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行有常-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歹有大臣提议去封禅的李隆基这么看不起的啊喂!
  李显马上装傻充愣:我们不是在说你阿耶在去泰山封禅之后就一副鬼上身的样子,数年之后隐患一定会爆发的事情吗?
  李源:鬼上身是什么鬼啊!
  一不小心把从后世吸收到的一点信息透露出来的李显有点心虚。
  事情呢,其实是这样的,他们这群先帝选择这个时间段挽救李唐皇朝,自然知道后头那场导致了天下大乱的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源头,与其说是杨贵妃,倒不如说是李隆基他自己。
  但凡国君亡国的,而他之前又确实有一番英明神武的明主之相,臣子们自然不承认人都是会变的,而是认为都是女色误国,将种种罪责都推到红颜祸水身上。
  但若是国君自己足够清醒,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都说杨贵妃是李隆基失却武惠妃之后的替代品,但是他对杨贵妃的宠爱远远超过武惠妃。
  若说帝王之爱嘛,应当这两个女人身上都是有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武惠妃身后还有部分让李隆基忌惮的家族势力,而背景薄弱、家族全靠天子提携的杨贵妃,就没有这个让他警惕的资本了。
  李源:所以我到底是要上书请阿耶封禅还是做一群泥石流的清流,不这么做啊?
  当然,实际上的答案是很明显的。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考科目二,emmmm,莫名有些紧张,日更攒人品ingQAQ


第148章 附身
  开元十三年十月; 自东都启行,东封泰山; 后妃、皇子宗室、百官及番邦使者等随驾。
  虽然封禅的日子都是已经选定好了的吉日,但是天气并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 中间总会出一些问题。
  比如说在出发前天气骤变; 路途中骤起狂风之类的,但是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到了在泰山上祭天的那天,天上布满了庆云,人人称之为祥瑞; 当然;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今天子封禅的正确性。
  然而; 对于李源来说,大臣们为了恭维他的阿耶所做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 飘在他身边的这几位皇祖们说的内容; 虽然令人惊悚了点,但是更令他相信。
  李治和武曌一起来泰山封禅的时候; 还不是鬼,身边也没有那么多鬼祖宗围着; 所以他们当时发现不了这里的问题; 但是等到变成鬼以后再来了一次泰山,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泰山封禅是所有皇朝都颇为推崇的、规格最高的祭天地的仪式,历数这么多代帝王,够资格去封禅的其实真的不多。
  秦始皇这位一代雄主、千古一帝的资格够了吧?结果在封禅的过程中还被史籍记载了那么的幺蛾子; 后头的几位去封禅的,晚年的时光都不说了,都比较倒霉。
  如今李治等人故地重游,终于对泰山这座被无数人推崇的山岳下了一个结论——此山不祥。
  并不是地理和风水意味上的不祥,而是说,对来此山封禅的人主不祥。
  事实上,有来自地府的先帝这么玄幻的事情,那么龙气、气运、鬼神之类的事情应当也是能理解的。
  很不幸的是,在封禅之后,李隆基身上的气运显而易见地被削弱了,还混入了丝丝黑气,这是明显的不祥之兆。
  如果从常理来推断的话,来泰山封禅的人主最后都过得不太好,可以从性格层面分析一番。
  封禅是如此劳民伤财的举动,而人主为了证明自己有成为千古一帝的资格执意前往封禅,说明他们性格中的好荣利占了上风,那么等到时间流逝,性格越来越独断专行、喜好奢华也是正常的,但是,现在是从玄幻的层面来发现问题。
  在泰山封禅过后就被削弱了气运,足以证明,这并不是一件纯粹的好事。
  而气运中的屡屡黑气,更是灾祸的先兆。
  李源很忧虑,来泰山封禅完了之后,阿耶不会就这么中邪了吧!
  先祖们:很有可能哦!
  虽然李唐的衰败是从天宝年间开始的,但是开元末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预兆,要说李隆基现在中邪,然后逐步变成那副模样,也不令人奇怪。
  但是光从表面上来看,刚刚完成了在泰山祭天的举动、并且收到了一堆大臣写的诗赋的李隆基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在泰山祭天只是封,禅并不在泰山山顶完成,但是做完了一半,已经能称封禅仪式基本圆满了。
  封禅全数完成后,李隆基在帐殿之中集结文武百官,受其朝贺,并且给参与的官员们分别赐予官升一阶之类的奖赏,并且大赦天下。
  之后转道去孔子宅奠祭孔圣人,又是一通忙活。
  诸王和朝臣们是相互隔离开参与这样的盛会的,就连站位和班次都有所不同,李源在皇子中排行第九,站位在前偏中的位置,不过他和李隆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指望他身边那些阿飘祖宗凑近去看看天子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简直是痴人说梦。
  大概是李源的怨念太深刻了,原本兴致缺缺、极少在这种时候发话的高祖李渊,在尝试着往李隆基那边躲的时候,竟然突破了以往位置的限制,堪堪能够到李隆基站的地方。
  要知道,虽然去孔子宅祭奠并不像朝会一样有着极远的距离,但是按照原来的限定,这种并不算太近的距离,李源身边的这些先帝们是不可能去到李隆基身边的,现在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了。
  大唐的这些先帝们虽然已经成了鬼,但是大唐依然存在,他们的身上就依然带有龙气以及大唐所供奉的气运。
  或许这大概能够解释当李渊凑近去看李隆基头顶的气运却被吸进他的身体的原因吧。
  其余先帝们:能解释个鬼啊!夭寿啦,高祖皇帝他被吸进李隆基的身体里去了啊!
  “源儿……”最前方,天子李隆基叫出了李源的名字,然而谁都知道,他平常并不是这么称呼李源的,宫中无论何人,称呼皇子大抵都是用排行,李隆基自然也不例外,他向来喜欢用亲昵的语调唤李源“九郎”,在私底下,他则唤李源“一儿”,虽然改了名,但是李隆基偶尔也有唤错的时候,因此近段时间他都是用排行唤自己的诸子的。
  相反,一直跟在李源身边的先帝们,应他的要求,为了让他早点适应改名后的日子,一直都用这种称呼唤他。
  因此,李源和他身边的阿飘先祖们很快就下了一个结论:高祖皇帝他附身到了当今天子的身上。
  从前也近距离地看过李隆基,但是从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的先帝们表示,居然还有这种操作?
  鉴于这个时间点,嗯,不用想了,直接把锅甩给封禅吧。
  话说回来,他们能附身,那是不是情况特殊一点的魂魄也能做到这种地步?
  为了李源的心脏考虑,先帝们在他长大后,只给他用了能看到他们几个的地府奇物,但是实际上,这世间从来不是太平的地方,尤其是皇宫,常有人命案发生,虽然有天子龙气镇压,但是这里依然是人间最鬼气森森的地方之一。
  但是不管怎么说,总得把现在的状况应付过去再说。
  认为自己是用魂体的状态开口,却发出了当朝天子的声音,李渊很快就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他已经很多年没有体验过这种具有鲜活的生命的感觉了。
  但是李渊还是很有自制力的,在发觉自己上了李隆基的身又喊了李源的名字后,他状似无意地说道:“前些日子你看完上仙之后回来竟在那说什么浑话,身子不好,多将养也就罢了,那道教虽是国教,你也要有度。如今来了孔圣宅,你可要多上点心。”
  李源自然称是不提。
  听到李隆基说的是这么一件事,其他皇子们真是又嫉又妒,李源的身体不好,这是他们都知道的,不过他向来是天子最宠爱的几个皇子之一,待遇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现在看来,不过是天子厚爱他的又一个证明罢了。
  李源没有心思搭理自己的那些兄弟的小心思,他现在很慌,老爹被鬼上身后第一句话就是叫的他的名字,等到他老人家清醒以后,李源已经不敢想了。
  高祖误我啊!
  不过一个时辰之后,操作着李隆基的身体去小憩的李渊就自动出现在了李源的面前,目前看来,上皇帝身还是有时效性的。
  又过了一会儿,皇帝便传唤李源去用饭,虽然这时候是午间,确实该用饭了——寻常百姓一日用两顿饭,指望少吃点粮食,只是富贵人家却不兴这种做法,一日依然是三餐,皇宫更是如此——但是李源满心不愿意。
  老爹中邪完了之后第一个就叫我过去,他是不是怀疑我了,他是不是心里有别的心肝宝贝儿子了?
  李源:哇的一声哭出来·jpg
  好在李源想象的这些情况都没有出现。
  皇帝将他叫过去,还好声好气地安慰他,之前在孔子宅里的那番话虽是为他好,但是当众说,难免有训斥的意味,此番特意将他叫来一起用饭,父子俩联络一下感情。
  李源:……高祖皇帝是上了个假身,还是我爹睡了个假觉,睡醒以后人都不对了?
  一顿饭下来,李源只确定了一件事,他的阿耶对自己被附身一点感觉都没有,而且即使睡了一觉,依然有些精力不足,怎么看怎么都有后遗症的味道。
  行吧,皇帝自己没有什么感情,李源就不管了,不过怎么看,这回受损的就只有皇帝一个人,泰山封禅这种活动危险性和后遗症真的都好高啊。
  李隆基作为一朝天子,居然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实在是令人心惊,不过后面李渊等人都试了一下,附身的法子突然失效了,对他们恨不得让李隆基一年废太子、两年禅位的这些先帝们来说,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后世的人说明君在位的时间不能太长,要不然迟早变昏君、出乱子,这种说法还是很有可取性的。
  先帝们对刚刚封禅完的李隆基抱以了美好的祝福:早点退位,早点升天,地府需要他。
  作者有话要说:  科目二没过QAQ感觉自己要吐血身亡了。
  这一卷写起来没感觉啊Orz想要早点结束掉……emmmm不过番外装逼是必不可少的!


第149章 韦氏
  开元十五年; 天子令诸王遥领各地节度使之职,然而并不使其出阁就职; 所有封王的皇子尽数居住在“十王宅”这个坊区——天子不只十子,所谓的十王; 也只是最初入住的几位王爷的称呼; 盛宠如李源,也只是延后了半年就自请离宫了——就连皇太子,也不在东宫居住,而是和自己那些封王的兄弟一样住在这个坊区之中,虽然太子居住的地方不称王宅而称别院; 但是谁都知道; 那里才是太子真正的居住之地。
  自从太子日渐长成之后; 不知是武惠妃枕头风吹多了还是皇帝对他本就心存忌惮,圣宠是一日不如一日。
  太子李鸿很委屈。
  想他能越过长兄被立为太子; 母妃当初也是盛宠一时; 本人自然也有一段被天子宠爱的时光,只可惜啊; 他的母妃被武惠妃挤了下去,他自己虽然受封了太子; 却一直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知道李鸿未来的人当然不看好他; 虽然他很努力地想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架不住有人存心找他的麻烦,而皇帝对太子这个储君更是看不顺眼。
  若说早年天子和太子之间还有温情脉脉的时候,但是如今趋于享乐、对下一代的防备之心更是不减反增的天子; 对太子的态度更是不好了。
  天子登基之前的住所,正是所谓的潜邸别宫,天子以那里为根基,大兴土木,兴建兴庆宫,不再以大明宫与太极宫为政治中心,而在兴庆宫中处理国家大事。
  虽然人对自己从前的住所有所怀念是正常的,但是大唐已经有了大明宫和太极宫两座宫城,天子又大张旗鼓地修建兴庆宫,还是能看出他如今已经和早年一味地向大臣们展现自己的勤勉、节省有所不同了。
  开元十四年,被封为皇后之下三妃之一的丽妃赵氏就过世了,虽然在她过世之前,荣宠早已不及从前,但是毕竟也曾经是天子的宠妃,在后宫方面,还能给儿子提供一点助力,可是如今过世之后,太子在后宫的臂助就完全失去了。
  和太子李鸿比,作为武惠妃的长子,夏王李源简直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而且他的阿耶连他的王妃都已经预定好了。
  要知道,太子在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也才堪堪迎娶了太子妃而已,而李源现在也就十二岁,离元服都还有三年,更不用说娶妃了。
  这么早就开始替他考虑王妃的人选,只能说皇帝对他这个儿子是真爱了。
  和高祖、太宗朝的一些皇子们迎娶的是传承久远的世家门阀之女——譬如后来的高宗皇帝李治,他的王妃、元后王皇后,就出身于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不同,越到后来,皇子们结亲更可能与他们的姨表、姑表兄妹成婚,和门阅阀第之家联姻的皇子依然有,但是数量稀少不少,还得看他们联姻的是哪一支,是否显贵。
  李源的王妃是李隆基亲自让他选的,里头拟了不少人家的贵女,包括了崔卢李郑王这五姓,还有韦、裴、柳、薛这最为显赫的关中四大士族。
  关中地区有长孙家这种依靠军功起家的关陇军事贵族,但也有像五姓七望一样传承久远,但是家族品级可能有所不及或者是其他方面稍逊一筹的士族,不管怎么说,为了和五姓七望这些家族打擂台,李唐皇族除了强调自家的存在感外,还在关中范围之内扶持了几个家族,其中以韦、裴、柳、薛这几个家族为最。
  老李家的皇帝原先还假托自己是陇西李氏的一支,就和前朝的杨氏皇帝强调自己出身于弘农杨氏一样,其实那些家族心里都是门儿清的。
  陇西李氏不承认李唐皇族攀附的身份,太宗李世民曾经想为自己的爱子李承乾——当时这可怜的娃还不是废太子,还是个有爹疼、有娘爱、爹娘俱在的幸福太子——聘一位高门士族出身的贵女来当太子妃,结果人家冷艳高贵地表示不和你们玩。
  李世民:哦,那我也不和你们玩好了。
  从那个时候起,李唐皇族其实就站在打击士族的第一线,不过毕竟士族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而且这么多年下来,许多人其实都心慕士族的风采,因此李世民只能选择联合大部分打击少部分的策略,将目标对准了五姓七望,还出台了包括不准这几个家族之间相互联姻的一系列政策,只可惜,李唐官方越是打压,人家的声望和地位就越重。
  当然了,李世民当时的手段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没看见后来新立的太子李治,他的发妻就是太原王氏出身吗?
  不过皇室和士族的角力并没有停止,时至今日,看见李隆基拟给李源的王妃名单里,除了先朝的一些公主们与驸马所出的子嗣或者孙女、曾孙女,还有诸多的门阀士族的存在,李世民等人依然会黑脸。
  士族们乐意将自家的女儿嫁给皇室,让皇室的血脉中掺杂士族的基因,却很少有士族愿意迎娶公主。
  虽然有李唐的公主们大多数都很彪悍的原因在,但是追根究底,不过是他们不乐意见到皇室的手伸到他们的家族内部去罢了。
  除了睿宗李旦是刚刚殡天就被吸到了李源的身边的,其他的先帝们都在地府待过,了解了李唐皇朝那悲催的未来,某些应当是在未来发生的事情,他们也是了解的。
  大唐后辈的皇帝里,有一位庙号是文宗的,他在位的时候,向宰相郑覃请求联姻,希望能将郑相的孙女嫁于皇太子为太子妃,按理来说,此事乃是殊为荣宠之事,但是郑相很有个性地拒绝了皇帝,转而将孙女嫁给了同样出身于五姓七望的崔氏的一个九品小官。
  此事惹得文宗皇帝大为感慨: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文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大唐已经走了很久的下坡路了,但是他依然为自家的辉煌而自豪,看那些豪族不顺眼,而在李源身边飘着的这些先帝,除了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脾气软和一点外,其他四位都不是好惹的。
  认为高宗李治很软和,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武则天他老公的人们,可以细想一下,儿子夺了父妾最后还将她立为皇后的,可就李治这么一位,而且虽然李治的形象塑造得很不错,但是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势力是他亲自大力扶持武氏干掉的,所以他绝对不是一朵单纯的小白花。
  四位不好惹的先帝加上两位虽然脾气软和、但是同样看不大惯那些装腔作势的高门士族的先帝,在他们的包围下,李源虽然年幼,但是依然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阿耶给他预拟的王妃人选里,选了家世中等的一位,当然了,那张纸上的中等家世,已经是很高的门第了。
  李源的未来王妃出身京兆韦氏,属于韦、裴、柳、薛这关中四大名门中的一门。
  京中有俚语,言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极言韦杜二家之兴盛。
  李源选择的这位王妃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在族中行十二,称十二娘,和开元二年在贬所去世的郇国公韦安石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过只看现状的话,他们这一脉的现状显然不太好,也就是说,李源选择的这位王妃,出身是够格的,但是能支持他的力量其实没有多少。
  李源这么选择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关中地区,关陇贵族以及门阀的力量肯定不弱,他要向世家门阀示好,也得选择好方向,是选择名气最大的五姓七望,还是选择关中这一带的地头蛇,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开元十八年,李源元服。
  对于李源来说,元服既重要又不重要,事实上,李隆基对自己的一众子嗣防备得太过严密了,即使皇子们都在慢慢长成,也都显露出了各个方面的才能,李隆基依然没有让他们入朝参政的打算,十王宅这个坊区与其说是皇子们的聚居区,倒不如说是他们的囚困他们的牢狱。
  正是这一年,奚、契丹等进犯大唐东北边境。
  因为忠王李浚领朔方节度使,所以在名义上,他是需要为君分忧的。
  但是在这些由诸王遥领节度使的地方,节度副使才是真正的掌权人,诸王只是有个好听的名号罢了。
  所以在天子下达“以忠王浚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祎为副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管讨伐契丹等兵”的旨意的时候,没人觉得意外。
  虽然名义上是忠王李浚这个皇子领军,但是实际上,真正做主帅的人是如今宗室中的名将信安郡王李祎——这位是吴王李恪之孙,在血缘上,和当今天子已经有一定的间隔了——忠王只不过是被分配去分润功劳罢了。
  而这种默认的配置,却被将将元服的夏王李源,一封奏疏给破坏了。
  李源上密折于天子,请求随军出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觉自己已经是一条咸鱼了QAQ最近没灵感,so sad


第150章 引导
  李源的密折一上; 天子还没发话呢,他的母亲武惠妃就忍不住了。
  对于武惠妃来说; 李源是她诸子中最受看重的一个,也最为聪慧,在朝臣中的口碑也最好; 虽然做过一些下她面子的事; 但是武惠妃知道,这都是这个孩子在为未来做准备。
  她膝下如今有四子三女,女儿们受她熏陶较多,况且大唐的公主历来在外面就有飞扬跋扈之名; 少有不热衷于参与朝政的,但是儿子方面,就有所不如了。
  安王李敏和寿王李清幼时因为身体原因寄养在宫外,想来以天子的那两位兄弟的谨小慎微; 也不会教他们谋夺皇位的东西,对他们的野心更是尽可能地打消。
  幼子盛王李沐年纪实在是太小了,他排行二十一,前头的兄长无数,而且还有三个同母兄长,机会微乎其微。
  正是因为后头的这几个儿子都没有成为太子的野望,或者说他们的觉悟还不够; 相比之下,夏王李源掩藏在表面下的打算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武惠妃支持李源,但是并不代表她愿意看着李源去做在她看来一点保障都没有的事情。
  李隆基防备近支亲族; 尤其是兄弟和子嗣,兵权显然是很棘手的东西,对于李源来说,贸然提出这个建议,不一定能得到好处,还可能惹来一身腥。
  但是不试试又怎么能知道呢?
  李源既然敢提出这个建议来,那自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数年前,李渊上了李隆基的身,可不仅仅是扮演了一会儿现任天子那么简单,对于李隆基私底下的不为人知的一些布置,他们也是清楚的。
  更何况,李源是李隆基的爱子,这就意味着他有更多和李隆基接触的机会。
  和那些入住十王宅后就少有踏足宫禁的诸王不同,李源常被唤进宫见阿耶和阿娘——王皇后死后,李隆基立武惠妃为后不成,但是也没有再立皇后,可以说,如今掌控着后宫诸多事务的武惠妃是无冕之后,于是李隆基要求了之后,武惠妃也就顺水推舟,让一众子女称她为阿娘,而不是从前的阿姨,这也算是变相地提醒李隆基,是否要再争取一把,给武惠妃一个真正的主母的名分——与李隆基见面的次数,说得夸张一点,比太子要多多了。
  因此,他上奏疏后不久,李隆基就将他唤进宫去了。
  还是照从前的惯例,父子俩一同用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