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穿耽美]清和-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识时务者为俊杰,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政治考验和朝堂斗争,孟清和十分清楚,有些时候,就该拉下脸皮俊杰一回。
  离开道衍寄居的僧院,不出意外,见到了等在院门前的小沙弥。
  四头身旁边还站着两个三头身,见到孟清和,都中规中矩的合掌,“谢过施主。”
  一个三头身嘴边还沾着点心渣,孟十二郎反射性朝怀里摸,什么都没摸到,尴尬的笑笑,下次一定多带几包!
  和尚吃素,小沙弥自然也尝不到肉味。
  想想三头身像个圆兔子似的抱着白菜啃,捂脸,泪目,于心何忍!
  孟清和咬牙,要不要给寺院捐赠个专做点心的膳房?以自己的家底,完全不成问题。
  不过,寺庙接受这样的捐赠吗?
  同三个小沙弥道别,孟清和怀着心事走出了山门。殊不知,在他离开后,永乐帝推开侧门,出现在了道衍的僧房中。
  道衍仍是双目微合,捻着佛珠,念着心经。
  朱棣却是表情严肃,眼中偶尔闪过一丝复杂。
  瑄儿坦言时,他起过杀心。若非道衍进言,刀子已经落下去了。如今来看,成全了瑄儿,也未尝不可。
  虽说是成全了,可想起某个熊孩子,朱棣又开始手痒,果然应该叫到宫里再抽一顿!
  坐到蒲团上,看着一脸泰然的道衍,朱棣突然气不打一处来。
  道衍睁开眼,“阿弥陀佛,时辰已到,贫僧该去翰林院了。监督解学士修书,乃陛下委以重任,贫僧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
  简言之,他要换衣服上工了,工作是陛下安排,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实在没时间接待陛下您了,还请陛下恕罪。
  朱棣:“……”
  这和尚是故意的?
  绝对是!
  永乐二年六月,宁王世子朱盘烒,周王世子朱有炖来朝。
  宫内设宴,尚未离京的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定国公沈瑄皆在席,出乎预料的是,宫宴中竟然还有孟清和的席位,就安排在沈瑄下首。
  内侍引领孟清和就坐,一瞬间刺过来的目光,几乎把孟清和扎成筛子。
  饶是抗压能力再强,也免不了手心冒汗。
  内侍到伯爵府宣旨,孟清和以为是普通的宫宴,根本没有细想,不想却是皇室的家宴。
  大殿中,除了皇帝皇后,就是皇子公主,藩王世子,驸马仪宾。
  沈瑄是皇帝的义子,自然算永乐帝自己人,自己在这,算怎么回事?
  想走走不了,留下又实在难受,这哪里是吃饭,分明是受罪!
  幸好尴尬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成国公朱能,魏国公徐辉祖,武阳侯徐增寿,信安伯张辅陆续出现,得知皇室家宴,也会宣亲厚的臣子出席,孟清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擦擦汗,好歹不是他一个,虚惊一场。
  永乐帝和徐皇后对两位藩王世子都十分亲切,尤其是朱盘烒,永乐帝拍着侄子的肩膀,大抒特抒对兄弟的想念。
  “你父近来可好?”
  “吃的可好?睡的可好?”
  “闲暇之时可有什么业余爱好?”
  “朕的旨意收到了?那就好,咱们是一家人,有需要都可以向朕开口。”
  面对朱棣一连串的关怀问候,朱盘烒应对得十分得体,朱棣也不免感叹,弟弟有了个好儿子。
  自从被老爹朱权抄起凳子狠揍一顿之后,朱盘烒很快成长了起来。若非如此,朱权绝不放心让他自己进京朝拜。毕竟,朱权目前只有这一个儿子,朱盘烒出了丁点意外,他哭都没地方哭去。
  “回陛下,臣父一切都好。感念陛下隆恩,命臣进京朝拜,并以新编佾舞进贺皇后殿下千秋节。”
  听到朱盘烒的一番话,朱棣扶须而笑,大声赞好。
  朱高炽兄弟都没多大兴趣,朱高炽喜读书,朱高煦朱高燧喜兵法武艺,便是宫中乐舞,也极少见他们多看一眼。
  周王世子朱有炖却眼睛亮了,不是碍于场合,怕会立刻上前询问。
  儿子爱好文艺不爱武艺,喜欢和乐工混在一起,周王也没太好的办法,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到头来,只能任由他去。
  宴会开始,乐工鱼贯而入,裹青罗包巾,着青红色罗销金胸背袄,混金铜袋,红罗褡愬,云头皁靴,进殿之后,跪拜天子,随后起身,在乐器前,或站或坐。
  歌工,引舞随后入殿,均佩中华统一巾,红罗生色大袖衫,另有和声郎:戴皁罗阔带巾,着青罗大袖衫,涂金束带,脚蹬皁靴,位在歌工之后。
  乐声起,乐舞生先拜天子,继而起舞。
  孟清和端正的坐着,心中对后世的某些XX剧唾弃一万遍。
  皇帝设宴,美女成群?
  错,大错特错!
  看到没,奏乐的是男的,伴乐的是男的,跳舞的,同样是男的!
  作为殿内侑食乐,宫宴第一舞,《平定天下之舞》歌颂的是太祖高皇帝起兵,逐鹿天下,北征大漠的英勇事迹。
  乐舞生着皮甲,手执兵戈,伴着乐声,舞中带着刚劲,面容俊朗,英武豪迈。
  鼓乐声中,似能闻听朔北的狂风。
  乐舞生的动作愈发刚劲,孟清和的思绪不由得飘远。
  回想起往昔的边塞生活,最先涌入脑海的,竟然是阴阳生招魂的祭词。
  开平城外,荒郊之地,白幡随风飘飞,悠长的调子,沙哑的哭声,那是孟清和第一次面对同袍的死亡,每次忆起,心都似被血淋淋的剖开。
  初到开平卫时,将自己拉上城头的马总旗,是否魂已归乡?
  乐声激昂,孟清和的心更加难以平静。
  一将功成万骨枯。
  从戍边到靖难,从北平走到南京,又从南京走到大宁。
  恍然回首,已是经年。
  这是真实,不是一场梦幻。
  思及昔日同袍,如今还在的又有几人?
  神情有些木然,眼圈却开始发红,还没举杯,就已经醉了?
  心思浮动间,乐工已换了调子。
  从激昂变得厚重,孟清和倏然回神,按了按额角,发现沈瑄正在看他。
  “可是哪里不适?”
  “没有。”孟清和不想在这样的场合过于引人注目,低声道,“不用担心,我一会就好。”
  纵然如此说,沈瑄仍握了一下孟清和的手腕,“有事告诉我。”
  “恩。”
  两人的交谈只是瞬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在《天命有德之舞》之后,朱盘烒特献上新舞,伴随着身姿曼妙的引舞入殿,孟清和的神经也为之一松。
  当真没想到,光着膀子上战场的宁王,竟然还有如此才能。
  或许是为了让朱棣安心,凡是被另封的藩王,如宁王,代王,齐王,岷王,谷王等,都在不停发掘打仗以外的各项才能。
  著书立说,诗词歌赋,种田养花,俗乐杂曲。
  总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总要有个寄托。
  丰富精神生活最安全,只要不像宁王父子玩魇镇,皇帝压根不会管。
  丰富物质生活风险比较大,如谷王买卖人口,岷王建造豪宅,代王收两茬税,都被皇帝严令斥责过。
  作为朱老四的兄弟,经历过建文朝的风风雨雨,基本没有不识趣的。
  因魇镇一事被天子斥责,宁王朱权特命世子进京,以徐皇后千秋节为名献舞。为的是向皇帝表明态度,当初共分天下一事,他早就忘了。如今对军事也不感兴趣,只一心从事文化艺术创作,所以,陛下大可放心。
  朱棣相信与否,不是朱权能够左右的。但朱权的态度摆出来,的确为儿子的京城之行铺平了道路。
  宫宴之后,永乐帝赏赐朱盘烒和朱有炖各纱二十匹,纻丝二十匹,彩绢二十匹,钞万锭,及罗帕金扇等物。
  宁王世子和周王世子入宫拜谢,龙心大悦,命二人留京至八月,再行折返。
  当月,天子下令南京工部营造平王府,北京工部造汉王府和赵王府,并令工部督改定国公府。
  王府尚未动工,却有御史上疏弹劾,定国公府改建违制。朱棣直接一巴掌打回去,朕批准的,哪凉快哪歇着去!
  弹劾奏疏被驳回之后,沈瑄上疏,府邸改建已成,请归北京。
  意思很明白,反正公侯的府邸都是前后三堂,三门九架,差别不大,与其整日被御史盯着,不如干脆不动,只换一块门匾,万事大吉。
  既然不在南京久住,大面上过得去就行。
  “去岁今春,鞑靼数败瓦剌,鬼力赤有意北进,也孙台,阿鲁台,马儿哈咱妄图南下。入秋之时,即为鞑子寇边之机。为保边塞不失,请陛下准臣北归。”
  朱高煦和朱高燧随后上表奏请归藩。
  朱高煦放不下他的田,朱高燧放不下他的互市。
  工部上言,王府没建好?
  没关系,都司衙门挤一挤。
  礼部表示,亲王仪仗要备好?
  不必,几匹快马引路,红罗曲盖,王旗一打即可,其余的红纸灯笼,杖鼓面板,完全用不上,拖时间,费事。
  不和礼仪?
  礼仪也是人定的!孤又没违制,你管得着吗?
  一番争论,永乐帝站在了儿子一边。
  朱高煦和朱高燧得以轻车简从,赶在七月前出行。汉王妃和赵王妃没有随行,王府还没建好,总不能一起到都司衙门里挤一挤吧?
  兄弟俩的家眷,至少要到年底才能北上。对此,朱高煦和朱高燧习以为常,汉王妃和赵王妃不舍,却也没其他办法。
  朱高炽亲自出城送兄弟北上。
  圣旨许平王不就藩,并在南京和山东分别建造平王府。
  希望朱高炽能登上皇位的大臣,仍有所期待,朱高炽自己却沉寂下来,便是有人再想做些什么,他不配合,也是投鼠忌器。
  孟清和在沈瑄之后启程。
  原本,他该和沈瑄一同北归,但边塞传来急报,沈瑄奉皇命提前出发。
  孟清和只能留下,一直等到皇帝亲书的定国公府匾额挂起,才收拾行李,动身返回大宁。
  临行之前,宫中又有赏赐发下,连同给沈瑄的恩赏,一同送到了孟清和面前。
  看着赐给沈瑄的一箱金银,再看看自己的成捆宝钞。
  孟清和很是无语。
  好吧,这就是差距。
  送赏的郑和告知孟十二郎,天子已下令,八月中,他将同王景弘一起领船队到琉球等国进行友好访问。
  孟清和恍然,这次下东洋,应是为下西洋试水。
  不晓得能不能派人蹭个船,带上些茶叶瓷器,说不定就能大赚一笔。
  孟清和幻想长着翅膀的金元宝不停朝自己飞来,险些笑出声。
  郑和却苦着脸,也不知这次出海,咱家能不能囫囵个的回来。
  孟十二郎这才想起,眼前这位后世赫赫有名的伟大航海家,晕船!
  
  第一百四十章 北归二
  
  郑公公为东洋之行忧心忡忡。
  船行河中,尚且眼前发黑,行到海里,立着走出去,横着抬回来,也不是不可能。
  孟清和想安慰,也无从安慰起。
  挠挠下巴,话说晕船能治吗?
  要不要建议郑公公多做一些抗晕运动?
  例如抱着脑袋翻跟头,荡荡秋千什么的……不过,他也不晓得是否有用,万一没用,不是明摆着往郑公公的伤口上撒盐?
  不然的话,或许可以从医学手段上寻求突破?
  想起很有钻研精神的太医院,孟清和顿时有主意了。
  “郑公公要是信得过在下,在下倒有提议。”
  “哦?”
  “郑公公不妨走一趟太医院。”
  “太医院?”
  “诚然。”孟清和道,“在乡中时,听闻有人乘牛车亦会眩晕,有医者用药,可有效缓解眩晕之症。以太医院众位良医的医术,郑公公的问题当可迎刃而解。”
  孟清和向郑和推荐了赵院判,郑和立刻道谢,有一丝希望都要抓住!违抗皇命是不可能的,但凡是有缓解上船就晕的办法,郑公公都愿意尝试。
  至于郑公公会不会在治疗途中遭受惨无人道的围观,成为太医们钻研医术的对象,就不是孟清和能控制的了。
  想想在军中的岁月,想想曾经扎在脑门上的金针,孟清和不由得打了个哆嗦,顺便为郑公公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为了伟大的航海事业,为了华夏民族的荣光,郑公公就勉为其难的牺牲一下吧。
  想象一下,碧海蓝天之下,大明的船队扬帆起航,几十丈的宝船,福船,搭载着火炮的战船,运载货物粮草的马船,加上各种穿梭在庞然大物中的中小型木船,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向西行去,这是何等的壮观!
  壮观的船队中,站在宝船上的雄壮汉子却是脸色煞白,船只乘风破浪间,脚步踉跄的扑向船舷……
  孟清和默默转头,捂脸,当真不忍直视。
  若不幸遇上一个较真的史官,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硬是不肯采用春秋笔法通融一下,大明一代航海家说不定会纵身跳海,提前结束七下西洋的航程。
  因为航海名留青史,是光荣。
  光荣之下却备注一行小字,诉说着这样的黑历史,别说纯爷们郑和,换个人也受不了。
  为确保下西洋的壮举不出错漏,也为了自己的“钱途”考虑,孟清和亲笔修书一封,派亲卫送到了赵院判的府邸。
  无论如何,必须把郑和晕船的问题解决了。临时换个领队,孟清和不敢保证自己还有蹭船发财的机会,也无法确定,发现美洲大陆之旅是否能顺利成行。
  他不怀疑明朝船队能到达地球的另一端。
  以大明的造船技术和海员素质,非洲都去了,长颈鹿也带回来了,美洲和土豆玉米还会远吗?
  送走了郑和,给赵院判送了书信,孟清和带人将皇帝的赏赐收好,金银入库,宝钞清点出来,能花的,尽量花出去。
  趁着宝钞还没贬值得太厉害,尽早换成有实用价值的粮食和生活必需品才是正经。
  于是,在启程北归之前,孟清和带着手下一干亲卫,开始了南京城中的土豪之旅。
  粮种,布匹,棉花,香料,牲畜,只要是边塞需要的,在北边能用得上的,孟清和一概不会放过。
  宝钞大把的砸,货物成车往回拉。
  听说有大食船队前来朝贡,船队中携带有大量的香料和精美的宝石,还有一些香料种子,孟清和顿时眼睛发亮,打听出鸿胪寺卿的住处,按时按点蹲守。
  看到天不亮就守在府门前的兴宁伯,新上任的鸿胪寺卿樊敬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无比的头疼。
  兴宁伯是谁?
  打倒了礼科给事中赵纬,灭掉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瑛,被言官各种参,却扶摇直上,直接捧上朱家铁饭碗的军中猛人,朝堂牛人!
  被他缠上,还想轻易脱身?
  做梦去吧。
  再头疼,樊敬也不敢直接撵人,只得好声好气的同孟清和商量,兴宁伯想从大食商人手中买种子,不是不可以,要全部吞下,却万万不行。
  “朝贡之后,陛下许大食商人在京出售商品,但有一定限额,且交易需经有司查验。”
  简单说,孟清和所求之事,樊敬可以帮忙,但帮到何种程度,也只能尽力而为。
  “有大行令此言即可。”
  孟清和的本意就是和这些大食商人搭上线,买香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对大食的海船,以及大食人在海上辨别方向的能力,都十分感兴趣。
  如果能得到大食人绘制的海图,那就更好了。
  虽然可能性不大,也总要试着努力一回。
  得不到海图,从大食人身上学习一下航海经验也是好的。
  在欧洲的海上马车夫没有崛起之前,横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东西方的水路要道,称霸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则是大食船队。
  大食的船队满载着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西方的金币和宝石,沿着季风,往返于不同的大陆之间。
  木质的海船,扬起的巨帆,肌肤黝黑的水手,喊着号子,拉起了船锚,开启了又一次远航。
  海鸟在风中翱翔,霞光映红了海面。
  碧海蓝天,巨大的海船,带着疲惫,却更加激动的水手,这是十五世纪的海上商队,也是历史画册中色彩绚丽的一页。
  当海上马车夫为金币和香料展开冒险之旅,海上贸易也被涂上了血腥的色彩。
  带着掠夺和贪婪的欧洲船队,开启了延续几个世纪的血腥贸易和殖民之路。
  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都为追寻黄金,香料,丝绸和茶叶蜂拥而至。
  风雨飘摇中的崇祯朝,即便是内忧外患,仍旧在对荷兰人的海战中赢得了胜利,击退了野心勃勃的海上强盗,捍卫住了海上国门。
  大明向世界宣称,华夏的土地,属于华夏人!
  贪婪的强盗,从哪来滚回哪去!
  这是华夏文明在历史中最后的绚烂。
  自此之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华夏的文明之火,在一次次的屠杀中,在留头不留发的野蛮屠刀之下,逐渐零落,消散。
  伫立良久,孟清和胸中似有火焰在燃烧。
  深吸一口气,喉间仍有些钝痛。
  不可否认,在历史面前,人的力量无比渺小。但他既然来到这个陌生的时代,卷入了历史洪流之中,就不会一味的随波逐流。总要做些什么,才不枉走这一遭。
  前进还是后退,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历史也早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一切,不过只在一念之间。
  深吸一口气,孟清和松开握紧的拳头,手一挥,召集亲卫,继续上街扫货。
  在出发之前,手里的宝钞怎么着也要用完。
  别看草原汉子们憨实,憨实的人同样有心眼。
  买卖货物,交易牲畜,以物易物完全没问题,价格好商量。
  宝钞?坚决不行!
  孟清和疯狂花钱的举动引起了宫中的注意,包括他守在鸿胪寺卿门前,向大食商队大批量购买香料和种子的举动,都被锦衣卫密报至御前。
  翻过锦衣卫的奏报,永乐帝沉吟良久。
  隔日,郑和再到兴宁府,告知孟清和,八月,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马荣,将率海舟馈运粮食和香料前往北京,船上的货物,有部分将送往大宁。
  口谕传到,鸿胪寺门前顿时清净了,鸿胪寺卿再也不必担心出门会被某人缠上了。
  南京的商家们却在叹气,像兴宁伯这样的买主可不多,大批量采购,还不怎么砍价,就算用的是宝钞,换算成铜钱也是不亏。突然间见不到兴宁伯的身影,商家们都很是失落。
  实际上,天子不派郑和,孟清和也打算收手了。经他这么一搅合,京城的粮价和布价都开始上涨,亏得户部尚书夏元吉正在苏州治水,郁新人在北京,管不到南京的事,否则,一个扰乱市场,哄抬物价的罪名,绝对跑不了。
  孟清和很识相,皇帝很满意。
  高兴之余,又给孟清和送来几捆宝钞。
  反正不用准备金,随印随发,朱棣一点不心疼。
  孟清和一个头两个大,好不容易把之前的赏赐都花出去,又来?
  但有郑和的提醒,孟清和委实不敢继续在南京土豪了,只能将宝钞装箱,捆上马车,夹在行李中一起运回大宁。
  用不出去,运回孟家屯,送进祠堂,也能让族老们高兴一下。
  打定主意,孟清和不再出门,一心在家里收拾行李。
  购买的货物过多,车马数量直接翻番,队伍拉长了一大截。
  知道的,这是兴宁伯北归大宁,不知道,还以为是哪个豪商巨贾拉着货物到北边做生意。
  孟清和倒是不以为意,遇到北边赴任的流官想搭伙同行,也是来者不拒。
  有亲卫,也有锦衣卫,打出一等伯的旗号,得有多脑缺才会上门找麻烦。
  真遇上山岭之间的流户野盗,谁打劫谁还不一定。
  永乐二年七月癸卯,兴宁伯的队伍终于从南京出发。
  临行之前,孟清和借锦衣卫向天子呈上一封奏疏。原本需经通政使司封存,有锦衣卫在,大可免了这个程序。况且,奏疏内的部分内容,给天子看没关系,让某些大臣看到,肯定又会惹来一堆的弹劾奏疏。
  考虑之后,孟清和决定,有资源就要用,有捷径就要走。
  打好底稿,铺开纸张,提笔抄录,一气呵成。
  吹干墨迹,抬头,朝房梁上招招手,“兄弟,麻烦了,回头请吃饭。”
  事了,孟十二郎迈步离开书房,房梁上的仁兄僵硬了半盏茶的时间。
  锦衣卫指挥使杨铎接到属下回报,淡定的表情瞬间皲裂。
  他掌管的是锦衣卫,没错吧?
  趴兴宁伯家房梁的是锦衣卫中第一好手,也没错吧?
  到底是他思维僵化还是兴宁伯实非常人?
  无奈奏疏已经带回来了,不能再送回去,杨铎只能亲自上呈预览。
  自兴宁伯被赐国姓,又在皇室家宴中有了席位,杨铎就十分清楚,要将兴宁伯同一般勋贵区别对待。不能达到徐辉祖的待遇,也必须同徐增厚看齐。
  奏疏的内容不多,朱棣却看得十分认真。
  看过之后,下令郑和到兵部走一趟,召职方清吏司郎中觐见,并将历年所绘的边防图,各省舆图和海图一同带来。
  郑和领旨下去,朱棣起身,负手在暖阁内踱步,半晌,又传杨铎,令锦衣卫探查大食朝贡商队的海船,如有机会,同大食的船队成员建立起“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