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赢家培训指南-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差不多花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整个交接过渡过程才完全结束,而游鸿吟也趁着这个机会,将一些宫规重新制定了,比如成年皇子均封府出宫,不再居住在宫中等等。想要争权的人总归会争,一座皇宫是困不住人心的,皇宫里安全防卫做得密不透风些更为重要。
  这一年多的时间虽然游鸿吟很忙,却也迅速的把朝政收拢到自己手里了。他一直以来都翻阅文宗朱批,对这些事务再熟悉不过。
  而到了这个时候,百官才发现,登上帝位后的二殿下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他虽然并未一上来就急忙表现,进行重大的官员调动,也没有更改现行政策,实现自己的政策抱负,但是新帝对于朝政事务的熟悉程度令众人吃惊不已,完全不像一位困锁刑部两年多毫无建树、刚刚登基的新手皇帝。
  魏潜被提为了内阁首辅,但是他发现,新帝要比杨简难糊弄的多。大规则方面新帝的确未动,但是有些细枝末节之处的变动就足够令人心惊。比如,内侍复查内阁批阅奏章之时,并不再是简单的抽查,而是做简述记录,将简述呈批给皇帝。并且,这种简述记录并非只是一位内侍再做,同样需要另外一位内侍进行复查,然后呈给内阁过目,无误之后方交由皇帝批阅过目,助新帝更了解所有事务。
  而令内阁诸位更为诧异的是,王天兆并未被新帝清算。照理来说,无论王天兆参没有参与,他都是叛逆大皇子的外祖,但是如今,王天兆只是被撸掉了大学士的头衔,反而被调任成为户部尚书!而原户部尚书黄芝则成为了已经许久未有人任职的参知政事,这个官职虽然只是和尚书平级,也不如尚书握有实权,但是能够入阁参事,同时可替皇帝代笔拟旨,实际上是内阁大学士的‘实习候补’。
  但实际上,游鸿吟只是觉得,黄芝这人本事真的不太足,户部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他也不怕王天兆翻出什么浪花来,所以王天兆这个做过户部尚书的大学士还是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直到自己找到替补人选为止。而黄芝先丢在这个位置上,毕竟也是支持自己登基之人,不能薄待。
  新帝对于朝政的官员调动一直都不是很激烈,不过平调和岗位轮换还是比较频繁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将近四五年,渐渐地,百官感觉到了另外一种氛围。
  做官要轻松很多。
  似乎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和同僚之间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也十分通畅,没有了往日那种到处掣肘的感觉,也没有了过去紧张不安怕被戴上党争之名的担忧。
  但是也不是说新帝什么都好,自出孝期之后,新帝遵从大行皇帝旨意,与谢折柳之女完婚,册封皇后,但是大婚两年皇后未诞下皇嗣,而新帝却并没有拓展后宫的意思。
  “陛下,不要偷懒,今日的工作还未完成。”小银子如今早已是天子身边第一人,但是却一点都不觉得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自己还是要监督这个懒鬼爬起来工作,而不是躺在花树下等花瓣落在酒杯之中,然后美滋滋地就着落花饮下美酒。
  作为皇帝这么清闲过分了啊。
  端着酒杯,嗅着花香的游鸿吟“呜”了一声,却丝毫没有动身的意思。
  小银子换个话题:“就算不想批折子,那就去后宫之中转一圈吧。”
  “算了,我还是看折子去吧。”
  后宫之中值得游鸿吟去转的就三个女人,他嫡母,他生母,以及他老婆。
  他父皇的妃子要不是跟着儿子出宫建府了,要不是被游鸿吟移出宫了,只剩下曾诞下皇室血脉的妃子被集中安排在了那片曾经安置皇子的宫殿之中,其中几位还带着年幼的皇弟,这些皇弟依旧需要在宫学上课直至毕业。
  而后宫事务如今主要是皇后在处理,谢皇后官宦人家出身,虽刚开始不太熟,但是后来慢慢就上手了。
  皇后就算了,两位皇太后却都不是省油的灯,自四皇妹嫁人之后,曾经的庄妃如今的姚太后那叫个穷极无聊,而闻人太后则拒绝了抱养个还年幼的皇弟的提议,又不用再处理宫规,也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
  闲着的人总归要找事情做的,两位太后刚开始还斗得起劲,闻人太后一点都不怕皇帝的打击报复,下手斗皇帝亲娘那叫个干净利落。可是两人斗着斗着就觉得没有意思起来,后宫里也没什么其他人掺和,让两位在后宫之中搅弄风云的大人物空虚寂寞冷了。
  最后竟然变成了惺惺相惜的好友,甚至开始联手催皇帝纳妃子进来,让后宫热闹些,而被贤良淑德教坏了皇后居然一点都不反对,还欣然同意,兴致勃勃的和两位婆婆讨论起替陛下挑选怎样好生养的女子。
  不管皇后是装的贤良大方,还是真的心胸开阔,都让游鸿吟无语凝噎。这种来自老妈乘以二和老婆催婚的压力,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最后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拒绝了这种浪费时间又毫无意义之事。
  “算了,朕还是看折子吧。”游鸿吟无奈,开始了一天繁重的工作,想一想,一个月至少还是有三天沐休日的,这三天至少不用早朝,比起前朝全年无休,只有几天年假的皇帝,煌国的皇帝还是很幸福哒。
  高效率的处理速度也抵不过奏折众多,自午膳之后开始,直到黄昏之时才算结束。
  游鸿吟开始思考,什么时候可以进行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毕竟,杨懿展的心中,登上皇位还不够,中兴煌国,青史留名,成为千古一帝才算完成人生目标啊。
  如今,权利交替的不稳时期已经过去了,几乎朝政已经被自己整理的差不多,两届科举也补充了不少有用的新鲜血液,武将一系也都梳理过了,虽然无法保证百分百忠心,可是应当没有想做上叛乱之人。
  但是这只是代表,自己这个皇位算是坐稳了,百官也都认可了自己的能力,不再心思浮动。就连野心勃勃的魏潜前两年也被‘斩影’吓了个够呛,又变成了之前的那种风格,不再张牙舞爪想撸袖子和皇帝扳手腕,缓了两年才渐渐发现,斩影虽从焰火之中复燃,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这才慢慢不再那么畏缩。
  皇位坐稳并不代表天下就是歌舞升平,百多年的朝廷不知留下了多少后遗症,如今正一点点的蚕食煌国国力。


第143章 山河峥嵘(十九)
  煌国政治机构虽然足够优秀; 但是再优秀的制度没有正确的人去实行也是没有用的。
  文宗多年以来的权力制衡的治国之策; 衍生出了非常麻烦的后遗症。
  一是文官集团的职责‘不明’情况。文宗为了制衡,六部虽统领所有事务; 却又有五寺瓜分六部之权; 有了权利重叠之处; 自然就会有争斗,尽管游鸿吟多方调整人员; 却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这种情况在很多机构上都有体现,甚至是地方官府也无法避免。
  二是武官集团的军队人数冗重。其实文官方面尚有监察机构; 武官一侧却全是由各个高阶将领做主,而军队之中也并没有健全的官职; 所有事务体系均来自于将领自带的幕僚。虽说武官都不喜欢来自于朝廷的不信任,讨厌皇帝派去的监军之类的,可是在游鸿吟看来,权利这种东西是必需收到制约才能长久的,否则; 不过是放任其灭亡又同时引来大乱而已。
  除了文武官员各方面的问题; 长久的天下太平也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
  这是无法避免的; 任何一个强大的帝国诞生时间长了,总会出现这种问题; 就是曾经富裕的地主更富裕; 将普通百姓手中的土地买过来; 扩大自家的资本; 而失去的土地的普通百姓越来越过不下去,如果再加上沉重的徭役赋税i,碰上个不太靠谱的地方官员,那么,没了生存条件的百姓就成为了流民,如果这种流民多了,也就有可能发生民变。
  这种情况,在没有严重到统治的时候,一般朝廷不会去管,也想不到去管,却不知正是这种土地兼并正是亡国之兆,而每当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帝国安稳,觉察到事情严重,再想要通过变法、改制来阻止反抗它的时候,往往都会失败或者是耗费巨大的力气,甚至伤到元气。
  煌国的土地兼并虽然严重,却也没有到亡国的地步,煌国家底厚外敌少,还是等得起的。所以游鸿吟也明白,想要一上来就进行这种触及到所有士族利益的改革,还是歇歇吧,先进一步改善朝政、调整制度以及优化官员比较稳妥。
  游鸿吟在大朝会上,提出了规范官员岗位职权的提议。在过去,虽然有每位官员的职权范围,但是从未记录成册,仅仅是十几个字的描写,太过笼统也不正式。而新帝要求从上而下,将所有岗位划定职权,具体职责描述,准备补充和临时策应方案。
  比如,从内阁开始,之前内阁因阁老有各自擅长方向,所以习惯上会小事各自处理,大事拿出来讨论,讨论差不多再交由皇帝批阅,最后在大朝会上百官讨论,皇帝最后做下决议。但现在,则将阁老职责彻底明确,两人为组,三组各自负责一部分擅长事务,同组两人事务同时处理一半,然后交换各自复查一遍。小事如有不决,可请此事负责人入阁询问商讨,共同解决。大事依旧共同处理,呈给皇帝,朝会百官议政。
  另游鸿吟要求,一份职责,需要有决策、执行和复查三条线,但是不能出现职责重复之事,比如礼部负责祭典、外国来宾接待之事,而同样职责重合的鸿胪寺、太常寺就需要做职责划分开来,规定明确。
  同时,岗位职责不变,根据实际变化若有增减可报备吏部,此岗位职责同样是吏部年终政绩考察的依据,对于实务性较强岗位,需尽量详细描述,内阁、六部十二位重臣因职务和工作内容过多,可放宽工作描述条件,以免规定太死无法随机应变。
  若是官员对某个岗位感兴趣或者是岗位不合适需要调岗等等,可由直属领导向吏部申请,低品阶的吏部与内阁商讨决定,只需报批皇帝用印,高品阶需吏部、内阁初步判定,后在朝会共同商议。
  百官都纠结了。
  是的纠结,这套所谓的官职描述的确划分了工作范围和手中权力,可能危及到自己所处岗位的权利大小,但是自己权利变大还是变小并不确定。同时,他们也清楚范围划分清楚,就没有过去那种再争吵抢夺之事,可是多了一步监察,又会有新的不便。但是皇帝放出了六部和内阁甚至说是百官无法放弃的权利,原本这个权利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那就是官员任命权。
  这种好坏参半,糖中带刀的感觉,让百官都开始不知道如何是好。渐渐地,思考清楚这个方案背后的好处,明白皇帝仅仅想让朝廷官员制度更为细致和规范化,这些总归是读了多年书的官员,都同意了。
  而这件事,自然是吏部去执行。自上而下,缓慢梳理,顿时,整个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决策、执行和检查三条线清楚分明,整个朝廷的运作速度不知道比之前快了多少倍!
  如此过了三年,皇后终于诞下了大皇子,而无论是百官还是两位太后,似乎渐渐明白了皇帝是个比较励精图治,不太愿意将众多时间浪费在后宫的人,也就慢慢的不催皇帝随他去了,皇位继承人也有了,帝后和睦是国之福气。倒是谢皇后,不知道被多少后院女子嫉妒,甚至开始有了皇后是个母夜叉河东狮的流言蜚语。
  这种东西小银子在游鸿吟面前提过一次,他没在意,皇后自己处理即可,他没空啦。
  “对,你有空溜出宫去满大街的吃佳肴美酒,还美名其曰是寻找失落在民间的人才,要做个伯乐。”小银子忍不住吐槽。
  这家伙仗着有自己这个高手在身边,侍卫带上几个就敢往宫外跑,偶尔逢年过节还会带着两位太后以及皇后出门避暑、围猎之类的,相当不安分。
  “又唠叨,小银子你再这样下去,就要比我老上那么十几岁了,当心头发提前白。”游鸿吟在小银子跟前依旧保留了过去的习惯,向来不摆架子。
  小银子瞄了瞄他那长久不锻炼的身体,很不屑的哼了一声。
  游鸿吟顺着他的目光,看了看自己那双没什么肌肉的手臂,愤愤不平的说:“做皇帝这么忙,没空锻炼而已。”
  小银子不想再继续这种没营养的话题,便开口:“你什么时候动军队?”
  游鸿吟倒是有些诧异,道:“行呀,跟在我身边这么多年,小银子你越来越聪明了嘛。现在文官这里几乎是平平顺顺的整理好了,能力不足、贪婪成性的基本上都被撸干净了,也的确是动军队的时候了。”
  “你打算裁军?”小银子想了想,说。
  “不错,”游鸿吟说:“京卫和地方军太多了,而地方军之中大多数都是半农半兵的民兵,战斗力实在不佳。”
  “可是裁军虽然节省了军费开支,将来万一有了战事,就非常吃亏了。”小银子说:“而且,裁军必然涉及到各位高层将领的利益,他们同不同意还是另外一回事,说不定来场哗变之类的,就够呛了。”
  游鸿吟说:“你说的这些,我自然也想过,不过,最近几年你也看到多条政策推行,国库税收越发丰盈,特别是商税,已经开始渐渐提升上来了,有钱么心理不慌,我并不只是要裁军,同样是想彻底更改军制。”
  征用民兵自然没有养职业军人好,虽然养职业军人贵了些,但是专业啊。
  但是更改军制之事,自然不是他这个皇帝说改就改,还是要有商议流程的,并且游鸿吟圣旨召回了几位戍边和负责地方军的高级将领,请他们述职的同时,回来和内阁以及兵部共同商议此事。
  游鸿吟只能给出一个大体的军制框架,这个框架内的血肉还需要更为熟悉军务同时时时刻刻都在处理军务之人来填补,需要各方面的意见来查找漏洞,最后制定出各个方面都适合如今煌**队的制度。
  总体来说,新军制依旧是京卫、地方军和戍边军三种体系,但是最大的一点是出现了军队考核以及军种划分。
  这种军种划分不是简单的按照武器的不同进行划分,而是按照职责以及战斗方式不同。这些是游鸿吟参照现代化军制推衍设计的,更为科学,也更讲究配合。
  而考核则代表了军队的专业性,剔除不合格以及懒惰的士兵,削减军队人数,提升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和精神面貌。而为了安抚军队士兵,游鸿吟同样提高了奖励制度,避免出现招募不到士兵的做法。同时,也结合各种情况,给出了严格的人数编制,避免出现吃空饷等情况。各位将领的俸禄也将有大幅度提升,避免将领过于压榨手下士兵同时并不限制军队的灰色收入,比如剿匪战利品抽一部分之类的。
  这场军队改制要比温水煮青蛙的文官体制改动更为困难,因为煌国的文官体制实际上还是比较优秀的,而军制却要差很多,改动起来自然麻烦。
  而游鸿吟如今登基之后的表现总归给他加分不少,同时武官之中有不少是真的忠心于他,这场军队改制再困难,也进行下去了。
  不过,时间却花费了将近六七年,才算是真正从上而下改制完成,原本冗重同时又早已被太平生活养的毫无斗志的京卫和地方军,也重新焕发了风采。戍边军也得益于换防政策,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而这时,游鸿吟终于动手进行土地改制,这块在朝政军权没有完全梳理好之前,完全不能碰的改革,终于拉开了序幕。


第144章 山河峥嵘(二十)
  在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两者之间; 游鸿吟犹豫了。
  所谓一条鞭法; 即赋役合并、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即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意思就是土地收税和人头税不再以人头税为主,而是改为地税为主,那么; 压在百姓头上的人头税则立即减轻,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将税收降低很多很多。当然,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将要上交更多税收; 利益的确是被大大触动了。
  而摊丁入亩之法; 比一条鞭更为激烈,准确来说,摊丁入亩之法乃建立于一条鞭法之上。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彻底解决就丁、田并征的双轨制征税形式。即彻底废除人头税,只征收地税。
  至于更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现代土地公有制就算了,在此种统治情况下,并不现实。
  游鸿吟犹豫的就是循序渐进; 还是一步到位。循序渐进的一条鞭法执行下来; 在他统治时期想要再进行改制,怕是就非常困难了,而且动荡不安、频繁更换的制度对于底层百姓来说; 也不利。
  而采用摊丁入亩之法; 的确算得上一步到位; 彻底废除人头税、减少徭役负担,彻底解放了困锁于出生地的劳动力。但是同时这个方法对于阶级和富人的利益触动更大,推行之事非常困难。
  最后游鸿吟还是决定采用摊丁入亩之法,现在他正处于年富力强同时朝廷威望最高之时,手底下很多得力官员也都提拔起来了,又已经完全更改了军制,普通百姓的徭役负担在军役这一方面已经完全挣脱出来,如果在其他方面,力役 、杂役等再有所减缓,那么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将彻底变得不同。
  难,肯定是难的,但是总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游鸿吟相信,自己真的想去做某一件事,失败的几率很小。
  而执行者,游鸿吟最后选择了魏潜。
  魏潜近几年政事处理的越发熟悉,只是内阁权利被分散,他那做个权臣的心愿一直无法实现。
  文臣好权不假,但是好权的起点却来自于好名。所以,游鸿吟以名相诱,画了个大饼给这位老臣,他终究还是上钩了,而且咬饵咬的心甘情愿。
  聪明如魏潜自然知道这改革到底有多难,推行之时有多复杂,维护和不断调整又要花费多少力气,带头做这件事又到底会被多少人恨。
  可是他同样明白,做成功这件事,他魏潜就是煌国开国百年第一能臣!不似宰相,胜似宰相。是,他最大的目标其实是废除内阁制,再开宰相制度,然后做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可惜当初看走了眼。但是如今他是首辅,又做成这件事情,自然不是宰相也定然会在历史上留下非常浓重的一笔。
  说句不好听的话,等许久许久之后,也许那时候煌国都灭国了,新朝还会选择使用这种收税制度,然后传上数千年呢。
  游鸿吟自然是给了魏潜足够大的支持,而首辅大人内阁日常事务一抛,带着同样兴奋非常的吏部和户部尚书,开始没日没夜的制定详细的新税法,经过长久的编制撰写后,再一条一条在朝会上讨论,渐渐地更改完美,然后推广天下,开始实行。
  而游鸿吟则在推广之后,特地从户部、吏部以及御史台抽调人员成立小组,交由魏潜巡视天下,推广、监督和反馈新法在各处的执行情况,另外游鸿吟手中越发厉害的展银商会以及斩影也都一直汇报反馈各地情况。
  自然总归有人钻空子,阴奉阳违,贿赂生事,但是双管齐下,往往这些人还没为自己的机智赞叹,基本上就已经被彻底处置干净了,游鸿吟不仅清理掉了这些常年在岗位上不作为的底层官员,还顺势借机处理了一些早已掌握罪证却一直没机会处理的贪官污吏。
  而煌国,也真正从衰落颓丧、腐朽混乱的泥沼之中渐渐走出来,开始了中兴之路。
  “看来,你曾经的国家亦被治理的很好。”哪怕是游鸿吟登上皇位,杨懿展依旧出现的不多。
  但是游鸿吟明白,他虽然说话不多,但是却也一直都关注着外界。
  “在努力掌握大势的情况下,慢慢修剪国家这颗大树的枝叶,总能将它照料好的。”游鸿吟道。
  如今已经是中兴二十二年的夏天,游鸿吟也已经过了四十岁,他照例受不了酷夏温度,到避暑山庄住了,这里四处环水,十分清凉,而且一些基础工作可以丢给儿子去练手,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算是给自己放个假。
  而此刻,正躺在水阁里赏月。
  “记得你这几年似乎一直在整理一些国策,可是准备等时机成熟,再执行下去。”杨懿展道。
  他其实对游鸿吟的那几道国策非常惊心,修路、开海禁、办军校、重整盐政、开普学、增加科举科目等等等,一条条都是环环相扣,丝丝入结,不仅可以增强国力,也能开疆拓土,绝对可以让煌国走上完全强盛的另外一条路,成就千古霸业,不输任何皇帝。
  杨懿展非常期待,他虽然也明白登上皇位有多难,也明白调整平衡朝廷局势有多不易,但是他的本性就喜欢这种改革、强国的大动作,这么多以来,一直未变。
  “治大国如烹小鲜。”游鸿吟丢出一句话:“虽然说这句话不是完全对,但是的确说出了治国者最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耐心。”他看了看月亮,缓缓的向杨懿展解释道:“一个帝国不动就会陷入僵局,慢慢的,如同落入泥土的枯叶一般腐朽消失,所以,就必须再国力可以支持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而不是停下脚步,停驻在所谓的强国美梦之中,等待身后洪流将自己淹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