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穿耽美]清和-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月戊午,燕军抵达镇江。
    燕王采纳谋士意见,令战船悬燕军旗帜往来江中,又派人到城下喊话,要求守军投降。
    燕山后卫千户高福接受了这一光荣使命,到城下站定,举起喇叭,按照孟清和拟好的草稿,大声喊道:“城里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快放下武器出来投降!燕王殿下仁慈,尔等性命无忧!若不投降,后果自负!见到江上的战船没有?舟师都已归附燕王殿下,继续顽固不化只有死路一条!燕王殿下起兵靖难是为天下!尔等不快些弃暗投明还等什么?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啊!”
    这番话有点不伦不类,效果却很不错。
    城内守军纷纷惊呼:“舟师已降,吾有何可为?”
    长江都没能挡住燕军,凭自己手里这几杆枪还想挡住燕王?简直是笑话。
    守将童俊召心腹商议对策,众人举手表决,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投靠燕王。
    镇江是护卫京师的咽喉之地,朝廷就会厚待此处武将?
    恰恰相反,因为靠近南京,这里的武将更容易成为言官们的攻击目标。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要被参上一本。想想江都守将陈瑄的遭遇,童俊一拍桌子,朝廷对他们不仁,何必继续为一群竖儒卖命?
    “开城门,迎燕王殿下入城!”
    镇江一下,南京再无屏障。
    六月庚申,燕军次龙潭。
    从京城遥望,已经能看到燕王的帅旗在风中飘扬。
    建文帝再召群臣问计,有大臣建议皇帝离京南下,暂避燕军锋芒,待天下勤王兵起再反戈一击。
    “燕逆口称靖难,却迫天子离京,天下有识之士必当征讨,届时,陛下登高一呼即可灭之。”
    听起来有些理想主义,却也是为建文帝考虑。
    长江天险已破,盛庸被燕王所擒,长兴侯耿炳文卧病,魏国公徐辉祖守在祠堂闭门不出,如李景隆之辈都是酒囊饭袋,草包一个。朝中再无领兵之将,还有谁能同燕王对抗?不如暂时退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建文帝是正统,只要建文帝还活着,燕王永远是个逆贼!天下共讨!
    建文帝有些犹豫,走还是不走?
    方孝孺却坚决不同意天子南下,怒火一起,对着出计的大臣一顿痛骂,骂不过瘾,又是一顿痛殴。
    可怜胡子花白的宗人令颤颤巍巍鼻孔流血,还要被骂一句:“贼也!定为燕逆收买,坏陛下圣明!”
    圣明?
    去X的圣明!
    勋贵出身的宗人令被气得面色涨红,眼皮一翻,直接昏倒在地。
    方孝孺鄙夷的看了一眼被抬下去的宗人令,对建文帝说道:“京师尚有劲兵二十万,墙高池深,如何不守?可趋城内外百姓伐木运石加固城防,通燕者以造反论。燕逆连战,大军已疲,岂能久驻?粮尽必生内乱!守军可出城击之,定可一战而胜!”
    建文帝又一次采纳了方孝孺的意见,将最后一条光明正大“逃生”的道路彻底关闭。
    京中百姓被强征伐木运石,昼夜不得休息,病累之下,死者枕籍。
    得知是方孝孺给皇帝出主意强征劳役,百姓不敢对皇帝不敬,一边干活一边问候方孝孺的祖宗却没有任何问题。
    方孝孺同锦衣卫关系匪浅的流言再度传得沸沸扬扬,不只百姓唾骂,在读书人中的名声也是一落千丈。
    方孝孺犹不觉,更联合邹公瑾等文臣,进言建文帝诛杀李景隆,言其同燕王必有联系。且左都督徐增寿,谷王齐王等亦该杀,连庆成郡主也不能放过。
    建文帝不听,方孝孺等人干脆自己动手,当殿群殴,差点活活打死李景隆。
    被送出宫时,李景隆双目充血,怨恨之情再无法掩饰。
    回府之后,立即怕人联系徐增寿和谷王齐王,不能再犹豫了,不把皇帝拉下宝座,整死方孝孺一群人,死的早晚会是他们!
    取出庆成郡主带回的密信,李景隆冷笑,不慎扯动了脸上的伤口,笑容瞬间变得扭曲。
    别怪他不仁义,只能怪天子听信竖儒,不给勋贵和武将生路!
   
    第一百章 攻下南京

    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防守工事修建完毕;大炮被推上城头;士卒日夜巡逻;以防燕军。
    因盛庸被擒,徐辉祖闭门不出;被怀疑同燕王有私的将领均被撤换,无大将守城;方孝孺向建文帝建议,调派在京的藩王守内城城门。
    藩王们接到诏令,表情都十分微妙。
    让他们守城门?确定?
    皇帝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他真是老爹的亲孙子?
    事实上,朱允炆的基因没有问题,可谁让他身边有个方孝孺,还是朱元璋亲自给他挑选的辅国之臣?
    当时,岷王已被召回京城,同齐王一起看管。代王和周王劳动改造的地方远了些,正在返京的路上。
    守城的将领定下,朝廷又开始征调青壮,助军队守城。诏令写得很清楚,不是抽丁,而是全家征调。意味着除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任何免征的条件都不管用了。管你是不是家中独苗,是不是有兄弟从军,只要符合条件的都要应召,否则以造反论。
    诏令一出,城内顿时一片哗然,抱怨之声四起。
    有传言说是方孝孺给皇帝出的主意,方大学士的名声立刻臭到了大街。
    “之前一次,现在又来,这是不给百姓活路了啊!”
    实际上,这次真不关方孝孺的事,是由兵部下令。无奈之前征调青壮修筑城防却是由他提议,脏水一泼,他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京城外,燕军秣马厉兵,扎下大营,架起了火炮。
    京城内,一排排白幡已然挂起。因修筑城防,许多青壮病累而死。再次抽调,怕是不少人家都要绝户了。
    城北几处民宅前,一位老妇哭跪在地上,几个妇人互相搀扶着,腰间系着麻带,已是流不出泪水。
    十余口的昌盛之家,仅余的三名男丁也被带走,老妇人喃喃的念着,她的孙子刚刚十三岁啊!
    哭着哭着,老妇人眼中燃起了怒火,大声骂道:“方孝孺!亏你名满天下,如此不顾百姓,做下这等损阴德的事,不得好报!不得好死!”
    临近一间宅院的大门突然打开,一个穿着儒衫的男子走了出来,见到跪坐在地上的老妇,皱眉道:“无知妇人,方学士一心为国,岂容污蔑!”
    “呸!”
    啐他的不是老妇,而是一旁的年青妇人,看着满脸愕然的男子,妇人大骂道:“都是丧了良心的!一心为国,姓方的怎么不去守城!你怎么不去?!”
    “吾辈读书人有功名在身,岂可同庶人相提并论!”
    “读书人?”妇人冷笑一声,“不过是一群成日里高谈阔论,不办人事的混账!”
    “你……”
    男子脸色涨红,摇头直念无知夫人,愚昧庶人!脚下却退回了门内,再不敢露面。
    看着那扇黑漆大门,妇人又狠狠的啐了一口。
    什么东西!
    无独有偶,同样的情形每日都在出现。
    京城百姓因两次征调怨声载道,杨铎纪纲等人趁乱四处活动,各种流言频出,什么某大学士是伪君子,为成就自己的声明不顾百姓死活,某大臣出城投靠燕王,某大臣乘夜难逃,甚至还有皇帝早已离开皇宫,驾往湘楚的消息。
    “征调民夫是掩人耳目,迷惑燕王,皇帝和朝中大臣早跑了!”
    “高皇帝对百姓仁慈,燕王殿下也仁爱百姓,当今天子却是如此!”
    “都说燕王才是真龙,如今看来……”
    流言愈传愈烈,各种版本纷纷出炉,军心都开始不稳。守城的武官弹压了几次,却治标不治本。连很多武官都半信半疑,何况下边的军汉?
    皇帝真跑了?
    自己真成了拖延燕王的炮灰?
    朝廷里的那些大官也跑了?
    军中人心惶惶,百姓怨气冲天,建文帝却被蒙在鼓里。
    身为一个标准宅男,建文帝多是从大臣和宫廷侍卫口中得知外边的消息。如今六部官员各有打算,徐辉祖等勋贵闭门不出,朝中武将贬的贬,守城的守城,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只有方孝孺和黄子澄等人。皇帝听到的,看到的,是经过这些人润色的。
    建文帝知道京城被围,却不知道城内人心浮动,城防正岌岌可危。
    方孝孺性情耿直,一心忠于正统,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只要他认为是对的,是对朝廷好的,便是背上骂名也要去做。
    黄子澄知道方大学士的名声越来越糟糕,城里骂他的比骂燕王的人都多,却没有趁机向皇帝告状,而是同齐泰商量之后,将这件事隐瞒下来。
    城内乱了,皇帝身边不能再乱了。万一这些流言是燕王细作放出的,皇帝被气出个好歹,他们就是罪人。
    黄子澄难得聪明一次,猜到了流言的真相,但他选择的处理方法却是大错特错。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还要在建文帝面前粉饰太平,不是蠢到极限还能是什么?
    燕军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攻击,没有取得战果,收大军回营,只派人轮流对城内喊话,大数朝中奸臣的罪状,要求朝廷处决奸臣。
    “殿下仁慈,不忍见百姓受苦。但天子无道……只能奉高皇帝遗命靖难……朝中有奸佞,不除不能安天下!”
    军中嗓门大的都被集中起来,举着喇叭每日几喊,主题鲜明,中心思想明确,语言丰富多样,说服力非同一般的强,连部分死硬派都在这样的语言攻势下产生了动摇,足见撰稿之人功力深厚。
    孟十二郎摆摆手,过奖矣。
    同孟清和是老交情的刘提调表示,孟同知真不考虑改行当文官?
    如此大才,当真是可惜了。
    入夜,徐增寿避开朝廷的眼线,亲自去见了李景隆。
    翌日,有官员上疏,请天子再派人往燕王处说和。
    经过廷议,建文帝决定遣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往燕军大营。
    在暖阁拟旨时,有内侍提醒建文帝,茹尚书和王都督同燕王没有任何交情,燕王会乐意见他们?恐怕连大营都进不去。
    建文帝认为内侍说的有理,点点头,临时把李景隆也加了进去。
    “来人。”
    旨意拟定着人送出,之前给他提醒的宦官也被拖了出去。
    太祖高皇帝有令,宦官不得干政。只打二十板子,没砍脑袋,已经是额外开恩了。
    内侍没有求饶,反而叩谢皇帝隆恩。额头触地,嘴边掀起冷笑。皇帝肯定没有发觉,大汉将军架着他往外走时,殿中的宦官宫人都是什么表情。
    城外,燕军大营
    燕王热情接待了李景隆和茹瑺等人,听几人再次提起割地退兵一事,抬手打断了他们的话。
    “公等不必多言!始孤之弟未有过,天子动辄加罪,削为庶人,云‘大义灭亲’。孤亦未有反意,天子仍相疑,令人取孤一家性命。孤起兵乃尊皇考遗训,为保朝廷典章,为灭奸臣。公等归奏天子,杀奸臣,孤即可解甲,入城谢罪!”
    朱棣话落,帐内顿时一静。
    李景隆读过燕王密信,知道内情,看似紧张,实则胸有成竹。
    茹瑺、王佐等则不然,听完燕王一番话,已是汗如雨下。
    之前只是驱逐,现在却是“杀”了。
    真按照燕王列出的名单挨个杀,不用燕王动手,天子马上就会众叛亲离。
    茹瑺和王佐互相看看,多说无益,只能见到天子再做商议。
    众人起身告辞,燕王亲自送到营外,李景隆趁机将着有京城布防和守将的密信送出。费尽心思走这一遭,为的就是这件事。
    燕军让开一条路,放李景隆等人离开。
    回到王帐,看过信中内容,燕王大笑出声,道:“上天助我,真乃上天助我!”
    立刻召集众将,令沈瑄明日带兵猛攻朝阳门。
    “遵令!”
    军令传到营中,孟清和敲敲脑袋,朝阳门?他记得靖难成功,是内应为燕军开了金川门,这个朝阳门是怎么回事?
    沉思半晌,得不出结论,干脆抛开。
    甭管是哪座城门,只要能进南京,大功便能高成。
    孟清和站起身,走出帐篷,看着日落前最后一缕晚霞,深吸一口气,笑了。
    四年,从他初到这个陌生的朝代起,一步步走来,期盼了上千个日子的成功,即将到来。
    建文思四年六月丙辰,燕军猛攻朝阳门。
    守军不备,木造工事被火箭点燃,大火瞬间燃起,积存在此的粮食和军械均被烧毁。
    沈瑄令步卒以攻城锤猛击城门,本为试探,不想城门竟被撞开了一个大洞。
    守军和燕军都有点反应不过来。
    一方没想到燕军竟有如此神兵利器,另一方则没料到京城的城门会这么不禁撞。
    沈瑄也迟疑了片刻。此番进攻实为探明李景隆情报中的真假,不为破城。可城门已被撞开,战机难得,若是退回去,未免可惜。
    “朝阳门工事不备,守军多为募兵,城防弱于他处。”
    “殿下攻城日,吾等将于金川门,朝阳门两处迎大军。”
    朱棣反复看过李景隆留下的密信,字迹是徐增寿的没错,为消除最后一丝疑虑,才下令沈瑄佯攻朝阳门。
    不料沈瑄麾下作战太过勇猛,孟清和提议建造的攻城锤过于犀利,一场佯攻,竟然把城门给砸开了。
    这下怎么办?
    继续进攻?
    必须进攻!
    在后军观战的燕王当机立断,下令朱能领左军压上,与沈瑄一同进攻朝阳门。徐忠吴杰率兵攻打金川门,房宽领后军压阵,邱福……和房宽一起压阵。
    机不可失,虽然不在计划之内,却也是攻下南京的好机会,可能拖后腿的全都压阵去吧。
    眼见燕王父子率蒙古骑兵直冲金川门,房宽和邱福很郁闷,他们麾下的将士更郁闷。
    主将不给力,被王爷不待见,连带着小兵想捞战功都变得艰难。
    看看朱将军的左军,再看看沈指挥的中军,哪次不是冲锋在前战功优先?
    这两位猛人的队伍比不上,徐将军的前军和吴侯爷的右军呢?照样甩后军一头。
    将士们很无奈,望着不远处的南京城眼放绿光,充满了渴望。
    同袍都去攻打京城了,他们却被留下压阵,何其命苦!
    后军将士们的郁闷暂且不论,攻破朝阳门的中军得到继续进攻的命令,再无迟疑,挥舞着刀枪如潮水一般涌入了城门。
    朝阳门的守军四散溃逃,援军未到,沈瑄令麾下放慢进攻速度,先占据城门,与朱能合兵之后再动。
    “指挥,不继续进攻?”孟清和觉得可惜,“若能直捣皇宫,定是首功。”
    沈瑄道,“正是首功,才不能争。”
    首功,才不能争?
    孟清和打了激灵,因为兴奋而发热的大脑顿时清醒。
    他忘记了,攻破朝阳门已是大功,足以让人眼红,若是再争,可就不太妙了。大家都是跟着王爷九死一生,从死人堆里拼杀过来的,凭什么好处都让一个人占了?
    “还有,”沈瑄侧过头,看着孟清和,“领军破开城门的是中军副将张辅,朱将军和王爷问起,都要这么说。
    “指挥……”
    “恩?”
    “卑职记住了。”
    “记住就好。”沈瑄回头遥望,前方已出现了身着朱红袢袄的守军,猛的拉紧缰绳,托起长枪,“十二郎切记,攻入京城不是结束,才是开始!”
    话落,燕军号角声起,沈瑄策马当先,“随我杀!”
    “杀!”
    朝阳门的动静越大,会吸引更多守军的注意力。守军接连向朝阳门派出援军时,李景隆已伙同谷王打开了金川门。
    安王,辽王心里门清,没主动参与,却也没向建文帝告密。假作被燕军击败,退回王府闭门不出。
    庆成郡主带回消息,燕王进京之日,安守宅邸定能无恙。
    几位藩王都是聪明人,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朝阳门和金川门接连被破,神策门与太平门同时火起。
    建文帝在宫中得知消息,顿时大惊失色,燕王进城了?!
    “快,召集群臣!”
    建文帝当真是慌了,他不像老爹出生在战火中,经历过元末战乱。更不像朱棣等北疆藩王,常年同北元对峙,视战场厮杀如家常便饭。
    他出生在明朝建立,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成长在皇宫大内,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教育。
    他有野心,有抱负,在登基之后重用文臣压制武将,并非单为个人喜好,更为巩固皇位。
    高皇帝大孝刚出,便想方设法削藩,推行周礼,也是为了整个江山。
    朱允炆认为自己没做错,高皇帝在世,不也同样清除了跟随他打江山的功臣?
    他唯一错的,就是过于急躁,过于相信自己的正统地位,过于……相信了方孝孺和黄子澄等一干文人。
    事到如今,后悔也没有用了。
    建文帝坐在空荡荡的大殿中,看着去而复返的宦官,知道不会有人应诏而来了。
    这一刻,他成为了孤家寡人,真正的孤家寡人。
    “齐、黄两位爱卿现在何处?”
    “回陛下,齐尚书和黄翰林已于两日前外出募兵。”
    建文帝恍然,道:“是了,是朕下的命令,竟然忘记了。”
    想起黄子澄在苏州无功而返,提议到外洋募兵,被方孝孺大声斥责的情形,朱允炆突然笑了。
    “事出汝等,岂可弃陛下而逃?!”
    “血口喷人!”
    “血口喷人?!若非汝谎报军情,为曹国公隐瞒,战况何至于此?!误国之辈,当杀!”
    “你……陛下!”
    方孝孺同黄子澄的声音似乎仍在大殿中回响,朱允炆的笑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笑出了眼泪。
    走吧,走了也好。
    “陛下?”宦官小心翼翼的问道,“可要再下令?”
    “不必了。”朱允炆站起身,立在宝座之前,俯瞰整座大殿,脸上再无一点焦急的神色。
    他是洪武帝的孙子,孝康皇帝的儿子,他有自己的尊严,没有谁能够侵犯,就算是燕王,也不行!
    “退下。”
    “陛下?”
    “退下!”
    “奴婢遵命。”
    空旷的奉天殿中,只余朱允炆一人。
    良久,他又开始笑,笑声越来越大,带着愤怒和疯狂,传出殿外,映衬着火起的京师,令人胆寒。
    “万岁,天子,哈哈……”
    火光映红了天幕,喊杀声中,京城十三座内城门接连被燕军攻下。
    守城的藩王要么如谷王一般摆明立场,要么如辽王安王一般闭门不出,武将多在燕军入城后率军投降。不愿投降的也没支撑多久。被征调的青壮和部分士兵炸营,夺刀擒住上官,城门很快易主。
    城内的百姓纷纷紧闭屋门,却有地痞无赖趁机作乱。
    孟清和奉命往金川门处送信,亲眼见到几个贼眉鼠眼的无赖欺辱妇人,一个着儒衫的男子倒在一侧,面孔已被鲜血模糊。
    “杀了。”
    见惯了生死,孟清和下令时没有丝毫迟疑。
    高福抽—出长刀,地痞见势想逃,不等跑出两步,一道寒光闪过,顷刻人头落地。
    处置了几个地痞,孟清和没有停留,军务紧急,不能耽搁。高福收起刀,看着满脸泪痕,腰缠麻带的妇人,从怀中掏出一瓶伤药,指着倒在一边的书生,“给他用,养上几天就好了。”
    话落,调转马头,紧随孟清和而去。
    妇人擦干脸上的泪水,走到书生身边,咬咬牙,还是将他扶了起来。
    之前,她曾指着这人的鼻子骂,今日,他却差点为救自己丢了性命。
    这份恩情,她记住了。
    回想起杀了地痞的高福和在马上下令的孟清和,妇人攥紧了手中的药瓶,日后有机会,这份恩情也定然要报。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军下京城,困皇宫。
    京内勋贵纷至燕王驾前痛陈皇帝无道,听信奸臣谗言,迫害功臣后代。
    “吾等愿归殿下,请殿下为周公辅政。”
    燕王含笑,却没点头。
    众人以为台子架得还不够高,正想继续努力,却见燕王摆手。
    “公等都是深明大义之人,一心为国。孤已秉承太祖高皇帝遗训靖难进京,当下以捉拿奸臣为要,其他可再议。”
    随即,燕王令人取出拟好的奸臣名单,交给在场众人传阅。
    被列入奸臣名单的共有五十余人,左班文臣共二十九人。
    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文学博士方孝孺赫然在列。另有礼部尚书陈迪,刑部侍郎暴昭等,但凡曾被朱棣拉黑过的,一个也没落下。
    虽有道衍从北平来信,称方孝孺学问不凡,虽声名有堕,仍受士林推崇,万万不可杀。
    大和尚开口,朱棣自然不会不给面子,不杀他,却不妨碍将其列上奸臣名单,再泼几瓢脏水。
    造反期间,朱棣没少挨骂,大部分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怎么着也得出了口气。
    负责草拟并抄录这份名单的正是待诏解缙。
    由于历史发生一点点误差,攻破南京城门的日期稍有提前,解大才子没来得及夜奔,但在燕王入城后,却同胡靖等人第一批出迎,给朱棣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名单末尾写明,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绑缚奸臣,各有赏赐。
    文武升官,军吏升级,庶民给钱。
    最后一条是在孟清和的的建议之下加上去的,草拟告示的解缙很不以为然,区区一个武官竟在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