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穿耽美]清和-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准备好的礼单送上,周荣令部下将活着的一对大雁,两只狐狸和一窝兔子抬下马车,说道:“这是指挥的一番心意,还请老夫人笑纳。”
狐狸和兔子倒是还好,看到那对大雁,孟王氏有点傻。
上次的鸾凤玉佩,这次又是一对大雁,就算孟王氏心比黄河宽,也不得不多想。
有心不收,又怕扫了沈指挥的面子,让十二郎在军中难做。收了,算怎么回事?
孟王氏对着大雁,万分纠结,眉头皱成了川字。
孟重九不知道鸾凤玉佩的事,只觉得这对大雁送得着实蹊跷。可沈瑄送的活物不只这个,还有狐狸兔子,如此一想,又觉得自己多心。
不管孟王氏和孟重九怎么想,礼物送到,周荣任务完成,回头吆喝着军汉们动作快点,卸车之后便要告辞离开。
孟王氏连忙问了一句孟清和,周荣抱拳,说道:“老夫人放心,孟同知在军中一切都好。”
话落,单臂一撑,跃上车辕,孟王氏目送车队走远,关上了大门。
堂屋里,两个儿媳正摸着如小山一般的布匹,挑出几匹素色的,商量怎么给一家人裁衣。
三姐和五姐好奇的看着笼子里的一窝兔子,眼睛发亮。
见孟王氏进来,孟许氏和孟张氏停下动作,上前扶着孟王氏坐下。婆婆的脸色不太好,她们也收起了之前的欣喜。
莫非,这礼收不得?
“别多想。”孟王氏拍拍两个儿媳,又把两个孙女叫到身边,“东西都收好,粮食咱们自己留着,这些布,挑出些颜色鲜亮的送给族人。之前你二堂叔和三堂叔给咱家松了两头羊羔,人情总得还。”
孟王氏将礼单递给两个儿媳,看着上面列出来的一长串,孟张氏和孟许氏都开始眼晕。
单是粮食,就足够一家人吃上几年。听孟王氏要送布,妯娌俩还有点舍不得,照这礼单来看,光是送布还不成,那些香料和糕点八成都要送出一些。
“娘,这些金银,铜钱还有玉石该怎么办?”
东西送来时,全屯的人都看到了,若是有人起了歹心,孤儿寡妇的一家子,十二郎又不在,可怎生是好。
“这些都是压在粮食下边的,你九叔公都不知道。”
儿媳能想到的事情,孟王氏自然不会忽略。
“东西咱们收好,也管好三姐五姐,别在外边说漏了嘴。不是为娘吝啬,到底人心难测。十二郎在外边打仗,咱们一家也没个男人,凡事总要多加小心,别为一家人招祸。”
孟王氏表情严肃,两个儿媳恭敬的应道:“是。”
孟三姐和孟五姐也走到孟王氏跟前,“祖母,孙女听话,绝对不乱说。”
“好孩子。”孟王氏欣慰的笑了笑,将两个孙女拉到怀里,“不等到十二郎归来,这些金银铜钱都不能动。”
“娘,媳妇明白。”
孟许氏和孟张氏重新挑拣布匹,将暂时用不上的鲜亮颜色挑出来,按照孟王氏的吩咐送给族人。
族老们另备下香料,盐和小半扇羊肉,孟广顺和孟广友家中额外添了一成,便是孟广孝也没落下。
“娘,大堂伯那里也送?”孟张氏有些不乐意,那一家子,除了四郎没一个好人。
“送,为何不送?”
孟广孝可以不仁,十二郎不能不义。无论如何不能给十二郎落下凉薄的名声。儿子想不到的,孟王氏会帮儿子做。
孟许氏拉了孟张氏一下,“照娘说的做,不过是一匹布,省得让人说嘴。”
别扭了一下,孟张氏到底不愿违背婆婆的意思,闭上嘴不说话了。
傍晚时分,屯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从每家每户飘出。
孟三姐和孟五姐提着两盒糕点,手牵手来到孟重九家中,道明来意。
“祖母说,这件事还要劳烦曾祖。”
小姑娘长相可爱,说话脆生生的,不是一般的惹人喜欢。
听到孟王氏要给族人送布,孟重九眼中闪过了一丝了然。
“行,回去告诉你们祖母,这事我应下了。”
马车进屯时,族人们都见到了。自从十二郎三人从军,逢年过节都会往家中送些东西,但像这么大的手笔还是头一回。得知礼是孟清和的上官送的,众人更是羡慕不已。眼红的也不是没有,可谁让自家没有个十二郎?
孟王氏要给族人送布,连孟广孝一家都没落下,之前说酸话的不免脸上发热。想起孟广智当年的慷慨和种种好处,难免唏嘘,难怪人家能够发迹,这份心胸自家实在是比不得。
布匹只是个开头,送给族中老人的羊肉和香料却是重头戏。这份礼送出,今后再有哪个不开眼的说十二郎一家的不是,族老第一个不会放过。
十二郎一家仁义,往这样的人家身上泼脏水,该遭天打雷劈。
东西送完,孟王氏暂时松了一口气,想了想,把自家积攒的铜钱和宝钞取出,分给了两个儿媳。
孟许氏和孟张氏还要推辞,孟王氏却道:“拿着吧,以后咱家只会更好。十二郎说了,要给两个丫头十里红妆,平时见着合心的,慢慢给两个丫头备起来吧。”
“娘……”
“八郎九郎不在了,两个丫头还有叔叔,今后福气大着呢!再有那嘴碎的拿两个丫头无父说事,你们只管当面啐过去!”
“是。”孟许氏眼圈有点红,“娘,您放心,等到小叔成了家,多给您生几个大胖孙子,那就是咱们一家的福气。”
孟王氏也笑了,视线扫过堂屋里的两只大雁,笑容微微一凝。
大胖孙子?
建文二年,五月
燕王陆续调集军队,开始了冲出河北,进军全国的第一步。
出兵山东之前,燕王听取道衍的建议,把关在王府内的高巍给放了出来。
高巍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送上了马车,怀里塞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书信,踏上了返回南京之旅。
车夫和随行的护卫都是被燕王策反的南军和高巍带来的随从,坐在车厢里,已从西瓜成功跃升至超级大窝瓜的高参军,死死盯着亲自送行的燕王,恨不能扑上去肉搏,打不过也能出口气。
朱棣此时放他回南京,绝对没安好心。
脑门盖着个反贼的大戳,回到南京,哪怕以头抢地,皇帝都不会相信他,只会视他为燕王派出的细作。
君臣离心,同僚相疑,好友唾弃。
高巍几乎能预料到自己回到南京后的悲惨遭遇,可他必须回去。
燕王是反贼,建文帝才是正统,誓死,他也不会从贼!
可惜,高巍的意志再坚定,准备再充足,以他如今的外在条件,加上社会主流舆论,打死建文帝也不会相信他。越是表现得坚贞不屈,就越是可疑;越是哭诉遭受了非人的虐待,越让人无法相信。
众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在燕王的地盘上好吃好喝,改换门庭,反过来给前任老板使无间的伪君子,真小人。
高巍有苦无处诉,想以死明志都不可能,建文帝绝对不会让他死,否则,苦心营造的仁厚形象必将崩塌。
高巍在燕王的地盘上活得好好的,还胖了不少,回到南京却转眼没命,说是自杀,就像证明他没有投燕一样艰难。再加上高巍在读书人中的地位,喷在建文帝身上的口水绝对不会少。
人死为大。
高巍活着,他就是贰臣,细作,人人得而骂之。
高巍死了,建文帝就是昏君,暴虐多疑,没有容人之量,更要骂之。
读书人的一张嘴一支笔,恰如武人手中磨过的刀枪,锋利无比。砍下去,刀刀见血。
在朝廷上砍完还不够,闲暇之时做几首诗,写几句词,再撰几篇话本,建文帝的昏君形象必将跃然纸上,更加丰满。
朱棣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当初建文帝派高巍来北平,几次气得他想操刀子砍人。现在风水轮流转,人送回去,看那个黄口小儿怎么办。
留着只能膈应自己。杀了,好名声就别想要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不良中年,被一群读书人喷唾沫骂造反,朱棣不过是掏掏耳朵,吹口气,任由你们去骂,等着江山到手,老子再和你们算总账!
换成品学兼优,心理承受能力却有点弱的建文帝,被如此口诛笔伐,不吐血也得神经衰弱。
人送回去不算,朱棣还给建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痛陈朝中奸佞当道,视太祖高皇帝法令于无物。衙门的名称和官员品级都是说改就改,简直是大逆不道!
国朝法礼典章,均为太祖高皇帝的心血,是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绝对不可以!坚决不行!
虽然皇帝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位,可朝中的奸臣仍是不少,必须扫除!
为了灭除奸臣,靖难的伟大事业必须干下去!
燕王表示,他会率领众多仁人志士,遵照太祖高皇帝的遗训,高举靖难大旗,打出河北,打进山东,直到进入南京。
所以,皇帝不用担忧,在南京等着叔叔上门即可。
“臣一片忠心,天地可表!”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这还有下限吗?
看完这封信,建文帝没吐血,直接气晕了。
跪在殿中的高巍当即被拖了下去。
高巍奋力扑腾,两个大汉将军累得满脸是汗,只能再叫几个帮手,把高参军抬出了宫门。
气晕了皇帝,不是始作俑者也被视为帮凶,高巍很快丢掉了官位,被剥夺一切政治权利,关在家中闭门思过。访客一律谢绝。
以左都督徐增寿为首的燕王派,突然跳了出来,纠集起一部分官员为高巍喊冤求情。
言辞凿凿,大声疾呼:高巍一颗红心向朝廷,绝无投靠燕王之意。这是冤假错案,必须平反。
“皇帝此举,怎不令亲者痛仇者快?”
监察御史康郁成了出头的椽子。严格算来,康郁并不是纯粹的燕王派,只对建文帝采取的削藩手段表示过不赞同,还曾直言,请皇帝顾念亲亲之情,恢复周王岷王等藩王的封地,为湘王修墓,以劝说燕王罢兵。
建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更不会听取他为高巍求情的言论。
为高巍求情的人越多,越是落实了他细作的身份。
建文帝打定主意,必须坚持一回,谁劝也不听!
此举传到北平,同样拒不投降的的安陆侯吴杰和前河北都指挥使张伦都产生了动摇。
高巍的遭遇给他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回到南京,当真可行吗?皇帝能怀疑高巍,难保不会疑心他们。
燕王又适时的放出郭英被除官归乡的消息,吴杰和张伦的决心顷刻间土崩瓦解。郭英都是这个待遇,同样是败军之将的自己会有好下场?
张伦还想矜持一下,吴杰却一咬牙一跺脚,跳槽!
燕王大喜,亲自把吴杰从关押的地方请出来,沐浴更衣,好酒好菜的招待,共同缅怀太祖高皇帝时期的美好岁月,试图拉近彼此的关系。
吴杰脸色有些发白,那段岁月算得上美好吗?多少人前脚上朝后脚奔赴刑场,为了保住项上人头,他做了多少努力?
端起酒杯一仰头,既然已经决定跟燕王造反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既然燕王说那是美好岁月,那就是美好岁月。
喝酒!
喝醉了,不美好也美好了。
几壶酒下肚,燕王微醺,吴杰已经醉倒。
郑和来报,张伦也松口了。
燕王摆摆手,“让世子和郡王招待张指挥。”
“是。”
看着被宦官和宫人搀扶下去的吴杰,燕王捏了捏额头,大和尚的计策果真高明,放走一个没什么用处的高巍,足以让建文那黄口小儿再失人心,自毁江山。拿下山东,即使不能马上攻下南京,划南北而治,守住河北等地却绝无问题。
“来人。”
“奴婢在。”
“请道衍大师到西暖阁。”
“是。”
建文二年五月辛未,北平城外,燕军完成集结。
十余万大军列队,铠甲和兵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战马打着响鼻,略显焦躁的跺着前蹄。
此次出兵,意义非同寻常,众将不敢有一丝马虎。
为了攻城,大军携带了不少的火炮,由道衍和尚主持的地下兵工厂已搬到了地上,在匠户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虎蹲炮被不断改良,还造出了虎威,夺门将军等新炮。
曾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也被装备军中。张玉请示燕王,火箭与火铳单独成队,归入火器营中,由燕王亲自指挥。
见识过一次火器营的操演,孟清和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和明初军队的彪悍折服。
如果不是现在的火器不够给力,时常有炸膛的危险,很难保证朱棣不会弄出一支领先世界的“现代化部队”。
饶是如此,明初的火器水平也是傲视全球,无出其左右者。
出征前,依照惯例,燕王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说。
众将士举刀高呼三声,燕王大手一挥,城头响起战鼓号角之声,大军出发。
沈瑄仍为前锋,孟清和不再押运粮草,而是负责哨骑,随时把前方探路的情况向沈瑄报告。
哨骑多由皮袍皮帽的蒙古骑兵组成,燕山后卫的蒙古骑兵有一半来自内迁的草原部落。这些壮汉加入造反队伍的目的同朵颜三卫一样,为了牛羊,为了草场。
哪怕招揽蒙古部落的主意是自己出的,看到越来越多的蒙古壮汉,孟清和也不免苦思,打到改朝换代,燕王又要打出多少白条?
草场可以赖账,牛羊怎么办?难不成再到别人的地盘去抢?以永乐帝的行事风格来看,不是不可能。想想未来可能被抢劫的对象,孟清和掬了一把同情的眼泪,遇上永乐这样的皇帝,认倒霉吧。
燕军浩浩荡荡向山东进发时,德州的李景隆很快得到了消息,立即升帐,下令召集军队。
在众人以为他终于要英勇一回,率军抵抗时,他却抄起帅印,跨上战马,带着集结完毕的军队出城向南奔去。
敌人从北来,主帅却向南飞奔?
一头雾水的南军面面相觑,随即恍然大悟,跑路!
主帅都跑了,他们留下等死吗?
众将士立刻撒丫子随着李景隆一起飞奔,没人顾得上城中的粮食军械,此时此刻,跑路要紧。
应该感谢李景隆,至少这次他没自己跑,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奔,算得上厚道。
燕军前哨抵达时,德州已经不剩一兵一卒,彻底成为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第八十章 收拢人心
不设防的德州;像一个好客的主人;准备好美酒;张开热情的怀抱;欢迎着客人的到来。
这比喻有点俗,但在孟清和看来;实在没有更好的词句能形容眼前的情形。
城门大开,城内守军不见踪影;城头上只留下空荡荡的防守工事。城内百姓紧闭门户,连乞丐都不见踪影。
衙门里能跑的都跑了,只剩家在本地的胥吏;战战兢兢的守着空荡荡的班房。
燕军前哨抵达时,城中巡检司是唯一“人员齐备”的部门,其余如知州、同知、判官等全都卷起包袱,跟在李景隆身后一起跑没影了。
德州不只没了守军,连政府部门都停摆了。
听完哨骑回报,孟清和不禁挑高了眉毛。
白沟河一战之后,撤到德州的南军至少也有十几万人,一个不剩全都跑了?
李景隆弃城逃跑不奇怪,他手下的将领跟着跑也不稀奇,竟连德州的官员都无心守城?意思也总要意思一下吧,文人的风骨呢?
“真的连个判官都没有?”
“回同知,的确没有。”
前锋哨骑也十分纳闷,做了这么多年斥候,今日所见绝对是头一回。十几万大军连象征性的抵抗一下都没有,这也配称是汉子?
“我知道了。”
孟清和示意哨骑继续打探,即便可能性极低,也要防备城中设有陷阱。
“遵令!”
哨骑再次呼啸而去,孟清和亲自向沈瑄回报。
沈瑄难得露出了诧异的表情,想到德州的守将是李景隆,惊讶之色渐消。
一头草原狼带领羊群,照样可以用犄角对付敌人。一头羊率领的狼群,遇到敌人就只能撒丫子跑了。何况李景隆带领根本就不是狼群。
未及,燕王率领的大军陆续抵达,得知德州城内情况,众将面面相觑。
以为有仗要打,不想城池已被双手奉上?
孟清和派出的哨骑已入城探查,确定城内没有任何埋伏的迹象,反倒是南军留下的大营一片狼藉,帐篷都未收起,像是仓促之间离开。据一名主动为哨骑带路的巡检报告,城中府库内留有大量的粮食,军械,全都未被带走。
这不是诱敌之计?
大多数人心中仍有疑问。
李景隆跑路不奇怪,但距离攻城军队抵达还有两三天的时间,至于跑得这么急吗?粮食军械不带,十几万大军吃什么,用什么打仗?就地征粮?收夏粮的时间都未到,山东一地有多少粮食可以征收?
“王爷,可要入城?”
“李九江如此美意,孤却之不恭。”
心情大好,燕王竟开起了玩笑。
出师大捷,不废一兵一卒拿下德州,燕军的自信顿时成倍的膨胀。入城时,部分将士已在讨论何时打进南京,见识一下京城是何等的繁华。
燕军入城后,朱棣当众下令不得扰民,违者以军令处罚。
前锋部队奉命前往城中府库,查明巡检所言是否属实。
南军留下的帐篷被重新利用,简单收拾一下,燕军士卒直接拎包入住。
李景隆的中军大帐本该拆除,朱棣却摆摆手,“不必。”
众人还要劝说,不设亲王大帐不合礼仪。燕王却是主意已定,能省些力气,何必拘泥于小节。
今日,他在李景隆的中军大帐议事,他日,便将取代建文那黄口小儿,坐在南京奉天殿中。
这个天下,终将为他所有!
张玉朱能谭渊等大将多少能猜到燕王的心思,不再多言,开始就进攻济南的路线和方针积极发言。
陈晖郑亨等恭立帐中,新投燕王不久的安陆侯吴杰也在帐内听宣。带兵将领嗓门都不小,你一句我一句,传到帐外,不知内情的怕会以为马上就要打起来。
纪纲投靠燕军之后,并未得到太大的重视,被杨铎调入归附的南军部队,连个燕山卫都没捞上。好在有孟清江三不五时的照顾,现如今升任为一名小旗。
照顾纪纲是孟清和特地关照的。孟清江不认为这个动不动就哭的矮子有哪里特别,可十二郎总有他的道理。反正不费什么事,照做便是。
继孟清和之后,纪纲也记下了孟清江的人情,心中暗道,他日纪某人发达了,这个情一定要还。
此次随大军进入山东,纪纲隐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不在德州,就在济南。
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获得燕王殿下的赏识。他不甘心只做个不入流的下层军官,连个品级都没有。否则何必放弃读书的机会毅然从军。
没有错,未来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也曾是读书人。前半段人生经历与孟十二郎略有几分相似。后半段的人生却是截然不同,用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形容也不为过。
让人惊讶的是,就是这样两条平行线,在历史的某个拐点意外的碰撞了一下。
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连带效应?
孟同知耸了耸肩膀,摊开手,天知道。
不过,能让锦衣卫都指挥使欠下人情,终归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纪纲带领手下的十个步卒继续巡营,孟清和已站在了府库门前。
黑漆大门,铜将军把守。土墙夯实,以外观颜色来判断,近期应重新修整过。
带路的巡检是个高大的汉子,说话瓮声瓮气,眼神却透出几分精明,“禀同知,这里就是府库了。府库的钥匙一直是知州和同知看管,日前都跟着朝廷军队一起跑了。”
“哦。”
孟清和不置可否,脸上没太多表情,让人猜不出他此刻的心思。跟在燕王身边日久,光是磨练演技没用,必须学会隐藏情绪,这是为官的基础。
“来人。”
“卑下在。”
“砍了。”
“遵令!”
孟清和手指的方向,是府库的大门。不巧,带路的巡检恰恰站在门边。“砍了”两字一出,吓了他一跳,差点坐到地上。见几名燕军的目标是库门上那把铜锁,才出了一口长气。
好歹,别拿他的脑袋开玩笑。
他想过跟上官一起跑,毕竟燕军残暴的名声着实不好听。奈何妻儿老小都在德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如留下投燕,若能立功,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铁斧砸在铜锁之上,发出了刺耳的声响。
一个燕军砸了两下没砸开,高福推开他,唾了两口唾沫,挥起铁斧用力一砸,铜锁登时坠地。
当啷一声,溅起一片尘土。
高福将铁斧交给士卒,双手用力一推,随着吱嘎声响,黑漆库门大开。
挥开飞起的沙尘,定睛一看,堆积如山的粮食挤满了库房。
阿里巴巴开启四十大盗宝库时是何种心情,孟清和算是彻底体会到了。
不只是孟清和,与他同来的燕军将士全都目瞪口呆,包括带路的巡检也屏住了呼吸。在粮食和布匹才是硬通货的时代,眼前一切与一座宝山无异。
大军出征,动辄几十万担的军粮,孟清和曾从事押运粮草的工作,是见过世面的,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