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北杂货-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这些人这么配合的态度,罗用还是很受用的,这时候的人对于教授他们知识的人都表现得十分敬重,对于难得的学习机会也都很珍惜,也正是因为如此,罗用现在教得也很是认真。
他最近已经在教分数和小数了,一部分跟不上的,或者是觉得这东西学了也没什么用处的,便也不怎么过来了,横竖罗三郎也说了,等到明年入冬的时候还会再开基础班,没学会的那些人也就不怎么着急了,罗三郎年纪虽轻,说话却向来都是算数的。
在背诵过两遍九九乘法口诀之后,便是大约一个半小时的上课时间,这期间罗用会先把今日的知识点跟他们讲解一遍,然后再布置算术题下去,在不断的练习当中反复消化这个知识点,一直到大多数人都学会了为止。
这一个半小时以后,就是学生们自由练习和交流的时间了,罗用被他们那些人拉着交流过几回,说实话,他们说的那些题罗用听着就有点犯晕,好在当初在二十一世纪那十几年的学总算没白上,关键时候勉强还能撑住场面。
这些人都是求学心切的,研究起来没完,罗用瞅着空子就打算溜了,临走的时候也没忘了塞给小河村那两个年轻人五文钱:“一会儿等包子出来了你们自己去买,你俩一人吃两个,剩下的都给黄翁拿去。”
“我俩就不吃了。”其中一个年轻人捏着那五文钱,面上有些腼腆。
“客气个甚,这老远的路,不垫垫肚子能行啊。”罗大娘这时候刚刚上完两盘饺子,刚好打他们这边过。
刚刚罗用上完课以后,厅中便有人开始点起了吃食,这大冷的天,坐在这暖烘烘的热炕上,一边吃着可口的食物,一边再讨论讨论学问,那也是很惬意的。
“你俩去后边,我给你们打点热汤。”罗大娘招呼他俩去后边喝点热汤,他们两口子现在每日都在许家客舍做活,小河村不少年轻人因为经常要来这边送货,与他俩也是十分熟络。
“那我先走了。”罗用与自家阿姊打了声招呼。
“你且去吧。”罗大娘笑道。
罗用拎着那一小篮子饴糖出了许家客舍,也不进村,而是往水泥作坊那边去了。
这大冷的天,路面都是冰渣子,村子附近的山坡上还有田间地头上都堆着白茫茫的雪,迎面吹来的寒风刮得人面颊生疼,喘出来的气也都变成一团团的白雾。
路上不时会遇到一些推着车子的男女老少,自打西坡村这条水泥路修好了以后,来这里运水泥的人也比从前多了不少,因为路面平整,也不需是顶强壮的劳动力,只要有那两三个妇孺老弱一起推车,便也敢来这里运水泥了。
冬日里常常下雪,积了雪的水泥路就不那么好走,不过比起从前的土路,那还是要好出许多,道路两旁的村民时常也会出来扫雪,据说是怕那雪水把路面给泡坏了,难得有人肯出钱帮他们买水泥修路,大伙儿可都珍惜得很。
罗用提着一篮子饴糖,与那些认识他他却不认识的人们笑着打了一路的招呼,不多时,便到了水泥作坊所在的那个大草棚里。
这草棚搭得可大了,长长的一溜,上百个工人在这棚子里干活,也不显得拥挤,大伙儿和泥的和泥,摔坯的摔坯,烧火的烧火,忙得热火朝天。
工棚靠里的位置烧着一排陶瓮,个个都有水缸那么大,这时候那一口口大瓮上头都冒着白茫茫的热气,那里头都烧着热水呢,就为了能在这大冷天也能和泥。
罗用知道只有最里边那口陶瓮烧的是生姜水,专门给工人们驱寒用的,他这时候便走过去,从篮子里抓了几大把饴糖撒到那一大瓮生姜水里头,然后又俯身下去,往灶膛里头添了一把火。
打刚刚罗用过来的时候,水泥作坊这边就有不少人看到他了,不过大伙儿也都没有停下自己手里头的活计。
“师父,你怎的过来了?”这时候,罗用的一个弟子往这边走了过来,这几日买水泥的人多,他们这作坊也是忙得不行。
“我就是过来看看,你忙你的去吧。”这就是他自家的水泥作坊,过来瞅瞅罢了,也不需要人招呼。
“刚刚收了几担石膏,就等着一会儿去做晚饭了。”那弟子搓着手说道。
“今晚吃些甚?”罗用顺口问他。
“整了几幅羊架子,砍一砍跟芦菔一起煮,还有就是咸菜和杂面饼子。”那弟子回答说。
“倒是辛苦你们了。”罗用也知道水泥作坊这边的饭菜,主要就是他的这些弟子以及住在羊圈那边的一些家属在做,挣钱不多,一天到晚的也是不少活。
就在距离水泥作坊前边不远的地方,挨着路边那里,现如今也已经修上了一溜儿土坯屋子,每个屋子里都砌了大火炕。
工人们白天在这边做工,吃的是大锅饭,晚上就睡大通铺,条件虽然称不上多好,但好歹白天能吃饱肚子,夜里也不用挨冻。
“嗨,不辛苦。”那弟子拘谨道。
“你先喝碗姜汤。”罗用从旁边拿了一个陶碗,从篮子里摸了一个饴糖放进去,然后用大勺子从陶瓮中打了一大勺姜汤给他。
那弟子捧着一碗姜汤,一脸的高兴,一边还不忘招呼其他人:“都快过来喝碗姜汤,我师父还往里头加了饴糖呢。”
旁边一些工人早就竖起耳朵等着了,这会儿听他一招呼,一个个笑嘻嘻的就聚了过来,罗用倒是没有再给他们加饴糖,刚刚他往陶瓮里撒的那些,也够这一大瓮姜汤都带上甜味儿的了,这一篮子饴糖,细水长流的,也能用上十天半个月的。
这大冷的天,每日喝上一两碗热辣辣甜丝丝的姜糖水,不仅能驱寒,多少也能补充一点热量。
刚刚那弟子喝完了一碗姜汤,又把碗底那块没化完的饴糖放到嘴里嚼着,看得一旁其他人很是艳羡。
在这年头,不管男女老少,都少有不爱吃糖的,这时候的人普遍都缺营养,甜食不仅是大家精神上的向往,身体上同样也需要这种高热量的食物。
像饴糖这种东西,他们这里的人勉强都还吃得着,就是觉着精贵,大多不舍得吃而已,蔗糖就十分难得了,本地并不出产,都是从外地运来,价钱也是高得很。
罗用猜想,这时候的甘蔗应是没有后世那般甜,含糖量没那么高,要不然以现在蔗糖这样高的价钱,南方那边的农户没理由不去大力种植。
说到蔗糖饴糖,罗用倒是还知道一种糖,是用甜菜加工提取出来的,只可惜他的空间里面并没有那种甜菜种子。
罗用这边一心只想着甘蔗糖甜菜糖,却不曾想,几日后,倒是有人给他送了另外一种糖。
送糖的是村里的殷老大,也就是当初出事的殷大娘的父亲,当初他闺女出事,罗用帮忙寻人,大伙儿一同出力把那闺女给找了回来,转眼这时间便过了一整年,罗用早将这件事忘得差不多了,却不想他们家却还念着呢。
秋里,殷家那两口子在田间地头挖了许多白茅根回去,一根根搓洗干净以后,再将它们捣碎了,用清水浸出甜汁,再用小火慢熬,最后得到那少少的一点糖,这糖便叫洗心糖。
殷家人这回给罗用送来的,竟有一小罐,也不知道要捣多少白茅根才能得来。
这洗心糖最能润燥祛心火,偏又没有什么寒性,很是养人,罗用对这罐糖也很是珍惜。
每晚睡觉前,少少兑些糖水给家里这些小孩喝下去,就算夜里火炕烧得热些,也不怎么容易上火。
第133章 昆仑奴
这一年冬季,在大唐北方,一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自由集市,正在悄然成型。
在刚刚入冬的时候,这还只是一些居住在草原边缘靠近中原的牧民们自发组成的小型集市,后来就有不少外地商贾听闻在这个地方能买到价廉物美的肥皂和羊绒,纷纷赶来这里进货。
再后来草原上其他地方的人又听闻这里聚集了许多商贾,能把他们这些日子积攒下来的肥皂和羊绒卖到好价钱,于是便有不少草原深处的牧民们向这里聚集过来。
等到时间进入十二月份的时候,这个集市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了。
原本对于商贾们来说,冬季并不是行商的好时节,天气寒冷,行路太过艰难。但是对于草原上的人来说,春季夏季和秋季都是放牧的季节,他们要驱赶着牛羊不断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等到了冬季以后,草原上没有了青草,他们也会把牲畜或屠宰活售卖,处理掉一大半,在这个季节来到这里参加交易,就成了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时候的关内道城州,人们只要登上城墙,就能看到大片的毛毡帐篷。
很多游牧民族都有制毡的手艺,像毡靴毡帽这些东西,在中原地区偶尔也能看到有人穿戴,只不过大多数人一般也就是穿戴个新鲜罢了,这时候的草原地区还没有什么染色技术,他们的毛毡制品颜色也比较单一,看那一个个天然羊毛色的毛毡帐篷就知道了,他们目前的工艺水平还相当落后。
大草原上缺水,这些毛毡除了颜色不好看之外,往往都还带着一些羊膻味。
所以在这一片集市里,味道那是不怎么好闻的,那一个个的毛毡帐篷都透着味儿,被圈养在帐篷旁边的牲口身上自然也有味儿。
牧民们身上有味儿,商贾们也没好多少,甭管是从哪里过来的,走了这么远的路,没味儿都走出味儿来了。
好在这大冬天的,天气寒冷,草原上风又大,倒是也没把谁给熏着了,反正大伙儿身上都差不多,谁也别嫌弃谁就是了。
“一碗炸酱面!”
在一条泥泞简陋的小街上,搭着一个十分宽敞的毛毡棚子,那棚子三面都搭上了毛毡,只有那临街的一面大敞着,棚子里摆了不少胡桌胡凳,这时候那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
“好嘞!一碗炸酱面!”在这里跑腿做活的那些年轻人,有些个瞅着像胡人,有些个瞅着又像汉人,这种情况在这片靠近关外的地方也是十分常见,很多汉人身上都有胡人的血统,胡人那边也差不多。
不多时,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炸酱面便被端了上来,那小伙儿利落地把那碗面往桌面上一放,口里喊着:“三文钱。”
“给。”那汉子应声便拍了三枚铜钱在桌面上。
若换了在西坡村,三文钱都够点一个炸酱面套餐的了,不仅有炸酱面,还得有小菜,有粟米粥,在这里就是一份炸酱面,再给你一小碗面汤,其他的就不用想了。
偏偏每日来这里吃面的人还很是不少,这地儿靠近关外,商业相当不发达,餐饮行业那就更别提了,所以赵家人能在这里开个铺子卖炸酱面,大伙儿都是很欢迎的,生意自是不必说,这棚子里头二三十张桌子,一天到晚都没怎么空着。
这时候铺子里的客人有埋头吃面的,也有边吃边聊的,所聊的话题,大抵也就是你家还有多少头羊,打算什么时候卖,这两日的肥皂又涨价了之类之类。
这么大一个市场,价格时有起落,牧民们手里头但凡还有点存货的,都在琢磨着究竟什么时候卖货最划算,能挣得最多,卖早了担心没赶上好价钱,一直留着又怕最后砸自己手里头。
“……你那些羊绒还是早点卖吧,待过了年关,可就不值什么钱了。”
“过年怕什么,我还想留着明年再卖。”
“你这种想法真是蠢透了。”
“难道你没有发现今年的羊绒比去年更值钱?”
“不卖掉那些羊绒,你明年哪里有钱买羊羔呢?再说你难道打算扛着那些羊绒出去放羊。”
“我自己也有羊羔!”
“你那才几头羊羔?”
“……”
这些人所讨论的话题,除了眼下的交易,便是来年的营生,时而也有一些从各地来到这里的商贾,那些人通常都比较安静,对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戒备。
挨着这个毛毡棚旁边,还有一个圆形封闭的毛毡帐篷,赵琛这时候就坐在里面,与他的几位客户谈话。
这些是从北方过来的敕勒部族的一个小分支,他们的游牧范围,现在大多也属于薛延陀的地盘,薛延陀与大唐也有姻亲关系,目前双方形势并不算十分紧张,所以这些敕勒人这一次的南下之行还算比较顺利。
浙西的人手里有大量的羊绒,以及相当数量的肥皂,因为朔州赵氏在草原上颇有名声,所以这些人在抵达这个集市以后,第一时间便先与赵家人取得了联系。
“我们需要铁器!”其中一个高大健硕的敕勒人大着嗓门说道。
“那铁器买卖我可不敢做,你们知不知道在这个集市里,有多少探兵,今日我若敢于你们做铁器买卖,明日我的脑袋就会被悬挂在城州城外。”赵琛拒绝道。
“你们唐人为何如此防范我们草原上的民族,那些铁器买来绝对不是为了攻打唐,我们草原上也有战争,也有野兽,我们只想保护自己。”旁边一个心急的敕勒人大声说道。
“就算你们信守承诺,不用这些武器攻打我们,但你们又如何能保证自己的武器绝对不会被人夺走呢?”赵琛并不觉得官府的这个规定有什么问题。
与这些草原人打交道,不兴虚与委蛇那一套,你得明明白白把自己的态度摆出来,强硬有原则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们的尊重。
他们相信对方这一次面对敕勒人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下一次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也同样可以坚守,只有立场坚定,不会轻易动摇和背叛的人,才是可以信任的。
“那我们只能把货物卖给你一半。”他们的族长终于说话了。
“好。”赵琛爽快道:“剩下的另一半,到时候你们如果不能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再来找我。”
就在双方要进一步细谈的时候,帐篷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草原人都十分警戒,当即便有人无声无息地靠到帐篷门口,掀开帘子的一角,查看外面的情况。
“是什么人?”赵琛倒是不太紧张,如果真有什么情况,他安排在外面的那些部下早就有动作了,就算不进帐篷,打个暗号总是要的。
这时候他的部下没有动静,外头这么热闹,不用说,肯定又是有新的队伍加入这个市场,从这个动静上来推测,这回来的人应该还不少,可能还带了什么好东西。
“是从西面来的人,他们带了很多奴隶。”站在门口那个精壮汉子对帐篷内众人说道。
“你们回去,让女人和小孩都待在帐篷里不要出来。”他们族长说道。
“也不需太过紧张,在这个草原人集聚的地方,没有谁敢随便掳掠人口的。”赵琛宽慰道。
“既然是狼,你又如何能指望它们不吃肉?”族长嗤笑一声,取笑眼前这个年轻商人的天真。
国与国之间,部族与部族之间,相互掳掠人口充作奴隶原本就是常有的事,早年大唐的皇帝也曾经花了许多钱财布帛,从大草原上赎回了大量的奴隶,但是直到现在,也还是有不少中原人在草原上为奴。
那些西面来的商人之中,便有不少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他们敕勒人绝对不会对一条饿狼放松警戒。
因为这些敕勒人太紧张了,之后的交易也没能顺利谈下去,赵琛只好与他们约在第二天继续。
只是这样一来,他明天少不得又要请这些人吃一顿炸酱面了,这些草原人的胃口那真不是盖的,他们铺子里的炸酱面那么大一盘,他们每个人至少都要吃掉两盘以上。
送走了那些敕勒人,赵琛站在自家帐篷门口,看着新来的队伍安营扎寨。
那些人把地方选择在了距离赵家铺子不远的地方,那里前几天刚走了一群人,是一个由许多中原人临时搭伙组件而成的商队,收够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走了,空出来的位置,这时候又被新来的人占了。
看这些人的衣着相貌,应该就是大食人了,这些大食的商人从前并不经过城州这一带,这一次想来应该是特意改道过来,他们的目的,八成也是羊绒。
这些大食人带来的奴隶,是一群皮肤黝黑头发卷曲的昆仑奴。
这时候的人常说“昆仑奴新罗婢”,昆仑奴体壮如牛性情温顺,新罗婢女大抵便是后世的菲佣,只她们不是拿工资,而是被直接当成货物卖给了自己的主人。
那些人这时候都在忙着搭帐篷,在距离他们不远的一个草堆上,躺着个黑乌乌的身影,那大约是一个生病的奴隶,赵琛心里想道。
在奴隶的运送和贩卖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损耗,或者是因为生病,或者是在路上发生意外,或者是因为逃跑,奴隶如果试图逃跑,后果往往会十分凄惨,因为奴隶贩子们需要让其他人看到逃跑的下场,即使折损一两个奴隶也在所不惜。
“陈大,你去给那个奴隶喂点面汤。”赵琛对他身边的一个中年男人说道。
“哦。”那汉子应了一声,到旁边面铺去打了一碗热面汤,端着便过去了,那些大食人先是看了陈大几眼,然后又越过他,看向赵琛这边,那眼神中满是探究和防备,在心中做过一番估量之后,他们最终还是没有阻止陈大的行为,任由他给那个奴隶喂了一碗热汤。
对面那些奴隶们大约是觉得赵琛是一个善心的好人,于是便有不少人向他投来祈求的目光,希望他可以买下自己。
赵琛这时候却只是背身走回自己的帐篷,顺手将门上那块帘子也放了下来。
昆仑奴在长安城很走俏,很多富贵人家都争着要买,价钱自然也不便宜。太贵了,不划算,所以赵琛肯定不会买。
他不过就是偶尔发一回善心,让自己的部下给一个快要死去的奴隶送碗热汤罢了。
第134章 三双靴子
这些大食人总共也就在这个市场待了没几天,他们用比别人高的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购了足够多的羊绒。
不同于那些从中原来的商贾是用布帛铜钱交易,这些大食人带来的多是金银和香料。
他们的香料在长安城很走俏,在这个大草原上的集市却没有什么市场,所以这些人这几日与人交易的时候,便多是用的金银。
当他们离去的时候,那个生病的昆仑奴也跟着一起走了,看着他摇摇晃晃地走在队伍后面,也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
这几日赵琛也找人与那些大食商人接触过,问了一点关于那个生病的昆仑奴的事情,结果对方的态度就很强硬,他们表示那个昆仑奴虽然生病了,但他原本可是这个队伍里面最最优质的奴隶,不仅身体强壮,而且非常忠诚,计算能力也很好,买回去以后可以帮上不少忙,等等。
像赵琛他们这些生意人,遇到这种情况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对方明显是看出来自己对那个生病的昆仑奴心怀同情,这就要打算狠宰他们一笔了。
那些龟孙宁愿让那个奴隶死了,也不肯把他便宜卖掉,而赵琛也不肯做冤大头,于是这件事情最后便也就这样了。
这些大食人一路沿着官道南下,出城州,过胜州、银州,最后在绥州渡黄河,过孟门关,抵达石州,穿过定胡县,前往离石县。
这些人早在去往城州那个集市之前,就已经听闻了关于离石县的罗三郎造出一种胶底皮靴的消息,听说皇帝陛下非常重视这件事,已经派人把秦岭一带的杜种树资源给看管起来了,这些大食商人们从这件事当中嗅到了商机。
当他们来到西坡村的时候,时间已经接近年关,而那个生病的昆仑奴,这时候也已经病得再也站不起来了,亏得还有两个同行的奴隶愿意半扶半拉拖着他行走。
“这个人是怎么了?”这些人过来的时候,罗用刚好就在许家客舍这边给人上课。
“这是一个逃奴。”那些大食商人在对待罗用的时候,态度要比对赵琛他们好一些,毕竟罗用是受到过皇帝陛下赏赐的人,即使是在番邦人士看来,他的身份地位与一般人也是有些不同的。
所以他们这一次并没有试着推销这个奴隶,而是直接告诉了罗用事实,毕竟,如果让一个有身份的人从他们手里买下这个有问题的奴隶,是很有可能给他们将来的行商带来麻烦的。
“还是先请个大夫来看看吧。”罗用说道。
“我来给他看看吧。”厅堂之中,一个年近四十身着玄色衣袍的男子这时候也说话了。
这个人罗用知道,乃是长安城一个官宦家庭出身,父兄皆在朝为官,他自己虽未出仕,学问却是不差的,对于医理也颇为通晓。
罗用让许家人单独开了个小房间,然后就把这个昆仑奴安顿下了,所费汤药,便是由那长安来的郎君命他仆从骑马到离石县城买来。
那昆仑奴的身体素质也是比较过硬,病了这么久,又是风里来雪里去的那一番折腾,还硬是凭着一口气和良好的身体底子撑了下来,几帖汤药下去,人便也没有什么大碍了,只是身上依旧没力气,只能整日在炕上躺着。
那些大食人想要买罗用的胶底皮靴,罗用却不愿意卖给他们。
“知道在你们之前,我已经拒绝了多少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我先前不肯卖给他们,现在又怎么能卖给你们?”罗用这时候若是答应卖靴子给这些大食商人,不用说,肯定是要把先前过来买靴那些人往死里得罪。
“先前他们来得早了,你这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