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北杂货-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种时候,自然是应该展现一番勤政爱民的好地方官形象,谁会在这种节骨眼给自己找不自在。
绥州百姓听闻罗三郎带着他的弟子们来了,还要在他们这边兴办水泥作坊,帮助他们修路,很多人都感到特别高兴。
听闻皇帝专门从那长安城修了一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就是为了方便这罗三郎进京面圣,水泥路这个东西,只要是走过的人,就没有说不好的,现如今他们绥州也要有水泥路了,这如何叫人不激动,当即很多人纷纷前往报名,要到他们的水泥作坊做工。
然而修路一事,却并非依靠这些满腔热情就可以很快落到实处,这是一个漫长而浩大的工程。
罗用等人先在孟门关的对面、延水县一带设了几个点,着手开始安排水泥作坊的建设事宜。他们选定的这几个点,除了考虑各个点之间的距离,还要尽量选择一些取用黄泥方便的地方。另外,还有在烧水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石膏和石灰粉,现在也是时候要开始收购了。
罗用这些日子过得十分忙碌,每日就住在他负责的那一个水泥作坊附近的村子里,吃的穿的也都不讲究。
若是看到距离他们水泥作坊不远的那条土路上有商队经过,他往往都要上前去问上几句。
“可是要渡黄河?”
“可是要去离石县?”
“要去西坡村吗?”
“你们要去西坡村?那太好了,帮我捎一封信件回去吧,我便是离石罗三郎,这封信你们帮我捎去许家客舍,给罗四娘便好,劳烦了。”
第201章 君子坦荡荡
关于这一次的修路,罗用原本是打算采用他们之前在石州各个村落那样的方式。
但是等他们真正到了这边,亮出身份说明来意以后,便有很多当地的大家族纷纷送了钱帛粮食过来,然后罗用顺势便改了计划,用这些钱帛粮食给前来他们这里干活的百姓发工钱做工饭。
如此一来,大家族们负责出钱,百姓们负责出力,罗用等人便只需要起到一个组织的作用,以及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罗用把他带来的这些人员分成几个小队,每一个小队都单独选择一个地方建造水泥作坊,负责一段道路的建设,谁先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先往前面去,到前面已经规划确定好的地点,开始另一段路的修建工作,如此交替前进,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罗用差不多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完成了自己负责的第一段路。
因为建造一个临时性的水泥作坊也要花费一番功夫,像粉碎水泥用的大型石碾那些东西,更是又重又难搬运,所以他们每一个水泥作坊之间的距离也不会太近。
不过第一段路的话,像泥坯石碾这些,很多都是东拼西凑甚至是临时制作的,在工具的准备上,他们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以后再建第二个第三个临时水泥作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把能带的都带上,实在带不走的,等到了新的地方再想办法,如此一来,速度也会稍微再提高一些。
绥州当地百姓对修路的积极性很高,就罗用负责的这一个点,做工的人最多的时候能有三四百人,这些人一部分在水泥作坊做工,一部分负责铺水泥路,速度最快的时候,一天时间铺了近有三里路。
他们这个铺路工作,其实就是在原来的道路基础上再铺一层水泥,只要水泥到位,人手充足,天气晴朗,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快的。
从第一个临时水泥作坊离开的时候,罗用从当地带走了几十个熟练工。
他们一行人推这板车赶着驴车,走在自己修好的水泥路上,每一步踩下去,心中都不禁要泛起一丝骄傲,这便是他们齐心协力修建出来的水泥路,平整宽敞,犹如一条纽带,将这一路上的村庄城镇串联起来。
待到走出了他们自己修建的水泥路,前面就是其他几个队伍修建的道路了,每到一处罗用都要过去与他们打一个招呼。
若是遇到一些物资匮乏的地方,罗用便从自己的队伍里给他们留下一些布帛钱粮。
“尽够了尽够了,你们自己也要多留一些。”一名弟子见罗用指挥着他手底下那帮人,几乎都要把车队中的钱粮给搬空了,于是连连劝阻道。
“你师父我还能饿着肚子不成。”罗用笑道:“你们这些若是花用不完,后面再捎上来便是。”
罗用自然是饿不着肚子的,饿着谁也不能饿着他,这一日傍晚他们行到绥州州府东面的一个村庄,村人闻是离石罗三郎前来,不仅收留他们在村中借宿,还备下了丰盛的宴席。
大只的清蒸鸡,大只的烤羊,烹饪手法不太讲究,罗用倒也没少吃,村人见他吃得多,就都很高兴。
当场还有乡绅从家中取出钱帛相赠,罗用拱拱手收下,又从怀中摸出一个小本子,一笔笔记得清楚,既然有人捐赠,待到这个村子附近这段路修好了以后,立个功德碑总要的。
待到第二日,他们这一行人行到附近的一个临时水泥作坊,罗用就把这些刚得的钱帛留在了那里,他那个小本上的几条数据,也让这边的弟子原样抄录了一份。
再说先前那一个,被罗用硬塞了好多钱帛粮食的那个队伍,忙过两日之后,又遇到一个从后面拔营过来的队伍,那个队伍也跟罗用一般,硬是给他们留下了好些粮食。
转眼又过几日,后面又有一个队伍过来,又给他们留下一堆粮草物资……
一而再再而三,几次过后,这个临时水泥作坊的人终于有点回过味来了:“你说他们这些人是不是自己懒得搬东西?”
“往后这落在最后的队伍,岂不是都要成了收尾搬货的?”
“无事,待我们修完了这段路,下一个地方就要到队伍最前边去了,这么多小队轮流,也不是次次都要我们搬东西。”这个小队的队长如此安慰众人道。
大伙儿一想确实也是哈,于是便不再纠结,反正等他们这边修好了,前面好多地方也都修出水泥路来了,搬就搬吧,多弄几辆板车推一推,也不算太辛苦。
约莫七八日以后,这行人总算修完了他们负责的这一段路,高高兴兴搬上那一大堆东西,推着板车就往他们前面那个临时水泥作坊去了,就等着到了那边以后好撂挑子呢,结果……
“人呢?”看着空荡荡的一个水泥作坊,这些人傻眼了。
“昨日一早便走了。”当地老乡告诉他们。
“嘎!嘎!”
“知……知……”
天上大太阳晒着,地上汉子们走着,车上的杂物成山地堆着……
“师兄,你说这个事究竟是谁开的头?”一个汉子问道。
“你说呢?”另一个汉子回答说。
“咱师傅?不能吧……”前几天师父笑眯眯让人往他们仓库里搬东西的时候,他所感受到的,明明是关心和爱护。
“这种事习惯就好了。”另一个汉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咱再走快些,别让前面那些家伙也给溜了!”队伍中有人喊了一声。
“嗷!”一阵嗷嗷回应过后,这个队伍行进的速度比先前又快了几分。
至于罗用他们,这时候已经在大斌县东面的一个村子旁边安营扎寨了,当地百姓早早就知道他们要来,已经把场地给他们平整出来,又备下许多石灰石膏在那里等着。
罗用他们这些人一到,马上就可以开始和泥摔坯了,烧水泥用的土窑也有先遣队提前修好,这个地点也是先遣队定下的,他们后面这些负责施工的队伍,来了就只管开干。
现如今,离石罗三郎在关内道修路,要一直修到陇右道凉州城的消息,在很多地方都已经传遍了。
关内道和陇右道的人自然是拍手称快,其他地方的人也多以褒赞为主。
但是对于罗三郎因何要修这一条路,各地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像离石县那边的人,普遍都认为罗三郎这是为了要引一条活水到他们当地,长安城那边的士族郎君们,普遍还是认为他是为了求名。
至于皇帝陛下对这件事究竟是怎么看的,那还真不太好说,至少目前没几个人能摸得准他在想什么,真正摸得准的几个人,也不可能随便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别人。
事实上,在这一年夏末,真正让这位帝王感到在意的,还不是罗三郎修路这件事,而是在长安城中,出现了两家私人开办的学院。
长安城中从前并没有私立学院,仅有的几所高等教育学校,都是由国家设立。现在这种私立学院的出现,处在最高统治者的角度看来,并不是什么很好的事情。
在眼下这个时代,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天然而紧密的,随着这样的私立学院越来越多,一些有学问有能力的鸿儒,他们很可能就会教授出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子,这些优秀的学子再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他们这些人之间,就是一个天然紧密的团体。
皇帝一点都不乐意看到朝堂之上出现这样的团体,这些团体若是强大到一定程度的话,甚至可以动摇皇权。难道说,他从此之后所要面对的,除了原有的氏族集团,又要多出来一股新兴的力量吗?
废除科举是绝对不行的,那就是因噎废食,除非他想眼睁睁看着那几个世族大家坐大,最终把持整个国家。
再说目前的科举考试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虽然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总归还是一个盼头,谁又能忍受这样一点希望生生被人掐灭。
直接取缔这两个私立学院也是不可取的,这两个学院因为并不限制平民家的子女入学,现如今在民间呼声很高……
其实无论是离石罗三郎在关内道修路,还是有人在长安城兴办书院,这两件事都称不上是坏事,端看看问题的人是从哪一个角度去看。
从好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国家昌盛的表现,大家都很努力很有责任感嘛,无论是道路建设还是文化教育都在向着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繁荣。
往不好的角度去看,这些人一个个都这么活跃,一个个都在给自己聚敛人气,他这个皇帝将来是不是会被他们给挤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皇帝究竟是怎么看怎么想的,他的心里究竟是防备多一点,还是乐见其成多一点,外人并不得而知。
这一日下午,皇帝召见了一个官员,就是先前负责与罗用谈判、后来又被他派去监工修路的那个。
长安城中一些消息灵通的,便纷纷猜测,皇帝这是要开始重视离石罗三郎最近的那一番动作了吗?他打算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是褒奖呢还是敲打呢?
宫墙之外议论纷纷,窃窃私语,宫墙之内,皇帝姿态悠闲地坐在木榻之上,笑着对前来觐见的官员说道:
“我听人说,你府中近日高朋满座,你府中的一道麻婆豆腐,如今已是名满长安。”
那官员一听这个话,顿时神态一凛,心道还好他当时没有白收罗用的那一罐子豆瓣酱,如若不然,此番怕是就要步了那唐俭的后尘。
“回禀陛下,做那麻婆豆腐所用的豆瓣酱,乃是小臣花费二十文钱从那罗三郎处买来。”君子坦荡荡,那罐豆瓣酱既是他自己花钱买来的,便也不怕皇帝过问。
“哦。”皇帝陛下点点头,笑眯眯又问了一句:“那麻婆豆腐好吃嘛?”
第202章 有点多
且不管皇帝那边是怎么想的,站在罗用这个角度来说,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让步。
罗用这一次其实一点都不想出这个远门,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把水泥方子直接公布于众,道路什么的,只管叫各个地方的人自己修去,横竖西坡村那个水泥作坊的收入,也并不是罗用目前几项收入之中的大头,他也没想靠这个吃饭。
但他如果真的那样做了的话,烧水泥法便会于当初的造纸法一般,在民间流传发展,最终在全国各地兴建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泥作坊。
那么长安城那边的水泥作坊又如何还能挣得到钱呢?长安城那个水泥买卖一旦黄了,国库的损失绝对是非常巨大的,那皇帝老儿会不会放过罗用暂且不说,罗用自己也并不想看到那样的事情发生,因为国库的充实在很大程度上都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修这一条路。
一来,先前从二娘写回来的信件,还有王当他们口中,罗用对于从离石县到凉州城这一路的情况大抵也有了一些了解,他相信这条水泥路修出来以后,当地的百姓应该是可以因此受益的。
皇帝虽然也会修路,也许他会修从长安城到城州的道路,从长安城到洛阳和江南地区的道路,甚至是从长安城到凉州城那边的道路。但是从离石县到凉州城的道路,一时半刻却是不能指望他去修的。
修这一条路,对罗用来说肯定也是不容易的,但他的不容易也仅限于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而已。
但是对于这条路附近的民众来说,这一条路若是果真可以形成一条经济纽带的话,很多贫困的家庭就会因此变得富庶,很多孩子也许会因此改变命运,很多原本将会发生的悲剧,很可能也会因此得以幸免。
罗用先前就对赵琛说过他想要修建这样的一条道路,他心里确实也是想要这么做的,于是他就做了。
而且这条道路通了以后,往来于离石县和凉州城之间也会变得容易很多,二娘与家里的距离,也会变得更近。
二娘说她要在凉州城办毛衣作坊,罗用知道,她这是要开始发展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了,将来很可能会在凉州城扎根。
在过去,对于很多离石当地的百姓来说,家中若是有谁去了凉州城那么远的地方,余生怕就再难相见了。罗用并不知道自己下一次见到二娘会是在什么时候,但他们必定是可以相见的,就在并不久远的将来。
凉州城这边。
这一日,罗二娘正在她的羊绒作坊监督工人们做活,她那房东的媳妇寻了过来:“二娘,我听闻城东那边有一处宅院要卖,你要不要去看看?”
“去看看吧。”罗二娘二话不说,便同她一起出了院子。
今年开春,赵琛等人从离石县那边运了许多梨汁过来,在赵家客舍敞开了售卖,取名神仙饮,那价钱几乎也要卖到仙露的价钱去。
偏这凉州城穷人多富人也多,还有不少人近两年又靠贩卖羊绒挣得了许多钱财,简直是富得流油,那神仙饮价钱再高,他们也舍得吃。
这凉州城的早春还是十分干燥,西北风呼呼地吹着,外头风沙也大,白日里还算过得去,一到晚上就冷得厉害,一烧火炕又燥得慌。
在这样的地方,一碗清甜滋润的梨子罐头,岂不就像是仙露一般?
赵家人给二娘她们这边送了好几个罐头,二娘也不怎么舍得吃,隔挺久才开一罐,那一罐几个人一起吃,也要吃好几天。
早春那时候气温低,还能放得住,待到入夏就不行了。
她们屋里头现在还摆了好几个罐头在那里呢,有最早的时候罗用托人送来的桃子罐头和橘子罐头,也有后来赵家人送来的梨子罐头。
二娘她们也只有实在累得厉害了,或者是哪一天特别想家了,才会开一罐来吃。上回那殷大娘也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怎么的,病了一场,那时候二娘就给她开了一个罐头。
赵家人卖罐头得来的钱财分成两份,一份自家留着,另一份便都给了罗二娘。
因为知道罗用对于钱财和家人的态度,所以就算罗二娘只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流,他们也并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
罗二娘收了那些钱财,大多就都在凉州城中置了产业,三郎当初便与她说了,凉州城这边前景看好,多置办一些田产宅院也是无妨。
另外赵家人也提醒过她,叫她莫要留太多钱财在身边,当心叫人惦记,若有需要,也可以让赵家人代为保管。罗二娘想了想,谢过了对方的好意,最终还是将这些钱财大多都用在了置办田产上面。
春末那时候,罗二娘置下了目前她现有的最大的一个产业,花光了当时手头上所有钱财,另外又添了一笔羊绒线进去,在凉州城外买下了一个庄园。
那是一个面积颇广的田庄,位置也好,就在官道边上,距离凉州城门并不远,像这样的庄园很难遇到转手的,毕竟这两年天下太平,土地田产也越来越值钱了,像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二娘遇到了,她便不愿错过,当即砸了大笔钱财下去,将它买了下来。
听闻往来的商贾们说,三郎现在已经开始往这边修路了,这事先前她就听赵琛提过一嘴,看赵琛说话的态度,好像并不十分当真,但罗二娘知道,三郎既说要修路,那她就肯定会修。
果然,今年夏末便有消息传来,言那离石罗三郎正在关内道修路,一直要修到他们凉州城这边。
待三郎来了凉州城,他定然知道该如何经营一家农庄,罗二娘现在没有那么多精力,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再考虑到安全方面,一时便也只好先将那个农庄租借给了赵家人。
赵家派人在那个农庄里耕种粮食,圈养牲畜,另外还用来安置他们的那些手下,以及囤货之用。
除了那一个农庄,罗二娘还在城中零零散散买下了几个宅院和铺面,只能说那梨子罐头的买卖实在是太好赚了,一直到前些时候为止,她隔几日便能有大笔大笔的钱财入账。
这几日倒是少了,听闻是因为赵家那边的梨子罐头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赵琛等人这几日便要出发去往离石县,着手这一年的梨子罐头的生产。
罗二娘与她们房东的媳妇去城东看房,见着了屋主,却发现这人并非诚心卖房,纯粹就想把她当冤大头来宰,许是罗二娘近日在城中到处置产都置出名声来了,有些人便以为她什么样的院子什么样的价钱都肯买。
那房东的媳妇也是听自己的邻居介绍过来,结果发现是这么一个货色,当即呸了他一口,带着罗二娘就走了。
“倒是叫你白走着一趟,下回我自己先看过了再喊你出来。”这房东一家也就是祖上有些积攒,在城中置办有几处产业,全家老小都靠房租度日,经济情况并不算十分好,他们两口子偶尔也会帮人牵个头,挣一点中间钱。
“无妨。”罗二娘言道:“若有好的房产,还是要早些来看,莫要叫别人抢了先。”她在凉州城外那个庄园,就是比别人早了一步才能买得。
“你说的有理,只是今日这个着实不像样,下回我再帮你寻个好的。”房东媳妇热络道。
“劳烦三娘了。”房东媳妇在家中排行第三,平日里大伙儿便唤她三娘。
她二人从这一条巷子里走出来,巷子两边的人家见了,便知这罗二娘定是到他们这里看房产来了。
谁人不知这罗二娘手头上只要一有钱帛粮食就要买房产,也不知她买恁多房产作甚,住又住不过来。听闻从前战乱的时候,他们城里头好多房子都空了,根本没人要。
赵家人也找罗二娘说过这个事,房子这个东西只有在卖得出去的时候才值钱,万一卖不出去那可就砸在手里头了。
偏这罗二娘就跟着了魔似得,那宅子铺子还是一处一处地买,就因为当初罗用跟她说了一句,凉州城前景看好,最好能多置办一些房产下来。
“你说那罗二娘是不是有点认死理。”这一日,赵畦对赵琛说道。
“她一介女流,难道还能像我们这般经营不成,拿了钱不买房子还能做甚。”
赵琛这时候正在收拾行李,眼瞅着今年里梨子也快下来了,他得赶紧去离石县那边,今年的杜种树资源还是被皇帝紧紧捏在手里,他们家想要做水果罐头,还得继续跟罗用合作。
“我就是觉着她花起钱来也忒舍得了。”赵畦叹气道。
“罗用都不心疼,咱心疼个甚。”赵琛笑道。
“唉……”赵畦叹了一口气,不说话了。
他还不就是瞅着这罗家小娘子挺好,心里头有点念想嘛,他这儿子这般岁数了,可还没有婚配呢,再拖下去都成小老儿了。不过现如今瞅那罗二娘花起钱来那股子狠劲,赵老爹心里头又有几分不确定了。
·
长安城这边,近日有消息传出,今年秋收后,皇帝打算要发徭役修路,修的乃是从长安城到凉州城那一条路,就是要把原本的泥沙碎石路铺成水泥路。
消息传出以后,长安城中便有不少人猜测,看来皇帝是担心罗三郎那边那条路修好以后,一些商贾会绕过长安,直接从凉州城到离石,然后再从离石下江南。
现在皇帝又命人修从长安城到凉州城这条路,绝大多数走惯了这条路的商贾,将来肯定还是会选择这边这条路,而不是北方那一条,毕竟这两条都是水泥路,而且皇帝陛下修的水泥路显然质量还要更加过硬。
只是这么一来的话,受益最大的,自然就成了凉州城,两条水泥大马路直通这一座西部城市,再加上它原本就是大唐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之路中一座重要的枢纽城市,以及这两年刚刚兴起的羊绒肥皂贸易。
怎么看,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都太好了,于是长安城中不少人便开始讨论,究竟要不要去凉州城置产呢,还有一些手脚快的,早已经派人前往凉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