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穿耽美]清和-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
“伯爷义气,站在咱们一边,咱们不能因小失大!”
“战场上见真章!”
壮汉们做出决定,握拳高举,斗志昂扬,决心大干一场。
中军大帐中,徐辉祖表扬了呵哈出,却没有马上接纳投靠的两支部落。只让人安排使者下去休息,为大军带路一事暂且不急。
以呵哈出的级别,尚不知大军的作战计划,不敢多言,跟着孟清和退出大帐。
帐外,孟清和安慰呵哈出,“你的忠心,总戎已经知晓。不管用不用他们,都会给你记上一功。”
“谢伯爷!”
“放心回去,总戎有吩咐,自会遣人告知于你。”
“是!伯爷提携之恩,卑下感念不忘!”
呵哈出感激涕零的走了,孟清和渐渐收起笑容。
此人有野心,也有能力。可以肯定,只要给他机会,绝对会牢牢抓住,拼命向上爬。
“或许,兀良哈还不够……”
喃喃自语时,肩头突然被按住,侧首,玄黑的甲胄映入眼帘。
“国公爷。”
“不喜此人?”
孟清和点头,握住沈瑄的手,慢慢拉了下来,“并非成见,观宋时辽金元,我朝瓦剌鞑靼,防备些总是应该。”
“有理。”沈瑄反手握住孟清和的腕子,沉吟片刻,话锋一转,“此事不急。先回营,明日按计划行事。”
“斥候可有消息传回?”
“有。”停下脚步,沈瑄突然笑了,“十二郎之计已然奏效。”
奏效?
孟清和精神为之一振。
自将鞑靼百夫长放走,一直没有消息传回,险些让他以为这步棋走废了。
“国公爷,那……”
“回营后再同十二郎详说。”
说话间,亲卫已牵过马来。接过缰绳,两人翻身上马,驰往左军大营。
翌日,天未亮,沈瑄和王聪领两路大军,分军沿着土剌河北上。余下三路大军跟随鞑靼尚书的“指引”,向阿鲁台预设的包围圈前进。
期间,为免对方产生怀疑,徐辉祖同麾下将领着实演了几场好戏。同安侯火真差点因顶撞上官被拉下去打军棍,安平侯李远抱住徐辉祖的大腿,声泪俱下,直言鞑靼尚书是奸细,“总戎,千万不要相信此人之言,是圈套,一定有圈套!”
被一个虬髯大汉抱大腿,徐辉祖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差点当场破功。
如此,鞑靼细作方才相信,明军确实中计。
沿途诱敌的骑兵越来越密集,鞑靼尚书趁机进言,“鞑靼的主力就在前方!”
徐辉祖“相信”了,下令全军火速前行。
待大军抵达阿鲁浑河与土剌河交界处,终于见到了摆好阵型,等候多时的鞑靼主力。
明军将官集体松了口气,可算是找到了!再找不到,鞋底都磨穿了。
阿鲁台自鸣得意,魏国公徐辉祖,中山王徐达的儿子,不是一样中了自己的计策,落入圈套?
“太师英明!”
马儿哈咱不吝惜多拍拍阿鲁台的马屁,能将明军引入圈套,阿鲁台和阿苏特部功劳居首。
阿鲁台摆手,调转马头,走向被数名亲信“保护”中的本雅失里,居高临下道:“可汗,请下令。”
本雅失里总算有了为人鱼肉的自觉,举起右臂,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活似一具傀儡。只在阿鲁台转身后,低下头,面上闪过阴狠之色。
悠长的号角,激昂的战鼓同时响起,占据有利位置的鞑靼骑兵呼喝着冲向明军战阵。如滚滚洪流,奔腾而至。
三面皆被包围,一侧却是河岸,连日急行,明军已到强弩之末,似落入陷阱的困兽,只能任人宰杀。
“杀!”
阿鲁台,马儿哈咱和脱火赤亲自带领骑兵冲锋。
黑色的洪流撞向红色的长龙,很快撕开了一道口子。
明军的鲜血激红了鞑靼骑兵的双眼,如嗅到猎物气味的草原狼,要大开杀戒。
外围的战阵不断被攻破,鞑靼骑兵如入无人之境,直冲大纛下的中军。
战况似在一面倒。
就在这时,带头冲锋的阿鲁台突然感到一阵心悸,似乎有些太顺利了……纵然人困马乏,也不该这般不堪一击。倒像是故意让开一条路,放对手进去。
似乎在证实阿鲁台的预感,明军忽然一改颓势,重新列阵,将冲锋的鞑靼骑兵悍然截断。
“不对,有诈!”
阿鲁台暗道一声不好,只可惜,他警觉的太迟。
轰!轰!轰!
炸雷声骤然响起,铁球凌空砸落,留在明军阵外的鞑靼骑兵瞳孔紧缩,惊骇欲绝。
听到炮响,奋力在阵中拼杀的阿鲁台,面色惨白如纸。
“神机营,快退!”
嘶吼声被炮声彻底掩盖。
三轮炮击之后,哀鸿遍野。
鞑靼骑兵不及重组阵型,明军骑兵的号角已然吹响。
映着正午的烈阳,上万匹战马,势如奔雷,席卷而至。
马上骑士皆着朱红袢袄,一手持缰,一手持弩,弩弦争鸣,破空声密集如雨。被箭雨笼罩的鞑靼骑兵来不及躲闪,纷纷从马背落下,溅起一地染血的沙尘。
土剌河的水,注定被鲜血染红。
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胜二
永乐七年六月;一骑快马驰入北京城。
不久,征讨鞑靼大军的捷报传遍整个京城。
“天军大胜,斩首三万余,俘虏五万余。缴获战马万余,牛羊无算。生擒鞑靼太傅右丞相马儿哈咱,太保枢密知院脱火赤。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仅率千余骑兵向西逃窜;鞑靼太师阿鲁台于乱军中走脱;不知其踪,计已北逃。战后清点,鞑靼溃散死伤者甚重。”
一封战报;不足白字;永乐帝却读了一遍又一遍。
“好!”大手猛的拍向桌案,笑道,“辉祖不负朕所托,得此大胜,彰大明之威,果为中山王之后!”
高兴之余,朱棣召见了驰送战报的军卒。
人是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带来的。
换身衣服,洗漱一番,实打实的锦衣校尉,不打半点折扣。
用锦衣卫传送文书,是孟清和的主意。跟随大军出征,就要听从主帅调遣。勉尽其能,物尽其用,不算过分。
事实证明,锦衣卫的脚程的确是出了名的快,捷报入京的时间比预期早了两天。
校尉听宣顺天门,见到天子,抑制住激动,纳头便拜。
杨指挥使说得对,这是机会,是晋身的良机。
即使是北镇抚司中的同知,佥事,兢兢业业五六年,也少有面圣的机会。他一个微末校尉,仅凭传送捷报,便能得道天子召见,合该找个地方偷着乐才对。
当然,更应该感谢兴宁伯。
如果不是兴宁伯提议,征讨大军总兵官,堂堂魏国公,皇帝的大舅子,知道他是哪颗葱?
“卑下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平身。”
朱棣心情大好,看什么都顺眼。托赖此人长得憨厚,一脸的正气,声音洪亮,好心情又上了一个台阶。
天子亲军,当如是!
事实上,孟清和也曾感到吃惊。
锦衣卫是天子打手,没错。
北镇抚司能止小儿夜啼,是大明皇家侦缉情报部门,一样没错。
可自锦衣卫指挥使杨铎以下,同知,佥事,千户,校尉,个顶个的相貌堂堂,威武雄壮,不少还是功勋之后。连力士帮闲都是良家子出身,经过严格筛选,想找出一个长相对不起社会的都难。
这同东厂西厂的大面积撒网,三教九流均包完全不同。该说纯爷们的审美果真不同?
以明初锦衣卫的外表指数,只有大汉将军和旗手卫尚能比一比,其他天子亲卫,诸如金吾卫,羽林卫,容仪卫等都要靠边站。
论综合素质,旗手卫更是只能蹲到墙角画圈圈。
天子二十六卫大比武,锦衣卫旗手卫,一个正数,一个倒数。出彩的正在北疆西南斩获战功,末流早接替孝陵卫的弟兄去守卫皇陵了。
“此战大捷,全赖将士用命,待班师回朝之日,朕必亲迎。”
校尉被叫起,也不敢抬头,只能皇帝说什么,他应什么。好在问起大战情形,都能一一答上,口吃算是流利,没扫了皇帝的兴头。因表现尚佳,还得了赏赐,五锭宝钞。
“大军班师,主帅必定请功,届时再行封赏。”
简言之,这五锭宝钞是额外赏赐,不算在战功之内。
“谢陛下恩赏,陛下万岁!”
校尉再叩头,激动得满脸通红。直到退出殿外,被风一吹,火热的情绪渐渐冷却,还却是忍不住想蹦高。
不能蹦高,只能攥紧拳头,觅到角落无人处,用力挥舞了两下。
发达了,这下发达了!
经天子召见,回到北镇抚司,他的官职必定会升上一级。运气好的话,被调到指挥使身边听用也有可能。
想想跟着杨指挥使办差的弟兄,最差也是个千户。如同知纪纲,还是半路出家,现如今怎么样?谁不高看一眼?
如能得杨指挥使重用,前途必定无可限量。
思及此,校尉心中又是一热。一同随军出赛的卫中兄弟说过,兴宁伯是贵人。只要能得兴宁伯的青眼,飞黄腾达只在早晚。
回想起来,此言果真非虚。
校尉离开后,朱棣放下捷报,翻开杨铎呈上的条子,好心情渐渐消失。
半晌,朱棣冷笑一声,道:“又是普安州?”
“回陛下,据探子回报,贵州境内出盗贼,普安州,镇宁州,安顺州均发现贼踪。官军两次围剿,擒杀千余人,却被贼首走脱。”
“平王府和此事有关?”
“臣不敢妄言。”杨铎道,“但贼首是在普安州失去踪迹,官军遍寻不得。”
朱棣没有说话,面色愈发阴沉。
“胡濙是怎么回事?”
“回陛下,胡侍读奉陛下命,寻访仙人踪迹,于四月抵贵州境内,五月达普安州,已停留数日。”
“没去平王府?”
“并未。但……”
“讲!”
“平王似染瘴疠,重病卧床,平王府正在寻医。”
朱棣沉下目光,一下下敲着桌案,“此事,平王没有上表。”
藩王染病,又是皇帝亲子,自当上表,请太医前往救治。虽然朱高炽种种行为为朱棣不喜,但父子天性,朱棣终究不会坐视儿子重病,不派人救治。况太医院赵院使和两位院判都对治疗瘴疠颇有心得,刘院判还曾随军入安南。确为染上瘴疠,就该尽快上表。拖到现在,到底是什么心思?
沉吟片刻,朱棣脸色愈发难看,朕的好儿子!
杨铎垂首,不发一语。
“罢。”朱棣冷声道,“平王不上表,朕只当不知道。乱贼一事交由贵州宣慰司,务必擒到贼首,死生不论。有藏匿隐瞒逆贼踪迹者,与逆贼同罪。为官者,罪加一等。”
“是!”
“再遣人去普安州,见到胡濙,问他事情可有进展。寻访仙人乃是大事,不可延误。朕等着他的消息。”
“臣遵旨。”杨铎应诺。
“退下吧。”
“臣告退。”
杨铎起身,倒退出了殿外。
殿门开启,重又合拢。
刹那的阳光洒入,独坐案后许久,永乐帝猛然间起身,将案上的奏疏全部扫落在地。杨铎呈上的条子,更被撕成了碎片。
杨铎没有回头,步下石陛,仰首,睫毛微动,略薄的唇,勾起更凉薄的弧度。一身大红锦衣,却感受不到任何温度,只让观者从骨子里发寒。
殿中伺候的白彦回跪伏在地,恨不能化成一块地砖。
平王到底是怎么想的,竟是防着天子?当真是糊涂!
父子,君臣。
一旦为外界所闻,是让世人怀疑平王不孝不仁,猜疑长辈,还是攻讦天子不慈残暴,被自己的儿子提防?
想到种种可能,白彦回眼前发黑,头垂得更低。触及地面,额前一片冰冷,领口却被汗水浸湿。
在暖阁听课的朱瞻壑,得知北疆大捷的消息,立时坐不住了。
大军胜利了,少保是不是该回来了?虽然夏尚书是皇祖父定下的师傅,博学多识,要尊师重道,不能说师傅不好,可他还是更喜欢听少保授课。
朱瞻壑明显溜号,夏元吉咳嗽两声,板起面孔,“字尚未写完,世子当专心,不可走神。”
“夏尚书,孤想去见皇祖父。”朱瞻壑仰头,眼含期盼,“大军得胜,孤有事想请教皇祖父。”
“今日课程未完。”夏元吉摇头,有问题,课后可以问。想翘课?坚决不成。
“孤明日多习字半个时辰。”
“世子当知,今日事应今日毕。”
“此言不假,但孤也知事有例外。”顿了顿,朱瞻壑对着胖乎乎的手指,“夏尚书也讲过,事急从权。”
“世子,这句话不当如此用。”
“夏尚书,只此一次?”
白胖的年画娃娃,水汪汪的大眼睛,无比的讨人喜欢。
夏司徒揪了一把胡子,又揪一把胡子,终于心软,全面败下阵来。
“只此一次。”
“多谢夏尚书!”
愿望达成,朱瞻壑却未得意忘形,规矩的起身,一丝不苟的行礼,直到夏元吉说可以走了,才带着伺候的宦官离开暖阁。
“夏司徒未免太纵世子。”汉王府教授负责教导朱瞻壑习字,据闻,是皇后殿下钦点,“长此以往,恐会令世子无束,恣意纵行。”
“妄纵无异于溺杀,刘教授之意,老夫明白。然世子尚且年幼,过于拘束,难免磨了性子,聪慧却乏灵气,过于刻板,未必是好事。”
“这……”刘教授皱眉,“是否言过其实?”
“汝教导世子习字,当明了,世子天性聪慧却不自傲。本性纯良却不软弱。行事有章法,善听人言,却非无定性,无主心。天子信任我等,令我等教导世子,当教其治世学问,礼仪德性,以承续祖宗基业。非以古板教化拘束于世子。此中差异,刘教授自当深思,方可明解。”
刘教授肃然了神情,没有反驳。视线落在朱瞻壑刚写完的一篇大字上,字体仍显稚嫩,一眼便可看出,是出自小儿之手。笔锋间却暗藏风骨,刚劲不弯,却无盛气凌人。转折间,颇有几分润和之意。几年后必定大成,比起今上和汉王的一笔狂草,实在好了太多。
不提汉王,今上的御笔,不经抄录,官场新鲜人很少能看得懂。想当年,他也是在狂草中艰苦磨练,才得以入汉王府,成为汉王官属,进而教导世子习字……
如今想来,只得一句,往事不堪回首。
出了半天神,刘教授收回心思,擦一把冷汗,拱手道:“多谢夏司徒提点。”
夏元吉笑道:“提点不敢当,只为共勉。”
事实上,比起汉王府教授,他更想同兴宁伯探讨一下教导汉王世子的方法。虽然知道兴宁伯有才,但为汉王世子授课期间,他仍吃惊不小。
大明舆图,汉王世子竟十知七八,各省州府都能点出具体位置。北疆边镇,军事要地,更是不错一处。
如果这不算惊奇,西南诸番邦,北疆辽东各部落,朝鲜日本琉球等番国,以及朝贡的西洋番邦,如爪哇苏门答腊等几个岛屿,都能道出一二,就不得不让夏元吉震惊。
见夏元吉吃惊不小,汉王世子一脸不解,反问他,“少保说这些都是常识,难道不对?”
这是常识?
夏司徒错愕,忽然间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都白读了。
“少保还教给孤许多。”
出于小孩子的炫耀的心理,朱瞻壑将孟清和送给他的特制火铳,铺开能占满半个暖阁的军阵图,绘成图册的成语典籍,简要摘录的资治通鉴,后汉书,等等等等,一股脑的搬了出来。
每拿出一样,夏元吉的眼睛就瞪大一分,最后,下巴掉地上了。
“少保说,孤还年幼,读不来大部头……孤也不解大部头是何意。”朱瞻壑顿正坐着,认真道,“少保说,这些都可以当做故事读。孤看不懂,可以请教皇祖父和父王。皇祖父和父王没空,就请教皇祖母和母妃。不过,每日读书不得超过两个时辰,余下要有半个时辰去校场玩耍。”
“玩耍?”
“孤会用手弩!还和王叔学用刀。皇祖父说,等孤的个头再长大些,至少到父王的腰间,就请定国公教孤习武。”
夏元吉的下巴捡不起来了。
“少保还说,这几本书是姚少师辑录而成,他特意为孤求来的。”
夏元吉看向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脑袋嗡嗡作响。这是汉王世子这个年龄该学的?关键是,貌似还学得通!
他早该料到,能成为姚少师的徒弟,本就非寻常人。
自愧弗如啊。
被狠狠打击之后,夏元吉提起精神,在教导朱瞻壑读书一事上,下了十二万分的努力。努力到朱棣都有点过意不去,主动和六部天官商量,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工资数额不能改动,不如少发点宝钞,都换成禄米?寒暑节气,多发些福利,大家手头都能宽裕点。
加工资?
好,大好!
六部天官均点头如捣米。知悉起因在夏尚书身上,六部之中,夏尚书的人缘瞬间爆棚。
提升工资绩效之外,永乐帝还多次给夏元吉开小灶发奖金。
宝钞金银不能少,布帛香料更是大头。
消息传回南京,徐皇后特意召见夏家命妇。并以淑人的品级,发下夫人的赏赐。又夸奖了夏元吉的一双儿女,没有赏赐,却是旁人求也求不来的荣宠。
皇后夸奖谁,赏赐谁,无异于圣心的风向标。
若非夏元吉随扈北巡,南京夏府的门槛都要被踩平。
夏元吉的家人没有得意张狂,反而更加谨言慎行,恨不能走路都用尺子量。府内淑人亲自写信,道明情况,令家人驰送北京。开具路引时,得知是夏府中人,文书胥吏很是痛快,没做任何刁难。
从朝官到文书小吏都很清楚,依宫中的态度,夏尚书的官位必稳如泰山。天子一高兴,官位再升上一级也有可能。
有传言,自洪武罢中书省,朝廷再无一品文官。说不得夏尚书就能开了这个先例。
还有人提及夏元吉同孟清和有私交。据称,兴宁伯随大军出塞前,夏尚书特意前往府中拜会,两人很是想得。差点结义拜把子。夏尚书能教导汉王世子,更是兴宁伯举荐。
猜测同流言四起,各种目光聚集到夏元吉身上。
羡慕的,憎恶的,好奇的,嫉妒的。
如夏元吉之前预料,他在朝中的名声出现两极分化。交好者有,巴结者有,割袍断义者亦有。夏尚书却丝毫不受影响,心中笃定,谁能笑到最后,方才是赢家。
兴宁伯行事不拘小节,却每有出人意料之语,虽欠文雅,却直指重心。
夏尚书想得开,夏家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朱瞻壑缠上了朱棣,一天几次往奉天门跑,主要目的可以概括总结为一句话:仗都打赢了,少保什么时候回来?
朱棣被缠得没办法,却偏偏生不出半点火气,实在是孙子太招人稀罕,下不去手,开不了口。无奈之下,只得遣人把回宣府不久的朱高煦召回来。
想打仗,有的是机会,先把儿子哄好再说。否则朕扔你回南京,天天和文官大眼瞪小眼!
这是恐吓,赤果果的恐吓。偏偏却相当有效。
老爹恐吓儿子,儿子没处说理去。朱高煦只能打包行囊,乖乖回了北京,临行前,狠揍了一顿幸灾乐祸的朱高燧。
看热闹?
为兄让贤弟看个够!脑袋肿一圈,够不够给力?
永乐七年七月,同安侯火真,武城侯王聪回京献俘。魏国公徐辉祖亲率余下军队西行,追击鞑靼残部。最重要的目的,把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给抓回来。
沈瑄奉命率左军担任前锋。
因地域广阔,为节省时间,前锋分为三路,身为副将,孟清和自领一路,麾下主力为神机营和泰宁卫。
从六月上旬到七月上旬,大军的唯一任务就是寻人。
“本雅失里也够本事。”
孟清和骑在马上,嘴里咬着半个饼子,极目远眺。
茫茫草原,蓝天白云,似连成一线。
他可以肯定,如果方向没错,本雅失里一定跑到鞑靼的地盘上去了。至于阿鲁台,可就难说了。
正想着,前方突然掀起一阵烟尘,隐有奔雷之声。看样子,不像是大军派出的斥候。
“警戒!”
一声令下,步骑立刻列阵。
盾牌手快步上前,排成一列,弓弩手和火铳手各就各位,来的若是敌人,一个照面就会被扎成筛子。骑兵在两翼,随时准备发起冲锋。
对方也发现了孟清和的队伍,距离约五百米处,突然停住了。一名骑士打马上前,高举右臂,示意并未携带武器。
到三百米处,骑士的样子愈发清晰。高鼻深目,近棕的肤色,同鞑靼以及兀良哈壮汉们的长相有相当区别,却是一样的皮帽皮袍。
泰宁卫都指挥使佥事乞列该认出来人,策马走到孟清和身边,沉声道:“伯爷,是瓦剌人,要小心!”
瓦剌人?
此处距离瓦剌边境还有一段距离,瓦剌人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瓦剌人想干什么
趁鞑靼被明军击败,捡便宜占地盘,还有……
随着来人不断靠近,孟清和缓缓的眯起了眼睛。
第二百二十章 狂拉仇恨值的孟伯爷
永乐时期的明朝;强大到让邻居连觉都睡不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