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北杂货-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很快的马氏茶叶行那边也跟着掀起了一股促销抢购热潮。
然后很快的,罗用就被人领着在所有几个茶叶铺子走过了一遍,这些铺子的店家确实也都很给罗用面子,一个个纷纷都松了口,言是便按王记那边先前的价钱与他们结算。
待罗用走完最后一家铺子出来的时候,外头街道上已经有人牵了骆驼过来装货。
这些胡商生活在这个年代,这辈子大约还是头一回见识到这么大规模大幅度的打折促销活动,一个个笑得都跟捡了钱似的。
今日的事情,自然也是在罗用等人的计划之内,茶叶此物,眼下虽然在瓜州沙州这一带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西域那一片的市场可都是还没有开发过的。
想要让这些胡商挖空了心思卯足了力气去开拓新市场,不给他们留出足够多的利润空间肯定是不行的,利润越大,这些胡商就会推销得越是卖力,待到西域那边的人都已习惯了喝茶,知道了茶叶的好处,他们这些茶叶行真正挣钱的时候也就到了。
这一次的茶叶大促销活动,在常乐县闹出很大动静,有些人甚至还快马加鞭跑到晋昌敦煌等地,通知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是生意上有往来的商贾富户。
直到夜幕降临,还不断有人来到常乐县城,也亏得他们这一次从南方运来的茶叶足够多,就是这么个卖法,一时也不怕卖空了。
有些人动作慢些,当天没赶上,第二天一早,便又有一群人到县衙寻他们的友人罗三郎去了。
结果那守门的差役却道:“县令公务繁忙,今日无暇见客。”
然后又从袖子里摸出几张巴掌大的纸条:“你们带着这个纸条去茶叶行,与罗县令亲去无异。”
众人接过那纸条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个大字:“五五折。”
后边还有三个略小的字体:“友情价。”
上边是一行小字:“此人乃罗某好友,请予:”
下边也有一行小字:“此券请于贞观十三年八月三十日之前使用,过期无效。”
第289章 长治久安
罗用确实比较忙,他跟他的那些弟子这几日正在尝试批量生产指南针。
指南针的原理并不复杂,从前读书的时候,学校也曾教过手工制作简易指南针,只需一根绣花针一块磁铁,再有点纸片棉线之类的,便能做成各种指南针。
但若是想做得精细耐用些,还得在那一根指针上多花一些功夫,主要就是指针的锻造以及充磁。
磁铁这个东西自古便有,汉以前,人们管它叫做“慈石”。
在发现磁铁的地方,往往也能发现铁矿,古人认为石头是铁的母亲,石头也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石能够吸引子女集聚在它身边,不慈的石头则不能。
唐初这时候的人多管磁铁叫磁石,也有入药的,不过寻常小药房也不怎么买得着。
罗用自从来到这常乐县以后,听闻这时候的胡商在沙漠中行路,大多都还是沿着前人的足迹行走,只有少数人懂得辨认方向,拥有司南这种贵重器物的商队很少。
他便是从那时候开始托人寻找磁石,今年秋里,果然有胡商从南边与他带来不少。
罗用买了这些磁石,和乔俊林一起鼓捣起了指南针,只可惜他俩都不是专业人员,做出来的成品都比较简陋,也不能确定是否可以长时间使用。
这回衡致过来了,听了罗用说起指南针这个东西以后,他便一股脑儿扎了进去。
另还有几名弟子与他帮忙的,罗用也常常过去指点意见,看着他们干活,有时候自己也要上手。
外头的茶叶减价大促销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师徒几人便在县衙后头,整日里叮叮当当的,做着匠人活计。
除了指南针,罗用还打算画些地图,一个没有地理知识的人,即便是给他一个全世界最好的指南针,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隋时,裴矩曾为隋炀帝绘制《西域图记》,其中囊括了胡商们的几条行商路线,以及西域四十四国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这本书现下不知生在何处,罗用在短时间内,应是无缘得见。
除了指南针和地图,还有语言也很重要,来大唐经商的胡人大多精通汉话,而汉人却嫌少有会说外语的,不会外语的话,一走出去那就是个睁眼瞎。
没错,就是走出去。除了被动地接受胡商们带来的信息,罗用希望大唐这边也能有一些人走出去,到广褒的西域世界去寻找利润,开拓眼界。
这也是这一回唐俭到来以后,罗用与他说的第一件事。
茶叶买卖固然重要,但改变眼下唐与西域各国胡商在贸易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局面更加重要。
罗用与唐俭言明了自己的计划,唐俭听闻之后很是震惊,他一早就看出来这离石罗三郎的眼界较之常人宽广,却没想到竟然宽广到这般境地。
然而这件事却并非唐俭能够做主,他也知道要做这件事,其中难免会牵扯到许多利益结构,还有那朝堂之上的治民之策。
在经商一事上,中原王朝向来都是采取的重农抑商、胡汉有别的政策。
当权者对胡商采取怀柔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西域各国胡商来唐,促进市场兴盛,在政治与经济方面多有好处。
对本国国民的重农抑商政策,则有利于安定社会,保证粮食出产。
也正是在这样的政策之下,胡商们越来越活跃,本国的商贾却往往不得伸展。
在这种大环境下,罗用竟说要鼓励本国商贾向外发展,要开设学校,教他们看地图学番话,这个设想着实太过大胆。
这一天晚上,唐俭在屋里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他思索着如何在不触动太多人利益和敏感神经的前提下,尽量做成这一件事。
让大唐男儿的足迹遍布整个西域,这件事光是想想就令人热血沸腾。
唐大人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决定将这件事轻描淡写。
他在公文中讲述了常乐县这边的现状以及茶叶买卖的进行情况以后,又提了提胡商的事情,言是河西走廊这一带胡商颇多,胡商们通晓汉话,在唐生活自如,而唐对于西域各国的情况却是知之甚少。
唐俭建议朝廷方面能派遣一些能人志士,到常乐县这一带来与胡商接触,最好是能跟着那些胡商一起到各条商道上去走走看看了解一下情况。
次日一早,唐俭差人将这封文书送往驿站,然后很快,它便与其他几份重要文书一起,被驿卒们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城。
长安城中,金秋八月,正是桂香浓郁的好时节,近日天气晴好,城中百姓或是忙活生计,或是出门游玩,平整宽阔的街道上,常有一些气派华丽的牛车马车驶过,引得路边行人驻足观望。
这是一个适合出门游玩的季节,长安城中的士族郎君们格外活跃,各家娘子们亦是常常相聚,明艳艳彷如一簇簇娇美的花儿。
这座城热闹繁华,欣欣向荣,仿佛没有一丝烦恼。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距离周文王定都此地,转眼已有近千年,近千年来多少风雨……
在河西走廊西端,眼下亦是热闹繁华的季节,胡商们正在陆续进入沙漠。
在敦煌城中,不少商贾请了匠人在石壁上开凿石窟,雕塑佛像,便是为了祈求这一路的平安顺遂。
敦煌莫高窟,原称漠高窟,取之沙漠高处之意,民间亦称千佛洞。
那千佛洞便坐落在鸣沙湾东麓,在沙漠与戈壁之间,百千年来,每到商道兴盛的年景,这里的香火便也愈发兴盛,匠人们开凿石壁的声音叮叮当当,不绝于耳。
这些穿行在沙漠与戈壁之间的商贾,其中多以胡人为主,唐人鲜少。
这一日,在前面过去了两个商队之后,又有一个商队缓缓向着沙漠的方向行去。
这个商队中的不少胡商都已经在敦煌定居,离别时分总是十分难舍,于是便有些拖延了。这时候若是紧着些走,今晚日落之前倒也能抵达西去的商道上第一个可以供商贾们落脚休憩的绿洲。
商队在前面走着,他们的家人在后面跟着,这一送,便要送到了千佛洞。
在那些胡商家眷之间,还夹着一个垂垂老者,那老翁年岁颇大,身上瘦得便只剩下一把骨头,手里拄着一根木杖,脚下一步一步挪着,跟着队伍行走,半点不曾落于人后。
在这个商队中,在那些牵骆驼的胡商后面,还跟着一群驮着货物的脚夫,他的儿子就在其中。
那老翁跟了一路,队伍中这个背货的青年,却不曾回头看他一眼,只管埋头走路。
今年夏里,城中一个富户要在千佛洞开凿石窟,供奉菩萨,他在这里寻了个担石头的活计,却不甚被崖上一块坠落的石块砸了脑袋,一时间不省人事。
待他醒来,一双儿女皆已被他老父卖了,十岁的女儿被一个中年胡商纳了妾,七岁的儿子也成了那家人的奴仆,前些时候因着一些事要护着他阿姊,被主人家打到奄奄一息,这青年知晓了此事,寻上门去要与人拼命,对方却与他说,只要他拿得出两贯钱,这个男孩便叫他带回家去。
现如今,这个商队便是许了他两贯钱,只要他今年秋天帮这些人背半担货物到臂多势罗国,来年再从臂多势罗国背半担货物到敦煌,他便能得两贯钱。
按律唐人是不准私自出关的,但是这个商队在敦煌经营多年,能帮他们弄来出关文书。毕竟脚夫的价钱比骆驼低得多,能听懂商队的安排,若是遇着什么事,也是个能帮忙的人手,比牲畜强。
这个商队的胡商虽也不是什么十分良善仁慈之辈,但是考虑到明年开春还要用到他们这些脚夫背货回来,总不至于平白无故害了他们这些人的性命。
前几年跟着他们这个商队出去的,也有不少人能活着回来。
第290章 新格局
去岁末,吐蕃犯我松州,圣人派遣数位将领率步骑兵五万以击之。
结果等到真正对敌的时候,唐军这边主力部队都没派上用场,牛进达带着一个先锋部队冲过去,就把吐蕃那边的人马给打了个落花流水。
现如今这件事在长安城早已传开了,大伙儿都把它当成笑话来说,传闻吐蕃那边的使者很快就要到长安城来与圣人谢罪。
国富兵强,社会安定,边疆又打了胜仗,近来这长安城中的气氛颇为喜庆。
九月十五这一日,大朝之上,圣人另宫中内侍捧出前些时日从常乐县那边运来的几坛白酒,赐与朝中百官,以示庆贺。
官员之中有不少人先前已经吃过这白酒。其实宫中的白酒也到了有一些时候了,只不过是这回因为打了胜仗才拿出来庆贺,坊间亦有胡商贩卖,价甚高,没有一点家底那肯定是吃不起。
有些个先前没吃过的,今日在这朝堂之上,便是头一回见到白酒,只见清幽幽的一盅酒水,清澈见底,酒香颇浓,饮之……
“咳咳咳……”有人被这一杯白酒呛得咳嗽不止,免不了就要被大伙儿笑话几句。
“哈哈!怕是头一回吃吧。”
“慢些慢些,此酒甚烈。”
“你们这些读书人怕是吃不得这个酒,来来来,都拿来与我吃。”
“一人便只这一杯,你还要与别人抢,怎的不自己拿钱出去买,坊间酒肆亦有此酒。”
“我若是买得起,便也不在这里与你说道。”
“我倒是听闻在常乐县那边,一合酒尾便只要两文钱,饮之略淡,与这白酒也差不离。
”
“嘶……那唐俭老儿这回有口福了。”
“凭他与那罗助教的交情,怕是不用饮那酒尾。”
“……”
众人饮酒说话,朝堂之上一片嗡嗡嗡嗡。
皇帝也不管他们,自顾自喝着自己手上那杯白酒,悠然自得地靠坐在垄榻之上,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待到众人把这杯酒吃完,内侍们过来把酒杯都给收走了,皇帝这才令人把唐俭那封文书拿出来。
“此乃唐爱卿从常乐县发来的文书,田内侍,你来念与诸位爱卿听听。”圣人言道。
“喏。”那田内侍躬身将文书接过,小心打开,然后便站在殿中,逐字逐句念了起来,声音沉稳,并不十分尖细。
唐代这时候的宫中内侍们,有识字的也有不识字的,皇宫之中并无专门教授寺人们识字的机构,但是禁得却也并不十分紧,小寺人们若得机缘巧合,遇着有人肯教的,自身又肯用功的话,那便能识字。
还有一些寺人则是成年以后才净身入的皇宫,这些人里头也有能识字的。
要说禁得最严的,大抵还要数后世的明朝,明太祖政令严明好用重典,这一点倒也不单单只是针对宦官。
同样也是在明朝,等到了永乐大帝那会儿,皇宫之中便有了专门教授宦官内侍们识字的机构,东西二厂便是出现在那个时候,郑和下西洋同样也是在那个时候。
与明代那时候相比,唐初这时候的寺人们,大抵还是要活得闲散自由些许。
不仅是皇宫里的寺人们,唐初这时候与后世几个王朝相比,整体的社会氛围亦是如此,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礼教束缚。
要说自由散漫,这皇宫里的大臣小臣们,怕是没几个人比得过唐俭此人。
自打先前因为跟皇帝争了一回棋,差点掉了脑袋,后来又因为收了人家几头羊羔,被摘了民部尚书一职,成了光禄大夫之后,这家伙就有点破罐子破摔了,似是有些无心仕途,政务亦不甚勤勉。
这回皇帝派他去常乐县,他这写回来的公文,那也是相当的自由奔放。
唐大人先是给皇帝陛下描绘了一下河西走廊的山河壮阔,再讲一讲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自己这一路的所见所闻,然后又言语生动地描绘了那些胡人抢购茶叶的火热场景,还说这茶叶不就是树叶子,摘下来揉一揉压成饼状就能拿去换钱了,比养蚕织布省了老鼻子事儿,云云。当然,唐大人毕竟也是士族出身,家学渊博,公文这种东西要用书面语他还是知道的。
“啧,这唐大夫真是越来越不着调了。”即便是用了书面语,朝中不少官员听了还是觉得有些不得劲。
毕竟这还是一个流行骈文的年代,连唐诗都还没怎么发展起来。
“诶,唐大夫不拘小节,诸位爱卿不必介怀。”皇帝陛下倒是不怎么在意,唐俭再拽,自己这边一个命令下去,他不还得巴巴跑去常乐县。
“圣人以为,这茶叶贸易可为?”这时候朝中绝大多数人的关注重点,还是在这个茶叶买卖上面。
“听闻那些离石商贾,近来正在南方开辟茶场。”皇帝回答说。
“……”那人听闻了,一时沉思不语。
“想必诸位爱卿亦有所感,那罗用委实是块良才,只不过年轻气盛,行事还略有些莽撞,他若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合适的,你们便也包容着些,先前他行商被贬,该罚的也罚了,诸君既是同朝为官,自然应以朝中大事天下苍生为重,莫要为了那些许小事伤了同朝的情谊……”
皇帝陛下坐在垄榻之上,吧啦吧啦劝这些大臣们要和谐友爱,仿佛先前让罗用在前头吸引战火、他自个儿在后边躲清闲的事情都是没有发生过的一般。
“这回这个茶叶贸易关系重大,唐爱卿近来行事略显散漫,若是全然托付于他,我亦不甚放心,不若便由诸位爱卿推选几位青年才俊,让他们去那常乐县看看,既是为了这茶叶一事,亦能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皇帝方才让田内侍读信的时候,那田内侍手中便只得一张信纸,原本还有第二张,那上面虽然只有轻描淡写的几行字,但李世民却深知这其中的分量,他提前将这张信纸收了起来。
除了皇帝身边的几位近臣,谁也不知道这件事,之所以这么做,一来是不想扯皮,二来便是为了提防周边各国安插在长安城中的那些探子。
这一日散朝之后,长安城中便又开始嗡嗡起来了,听那唐俭的意思,这茶叶买卖几乎都能与丝绸绢布相提并论,那还了得。
唐俭这两年活得虽有些散漫,但他可是实打实的开国功臣,当年高祖皇帝李渊在太原谋事的时候,他便是参与了的。
这二三十年下来,风起云涌朝代更迭,唐俭这个人经历过不少事,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对于他这个人的眼光和判断,那是很少有人会去质疑的。
这茶叶贸易既然这么重要,那他们家族肯定也得参与啊,就算不能光明正大做买卖,弄几个大茶场总是要的吧,至于这个投资究竟要搞多大,下多大的本钱,那还得先安排几个人过去看看行情再说。
至于让什么人过去,家族里头那数一数二的良才,家族未来的希望,那肯定就不能往那地儿送,一个弄不好有去无回的,这个损失就太巨大了。
那些个不学无术的肯定也不行,去了也是白去,身体孱弱的不行,就怕折在路上,还有一些自己坚决不肯去的,那也算了,强扭的瓜不甜,有些个是自己愿去,耶娘翁婆死活不肯的,那也不太好弄。
最后这各家各户挑挑拣拣的,就拣出来一些个耶不疼娘不爱的,身体还算强壮,自己也有心想要去西边走走,图谋发展的的年轻人。
这一圈兜兜转转下来,最后的结果,倒是正合了罗用的心意。
常乐县这边,罗用这时候也正在为这件事做着准备,虽还不知长安城那边是个什么态度,但他还是决定要趁着自己在常乐县的这段时间,尝试着将这个火种点起来。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若是不去寻求开拓,一心只想安逸度日,那么衰弱终将成为必然,就算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乱,没有大食吐蕃高句丽,也会有其他国家。
唐俭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先前在那长安城中生活,他也是有些被眼前的繁华富庶给遮了眼睛,总觉得这天底下太平了,没谁再能掀得起什么风浪了,李二当了皇帝,自己又与他闹得不甚愉快,以后那朝堂内外怕也没他什么事了,于是便整日地呼朋唤友享受生命。
没想到这回跑到常乐县一看,罗用这小子竟然在这里开了这么大一盘棋,虽然现在棋盘上还空荡荡的没几个子儿,但是顶不住这格局够大啊!
唐大人觉得他还年轻,他还能再干一场大的!
第291章 收税
唐大人这一次来常乐县,不仅是在口头上给罗用送了一下温暖,传达了圣人的关怀,他还给罗用带了一个县尉过来。
先前县丞主簿等人从长安城出发来常乐县的时候,那个县尉就没有跟着一起来,这回唐俭他们出发之前,圣人又问了房玄龄的意见,亲自点了一个人。
至于先前那个,经这一遭,他这辈子的仕途基本上算是废了。
这回这个县尉乃是长安城的一个商贾之家出身,家族也算有些积累,能给皇宫供货,搁后世那也算是比较了不起的家庭出身,搁现在就不行了,商贾地位低下,天然就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因为家中有所积累,家里的年轻子弟自小也都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大多都有读书,只是在这个年代,商人的子女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实际上就算给他们参加了,科举考试现在还是不糊名的,人家一看名字,哦,这是个商籍出身的,一般也就没戏了。
所以在他们这样的家族里面,若是不想子承父业干老本行,从军便成了一条比较主要的出路。
这个名叫郭凤来的年轻人,便是在前两年与吐谷浑那场战争中展露了头角,因他能文能武,为人忠厚,恪守本职,于是便得了房玄龄等几位大佬的青眼。
房玄龄这个人很低调,在朝堂之中并没有多少存在感,但他正经是个管人事的,圣人对他也颇信赖,得他青眼,自然是前程无忧。
这不,这回常乐县这边缺个人,圣人一问,房玄龄就想起这个郭凤来来了。
常乐县县尉这个职位,对于那些好家庭出身的年轻人,自也不算什么好缺,毕竟那么偏远,离石罗三郎与世族大家的关系又比较敏感,谁去那里当官,一个弄不好,就得把自己搞得两头不是人。
但是对于郭凤来这样的出身来说,这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离石罗三郎,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变数,说不得,他这一次便要乘风而起了!
郭凤来来到常乐县,头一回写回长安城的家书,足有厚厚一叠。
这人说是常乐县县尉,其实就是皇帝安排在罗用身边的人,常乐县这个地方现在越来越敏感了,加上又是处在远离长安城的边陲之地,身为需要把握全局的帝王,往罗用身边放个人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不过这郭凤来也是个聪明人,并没有仗着这一层关系狐假虎威,面对罗用这个上官的时候也是很恭敬,比那几个县丞主簿啥的都要更加恭敬几分。
刚到常乐县没几日,他便把乔俊林带领的差役队伍接手了,交接过程也比较顺利,郭凤来并没有因为乔俊林是个白身就轻视他,还说自己初来乍到,之后这些时日还要请乔大郎略帮一帮他,乔俊林也很爽快,让他有事尽管来找自己。
这个差役队伍交出去,也就不用再每天巡城看大门了,乔俊林现在主要就是在白酒作坊那边,有时候也跟罗用一起出去跟住在城里的胡商们吃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