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田园安宁-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流民来看守瓜地、采摘西瓜。
然而,热闹的夏季带来的不仅仅是收获,还有疾病。
大批聚集在一处的流民,生存下来已经很是艰难了,生活环境根本没有最基本的卫生保障。令人堪忧的卫生状况再加上炎热的夏季,很是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产生及传播。而身处恶略的生产环境中,本就十分瘦弱的流民更容易生病,那些生了病又得不到及时医治的病患,不仅自己痛苦,还会成为传播疾病的病源。
古往今来,天灾和战乱总是能轻易地使人们丧失家园,从而流离失所,产生大批的流民。这些聚集的流民若没有及时得到良好的疏导,往往会给这些区域带来各种令人头痛的灾难,其中传播力强,杀伤力大的“瘟疫”更是令人闻之丧胆。
这些所谓的“瘟疫”也许是流行性感冒,也许是疟疾等等,这些或许在现代看来十分常见或普通的疾病,在这个时候却是死神手中收割生命的镰刀。
好在,伊旸城知府是以为老练的实干派政客,知晓其中利害,早已派人时刻关注着流民的动态,更是在一开始就组织了人手及时处置了病死的尸体。
如今,流民越聚越多,庞大的基数导致病患的人数十分“可观”,一刻也不得闲的知府得知消息,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组织人手隔离病患,通知下属县城做好预防工作。
去过一次定中镇交货、采购木料的何宁也意识到了疾病的传播问题,相对于周边的其他村镇来说,北李村容纳的流民更多,也更容易出现问题,传染病的问题再重视都不为过。因此,一回到村子,何宁便和何大爷深谈了一番。
第二日,带着何宁从镇上带回来的好酒何大爷便往村长家走去,吃了顿几个小时的晚饭。
之后,北李村对招来的流民帮工便多了一项保持日常卫生的要求,更是号召村民们将瓜地里守夜的草棚让给露宿野外的流民,无形中达到了分散流民的效果。
何家在何宁的重视下更是采取了许多令村民们费解的行为,不说请了流民天天清扫牲畜的圈棚,又是铺干草又是撒石灰粉的,甚至还天天在家中烧一个时辰的醋。
这让路过何家闻到浓浓醋酸味儿的村民们,无不为他们这般奢侈的做法摇头叹息。一边腹诽何家近几年赚了钱但花钱的速度堪比流水,实在不会过日子;一边又暗暗思忖村长大会上讲的预防传染病事项。
一开始村民们是不在意的,但见何家这般重视,嗤笑他们大惊小怪的同时,不免有些怀疑,何家是有什么他们所不知道的小道消息吗?实际情况真的有这般严重吗?
人就是这么奇怪,别人摆明着讲的话不愿信,反而相信自己的猜疑。
不过,猜疑的结果导致村民们更加重视了卫生,倒是好事一件。
然而,流民带来的不只是传染病的问题……
第59章 饥荒
在三皇子的领兵下; 夏国战胜了草原霸主北猛国; 然而,凯旋而归的士兵和将领没有等来升官进爵的嘉奖,反倒被朝廷判为逆贼。
原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回来的同时; 远在京城的众皇子便不再摇摆猜忌,第一时间达成意见一致针对三皇子,势必将其及其势力困杀在回京的路上。
众皇子团结一心的力量简直惊人,各母家氏族在京城的几乎全部力量都活动了起来,即便是玩弄了几十年御下之术的老皇帝,也因精力不足被钻了空子。
如今; 京城的政治力量已经被各皇子瓜分占据; 朝堂之上更是一片混乱。但在有共同敌人的前提下,各方势力互相牵制着,反倒没谁大刀阔斧地动作。
占据着正统的名义,要求各地方兵进京护驾的圣旨被八百里加急送往各地。
从此,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拉开了序幕。
一开始; 三皇子及其率领的抗击北猛敌军的夏兵占据着中原地带,而京城的朝廷仍旧凭借着正统的名义占据了南北大部分以及东部的大部分领地。
看似京城势力占据着绝对优势; 但两方军事实力悬殊。三皇子率领着夏国最精英的兵力,又在内战开始的第一时间打起了“清君侧”的大旗; 冠上了正义之师的名份,得到了不少地方大族势力的支持。
而京城多方割据,互相猜疑; 势力错综盘砸的政治格局,虽然一开始达成了一致对外的统一意见,但时间一久,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眼前的利益,渐渐暴露了獠牙利爪。
多方倾轧之下,京城的势力格局一变再变,多少百年大族都湮灭在这场内斗中,杀红了眼的世家大族使得夏国的政治势力迎来了一个彻底的大清洗。
等他们回过神来,才发现己方已经人心不稳,难以聚集有生力量,而三皇子的大军却蚕食了大部分的领地,输赢之势立见高下。
对于皇权氏族来说,这场内战是一次胜者为龙,败者唯死的较量;对于世家大族来说,这是一场站上历史舞台,坐拥从龙之功的豪赌;然而,对于百姓来说,这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绝非空谈。
战争开始的那一刻,一次又一次的征兵开始了,也预示着饥荒的到来。
何宁曾亲耳从逃到北李村的流民口中听到易子而食的事情,不禁胆寒。
冷兵器时代的残酷赤条条地展现在他面前的这一刻,何宁整个都僵住了,心脏仿佛被一双名为现实的手使劲儿捏了一把,竟连呼吸都忘了,直到缺氧唤醒他的意识。
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人,实在无法想象战争到底有多么的残酷,然而,到了真正面临战争的时候,才发现仅仅一个开始就能让你见识到人间炼狱……
身为家中独子,再加上属于三皇子暗中势力的一份子,何宁逃过了前两次征兵,如果他愿意,凭借自己的军事贡献,他还能逃掉第三次,第四次。
但是,日益沉重的征税已经使得家中存粮出了问题。当然,他们还有存款,再不济也能向三皇子求个人情,他们耗得起。
可他的亲友玩伴呢?北李村的乡亲们呢?日益增多的流民呢?
诚然,战争总会过去的,灾难也会过去的,但他们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这样的代价,他能承受的起吗?他的良心能安么?
这些问题没人能替他自己回答,突如其来的战乱和饥荒使得何宁迷茫又彷徨,直到这一年的冬日里发生了一件事,一件惨绝人寰到令人发指的恶性事件。
内战爆发第一年的冬天,北李村村西头靠近山脚下的一户寡居的祖孙两人被村民发现惨死在家中。
据帮着收拾入殓的村民们讲,李寡妇是被重物多次击打致死的,尸体已经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说,更是脑颅都被砸了个坑。更惨的是她那八岁的孙女,村民们发现的时候,几乎全身赤果,浑身上下青紫肿胀不堪,两条更是腿畸形地大开着,□□一片狼籍,似是被歹人轮女干致死。
祖孙两人死相极其惨烈,家中更是被翻箱倒柜,一片混乱,家禽和粮食更是一粒不剩,甚至连锅碗瓢盆都被扫荡一空。
显然,造成这桩惨案的是不知哪里来的流民。
经此一事,原本对流民还有那么一丝道德救助感的村民们态度急转而下。
连老幼都不放过,抢了东西还要杀人的流民哪里还能算是人?简直连畜生都不如!
这桩惨案激起了民愤,村民们在气愤凶手的残暴之外,更是害怕这样的灭门惨事发生在自家头上。
盛怒之下的村民被恐惧裹挟着,激进地将以前收留做短工的流民都赶了出去。
如此一来,虽然隔离了危险分子,但也激化了村民和流民之间的矛盾,失去了生存空间的流民少部分离开了北李村,但更多的是逃到了深山。
这些流民成了北李村的一大安全隐患,害怕惨案再次发生的何宁再也坐不住了,一方面和自家老爷子商量着向里正建议组建巡防护卫队,另一方面又写了信交给李管家,通过李家和三皇子的人取得联系。
在等待回信的这段时间里,何大爷和村中各姓长辈们经过商议,在村子里组建了几支巡防护卫队,一天十二个时辰巡查村子。
由于村里的青壮已经被征兵调走,这几支巡防护卫队的成员多是由年纪不大的小子和双儿组成,硬实力和流民相比是绝对不够的。
村民也不指望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搭把手,只要看到可疑的人呼喊两声,唤起周围居民的警觉便可。
关乎生死的大事,即便周围的村民再怕也是要拿起农具冲出家门的,否则,今日你贪生怕死不出家门,他日万一自己家中遭遇贼人,怕是也有人不来帮你。这样的道理,谁都懂。
巡防护卫队的成立让何宁稍稍送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更加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了。
如果事情顺利的话,过不了多久,他就要南下了,中间这段时间,他要竭尽所能,将自己以往思索过的改良农具的方法和图纸整理出来,留给自家还有镇上王章沐家以做参考。
这些图纸中,有些是他已经思索成型,就缺动手组装的;也有一些是仅有个改良的大致方向的;还有一些是他的“奇思妙想”,多是针对农具等生产工具的。
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都是能多活几口人的。何宁只恨自己以前为什么不花一些精力在这上面,以至于,如今现实让他不得不正视饥荒时,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有多么的捉襟见肘。
夜以继日,紧赶慢赶,在收到回信的前一天,何宁终于制出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品。
休息了没两日,何宁将手头的事情交代好,便随着三皇子派来的小批军队南下了。
但整个夏国却在他离开后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使得无数本该在战乱和饥荒中悄无声息死去的生命有了存活下去的一线生机。
而这一切,都源自何宁留下的那台手摇式纺纱机。
战争和饥荒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富贵者剥夺更多财富,强者掠夺更多力量;同时,也使得穷困者被剥夺得更贫穷,弱者被压迫得更无力。在成千上万的流民饥寒交迫的时候,积累富裕的世家大族仍有足够的积蓄和粮草来招兵买马来供养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这些富足的积蓄和粮草不会因为良心道德或是对生命的敬畏而成为流民的救助物资。
上层社会之间的社交货币是利益,利益流通所构建的互利互惠远比道德援助牢靠得多。
而手摇式纺纱机的出现为上下层社会之间增加了一条利益流通渠道,也许它会使得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的压榨和剥削更加过分,但在连食物都没有,生命都不能保障的时候,你还有被压榨和剥削的价值,就意味着你能活下去。
何宁临走时献上的手摇式纺纱机,被认识到其重要性的三皇子一派分发给支持己方的世家大族中大力推广。
要知道,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布匹是可以当作流通货币的,农耕人家可以用布匹抵免徭役,交换生活用品,送礼的时候送布匹可是直接等价于送钱的。
可想而知,手摇式纺纱机一出现,在世家大族中引起来多大的轰动。
被赐予的家族无不将其当作宝贝,秘之不宣,一方面赶紧让家族中养的匠人加紧仿制,多多益善;另一方面又买更多的人口培训纺织技术,置办纺织厂。
在手摇式纺纱机还没有被彻底推广的时候,抢占先机便意味着抢占利益,这项技术能多瞒一天,就能多赚一天的利益。是以,相比起雇佣纺织人员,还是买人调/教更符合长远利益。
但这种情况也只是发生在推广初期的,等到手摇式纺纱机的制作不再是秘密之时,便是纺织厂大肆建立之时,也是工人需求更多的时候。
若是在和平时期,何宁倒是十分乐意公开这项技术。但是战争时期,怀璧其罪何宁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想要用这项技术养活更多的人,唯有将其交给当权者。而当权者难免首先用它换取更多的利益,接下来才是考虑惠众民。
三皇子想要凭借手摇式纺纱机换取更多领地中世家大族的支持力量,但也不会忽视流民越来越多影响社会安定的现状。
手摇式纺纱机的制作最多也就在头一年是个机密,之后必定是会公开流传的,那时候,才是雇佣关系兴起的时候,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
至于后续更深的社会影响,何宁目前是没有精力顾及的,连续将尽一个月的奔波赶路,已经使他疲惫不堪。直到出了夏国的边境,深入了南蛮的疆域,才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认真地观察着这片陌生的土地。
虽然作为一个受过21世纪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士,何宁曾经或多或少自视甚高过,但经过在这里的几年生活早就将那点莫须有的傲气给磨平了。他早就认识到现代学到的知识并不是万能的,没有足够细分的市场配合,何宁学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毫无用武之地的。然而,学到知识并不是学习最大的财富,建立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站在一定的思维高度才是。
面对战争和饥荒,何宁没有足够的权势来掌控时局的发展,却能凭借手中的技术给战争中的流民多一份生的可能。
但粮食的生产力低下才是灾难的根源,没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即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养不起更多的人。
这个没有玉米,没有番薯的时代,粮食作物不仅低产,还挑沃土,需要精心伺候。税负稍一增加,农户便压力大增,生存艰难。这也使得灾难总是伴随着饥荒。
百堵不如一疏,何宁没有更好的办法,筛选良种提高产量需要时间,但如今每耗一天便有成百上千的人可能饿死,何宁不愿意干耗着,只能用笨方法,跑更远的地方搜寻良种。
而为什么往南走,也只是因为何宁依稀记得番薯似乎是从菲律宾传到国内的,至于这种美洲土特产能不能被何宁碰到,就看他的造化了。
人是渺小的,但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一个曾经见证过世界究竟可以美好到什么程度的人,何宁想告诉这些被战争和灾难驱逐了希望的人们,未来真的是美好的。
第60章 大航海
寻找新作物的过程并不顺利; 历经的时间也远比何宁想象的久得多。
更令人诧异万分的是; 何宁发现这个世界的地理风貌很有可能并不同于前世国内的情况,若真如此,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五大洲四大洋都成了未知数,他前世所熟知的那些外来高产作物是否还存在; 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都成了不确定。
但往好了想,也未尝不会存在一些他不认识但又十分高产的作物。
其次,在没有普通话,没有国际通用语言的时代,交流的障碍被无限放大。
一开始,他们还能找到当地能听得懂夏国语言的人聘做翻译; 随着越往南行; 懂夏国语言的人越发难找,沟通便越发困难,直到抵达最南部的南疆国,因为两国有过使节的拜访交流,倒是有一些会夏国语言的; 但这些人不是南疆的官员,就是被供养的清客。即便他们承接外包业务; 何宁一行也不放心聘用。
如今,夏国正处于内战的虚弱时期; 南疆是否知道,或是知道多少,何宁不清楚; 这样的消息绝不该从他们的口中漏出去。
面对多方势力的打探,他们只能自己摸索着学习当地的语言,谨言慎语。
好在同行的小分队里有熟知南疆风俗的人员,不仅避免了不少可能引起纠纷的误会,也加快了他们熟悉南疆的进程。
何宁一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粮食作物,虽然他自己暗中还有出海寻找的意向,甚至他们的队伍中就有当初向三皇子要求的造船技术人员,但为了安全着想,若是能在南疆本地找到合适当然更好。
因此,何宁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将南疆的大多数可食用的植物认了个遍,受限于落后的信息技术和交通状况,整个行程下来,何宁几乎跑遍了南疆有人聚集的地方。
然而,收效甚微。
优良的粮食作物没有发现,倒是收集了不少可以制成调味佐料的植物种子,以及少数可能适合北方种植的水果种子,其中,最让何宁满意的就属各种辣椒了。
没有找到心目中优良作物何宁虽然不免失望,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南疆与夏国之间并没有被高不可攀的群山高峦或是一望无际的宽阔江海等天然屏障所阻隔,最难走的路除了翻山越岭,便是一条绕了将尽十天才找到一个渡口的大江。加上两国每隔几年便有使臣来往交易,使得两地地域虽然南北跨度极大,但主要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品种并无不同。
看来,想要有所收获还是要出海寻找。
在南疆的一年,何宁除了寻找作物,还大致摸清了整个南疆的地貌,关于出海的事情也是多有打听,心里已经有了章程。
事情比他预料中最差的情况好不少。生活在南疆南部海岸线的渔民经常出海,对附近的岛屿情况了解不少。
从这些渔民人口相传的信息中,何宁还真找到一条航行一周左右便能登陆的岛屿,重要的是这些岛上有居民,即便那座岛上没有他要的东西,但有人就有路,他可以从岛上居民那里得知更远的地域情况。
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海面,何宁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会成为大航海探索世界的一员,想想历史上大航海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何宁不禁热血沸腾。
这边何宁大航海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而远在北方的夏国,像一只正在经受涅槃的凤凰,战争的洗礼使她痛苦,也让她浴火重生。
夏国,定中镇。
定中镇地处中原,早早地便被三皇子占了下来,是三皇子系打天下的大后方,有当地名门望族几代人的支持着,三皇子在中原的势力根系已经扎了根,牢牢地掌握了整个中原的动态。
作为大后方根据地,三皇子自是十分重视基地建设和流民安置工作,经过三年的整治,中原的流民十之□□都得到了良好的安置。
有些得知家乡脱离了战乱的也被当地的县衙检查了身份后重新分发了文书;有的想留在中原混口饭吃的,也被当地的县令打散分配到属下各村开荒种粮;还有一些手巧的妇女被当地的纺织厂招了去做工,虽没有工钱,却能每日得些粮食,即便不多,仍能养活一家子。
然而,仍有少部分人当初为了躲避战乱而躲进了深山的,由于信息不足,错过了重新拥有良民身份的热门时机。
好在,这样的人并不多,要想回到山下生活也并不困难,只要配合调查,交代清楚自己的身份,没有犯过罪大恶极之重罪的,还是可以安定下来的。
毕竟,夏国想要恢复生力,休生养息,目前最缺的便是人力了。
北李村。
知道何宁离开真相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村民都以为他是被征做士兵上阵打仗了,唯有何家以及村里真正举足轻重的族老们才多少知道些□□。但最多,也只是模糊猜测何家孙子何宁被三皇子看重,派出去办事罢了,具体做什么事仍是不知的。即便如此,何家老小还是被这些族老们高看了不少。
但战争年代,人命如草芥,何宁能不能活着回来还未可知,更枉论以后能否飞黄腾达了。因此,族老们的这点看重也只是些面子功夫罢了,真正困难的时候,涉及到借粮问题还是没得商量的。
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青壮不是被征到了前线,便是被征做徭役,何家亦是如此。
不过,好在有何宁这层关系在,李宅也是下了功夫打点照顾的,何大柱与何大兴凭借着娴熟的木工技艺,以及对何宁手中出品器具的熟悉,被派到伊旸城参与兵工厂的武器制造了,相比起同村的其他人家已是极好的了。
实际上,以何宁对三皇子阵营的贡献,想要免除一家人的徭役,避开战乱的影响也是可以的,但那之前,他们必定是先成为三皇子的门生清客,甚至是家养技匠。
以自由为代价换取安定,在还有其他选择的时候,绝对不是何宁的首选。荣华富贵,权倾朝野尽管让人痴迷神往,却不是他的追求。
对于几代以来一直为农为匠的何家来说,消化泼天的的富贵与权势会是一场生死考验,新世界大门的后面也绝对不会是鲜花和掌声,只有无止境的利益纠葛。
何宁的选择虽然现在看来不是最好的,但长远来看,绝对是最安全的。
何大柱与何大兴被征走了,家里便只剩些老弱妇孺,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何安身上。
而何安也不负众望,挑起了何家的大梁,不仅加入了村子里的巡防护卫队,还承担了田地里的大部分苦力活。
也许是由于身体内有一半草原北猛族的血液,也许是由于双儿的身体特征,何安在正直成长的年纪,不仅比女人强壮有力,身体素质更是超过了一般男子。饥荒两年多,人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何安硬是抽条儿般长到了几近一米八。
然而,匮乏的食物终究在这个本该健壮成长的人儿身上留下了痕迹,十八岁的何安空有一个大高个儿,却瘦得让人心疼,要不是那挽起的袖子露出手臂上包裹着的肌肉有力而坚硬,还真让人害怕他哪一天被一阵大风刮跑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