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北杂货-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闻罗用快要回来了,众人皆知晓侯蔺与罗用走得近,从前还在一个院子里住过,于是这时候便又有人开始逢迎起来。
香兰对大娘说道,别个也就罢了,她父亲竟也如此,前两日特地还令他母亲送了几匹好布料过来,可笑不可笑。
她母亲道那布料是她自己的,自家事自家又怎会不知晓,黄家后宅姬妾甚多,有点子好东西,便都给了当时最得宠的那一个,她母亲失宠都有一二十年了,手里头有点东西都跟命根子一般死死拽着,只是这些年下来,到底也没剩下几个值钱物什了。
那几匹布料都是新布,材质花样都是极好的,这不是她爹拿来的,便是家里的当家主母拿来的,总不会是他娘自己的积攒。
香兰与大娘拿了一匹过来,道:“莫要嫌它来处不好,布总还是好布。”
“我又哪里嫌它什么,你莫要整日里瞎想,若是着实气恼得紧,便到我那铺子里锤一钵肉丸出出气,莫要平白浪费了力气去。”大娘与她玩笑道。
“你算得倒是精细。”香兰好笑道。
“小本买卖,如何能够不精细?”大娘靠在炕头,从旁边一个小碗里拈起一颗葡萄来吃。
这时候天气还未入秋,倒是有一些早熟的葡萄下来了,只是这长安城中的葡萄本来就很贵,更别说这时候的葡萄了。
今日她与五郎说自己想吃葡萄,五郎便出去与她买了一串回来,一次只肯给她吃那三五颗。
倒不是他小气不舍得给大娘吃这么贵的葡萄,实在是因为大娘这时候还在月子里,五郎每日里只与她吃热食喝热汤,凉的东西一律不给碰,若不是再过一些时日就能出了月子,这时候她怕也吃不着葡萄。
这边大娘又唤五郎,叫他把今日买的葡萄都洗了端过来,她这里就这两颗子,可不够用来待客的。
五郎果然洗了葡萄端上来:“待客便待客,你自己可莫要贪嘴多吃了去。”
“我不吃,都给香兰吃。”大娘笑嘻嘻道。
说是这般说,最后大娘到底还是没抵住嘴馋,多吃了几个。
其实也不打紧,寻常妇人做月子,哪里有那许多讲究,这葡萄又不是什么寒凉之物,再说大娘这也快要出月子了。
说到葡萄,高昌一带的葡萄可就便宜得多了,只是这边的气候比长安城要更凉一些,春天来得也晚,眼下这时节葡萄还未上市。
常乐县这名差役护送这阿姊食铺以及羊绒作坊总共三名管事娘子,一路来到高昌城中,先是寻了地方住下,然后又去与自己相熟的吏员差役打招呼。
倒是没想到,那郭都护这一日刚好从城外回来,他听闻这个消息以后,便让人把这名差役以及三个管事娘子请到府中,令厨下置下一桌酒菜,好生招待了那三名管事一番,又道往后在这高昌城中若是遇着什么难事,尽管来寻自己,他与罗用相熟,都是自家人。
郭都护大抵也知晓自己早前那匹金马送得小了,于是这时候寻着机会,赶紧又与罗用送了一个人情。
作者有话要说:
顾家人还记得嘛,当初负责沼气池网纱研制的其中一名学子就姓顾,这个人没有多少戏份,前面只是出场过一次而已,我知道你们肯定不记得了,所以提醒一下哈哈。
第412章 交接
常乐县目前在修的这一条雪灵渠,因为《雪灵兽》这个话本的风靡,还未建成便已经很有名了。
那话本之中倒是并未提到杜构,不过长安城这边现在该知道的人也都已经知道了,这条水渠就是由杜构主持修建,虽然也少不了罗用在背后倾力支持。
长安人大多也都知晓,杜构如今已是拜在罗用门下,成了罗用的一名弟子。
对于他的这种做法,长安城不少士族大家都表示很难接受,杜构毕竟是士族出身,那罗用虽有才干,到底也不是什么德高望重学富五车之辈,何以要拜他为师?
这个年代的人看重出身、学问、德行,要远远超出才干。
罗用既有才干,圣人召其为官,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他既然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与朝廷与百姓带来了益处,那便给他官职,给他财富,这些都是合理的。
但那杜如晦长子竟是要尊他为师,在很多人看来这就十分不合理。
“这次罗用从那陇西归来,想来定是要比从前风光许多。”
这一日,几位郎君在曲江池便某酒肆宴饮,亭台楼阁,波光粼粼,秋风拂面,十分惬意悠然,格调高雅。席间,便有人提到罗用的事情。
“自然,如今那棺材板儿与数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有人接话道。
“我知白家素来与罗用交好,荥阳郑氏自上回从他那里得了消息,提前买下铁矿得了好处,如今态度亦十分明确,显然也是他们那一边的人了,倒是没想到,那顾家如今竟也表态了。”令一名郎君言道。
早前顾家人突然跳出来参了国子学一本,动作很是不小,一下子就跟国子学那边好几个家族出身的官员结下了梁子。
要说顾家人纯粹就是因为看不惯国子学那些人的行事作风,所以特地站出来管了这桩闲事,那他们这些人肯定是不相信的。
在这节骨眼上,眼瞅着罗用马上就要回京了,顾家人这分明就是在示好啊。
毕竟那侯蔺与罗用同是离石县出身,早前两人便曾在同一个院子里住过,侯蔺的外甥乔俊林与罗用甚是要好,前几年罗用被人赶去常乐县当县令,那乔俊林便跟着一起去。
“啧,八成是瞅那郑氏得了好处。”
“那好处可是不小。”
“诸位兄台家中不知何意?”
“我那兄长昨日问我侄儿,早前在太学读书的时候,与那罗用可是相熟。”
“可是相熟?”
“侄儿回道,与那棺材板儿相熟作甚?”
“哈哈哈哈!”
“小孩子知道个甚。”
“如今不仅那白氏郑氏,罗家人这几年与河东那边的家族联系亦是紧密,大小商号更是以他们罗氏姐弟马首是瞻,长安城中亦有不少家族娘子在阿姊食铺投了钱财。”
“可莫要小看了那些妇人,她们可是把自己的钱财看得比眼珠子还要紧。”
“如今那棺材板儿,着实有些了得。”
“已是不能把他当做从前那个乡野少年看待了。”
“也不过是短短数年的工夫……”
“我是在贞观九年那时候,初闻罗用在离石县的事迹,如今已是贞观十九年,算算时间,也是有整整十个年头过去了。”
“早几年他去常乐县赴任那时候,约莫也是秋天这时候,可是贞观十三年?”
“并非,是在贞观十二年秋日离京,十三年正月抵达常乐县。”
“这么说来,他在那里待了将近七年?”
“正是。”
说到此处,众人一片默然。
以罗用当年在长安城中展露出来的才干,如此青年才俊,但凡是个好一点的出身,便不会在常乐县那边陲之地一待就是七年之久。
“七年啊……”
“是时候该回来了。”
长安城这些郎君们说起罗用这一去陇西便是七年,颇有些感慨。
罗用自己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当初刚被人弄出长安城的时候确实也是有些愤懑,待他安心在常乐县这个地方待下来了,也就好了,这些年他也是活得有滋有味。
与之相反,陈皎就觉得自己冤枉得紧,原本他应该早两年就能申请调任的,就因为这个罗用,生生害他在这边多待了这么久。
陈皎一早就想走了,长安城那边的消息一传过来,他就迫不及待令家人仆从们开始收拾行囊,待丁敏白以茅一行抵达晋昌城,他这边火急火燎把工作一交接,然后一甩衣袖自己就先走了,也不等罗用。
这交接工作办得潦草,丁敏又是头一回当刺史,很是焦头烂额了一番。好在瓜州这个地方财政亏空并不十分严重,虚户也不算多。
在他初上任时,罗用便对他表现出了支持的态度,当地那些个商贾富户,眼下看来,对他这个新刺史也是服气的,毕竟当年他在陇右道修路有功,当地人肯定还是会念他的好。
常乐县这边,白以茅这个新县令前来赴任,罗用自然也就到了该卸任的时候。
罗用与白以茅本就相熟,从前白以茅还去西坡村与罗用学过算术,白罗两家这些年也是走得很近,这种情况下,他二人之间的交接工作,自然也就做得十分到位仔细。
“……那制罐头与制酱的作坊都归公府管理,每年所得不少,有了这些钱帛收入,各项支出才有来处。”
“这常乐县中不说别的,光是那些吏员差役的工钱福利,每月里便要不少,常乐县的差役工钱比别处是要高些,若非十分必要,你还是莫要降了他们的工钱,这工钱一降,人心怕就要散了……”
“除去那些开销,定然还是会有一些结余,你到时候攒一攒,再把城墙往北面的空地上扩一扩,这是我早前画的草图,你且留作参考。”
“新城区的建设,需得一早将那排水的沟渠和输送沼气的管道布置好……”
“那边还有那许多石炭,早前我卖了大半,如今还剩下不少……”
“还有这白酒作坊……”
“还有那木轨道所得……”
水渠的修建还剩下最后的收尾工作,罗用并不参与,这几日他便带着白以茅在常乐县城里到处走走看看。
接连看了数日之后,白以茅也是有些震惊了,别人到地方上当官,接手的大多都是烂摊子,差别只在于烂账程度而已,他这接手的,简直就是一个造钱机啊!
这常乐县看着不大,每年竟然能挣那么多钱,如此多的收入,寻常根本花不完的吧,那还不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啊,这日子也太滋润了吧?
然而罗用却对他说:“要花钱的地方多了,平日里你还需得精打细算。”
“除了修建城北新区,还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白以茅不解,罗用可是连水渠都给他修好了,在他看来,这常乐县根本也不缺什么了啊。
“你随我来。”罗用对他说道。
白以茅跟着罗用穿过街道,进了作坊区,然后他们先是去了针坊。
这个针坊是罗用弟子名下的产业,这些年中原那边也有不少针坊,中原商贩并不来这边买针,这个针坊除了经营本地市场,主要就是卖给那些西域的行商。
“听闻中原那边一些针坊,造出来的针十分精细,各家作坊各有所长,而常乐县这个针坊的长处,便是速度快产量大。”
罗用说着就把白以茅带到一个拉丝的车间,这个车间里面摆放着好几台黑漆漆的高大器械,这时候这些器械正在哐哐运转着,只见那机器运转之间,一条条铁线被拉得又长又细,仿佛十分轻易一般。
在这一台台器械的背后,有几个青壮正挥着铲子往一个铁制的类似灶膛一样的地方铲石炭,那灶膛上方的构造里似是煮着热水,正呼呼地冒着白烟。
这些器械只要烧石炭便能运转,并不需要人力畜力带动,匠人们只需在旁边看守调整,保证拉丝质量便可。
“这地方寻常不让人进来,便是因为这些器械,不欲被人学了去。”
“不过这一批拉丝机也是早前所造,后来衡致他们做出来的新器械,在技术上又有一些提升,将来你手头若是宽裕了,便把这批老的器械融了重新打造。”
“因何这石炭竟能使器械运转?”白以茅好奇这些器械的工作原理。
“这世间并非只有风力水里,平日里你看那锅里煮水,水汽蒸腾之间,亦有一种力,姑且称之为热力,此热力若是运用得当,亦能帮助生产。”罗用大致给白以茅讲解了一些热能。
“除了这拉丝机,莫不是还有其他用法?”白以茅直觉眼前所见并非全部,罗用好像还在后面藏了大招。
“除了这拉丝机,还有切针机和糙磨机,原本还打算做些打孔机,只可惜精度一直达不到。”罗用说着,便带着白以茅出了这个车间。
“另外还有一样宝贝,寻常人我是不舍得给他看的。”
“是甚?”
罗用这一回带白以茅去的是机器坊,机器坊后院有个不太显眼的屋子,罗用从自己身上掏出钥匙开门进去,又令人在门外看守。
白以茅跟在罗用身后进去,一进门,便看到地面上铺着一条轨道,放眼望去,原来这间从外面看起来无甚稀奇的屋子,竟是占了一整排房子,而那条轨道便是从这头一直铺到那头,也不是寻常的木轨道,竟是铁轨。
“便是这个宝贝。”罗用拍了拍铁轨上的一个车子模样的物什对白以茅说道:
“那热力既然能造拉丝机等物,自然也能带动车辆在轨道上行驶,这一个车头,便能拖动数个运货的车厢,只可惜重量太大,寻常木头轨道承受不住,需得铁轨。”
白以茅这时候已经被自己眼前所见和罗用的这一番话惊呆了。
是啊,热力不似风力那般飘忽不定,也不似水力只能在沿河借力使用,这个热力乃是燃烧石炭所得,所以只要他们把石炭搬到车上,在车上烧起来,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那么这个力就是可以随身携带的……
“……你可听到我在说甚?”罗用那边说着说着,发现白以茅竟走神了。
“啊?”白以茅一脸震惊又茫然的模样。
“我说,你家人让你来这常乐县,自然希望你能做出一些政绩,只是你接手我这常乐县令之职,想要再有突破已是不易,我这段时日里思来想去,也就只有这个宝贝能帮你了。”罗用说道
“那我要如何做?”白以茅这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
“你最好在任职期间,将常乐县周围的木轨道换成铁轨,再在当地推广这种烧火的车子,便称之为火车吧。”
“要铺铁轨?”白以茅吃惊:“那得多少钱帛?”
“省着点花,多攒攒,应该还是可以攒出来。”为了报答白家人的恩情,罗用这回也是操碎了心,连这花钱的去处都帮他想好了。
如此这般,初来乍到的白以茅,还未来得及为自己即将接手常乐县这个大型造钱机高兴两日,便被一个名叫铁轨的阴影给笼罩住了。
作者有话要说:
白家人:家里的年轻人出去外地当官,就怕他贪图享乐学坏了。
罗用:没事,有我呢。
第413章 通渠
眼瞅着这条雪灵渠马上就要修完了,施工队伍已经开到常乐县城外不远处。
罗用这两日不忙的时候,时常便要过去看看,各式吃食送去不少,又带了长安城来的娘子过去指点厨艺,给干活的民夫们做了不少好吃食,那工地上热热闹闹的,每日里都跟过节一般。
今年常乐县这片地方上,种金瓜的人十分多,金瓜价贱,罗用他们县衙里的人上街买金瓜,都是成车成车的买。
长安城那边这两年流行一种金瓜饼的吃法,便是在每年金瓜与嫩玉米成熟的时节,将此二者蒸熟,和匀捣烂,再煎成一个个金黄软糯的金瓜饼,吃起来很是香甜,男女老少都爱吃。
这种金瓜饼最早也是从阿姊食铺流传出来,早两年金瓜贵,那又小又薄的一个金瓜饼,也要卖到一文钱,这两年市面上金瓜多了,价钱也下来了,这一文钱一个的金瓜饼,也就越做越大了。
常乐县城外面的这片工地上,这两日便是在做这种金瓜饼,离得近的几个村子里,不少小孩跑到这边来找自家阿耶,也跟着蹭点吃食。
这一日罗用与杜构等人一同在工地上吃饭,夏彦便把这件事情对他说了,罗用回道;无事,就让他们吃吧,横竖也没几日了,只是那些小孩在工地上乱跑,你们施工的时候需得当心着些。
也不全都是来蹭饭的,也有那送东西过来的,听闻工地上这两日在做金瓜玉米饼,附近便有农户担着玉米棒子过来的,也有送金瓜的,那富裕些的人家,常常都是成车成车地送。
县城中的那些个商贾富户们,听闻这两日也在集资,说是要在通渠那一日,在城外水渠边办一场宴席,顺便也给罗县令饯行。
盼了这么久的水渠,眼瞅着马上就要通了,这城里城外的百姓,人人都很高兴。
在这当口,负责管理南北杂货的吴幼让人贴出通知,说是只要在这条水渠上做过工、名字被记录在工册上的人,在通渠那一日,每人都能到南北杂货来免费领取一份糕饼。
这通知一贴出来,常乐县城中马上就炸开了锅,激动的人们飞快地将这个消息往周边地区疯传开去。
也有人说那吴幼莫不是疯了吧,这雪灵渠的施工规模那般大,施工时间亦颇长,在这条水渠上做过工的数不胜数,别说是每人一份糕饼,就算是每人一块,那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看那南北杂货的态度,却是一点都不似做伪,这两日他们便从县中以及周边地区买了许多米面粮食,那运货的牛车,动辄就是几十辆,有时候那车队都能从他们铺子一直排到城外去。
又两日,吴幼便让人在南北杂货前面的小广场上搭起了一个高高的草棚,令人将做好的糕饼堆砌在那草棚之中。
只见那山一样的糕饼堆,见风就长一般,一日里一个模样,每日里都比前一日更高更大,他们还环绕着这座糕饼山搭建了楼梯和走廊,每日里都有南北杂货的员工运货堆货上上下下,糕饼山下的大人小孩们仰着脖子望着眼前这一切,仿佛做梦一般。
“那一包糕饼,至少也得有个一二斤吧?”
“肯定不止一斤。”
“那一个油纸包,便是一斤半,不多不少。”
“果真?你怎知晓?”
“我外甥女说的,她就在这个铺子里做工,这两日天天都在打包糕饼。”
“便是早前刚生完孩子那一个。”
“正是。”
“……”
“听闻那里面有好几种糕饼,整整齐齐地码放好,再用油纸细细包起来,里外要包两层,外头再用那彩色的白叠花线捆扎好,弄得十分仔细。”
“……”
那些个士族郎君们向往的多是好山好水好景致,但是对于常乐百姓来说,这世间怕是再也没有比这一座糕饼山更好的景致了。
如今这片小广场上,每日里都是人头攒动,很多人被这一座糕饼山吸引,来了便不舍得走,有人千里迢迢坐着木轨马车过来凑热闹,有人坐在南北杂货楼上的小食店里,一边吃着各色小吃,一边看着楼下的热闹景象,与身边的亲朋好友说说闲话,亦是难得的好时光。
最近整个常乐县中都很热闹,有专门过来这边看水渠的士人、官员、僧人、道人,有来这边做买卖的商贩,还有很多冲着热闹和吃食过来的闲人。
为了发展常乐县经济,往年罗用也曾通过很多手段聚拢人气,但从未有哪一次像这次这般热闹的。
很多小孩子还不清楚这条水渠对于常乐县的意义,也不知道这两日城中为何突然这般热闹起来,只觉这几日像过大年一般,翁婆耶娘都是格外和善,与他们做新衣裳,还与他们买好吃食。
成群结队的小孩在这城里头瞎跑瞎逛,然后又成群结队跑去到南北杂货前面的那个小广场上,看着那一座又高又大的糕饼山,心里头美得不行。
这一座糕饼山所费颇多,吴幼这个店长刚刚上任没多久,自己做不得主,乃是经过罗用首肯。
这个活动虽然烧钱,但是好处也很多,除了给民夫们发福利,还能推动通渠这一日的热闹氛围,增加仪式感,让当地人对这条雪灵渠、对罗用,留下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在多年以后,还能有人对这一场通渠仪式的盛大繁华念念不忘,口口相传,在当地成为佳话。
另外,这其中还有一定的宣传目的,常乐县这一间南北杂货虽说主要做的是胡商们的生意,但是当地市场同样不可小觑。
经过这段时日的观察,吴幼发现常乐县这个地方的人,即便是乡下农户,大多也都有些积攒,但是这间南北杂货开张以来,到他们铺子里来买糕饼的乡人却十分罕见。
也许是长久以来的节俭生活习惯使然,消费这个概念对许多乡人来说还很生疏,想要让他们建立起某一种消费习惯,前期就必须要做出一些引导,比如说折价促销,亦或是免费赠送。
等他们吃过几次南北杂货的糕饼,并且觉得十分好吃难以舍弃,有些人慢慢的就会开始打开自己的钱袋子了,然后这种消费逐渐成为习惯,到南北杂货去买糕饼,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就会变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吴幼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在乡人眼中很高端很遥远的一种消费,逐渐培养成他们的日常消费。
事实上,就目前来说,常乐县辖下各村镇,至少三成以上的家庭是具备这种消费能力的,随着白叠花种植以及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将来还会有更多人家富裕起来。
对于那些现下还比较贫穷买不起糕饼的家庭,这一次的免费赠送,至少也可以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点念想。
这份念想是美好的,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无论是对于这些贫穷的人们,还是对于南北杂货来说。
转眼便到了通渠这一日,一切都仿佛做梦一般。
城中许多百姓天不亮便起来了,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