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穿耽美]清和-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暮关闭城门,落下吊桥时,尚未进城的队伍,只能集体在城门下扎帐篷过夜。
    十二月的南京冬雨夹着雪花落下,湿冷之气浸入骨髓,万分考验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
    天子仍在行驾途中,南京六部和鸿胪寺官员不敢破坏规矩,擅自在夜间开城门。可如果把人冻出个好歹,尤其还有不少外国使臣,传出去,实在有碍大明的对外形象。
    经连夜商讨,鸿胪寺和光禄寺加班加点,通过城头喊话,随后放下吊篮,给城外的人送下热水饭食,方才平安过去一夜。
    次日,队伍继续进城。
    人员数量过多,南京会同馆实在住不下,只能安排到城内客栈。饶是如此,也有不下十余名番邦人士大声赞叹,“这样的房子,比国王的王宫还要精美!”
    因大批番邦使臣到来,整个十二月,南京城再次掀起购物狂潮。
    朱棣还在回应天的路上,使臣们拜不到正主,整天在会同馆和客栈里无事可做,吃饱了睡,睡醒了吃,唯一的娱乐活动只有逛街买东西。
    瓷器,买!
    丝绸,买!
    纱帛,买!
    茶叶,必须买!限购?没关系,一两也买!
    甚至有使臣看上临街一栋官宅前的镇宅兽,整日琢磨着买下来带回国,作为礼物献给国王。
    可镇宅兽是能卖的吗?
    双方谈不拢,火气上涌,撸胳膊挽袖子,差点引起一场国际纠纷。
    最后是应天府和鸿胪寺一起派人调解,给使臣介绍了两名匠人,专门为他雕刻镇宅兽,又好生安慰了被找上门的官员,事情才得以解决。
    各番邦使臣中,尤以肤色棕红,头插羽毛者最为财大气粗。
    买两个包子都扔金子,他不土豪谁土豪?
    城中流传小道消息,这些番人生活在海外,其处山高林密,毒虫异兽遍布。民不识教化,男子只在腰间围一条麻布几片树叶遮羞。
    “我大舅的把兄弟是船上伙夫,看得真真,这些人脸上身上的花纹,不是画的,是用刀子生生划出来的。还有,他们祭祀神明祖先,可不是六牲稻谷,都是活生生的人!”
    “喝!”众人倒吸一口凉气,“此言当真?”
    “我还能诓诸位?我大舅的把兄弟能做一手好汤饼,得了王公公青眼,又和船上的通译是同乡,碰巧连了远宗。说是通译告诉他,这些番人活祭,不是一个两个,都是成百上千!拜太阳神,说是人头越多,就越虔诚……”
    “此等蛮夷,怎可入我朝国都!”一名三十左右,着儒衫的男子愤然而起,高声道,“阉竖误国!”
    “我说这位,”传消息的伙计掏掏耳朵,吹飞小指尖一点耳垢,“不懂别瞎说,也别瞎扯。你这嘴痛快了,惹来事,白带累旁人!”
    “对!不想听就走!”
    儒生脸色发青,手指颤抖的指着众人,“好,好!竖子不足与谋!“
    “呸!”伙计啐了一声,“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小爷没做过学问,也听过说书,这话用在这里,你觉得合适?劝你一句,有这功夫不如多读书,说不准还能考上个秀才,吃上朝廷禄米。不对,我记着,您可连府试都没过?。这都几回了?”
    轰!
    众人哄然大笑,儒生脸色涨红,以袖掩面,转身疾走,再没脸呆下去。同桌数人满脸尴尬,会帐之后也匆匆离开。
    而立之年,将近不惑,却连童生都没考中,难怪受人嘲笑。
    读书人如何?
    屡试不第,四体不勤,空会掉书袋,在寻常人眼中,和个废物也无甚区别。
    天子脚下,读书人还少?
    读书不成,效仿朝中兴宁伯,弃笔从戎,一样闯出一番天地!
    自己不求上进,还想旁人当佛爷敬着,纯属白日做梦!
    茶楼角落,一名着蓝色圆领袍,束乌角腰带的男子起身,招伙计会帐。
    离开茶楼,又到临街买了一匣点心。家中妻子有孕,时时想着这家的点心。
    站在街口,男人抚过额角伤疤,不免触动。
    想当初,他不过一介无用书生,同刚才掩面之人无多大区别。后因面容有损,断绝科举之路,到六科充了文吏。感念兴宁伯的救命之恩,暗中传递一次消息。
    本以为事情做得还算机密,因果便已了结。不想,前些时日,吏部竟下文书,除了他的吏籍,选他为官,年后即可到应天府嘉兴县任典史。
    典礼不入流,于文吏而言,却无异于鱼跃龙门。自此,他便是官身。
    为何会有这份机遇,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兴宁伯。若无兴宁伯暗中相助,嘉兴县典史一职,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的头上。
    “以因结果。”
    他没有递拜帖登门,只在心中记下,来日,必要让子孙后代记下伯爷大恩。
    若无伯爷,便无他们一家。
    “李家持正,向善爱人,莫为非德之事。”
    这是他立下的家训,日后记在族训之内,成就了继孟氏之后,大明又一耕读积善之家,延续数百年。
    南京的雨,整整下个了一个月。
    十二月底,又是一个雨天。
    天空乌云聚集,阴沉沉不见半丝光亮。
    雨声密集,偶尔还有几点冰雹砸落,城头守军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仍被浇个透心凉。好在冰雹个头不大,不然的话,哪怕挨军棍也要暂时躲一躲。
    大雨中,突然闯出三骑快马。
    马上骑士用力挥鞭,斗笠被风掀飞,蓑衣下摆扬起,露出湿透的朱红袢袄与黑色厚底皂靴。
    距城下十余米,骑士忽然拉住缰绳,取出号角。
    低沉的号角声划开雨幕,惊动了玄武门守军。
    一名千户到城头查看,只见三名骑兵径直来到城门前,却不入城,而是高声道:“圣驾已在十五里外,城中百官迎驾!”
    天子回銮?
    千户不敢怠慢,匆匆下了城墙,亲自查验骑兵的腰牌和文书,确认无误,立即高声道:“快,遣人禀告告宫内,再与当值各衙门送信,圣驾回京,就在途中,距城十五里!”
    “遵令!”
    接下令牌,数名守军翻身上马,飞驰而去。
    三名送信骑士这才下马,接过守军送上的热汤,大口饮进。冻得青白的脸颊,总算有了些血色。
    五城兵马司指挥和应天府堂官最先赶到。
    军汉和衙役冒雨清路。
    各部官员得知消息,无论是否当值,第一时间换上公服,弃车乘马,飞驰到玄武门外。
    宫中闻听飞报,徐皇后大妆,乘安车至城外迎驾。
    会同馆里的各番邦使臣,听鸿胪寺序班告知圣驾回京,马上盛装,冒雨赶往玄武门。
    听到动静,南京百姓纷纷披上蓑衣,撑起纸伞,走出家门。
    自玄武门到内城门,直至宫门,街道两旁站满了候驾百姓。
    衙役挥舞的铁尺和军汉手中的水火棍,完全不被百姓看在眼中。再冷的雨水也浇不灭众人心头火热。
    先平安南,再胜鞑靼。
    开疆拓土,威仪海内,万邦来朝。非武功盖世何以为?
    朝廷船队带回大量海外作物粮种,盖因天子忧民无粮裹腹。天子执意迁都,更是为万千百姓守卫国门。
    煌煌大明,圣德天子。
    生于此土,当逢盛世,是民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皇后安车自奉天门出,车亭五彩花板被雨水击打,发出一阵阵脆声。
    徐皇后一身大红衣裙,戴双凤翊龙冠,正襟而坐。端庄优雅却不乏英气,于百姓眼中,彷如九天玄女。
    雨渐渐小了。
    待皇后安车出城,百官序列站定,各国使臣也被鸿胪寺官员安排妥当,一阵嘹亮的象鸣突然自远处传来。
    地平线处,旗手卫圣盛京卫开道,仪容卫分行两旁。
    天子旗,五行旗,太长旗,鲜艳的色彩,在细雨中格外醒目。
    两头罕有的白象,甩动象鼻,迈开阔步,牵引天子玉辂,缓缓出现在众人面前。
    当此时,雨骤停,乌云散去,冬日晴空,洒下一片五彩霞光。
    辂亭前,二柱贴金升龙似欲腾空。
    奇景乍现,众人无不惊憾动。一时之间,竟似失去语言。
    朱棣推开亭门,眉头微皱。
    身后车队中,突然传来山呼万岁之声。城门前迎驾众人方才回神,顾不得地上未干,纳头便拜。
    “吾皇万岁!”
    如海啸一般的声音传开,最蛮悍的海外番邦使臣也不由得脚软。待恍然明悟,已随他人一同叩拜,高呼万岁之声。
    朱棣满意了,面露笑容。
    “平身!”
    在他身后,孟清和垂首,表情很难以形容。
    声音很洪亮,没错。
    可堂堂天子,当着群臣和番邦使臣,举着个喇叭喊话?
    好吧,往好处想,这也能证明大明科技进步,领先于时代。
    不过,若有哪位国手以此为蓝本,绘出一副“天子回銮图”,流传后世……孟伯爷默默起身,告诉自己别多想,太伤脑细胞。
    天子仪仗入城,又是一阵山呼万岁之声。
    孟清和跟在圣驾后,目光扫过使臣队伍,突然定在某一处,瞬间眼睛亮了。
    棕红色皮肤,黑发,健壮强悍,头插—羽毛,印第安人?
    莫不是,郑和船队找到了美洲大陆?
    砰——啪!
    鞭炮声声,礼花绽放。
    孟伯爷嘴角咧到耳根,三保太监,果真威武霸气!必须大拇指!
    达伽马,哥伦布,都可以哪凉快哪歇着去了。
    这个时代的海洋,注定属于大明!

  第二百二十五章 满载而归的船队二

    临近新年;圣驾回銮;金陵城内分外热闹。
    回宫翌日,永乐帝设宴奉天殿;大宴群臣。
    皇后设宴坤宁宫;赏赐五品以上命妇宝钞布帛有差,五品以下各宝钞一锭。
    赏赐发下,群臣皆喜。唯独孟清和有些别扭,双份赏赐;该高兴还是该觉得别扭?就经济意义上来讲,应该高兴的……吧?
    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领船队出航,宣扬国威;带回异宝,获天子赏赐锦衣金带。
    永乐帝不是正德帝,不会将蟒服、麒麟服和斗牛服当工作服,大批量下发。郑和三人的锦衣,以靛蓝深紫为主,除用料考究,上绣葵花图样皆十分寻常,无任何出奇之处。金带尤为朴素,连个金荔枝的花样都没有。
    这样的赏赐,不是让他们穿出去显摆,而是告知群臣,此三人功在社稷,深得天子之心。
    郑和三人叩谢圣恩,激动得满脸通红,泪水长流。
    “奴婢粉身碎骨,未能报得陛下隆恩!”
    晕船算什么,便是天子让他们跳海游泳寻找新大陆,三人也绝无二话!
    扒掉衣服,纵身一跃,浑身的力气,足够和虎鲨来场三对一较量。
    脑补委实有些夸张,正不断朝奇怪的方向前进。孟清和用力掐一把大腿,疼得倒吸一口凉气,总算将思维拉回正常轨道。
    宫宴当日,随船队出航的通译,水手,医士,伙夫等,都得菜肴美酒。有官身及立下功劳者,更赐宴后军都督府。
    菜品如何不必提,关键是皇恩,是脸面。若非天子恩德,众人做梦也想不到能有今天。
    吃不饱没关系,夹一筷子菜,喝一盅天子赏赐的御酒,足够向自己的儿孙炫耀,知道不,当年你老子吃过御厨手艺,喝过宫中御酒!你小子不过识得几个字,会耍几下腰刀,便自以为了不起?先混到你老子这份上再翘尾巴不迟。
    奉天殿前,乐舞暂歇,永乐帝着明黄盘龙常服,头戴翼善冠,举起酒盏,朗声道:“朕与诸卿共饮!”
    宴中文武皆起身举杯,齐声道:“陛下隆恩,臣等敬尊!”
    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立在最前,举起酒盏,一饮而尽,“儿臣恭祝父皇威服海内,君临万邦!我大明安于覆盂,千秋万代!”
    “好!”
    永乐帝大悦,连饮三盏。
    群臣再举杯,酒量浅也要一口悶。敢不喝,就是不给天子面子。不给天子面子,光辉的职业生涯就要提前打上休止符。
    还想为官做宰?早点回家种地去吧。
    两位皇孙不能饮酒,酒盏里都是糖水。
    皇后严令,一滴酒都不许皇孙沾。服侍两人的宦官宫人只能瞪大眼睛,探照灯似的关注每一个细节。见汉王殿下放下酒杯,拿起筷子沾酒,送到朱瞻壑嘴边,黄少监的眼珠子好悬没瞪出来。
    皇后不许皇孙饮酒,皇孙亲爹非要让儿子尝尝酒味,还能硬拦?
    好在朱瞻壑是个听话的孩子,时刻谨记皇祖母教导,任凭亲爹如何“引诱”,就是不张嘴。
    之前宫宴,他上过一次当,辛辣的味道至今忘不掉。自那以后,朱瞻壑就对“酒”产生了心理阴影。并为此请教过自己的两位师傅,“为何宫宴上不能全饮糖水?”
    “世子为何有此疑问?”
    “孤觉得酒难入口,糖水更好。”
    夏元吉揪掉一把胡子,却没能给出答案。
    要向皇孙解释酒的起源和象征意义,实在是相当困难的任务。至于糖水一说,更不可对外人提。
    夏尚书想得很是深远,万一话传出去,被史官记录下来,或是被有心人曲解,对汉王世子的名声,定会产生不小影响。玩物丧志倒不至于,特立独行,奇思妙想,对默认的皇帝继承者而言,也不是太好的形容。
    孟清和的想法就简单多了,摒弃一篇篇大道理,直接抛出回答儿童问题的万金油。
    “世子尚稚龄,待年壮,便可解。”
    即是说,世子年纪还小,长大以后就明白了。
    朱瞻壑眨两下大眼睛,小胖手来个农民揣,沉思几秒,勉强接受这个答案。
    夏元吉目瞪口呆,不自觉又揪掉一把胡子。
    原来问题可以这样解释?果然人到暮年,就少了机变?
    “兴宁伯此言,恐有搪塞世子之嫌。”
    汉王府教授为人耿直,性格有些古板。见孟清和如此,认为不妥,出言直指。
    孟清和不以为意,笑呵呵道:“本官所言有何不妥?”
    “这……”
    “世子年幼,尚不能体酒之深意。本官所言,不过待世子年长,再加以教导。刘教授认为本官所行不对?”
    刘教授哑口无言。
    他固然耿直,却不是无脑。
    兴宁伯简在帝心,又是汉王和赵王眼前红人,往不敬的罪名上扯?结果很可能是兴宁伯丁点事没有,自己乌纱脑被摘。
    最终,三头身关于酒和糖水的疑问,就此不了了之。
    宫宴之上,并无外邦使臣席位。
    天子下旨,宫宴后于华盖殿再设宴,款待各海外使节。之后,朱棣又传口谕,宴请海外使臣之事,由汉王主持,鸿胪寺光禄寺在一旁协同。
    这道旨意,无形中肯定了汉王的继承人身份。
    历来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子能在宫中设宴,款待群臣和外邦时臣。平王在京中时,从未有此殊荣。
    消息传出,汉王一派自然欢欣鼓舞,平王一派则显得消沉,如胡广、黄淮这般的中坚分子,也不由得产生动摇。翰林院侍读学士杨士奇依旧沉稳如昔。人前如此,人后如何,便不得而知。
    两场宫宴之后,历史的脚步迈入永乐八年。
    自正月元宵休假,到节后销假上班,孟清和一直处于亢奋之中。
    他已从郑和口中得到证实,此次远航,船队的确寻找到一块广阔的海外大陆,还有数处岛屿。其中,有可做良港的海湾,也有植被茂密,海鸟成群,却无人类踪迹的无人岛。
    “伯爷之前叮嘱之物,未能全部寻得。但此两种却已寻到。当地土民择良种种植多代,虽不如伯爷描述一般高产,但无需肥地,比稻麦更为耐旱,却是我朝谷物不能比。”
    说话时,郑和取出一本有些发皱的册子。翻开几页,都是玉米,土豆,番薯一类的作物。这本册子为孟清和口述,兵部职方郎中所绘,堪称“寻宝目录”。
    “此种作物生于地下,不知其叶花如何,倒是费了不少力气。”
    郑和指着土豆,孟清和挠挠下巴,干笑两声。他也想说得详细,可的确没办法。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有几个见过土豆叶子,又有几个知道土豆花开成什么样?倒是玉米,电视中经常出现,多少能描绘出大致形态。
    “若能将这两种作物细心培育,于北疆之地广泛种植,数年之内,当可充边民之粮。”
    孟清和不是愣头青,自然不会拍着胸脯保证,种玉米土豆能马上解决全国的粮食问题。
    后世亩产几百上千斤,是依靠优良种子和高效化肥,并经多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丰硕成果。历史上传入明朝的土豆玉米,也是经过欧洲人长期培育改良。早不是美洲大陆的“原生态”品种。
    孟清和看过,郑和船队带回的土豆,最大不到半个拳头,小者只有拇指粗细。玉米植株不到一米,据通译所讲,当地人称其为“矮草”。可见,最初的玉米,不过就是野草。
    实话实说,孟清和很有些失望。
    现实远远落后预期,不可能不失望。
    叹气之后,猛拍两下脑袋,犯下自己钻了牛角尖。美洲大陆发现了,土豆玉米带回来了,失望哪门子?
    种子不优良,没关系。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农人和巧手。《天工开物》出在明朝,即便隔了两百年,也能够证明,明朝的农学家绝对有真材实料。更有宋元时期留下的农书,有爱好广泛的大明读书人,还愁种不出高产粮食?
    退一万步说,遇上小冰河时代,水灾大旱,地动蝗虫,谷物歉收,这些美洲带回的作物,就是万千百姓活命的希望。
    孟清和同郑和说了许多,他希望通过郑和的口,提前给永乐帝打一剂预防针,新粮可以活民,但要改良。
    “伯爷所言,咱家记得了。”郑和道,“这些也是前朝遗民所说?”
    “吔……”孟清和顿了一下,硬着头皮,说了是。
    郑和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道:“伯爷尚且不知,咱家此次寻到海外之地,曾遣人寻访当地,发现其人虽与我朝不同,然其族中传说,祭祀神明,却与夏商颇有类似之处。船上通译学习当地之言,速度奇快,船队众人均颇感惊奇。咱家料想,此处与我朝定大有渊源。如此,伯爷遇到前朝遗民,应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孟清和干笑两声,他能说什么?
    果然人不能说谎。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谎言弥补。幸运的是,不用死掉万千脑细胞,郑公公已经发挥友爱精神,替他进行了脑补。
    “郑公公所言确有道理,本官佩服。”
    “不敢。”
    郑和笑得亲切,兴宁伯口中的前朝遗民,不过是个引子。是否真有其人,并不再重要。
    只要咬定海外之地与大明有莫大渊源,待到将来,无论是与当地通商贸易,友好建交,还是派遣军队官员,设立宣慰司,天子作何决定,理由都能站得住脚。
    送走郑和,孟清和沉吟良久,想明白之后,摇摇头,看起来,他当真不是搞政治的料。
    能一步步走到今天,除了拼命,真该感谢好运逆天,让他遇上定国公。否则,早在各路猛人面前被虐得渣都不剩。不提旁人,当年的宋忠,就能一指头按死他。
    郑和回宫后,第一时间向朱棣进行汇报,字里行间不忘为孟清和美言。
    朱棣没做太多表示,只道:“朕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是。”
    郑和躬身行礼,就要退出暖阁。
    “慢着。”
    郑和停住。
    “呈上的海图,朕都已看过,几座海岛殊为难得,可建造海港,为船队贸易补给之处。”
    “陛下圣明。”
    “朕已决定,三月后再遣船队出航,赵王随行。”
    “陛下,”郑和被吓到了,“陛下三思!海上风险难料,殿下千金之躯,怎能……”
    “朕意已决。”朱棣断然道,“朕为国守门,朕的儿子不当图享安逸。况赵王多次上表,欲同船队出海,尔不必多言。”
    郑和没有再劝,心下开始思量,天子心意已决,不能更改。此次出航必要做万全准备,冒着得罪人的风险,也要拉太医院的院判上船。
    永乐八年二月,朔望视朝。
    百官朝拜后,天子明旨,朝廷自番邦寻来耐旱高产作物,春耕时,于顺天府内皇庄种植,待验证丰产,择选良种,可推广至多灾旱沙之地。
    “自朕登位,时有地动天灾,减免税粮,发粮赈灾,能解一时之苦,却不能保万世。能得贫地丰产之粮,方可解万民之艰。民如朕亲子,民不果腹,朕何言圣德。言语此,望诸卿与朕同心。”
    “陛下圣明!”
    话说到这个份上,有再多疑虑都不能出口,否则就是不顾天子仁德,不念天下百姓苍生。
    孟清和站在武官队列里,跟着众人一同跪拜。心下打定主意,回府之后,立刻写信劝说孟清义,留出一百五十亩土地,全部种植土豆玉米。
    种子不是问题,经验丰富的农人也不难寻。皇帝说“与朕同心”,不在这时跟上,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退朝后,沈瑄奉召右顺门伴驾,孟清和随众人一同出宫。见到走在前面的徐增寿和张辅,立刻快行几步,“武阳侯,新城侯,且慢一步。”
    徐增寿和张辅同时停下,见是孟清和,不约而同露—出笑脸。
    朝廷船队两下西洋,武将勋贵,有一个算一个,都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