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桓容-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非是嗣小人之心,秦氏称帝,遣人飞送西域诸部,分明是宣其为主,邀诸部入长安。广告姑臧百姓,其意不言自明。”
桓嗣轻轻摇头,想到秦氏亲兵过时,城外兵垒传出的鼓声和号角,莫名生出许多烦躁。
“秦氏扎根北地多年,如今入主长安,实不能小觑。我朝虽拿下天水、陇西等地,终是不能全然放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边界州郡也就算了,天水、略阳等郡距长安可称不上远,更不用说可为咸阳门户,却被南兵占下一半的扶风郡。
秦策初登基,为安稳朝中,或许不会急着发兵。时间长了,利益分割完毕,长安稳定下来,事情如何发展就很难说。
“提前防备,若真的遇上不对,总不至慌手慌脚,一时间失了章程。”
杨广点点头,以为桓嗣之言有理。他性格存在缺陷,却并非没有半点才干。如若不然,桓容也不会让他领兵驻守姑臧。
弘农杨氏再重要,也不值得桓容拿西域商路做赌注。
“嗣唯庆幸,秦玄愔不在姑臧。”桓嗣同秦璟未曾当面,但从赴任后得知的种种,仍能大致推断出秦璟的行事风格。
从往日战绩,秦璟手下的八千骑兵是一支不折不扣的虎狼之师。想要慑服这群虎狼,非千胜之将不可为。
“汗王”威名盛传草原,西域诸胡都有耳闻,甚至超过当年的慕容垂。
战乱频生的时代,也是最崇拜英雄的时代。
秦璟无需用太多的手段,甚至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计谋,仅凭个人的勇猛强悍,就能慑服麾下诸将兵。无论汉人还是胡人,都死心塌地的跟随着他,甘愿为他冲锋陷阵。
这种基于个人威望的军队十足强悍,也相当危险。
如果哪日秦璟威望不再,亦或是发生意外,对军队失去掌控,这就是一群出笼的猛兽,定将择人而噬,酿成一场恐怖的灾难。
“如果秦玄愔不回西域,我等可从容布置。然其留三百仆兵于西海,卡住北通草原的要道,不得不加以防范。”
桓嗣和杨广一起走下城头,谈话间,分析所要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表情微沉。
矛盾始终存在,秦策的登基不过将一切提前。
这种情况难言是好是坏。就目前来说的确有些糟糕,会对刚刚恢复的商路造成影响。然就长远来看,未必真是件坏事。
建康没有充足的准备,长安又岂能万全。
胜败五五之分,单看谁能拔得头筹。
长安骑兵过境当日,桓嗣的上表即送出姑臧,由快马飞送向南,不赴建康,直奔天子巡狩之地。
此时,桓容一行正准备动身,择陆路离开盱眙,西行淮南。
相比陆路,水路更省时间也更为方便。奈何幽州近北,走水路有一定风险。谢安和王彪之经过考量,齐声劝阻桓容,行程慢点不打紧,安全为上。
两人并不着急离开幽州,甚至想多盘桓些时日。
在盱眙停留期间,所见所闻不说刷新三观,也差不了多少。
城池不及建康,规划却更为井然有序。
东城碧瓦朱甍、雕梁绣柱,象征士族豪强的地位和底蕴;南城为治所和兵营所在,建筑庄严肃穆,干云蔽日,整齐划一;北城百姓聚居,并在城外增建数里,木制和砖石的建筑混杂,鳞次栉比,高矮错落,带着幽州独有的风格,别有一番景致。
西城为坊市所在,整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谢安和王彪之曾乔装出行,走进坊市,目光所及尽是面街的商铺,穿着各种服饰、操着各地口音的商人,以及往来市货的寻常百姓。
随意走进一家店铺,不大的空间,窗明几净。
靠墙摆放三排货架,架前设有木制柜台。
掌柜站在柜台后,正提笔记录卖出的货物,两个伙计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忙着将货物包裹起来,装进客人带来的藤框和竹篮,动作干脆利落,很是干练。
这是一家香料铺。
摆在最显眼地方的是来自西域的香料。
谢安和王彪之不晓得具体价格,随行健仆扫过几眼,确定没有看错,顿时满脸惊讶之色。
“郎主,这里的市价比建康低了半成有余。”
若是一样两样不算稀奇,可看做是商家招揽客人的手段。
关键在于,店铺之内,凡是健仆能辨认出的香料,都比建康价格要低。更不用说那几样认不出的香料,从空掉大半的口袋来看,需求量委实不小。
“店家,”健仆得谢安之命,上前探问因由,“这些香料可是西域市来?价格为何这般低?”
掌故抬起头,打量问话之人,扬起笑脸道:“听郎君口音,想是扬州来的?”
健仆点头。
“不瞒郎君,这价格是市价所定下,如若不然,还会低半成。”
“为何?”
“入城的胡商越来越多,带来的货物数量极大,且都急着出手,抢购幽州产的白糖等物,价格自然不会太高。不过,别看价格定得不高,他们将本地货物运回国内,赚得绝对不少。而且,价低的毕竟是少数,彩宝琥珀运过来,成色好的,市价反而更高。”
健仆没说话,谢安和王彪之扫过四周,沉吟片刻,眼底闪过一丝异样。
店家继续道:“小店的香料种类齐全,这位郎君可想市些?”
健仆点点头,寻常见的香料买了几样。
掌柜见生意不小,立刻走出柜台,亲自向他推荐起新到的香料,包括桓容做刺使时引入的孜然,讲明用法,还让伙计去对门食铺买些炙肉,当面请谢安等人品尝。
结果没让他失望。
本来是两千钱的生意,立刻翻了几番,超过八千钱。
“承惠。”掌柜让伙计将香料装好,送到健仆跟前,道,“金银铜钱俱收,绢帛亦可。”
以谢安和王彪之的身家,这点花费压根不算什么。命健仆将香料背起,迈步走向第二家店铺。
于两人相类,随驾的郎君乔庄出行,彼此结伴,游性更浓。整日走下来,市买的货物堆成小山,随车的行礼为之加倍。
走过专门开设食铺的长街,众人算是大开眼界。
并非说他们没见过世面。
事实上,以时下的条件来看,各家的厨夫都是顶尖,称得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不过,盱眙的食谱和酒庄不同他处,吸收各家之长,并有刺使府传出的秘方,不断改进烹饪技术,许多菜色样式,连谢安和王彪之都没见过。
造成的结果是,在坊市走过一圈,不少人都生出类似的念头,带个当地厨夫回府。
除此之外,众人将城中见闻牢记于心,日后出仕地方,会不自觉的融入施政理念。结合当地条件,为改造现状、复兴经济做出不小的贡献。
当然,商业再繁荣,以农为本的思量依旧不会改变。
游过坊市,谢安和王彪之随驾往城外乡里,和桓容一起走访田间。
冬日将近,大地偶有新绿。
不少农人忙着翻地开田,远远望去,阡陌相连,立在道边的田碑一块接着一块,横看成排,竖看成列。
“陛下曾颁下政令,凡录入黄籍之民,丁男、丁女皆可授田。若开荒田,三年免粮税,并由治所发下粮种。”
荀宥随驾在旁,为谢安等人解释。
“白籍之民暂不由官府授田,但可以开荒。由里中散吏丈量,记录在册,同样三年免税,耕满五至八年即可为私田。”
“幽州地广,数年下来,人口仍不及前朝三分。因丁壮有限,非有改良的农具,开荒之数恐不及如今一半。”
华夏之地战乱百年,人口一度锐减,从巅峰时的几千万不断下滑,至晋时遍查天下户籍,得到的数目可谓是触目惊心。
这种情况下,荒废的田地和村落随处可见。
数年间,幽州招纳流民,奖励开荒,改良工具并施行仁政,效果逐渐显现。但要进一步恢复生产并大量增加人口,还有相当的长的路要走。
推及到其他州郡,不提其他,人口就是一大问题。
秦氏同样在推行开荒之策,肯定不会放任青壮继续南下。没有更多人口,想要将幽州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州郡,可行性的确有,却存在不小的困难。
从城外返回,谢安和王彪之在客室对坐,思及天子执意巡狩,揣测其背后深意,不由得心生感慨,同时陷入沉思。
无论两人如何想,预定的行程不会改变。
停留盱眙数日,桓容下令启程前往淮南郡。
出城当日,盱眙父老相携,天未亮就候在道边。遇天子大辂行过,皆俯身行礼。
未有人声喧嚣,亦未有万岁之声,仅有送至面前的美酒,彰显众人拳拳之心。更让随行之人体会到,幽州的仁政是如何的深入人心。
穿过长街,谢安王彪之尚且动容,更不用提年少郎君,几乎个个心潮澎湃。不用桓容再做鼓动,纷纷生出出仕边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圣驾行出数日,即将抵达淮南郡。
一支队伍自北行来,携带秦策亲笔书信,已至幽州边界。
秦璟本意独自带人南下,避开朝廷耳目。知晓秦策决定往南遣使,中途改变主意,主动请缨前往。
经过一番考量,秦策命秦璟为正使,南下递送国书。
此番秦璟南下,麾下骑兵暂留洛州,身边仅带五百骑,避免建康生出误会。
策马行于途中,远远望见淮南方向,秦璟举起右臂,下令队伍暂停。
“张廉。”
“仆在。”
“派人先往城内。”
“诺!”
张廉抱拳领命,下去安排人手。
秦璟策马登上土丘,仰头望向天空,见到云层中出现的矫健身影,嘴角隐隐现在出一缕笑纹。
建康,台城
李夫人走出殿门,放飞一只鹁鸽。
鹁鸽消失在远处,李夫人方才折返。遇上南康公主的目光,柔声道:“妾新调了一味香,可解旅途疲惫。这几日天好,难得没雨,正好给官家送去。”
第二百四十三章 北地来客二
圣驾进入淮南; 不出数日抵达郡城。
当地官员百姓得知消息; 早早出城相迎; 并有父老献虎皮于御驾之前。
虎皮十分完好,仅虎眼处留有箭痕。不算虎尾,体长也超过两米。
看到虎皮; 桓容登时来了兴致,召猎虎之人上前,详细询问经过。
知其是附近村庄猎户,刚过而立之年,猛虎之外还曾猎得黑熊野猪; 全仗百步穿杨的箭术和一身超出常人的力气; 当即赏赐金银布帛; 并道:“尔可愿从军?”
听闻此言,猎户现出激动神情; 纳头便拜; 口称“愿意”。
谁不晓得幽州私兵军饷丰厚?
桓容登基为帝; 荀宥接掌幽州刺使; 军政多延续原有规矩,未做太大改变。加上民户屯田,匠人做工,商贸繁荣,州兵戍守边郡,待遇未见削减,反而更胜往昔。
之前州中张贴告示,猎户曾想投军,奈何放心不下家中父母妻儿,想着多猎些野物,积攒下足够的钱粮,过了这个冬天再去州城。
不想喜从天降,天子巡狩幽州,恰好路过淮南。
起初献上这张虎皮,猎户没有多想。结果桓容亲自开口,哪有不应下的道理。
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天子赏赐极为丰厚,价值远远超过一张虎皮。除金银布帛之外,还有不少谷麦粮种。有了这些,家人的生计不成问题。自己如愿从军,他日战场立功,更能为子孙后代博个出身。
此时没有科举制度。
庶人想要立身朝堂、成为高官,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桓容身为天子,可以在州郡办学,在治所推行官员考察制,试着从边处着手,一步一步前进,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变。但行事终有限制,无法肆意而为,更不能不管不顾,直接撬动九品中正制的核心。
真敢这么干,无异是同全体士族为敌。
过于超前的理念,哪怕是出于好意,被后世证明能利国利民,在条件不成熟时推广,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稍有不慎,甚至会酿成一场灾难。
具体可参照建立新朝的王莽。
这位仁兄和姚广孝一样,都是后人眼中可能的“穿越”人士。
不同的是,王莽前半生很成功,篡位之后却失败得彻底;姚广孝被称黑衣宰相,全力将明成祖推上帝位,此后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桓容穿到东晋,晚了三百多年,未能同王莽当面一晤。但他牢记王莽的教训,时机没有成熟,绝不能莽撞行事。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把后世的顶级大拿送回东晋,给他们集合现时最好的匠人,让他们试造原子弹,同样是天方夜谭。
真能造出来才有鬼了。
综合以上,桓容不能大刀阔斧改革,只能不断潜移默化。本次带人巡狩,为的就是让这些士族郎君放开眼界,为今后改变朝堂储备力量。
然而,这其中也有例外。
庶人不能科举做官,投身从军却没太多限制。
凭借战功,照样能升官加爵,荫蔽子孙。纵然没法达到桓大司马和淝水之战后谢玄的高度,成为伍长什长乃至队主幢主都没有太大问题。
幽州早有尚武之风,青壮多有投军杀敌之心。此番得天子亲自招揽,猎户脸色涨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同来的族人和村人也为他感到高兴。纷纷拜于路边,颂扬天子圣德。
出现这个小插曲,并未影响到圣驾入城。
淮南太守迎圣驾入府,主室和客室皆重新清理,一应摆设未必精美,却都是花费不少心思。
稍作歇息之后,桓容召来治所官员,询问边地军政之事。
自淮南太守以下,多为桓容在幽州时考核赴任的官员。超过半数出身当地豪强,凡天子提及,俱是有问必答,无一遗漏。
“此前有北地商队入城,不似寻常商人。臣着人紧盯盘查,尚未有消息传回。”
“北地商队?”
“听其口音,似是并州出身。”
淮南太守口中的并州,并非氐秦和慕容鲜卑据北时划出的地盘,而是西汉时朝廷设置的州郡。此地汉胡杂居,羌人和羯人的势力一度鼎盛。
思量着来人的身份,桓容眉心微皱。
就在这时,门外宦者来报,言有长安使者前来,携秦策国书请见圣驾。
“长安使者?”
桓容面露惊讶,看向同样诧异的淮南太守,莫名生出一个念头,这个使者和后者提及的商人有所关联。
不过人既然来了,不能随意打发。
知晓来人携带国书,并有能证明身份的朝廷官印,桓容没有怠慢,当即将人召入正室,同时着人去请谢安王彪之。
无论如何,北地来人,两人总该在场。
不到片刻,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谢安和王彪之先后赶到。
谢安的表情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端倪。王彪之则锁紧眉心,很有几分忧心。
“长安这时来人,未知是出于何意。”
桓容摇摇头。
王彪之的担心他能明白,但该来的总会来,挡也是挡不住。与其七想八想各种担心,不如暂且沉淀情绪,见到来人再做计较。
又过片刻,门外再次响起脚步声。
脚步声越来越近,隔着门扉,似能感到一阵冰霜冷意。
桓容微愣,看着停在门前、背光而立的修长身影,目及熟悉的面容,记起之前收到的短信,下意识握住十指。
他早该想到的!
好在谢安和王彪之的注意力被来人吸引,若不然,依桓容此刻的心情,十有八九会当场露馅。
秦璟在门前稍停,旋即迈步走进室内。
面向屏风前端坐的桓容,秦璟神情肃然,一丝不苟的行礼。起身时,眼底实打实的闪过一丝笑意。
谢安和王彪之没有发现,桓容看个正着,莫名的有些不自在。既为对方的眼神,也为这从未有过的大礼。
“璟奉命南下,递送国书于汉室天子。”
桓容颔首,请秦璟起身,并令宦者取来国书。
秦策在长安称帝,同为汉家政权,递送国书实属寻常。然而,看到国书中的内容,桓容的脸色微生变化,下颌不自觉绷紧。
“此上所书全为秦帝之意?”
“正是。”
“好,朕知道了。”
国书内容不多,主要是告知建康,秦氏统一北方,于长安建制,不日将下三韩之地。同为汉家政权,理当互相结好,恢复华夏云云。
末尾又添几句,知晓幽州海船曾抵达三韩,同当地市货。为彻底铲除慕容鲜卑,还请建康仔细思量,莫要继续为之,以免日后军队当面,生出不必要的误会。
这是为了结好?
分明就是示威!
表面看似寻常,细思背后之意,难怪桓容会变脸色。
见天子神情严峻,隐隐带出几分怒气,谢安和王彪之齐齐转过头。谢安性情沉稳,没有立即开口,王彪之却不管许多,当场出声询问,国书中究竟写了什么,到底是什么让桓容变脸。
“长安有结好之意。”桓容深吸一口气,沉声道,“秦帝有意出兵讨伐慕容鲜卑。”
尾音落下,桓容没有继续向下说,而是将国书交给谢安,示意他同王彪之传阅。
和预料中一样,两人看后同样变了脸色。王彪之更是怒视秦璟,不是被谢安拉住,必会当场责问。
长安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结好?
分明是想结怨!
秦璟安坐如常,未因空气中的火药味而感到不安。待王彪之压下怒火,方才举目看向桓容,道:“陛下之意为何?”
桓容凝视眼前之人,许久才道:“长安之意,朕已明白。”
只说明白,没有给出“承诺”,也没有当场震怒,要对长安的威胁以牙还牙。
四目相对,桓容没有退缩,秦璟二度垂下视线,没有继续出声。
两人什么都没说,却像是什么都已经清楚明白。
“秦将军暂且休息。”
桓容召来宦者,引秦璟往客室休息,并言会尽快拟定回信,交秦璟带回长安。
“陛下,长安之意不善。”等到秦璟离开,谢安方才开口,“此番看似结好,实有窥探威慑之意。如不谨慎回复,恐将引来一场兵祸。”
“兵祸之忧早存!”王彪之对谢安之言很不赞同,“自前朝渡江,建康方为汉室正统。秦氏久居北地,纵有驱逐贼寇之功,然此举实是狂妄自大,不将建康放在眼中,岂可就此示弱?”
如果回信客客气气,半点不加以回敬,百分百将被对方看低,立即会矮上半截。
“陛下,臣之意并非示弱。”谢安蹙眉道,无意去想王彪之是真没体会到,还是故意在桓容面前这样说。
无论是哪者,现在都不是计较的时候。
“谢侍中可是已有应对之策?”桓容问道。
“陛下,臣之意,可先以国书稳之,再以巡狩之机陈兵边州。并尽速向凉州和河州增兵,确保陇西和姑臧等地不失。”
“陇西和姑臧?”
谢安点头,以指蘸着茶汤,在矮榻上不断勾画。先圈出长安,再分别向西和向南延伸,圈出陇西姑臧和汉中几地。
“秦氏以兵起家,秦伯勉手下将才济济。如起兵事,不会直扑建康,九成将寇汉中,切断河州往梁州通道。陈兵扶风,下略阳天水,则我朝驻姑臧将兵骤成孤军。不得援兵,断绝粮草,终将为其所灭。”
谢安话中透出的担忧同桓嗣如出一辙。
区别在于,桓嗣终究缺少经验,预感到姑臧之危,只想增兵凉州,以图保全;谢安直接从大局着眼,整个边界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陛下,此事理当早作决断,迟恐生变。”
谢安沉吟片刻,道:“臣另有一事不明。”
“何事?”
“秦伯勉本该想到,此书送到御前,必当引陛下生怒。然其不派他人,而是以亲子为使臣,臣实有几分疑惑。”
话是这样说,表情却全然不同。
桓容自认有几分察言观色的本事,从谢侍中的表现推断,这位分明是在暗示他:秦策父子不和!
非但他明白,王彪之同样一清二楚。
只不过,在场三人中,唯有桓容知晓几分因由。谢安和王彪之推断出结果,却猜不出原因。
以秦策的为人,不该如此亲疏不分、自毁根基,难道是糊涂了?
亦或是判断失误,这是秦氏父子联手演的一场戏,为的是让秦璟获取信任,借机探听建康消息,玩一场计中计?
还有一种可能,秦策派秦璟前来,既不是糊涂也不是计中计,而是故意激怒建康。只要建康动手,无论秦璟是生是死,都是出兵的最好借口。
但是,可能吗?
短时间无法做出判断,两人给出类似的建议,将秦璟一行暂留淮南,立即派人往长安探听消息。
“好。”桓容点点头,“可依此行事。”
“诺!”
谢安王彪之各自下去安排,桓容独坐内室,看着摆在面前的国书,陷入良久沉思。
天子神情肃然,许久一动不动,宦者宫婢皆不敢出声打扰。
突然,一阵振翅声打破寂静。
门外飞入一只鹁鸽,拍打着翅膀,径直飞落桓容面前。咕咕的叫了两声,小脑袋蹭了蹭桓容的手,明显带着讨好。
“阿圆?”
桓容挑眉,见到鹁鸽背上的竹管,不由得生出几分好奇。
从大小来看,这里面装的怕不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