说那,”胡子爹说道:“他长成这样还不算招摇?”
  邓老爷子踢了他一脚,“我儿子,你客气点!”
  “哼!”胡子他爹冷哼了一声,“不客气?不客气我就说的不会这么含蓄了!招摇是好听的,应该叫招蜂引蝶!”
  邓老爷子骂道:“胡奔,你犯什么病啊!”
  胡奔道:“我说什么了,你急什么?”
  “你平时少吃我儿子做得饭了!”
  “什么你儿子啊,是干儿子!”
  “切,我知道你是嫉妒!”
  “嫉妒个屁,”胡奔讽刺道:“没个正式工作,还老惹官司,不是个省油的。”
  锦阳听着,跟装作专心开车的邓老大说道:“找个地方停车。”
  邓老爷子劝道:“阳阳,别走啊,小胡就这样,别跟他一般见识。”
  “我不走”锦阳说:“到前面停车,胡叔叔自己回家,咱三玩儿去!”
  “不走!”胡奔下意识的抓着车门把手,说道:“不走,不走,就是不走!”
  邓老爷子怒目圆睁“不走就少说两句!”
  “不说就不说”胡奔同志刚刚安静了几分钟,又开始叨唠:“邓建平啊,你开车能不能快点!磨磨蹭蹭的,像个什么样子!你是裹脚的老太婆啊!”
  邓老大撇撇嘴:“胡叔,此处限速60迈,现在我都开到70了,算是超速!?”
  “超速咋了?国道有监控?骗谁啊?”胡奔哼唧几声。
  邓老大不理他,他自个没了意思。又对着邓老爷子说道:“你说这么慢,几点才能到啊?”
  “急什么,”邓老爷子瞪了胡奔一眼,“天黑前肯定能到。”
  “嗨,能不急吗?”胡奔小声说道:“他们不知道咱们预谋吧?”
  “不知道,”邓老爷子悄悄说:“没跟他们说那。”
  邓老大作为车夫,看着后面两个老的窃窃私语,有种被算计的感觉,当然,锦阳深有同感,不同的是,他听得清楚。
  “老胡,”邓老爷子坐在车上,假装欣赏四周的风景,“你说咱苏大姐这几年过得好吗?”
  “不知道,”紧紧握着门把手的胡奔说道:“你看他那丈夫,小鼻子小眼的,一看就没本事,能给她好日子?当时就不让她嫁的,她竟然不听我的!”
  “听你的一辈子都不用嫁了!”
  “什么意思?”
  “有你看的顺眼的人吗?”
  “咋没有,苏大姐就是啊!”
  “男的,有吗?”
  “这倒没有”胡奔似乎思考了一下,“不过男的,除了我,哪有好的?”
  得,这回邓老爷子也不理他了。
  
    32、第三十章

  这次出行,他们走马观花的扫了眼水长城,望了望九目楼,那个什么泉,压根就没去。
  这俩老的,指挥着邓老大去了个叫万泉的小村子,到哪儿看望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娘。
  对此,邓老大仿佛早就料到了,而锦阳耳朵太好,听了个八九不离十。
  这位大娘姓苏,锦阳和邓老大叫她姑姑。苏姑姑是个老党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日战场上的农村妇女队长,解放站长时的医疗队护士,抗美援朝的护士长,等仗打完了,带着一堆荣誉回了老家嫁人,如今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妈妈,三个孩子的奶奶,俩个孩子的姥姥,过上一年半载说不定就能做太奶奶了。
  可惜,来的时候,家里只有苏姑姑和老伴儿,以及老儿子。
  没办法,村子里头太穷,孩子们到都是出息,大儿子在B市园林局,二女儿在林业大学当老师,三儿子在镇上做副书记,只有老儿子小学上了没两年就赶上文革,全荒废了,不认识几个字,守在父母身边,照顾着地里的庄稼。如今,老儿子的老婆儿子都在镇上,放了假,由于交通不便,也就没回来,本该热闹的家里反而显得冷清。
  因为俩个弟弟来了,苏姑姑很开心,笑着烧起柴锅,给他们煮红豆粥,又叫来老儿子,让带着锦阳他们上山,摘酸里、捡栗子。
  苏姑姑嫁了人,本村的,比她小个三四岁,姓陈,原本是个民兵。陈家老儿子,叫陈飞远,是个热情又本分的农村人。他带着锦阳他们走在长满野草的山道上,偶尔掐几朵野花,编个花环,而后又把花环扣在某棵树枝上。
  山上树叶已经变黄,长在岩石上的爬山虎已是红映映的,四周的色彩,丰富又有着层次。
  刚走到半山腰,邓老大就累了,死活要休息,没辙,锦阳捡了块石头,站在上面,尽情的欣赏着美景。
  下面正巧是一片金灿灿的玉米地,这是一个山洼里的平地,纵横足够六十来亩,一阵风吹过,莎啦啦的清脆响声由远而近。
  邓老大歇够了,他们再次上路。
  虽说已经到了十月份,但四海是B市最冷的地区,山上栗子树还没打过,栗子地里一片片的红褐色栗子,笑着迎接着市里来的亲人。
  陈飞远也不说什么,给了他们一人一把镰刀,一人一个竹筐,自己找了棵最大的栗子树,一蹲,拿这个大竹筐,低着头一个劲儿的捡着栗子。
  锦阳还好,算是农民出身,虽然没见过怎么捡栗子,好歹也知道怎么干农活,邓老大却苦了,从小没见过啊,更别提干过,傻乎乎的拿着镰刀,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干脆拿手捡了起来。开始还好,树下面没有刺包着的栗子多,可没过一会,就剩下包在刺里的了,邓老大自个直接拿手就上了,只听,“哎呦”一声,惊起乌鸦一片。
  陈飞远看了,哈哈一笑,走到罪魁祸首旁边,拿镰刀把它反过来,拍了拍,红褐色的栗子便从里面掉了出来。
  “你们城里人没干过这个,”陈飞远难得开口,“刺硬,越是干的、老的扎着人越疼,别拿手捧,用镰刀。”说完,捡起栗子,扔进背筐。
  邓老大有样学样,一会儿就收获了小半筐。
  锦阳对栗子到不太感兴趣,指着旁边核桃树问道:“核桃也是你家的?”
  “恩,这片山都是咱家的!”陈飞远站起身,颠了颠竹筐,“核桃打了,正晒着,待会儿你们回去就能吃,家里的核桃个儿可大了!”
  锦阳看着陈飞远自豪的笑容,感叹道:“这片山核桃树不少啊!”
  “还行,”陈飞远背起竹筐,看看天说道:“咱下山,路边有几个酸梨树,再捡几个梨子,咱家的梨子别看小,长得不好,但是酸甜,可好吃了!”
  三人一同下了山,山坡上还真有几颗梨树,梨子也就乒乓球大小,上面还布满斑点。
  陈飞远从地上捡了几个梨子扔在筐里,从中挑出个最黄的塞给锦阳,“尝尝!”
  锦阳在手上擦了擦,咬了一口,酸涩中带着回甜,确实美味,“好吃!”
  “呵呵”陈飞远又拿了一个给了邓老大,最后自己找了个被鸟夲过的,三两口吃了。
  下山回家,院子里传来一片笑声。
  晚饭很丰富,有红豆粥、炸糕、贴饼子、红烧肉、栗子烧鸡,慢慢的摆了一桌子,几个人不分长幼,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着。
  “阳阳吧?”苏姑姑拉着锦阳的手,“你爹年轻的时候啊,最喜欢吃栗子,来多吃几个”说着,舀了一勺子栗子烧鸡给锦阳,锦阳知道所谓他爹,就是爷爷的儿子,所以不爱吃鸡肉的他笑着几口吃完了盛过来的菜。
  “建平啊,咱见过,你还记得不?那时候你这么高,”苏姑姑伸手比划了一下,又跟邓老大说道:“当时,我还抱过你!”
  邓老大实际上不记得了,还是善意的欺骗道:“记得,记得,哪能忘啊?”
  “哈哈”苏姑姑笑着给邓老大喎了一勺红烧肉:“多吃,多吃!”
  邓老爷子此刻正和陈姑父聊着:“家里今年收成好不?”
  “还行,”陈姑父喝了两口酒,黑黝黝的脸上透着红光,“打谷子怎么也得六千多斤!玉米也能收这个数。剩下的就是黍子和点儿小米。”
  “哼,”胡奔一旁哼哼,“买不了几个钱!”
  邓老爷子在桌子底下踢了胡奔一脚,“现在有几亩地?”
  “今年还行,有六亩平地,和十几亩山地。”陈飞远接话道:“可惜,明年山地就不能种了。”
  胡奔继续嘴欠道:“腿脚不好吧,上不去山了吧!”
  邓老爷子狠狠踩了一脚,转而询问陈姑父道:“怎么了?”
  苏姑姑一边给锦阳布菜,一边说道:“国家让退耕还林,咱家是老党员,要给村子里做榜样不是?”
  “退耕还林?”
  “恩,说是保护水土啥的,其实具体的咱也不懂,不过二姑娘回来的时候说了,退耕还林有利于国,咱要支持!”
  陈姑父抿了口酒,“是,五月份二姑娘回来的时候还跟咱村里商量来着,说是要把山地都种上栗子树。”
  邓老大问道:“我觉得咱这儿梨挺好吃,咋不种梨?”
  “这儿的梨好吃,但长得难看,认的人少,卖不出去。留着自个吃吧,又不禁放着,容易坏。”
  “这样啊,太可惜了。”邓老大挺爱吃梨的,没想到这么好吃的东西,这么不实际,“不过栗子也不错,和HR县能连成一片。”
  “老三儿也说过,栗子产业啥的,我个老太婆子也不懂,不过退耕还林后每年国家都发米面,亏不了咱!”
  陈飞远有点不开心,“咱村地本来就少,这次不但不能种山地了,还要给人家一亩!”
  “给人家一亩?”
  “不能这么说”苏姑姑不爱听了:“什么叫给人家一亩?那是交给村里,给全村办实事!”
  “咋回事?”邓老爷子也糊涂聊天:“一亩地给村子里办实事?”
  “我说吧,”陈飞远说道:“村子里虽说不缺水,但是没有自来水,每天都去山泉哪儿去打水,如今村子里的壮劳力大多都去城里打工,就留下些老人,住的离泉眼近的还好说,离得远的要走两里多地,特别不方便。村子里就商量,把山下头那六十亩一等地给租出去,然后用租出去的钱修自来水,这事儿年前镇上就批了。”
  “刚刚山脚下的连片的玉米地?”
  苏姑姑给锦阳盛了碗汤,“对,我们村就只有那六十亩地是连片的,以前是队里的,后来分下来了,基本每户一亩,如今收上去给村里办实事儿,也没错啊!”
  锦阳来了兴趣,问道:“这地租出去了吗?”
  “应该没有吧?”苏姑姑说道:“咋了?”
  锦阳直接说道:“我本来就是种地的,想找块儿地,办个小种植园。”
  苏姑姑笑着说:“正好,明个老三回来,你问问他。”
  “行,到时候我们聊聊!”
  “你明天也在村子里问问,”陈姑父说道:“啥事都得多听听。”
  “不用,”苏姑姑给大家都成了汤:“村里谁能比三儿知道得多?问他们也白问,不如找三儿直接说说!”
  姑父有点气,“你咋就这样!多问问有啥不好!”
  “好!好!”邓老爷子吃着羊肉萝卜汤,打着哈哈,美美的赞了句,“好久没吃到这么地道的萝卜味儿了!”
  “是啊,自家地里的,刚拔出来,新鲜啊!”陈姑父一听到说这个马上消了气,有些得意的笑道:“农家没有其他的,就是这儿,农家肥养着,别的不敢说,比城里的好吃,那是一定的!”
  苏姑姑接话道:“要是段家的小子在这儿办了园子,你们还不天天都能吃到!”
  陈姑父一旁说道:“就是不租,常来,也够你们吃的!”
  “这倒是,”苏姑姑笑了:“不过,我这两个弟弟要来常驻不是更好吗?”
  “好是好……”姑父有些话想说又不好说,自个摇了摇头,不再言语。

    33、第三十一章

  在这儿睡了一晚上火炕,出门一看,场院里的水管下面竟然冻了一层冰,锦阳不由得感慨,气温最低真实名不虚传。在院子里转了转,四个老的已经做起了饭,陈飞远上山赶栗子,邓老大却没了踪迹。
  好不容易等到吃饭的时候,邓老大从茅厕带着一身臭味走了出来。
  “你便秘啊?”锦阳问道:“这么长时间?”
  邓老大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梁,胡奔在一旁讽刺道:“不就是抽个烟吗?至于躲茅房去,也不嫌臭!”
  邓老大更不好意思了,锦阳却笑了,“你抽烟的事儿,我早就知道了,这也算不上什么毛病,只不过对身体不好,平时自己注意点儿。”
  邓老大一听,高兴了,屁颠儿屁颠儿的跟着锦阳上了饭桌,自个还在做深入的检讨:“我真没瞒你的意思,不过看你平时不抽烟,怕你不习惯这个味儿,所以才背着你抽的。”
  “烟味儿总比屎味儿强!”胡奔插嘴,“就你身上那大粪味儿,隔着五里地都能闻着!”
  正喝着粥的邓老爷子狠狠踢了胡奔一脚,“有完没完,吃饭还堵不住你嘴!”
  “切”胡奔习惯性的翻了个白眼,“饭堵不住,你有本事拿屎堵!”
  一旁的姑父嘴角扯了扯,放下饭碗,“饱了,先下地了。”
  姑姑直接收拾了姑父的碗筷,作势也要撤了胡奔的。
  胡奔赶忙护住碗,“姐,我错了!”
  姑姑拍了他头一下,骂道:“就你这张嘴,几十年了,咋也不见改!”
  “没辙,这辈子是改不了,”胡奔笑嘻嘻的喝了几口粥,“还是姐做的粥好喝!”
  锦阳吃饭倒是快,没一会儿就收拾了桌子,刷了碗筷,追着姑父上山了。山上一片黄豆,如今都干着,只剩了一根杆,上面吊着泛了黄的干毛豆,姑父和飞远在地里割着枯干,锦阳和邓老大也很快加入其中。
  如今已经霜冻,杆上积攒着一层薄薄的冰凌,邓老大没割几个,手就冻僵了,站在一旁搓手,“这都冻了,为什么不等到中午开化在干?”
  锦阳一边熟练地挥舞着镰刀,一边解释:“到中午会爆豆。”
  “爆豆?”
  “没听说过吧?”锦阳打趣道:“地里的活儿,你不知道的多了!”
  “这倒是,”邓老大虚心“以后要多加补习!”说完,弯下腰,跟着一起干起来。
  一亩三分的山地,四个人一个多钟头就搞定,每人背着个五十来斤的大袋子晃晃悠悠往山下走,山下有条石板路,沿着小溪而建,小溪边有几只正在吃草的毛驴。
  “姑父,咱们怎么不用毛驴托着下山?”邓老大搬着麻布袋子,扔到路上的电动三轮车上。
  姑父指了指旁边一处高大的场院,“那是人家的。”
  “咱不能租着用用?”锦阳也觉得奇怪,在他家,好歹养牲口的都能租给村里,价格不贵,也省得大家都养的麻烦。
  “他们是专门养的肉驴,给市里送的,秋天正长膘,给咱们干农活瘦了,怕是卖不出钱去!”飞远放下袋子,“建平,你们就别上山了,留下来看着。”
  锦阳力气足,看着已经蔫了的邓老大,摇了摇头,自个跟着父子俩上了山。邓老大倒是真的想去,可实在是直不起腰,迈不开腿,只能坐在车沿上喘粗气。
  来回四五趟,黄豆都给运了下来,飞远骑着车,拖着豆子和邓老大回了家,姑父和锦阳在后面慢慢的走着。
  “我说锦阳啊”姑父拿出自个的烟斗,搓了几根烟丝,点了起来:“真要租地?”
  “是啊。”
  “咱这儿离市区远,交通不便利,”姑父道:“平日里自家产的东西,都是靠外人来收,给的价比市区低多了!”
  “姑父,这我知道!”锦阳说道:“以前我也种过地,那地方倒是比这儿离市区近,可也没自个进城去买的,各种手续,过路过桥的都不值当。”
  “是啊,”姑父深深地吸了口烟“现在种的东西都不值钱,就拿着豆子说吧,一亩地千八百斤,也就买个六七百块,除去肥钱、药钱、家伙事儿钱,也就挣个三四百块。”
  “恩,但到了城里,这一斤豆子,最少要三四块的。”
  “可不。”姑父又吸了口烟,磕了磕烟沫子“但咱为了这几亩地买车不值,再说就算买了,也没卖豆子的渠道,所以只能给到村子里收的贩子,一年下来留够了口粮,剩下的也就换个肉钱。”
  “姑父,您的意思我知道,”锦阳给姑父又上了烟丝,“我手里有点闲钱,买个车、盖个房什么的还是够的,将来也准备种菜,弄几个大棚,一年四季供应绿色蔬菜,现在超市啥的也多,市里销路好找。”
  “哎,你这孩子。”姑父摇了摇头,叼着烟斗走了。
  到家一看,苏姑姑的三儿子已经回来,正坐在火炕上和三老人唠嗑,一听说锦阳要租地,那脸上笑得跟朵花似的,拉着刚挑帘子进屋的锦阳就不放手,恨不得立刻签合同。
  “一亩地一年200,60亩一等地,还有大队管的两片山林80亩,签50年合同,一次性付清,行不?”
  “哎呦,”姑姑这么一听,吓了一跳“咋又多了山林啊?”
  “不是镇上要修路吗?”三儿解释道:“镇里穷,没个企业啥的,说是要以鲜花为产业,打造市郊美景,可咱全镇就只经过一条国道。农林专家看的好地方,根本就通不了车,通不了车就没人来啊,没辙,只能先修路。”
  “这倒是”姑姑点头支持:“电视上都说,要致富先修路!”
  “可不是!”三儿说道:“所以啊,镇上决定,要租着60亩平地,就得连山地一起租下来。”
  “山地要退耕还林,林地种啥也得六七年才能有产量啊!”姑父是个心理明白的,一旁提醒锦阳:“咱这儿冷,苹果、桃子啥的不好长,前几年咱家还有几个老核桃树冻死了几根枝条!”
  “爹,你咋说话那?”三儿不爱听了,拉紧锦阳说道:“咱这儿种栗子,三四年就能接果,到时候保准你挣大钱!”
  “三四年的栗子树,接的果子能有几个?还不够肥钱!”姑父叼着烟斗小声嘀咕,“说什么挣大钱,挣大钱咋都半年了,还没人租地?”
  姑姑不高兴了:“三儿这是为集体,为咱们镇守着,那些只看眼前这么芝麻绿豆点儿利益就不撒手的人,根本就不让租,要不,早就给租出去了!”
  “就是,还是娘您了解我!”三儿笑着说道:“咱镇上想租的人多了,不是看着锦阳是咱亲戚吗?我才同意的,要是别人,还不见得租给他!”
  锦阳倒不在乎钱,直接说道:“我看过地,挺不错的,要不就……”
  “我说两句,”一旁静静听了半天的邓老爷子开口打断了锦阳:“这也不是小钱,阳阳年轻,手里有几个钱也不会算计,我们再合计合计,反正镇上正式办公也得8号以后,要是定了,我们8号直接到镇上找你!”
  三儿松开锦阳,思考了一下,点头道:“也行,不过您得快点,好事儿抢的人多!”
  邓老大来的时候后备箱满满的,走的时候后备箱不但满满的,连坐在车上的三个人也都每人怀里都塞了一个大南瓜。
  回家的路上,依旧是胡奔同志唱主角,“没想到大姐身体这么好!”
  没人理。
  “姐夫这人不咋地,叽叽磨磨地不爱说话!”
  没人理。
  继续,“老儿子也不咋地,成天里就在地里泡着,不想点其他奔头!”
  还没人理。
  再接再厉:“三儿子也不是好的,摆明了是坑锦阳啊!”
  好了,终于有人接话了,:“阳阳,我看咱还是不能租这地。”
  “您觉得赔钱?”
  “倒也不是,”邓老爷子思量了一下,“现在房价这么长,将来土地肯定越来越值钱,不出10年,你回过头来想,还是赚了。”
  邓老大提醒道:“林地、耕地都不能发展房地产!别想歪了!”
  “你小子才想歪了!”邓老爷子气鼓鼓道:“我的意思是,房子涨价,将来土地越来越少,耕地也肯定会减少,尤其是B是周边!到时候农副产品肯定能涨价!土地租让金不说翻几翻,最少也得涨一倍!”
  “那您为啥不让租了?”锦阳问道。
  “我是觉得投入太大。”老爷子说道:“初投资太大,怕是咱们承担不起。”
  “爹,”邓老大发表意见:“我觉得要租!”
  “光租地一次就要付120万!”邓老爷子算账:“以后买种子、盖大棚、买树苗、买车等等都是要钱的!少说算下来也得300多万!阳阳就算中奖有个400万,他这么折腾,这会儿也凑不齐这么多钱!”
  “不是还有我吗?”
  “你?还好意思说?”邓老爷子一提到这儿就来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