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行有常-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嬴绾对上嬴政,结果想都不用想。
  如果单纯地比卖萌,大概纯天然的熊孩子嬴绾还有一战之力,但是谁让嬴煇非要显示自己的儿子天资聪颖棒棒哒,肯定超过异人的儿子几条街呢?
  尤其是在回到咸阳这么多天以后,嬴煇也知道了太子嗣子嘉平君异人对其长子的过度宠爱。
  所以说,嬴绾对嬴政不是小朋友的战争,也不是秦王对他们的宠爱问题,而是嬴煇对上太子和太子嗣子的战斗啊!
  异人:脑洞太大是一种病,叔叔你该补补脑了。
  别看自从蜀侯嬴煇改正以后秦王似乎对儿子非常满意,起码比隔三差五要挨训的太子嬴柱待遇要好,但是,仔细想想吧,要是秦王真的对太子失望了,他会是隔三差五数落儿子的那种人吗?蜀侯嬴煇还会在天高皇帝远的蜀地,几年都回不了咸阳一趟吗?
  所以说,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秦王心中的继承人根本就不会是嬴煇,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
  当然,“弄倒了二哥,我就是太子”这样美好的愿望,就让嬴煇继续揣着吧,异人表示做白日梦不犯法。
  一个能拍着自己老爹脸和他说“郑国渠”这样高大上的东西的小婴儿,怎么可能在文学方面比不过一个纯天然、只比他的生理年龄大了两岁的熊孩子?
  这完全就是不可能的好么!
  嬴政小朋友,踩着堂叔嬴绾的名声,塑造了自己“天资聪颖”、自幼“□□若神”的人设。
  对于这样聪明的嬴政小朋友,秦王就更是喜爱了。
  这么想也不奇怪,虽然太子嬴柱比较中庸,但是异人现在表现出的才能很不错,他的儿子也极为聪慧,大秦的未来几代都有保障了啊!
  生生地把自家的面子落了给竞争对手做了脸,嬴煇气得脸通红,异人真心觉得他家叔叔可能会气出病来。
  他还想着嬴煇的后招会是什么呢,宫中就传了消息,太子嬴柱暴毙身亡。
  异人他那个虽然差点没熬过自己的爹,但是最后依然当了三天秦王的便宜爹,在还是太子的时候,没了。
  作者有话要说:  秦国的蜀侯有三个,嬴通、嬴煇【?】和嬴绾,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来的,嬴煇在昭襄王初年就死了,但是又有说他是四十七年的时候狗带的,所以这里采取的是后一种说法,时间线略有移动。
  嬴绾不一定是嬴煇的儿子,这里借他的名字用一用【喂!】。
  至于孝文王嬴柱现在就死嘛……
  虽然是正史向,但是蠢作者写文还是会有自己的创新的嘛2333【喂,本来就应该有才对吧!】


第55章 太孙
  太子暴毙身亡; 死状可怖,秦王自然要调查凶手。
  大秦朝堂上下众说纷纭; 咸阳中的黔首黎庶也都议论纷纷,基本上他们认定的凶手都是同一个人——蜀侯嬴煇。
  嬴煇是因为在咸阳过于恣意,多有不法之行而被打发到蜀地去的,他在咸阳的名声一向不怎么样。
  人所共知,蜀侯至今对太子之位念念不忘,在太子连嗣子都确定了下来之后,蜀侯更是坐不住了,急匆匆地就从蜀地赶回了咸阳。
  虽然太子的身子骨大家都认为不太强健; 但是也没有查到会暴毙的程度; 更何况,这个时间点实在是太微妙了,蜀侯回咸阳后不久; 太子就身故了; 怎么看怎么不正常。
  咸阳到底还是在秦王的掌握之中,要不是出其不备; 蜀侯嬴煇这个在咸阳已经没太大影响力的人怎么可能弄死太子嬴柱。
  最后给出的罪名是蜀侯在贡肉中下毒,毒害了太子。
  所谓贡肉,自然主要是给秦王的,也就是说; 蜀侯原先的目标应该是秦王嬴稷,要不是服用的人是太子而不是蜀侯,估计现在大秦已经天下大乱了。
  异人仔细想了一下这件事的细节; 说不定蜀侯原本的打算是先毒死秦王,再嫁祸太子,太子倒霉了,异人这个太子嗣子也会受牵连,最后能够登上秦王之位的,就只有在关键时刻揭穿太子阴谋、拨乱反正的蜀侯。
  啧啧啧,套路啊,都是套路。
  在这里感叹着套路的异人,从他父亲的遗孀华阳夫人那里,得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事件全貌。
  太子嬴柱暴毙,华阳夫人又与太子嗣子的关系不好,无奈之下,只好现在开始向异人示好。
  虽然之前华阳夫人还致力于给异人找麻烦,太子迟迟不立嗣子,华阳夫人功不可没,但是谁让现在他们是一条船上的蚂蚱呢?
  太子暴毙,蜀侯嬴煇是凶手,但是不代表异人的王储之位就是板上钉钉的了。
  秦王还有其他的儿子呢!
  要是异人成为王储,作为他的嫡母,华阳夫人日后还能安享尊荣,要是再换一个太子,嬴柱这一系的所有人就会重蹈悼太子一系的覆辙,淹没在咸阳的权贵之中,从此默默无闻。
  所以,华阳夫人和异人结盟了。
  而她的诚意就是太子暴毙事件的真相。
  要不是她是太子的正妻,太子的死因也不像后世某位死在宠妃肚皮上的皇帝一样难以启齿,恐怕第一个要被处置的就是华阳夫人。
  之所以能查出蜀侯进献的贡肉中有毒,当然是因为那些肉没有被动过,太子的死因,说起来和蜀侯没有直接关系。
  秦国不提倡奢华,就连王宫之中,都不像其他各国一样有太多的金银玉饰。
  但是华阳夫人不一样,她受宠,又是楚国公主,想要通过巴结她来搭上太子门路的人也不少,所以用度颇为奢华。
  太子差一点就要吃进去的菜品,居然让银箸变了颜色。
  其实会让银箸变色的东西不一定是有毒的,但是为了保险起见,那份晚餐太子根本就没有动。
  那他为什么会暴毙而亡呢?
  是因为他当时和华阳夫人畅想借此一举把蜀侯嬴煇打入地狱畅想得太过激动了,而且若是秦王不慎食用了贡肉,山陵崩的话……
  情绪过于激动,再加上太子的年纪也不小了,孙子都有了,秦王算是高寿,太子也已经可以算是老年人了,结果一不小心就中风了。
  中风属于突发病症,此疾实际上包括的种类不少,太子的症状,换成异人熟悉一点的词儿,就是脑溢血。
  这是一种急性病症,死亡率颇高,太子理所当然没有抢救下来。
  太子自己突发疾病显然没有被毒害身亡来得有说服力,而且他的菜品中也确实让银箸变色了,所以在华阳夫人的声泪俱下中,毒害太子的帽子扣在了蜀侯嬴煇的头上。
  对于自家老爹的死法,异人表示无话可说。
  情绪过于激动,还真的挺符合现实情况的。
  对于历史上的秦孝文王嬴柱在继位不过三天之后就溘然长逝,有一种说法就认为他是因骤然继位兴奋过度身亡的。
  嬴柱死了,要是异人继位,还能给他补个谥号,追封个秦王,要是异人没继位,那就只能万事皆休了。
  太子死了,秦王要给儿子追谥。
  中年早夭曰悼,原本悼是一个不错的谥号,但是悼太子的谥号已经给前头那位太子用了,所以最后定的谥号是闵。
  所谓“慈仁不寿曰闵”,“慈”和“仁”异人不好说,但是“不寿”倒是人人都可以确认的。
  闵太子是一个平谥,不好也不坏。
  太子死后,他还住在宫中的一应妻妾儿女都要搬出去。
  作为太子嗣子,异人是有义务抚养他的嫡母华阳夫人的,他的生母夏姬自然也不会多说,但是太子其他的子女和妾室都住到异人的嘉平君府,那就不太可能了。
  欺负老实人也不是这么欺负的呀!
  太子留下来的那些人暂时还住在宫里,他们接下来的待遇如何,端看秦国的下一任王储是谁。
  如果王储是太子嗣子异人,那么他们就还能好好地住在宫中,毕竟地方那么大,从嘉平君府搬进来的异人不会赶她们出去,但是,如果王储不是异人的话,恐怕日后就只能泯然众人,要同悼太子的身后人那样生活惨淡了。
  从安国君嬴柱受封太子以来,他的存在感也确实不高,但是比起秦王的其他儿子来,他和父亲交流的时间会更长久,此番又是猝死,秦王难免会摈弃他不好的那些地方,多想想他的好。
  而且异人当初受封太子嗣子还是朝堂上的卿士首先提出来的,可以看出他的能力还是很令人信服的。
  首先,异人在朝堂上已经历练了不短的时间,种种事件也给他塑造了极高的威望,是个合格的储君人选,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做储君比他爹嬴柱还要合适一点;其次,异人还有一个好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才智,秦王自己也颇为喜爱他,也就是说在继承人方面,异人也是无可挑剔的;最后,谁也不知道嬴稷还能做多久的秦王,要是他再立一个新太子的话,还得从头培养起,最起码新太子的威望和能力也得比异人表现出来的要高,但是谁都不知道是不是还有这个时间。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孙子的异人对上秦王,比起秦王的那些儿子来,反而更与他亲近,秦王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孙子。
  最后,秦王五十年四月,太子的丧礼的百日也已经过去之后,秦王就下了立储的令,立闵太子之子异人为王太孙。
  这个时代,储君的名头只有一个太子,还没有什么太孙、太弟之类的存在,毕竟传位给儿子都不一定保险,儿子都不一定会守得住,更何况是传给孙子。
  异人这个王太孙,在这个时代也算是开天辟地头一人了。
  受封了太孙,异人让人把嘉平君府收拾了一下,就搬去王宫了。
  蜀侯嬴煇最后的处置方法是以谋逆论罪,处以极刑,对上这么一个恨不得自己死的儿子,太子还因他而死,秦王也不可能保有自己的慈父之心了。
  异人对这个叔叔也没什么同情心,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那蜀侯想要抢储君之位,简直就是要杀了异人全家嘛,异人怎么可能对他同情得起来。
  蜀侯被处置了以后,蜀国这个名称也被完全废止了,现在那里改成了蜀郡,通行郡县制,新任太守是一位名人,叫做李冰,就是主持修造都江堰的那位。
  虽然是让李冰带着修渠、改造蜀地环境的任务去的,但是秦王还让他顺带把蜀人对嬴煇的评价传到咸阳来。
  异人:祖父你还真是吃饱了撑的,闲得慌啊!
  蜀人对蜀侯嬴煇的评价是一面倒,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死得好。
  无论是蜀地的官员,豪商,还是平民百姓,对于蜀侯嬴煇的死都是拍手称快的。
  谁让嬴煇在蜀地不仅欺上压下,还盘剥百姓,情节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无恶不作呢?
  秦王嬴稷,在他当秦王的第五十个年头,头一次生出了要回到从前,把嬴煇这个孽障掐死的想法。
  蜀地开始都江堰工程的建造的时候,秦国又派人去韩国蛊惑韩王,让他成功想出了“疲秦计”这样的“妙计”,主动地将水工郑国派到了秦国来。
  虽然同时建设都江堰和郑国渠确实对劳动力的需求颇大,但是日后的成效还是喜人的。
  秦国自己搞内部建设,不和其他人玩,这种短暂的和平,对于其他各国来说都是可喜的。
  同时,异人当上王太孙以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奖励生育。
  生一个嫌少,生两个不多,生三个保底,生四个以上才算是大秦好百姓!
  只生一个的要受惩罚,生两个的开始给奖励,生三个以上的,国家给补贴,帮你养孩子!
  在这个时代,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秦王都豁出去实行军功爵制了,奖励生育的政策最后还是通过、施行了。
  虽然暂时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大秦幼儿的出生率多了不少,人口增长指日可待。
  而且令人惊喜的是,孩子生多了,国家给补贴的政策确实非常吸引人,韩、赵、魏、楚这几国与大秦毗邻的疆域,总有人不再畏惧如狼似虎的秦人,跑来投奔大秦,希望享受同样的待遇。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章没有什么特别重点的东西,总之就是过度。


第56章 连下
  秦王稷五十一年; 也就是周王姬延五十九年,当了五十九年周王的姬延终于离世了; 而且,没有后嗣。
  后世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规律,到了一个王朝末年的时候,皇帝一般都没有儿子,直系皇族都是断代。
  比如汉朝,汉成帝、汉哀帝都是无子,两个人的身份是堂兄弟;宋朝,南宋后面的那几个皇帝都是从民间找回来封王的;明朝; 天启帝和崇祯帝的关系是兄弟而不是父子;清朝; 咸丰帝只有一个独子,同治和光绪两个人又是堂兄弟,也都无子。
  姬延没有后嗣; 西周公的西周国也已经被灭了; 虽然还有一个东周国尚且苟延残喘,但是没有九鼎; 他们就不算正统。
  周王姬延离世之后,嬴稷也没想着再选一个人补上,九鼎都已经被移到咸阳来了,目的都已经达到了; 他做什么还要给自己添堵?
  被秦王封了一个封君,在自己的封邑上也算“安享晚年”的西周公不发表任何意见。
  他现在的情况,再提出来简直就是吃力不讨好; 寄人篱下的自觉他还是有的。
  至于东周公,西周公表示我就静静地看着你怎么作死。
  东周公自立为周王,在没有九鼎加成的情况下,这就很有意思了。
  反正秦国的态度就是,你们不是正统的周王室直系,你东周公说自己继承周王位,也得我们承认啊,反正九鼎在我们大秦这里,我们是不承认你这个乱臣贼子的。
  东周公:我从未见过有如秦王这般的厚颜无耻之徒!
  因为东周公自立为周王,这种行径比较微妙,秦国发声说他们不承认也没人能逼他们。
  不过因为各种原因,秦国也就打个嘴炮,也没有做出一怒之下就灭了东周国之类的事情。
  秦王稷五十二年,燕王离世,太子燕喜继位,其父谥为燕孝王。
  燕喜的运道不错,他爹当了三年的燕王就没了,让他能这么早坐上燕王之位。
  秦国不搞事,关东六国就要来搞事了。
  说实话,秦国把九鼎移走是很令诸侯不满的,但是东周公自立他们更是不满。
  名义上的老大没了,现在大家终于可以逐鹿天下而不仅仅是“问鼎”了,东周公一个连九鼎这种信物都没有的小国之君居然敢自立为周王?
  当年的周公之国为什么会分成东周国和西周国来着?还不是赵、韩二国唆使,甚至给予了还没成为东周公的那位少子武力支持,才让周公国一份为二吗?
  虽然对上秦国很怂,但是战国七雄中的另外六国,对上战国后期这些在夹缝中求存的小国,一个个都不是好惹的。
  燕王新继位,在某些有心人的鼓动之下,韩王忍不住试着对他们动手了。
  赵国是有心无力,齐国是因为主政的君太后智商够高,起码比她儿子齐王建的智商足,判断力也够,所以没有轻举妄动,最后也只有韩王按捺不住出了兵。
  至于是谁这么坏心眼儿地派人去蛊惑韩王,秦国王太孙殿下笑而不语。
  “疲秦计”这种计策都能想出来,可见韩王本人智商颇为令人怀疑,而且韩国朝堂上虽然不是没有能人,但是韩王自己刚愎自用,自认为天下第一聪明,除了韩国国力弱让他无力回天,基本上他就没有什么不完美的。
  异人:我从未见过如此智商拙计却厚颜无耻之人。
  韩国值得异人注意的人不多,一个韩非,在韩国郁郁不得志,一个是张良——当然,现在他还没有出生。
  虽然张良还没出生,但是张家在韩国的影响力却丝毫不弱。
  到如今的韩王然,连续五任韩王,任用的相国都是张家的人。
  韩王然的父王韩釐王韩咎之前,连续三任韩王的相国都是张开地,老人家不行了以后,相国之位也没有旁落,韩王咎和韩王然的相国都是张开地的儿子张平。
  张平颇得韩王倚重,可以预见的是,要是还有机会,张家的这个相国之位还能继续连任下去。
  也就是说,如果秦没有灭韩国,按照最初的剧本,作为相三代出生的张良最有可能的就是继承他祖父和父亲的职位,成为韩国的又一任相国。
  而在秦灭韩之后,致力于报仇的张良给自己选择了一位主公——刘邦,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相三代不愧是相三代,果然有真材实料,且战斗力不俗。
  韩国能让人记住的东西不多,除了当初的韩昭侯重用申不害进行变法之外,就只有他们的弓弩值得一提了。
  大概是秦人、赵人画风彪悍,韩人迫于无奈,只能大力发展弓弩事业,他们的弓弩是天下一绝。
  这个时代,不同国家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春秋时代“吴钩越剑”声名响彻天下,在这个时代,韩国的弓弩则是人人都称颂的。
  燕王喜整个人都懵了,他们燕国和韩国算是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那一类,韩王然是脑子被驴踢了么,居然最先拿他开刀?
  要知道,燕国不是一个好下手的国家,在燕国的名将四散之后,人人都把燕国当成了一现的昙花,转而继续盛赞当年差点就被燕昭王灭国了的齐国。
  但是,似乎他们都已经忘了燕国的大军。
  异人呵呵笑,挑动韩国对上燕国他算是故意的。
  燕国的大军数量不少,他记得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过后,赵国青壮基本都扑街了,只有边邑还有硕果仅存的大军,原本被燕王派去和赵国结盟的燕国使者回来就说动了他出兵攻赵,赵国是妇孺都上阵了才打退的燕国。
  虽然历史上燕国的这种行为让人不耻,但是也能看出,他们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借用某小说中的剑神的一句名言,拿剑的女人就不是女人,不管别人怎么理解,异人表示,赵女虽然姿容妍丽,但是在某些方面,她们的战斗力是不输于男子的。
  想当初他回秦国的时候,还是赵国士兵护送得他呢,结果在秦赵边邑休整的时候,差点被一个老妇人做掉。
  异人表示那真的可以算是一生的阴影了,简直不忍回顾。
  对贫苦的老人家抱有同情心的他怎么会知道老人家的儿子是在秦赵之争的时候阵亡的嘛!
  这能成为一个老太太大爆发对他发动自杀式的袭击的原因吗?
  反正从那件事之后,异人就对赵国妇孺的战斗力有了认识。
  而历史上,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赵国妇孺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不管怎么说,燕国的战斗力是可以保证,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燕国和秦国、赵国一样,边界毗邻从前的戎族如今的胡人,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外敌压力下,燕国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最起码,部分大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不管怎么说,燕韩撕逼,秦国看得很开心。
  新君继位遭到敌国进攻,燕国的选择和当初的赵国一样,求援。
  齐国是燕国的死敌,永远在死磕的那一种,于是燕国的选择对象就只剩下了赵国。
  赵王丹对此颇为犹豫,说起来,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二十万人,剩下的二十万人中,只回来了一半,可以说,赵国的损失之惨重,也就比历史上四十万大军都扑街好了稍微那么一点罢了。
  燕王喜的请托对象是平原君赵胜,这位一向是主张以武力服人的,当初长平之战和秦国对上,一直主张出兵而不是主和的,就有他一个。
  不过赵国的现状也确实不好,于是赵胜转而给燕王找了另外一个求援对象:魏国。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是赵胜的妻弟,因为齐名的缘故,赵胜和魏无忌的关系一向不错。
  魏无忌自然愿意有这种刷名声的好机会,尤其是韩国趁燕王新继位而攻燕,是为不义。
  但是,魏国的兵权被魏王魏圉牢牢地掌控在手上。
  当初魏王圉在继位之初就立异母弟魏无忌为信陵君,为的是牵制是当时贤名满天下的孟尝君田文。
  但是,对于自己的异母弟,魏王圉显然不是完全信任的,以至于信陵君在受到重用的同时也免不了被打压。
  兵权作为魏王圉最后的保障,当然不会让信陵君插手。
  于是异人和秦国就默默地看了一场信陵君窃符救燕的好戏。
  从魏王那里偷到虎符之后,信陵君还弄死了在外领兵、不受控制、一直忠于魏王的老将晋鄙,也就是历史上的窃符救赵故事中的倒霉背景板。
  魏国和韩国被秦国定义为最好捏的柿子,但是韩国比魏国还弱,除了韩国的面积是战国七雄里最小的一个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国好歹还有晋鄙这么一个将才,韩国就真的不怎么样了。
  在信陵君的带领下,魏军莫名其妙和韩军打了一架——魏军表示信陵君你要拯救燕国你自己去就好,为什么要拉上我们!——真的是打得脑浆都出来了,真的是特别让人叹为观止。
  救了燕国,信陵君又弄死了国内大将,对魏国来说,他闯了大祸,于是他跑到了燕国。
  信陵君奔燕以后,燕国派使者去赵国和魏国进行感谢,魏国就不用说了,至于赵国,主要感谢平原君这个引荐人。
  结果,燕国使者回去以后,就鼓动燕王出兵伐赵,因为赵国青壮不多,当年长平之战的后遗症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