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穿耽美]清和-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提广大农户,军屯也要亩税一斗!而众所周知,番薯玉米没有传入华夏之前,明朝农户多种植小麦稻谷,粟米,高粱,荞麦等作物,亩产并不高。遇上灾年,更可能颗粒无收。
  征税之时,还要被各种踢斗,余下的粮食能养活一家老小都是不易。
  孟清和就此询问过县衙中的县丞和主簿,得到的答案是,农户遇到灾年,朝廷免税,还会发下赈济粮。商户没有免税之例,却有各种杂费,加上陆运关卡,漕运码头,商人实际付出的远比账面上要多得多。
  加上朝廷法令的各种限制,此时的商人,远没明朝中后期那么滋润。
  “不瞒伯爷,如到番邦交易,遇上不讲信用的买家,货物被抢不说,连命都保不住。”
  县丞和主簿都出自当地大族,主簿还有土官家庭背景,自然知道一些寻常百姓不知道的内幕。
  兴宁伯是朝廷派来的,却不摆架子,到凭祥数月,给大家指了不少财路。有问题不解,县丞主簿自然愿意解答。
  如果能借机博取兴宁伯的赏识就更好了。李庆青在伯爷跟前能说上话,李氏一族都是鸡犬升天,风生水起。他们背后的宗族一样有实力,李庆青能做的,他们一样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原来是这样。”
  听完县城和主簿的讲解,孟清和对明朝初期的商业有了新的认识,手心不免冒汗。如果没有爵位和官位,不是和沈瑄的关系非同一般,没有抱上永乐帝的大腿,单凭他在大宁做的几件事,足够死上一百次。
  数日后想起,仍不免感叹,“难怪世人都想科举做官了,果然还是官大才好。”
  不做官,就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社会地位,想做点什么都是举步维艰。
  沈X三怎么样?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就下放。
  虽说洪武朝的官员差不多都是这待遇,相比之下,沈老先生依旧是众多杯具中,相对突出的那一个。毕竟别人没花钱给洪武帝造皇城,他是花了钱也没得着好。
  听孟清和发出这样的感叹,朱能嘴里的茶险些喷出去。
  不是给定国公写信吗?怎么会突然说出这句话?
  莫非,是觉得官位不够高,想再往上升一升?
  想到这个可能,朱能倒吸一口冷气。
  刚二十出头,就获封一等伯,被赐国姓,镇守一方,受天子赏识,同皇子交好,与勋贵称兄道弟,和宦官锦衣卫也有着不得不说的关系,纵观洪武朝至今,有此等成就的屈指可数。
  人有上进心是好事,可这也太有上进心了。
  不提抄刀子砍杀的军汉,寒窗苦读的酸丁都会眼红。不过,兴宁伯应该也算是读书人出身……
  成国公的脑补能力十分强大,想着想着,思路就开始拐弯,杯中的茶水凉了,仍是一口接着一口的倒进嘴里。
  写完信,从头至尾的看一遍,确认该写的都写了,不该写的一点没有,孟清和召来亲卫,“尽快送到总兵官手里。”
  “是!”
  亲卫一声应诺,朱能终于回神。
  “贤弟信写好了?”
  “今日之事,已在信中详细写明。”孟清和道,“李大令是能办事的,今天来的这些商人,应该没有笨人,只要点上几句,都会明白这不是一锤子买卖,做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利润越大。”
  朱能点点头,暗中思量,等到班师回朝,该想个办法,从族中挑选几个成器的送到北边。宣府开原都是皇子镇守,北京有魏国公,大宁有兴宁伯,只要能出头,都会有个好前程。
  至于悬而未决的皇太子之位……朱能又端起茶杯,甭管文渊阁和翰林院跳得多厉害,天子不松口,一切都是未知。
  三位皇子都是嫡子,虽然都已封王,从封号和封地却不难看出天子的倾向。
  平王是嫡长子,战功和今上登位后的表现却不及汉王赵王。平王世子却着实得今上喜爱,又占着皇长孙的名头,结果实难预料。
  朱能皱眉,身为武将,自然希望朱棣的继承人亲近武臣,至少不要像皇太孙一般重文轻武,让文人翻了天。但他也清楚,天子的想法不是臣子能够左右。
  敢私底下搞小动作,妄图左右天子之意的,基本都不会有好下场。但为家族考虑,他也该……
  正想着,突然听到孟清和的声音,“国公爷,可要再倒杯茶?”
  朱能低头,杯里的茶水早就没了,他一直在用空杯子喝茶?
  “咳!”
  成国公咳嗽一声,茶杯放到桌上,掩饰刚刚的走神。
  孟清和没多话,提起茶壶,将茶水注入杯盏之中。
  朱能刚刚在想什么,他自然不好奇,但知道,好奇心杀死猫。猫有九条命,他只有一条,还是安分点好。
  厢房里陷入了沉默,成国公继续喝茶,孟清和继续写信,不是写给沈瑄,而是写给远在北疆的朱高燧。
  说来也奇怪,在一般人看来,朱高燧的性格委实称不上好,却意外的和孟清和投缘。孟清和也感到奇怪,当他意识到时,已经和朱高燧拍着肩膀做朋友了。
  难说这事是好是坏。
  转念一想,反正“宦官之友”,“锦衣卫帮凶”的大戳都盖了,还有必要在乎世人的眼光吗?
  见孟清和提笔写下殿下台鉴字样,开口问道:“贤弟和赵王殿下经常通信?”
  “也非经常。”孟清和写完一页,递给朱能,“是为运送木材到北京一事。建造宫室总要收购木料,有赵王牵头,南边的这笔生意会做得更大。”
  宫殿只是其一,天子迁都,北京的地价都要上涨,建筑材料也会紧缺。毕竟皇帝不可能老哥一个跑北京呆着去,朝廷六部,各司衙门,五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护卫京城的官军,迁往北京的家眷,全都算起来,北京肯定要进行大范围改建,无异于一次造城运动。
  皇帝要造宫殿居住,大臣也要起宅子安置家眷。
  北京行部上了正轨,办公场所却一直相对简陋,沈瑄镇守北京时,多住在都司衙门,魏国公到北京练兵,干脆就住在了军营里。
  军汉们可以凑合,士大夫和家眷们却不能凑合。
  文武品级,宗室勋贵,居家宅院,都要按规制建造起来。
  单靠顺天府内的资源绝对不够,辽东的木材不适宜过度砍伐,从南边运送木材,虽然有损耗,但走海运和漕运,通过天津卫屯贮运输,不失为解决办法。
  “依下官的想法,可从安南采料,同时可发安南庶人修筑自广西和云南通往安南东西都大路,更可在边境设立更大的户市。”
  “修路?”
  “对,修路。”孟清和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简单画出边境轮廓,点出几处重要关卡和安南两都所在,在凭祥和凉山之间画出一个圆圈,墨汁浸染,力透纸背。
  面对这张简陋到极致的舆图,朱能先是眉头紧皱,半晌,猛的一拍桌案,“善!”
  孟清和笑了,他相信,朱能明白了修路背后的含义。
  安南丛林密生,水网交织,明军连战连捷,连克东西两都,已至木丸江。沿途所遇贼军不足惧,艰难的路况却是极大的问题。
  沈瑄打胜仗是一定的,明军攻陷安南也是必然。但是,打了胜仗,如何安排善后事宜,需要慎重考虑。
  无论扶持陈氏上台还是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这两条路都必须修。
  遇山开山,雨水搭桥。道成通途,他日安南再生乱,明朝发兵,数日可直抵国都。
  “修路,开互市,都可发安南民夫。有大批役夫聚集,沿途定有商业兴起。民夫不足,大军俘虏的贼军也有了用途。”见朱能瞪眼,孟清和咧嘴,“此地气候合宜,水稻可一年三熟,开路之时可从当地圈划购置良田,迁边民种植。为防贼寇骚扰,当派遣军队驻扎,非为占据安南土地,只为保护我大明之民。国公爷以为如何?”
  朱能还能说什么,只能点头,“甚好。”
  “下官有一不情之请,请国公爷应准。”
  “贤弟只管说。”
  “请国公爷将此事上奏天子。”
  “我?”
  朱能吃惊不小。此计若是成了,就是泼天的功劳,就这样推给自己?
  “正是。”孟清和笑道,“下官终究年轻才薄,于朝中并无太深根基,请国公爷体谅。当是许给下官一份人情。”
  朱能抚过下颌,功劳给他,还说是人情,话漂亮,事也漂亮。这般取舍,换成十多年前的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罢,为兄答应便是。朝中有人非议,有为兄在,贤弟自可放心。”
  “下官谢国公爷!”
  朱能笑道,“不提其他,以贤弟同子玉的交情,也当叫某一声兄长才是。”
  孟清和抬头,认真看着朱能。
  只是字面意思,还是另有深意?
  难不成,他同定国公的关系已经这么明显?
  摇摇头,一定是他想多了。
  朱能比孟清和更加老道,孟清和只想着拉他和沈瑄入伙分担压力,他却大笔一挥,特地修书送往大军中,征讨安南的将官,凡官至都指挥,爵位三等伯以上者,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奏疏上落款签名。
  吃独食的注定走不远,有功劳大家分,才是成功之道…
  “国公爷深思熟虑,是下官想得不够周到。”
  孟清和汗颜,想在大明官场上拼搏,更上一层楼,还要继续学习。
  三封信陆续从凭祥县衙送出,李庆青同首批召集来的商人也初步达成了共识。
  初时还有些紧张,随着预定好的条件一个又一个抛出,商人们的目光愈发炽热,他却奇异的冷静下来。
  “以盐井为担保,诸位运来的粮食皆可换取等价值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金银。”
  “大令所言可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李庆青道,“不拘于稻谷,小麦粟米亦可。但本官有言在先,不得是陈年之粮。”
  “除了粮食,大令可还要其他?”
  “香料,药材,野物,本官同样收购。”李庆青道,“若有良种,价格好说。”
  有商人道:“听闻县衙收购木料,李大令为何不交给我等?”
  “此事已交由各部土官。若诸位想做木料生意,这粮食的生意,本官就要另择他人了。”
  这样的条件,是孟清和提前交代李庆青的。
  因边民和土官还要在此居住,砍伐木材时,自然会有所选择。分散在各地的商人则不然,若是将生意交给他们,其他不论,与边民产生冲突,结果会相当麻烦。
  何况,木材是个长久的买卖,当下,筹集粮食才是紧要。
  大军有缴获,可终究是有备无患。
  就算大军充裕,不需要更多粮食,运回中原地区也能解决部分郡县遭灾缺粮的问题。
  南京户部不缺钱,只缺粮。
  对消息灵通的兴宁伯而言,实在算不上秘密。否则,永乐帝也不会准许他“便宜从事”,只为筹集军粮。
  最终,商人们均选择了粮食买卖,有希望换取铁器的,李庆青派人请示过孟清和,也表示了同意。
  大明的铁器限制外卖,从安南缴获的兵器不在此列。
  明军看不上安南人的刀枪,对临近番邦来说,却是可遇不可求,价高无所谓,数量多就行!
  李庆青带着拟定的契约到了三堂,孟清和一时兴起,拨拉着算盘,大概估算了一下以布帛换取粮食的利润。
  得出一个大致的数字,算珠声停了,眼睛圆了。
  算错了吧?
  朱能凑过来看一眼,眼睛也圆了。
  李庆青伸了一下脖子,不只眼睛圆了,下巴都掉地上了。
  “这还只是布料……”
  李庆青喃喃自语,好似神魂出窍。
  孟清和看看朱能,“要不然,把县衙里的主簿找来再算算?”
  这个利润比例,委实有些惊悚。自己都不敢相信,上奏京城,永乐帝会相信吗?
  万一欺君的帽子扣下来,乐子就大了。
  
  第一百七十八章 石化的永乐大帝
  
  永乐五年正月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人聚集到广西,思明府凭祥县近乎成为一个巨大的物资流转中心。
  从安南运回的金银,盐巴,铁器,在这里换成大量的粮食和香料,一部分送往征讨大军,充作军粮。一部分随木料运往南京,或送往海港,装船后,经海路馈送天津卫。
  朱高燧已取得老爹许可,同户部工部一同督造北京城。在他的活动下,送到天津卫的木料大部被朝廷购买,给出的价格相当令人满意。
  户部尚书挺起胸膛,咱不差钱!
  大批的粮食也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部分州县遭灾缺粮的情况得以缓解,户部不必捏着鼻子将府库里的粮种充作灾粮发放。
  得知粮食是兴宁伯从商人手中换取,以往看孟清和不顺眼的文官们,难得在朝上为他说了几句好话。
  征讨安南的大军水陆并进,接连在木丸江,黄江,鲁江等处追击黎贼,最终在鲁江同黎贼大部相遇。
  安南舟师聚集于江中,五百余艘江船首位相接,舟上贼军击打木抢战鼓,鼓噪之声颇具声势。
  换成临封小国或是被欺负惯了的土司,遇到此景,说不定会吓得掉头逃跑。可惜,同他们交战的是明朝军队,而且是开战以来,始终担任运输任务,无仗可打,憋了一肚子郁气的明军舟师。
  见到如此多的安南江舟列于江中,舟师上下顿时眼睛亮了。
  对舟师而言,江中的不是敌人,而是明晃晃的战功!
  数数江舟数量,估算一下人头,自都督柳升以下,嘴巴全都咧到了耳根。
  “都督,请示总戎,进攻吧!”
  柳都督麾下同知,佥事,千户,百户,各个摩拳擦掌,恨不能马上率领麾下儿郎冲过去。甚至连文吏也是眼睛发红,鼻孔喷气。
  战功就在眼前,容不得他们不激动。
  如此渴望战斗,并非舟师上下均为狂热的好战分子,实在是被陆上的战斗刺激到了。眼睁睁看着同袍列阵杀敌,几刀就能升一级,更能凭借战功获取钱钞粮食布帛,不眼红才怪。
  发展到后来,再见贼军,周师上下本能的数人头,换算战功,继而咬牙。
  舟师可以陆战,且战斗力未必弱于卫所边军。柳都督曾主动请战,却被沈瑄无情驳回。理由很明确,舟师是以水战为主,陆战未免大材小用。
  “舟师可陆战,卫所边军却不习水战。陛下令柳都督至此,当有大用。”
  靖难中,燕军过长江,遇上南军的舟师,仗打得相当辛苦。哪怕最后赢了,从将官到士卒,回忆起当时情形,也是心有余悸。
  挥刀子砍人不怕,被人砍也不怕,晕船太糟心。
  经过一段时日,征讨安南的边军多少习惯了乘坐江舟,可仍有部分边军上船就脸色发白,若在水上作战,恐怕会吃亏。
  对比之下,明军舟师的重要性不必多言。
  沈瑄拍着柳升的肩膀,舟师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不必急在一时。柳都督身负大才,必有立功之时,本帅看好你!
  柳都督激动万分,连声道:“是,属下一定全力以赴!”
  走出军帐,被风一吹才反应过来,他是来请战的吧?怎么就这么出来了?
  军帐中,沈瑄回到案后,展开孟清和写来的书信,细细研读。
  张辅等将领候在一旁,表情十分难以形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果然是至理名言。同兴宁伯交情莫逆,定国公忽悠人的功力也是蹭蹭攀升。
  互相瞅瞅,今后同总兵官交流,必须十二万分的小心,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带进沟里。
  高皇帝义孙,今上义子,荣封国公,战功彪炳,身高都比人多一截。
  战场上非人,战场下一样秒杀众人。如此差距,压根不能激发斗志,而是专门打击人的。
  这样的人往面前一站,还让不让旁人活了?
  柳都督同麾下官军再郁闷,也不能违反将令,只能老实的送人过江,顺便馈运军粮。
  好在安南军善解人意,自动送上了门。江中的五百余船只,正等着为舟师增添战功。
  “令舟师出战。”
  总兵官将令下达,舟师上下终于迎来了曙光。柳都督亲自披甲,令亲兵擂鼓,率领麾下向安南水军发起了进攻。
  比战船数量,舟师处于劣势。
  比战船大小和火力装备,安南军压根不是明军的对手。
  明军战船上已搭载火炮,并备有火铳和大号的弓弩。条件所限,比不上宋时的床弩和神机弩,却也能将安南人的木质小船凿出个窟窿。
  安南军还停留在江舟相接,以刀枪和弓箭对敌阶段。在明军的楼船面前,完全不够看。
  船上的安南军站起身,
  接帮战?更是想都别想。伸长了脖子未必能碰到楼船的船舷。凑过去,基本是被完虐的命。
  安南人发挥出了巨大的勇气,或许是臆想自己刀枪不入,正如黎季牦宣称召集水陆大军七百万,勇猛的向明军舟师发起挑战。
  对安南人的送死行为,舟师上下举双手欢迎。
  柳都督一声令下,楼船侧过船身,在安南人不解的目光中,改造过的船身,掀起挡板,数门火炮张开了漆黑的炮口。
  火药被点燃,炽热的铁球,带着燃烧中的火星,呼啸着砸向安南江舟。
  火炮的准头算不上好,屡屡命中目标,只能归功于安南江舟过于密集。
  船多了,连在一起,想砸不中都很难。
  楼船上的明军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神射手,发三炮,就能砸沉一艘安南人的江舟。
  江舟断成两截,瞬间解体。铁球沉入江中卷起巨大的漩涡,落水的安南军很快没了踪影。
  安南人被吓傻了。他们见识过明军骑兵和步卒的厉害,却从没和明军舟师较量过。
  眼前的一幕,彻底颠覆了安南人对水战的认知。
  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
  想当年,洪武帝逐鹿中原,在水战中是个短板,连吃几次亏,最惊险的一次,差点被陈有谅的水军送进江里喂鱼,提前结束争霸之路。
  定鼎天下之后,痛定思痛,大力发展造船事业,并敕令沿海卫所勤练舟师。
  经历过数十年的发展,明朝的造船技术日趋成熟,造船厂具备了相当规模,舟师愈发精锐。为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没有洪武帝,就没有永乐朝。
  没有洪武和永乐时期的积累,哪里有所谓的仁宣盛世。
  洪武帝和永乐帝的确好杀,但少了他们的屠刀,何来华夏文明的复兴?
  北元是不幸的,有朱元璋和朱棣在,草原的猛士们注定只能在梦里追忆往昔的荣耀和大都的繁华。
  安南更加不幸,小彩灯和数百瓦的大灯泡比亮度,不是找虐还能是什么?
  经历过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酝酿,明朝的陆军领先世界,水军也不遑多让。继对战倭寇之后,终于在安南亮剑。
  炮击结束,江面上出现了诡异的沉默。
  除了江风,几乎什么声音都没有。
  没被火炮击中的安南人变得畏缩不前,勇气似乎随着江风一起飞了,距离明军舟师较远的安南人,甚至起了临阵脱逃的念头。
  “弓弩手!”
  令旗挥舞,楼船让开江面,更多的战船逼近,船上的明军五人一组,操控巨弩。
  伴随着绞弦声,一支支利箭,如雨幕般穿空而过。
  轰!
  弩箭凿穿江舟,数个倒霉的安南人来不及躲闪,一同被钉在了船板上。
  比起火炮,弓弩的准头不知强了几倍。
  惊慌,恐惧,绝望。
  各种情绪在安南水军中蔓延。
  “不要慌,迎战!”
  安南军中的将领挥舞着长刀,接连杀死两名吓疯的士卒,不起一点作用。只是增添了安南士卒的恐惧,甚至有安南士卒直接从船上跳入水中,妄图游到江边逃跑。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楼船上的令旗再次挥舞,弓弩停止射击,江面上响起了进攻的战鼓声。
  咚!咚!咚!
  船舱里的水手喊着号子,用力踏着脚板。
  沉重的战鼓和自胸腔中发出的声音,带给了安南人最大的恐惧。
  楼船开始加速。
  “冲船!”
  柳升站在船板上,玄色铠甲,大红斗篷,银色长枪,面容刚毅。
  舟师中的明军发出了震耳的吼声。
  “杀!”
  携着惊天的战意,楼船狠狠撞翻了两艘安南江舟,柳都督亲自搭弓,一箭射中敌军将领阮磊。
  江舟之上,提着长剑大喊大叫,不射他射谁?
  捂着被射穿的脖颈,阮磊倒退数步,跌入江中。
  他的死,只是开始。
  岸边,明军列阵,架起的火炮和弓弩手严阵以待,截断了安南人的退路。
  安南人打不过明军舟师,想跑都不可能了。
  沈瑄放下千里眼,张辅沐晟等将领也面带轻松。
  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无需费力猜测结果。
  “柳升堪称将才。”西平侯沐晟道,“平江伯手下有此等能人,吾竟不知。”
  丰城侯李彬道:“沐将军麾下一样卧虎藏龙,连日观战,我等无不佩服。”
  “李参将过誉。”沐晟笑着摆手。
  正说话间,江上的安南军已折损过半,未同明军舟师接战的舟船,纷纷调头逃跑。
  沐晟等人不再多言,立刻下令火炮填装,弓弩手列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