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桓容-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诺!”
鲜卑人更加兴奋。
染虎历经沙场,知晓狼烟升起之后,朔方郡定会派来援兵,时间不容许耽搁,立即将骑兵分成两队,一队继续搜寻城内的氐人,务必斩杀殆尽;另一队冲向将官的宅院,搜罗出金银,带不走的绢绸香料皆付之一炬,半点残渣也不留。
“走!”
熊熊大火升起,灰黑色的烟雾迅速笼罩城头。
无风吹过,浓烟许久不散,凝成一片漆黑的云雾,堆积在五原城上方,似厄运的征兆。
“将军,仆寻到这个。”染虎策马奔至秦璟跟前,双手递出一张羊皮。
接过羊皮展开,仅是扫过两眼,秦璟竟然笑了。
笑容里带着狠意,饶是常年战场拼杀、见多凶戾的染虎也不免打个哆嗦。心中开始嘀咕,除了相貌,秦四郎君哪里像是印象中的汉人,简直比胡人更凶!
“这是调兵令。”秦璟收起羊皮,抓起扎在地上的长枪,道,“有一批军粮将至,并有他部前来换防。依换防时间和氐人的行军速度,队伍已在路上,此刻大概已过朔方。”
调兵令?
粮草?
换防?
几个念头闪过,染虎双眼发亮,犹如看到猎物的猛兽。
无论氐人为何要换防,这都是个好机会!
“将军,可要继续向西?”染虎握紧弯刀。
“向西!”秦璟颔首,“集结队伍,奔袭朔方!”
“诺!”
千名鲜卑人迅速集结,带不走的金银交给护送百姓的部曲,一并送回平州。随后众人调转马头,飞驰朔方郡。
隆隆的马蹄声中,熊熊燃烧的大火和浓烟被抛在身后。
五原城陷入火海,待大火燃尽,终将沦为一片废墟。
滚滚浓烟中,一群草原狼自北奔来,见到被火光和浓烟笼罩的五原城,发出一声嘹亮的狼嚎。
狼群畏火。
然而,草原上的狼群却知道,这样的大火和天火不同,象征着死亡,也象征着食物!
氐秦北疆狼烟骤起,秦璟率千名鲜卑一路烧杀,中途有杂胡部落投靠,竟还遇上一支想脱离柔然的东胡!
苻坚没有料到,秦璟竟然敢孤军深入;更没有想到,之前派兵袭击昌黎城,彻底引发了后者的凶性和杀意。
正如被从沉睡中唤醒的猛兽,暴怒之下,不杀个尸山血海绝不可能回头。只要秦璟一日不调转马头,氐秦北疆就一日不得安宁,狼烟烽火必将燃烧许久。
东晋,梁州
桓容将幽州和豫州政务托付钟琳和荀宥,率州兵离开盱眙,先行水道,后改陆路,日夜兼程,一路急行军,终于在八月中旬抵达梁州城。
彼时,梁州城三面危急,杨亮父子兵力不足,不敢轻易出城同敌交锋,干脆收缩兵力,舍弃城外的坞堡,并将壮丁召上城头,连续打退氐人的数次进攻。
梁州城虽然守住,附近的小县和村落却遭了大殃。
凡氐人过处,几乎是鸡犬不留,老人孩童被杀,反抗的壮丁皆不得幸免。余下的妇人和半大少年尽被掳走,沦为羊奴和贱仆。
桓容赶到时,氐人正向州城发起新一轮进攻。
城头危急,城门岌岌可危。
情况紧急,不容半点耽搁。桓容当即下令,命典魁率五百州兵驰援南门,同时召来许超和钱实,命他二人率兵杀入敌人侧翼。
“武车开道!”
“诺!”
命令下达,典魁三人立即带兵冲杀。
“为今之计,当冲散贼寇,解城下之围。”贾秉开口道,“待战况缓解,贼寇退去,明公可于城外扎营,同城内呼应,以免生出变故。”
桓容点点头,站在车辕上,眺望被鲜血染红的战场,耳闻阵阵喊杀声,心神一阵恍惚,仿佛又回到北伐之时,邺城之下。
第一百九十一章 退敌
率兵围攻杨亮父子的,是氐秦梁州刺使杨安。
永和十年,桓温北伐前秦,从氐人手中抢回汉中。自此,梁州一分为二,北边由氐人占据,派遣刺使统辖,治所位于仇池。南边由东晋掌管,治所选在汉中。
杨亮镇汉中十余年,同氐人毗邻,时常被氐兵骚扰,彼此有胜有败,虽未有大战,也累积下不少的对敌经验。
此前桓大司马去世,桓氏非但没有分崩离析,反而进一步壮大,让他陡生危机感。故而,寻机要立下战功,增强实力,向桓氏彰显力量,以防被桓氏吞并。
桓容想不通氐人南侵的原因,是因为这回根本不是苻坚派人主动挑衅,而是杨亮突然间脑袋发热,派儿子带兵袭击仇池!
因发兵突然,氐人措手不及,竟被一路打到城下。
其子信心膨胀,不按事先制定的计划,蚕食两县即可,而是危逼州城,火烧城门,甚至抢了两个部落首领的女儿!
被人打上门,氐人岂能忍?
于是乎,杨安一边上表长安,一边点兵出城,不只把杨氏父子的进攻打了回去,更一路追击,直打到东晋境内。
战况的发展既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如果人人都有桓大司马的军事才华,东晋就不是始终偏安一隅,到灭国都没能统一南北。
氐秦的梁州刺使一路南下,横扫杨亮父子的军队,趁机烧杀劫掠。凡氐兵过处,必是十室九空,一片凄惨景象。
自七月氐兵入境,到八月被围困城内,杨亮父子的雄心转为担忧,日夜提心吊胆,唯恐援军未到城池已被攻破,自己被斩杀马前,人头悬于城门之上。
作为氐秦一方的将领,杨安同样感觉不到轻松。
战局上占据优势,不代表事事都能顺心。
之前上表送到长安,国主对出兵之举大表赞赏,言其不堕勇武,但是,对他进攻汉中并不赞成。
据悉是王猛出言,什翼犍未灭,秦策步步紧逼,氐秦东西都是强敌,且北边又起烽火,而能震慑匈奴的朔方侯突然病死,长安正紧急从各处调兵布防,这个时候,实在不宜再将战局扩大,同遗晋起太大干戈。
战争的起因在东晋一方,最好的处置办法是将其击退,抢够本就撤兵。觉得面子挽回得不够,还可以给东晋朝廷递国书,再打几场嘴仗。
如果占住汉中不走,必会引来东晋全力反扑。
桓温刚死不到一年,桓氏正要巩固他留下的势力,定然不肯放弃汉中。此时兵发梁州,甚至进一步占据汉中,必将引来桓氏反击。
“桓元子虽逝,北府军仍握于桓幼子之手,权势不减。且桓氏掌控荆、江等州,不会坐视梁州被下。届时,杨刺使兵陷遗晋,仇池空虚,难保什翼犍和吐谷浑不会趁虚而入。”
东晋要防备强邻,氐秦也是一样。
因某只蝴蝶振动翅膀,苻坚未能如历史上一般攻下邺城,接收慕容鲜卑的财富和治下人口,加上秦氏不断在东边蚕食,柔然时不时又要在北边敲一棍子,日子很是不好过。
好不容易打下张凉,派去镇守姑臧的什翼犍又反了,哪去说理?
王猛如能出征,什翼犍之辈根本不足为据。
问题在于,王猛久病在床,朝会都撑不下整场。入宫觐见尚且勉强,带兵出征?走不出长安,可以直接预备丧事。
苻坚还算听劝,知道东西两边的麻烦都不小。
自己派人袭击昌黎,差点杀了秦策的两个儿子,此仇不报,根本不是秦策为人。至于什翼犍,假意称臣,每年入贡三瓜两枣,实则牢牢盘踞姑臧,咬死不向氐秦低头。
如果派出大军,自然能灭掉代国。可姑臧后边有西域胡,南边有吐谷浑,北边有敕勒部,苻坚稍有举动,就可能引来连锁反应。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王猛这样的大才,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妥帖,事情只能一直悬在这里,捏着鼻子接受代国入贡,每天在长安狠锤什翼犍木人。
这个情况下,杨安实不宜在汉中久留,捞够本就跑才是上策。
偏偏杨亮父子固守城池,杨安耗在城下的日子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大,实在不甘心就此撤走。
晋兵攻到仇池,差点火烧城门,不能在对方的城内放一把火,回去之后必定要被同僚笑死!
虽是汉姓汉名,杨安却是不折不扣的氐人血统。
见梁州城久攻不下,彻底激发了骨子里的凶狠,不顾长安下令撤兵的旨意,执意要攻入梁州城,扫平杨亮父子。
结果如王猛预料,桓氏接到杨亮的求救,立刻点齐兵将,飞速前来救援。带兵的不是桓豁也不是桓冲,而是桓温的嫡子桓容。
桓容在进兵途中,路过荆州时,消息已飞速传往长安。
边界州郡岂能没有几个探子。
探子不认识桓容,却能认出他乘坐的车驾品级,据实上报,王猛不顾病体,连连催促苻坚再下旨意,务必要将杨安召回来!
可惜旨意没到,桓容的援兵已经到了,正赶上杨安派兵攻城,战况最胶着之时。
桓使君一声令下,武车被推到阵前,迅速排成三列,挡板全部升起。
“放箭!”
氐人蜂拥城下,是最好的靶子。
箭雨挟风声袭来,如一团黑云自半空坠落。
耳闻破风声,氐兵疑惑抬头,瞬间瞪大双眼,满脸都是惊恐。
“敌……”
不等“兵”字出口,箭雨倏然飞至,当场穿颈而过。劲道之大,竟将人牢牢的钉在了地上。
嗡——
好似强兵控弦,又似密集的蜂群。
凡被箭雨笼罩,非死即伤。
城门前很快倒伏一片尸体,战场上的喊杀声为之停顿两秒,更突显箭矢飞来的凌厉,森冷、冰寒、骇人!
“放箭!”
州兵再次拉动机关,三轮箭雨连续袭至,东门处的氐人留下百余具尸体和遍地哀嚎,纷纷抱头鼠窜。
典魁和许超等率领的队伍恰在此时袭至,几尊人形兵器抡起枪矛,挥起长刀,不闻惨叫声,血雨已遍洒脚下。
实事求是的讲,杨安麾下战斗力不弱,甚至称得上强。奈何攻城大半日,耗费力气不小,已逐渐露出疲态,加上援兵突然抵达,又是兵出奇招,招呼不打一声,直接就来数轮飞矢,当场将城下的氐兵射懵了。
先是东门,然后是北门,最后是西门。
氐兵接连溃逃。
东门是遭受重创,直接被吓破胆;北门是见到同袍的惨状,又遇人形兵器杀来,不得不逃;西门却是实打实的跟风跑。
别人都跑了,自己不赶快撒丫子,是等着被杀?
溃逃的氐人越来越多,杨安下令斩杀十余个带头跑的,依旧没有半分用处。
比起不断飞来的箭矢,以及追在身后的人形兵器,区区几个人头算什么!
杨刺使再是手黑,终归要顾念大局,不可能将麾下全砍了。身后的晋人则不同,遇上他们,绝对是要拼死搏杀,否则必定小命不保!
换成几个时辰前,不用杨安威慑,众人必定拼死一战。现下,自己疲累不堪,部分人身上还带着攻城时留下的烫伤和砸伤,劣势明显,实力不对等,傻子才上去送死!
有氐兵认出竹枪阵,更是满面惊骇,撒丫子跑得飞快。
逃跑时不忘叫嚷:“是桓容!幽州刺使桓容,水煮活人,喜食生肉!”
叫嚷声越来越大,战场上很快变得乱糟糟一片。
许多氐兵不明白情况,却也无暇去问,只能跟着一起跑,直接撞翻了杨安设置的“督战队”。
城下的氐人四散奔逃,攀上城头的氐人孤立无缘,很快被打起精神的州兵包围斩杀。至死仍不明白,大好的局面,明明晋人撑不住了,怎么忽然间天翻地覆,一切都变了?
杨亮父子身披甲胄,手持长剑,一人守北门,一人守东门。至于西门,则交给州中别驾和弓马从事。
此战凶险,远远超过之前诸回,众人以为必死,已做好与城共灭的准备。不想援兵竟及时赶到,且出手即是不凡,几轮箭雨之后,一个照面就将氐人吓退。
杨亮站在城头,看着箭雨笼罩战场,看着幽州骑兵从侧翼冲杀,步卒列成战阵,长枪斜指,目测枪杆比寻常超出一半。
骑兵的作用在于掠阵而非杀敌,战阵才是斩杀氐人的利器。
凡是枪阵经过,氐人要么逃跑,要么被扎成血葫芦。
有悍不畏死的扑上前砍断枪杆,杀伤州兵,对整个战阵却是不痛不痒。一个州兵倒下,缺位立即有人填补。
战场之上,胜利的天平一夕转换。
幽州州兵组成的战阵犹如车轮碾过,沿途氐人接连死于枪下,留下一条恐怖的血路。
“嘶——”
见此情形,杨亮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抓紧城砖。
他见过桓元子带出的西府军,同这支州兵截然不同!
这支军队前行时,不闻任何喊杀声,唯有无尽的沉默,沉默得让人脊背发麻。
“这究竟是何人的练兵之法?”
不等他想明白,又一支队伍出现,领兵的赫然是高岵。
与竹枪阵不同,高岵所列战阵貌似稀松,从上空俯瞰却如一面八卦,只要闯入其中,定然十死无生!
这样的战阵已同高岵祖上传下的略有不同,但杀伤力明显更大。
经过演武场的较量,再再证明这点。
然而,这是首回临战,与氐人短兵相接,高岵不敢大意,也来不及将阵型布置完全,只能依照桓容的命令,趁机布阵拖住氐兵,飞速绕到氐兵身后,仓促设置拦截,将逃窜的氐兵从中截断,跑得不够快,统统留下!
杨亮在城头看得分明,不由得一阵心惊,冷汗直冒,握住剑柄的手不断攥紧,用力得指关节发白。
“桓氏,桓氏!”
战场上,杨安也是心头发沉,从惊讶到惊惧,不过短短数息。
骑在战马上,目及城下厮杀,他能判断出,晋兵列成的战阵并不完全。如果有充足的时间,正面拼杀,自己麾下的几千人怕要折损大半。
“撤兵!”
眼见几百氐兵被截,前有战阵后有追兵,九成是救不出来,杨安当机立断,下令撤兵。留三百人断后,余下全速撤退。
桓容接纳贾秉建议,没有下令追击,而是将断后和被截的氐人全部拿下,随后命骑兵警戒,步卒开始清扫战场。
喊杀声很快消失,战场只留下倒伏的尸身和断裂的兵器。
几匹战马断了前腿,嘶鸣着想要站起。
专门照料战马的健仆查看之后,对州兵摇了摇头。后者会意,一人抱住战马的脖颈,掌心覆上战马的眼睛,另一人举起长刀,伴着刀锋落下,嘶鸣声戛然而止。
一辆武车出现在战场上,车轮压过土路,碾平几堆土块,发出吱嘎声响。
桓容推开车门,安坐于车内,举目眺望城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让人猜不出他此刻的心思。
没等多久,摇摇欲坠的城门终于打开。
身披甲胄的杨亮父子从城内步行而出,身后跟着州中官员和豪强,肃然行到武车前,相距五步方才停住。
“仆幽州刺使亮,见过淮南郡公!”
两人都是刺使,正四品上阶,本应地位相当。但桓容有郡公爵,手握幽、豫两州,持节,又是朝廷任命的的征西将军,实际地位已高过杨亮。
加上此番带兵驰援,击退氐人,对全城上下有活命之恩,杨亮主动放下身段、摆低姿态,实是理所应当。
桓容没摆架子,也不打算为难他。
甭管此人和桓大司马有什么不对付,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拉拢,借机巩固桓氏在西边的势力,而不是进一步结仇。
“杨使君客气。”桓容弯腰走出车厢,利落的跃下车辕,长袖振动,皮弁上的彩宝在烈阳下熠熠生辉。
双足落地,桓容向杨亮还礼,目光转向站在杨亮身侧的官员和豪强,微微颔首,五官俊秀,笑容温和,活脱脱一个儒雅郎君。
众人不免有一阵恍惚。
无论怎么想,都无法将这个俊雅郎君同血腥的战场联系到一起。
见到桓容的态度,杨亮暗中松了一口气,向桓容介绍同行之人,提到领兵袭仇池的儿子时,小心观察桓容的神情,只见他双眼微瞪,表情略有些复杂,却不像是震怒。
不想儿子被问责,杨亮咬咬牙,当下弯腰,希望桓容能网开一面。字里行间的意思,只要能保住儿子,他父子必投向桓氏,唯桓容马首是瞻。
“杨使君快请起!”
桓容扶起杨亮,心知自己刚刚走神,给了对方错误认知。好在错有错着,不用他费力开口,对方已拍着胸脯打下包票,主动跳进碗里。
祸的确是这对父子惹的,上表朝廷,罪过绝对不小。
当然,如果杨亮父子能打下仇池,结果就会完全不同。现实是他们没有打下地盘,反而引得氐人兵临城下,损兵折将,致使境内百姓遭难。
换成几年前,桓容必不会帮忙隐瞒,现如今……桓使君暗中叹息,面上带笑,当着梁州文武和豪强的面,托住杨亮手臂,温言劝慰。没有当场将话说得太过明白,释放的善意却做不得假。
如此一来,不只杨亮父子,同行的文武豪强分明都有几分放松,不再如先前紧绷。
此番出兵仇池,绝非杨亮一人独断,梁州上下或多或少都有牵扯。
桓容可以不管杨亮的请求,但这样一来,就会站到州内官员和豪强的对立面。左右衡量,只能折中选择,保下杨亮父子,至于其他,可留待以后再议。
一番寒暄之后,杨亮请桓容入城,为其设宴洗尘,却被后者婉拒。
“氐贼此番退去,难保心有不甘,率兵再至。容欲驻兵城外,同杨使君彼此呼应,遇敌来袭自能从容应对。使君此刻回城,可加固城防,如人手不足,容可借兵三百。”
桓容笑容温和,诚意十足。
杨亮感激涕零,收下桓容借出的三百甲士,率众人返回城内。
目送一行人返回,桓容重新登上武车,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
回想方才走神,不禁摇头失笑。
这事真不能怪他,谁知道杨亮会给儿子起名叫杨广?
不过,从某些方面而言,这两位倒也有相似之处。爱美人是一则,独断又是一则。如果不是杨广信心膨胀,而是依照杨亮的计划执行,或许就没自己什么事了。
“世事难料啊。”
第一百九十二章 攻入武都
杨安率兵围攻梁州城,多日不下,反被桓容所部击退,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大营。
此时,撤兵的旨意已送至营中,杨安手捧竹简,扫视左右部将谋士,表情阴郁,许久一言不发。
众人暗递眼色,知晓使君心有不甘,不愿就此撤兵。
事实上,不是援兵赶到,梁州城眨眼就要攻破,大把的金银绢帛、大批的粮食人口就在眼前,换成谁都不会甘心。
问题在于,遗晋援兵赶到,且战斗力明显不弱。今日接战,大军死伤超过八百,逃散的更是超过五百。营中人心涣散,全无斗志,继续和对方打下去,未必能捞到多少好处。
为今之计,是尽速撤回仇池,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日后再来找回场子。
反正抢也抢了,杀也杀了。
杨广带兵火烧城门,仅仅是面上不好看,并没造成太多实际损失。反观己方一路南下,抢到的金银绢帛不在少数,从将官到士卒,全都不大不小的发了一笔财,就此撤兵算不上亏。
唯一感到郁闷的,大概只有女儿被抢的部落首领。奈何赞同撤兵的占到多数,只能黑脸坐着,愤懑的不发一语。
别人都不想打下去,自己叫嚷着拼命,十成要犯众怒。
有杨刺使的支持?
长安连下两道旨意,刺使也不能明摆着抗旨。如若事后追究,杨安不想担责,把自己推出去顶罪,部落上下都要遭殃!
氐主常轻罚重罪,但多数时间都是“外人”。换到氐人部落,绝对是铁腕统治,想想都是心惊。
“尔等怎么看?”杨安出声。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想做出头的椽子。
杨刺使明显不想撤兵,谁先开口谁倒霉。但要违心的坚持出战,绝对做不到!
大家都不是傻子,送死的事没人愿意干。
许久无一人答话,杨安脸色更黑,后槽牙咬得咯吱作响。
此时此刻,他不免有些后悔。接到旨意的当时,他就想下令拔营,可之前叫嚷着不下梁州城誓不罢休,立即改口又觉得没面子。
结果众人会错了意,以为他要“决战”到底,没人敢触霉头,自然不会主动出声,给出台阶。
没台阶可下,杨安不免尴尬。
越尴尬脸越黑,脸越黑误会越深。
最后,杨刺使面沉似水,帐中落针可闻。
先有桓容走神,后有杨安脸黑,要么说,身在高位不是件容易的事,万一被人会错意,后果实难预料,闹不好就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桓使君运气好,沉默半晌就能心想事成。
杨安却属于霉运当头那一类。
军帐之中,无人领会杨刺使对面子的顾虑,只想保全自身,低着头不出声,使得气氛更加尴尬。
足足两刻钟过去,杨安终于按捺不住,猛地一拍桌子,气得头顶冒烟。
众人同时一凛,心头发颤。
许久,终于有一名谋士壮起胆子,试探道:“明公,朝廷连下两道旨意,如执意不遵,恐有不妥。”
杨安黑着脸眯起眼,腮帮绷紧,心中却大大松了一口气,总算有人出声了!
见他这般表现,谋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