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行有常-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这说的是未来,赵国那么多人都在长平战场上,出了意外谁担待得起?
  就算赵括是兵神蚩尤转世,他也得经过实战才能让人承认。
  按理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谁让秦国人太心脏了呢?
  对于秦国的宣传攻势硬生生让赵国人以为秦国人因为惧怕马服君赵奢,从而同样惧怕他那天资横溢的儿子赵括,而不愿意让赵国主帅变成赵括,异人只能表示大父、父君你们高兴就好。
  等到赵军更换主帅,因为赵括新手上路,栽在了白起这个老将手里以后,赵国最后剩下的二十多万大军全数投降。
  因为之前做过这种情况下的假设,所以白起处理起来总算没有那么困难。
  白起的消息传回咸阳的时候,分散押送赵国降卒的大军正在回来的路上。
  因为激战,秦军的人数和赵军降卒比,根本不占优势。
  虽然秦军有虎狼之师的称呼,但是赵军也不是吃素的。
  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好几条。
  基础的是每顿只让赵军吃个半饱,不是不让他们吃饭,而是不能让他们有太充足的精力,而秦军依然维持战时的饮食,也就是有足够的肉保证他们的力气。
  接着采取分化的方式,基本上都是损招,比如让赵国人甲管理一队赵国人,要是甲揪出了这些人的不法行径,不仅他的待遇等同于秦兵,还能获给银钱,等到时候赎人的时候,秦国无偿放了他,要是表现再好一点,或者他想加入秦军,揪出一个赵军里对秦军心怀怨愤的,就按照在战场上得一人头来累计军功。
  被管理的赵国人要是举报上司成功,同样获得福利。
  不用担心赵国会团结一心,因为赵括最后就是因为赵军粮草被断,率兵突围的时候不幸扑街的。
  而断粮月余的赵军,之前已经开始自相残杀了。
  当然,一开始,白起还让人杀鸡儆猴,闹得最凶的几个刺儿头已经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
  虽然有许多秦军开始分散着押送赵军俘虏回国,但是白起的大军依然驻扎在原地,在供给赵军食物的同时,给他们找了一份他们完全不能拒绝的“工作”——挖坑。
  当然,这次让赵人挖坑不是因为白起“恶向胆边生”,想要干脆地让赵军全死在这儿了。
  长平之战,赵军和秦军都战死了不少人,按照规矩,是要挖出一个葬坑掩埋了他们的。
  无论是赵人还是秦人,最后都会被埋在同一个坑里。
  秦人不能白白地浪费自己的粮草,白养赵军吧?
  所以,让这些赵人“工作”是很正常的,至于赵人体力消耗巨大,没有攻击秦军的能力,那就是不可言说的目的了。
  通过种种方式,二十万赵军终于被分散、分化了。
  大军一点消息都没有,赵王丹当然很着急,历史上的白起担忧赵国后续动作,再加上秦国的兵力也消耗了不少,在种种忧虑之下尽数坑杀赵国降卒,但是这一回,秦国早早给了赵王答复——割地换人。
  基本上在赵军粮草通道被断以后,胜券在握的秦国就派人去往赵国了,而赵王也无奈地答应了秦国的要求。
  在僵持阶段的时候,赵王曾经派人去往咸阳求和,秦国假意应允,这也是为什么秦赵两国打得脑浆都出来了,其他的诸侯国都没有参与的原因,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以为秦赵已经讲和了啊!
  赵王丹的胆子,总体来说还是很小的,而且秦国派人太及时了,赵国国内许久都收到前线的消息,自然就以为大军已经被俘许久了,秦军约莫都已经转移了,只好答应秦人的条件。
  秦王最先开口索要的,就是惹来麻烦的韩国上党郡。
  赵王丹:给你,我都给你还不行嘛!
  不能贪财啊,天降横财说不定要人命啊QAQ!
  出地也就算了,秦国还明码标价,一个赵国人要多少钱,问题是,按照秦国的标价,赵王能赎回一半的人就不错了。
  他的心在滴血,还想讨价还价,然而秦国人不吃这套,已经收入囊中的东西还想让他们吐出来,做梦吗?
  赵王只赎回了一半的人,而且秦国特别心脏,选人的时候选的都是即将超龄或者伤残人士优先,剩下的赵人,分别安置到秦国各处,比如说边关、蜀郡之类的地方,他们要是愿意成为秦人,那就一应待遇从秦民,不愿意,那就只能等着什么时候他们的赵王凑够了钱把他们再赎回去了。
  后续的事宜异人负责了一部分,因为他的那个梦,秦王还特别褒奖了他,给他增加了五百户食邑,朝中也没人反对。
  人逢喜事精神爽,长平之战是九月结束的,而在三个月之后,异人后院的赵女查出怀有了两个月的身孕。
  虽然还有一个侍妾在之后也查出了身孕,但是异人还是对赵女那一胎特别关注。
  这个时间,这个人物,不是未来的嬴政他不相信啊!
  秦王稷四十八年正月初三,嘉平君异人长子诞于嘉平君府,因其生于正月,故名之曰政。
  这个时期,正月的正还是读“政”,到了秦始皇时期,为了避他的讳,才会改为“征”的读音。
  异人:总算把千古一帝儿子生出来啦!
  作者有话要说:  有记载说吕不韦试图混淆秦王室血脉,在赵姬怀孕了之后才把她送给异人的,所以始皇帝在历史上是其母怀胎十二月而生,但是想想就知道这不可能啊!怀胎时间过长的孩子可能会是低能儿什么的,更有可能在母体里憋太久被憋死啊Orz
  “凡妊娠达到或超过42周(》=294天)称过期妊娠。其发生占分娩数的5 ̄10%。围产儿死亡率约为足月分娩的3…6倍。过期妊娠胎儿宫内的存活主要取决于胎盘功能,1、胎盘功能正常,胎儿继续生长,出生时胎儿体重偏重甚至为巨大儿或因颅骨钙化而造成难产;2、胎盘因过期而发生老化,功能不全,胎盘血流和供氧不足,胎儿不再继续生长发育而呈“小老人”(过熟儿综合征),因缺氧胎儿排出胎粪染及羊水、胎儿皮肤、羊膜和脐带,出生时评分低,死亡率高。”
  所以历史上的庄襄王,他帽子的颜色是正常的。吕不韦和秦始皇的这段故事应该是借用的楚考烈王和春申君。
  楚王的帽子颜色是板上钉钉的有问题,子楚应该是死了以后,活着的时候是没问题的。
  而且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秦国,根本没带上赵姬和始皇母子俩,后来还生了成蟜这个儿子,要是他怀疑始皇不是他亲儿子,根本就不会让始皇当他的太子啊!
  始皇出生在正月,怀孕时间很容易推断的,异人也不会蠢到自家宠妾怀的是不是自己的儿子都不知道啊!所谓的十二月,很可能是别人后来根据吕不韦送人的时间故意中伤的谣言……
  还有一种不太成熟的推测,毕竟岁首,也就是正月,根据各国实行的历法、规定应该是有不同的,可能历史上的始皇帝本身就是足月出生的,然后因为历法中岁首的更换,别人把他算成了十二个月出生。
  记载史籍的那些史官是知道历法的不同的,但是他们收集的有历代流传下来的消息,要是消息里本身就有错误的话,史籍的记录也不一定会正确。
  对了,关于长平之战,蠢作者突然想到,赵国总兵力大约在四十五万左右,秦兵比他们人数多,在六十万【全国青壮都上了】,然后秦军战死了二十万,赵军不可能比秦军的损失少那么多啊!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总人数,降卒应该在二十万左右……前一章写错了,这一章修改过来了,顺便在有话说里也说一下。
  前一章只是修改这个错误,买过的小天使可以不用再看一遍。


第51章 出计
  因为之前的消耗过大; 赵国好歹也赎回了一半的人,所以秦王没有像历史上那样; 马上发兵攻赵。
  说来好笑的是,因为异人之前去信提醒,赵王和平原君好像都把他当成了赵国人民的好伙伴,纷纷在他长子出生之后,借着贺喜的名义送上了感谢的大礼。
  异人:你们高兴就好。
  因为小嬴政不像这个年纪的新生儿一样爱哭,异人颇为惊讶,有嫉妒赵女生了异人长子的侍妾出言中伤他,纷纷暗示异人“王孙您这个长子该不会是傻了吧”、“还是和我们再生一个的好”; 但是异人一点都不相信。
  总感觉他家儿砸每天都在用“鱼唇的凡人”这个眼神注视着嘉平君府的所有人; 当然也包括他。
  异人在兄弟们中间的排行不上不下,所以嬴政既不是他爹长孙,更不是幼孙; 当然; 到目前为止,因为异人算是太子诸子里最出息的一个; 他的儿子在长辈面前也算得宠。
  说是要修养,但是秦国的人口损失不比赵国大,更妙的是,在秦王暗地里派去的人的鼓动之下; 在知道自家儿子、夫君或许不会再返回赵国以后,有赵国妇孺千里迢迢入秦。
  这种事情主要发生在秦赵边界,一来这些地方离秦国近; 二来,比起赵国靠里的那些郡城,他们在直面秦国兵锋的同时,也能知道,秦国对他们来说,并不像传闻中那么恐怖。
  因为损失不算大,而且秦国从赵国那里敲了一笔,所以很快他们就开始计划起了下一次该和哪国开战。
  赵国伤筋动骨,是个不错的选择,韩魏积弱,同样也是好啃的骨头。
  赵国在长平之战这个坑里跌惨了以后,秦国欣喜地发现,三晋之地对他们的威胁已经大大地缩小了。
  面对着一群不知道是该先下手为强铲除大秦目前最大的敌手赵国好,还是该循序渐进,攻伐韩魏来的好的大秦大臣,异人表示,你们啊,真是太naive了。
  现在最该下手的难道不是那个名存实亡的周王室吗?
  都要统一天下了,上头还顶着一个天下共主,你们亏不亏心?
  嬴政:爹,能不能别那么光明正大地鄙视别人?要点脸好吗?
  先灭周这个想法,最初当然不是异人自己想出来的,周王室在他的脑海里存在感几近于零,和卫国之类的小国一样,在他眼里,和已经灭亡了也没什么区别。
  但是在他拿着一张画着这个时代各国大致疆域的地图的时候,他的宝贝儿子“啊啊啊”地望着同一个方向,对他命人特意制作的吸引婴儿注意力的拨浪鼓一点都不在意。
  异人:说好的小婴儿看东西看不太清楚的呢?地图也没用什么鲜艳的色彩啊!
  顺着小婴儿的视线,异人看到了被韩和魏包围着的只有可怜巴巴的一小块儿地的周。
  说实话,周王室威严早就已经荡然无存,几十年前,秦王嬴稷的兄长武王嬴荡就能在王都举着九鼎之一与人竞赛,楚庄王当年还需要“问鼎”,可是现在,强大的诸侯“相王”,将王的名号从周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每个诸侯王都显出勃勃的野心,周室对此却无能为力。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名义上,这个天下依然是属于周的。
  在用不同的方式确认过后,异人确定,他的宝贝儿子是真的在给他提示,先灭周并不是他的空想。
  为什么要先灭周呢?
  姑且不论还是个小婴儿的嬴政为什么会有不符合他的年龄的表现,异人根据他的提示发散着自己的思维。
  历史总是出奇的相似,春秋战国的乱战和汉末三国时代颇为相似。
  巧的是,这个时代的周王室虽然已经衰颓,但依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在有心人出现之前,依然有人对汉王朝抱有复兴的希望。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概念,在东汉末年,经过两汉数百年的压制,以及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强势崛起,再兴刘汉的事实,都让人对这个家族怀有难言的敬畏。
  皇室衰颓,群雄逐鹿,在后世皇朝争霸之中最为常见的景象,在东汉末年,那些非刘姓的群雄却统统被打成乱臣贼子,典型代表就是不知道被黑了多少次的曹操。
  在这个战国晚期的时代,同样有这样的情况,虽然王室的威严依然扫地,但是总有那么些人对这个延续了许久的王朝抱有别样的感情。
  而且周朝有一样神器——夏传商,商传周的九鼎。
  从禹的时代就诞生在这个世上的九鼎,无疑是传国神器,对王权的巩固、加成作用比秦始皇那用和氏璧刻成的传国玉玺还高。
  最起码,从历史来说,九鼎诞生在这个世上,作为被各个王朝代代相传的王权象征的历史,比传国玉玺不知道要长久多少。
  就算灭亡周王室对秦国实际上的实力增长没有多少帮助,总归还有九鼎可以填补呢,这可是真正的传国重器啊!
  异人把自己的想法理顺了以后,就在朝堂上提出来了,基本上,朝堂上是全票通过的。
  虽然韩魏也是软柿子,但是周王室是比他们更软的柿子啊!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异人在朝堂上光明正大又若无其事地把一统天下这样的词儿都说了出来。
  当初其他人还只是相约称王的时候,秦王嬴稷就不满足于现在尊号,和齐王相约称帝。
  帝不是随便称的,三皇五帝,皇这个尊号就不用说了,至尊至贵,就是帝这个尊号,也不属于普通人。
  没见到周天子都只能称王吗?
  所以异人的提议非常得秦王的欢心。
  对于孙子如此上道的言辞,秦王表示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放眼天下,除了大秦,哪里还有能一统天下的诸侯国?
  就冲着灭亡周王室的好处,再加上大秦现在的实力比之多年前愈发强盛,秦王毫不犹豫地派兵了。
  “以九鼎令诸侯”是秦国先君惠王时代就制定的目标,出于时任相国张仪之手,因为当时楚、齐两国的国君同样对九鼎有兴趣,而且周王室的地盘在韩、魏两国之间,在周王的多方斡旋下,九鼎居然还好好地放在周都洛邑。
  惠王之后,到了嬴稷的兄长武王,武王带人跑到洛邑去,不想着干正事儿,非要和人举鼎,结果好了,“绝膑而死”。
  因为秦武王是因为举鼎身亡的,九鼎的象征意义就太明显,一时之间,许多诸侯国都熄了对九鼎的心思。
  若是真的神物有灵的话,秦国估计是不被神物承认的吧,否则的话,秦武王怎么偏偏就死在这上面呢?
  这个时代是承认鬼神的存在的,就因为秦武王之死,秦国这么多年,也没怎么对洛邑的九鼎动过心思。
  不过现在被异人再次提出来了以后就不一样了,而且在这种历史大势面前,总有人会顺应潮流,提出一些合理的设想。
  宗周的九鼎是怎么来的呢?
  是灭亡了商王朝以后得来的。
  禹铸九鼎,传之夏,夏亡,商继之,商亡,周继之。
  那么,当年的秦武王为什么会不幸地在洛邑扑街呢?
  是因为他还没有成为九鼎真正的主人呀!
  周王室都还好好地存在着呢,作为臣子,去触碰只有天下共主才有资格拥有的九鼎,不死才怪嘛!
  所以说,想要得到九鼎,周王室就必须要灭亡;想要一统天下,周王室不得不灭。
  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没毛病。
  虽然已经定好了目标,但是实际实行起来,却是有问题的。
  现在的周王基本上就是个摆设,就算是在周室内部,周王也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周的主要大权分落在西周公和东周公手上。
  如果现任周王姬延归天,在下任周王被选出来之前,西周公和东周公才是周室的掌权人,他们的身份和其他的诸侯王一样,都只是臣子,这个时候,秦国覆灭周室,迁移九鼎,谁也不能给他们安个乱臣贼子的名头。
  但是,谁让周王还好好儿地活着呢?
  周王姬延已经在位五十六年了,异人的印象里,他曾经看过一份皇帝在位时间长度榜之类的东西,除了康熙和乾隆这两个bug祖孙之外,没有哪一位的在位时间超过六十年,所以推算一下,最多三年,周王姬延就要寿终正寝了。
  虽然姬延的寿命应该长不了了,但是他现在还好端端地做着他的周王啊!
  异人:似乎一不小心出了个馊主意呢……
  我现在把先灭周那句话给吞回去还来得及吗?
  很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异人只能努力地想法子,该怎么对以臣犯君的不义之行作出补救了。
  作者有话要说:  周赧王姬延当了五十九年的周王,他死后,周民东亡,秦王这才亡周室,移九鼎的。
  当时主政的是西周公,没立周王,所以秦亡周室才不像后来东汉时代曹丕逼献帝禅让一样被人诟病。


第52章 周室
  秦国直接灭亡周室; 一定会遭到天下各国的针对——不管他们是真情还是假意——而且从礼法上,也容易遭人诟病。
  这就是所谓的“图周无益”。
  要不是秦国志在天下; 基本上已经无所畏惧,而按照时间推断,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差不多就在几十年后,否则的话,亡周还真没什么好处。
  要让秦国停止行动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采用迂回的手段来挽回。
  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让,之后封侯以待,比起司马家以晋代魏的时候使用的血腥手段; 已经是万分仁慈了。
  异人觉得; 自家祖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秦灭西周国,再奉周王迁都。
  因为宗周故地正好在秦国的掌控范围之内; 所以打着这样的旗号; 别人完全不能指责什么。
  至于为什么要灭的是西周国,就和现在的周王室所处之地有关了。
  周公、召公; 世为周室卿士。
  当然,就算是世为卿士,也有发生意外,断绝传承的情况。
  根据记载; 末代周公因为与王室诸卿士有矛盾,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最后出奔; 离开了王畿,投奔了其他的诸侯国。
  王室的周公之位断绝是在春秋时期,周考王再次恢复此位是在春秋末期——因为周考王之子威烈王在位时期,韩赵魏三家分家,正式结束了春秋时代,开启了战国时期——中间相隔百年以上。
  周考王姬嵬将其弟姬揭封为周公,延续周公此官,姬揭被封于周室王畿,也就是说周考王把最后一块能分封的地盘也分封了出去,周王室自身反而没有城邑能够统辖了。
  这确乎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尤其是当事人“兄友弟恭”的这项品性需要存疑的时候。
  周贞定王姬介有四个儿子——起码出现在典籍记载里的就只有四个——姬去疾、姬叔袭、姬嵬和姬揭。
  姬介驾崩之后,继承王位的是他的长子姬去疾,三月后,姬去疾为其弟叔袭所杀,是为周哀王;叔袭继周王之位,是为周思王,五月后,姬嵬杀思王姬叔袭自立,是为周考王。
  在继位为周王之后,姬嵬很快就将自己的弟弟封为了周公,赐予了王畿之地作为他的封邑,可以说,那个时期,周公和周王,除了名分不同,其他都已经差不多了。
  姬揭的谥号是桓公,他的儿子威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西周惠公姬朝,另一个则是在姬朝时期分出去的东周惠公姬班。
  因为东周国在王城以东,西周国在王城以西,为了以示区分,周公之国正式分为西周国和东周国两个国家。
  周王室越混越惨,周公之国也是,越小越闹腾,当然了,秦国之类的大国对此的关心程度是不够的,总之,闹到最后,到周王姬延的时候,他选择了西周公一方——毕竟东周国也是从西周国分裂出来的——迁都西周,虽然所谓的迁都根本就没怎么换地方。
  当然了,不管怎样,因为周王现在定居在西周国之中,西周君和他的西周国就是大秦需要攻打的第一目标了。
  异人仔细研究了以后,突然对自己之前提出的先灭周的计划又自信了起来。
  周王姬延:你的良心就不会痛吗?
  异人:不会啊,不仅不会,而且还美滋滋的呢!
  不走套路的话,大秦覆灭了西周国之后,善待亡国贵族是会做的——就连秦始皇在覆灭了六国之后,对大部分的六国贵族、王族都还是好好地养着,让他们养尊处优地活着的呢!——但是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忠义之臣的模样,秦人就不太擅长了。
  这个时代的阴谋权术比之后世都颇显粗糙,更不用说装样了。
  要是放到武侠小说里,秦国的设定一定不是伪君子设定的岳不群,而是人人喊打设定的日月神教。
  异人只负责出主意动嘴,具体的施行人他是不管的。
  不过最近朝堂上暗潮汹涌,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大佬身上,武安君白起因为战功卓越,现在已经被猜忌、被排挤的苗头了。
  异人表示,六国未灭呢,这就想着要内斗啦?
  从古到今,功勋彪炳的人,想要善终的话,最好的选择其实是“自污”,只可惜,武安君白起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武安君这个封号,是有特殊含义的,非能安邦胜敌者不能受封,白起能受封武安君,可见其战功卓绝,受封之后又屡建战功,也怨不得秦王担心他会功高震主。
  更重要的是,不是异人多嘴,而是作为文臣的相国大人他心眼颇小。
  嬴稷当了将近五十年的秦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