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赢家培训指南-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这次领军的,并不是王弥、曹嶷等将领,而是十分年少的陈风仪。因为这次进攻雍州秦州的并不是周国常规军,而是曾经的郭氏私军,如今已经成为虎林军的天子亲军。
陈凤仪是游鸿吟老师陈堪的孙子,三年前就被陈堪送到了青州。原本送来只是想在青州学院中上几年学,倒不是真的就觉得那青州学院比起自家的家学好,而是表达一种态度。否则,游鸿吟不可能如此轻易就下定决心娶陈氏为妻,就算陈堪是他老师也不行。
但是陈堪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丰神俊朗,聪慧过人的孙子被游鸿吟从学院中直接拉了出来,收做了自己的弟子。
游鸿吟收徒首要条件便是天资,这个条件并不会因为什么任何其他条件而改变。陈凤仪出身陈氏原本在游鸿吟这边是减分的,此人未来便是后族,游鸿吟其实并不愿意让后族过于壮大。
但是陈凤仪的天资的确十分优秀,心性也很好,游鸿吟弟子当中,也许只有霍青峻可以比拟。
所以游鸿吟还是破例收下了。
然后,一位出身以谋略和纵横术闻名的陈氏优秀弟子,被游鸿吟教成了一位领军作战的将军。
并且,才十八岁,便被游鸿吟任命为统帅,负责这次对雍州、秦州的作战。
若不是最后任命胡归这位天子近卫统领,可以算得上一手组建这支天子亲军的人为副统帅,怕是朝中人均不可能同意。
就连陈氏自己都不同意。
陈堪直接冲到徒弟那里去了。他教徒弟教了数年,结果徒弟就把自己的孙子教成了这种模样,陈老爷子怎么可能不生气。
不过陈堪终究拗不过孙子自己愿意,最后气鼓鼓的回家了。
其实文臣领兵并不是什么多不好的事情,陈堪如此生气是因为自己孙子从一位文质彬彬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能空手打十人的高手,并且孙子还为此骄傲的不行,似乎早已将陈家十五年的培养忘得一干二净,心中只有他那个做一国君主的师傅了。
但是令众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在如此少的兵力情况中,陈凤仪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用无数种让人闻所未闻的战术,攻下了雍州半数城池。
陈凤仪的计策只在于一个字:奇。
一般来说,兵法讲究正奇相辅相成,若是只会用奇字,便有些落了下成,如果是将来有人特意针对主帅这种行事风格,很有可能会刻意布下陷阱之类的。
不过陈凤仪的奇,奇在无人可揣度,这其中有着陈氏纵横之术的深刻印记在其中,这也是游鸿吟对陈凤仪破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光是夺城战,他便想出了无数方法。
比如从水道入。雍州渭城因为雨水的原因,早已堵死,所以在城防上根本就没有进行考虑,谁知陈凤仪亲自带领四百兵士,使用特殊的鱼鳔子,从水道潜入,打开了城门。
比如诈降。当然不是他诈降,而是收复的当地势力进入城池,然后诈降开门。
比如空降。这并不是纯粹依靠计策,同时也需要执行者的能力足够,佯攻一面,而他侧使用暗箭射杀守卫与岗哨,再借助钩爪、攀墙鞋直接入城。
最后,在攻击石勒所固守的城池时,大家已经不再质疑陈凤仪的能力,反而是所有人都开始期待陈凤仪将使用什么样的手段。
而石勒这位狡诈的羯人,已经将城池经营的犹如堡垒一般,没有任何缝隙,城池之内也有不少补给和防御器械,城内军队的人数也足够,可以轮班将四面城墙都守的毫无破绽。
虽然石勒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是他依旧心中隐隐有所不安。他不畏惧任何强力残忍的对手,但是却不喜欢面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无法猜测对方想法的敌人。
陈凤仪就是这种敌人。
因为陈凤仪的战绩,明明他手中的兵力根本不够围城,偏偏石勒还是选择了龟缩不出,这也让陈凤仪有些无奈。
石勒既然挑选这座城池作为最后的堡垒,自然是因为它足够完美,修建多年的城墙,厚实的令人绝望,外城套内城的建筑方式,让这座城市有了双重保险,甚至如果敌人出现失误,城中的人就可以立即反击,将敌人留下。城内有城内湖,水源充足,火攻和水源攻击都不成立。城池周围一马平川,也没有可以借用的地势。
倒是这座城池同样就在黄河边,若是陈凤仪狠狠心,倒也有方法,比如挖开黄河堤坝之类的,可是这地方最后都是陛下的领土,原本匆忙想要收下雍州和秦州,就是为了治理黄河水患,若是如此做,就违背了最初的目的。所以陈凤仪将这个方法排除掉了。
面对这种硬骨头,似乎除了硬攻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方式。
陈凤仪无奈之下,使出了杀手锏。
他手中有军中依旧属于绝密的武器。
地式爆/破/弹。
虽然不知道这东西为何名字这么奇怪,但是陈凤仪知道怎么用就够了。
与师尊学习三年,陈凤仪一直都在了解一种战争方式,不,应当说一直都在接受一种战争理念。
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胜利。
这个道理似乎非常浅显,理应是每一位领军者的原则,但实际上,真正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困难。
作为一个统帅,最注重的是胜利,牺牲是其次去考虑的东西,甚至在这种人命不值钱的年代,有时候‘辎重’‘名声’‘政治因素’等等原因,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权衡伤亡的条件。
而陈凤仪所学的战争理念,便是跳出一个小战场,着眼整个宏观局势,然后使用最为小的代价,不计任何手段,如同无处不入的水流般,彻底淹没敌人。
于此同时,陈凤仪也将周国的军工产业从头到尾学习了一遍,里面许多新型的工具器械,许多令人惊叹的武器,都让陈凤仪蠢蠢欲动。
比起王弥、曹嶷这些本身天赋不错,在实践之中慢慢自己成长摸索起来的将帅之才,陈凤仪是和游鸿吟通过模拟战役这种方式亲手□□出来的。
为何十八岁的少年如此膨胀,连战场都没上过,就直接接管了天子亲军?那是因为他天天被虐,就这么被虐个三年,你也会自信心爆棚,觉得外头的那些人……
都是垃圾!
事实上,不是陈凤仪太过自负,而是他对自己和敌人都十分了解,果然自开战以来,没有他打不下的城池,攻克不了的关卡。
不过遇上了难啃的缩头乌龟,陈凤仪第一时间不是恼怒对方的猥琐,也不是因为被打破胜利战绩而变得气愤,而是惊叹。
他离开出发之前,师尊曾言他必然会遇到一种难解的城池,这时候,可以使用特殊武器。
就是这种地式爆/破/弹。
陈凤仪见识过它的威力,无论什么种类的石头,无论曾经吹嘘的有多坚固,遇到这种武器都会变成碎块。
第一次听到那一声轰响,当时在深山实验的人都以为是神明降下雷罚,包括他这个因为刚来并未领教过师尊到底有多可怕的桀骜小可怜,所以大家一下子就趴在了地上。
后来那次实验不了了之,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有他这个学生,有幸能认识到这东西的具体作用和基础原理。
如今,自己将第一次在实际战场上运用这个武器,若是今日能成功,那么以后攻城掠地,对于周国,将变得如同喝水吃饭那样简单。
然后一天晚间凌晨破晓之时,几个士兵趁着薄薄的雾气和墙头兵将松懈的时候,将数枚地式爆/破/弹埋在了城墙墙角。
然后点燃了引信,几位士兵迅速离开。
随着轰然一声巨响,让所有人都从昏睡中惊醒过来,而随即连续几声宛如雷霆,震动地面的爆炸声,让那厚实的城墙破开了一道口子。
彻底震慑住了所有人。
陈凤仪没想到的是,自己属下也都别吓到了,居然有人开始跪在地上念叨着自己供奉的神明。
等陈凤仪见势不妙,干脆扯着天神庇佑大周的口号大旗,迅速整好队伍,带着气势和军心已经变得浓烈的有些可怕的人马,准备从缺口冲进城池,趁乱拿下此城。
原本陈凤仪以为,自己整军是花费了一些时间的,应该是错过了最佳时期,怕是要多花费些力气,谁知道,城池中那些人,比自己这一方更加害怕畏惧。
甚至不少被石勒收编的兵将们又开始叛逃了。城池中的百姓甚至集结起来,兵将中的本地人被家中人揪回去了,不是本地人的兵将也被人做左说触犯天神,右说得罪菩萨,前面说是道祖降下雷劫示警,后头就说是石勒滥杀嗜血,被佛祖施展神通劈开了墙壁。
总而言之,不能跟着石勒送死。
然后城门便被聚集的百姓打开了。
原本石勒见势不妙,又要走,这次他甚至就连自己的亲兵都不想要了,对于他来说,活下去就有机会,就有希望,他一点都不想把小命交代在这里。
谁知道,同族的亲兵,原本对他忠心耿耿的人,会在最后关头,为了活命,将他的项上人头作为了投诚的晋身礼物。
至此,雍州全境已经全线攻下。
随后,周国相关的官员,驻军也都开始接手雍州。
而接手此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治理黄河水患,这是一项十分消耗钱财的攻城,不过游鸿吟的要求就是花费再多也都可以,要求就是一步到位,不要每年都会出现什么水患决堤之类的天灾。
应该说,幸好游鸿吟手中有水泥这项大杀器,沙土、石头和水泥等物的结合,将人力成本降低很多,也节省了很多钱粮,效果要比原本的泥土砂石修建堤坝要好上很多。
其实黄河水浑浊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上游的雍州被草原诸部占领,他们这些部落并不喜欢按照当地规矩进行耕种,他们更喜欢放牧,大量牛羊马吃掉了地面植被,而无数森林树木被砍伐用来燃烧或者是作为修建城池和建造守城器械的材料等等,这才导致了黄河水开始有了向后世发展的趋势,变得有些浑浊。
等陈凤仪将羌族杨氏赶回了草原,将卢水胡之人彻底驱逐回凉州,秦州便也拿了下来,一人克两州,这份功劳让陈凤仪这位少年将军彻底名扬天下。
而此时雨季也结束了,大水慢慢的退去,被雨水沤死的庄稼开始进行补种,一切似乎都开始步入平静。
周国的朝政班子一直都是高效率运转,人才需求量可谓是突然猛增,好在游鸿吟一向都有先见之明,刚开始就让最看重的大弟子负责建立学院,如今的青州学院已经正式改名为大周皇家书院,在每一州都设立了分院,不过为了纪念,总院并不是放在洛阳,而是在青州。
书院这么多年以来,一直为朝廷不断的输送大量人才,至少干实事的低级官吏不再缺少,他们当中部分是寒族出身,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机会,如果时势力足够,将来他们将有机会正式进入大周的权利中心。
而书院中特别优秀的学员,却不出所料,大多数都是士族出身,这是社会现状,就算是游鸿吟也无法改变,唯有让时间去慢慢梳理这其中的矛盾,达到某种平衡。
所以游鸿吟也并不在乎这些人的出身,一律公平对待。
其实特别优秀的学员中,也有寒门之人,但是游鸿吟经过观察,反而觉得这些人并不适合登上高位,也让游鸿吟非常头痛。
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快游鸿吟就将制定法典之事搬上了议事流程。世家之人不满于游鸿吟的‘唯才是举’,那么将‘德’归于法,定下详细法典之后,再将政绩之才、品性行为等仔细定于考核之中,作为官员升降的评判标准之一。
这种方法出了之后,世家之人再无话可言,倒是有人想要说太过严苛,对于官员并不公平之类的,但是最后在游鸿吟和朝中重臣的辩驳只下败下阵来。
实际上,大周法典并不严苛,官员的待遇也十分优渥,游鸿吟虽然不相信‘高薪养廉’这种东西,却明白,朝廷小气了,贪腐之事会更厉害。
这也不怪游鸿吟在大周尚未完全安稳的时候就做这些事情,有些事情刚开始定下来了,之后形成惯例就好了,想要真正平定天下之后在做这些,或者是留给下一任皇帝去做之类的,都会非常累。所以游鸿吟就干脆一步到位了。
大周在一片繁忙之中,变得更加繁荣,就连刚刚接手的雍州秦州都渐渐焕发出不同的活力,普通百姓能感觉到的,他们是不太懂政治,也不懂权利斗争,但是他们明白,什么日子是好,什么日子是差。
在北地越发和谐的当下,原本应该在水涝结束之后,就重整旗鼓进行北伐的晋朝,却再无举动了。
最后是鸿雁最先传来情报。
疫灾出现了。
第221章 名士风流(四十八)
安宁二年夏末。
整个大周都紧张了起来。
疫病; 这是个十分可怕的事物; 如今的医术并不是十分发达; 并且真正的医术这种东西即便上都是为了贵族的服务的; 数量并不多; 知识垄断就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各种技艺; 各种技术,各种传承; 都因为敝帚自珍而断绝了。
这也是世家所带来的不好的风气之一。
这次南方发生疫病; 并且是大规模疫病; 让北方的人无法幸灾乐祸,若是疫病不遏止的话; 穿到北方来也是迟早的事情。
游鸿吟立即启动了医疗署一级紧急启动方案。
医疗署是当年葛洪被他连哄带骗带回青州后,就帮他开始拉框架建立的,不过葛洪志不在此; 所以匆匆拉了个框架,帮他紧急培训了一批医术粗浅、主要擅长治疗外伤的军医后,就基本上不太过问。
后来接受医疗署的人; 是游鸿吟占据翼州之后,发现了两位山野老医。
这两位老医曾经是军户出身,的确是晋朝的军中军医,最擅长的是外科治疗; 但是后来离开了军队; 便开始自学其他医术; 因为本身资源有限,一生所学并不比葛洪出色,但是他们治病救人的本身愿望却很强烈,无论是责任心还是经验,都有其他人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游鸿吟便请他们作为医疗署的署官,帮助晚善医疗署。
而两位老医比游鸿吟更为了解该如何找到那些不知是为贵族看病的民间医者,渐渐地,在两位老医的帮助下,医疗署真正建立了起来。
葛洪虽然不愿意将自己彻底捆绑在医术上,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个没有医者仁心的人。恰恰相反,葛洪很有济世救人之心,不过他只是觉得医道乃小道而已。
可是他十分乐意,将自身所学传承下去。
葛洪年少之时虽然出身士族,但是因为贫困求学之路甚是艰难,可是他依旧博闻强识,学富五车。他所读之书,都是自己通过各种方法抄录、背诵而来,这之间受的苦楚,费的心思,如今回想起来都觉得辛苦。所以他主公徒弟中,他最为欣赏霍青峻,只因为他念到寒门之人的苦楚,建立了可供贫寒士子学习的图书集馆。
因此,葛洪在忙碌之余,经常抽空给医疗署的医者和护工们上课,就算后来调离了青州,他便将自己的行医感悟写出来,算作医疗署的教材。
有游鸿吟这位开挂,加上多年来鸿雁一直坚持搜集各方情报,这些情报当中,包括了各种书籍,其中就有些记载了医者心得帛书竹简,同时有几位医疗署中的优秀医者在数年间,随着鸿雁踏遍各地,跋山涉水,记录下来了百草集,绘制各方草药,搜集各处药方,同时实践和磨炼自身医术等等多方努力,如今周国的医疗署实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游鸿吟的命令,医疗署很快就运作开来。
首先是出入边境的限制问题。
周国的商业流通性很高,所以每天都有无数的商队南来北往,或是从南方贩卖货品至北方,或是从北方流通货物到南方,为了避免南境的疫病蔓延到北方,首先便是对于进出人员的检查。
倒不是彻底不许商旅之人来往,而是需要有一个‘观察期’,等确认身上没有携带疫病,便可照常进入。虽然那些商旅偶有抱怨,但是却都能够体谅。若是身价稍微丰厚些的北方商人,此刻便不会冒险去南方,只有那些原本是在南方的商客,此刻多是往北境跑了。
控制了人口流动,然后就是各处预防措施实行了。
其实这项工作医疗署一直都在做,不过可能是因为观念的问题,平日里并不是如何重视。如今发生了疫病,才彻底按照紧急预备方案执行。
先是宣传不得饮用生水,随后一些饭后吸收等等卫生常识也都一一传授给了所有人。这时候,青州常年推行扫盲活动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青州的百姓因为生活富足,又大多数都识点字,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他们很快就将这些举动当做‘礼仪’而执行下去,凡是要点脸面的人家都是这么做的。
此时的人喝生水,主要是因为烧水需要耗费柴薪,城池中的柴薪比较贵,许多人家都不舍得用,村落小镇中的柴薪倒是免费取用,却很花时间,如果家中稻草、秸秆等存下的柴火烧完了,那么就要花费劳力去砍柴了,农户人家一年忙到头,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
可是这种情况自青州所产的蜂窝煤问世后就被解决了。
这种煤自然比不上木炭好用,但是却比木炭要便宜许多,普通的农户人家都能用得起,平日里用煮饭剩下的碳火烧水就好,夏日烧上一壶放着冷不费事,冬日还能一直靠着余烬保温保上一段时间,喝热水可不比生水舒服的多。
而除了青州外,其他几个州医疗署的工作成效就出现了比较显著的不同。随着周国掌握时间的长短而有了不一样的困难。
特别是刚入手的秦州、雍州,此间人尚未受到教化,可谓是全然随了草原诸部的习俗,常年不洗澡,喜欢用手抓取食物,吃饭前还不喜欢洗手。烧开水?哪里有井水喝的痛快!
其实这也有当地比较缺水的地理环境有关,虽然地处黄河之畔,但是风沙过度,淡水资源稀少,此间百姓最常用的饮用水是来自于水井。
这次治理黄河之际,游鸿吟便有意想在这两州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少,让这两州在干旱年份里,吃用水不会缺。
但是这些东西都还是刚刚起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可不是在青州修建水库。
不过医疗署好歹也是代表了如今的周国官方,在周国境内大多数地方推行预防疫病方案的行动还是十分顺利的。
除了让百姓平日里注意预防外,医疗署开始了使用生石灰灭蚊、清理水源、洒扫街道、处理战场残留物等等各种工作,也鼓励百姓进行田间灭鼠、灭虫包等等。
晋朝疫病病情继续扩大,鸿雁的人有一大部分已经撤回来了,对于游鸿吟来说,鸿雁的人都不不是真正承担谍报的人员,他们更类似于风俗观赏使,承担的是各种搜集工作,是鹤鸣谍报工作的补充者。所以,游鸿吟为了避免鹤鸣人员损失,还是将大多数人员撤回了。这个工作并不困难,因为这些人的身份大多数都是些游侠儿、商客之类的,原本就是行踪不定的人员,一直都是四处游走,等疫病过去,再重新布置下去同样也行。
而鸿雁人员撤回周国,同时也带来了晋朝最真实的国情情况,说不定,比那些个晋朝官员更清楚。
这次疫病爆发的十分突然,具体的原因已经无法去考究了,晋国甚至有不少官员都染上了疫病,尽管他们这些贵族都是有自己熟识的医生的,但是技术高超的医生本就不多,还大多数被皇室和顶级世家给绊住了脚步,而平日里那些世家之人一直都觉得,医道乃贱业,等到自己需要求人救命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一医难求了。
至于普通民众,除了听从一些巫医的各种迷信活动,便只剩下的等死了,或者是运气好,乡中出了一位医术交好的医者,人家也有医德,愿意救助疫病,那还好点。可随即,趁火打劫的商人提高了药材的价格,就算是有心救人的医者,面对没有药材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即便是王导这样的天之骄子,无论是经验还是智计,或者眼光等等都冠绝天下的世家家主,面对着这种情况,也变得束手无策。
他能做的,只有下令按照惯例处理。在这种没有多少办法对付疫病的时候,所谓的惯例处理,不过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将病患关在一处等死而已,为了防止疫病蔓延,烧毁一村的情况也是不罕见的。
南方人口密集,再加上前几年北方大迁徙,无数北方人口流入了南方,更是让南方的人数繁盛起来。
而这种地方疫病传播起来太快了,死亡人数也节节攀升,真的统计出来,将会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目。
司马睿十分气愤。
无论是天下大涝,还是南方大疫,这种东西都是属于‘君王失道’降下的示警和惩罚,原本天下大涝的事情司马睿已经准备好了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乱臣郭溪身上去,结果自己这边传诵天下的缴文还没发出去,自己治下就出现了疫病,反而是那郭溪治理的北方并没有任何问题。
先前就有市井流言传他司马睿得位不正,身世之事被传的有鼻子有眼,太后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气病了数回,恨不得父王重生在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