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乔入农门-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肖掌柜还忙着茶楼里的生意,给他们上了茶和点心,就先去忙了。
乔墨默默的在心里算账。如今的西瓜差不多都是花皮瓜,别家的不知道,自家地里的瓜个头不小,寻常的也六七斤,大部分十斤到十五斤,少有的二十来斤。一百个瓜,按一个瓜十斤来算,也有一千斤。一斤十四文,那么就是十四两银子!
“阿正,好多钱!”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第55章 盖房不忘卖西瓜(2)
林正在先前听他说十四文一斤时就很吃惊,这会儿听他一算,更是震惊。刚刚结束的抢收,麦子和稻谷花了多少心力,一亩地才得多少,哪知这西瓜种的虽少,却这么值钱。
乔墨想的却是,既然种西瓜这么赚钱,怎么种者还这么少呢?若不是物以稀为贵,哪怕西瓜再好吃,价格也不会太高。
林正知道他的疑惑,解释说道:“你忘了你在买西瓜种时那店主说的话了?这边虽有人种,但不表示种的好,就我来看,就算不论瓜的好坏,哪怕是产量,他们都没咱们家的产量高。何况那些种瓜的人,多是给大户人家劳作,西瓜毕竟有风险,地里的肥跟不上,不知怎么种,能不能结瓜尚且不知,结的瓜不大也不甜,所以即便西瓜种买得到,也没多少人去冒险。”
再一个,现在的人没什么经济作物的概念,总认为自家地里种上麦子玉米之类的粮食更保险也更安心。
乔墨笑着说:“还是我的功劳,我就说,沙地种西瓜准没错。今年种的少,每亩留苗也保守,等明年多弄些肥,多留苗,产量肯定更高。”
“嗯。”虽然乔墨不会种地,但脑子里想法多,林正对他的意见多是支持。
一盏茶吃完,肖掌柜来了,身后还跟着三个人。
肖掌柜先将乔墨两人介绍了,然后才介绍领进来的三个人:“这位是吉祥酒楼的刘掌柜,这位是吴记货铺的吴掌柜,这位是城中宋家的张管事。他们听说乔公子家的西瓜成熟,都有意向,我就给一块儿领来了。”
“三位请坐,先尝尝我们家的瓜。”乔墨对谈生意并不擅长,但却知道卖吃的东西都得先让顾客尝尝味道。
把之前准备留给方锦年的西瓜取了一个来,切开,一人分了一块。
西瓜的质量没得说,三人都很满意,这比他们预期中要好很多,价格虽说偏高,可这瓜熟得早,又沙又甜,还是很值得。
乔墨观察了几人神色,笑着说:“先前已经卖给茶楼一百个瓜,这先头熟的也就剩的不多,大概还能有一百个。等到大熟,还要十天左右,那时能有七八百个瓜。等头茬摘完,再过一个月,会成熟第二茬,若是各位有意,也可以提前预定。这次的瓜价是每斤十五文,下回的价钱要便宜些,每斤十二文,晚茬的瓜暂且不定价。”
给茶楼十四文是友情价,给他们当然要高上一点。晚茬的瓜虽说一般比头茬味道差点儿,可还没种出来,价格不好定。
“只剩一百个了……”众人对价格并无异议。
吴掌柜有点皱眉,觉得少了些。他家的铺子卖的东西很多,瓜果点心,什么熟了卖什么,本打算买一批早熟的瓜赚笔差价。
吉祥酒楼就是方锦年所开,买瓜是做水果拼盘,丰富酒楼的菜色。刘掌柜听了乔墨的话,心中一盘算,便说:“那我就要五十个吧,等十天之后再要两百个,另外晚茬要三百个。”
若非还顾及着另两个买家,刘掌柜就不止要这点儿了。
一犹豫就被抢了先,吴掌柜想抢下剩下的五十个,又怕得罪了宋家的张管事,只好说道:“这瓜也太少了,剩下的给张管事吧。十天后给我送两百个。”
晚茬的瓜到底不如头茬,吴掌柜怕味道不好,便没预定。
张管事等他们都要完了,才不紧不慢的开口:“我们家几位主子都爱吃西瓜,多谢吴掌柜相让,那剩下的五十个我就要了。十天后的瓜,要两百个,另外晚茬瓜,暂时先要一百个。”
一旁的肖掌柜早拿来了笔墨纸砚,一边听一边写下了文书,彼此看过没有异议,便签字画押,以为凭证。
乔墨进了一趟城,做了这么大一笔生意,几乎将地里的瓜都销完了,不禁眉开眼笑。他当即决定,明年要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亩产,再赚大钱。
翌日,林正雇了于老头的车,请了李家父子一道去地里摘瓜。
时辰尚早,除了建房子那边热闹,路上并见不到什么人。
一行人到了地里,将车停在地头,取出早就准备好的深口竹筐,往地里摘瓜。摘瓜的工作主要是乔墨来做,其他人没做过,不好分辨西瓜是否成熟。
乔墨一个一个的摸过去,林正跟在后面摘,将竹筐装满后李大叔和李良就将竹筐抬到车上。车的两侧有挡板,只需要用竹筐将前后堵住,车上铺上足够的稻草,便能直接装瓜。一车大概装一百个,借来的车加上林正自家的车,刚好能把这次需要的西瓜一次性都运去。
另外又特意多装了几个瓜,是给肖掌柜的谢礼。
乔墨一共摘了整整两百零五个瓜,地里还有几个熟的,他专程留下自家吃和送人。
同时乔墨也没忘了交代林仓叔:“叔若是口渴了,只管摘个瓜吃,自家种的,几个瓜还是吃的起。还得劳累您再辛苦一个月,等西瓜大熟后我也不打算腾地,打算再让它结一茬。”
“只管放心,我肯定照料好咯。”林仓叔笑呵呵的应承,并不说摘瓜吃的话。
若在先前不知情可能就吃了,可刚才无意间听到他们说话,一斤西瓜竟然十五个钱,一个六七斤的西瓜就能卖一百个钱。这东西可真够金贵的,他哪儿舍得吃啊,省下一个瓜,就能割三斤多的肉呢。
乔墨看出他舍不得,也没再说,反正到时候直接送两个就是了。
一行人赶着车往县城赶,怕西瓜磕破,走的并不快,到县城时都快正午了。先去茶楼送了瓜,然后送了吉祥酒楼,最后找到宋家。
起先乔墨并不知道,还是后来打听了才得知,这宋家在县城里是很有名望的书香世家。其家自曾祖开始耕读,中举做过四品官,后来致仕回乡办了书院教书育人,算是一方大儒。
宋家举办的书院叫鹿鸣书院,是县城书院里最有名望最大的一家,不止本地书生,还有许多外地学子前来求学。
如今的院长是宋大儒的孙辈,虽中举,却未出仕,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宋家还有一代小辈,其中嫡长子宋博,年方二十五,已中了举人,只因家母去世回乡守孝,错过了殿试。
打探消息时,乔墨没少听人夸赞这宋博,俨然文曲星下凡。
想想挺有点儿奇妙,这么一门子书香,竟个个爱吃西瓜,尤以宋博为最。听说这个习惯是遗传了其曾祖,每年宋家都要专门采购好些西瓜,还做过好些有关西瓜的诗词画作。
车到了后门,敲门后,宋家的下人言语含笑,问明原由就请了那张管事过来。五十个西瓜,当场称重,因乔墨特意将一些个头大的选在这几个竹筐内,所以称重后是六百五十五斤。
“算个整数,六百五十斤,一共九千七百五十文。”乔墨抹掉了称重上的零头,并未将钱数的零头也抹去。宋家这样的大家,又不缺那几个铜板,抹一笔是个态度,他又不嫌钱多的烫手,何必穷大方。
张管事当即付了钱,九两银子,七百五十个铜钱。
送完了货,乔墨抬头看看日头,干脆说道:“都晌午了,吃了饭再回去吧。”
吃饭几个人都没异议,可吃什么却有不同意见。
乔墨原本想请李家父子去馆子里吃几个好菜,可他们一听就说不划算,转脚就要去面馆子吃面。乔墨知道他们是节俭惯了的,觉得吃面又便宜又管饱,可这段时间家里忙着建房,又收西瓜,没少麻烦李家,好不容易来次县城总不能不吃个好饭吧。
“听我的,咱们下馆子!”乔墨强硬的拍了板,还玩笑说:“李大叔,李良哥,可别怕没钱,咱们卖了那么多西瓜,几个西瓜就足够咱们在馆子里吃顿好的了。”
一句话说的李家父子都笑了,也就不再反对。
林正抬手擦去乔墨脸边蹭到了灰,说了家馆子,几个人就过去了。
进去后,乔墨怕李家父子客气,便自己做主点菜。点了个红烧肘子、清蒸鱼、梅菜扣肉、肉末茄子、家常炒豆腐、素炒青菜。因着习惯,除了乔墨吃米饭,李家父子和林正都要了一碗面。
虽然只有五个菜,但分量都挺足,几个人也是胃口大,何况又是一桌过年才能吃到的丰盛菜色。几个人也是饿了,风卷残云般,将所有东西都吃的干干净净。
乔墨去结账,抹了零头的几个铜板,一共五钱银子。
五钱银子,还真是两三个瓜的钱。
一旁的李良见了,忍不住咋舌,不是自己的钱都觉得心疼。
五百文啊,可不是个小数,一顿饭就没了。可又一想,这钱是人家挣的,而且乔哥儿特别会挣钱,想怎么花是人家自己的事,倒是自己,沾了光,一顿吃够了油水。
回程的途中,乔墨坐在车上算账。
茶楼的一百个瓜是九百二十斤,算九百斤,一斤十四文,收钱十二两六钱银子。吉祥酒楼要了五十个,同样是方锦年的生意,虽说先头有文书,只不过是当着另外两人不好单给其降价,因此实际也是按每斤十四文,六百一十一斤,抹零,收了八两四钱。
加上宋家的九两七钱五分,再算一笔总账,今天一共卖了三十两七钱五分。
☆、第56章 新宅配着新家具
西瓜的收成很好,卖的也很顺利,利润也出乎意料的大。乔墨兴奋之后,再次将注意力放在新房的建设上。
在西瓜全面成熟之际,新房完工了。
乔墨和林正站在大门前看着刚刚竣工的房子,周围也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村民。原本关于林正家建房的话题就一直没断过,到真正完工的这天,更是令村民们议论纷纷。
这是一座小四合院。
原先乔墨的设想有些地方不合理,亦或者建造出来显得不伦不类,那位专业人士一一进行了说明。后来乔墨见对方说的有理,干脆让对方出了图纸,觉得不错,就按对方的图纸建造了。
大门在东南角,进去迎面就是一道影壁,影壁上的图案是荷叶莲花鲤鱼。
绕过影壁往左走就是院子,南边靠着院墙的是三间倒座房。正对着倒座的是三间正房,一明两暗,特地在东边加了半间耳房,与正房相通,西边则在房子与院墙中间留出了过道,北面墙上开了小门,直通院后,院后是保留下来的菜园子。院子左右两侧各是两间厢房。
房屋地基比院子的地面稍高一些,修砌了一层台阶儿。
院子按照乔墨的要求,除了四角空出以栽种花树,剩下的地方全部拿青砖铺满,主要是为了以后晾晒粮食方便,下雨天也免了泞泥。倒座房与西厢房中间相连的一段院墙上开了个门,足以走车,通过这门出去便是一个大院子。
院子与四合院大小相仿,在西南边开了个大门。南边靠墙搭着马棚子,堆着很多草料,鸡舍也建在南墙的一角。北面西面又各盖了几间房,这些是为竹编作坊准备的。到时候要招人做工,不论是竹子材料、成品,乃至工人做活都需要地方。
乔墨不想把这些东西放在四合院里,太杂乱了,何况人来人往的。
新房子建成并不是当天就住进去,而是要挑吉日,还要请客吃饭做乔迁之喜。一同跟进来参观新房的村民不少,个个看稀奇一般的东看西望,又数着有几间房,又算着用了多少砖,又说着雕花大窗多么精美漂亮等等。
春阿嬷也跟在人群里,却不同旁人的羡慕,而是越看越嫉妒,越看越心痛。
偏生有人在旁边啧啧咂嘴,算着这座宅子花了多少银子,引的旁人正想猜测。
“瞧瞧,这么气派,听说叫四合院,京城那边都是这样的宅子。数一数,上房有三间半,左右加起来四间,南边还有三间,一共就十间半呢。还有这么个院子,哟,真是糟蹋,全用青砖铺的。”
“这算什么,那边还有个大院子呢,也有五六间屋子呢。”
“林正家发财了呀,盖这么大的宅子,在这十里八乡可是头一份儿吧。这宅子,怕是要……一百两?”
“一百两够做什么?怎么也得二百两银子吧。”
“你们听没听说,林正家买下的那片沙地种了两亩西瓜,说是卖了好几十两银子呢。乖乖,那哪儿是西瓜呀,倒是一个个大金蛋啊!要是咱们也能种西瓜,也不指望盖这样气派的宅子,能给儿子盖两间青砖大瓦房就足够了。”
“光靠种地哪里盖的起这样的房子,这都是乔哥儿舅舅心疼他,专门给了一笔钱让他盖房子的。”李阿嬷听的不耐烦,冷着声打断众人议论,又说:“你们也别只是眼红,人家林正和乔哥儿又会种地又懂得做生意,手里赚得到钱,自然比咱们好过些。再说了,他们过的好了,可没忘了乡亲们。”
“这是怎么说?”一听这话,立刻有人追问了。
“急什么,过几天乔哥儿自然会跟大家说。”李阿嬷刚才只顾得为乔墨说话,不妨说漏了嘴,想到乔墨他们山还没买,怕说出去横生事端,便用话含糊的敷衍过去了。
等着看完新房,看热闹的都散了,乔墨与林正却不能闲着。
两人赶着车去瓜地,除了借于老头的车,又借了林家族里三叔公和里正家的车,照例请了李家父子帮忙。上次卖瓜三家分别定了两百个,茶楼的肖掌柜前几天专程派人来,要了一百个,这么一算就是七百个瓜。
满满四车西瓜运到县城,分别送往几家。
这次的价格给茶楼和酒楼是九文,给宋家和吴记货铺是十文,一共进账八十八两五钱。
回到家,又从地里摘了二十个瓜,分送林阿爹家与李阿嬷家各三个,又给族长、里正以及胖婶、于老头、林仓叔每家两个。因为李雪已经出嫁,便往林大庆家也送了两个。
一下子送出去十八个瓜,乔墨林正还没心疼,李阿嬷和林老嬷先心疼坏了。
可不是,有心人给算一算帐,十六个瓜就按每个十斤来算,每斤十文,那就是一两六钱银子呢。林正家可真大方!
不同的时,李阿嬷心疼是觉得他们手里散漫,不会过日子,林老嬷则是心疼那些银子。因着林正建新房,林老嬷已经眼红的不行,眼下见他们种西瓜发了大财,又被有心人挑唆两句,怎么也坐不住了。
这时乔墨还没功夫顾及林老嬷的心思,他正和林正查看自家新修的地窖呢。
先前老房子就有个地窖,都是储藏白菜萝卜红薯什么的,不算大,也粗糙。这次建新房,林正先想起来,特意重新建了个地窖。地窖入口就在倒座房内,这边的三间房,除了挨着大门的一间做厨房外,其他两间都是做仓房,面积挺大。
地窖口在西墙边,紧贴着地面以一块厚木板做门,盖上之后严丝合缝。
将木板拉开,可轻松的并行两人,铺设整齐的台阶直通窖底。
整个地窖就建在院子的天井底下,面积比三间正房加起来还大,拱顶、四壁乃至地面皆用青砖,并在正中间用拱形墙体做了隔断,也是为分担承重,防止坍塌。
乔墨看着眼前的地窖很是喜欢,地方大,储存功能也强大,不仅能储存冬菜水果,还能藏冰呢……不行,若是冬天藏了冰,那同在地窖里的萝卜白菜就该冻坏了。看来,若要存冰,果然得单独建个地窖。
他刚把遗憾一说,林正就笑了:“没事,你忘了咱家还有个旧地窖。等闲暇功夫,把旧地窖重新修一遍,还能赶上今年冬天藏冰。”
旧地窖因为是存放冬菜,原本在旧宅子的马棚边上,现今那地方早拆了。旧地窖虽没回填,但也放着没管,入口在那边院子靠东墙的地方。整个地窖是l形,窖口正方窄小,用梯子直通往下,主体正好在西院之下。
这种地窖是农家最常见的样式。
乔墨虽没下去过,可也站在边儿看过,不说一览无余,可空间确实不大。
“那可是大工程,等搬了进来就赶紧请人挖,得扩两倍才行,深度也要增加,窖口也得改。另外我也想在那边的院子离挖口井,不然吃水太麻烦了。”乔墨只觉得时间紧迫,总有做不完的事儿。
要操心着西瓜晚茬的收获,又要操心夏收时的粮食往外卖,新家还要各种家具,也要栽花种树,紧接着入秋,各样庄稼又要陆续成熟。更别提他每月还要往茶楼送货,又打算开铺子,办竹编手工作坊。
尽管如此,却觉得日子很有奔头,起码每天都不是虚度。
林正原本没想过打井的事,可房子建好后,也觉得该有一口井。
“听说小杨村有个很会打井的杨老汉,明天我去找找看,若是旁边院子里能出水,就打一口井。”
林正本就不是抠门吝啬的人,更何况眼下虽盖了新房,可今年收成好,西瓜又是一笔大进项,每天再累心里都是甜的。有了钱,自然不能死攥在手里,一定要让自己媳妇尽量过的好,过的舒心。
地窖通风了一天,随后乔墨便将地里已熟的一百多个瓜全都摘了回来,放入地窖,免得烂在地里。
这些瓜他也不准备再往县城里运,留着自家慢慢吃,或者邻近村子有人想要一两个,零散的就卖了。
之后就是等待吉日入宅。
李阿嬷帮着看了日子,一连几天都不行,直到初六才是宜入宅的吉日。
乔墨两个也不急,先去王木匠家看看家具做了多少。在建房时就请了王木匠打家具,乔墨虽然会竹编,可大件东西很花费时间,又得现学,何况作为床来说,仍是木头的实用。
王木匠的动作挺快,活儿也做的好。
家具都是按照乔墨的要求做的,一个两米的大床,做了个略带弧度的床头,并没什么繁复图案,只是打磨光滑刷了层漆。一排衣柜,尺寸都是丈量了房屋再做的,保证大小合适又美观。衣柜里面的空间分割,乔墨直接参照了现代设计,主要是收纳起来方便,找起来容易。
除此外,桌椅凳子,供桌条案。
再者,正房三间做了隔断,东边一间连带半个耳房做卧室,明间儿接待关系亲近的亲友,西边那间就当个书房。因此书房的一应家具也做了准备。
平日里家中来人进厨房。
厨房选在倒座,一排三间很阔朗。在房屋中间儿用齐腰的砖墙半隔,进门的这边做个小饭厅,里头是柴灶做饭,也并不拥挤。
万事齐备,终于到了初六这日。
☆、第57章 喜迁新居惹注目
天才蒙蒙亮,已有好些人来到李阿嬷家。
领头的是几个熟人,如孙海、李喜、里正家的林昌,他们都是与林正关系交好的同辈人。再有,于老头家的于文于武,老吴叔家的吴大吴二,王木匠家的王大牛,林仓叔家的林树,加上李雪夫君林大庆,都是特地来帮林正乔墨迁新居的。
“哟,来的真齐啊,今天林正可是说了,酒肉管够。”李良打趣了一句,如其他人一样,对林正真是羡慕的很。这才多久啊,娶了个俊俏又会赚钱的夫郎,买了田买了地,盖了新房,等再添上个大胖小子,就圆满了。
“肯定管够。”林正自然高兴,当下没多废话,将众人一一指派了差事,大家就忙了起来。
先将新做的家具抬进去,安装好,然后是箱子衣物被子等等,其后便是粮食杂物,这些直接放进倒座房。大件儿笨重东西都是身强力壮的小子汉子们干,李阿嬷领着秋哥儿李雪和乔墨做些琐碎事,各处整理归置,最后还要再打扫一遍。
人多力量大,两个时辰就忙完了。
新居第一顿饭吃的也热闹。
在院子里摆了六桌,除了来帮忙的十来个人,还请里正和族长,以及好多关系不错的村民,每张桌子都坐的满满当当。随着一阵劈里啪啦的鞭炮响,酒菜上桌,六个凉菜六个热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分量十足。
一吃一闹,一两个时辰才散场。
其间也发生了件小事。
作为林正阿爹,今天自然也来吃酒,不仅他来了,林老嬷与林福李水莲三个都来了。席吃到一半,不知林老嬷跟林阿爹说了什么,林阿爹黑沉了一张脸,死命将其拽走了,席也没吃完。倒是林福与李水莲两个,竟像没事儿一样,只管坐在那里大吃大喝,毫无顾忌。
作为主人家,发生的一切自然有人告诉了乔墨,只是日子喜庆,实在不想破坏气氛,便当做不知道,不予理会。
看着堆成小山的盘子碗筷,若非有李阿嬷等人帮忙,乔墨绝对得累死。好容易忙完,收拾干净,送走了李阿嬷一家,乔墨与林正四目相对,都笑了。
两人携手,在黄昏绚丽的晚霞中静静的看他们的新家。
及至卧房,乔墨兴味盎然的为林正介绍衣柜的各处细节与好处,又说着房中的摆设格局,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眉眼弯弯,仿佛满天的星子都跌落在里头。林正不受控制的抬手摸上去,在他的惊愕中,低头吻住那柔软温热的嘴唇。
这一夜只恨春宵苦短。
次日,乔墨起迟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