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桓容-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兀弧∩卤磺丨Z抓到把柄; 找上门来,一顿砍瓜切菜; 顺便再放一把大大火。
发展到后来; 几乎是有些神经质; 稍有风吹草动就变得风声鹤唳。
看到这种变化; 秦策并未多说什么,仅召几名重臣入王府加以宽慰,对秦璟灭于氏和杨氏满门之事,也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非但没有加以处罚,反更委以重任。
群臣看得分明,更有同于忌不睦者借机举发,揭露于忌素日不法之行,请秦策追拿于氏漏网之鱼,查明有罪,斩首弃市以儆效尤。
此举正合心意。
秦策顺水推舟,派人严查,抓捕于氏姻亲故友三十余人,重罪皆斩,罪轻者发昌黎等边塞为兵。查出于氏及其党羽藏金一百二十余箱,屯粮数千石,俱充国库。
送到秦王府的于氏女郎闻讯,将婢仆尽数遣走,自尽于房内。
代为打理后宅的赵氏和周氏得报,派人给长安的刘夫人送去书信,随后命人准备一口薄棺,将人送出府草草掩埋,连墓碑都没立。
比起斩首弃市、连收尸之人都没有的族人,于氏女郎已算是幸运。
虽有几分敬佩她的果决,但是,想到她之前的狂妄和张扬,赵氏和周氏无论如何生不出半点同情。
路是自己走的,脚下的泡也是自己踩出来的。
如果于氏没有踏过底线,胆敢对刘夫人下手,未必会招来今日之祸。怪就怪于忌野心膨胀,看不清现实,行蚍蜉撼树之举,彻底惹怒了秦璟。
想到这里,赵氏和周氏都不免摇头。
“以为刘氏没落,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么想的才真是傻子!”
秦策共有九子,全部出于刘夫人和她的陪媵。几个庶女已经出嫁,联姻之人都是刘夫人精挑细选,和秦璟兄弟几个关系莫逆。
现如今,秦氏的地盘越来越大,秦策有意更进一步,迁都长安,继而建制称帝,朝中的新旧势力各有盘算,都在暗中谋划,不是秦璟放了两把火,如于忌之类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夫主老了。”周氏放下刀笔,命婢仆多添两盏三足灯,叹息道,“换做早年……”
“你也知道是早年。”赵氏笑着打断周氏,挥手示意婢仆退下,低声道,“你我颜色不比新来之人,又无儿女傍身,想要好好的活着,必要一心一意的追随夫人。”
“话是这样说,可夫人现在长安,我等没有家族扶持,如何能?”周氏半藏半露,神情中隐隐透出几分担忧。
“正是没有家族依靠,才更应该追随夫人。”
赵氏比周氏年长两岁,先她入府,对刘夫人和秦策了解得更深也是更多,“你我姊妹一场,我才将这话告知于你,想想早年的阴氏,看看今天的于氏,难道还想不明白?”
周氏更加动摇,赵氏略靠近前,倾身道:“你方才也说,夫主老了。”
听闻此言,周氏猛然一震,看向赵氏,震惊之色难掩。后者却收回视线,重将注意力放到竹简之上,仿佛只是随口说说,并无他意。
老了?
是啊,老了。
“我听阿姊的。”
“好。”赵氏点点头,将竹简递给周氏,道,“你比我识字多,字也比我好,书信你来写。”
知晓这是赵氏给自己的机会,周氏心怀感激,用力点了点头。
“再则,掌管王府膳食和药房的是哪个,你要心中有数。”赵氏继续道,“膳食那里安排妥当,药房处我不好太多插手,你不是有个旁支族妹嫁进钱氏,如有空闲,无妨请她过府坐上片刻。”
钱氏算不上豪强,仗着出身西河,又早早投靠秦氏,方在朝中有一定地位。
其兄弟三人,一人在朝为官,一人掌管田产,余下一人则往来南北市货,生意做得不小,同幽州亦有往来。
秦王府的珍惜药材,有部分就是钱氏奉上。
之前彻查刘夫人所用汤药,唯钱氏送来的药材未出半点差错。其后,更借钱氏的手段和人脉,才将于氏庇护的医者揪了出来。
如今,刘夫人和刘媵远在长安,有些事不能亲自动手,赵氏和周氏正好代为行事。
请钱氏女眷过府就是第一步。
赵氏和周氏的谈话仅提于氏,并未提及同样被灭门的杨氏。
事实上,比起前者,后者的遭遇并没好到哪里去。但有于忌这个靶子在,杨氏所行甚至称得上低调,无论前朝还是后宅,提出所谓的“教训”,于氏首当其冲,杨氏多会被直接忽略。
不管众人如何议论,满朝文武当面是不是会脸色发青,秦璟的行事作风始终没有半点改变,下手果决凶狠,着实令人胆寒。
每次朝议之后,秦璟都会出城前往大营,点几百骑兵往郊外巡视,不出两日就抓到一股“流匪”,搜出大量的藏金和粮食。
匪徒被绑在马后,一路拖着进城,早已经没了人样。
有还剩一口气的,见到城门守卫似有话说,不承想百姓闻讯赶来,汹涌的人潮立刻将守城的士卒挤到一边。
“贼寇该死!”
人群之中,不知是谁一声大喊,随之抛来数块石子。
常居北地的百姓一恨胡寇,二恨流匪。前者是为外族,后者既有胡人也有汉人,论起种种恶行,无不让人咬牙切齿!
群情激愤之下,石块和木棍如雨飞来,还夹着破烂的草履,砸得匪徒连声惨叫,最后连声音都发不出来,竟被活活砸死。
“公子今除此害,实是大快人心!”
“有四公子在,何人敢犯西河?!”
秦璟策马行过,人群自然让开一条道路,举目仰视玄色身影,表情中尽是感激赞叹,甚至有几分崇拜和狂热。
人群之外,靠街边停靠一辆牛车,车身没有任何标志,看不出是否为朝中官员。
数名身着短袍的汉子护卫在牛车左右,皆脸色黑沉。看着已辨别不出人样的“匪徒”,更是牙关紧咬,拳头握紧,额头鼓起一道道青筋。
牛车中响起一阵模糊的话声,汉子领命,正要无声退走。忽见秦璟拉住缰绳,侧过头,目光径直望了过来。
汉子登时一惊,下意识移动脚步,挡在牛车之前。
秦璟挑了下眉,收回目光,继续前行。跟在他身后的染虎却是咧嘴一笑,朝着汉子比了比手指,用力划过颈项。
秦璟率兵返回王府,喧闹声逐渐消失,百姓也陆续散去。地上留下几滩肉泥,很快被巡城的士卒清理干净,丢出城外。
牛车离开长街,驱车的汉子依旧脸色难看。
西河城是什么地方?
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这里在为匪做盗。这些所谓的匪徒,真实身份和贼寇半点不沾边,都是为豪强看守藏宝和粮仓的忠仆!
汉末烽火四起,北地少有安宁之日。
能在战火中生存,并将家族维系至今,必会有相当的保命手段。
秦氏先灭慕容鲜卑,又一战拿下长安,大有统一中原之势。留在北方的豪强纷纷来投,多看好秦氏今后的发展。
然而,秦氏终究没有站上顶峰,各家不可能不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献出的真金白银只是少部分,藏起来的才是大头。
秦璟连续几日出城,查出的藏金地不下五处。
换做旁人未必如此轻松,但有染虎这些胡骑在,深埋地底照样能挖出来。
只不过,秦璟没有将事情做绝,仅取一处藏宝,并以“匪徒”为名,并没有将背后的豪强牵扯进去。
可盖子揭开,以秦策的手段,未必不能查出背后的关窍。
到了那时,想必会有一场好戏。
秦璟不耐烦和这些人周旋,他已经看明白,秦策行事不同往昔,继续这样下去,不可能将来投之人彻底压服,甚至会在内部闹出乱子,继而一发不可收拾。
以德服人行不通,干脆换一种方法。
震慑,杀戮!
所谓的名声不值一金,从他离开长安时就已下定了决心。
“将军,秦王有召。”
秦璟刚刚回府,就得秦策召唤。显然,城中之事已经传入他的耳中。
“知道了。”摘下头盔,解开臂甲,秦璟随手扔出马鞭,被部曲接个正着。
“我稍后就去。”
“诺!”
健仆退下后,秦璟利落的除下铠甲,简单洗沐之后,换上玄色深衣。
走过廊下时,听到一声响亮的鹰鸣,看到盘旋在半空的苍鹰,周身的煞气顿时少去几分。
打了声呼哨,秦璟举起左臂,接住飞落的苍鹰。随意抚过鹰羽,解下鹰腿上的竹管,看到熟悉的字迹,刹那间似冰雪融化,嘴角终于现出一丝笑纹。
建康
时入九月,天气依旧闷热,半点不见秋凉。
桓容入主太极殿,南康公主和李夫人也搬入台城。
王太后和褚太后本该移入青溪里,前者居司马昱旧宅,现为司马曜府邸。后者另辟居处,享先帝后妃供养。
现在的司马曜空有王爵,论起生活水准,怕还比不上降为侯的司马道子。和托庇于桓氏的司马道福更是不能比。
念及两位太后高瞻远瞩,同南康公主定约,族人方才有了前程,两家家主彼此书信,一番商议之后,同时上表,请将王太后和褚太后接到家中奉养。
此事没有先例,朝中不免议论纷纷。
最终,桓容力排众议,许两家所请。
圣旨一下,更如定心丸一般,让两家彻底体会到,新帝言出必行,种种承诺绝非虚言。只要有真才实学,自家子弟必有出头之日。
虽说有很大可能离开建康,出仕边界乃至西域,但有机会总比没有强。看看被养起来的司马氏,难道都想做这样的废物?
为了家族的未来,王氏和褚氏家主痛下决心,严令族中子弟不许整日清谈,更不许有事没事就捧着老庄要养生求仙。
简言之,都给老子认清现实,回到世俗中来!
不肯为家族出力?
统统没饭吃!
没饭吃谈哪门子的谈,求你大爷个爪的仙!
不是脑袋被驴踢过,饿上三天都能认清现实,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身为一个士族郎君,享受家族提供的各种好处,必要时,必须舍弃小我,抛弃虚无缥缈的求仙之路,脚踏实地的为家族努力。
桓容真心没有想到,王氏和褚氏会下如此狠心。琢磨半晌,召贾秉入太极殿,君臣一番长谈。
桓容表明态度,已由舍人跃升为侍中的贾秉当场点头,表示明白。
“陛下放心,臣定办成此事。”
出宫之后,贾秉没有回府,掉头往大中正处拜会。
不久,王氏和褚氏都有郎君被品评出仕,经天子当面考核,放至凉州为官。
消息传出,两家长辈欢欣鼓舞,举杯相祝,压根不管自家孩子满脸苦涩,双眼含泪。庆祝之后,半点不耽搁,干脆利落的打包将人送上马车。
“此去千里,阿子勿要忘记为父之言!”
总之一句话,有点正事,官家不喜清谈、对寒食散也没半点好感,咱们家不比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凡事自己掂量着点,莫要让为父失望。
第一波少年英才洒泪挥别,踏上西行之路。
此去将告别江南风光,踏遍大漠黄沙;辞去水乡温柔,怀抱边疆的豪情,沙风的浓烈。
此时此刻,无人能够预料到,这些高门郎君将在西域踏出何样的道路。也无人能够想到,仿若谪仙的郎君,经风沙磨练,将率领汉家儿郎驰骋沙场、纵横万里,借西域古道,马蹄踏遍中亚和西亚。
凡弓弦所及,俱为汉家领土。
这话记录在史书之上,言是桓容之语,被后世斥为侵略成性,少怀仁德。桓容却是大声叫屈,他可以对天发誓,这话绝不是他说的!
就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是汉武帝的锅一样,开疆拓土他承认,下旨派兵的也是他本人,但这句话的的确确非他所言。
至于是谁……去找王献之!
清风朗月的王子敬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估计任谁都想不到。
换成谢玄都比他可信。
偏偏拐弯的历史就是这样,太多的出乎预料,太多的不可思议,连后世穿来的某只蝴蝶都会不自觉发懵。
九月末,范宁和桓秘的书院渐有雏形。
因条件所限,书院暂设在江州,仿效幽州设立两院。
东院教导高门子弟,主习典籍兵法;西院以庶人子弟为主,除诗书兵法之外,主要教授医药、机关和匠艺等。
期间,朝中曾出现反对之声,甚至牵扯上幽州的学院。
桓容没空处理,谢安代他解忧,方法很简单,推荐东莞徐邈往书院任教。随后,高平郗氏和琅琊王氏分别举荐故友,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
所谓四两拨千斤,以谢安和郗愔这样的级别,话无需说半句,动一动指头,就将冒头挑刺的按了回去。
桓容感慨之余,更有几分警醒。
地位改变,更不能小看高门士族。办事必须讲究办法,如若不然,难保不会阴沟里翻船。
进入十月,桓容终于完成各项祭祀,拜祭过宗祠,准备外出巡狩。圣旨刚刚宣于朝堂,就遇上天龙食日。
翌日朝会,群臣上表,此乃上天示警,请天子重新考虑巡狩之事,并尽早大婚立后。
桓容顿觉一阵头疼。
他实在想不明白,巡狩还说得过去,将上天示警和大婚联系起来,这得有多惊人的想象力?
第二百三十五章 天降之物
自古以来; 日食皆象征凶兆。
魏晋规矩; 遇到天龙食日; 台城起鼓,天子当着素服避于偏殿。翌日文武上朝,俱免朝冠; 改佩帻。
文官戴介帻,武官戴平上帻。
无论文武皆佩宝剑,汉时为铁剑,魏晋改为木剑,以示威武。
凶汉登上城墙; 台城内以鼓声驱厄; 并有术士入宫卜笄; 占卜日食后是否将有大祸。
司马奕在位期间,曾有日食发生。很不巧; 赶上三吴之地生灾; 饥民遍地; 成为废帝的又一桩铁证。
司马昱在位仅一年; 没赶上类似情形,难言是幸运还是不幸。
司马曜……如果按历史走向,这次日食是发生在他继位早期。结果桓容取而代之,天警之事就落在了后者的头顶。
好在众人知晓轻重,没将事情往“天子无德”之类的事上牵扯,更没人提及“桓氏篡位,天惩将至”之语。
须知此事牵扯不小,话传出去,惹怒的绝不仅仅是新帝和龙亢桓氏,包括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甚至是高平郗氏都会被得罪个彻底。
到时候,可不是自己抹脖子就能解决的。
只不过,以上不提,不代表事情会就此揭过。
天子巡守是一则,后宫空虚、官家无子又是一则。
古人敬畏鬼神,从诸多祭祀之中就能窥出一二。
以上天示警为契机,奏请新帝打消巡狩的念头,安心留在建康,最好能就此守在台城;此外,桓容初登基,尚没有大婚,连婢妾美人都没有半个,正该充实后宫,绵延子嗣,方能安稳国祚。
前一条,谢安郗愔亦表赞同,唯独王彪之没有明确表态,颇有几分模棱两可。后一条,王谢士族没有参与,多是中等士族和小士族在活动。
和司马氏在位时同理,王谢士族树大根深,无意送女入宫,更不屑于外戚之位。虽是同桓氏合作,但桓氏兵家子的身份终是不能抹去。
中小士族则不然。
天子弱冠之年,初登基,身边空虚,正是送人的最佳时机。
最重要的是,桓容登基之前,同王谢士族多有盟约,最大的一块蛋糕已被瓜分完毕。连周氏这样的吴姓都得了不小的好处,族中子弟接连出仕,有渐起的征兆。
没能抓住机会,众人早有些按捺不住。
其后,王太后和褚太后出宫,王氏和褚氏郎君得大中正品评,未几选官出仕。哪怕是在边塞,终究代表着天子的信任和态度!
见此情形,尚无行动的各家终于坐不住了。
日食恰好给了各家机会。
什么风最硬?
枕头风!
桓容不愿做摆设,更不可能像司马氏一样做个傀儡。面对一个强势的君主,别的路走不通,无妨仿效汉时,以外戚晋身。
西汉窦氏,东汉阴氏,都是权倾朝野。
以自家的条件,无法同窦氏和阴氏相提并论,力压王谢高门更是笑话。但是,借机得天子信任,增加族中出仕的人数,增强在朝堂的话语权,总没有太大问题。
至于周氏占据先机,却没有同桓容结亲,而是选择桓祎,众人没有多想,只以为是吴姓的身份使然。
殊不知,周处早看出桓容的性格,心知外戚之路绝对走不通。与其招来新帝厌恶,损伤大好局面,不如退后一步,将女郎嫁给桓祎,既能向新帝表示衷心,又能保证家族利益。
可惜,同他想法一致的人并不多。
于是乎,日食发生之后,桓容几乎每天被催婚,上请的奏疏堆成小山,三省一台也是无奈,只能装箱送入太极殿。
桓容很是闹心。
从最开始的随便翻翻,到最后的弃至一边,不是亲娘阻止,九成会命人抬下去当柴火。
见他这个样子,联系之前种种,南康公主面露沉思,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问道:“官家无意此事?”
桓容沉默半晌,轻轻点了点头。
“儿不想选美人,更不欲大婚。”
“是现在不想?”
“今后也不想。”
南康公主问得直白,桓容的回答也相当直接。
李夫人坐在一边,素手揭开香炉的盖子,投入一注新香。清香袅袅,驱散了瞬间的焦躁,心情随之变得平静。
“阿母,儿无意成婚。”在南康公主面前,桓容从不称“朕”。
“无意就无意。”意外的,南康公主没有询问原因,也没出言劝阻,端起茶汤饮了一口,缓声道,“不过,这事不好处理,需得仔细谋划。”
“阿母?”见到亲娘这个态度,桓容反倒有些反应不过来,面露惊讶,愣在当场。
“怎么?以为我会不顾你的意愿,执意让你成婚?”南康公主挑眉看着桓容,嘴边带笑,却让后者不自觉缩了缩脖子。
亲娘威武,真心不是说说而已。
“儿不敢。”咽了口口水,桓容道。
“我之前曾说过,只愿你平安,其他都是无妨。”南康公主放下茶汤,示意桓容靠近些,抚过他的鬓发,道,“你言要结束乱世,我信。你说要一统天下,我也信。”
“阿母……”
“我儿立下宏愿,匡复汉室,救华夏黎民,岂能被他人指手画脚、囿于笼中。”按住桓容的肩膀,南康公主目光坚定,“我不管旁人如何,只愿我子能够遂心。”
桓容低下头,忽觉得眼眶发酸。
“瓜儿,抬起头。”南康公主笑道,“大丈夫顶天立地,区区一件小事罢了,岂能做出这般姿态?”
“诺。”
李夫人摇头轻笑,将香炉移到旁侧,柔声道:“阿姊,扈谦就在城内,无妨召他入宫卜笄。”
恩?
南康公主和桓容同时转头,相似的眸子落在李夫人身上。
后者笑靥如花,以手轻轻掩口。美眸稍弯,声音飘过耳边,轻轻柔柔,似有柳絮拂过心田。
“照前朝旧例,每逢天龙食日,皆召术士入宫卜笄。官家登基不久,每日忙碌,怕是忘了这事。”李夫人笑道,“朝中文武大才,通图谶之学,终非门内之人。”
桓容眨眨眼,仔细琢磨这番话,顿时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对啊,他怎么没想到!
这些人借“上天示警”上疏,何不以术士之言相对?
正如李夫人所说,朝堂文武能观星象、能行占卜,到底比不上专业人才——例如曾为三代天子卜笄的扈谦。
至于扈谦是否肯占卜出合适的谶言,端看有没有手段。
自己不成,还有亲娘。
亲娘也不成,干脆推出贾舍人。
桓容相信,以贾秉的口才必定能说服扈谦,让他做出最佳的选择。
“多谢阿姨!”
“官家无需如此。”李夫人笑道,“这不过是些小手段,能拖一时,终不能拖一世。官家如要彻底解决此事,怕还要再做些准备。”
桓容点点头,由卜笄想到鬼神之说,多个念头闪过脑海。不期然想起从长安带回的某样东西,双眼微眯,很快拿定了主意。
见他这个样子,南康公主和李夫人对视一眼,都没有再出声。
翌日,扈谦奉旨入宫,为天子占卜吉凶。
卦象很快传出,同群臣之言大相径庭。
“上天确有示警,然祸事非临建康。”
祸事不在建康,那就和桓容没有关系。和桓容没有关系,阻拦巡狩、劝谏大全婚都失去理由。
往深处想,上天示警不在南地,十有八九是在北方。
“北地灾祸连年,兵乱不灭,生灵涂炭,方招致天龙食日,以示警意。”
此卦一出,没人出声质疑,更不可能随便反驳。
这可关乎“政治正确”,说卦象不对,遭灾的不在北边,肯定是建康?
不用桓容动手,王谢士族会第一个动手收拾。谢安等人不动手,百姓的口水也能把人淹死。
这只是第一卦。
很快,扈谦又占卜出第二则卦象,当着满朝文武,伏请天子临郊外,言有天降之物,需得天子亲取。
“天降之物?”
桓容坐在龙椅之上,满脸惊讶之色,半点不像在演戏。
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