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书]落花风雨古人诗-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山敝两袢眨醯と擞肱嫒嘶炀影偈嗄辏ノ榕洌偃枰惶澹岛纹鸸睹晒牛俊
耶律余睹心虚,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背信弃义在先,嘴硬狡辩道:“世子爷明察,非是我等契丹勇士不忠君爱国,一心想要谋反叛乱,实乃主上昏庸,误国误民,我等为求生计,不得不另谋他就。况且,百余年前,金国灭我大辽,此乃国恨,现如今草原上有圣人出世,领导有方,可一统天下,底定大业。良禽择木而栖,良主择君而侍,此乃时势所逼,我等并非女真人,另择良主效忠,有何不可?”
完颜绰听后也不生气,展颜一笑,反问道:“将军言之有理,但您有没有想过,窝阔台汗是否真的是良主?”
要是被完颜绰三两句话就给唬住,耶律余睹也不用混了,并不答话,直接把话头抛回给完颜绰,笑道:“世子爷这般玲珑剔透的人,难道就不打算另起炉灶,另谋他就吗?”
耶律余睹可是有所耳闻,蒙古人对荣王世子很是礼遇,甚至,蒙古国公主琪琪格还曾放话,想要招荣王世子为驸马,奈何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面对年轻貌美的蒙古国公主主动投怀送抱,荣王世子不为所动,故而不能成此佳话,实在可惜。
完颜绰佯装诧异,似笑非笑地问道:“敢问耶律将军,圣天子在朝,本世子为何要另起炉灶?另谋他就?”
还说什么圣天子在朝,完颜洪煦那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算哪门子的圣天子,耶律余睹满心不服气,恨恨说道:“主上昏庸无能,凭世子爷的才干,不论投奔蒙古,亦或者是自立为王,都可建立一番功业,又何必愚忠于……”
“耶律将军误会了!”完颜绰哈哈大笑,忍不住打断了耶律余睹的话,耐心解释道:“天下皆知,我完颜绰乃前太子完颜绪的得力干将,此生效忠的也唯他一人,士为知己者死,完颜绰此生,绝不会另事二主。”
“世子爷的意思是……”耶律余睹闻言大惊,该不会是他猜测的那样吧?世子爷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冷不丁抛出一个这么震撼人心的消息,他都快给吓死了。若是真如世子爷所言,前太子并未身死,完颜洪煦的国主之位来路不正,能不能继续稳坐高位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更何况,前太子完颜绪是个英主明君,心胸开阔,有中兴金国的才能,手下既有完颜承晖这样的治世能臣,再加上荣王世子这样骁勇善战的良将力挽狂澜,戍边卫国,说不定,大金国的国运还能再挽救一下。
“耶律将军不妨拭目以待,相信要不了多久,中都就会有新主即位的消息传来,到时候,将军再审时度势,考虑要不要另谋他就,也不为迟!”
于中都继位,也就是说,前太子完颜绪决心死守中都,这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实在是令人佩服。
想了又想,耶律余睹还是被完颜绰说服了,这可是从龙之功,对任何将领来说,都有这莫大的吸引力,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耶律余睹拱了拱手,向着完颜绰恭敬行礼道:“耶律余睹愿意拥立新主,忠君爱国,唯死而已。”
“好!好!好!”一连三个好字,可见完颜绰此时内心的激动之情,主动上前握住耶律余睹的手腕,郑重承诺道:“耶律将军放心,待解了中都之危,本世子一定奏秉陛下,论功行赏。”
耶律余睹自然也是喜形于色。
收拢了仭暄沾掳氲愣疾桓曳潘桑蛭嬲拇笳剑獠偶唇肌
第122章 临危受命
中都。
完颜绪众望所归; 在一群忠君爱国的老臣和中都数十万百姓的拥戴下; 选定了一个良辰吉日,举行祭天大典。
典礼上,完颜绪不断谦让; 再三表示道:“父皇驾崩; 国之不幸,然则,伯叔兄弟俱在人世,当选贤者; 完颜绪何德何能,承此大位?”
故辞而不受。
当然,这个辞而不受; 再三推让,也是典礼当中的一个环节,代表完颜绪并非有心夺位,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寄望以此来堵天下悠悠众人之口; 毕竟,完颜洪煦还是完颜绪名义上的叔父; 金国国主传位百十余年,兄死弟及,父死子继,都是一脉相承的正统。
虽然完颜绪这么说,但是元老重臣们可不能这么理所当然地认为; 且不说完颜洪煦父子俩先后弃城而逃,当不当得起一国之主的称号,完颜绪好歹也是先国主的嫡长子,更是章宗皇帝生前钦定的继承人,由他继任金国的国主,统领大局,名正言顺。
元老重臣们争先恐后地站出来,你一言我一语,异口同声地表示:“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登基一事宜早不宜迟,为今之计,还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以黎民百姓为重,早登帝位,方可名正言顺地主持大局。”
其中,以完颜承晖为首的文武百官,长跪于祭坛前,恭恭敬敬地跪请完颜绪登基即位,异口同声地喊道:“臣等以先帝厚恩,陛下明德,咸愿尽心,敢有他图?”
几次三番之后,充分证明了完颜绪的众望所归,万民拥戴,完颜绪推辞不过,这才摆出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承继大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大金国传祚百年,皇爷爷将天下交付于朕,朕自当兢兢业业,宵衣旰食,方不负天下苍生,黎民百姓。”
“陛下仁德,万民景仰,愿,天佑我大金,国祚绵长!”
就这样,完颜绪在为数不多的元老重臣和中都数十万百姓的拥戴下,登基即位,初登帝位的完颜绪,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正名:“朕乃□□皇帝血脉,且奉先皇圣旨登基,何来乱臣贼子之说?悠悠之口,众口铄金,朕不惧宵小诽谤,传旨天下,朕即日登基,除谋反犯上之外,大赦天下。”
圣旨一出,天下皆惊。
完颜绰接到消息后,忍不住轻笑,这一看就知道是完颜承晖的手笔,名为大赦天下,实为收买人心,这一招,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稳定军心民心,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一道圣旨,相当于是给耶律留哥和耶律余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随新主完颜绪。
完颜绪不愧是一个明君圣主,继位没多久,马上在中都进行了一系列快刀斩乱麻的改革,有条不紊。
首先,派遣使者南下,赶紧与宋国修复关系,同时派遣使者西行,尽快促成金夏两国结盟,想尽一切办法,务必要稳住这两个邻近国家,千万不能让他们私下跟窝阔台汗勾结在一起,使得大金国腹背受敌。
其次,加大力度惩处奸党,特别是像抹捻尽忠这等逃兵叛将,抓住之后直接杀了都不过分,文死谏,武死战,领着朝廷俸禄,不能守土卫国,那朝廷高官厚禄养这些贪生怕死的将领们又有何用?在这件事上,完颜绪完全赞同荣王世子的铁血果断,临阵脱逃,法当从严,抹捻尽忠这等误国误民的奸佞,被抓住后直接就地□□,取其首级挂于城墙之上,整整百日,以儆效尤。
然后,完颜绰还颁布了诏书,为之前抗蒙战争中捐躯的将领和士兵们设立精忠庙,享受香火祭祀,更重要的是,表彰封赏有功人员,提升官爵,像是之前镇守紫荆关时壮烈牺牲的徒单绎,就被大力表彰了一番,就连徒单氏一族也跟着享尽了荣宠,一时之间,风光无两。
最后,完颜绪力排众议,下旨道,凡是归降蒙古的金国将领,只要能够弃暗投明,迷途知返者,归来后一律既往不咎,官衔照旧。这最具争议的一条刚颁布,马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朝中不乏反对的声音,但是完颜绪执意为之,就是为了团结一切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帮助金国度过眼前的难关。
改朝换代后,中都的军民百姓们也有了主心骨,紧张的气氛稍有缓和,
完颜绪一系列的改革,引起了不少质疑否定的声音,甚至还有酸腐文人慷慨激昂地写文章抨击,说完颜绪这么改革,完全是在自寻死路。
流言蜚语,并没有打败完颜绪,反而给了完颜绪迎难而上的动力。
中都本就人心惶惶,未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有元老重臣站出来进言,道:“启禀陛下,如今中都到处都是流言蜚语,百姓们误信谣言,惶惶不可终日,此风不除,恐遗大患。”
“那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
“回陛下,诽谤当今,大不敬也,理应处斩,以正军心民心。”
完颜绪闻言忍不住皱紧了眉头,转而去看一旁的完颜承晖,见对方亦在轻轻摇头,这才定了定心神,轻笑道:“爱卿多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难当头,理应团结百姓,有志一同,抗击蒙古,不过是议论议论朝政,正好能集思广益,无妨!”
古圣贤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国君可并不多!完颜绪自认不是刚愎自用,完全听不进去任何逆耳忠言的庸碌之主,老百姓想要议论朝政,由他们去吧。
此风一开,完颜绪在中都老百姓的心目中,声望不跌反升。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新国主继位,怎么着也该大清洗一把,来一次大换血吧,谁知完颜绪根本就没有这么做,反而广开言路,不论是元老重臣,还是寻常百姓,有能者皆可在街市当中议论朝政,完颜绪即便是知道了,也是听之任之,并不加以阻止。正相反,若是听闻了什么好的建议,完颜绪还会积极把人邀请进皇宫里来坐而论道,以此来招贤纳良。
“国事侵颓,要允许百姓们直言政事。”
这是完颜绪的原话,如此勤政爱民的明君圣主,又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和气度,怎么不受万民景仰,百姓爱戴。
窝阔台汗统帅二十万大军马上就要杀到中都城下了,完颜绪召集了为数不多的元老重臣和长久以来追随自己不离不弃的谋士们,于大殿之上,商量御敌之策。
“大敌当前,此战关乎我大金国的存亡绝续,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和闪失。”说到这里,完颜绪敏锐地察觉到了众人的惶恐和低落,就连他自己的心情也是分外沉重,但即便如此,身为一国之君,他还是得站出来主持大局:“关于中都城的守将,诸位爱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殿上的朝臣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都想不出有谁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或许荣王世子能够当此大任,可惜,远水救不了近火。
关键时刻,还是完颜承晖适时进言,笑着说道:“陛下难道不记得了吗?完颜诺将军可还在大狱里等着呢!”
完颜绪瞬间醍醐灌顶,确实,完颜诺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本就是行伍出身,统帅忠孝军西援夏国,北击蒙古,跟随荣王世子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这样骁勇善战的将领,怎能继续将人困于囹圄之中?
遂下旨,将完颜诺释放,并且任命完颜诺为守城将军,统帅从中都临时聚集的十万军民百姓,完颜诺果真不负众望,一得自由,马上有条不紊地开展练军,大大增强了这只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蒙古汗国的名将赤老温,率领八千骑兵,作为进攻中都的先头部队,在窝阔台汗的来军杀到之前,先一步抵达了中都。
山雨欲来风满楼,中都城内人人自危。
完颜绪再度召集群臣,问道:“赤老温领八千骑兵来袭,意欲攻打中都,灭亡金国,大敌当前,谁人愿往?”
“回禀陛下,臣愿往!”完颜诺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语气坚决地说道:“末将完颜诺,愿率本部兵马四百人,迎战赤老温。”
众人闻听此言都忍不住大惊失色,四百人,凭借四百人就想迎战赤老温统帅的八千骑兵,这与送死又有何异?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良,完颜绪大为感动,向着完颜诺躬身行了一礼,无限感慨道:“完颜将军赤胆忠心,为国为民,朕先行谢过了。”
完颜诺受宠若惊,赶忙还礼道:“末将惶恐,守土卫国,护一方太平,乃我辈行伍之人的分内之事,末将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职责所在,不敢妄自担赞。”
话虽如此,但深受感动的完颜绪还是执意向完颜诺行了一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完颜诺此次奋不顾身,临危受命,足够当得起自己这一拜。
“有劳将军了。”
第123章 首战告捷
完颜诺不敢言苦; 拜别了国主之后; 回到军营,沐浴更衣,甚至写好了遗书; 安排好了身后事; 这才召集手下将领们,坦诚说道:“蒙古屡次三番侵门踏户,这次更是倾巢而出,直奔中都而来; 意欲灭亡我大金,何其可恶!”
简单的一番话,三言两语就调动起了将士们守土卫国; 上阵杀敌的决心。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当初统帅忠孝军时,完颜诺就以尽忠报国为己任,如今临危受命; 更是不改初心:“赤老温率八千轻骑来袭; 来势汹汹,国家危难之际; 我辈岂能苟且偷生?还望诸位同我一道,为国建功,共破贼众。”
完颜诺没有说出口的是,此去,有死无生; 有进无退。
将士们深受激励,抬头仰望他们的统帅,异口同声地喊道:“为国建功,共破贼众……为国建功,共破贼众……为国建功,共破贼众……”
一声高过一声,同仇敌忾,气壮山河。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
此战,完颜诺剑走偏锋,兵行险着,以区区四百勇士,冲入八千蒙古骑兵当中,以少胜多,大败赤老温,一雪前耻。
这四百勇士们,面对来势汹汹,杀气腾腾的蒙古骑兵,悍不畏死,勇猛杀敌,令蒙古人胆寒,仿佛回到了当初被忠孝军肆意屠戮时的恐怖场景。
兵力对比如此之悬殊,依然大获全胜,捷报传回,中都百姓无不振奋。
听闻如此大快人心的消息,完颜绪更是喜不自胜,连连称赞完颜诺,道:“首战告捷,完颜将军临危受命,治军有方,奏功第一,名震国中!”
大败赤老温,完颜诺意气风发地回了中都,百姓们夹道欢迎,金国国主完颜绪更是亲自到城门口迎接,给足了完颜诺面子。
远远的,看到了金国国主的身影,完颜诺受宠若惊,赶紧下马,快步小跑到完颜绪面前,跪下行礼道:“陛下,末将得胜归来,幸不辱使命。”
完颜绪一把扶住完颜诺,顺势将人扶起,欣慰地笑道:“完颜将军首战告捷,大败赤老温,扬我国威,该赏!该赏!”
完颜诺不胜惶恐,连声道:“陛下过奖了,末将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轻拍着完颜诺的肩膀,完颜绪忍不住爽朗大笑,这时候的他,也不得不佩服满都的识人之明,当初,正是因为满都的力荐,完颜绪才能招揽到如此能征善战的将领,满都举荐贤良有功,理当一同奖赏。
完颜绪当即下旨,论功封赏,完颜诺于国有功,受封为定远大将军,世袭挚耍纠矗赐暄招鞅纠吹囊馑迹瓜氚芜暄张滴倚⒕峥兀亲钜幌耄倚⒕锹家皇峙嘌⒌模晃使嫉囊饧苯游欤率腔岷寺嫉男摹M暄招鞑幌肴寐嘉蠡嶙约河惺战芍倚⒕ǖ囊馑迹幌胍蛭耸氯蚊氖赂夹纳酉叮熘皇撬悸橇似蹋徒耸伦靼樟恕
与此同时,完颜绰派人给困守中都的完颜绪传回了消息,援军已经出发,务必守好中都,到时候,前后夹击,定要让蒙古人有来无回!
得知满都已经亲率大军回援,不日后就能赶到,以解中都之围,完颜绪更是定下心来,即便马上就要正面迎战窝阔台汗的二十万蒙古大军,依旧信心十足。
完颜诺凭着四百勇士,大败蒙古国名将赤老温的八千精兵,让窝阔台汗颜面无光,为之震怒,又派了名将速不台来攻,想要斩杀完颜诺于阵前,稍微挽回一些颜面。
速不台可是曾经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名将,蒙古大军三次西征,速不台父子俩次次两次作为统军主帅跟随,立下了赫赫战功,颇有威名。
完颜绪不敢大意,紧急召集了文武百官,一同商量对策。
有谋士向完颜绪进言道:“窝阔台汗此番挥师南下,号称有五十万大军,然则,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妄图分而击之,此为不智。且窝阔台汗统帅的二十万大军,千里来袭,人困马乏,只要让中都城附近的州郡们坚壁清野,自可以阻挡蒙古大军南下攻城的脚步。”
坚壁清野?这都是些什么馊主意!
完颜绪很不赞同,让老百姓把粮食都烧掉,房子也烧掉,水井也一并填埋,妄想以此来困住蒙古大军,断了蒙古大军的后路,真真是可笑!蒙古大军没得吃,没得喝,没得住,然后窝阔台汗就会无奈退兵,这不是异想天开又是什么?
如果满都在场,一定会忍不住破口大骂。
完颜绪一声长叹,感慨道:“将士们守土卫国,庇护百姓,现在蒙古大军一来,咱们不仅不能庇护百姓,反而逼迫老百姓们烧掉粮食和房子,情何以堪?更何况,就算蒙古大军如愿退了兵,光留一座中都城,四面八方俱是一片废墟焦土,何以为国?老百姓们又将以何为生?真要是这样做了,朕有何面目见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纵然是死后入了黄泉地府,也愧对列祖列宗!”
谋士还想再劝,完颜绪却不耐烦地挥手打断了他,直言道:“无需多言,存亡有天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朕宁可亡国,绝不负百姓!”
一字一句,振聋发聩。
完颜绪严词拒绝了这一釜底抽薪的建议,见此计不成,又有谋士进言道:“禀陛下,不若沿中都城外围一圈短堤,引水灌溉,以水代兵,在短堤外面形成一道天然的护城河,这样应该可以阻挡蒙古大军的进攻。”
这计谋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完全就是异想天开,真正操作起来就会发现,以水代兵就是一个大坑,折腾军民百姓不说,最后也只会是徒劳无功。
完颜承晖稍一思索就直接否定了这个馊主意,摇头道:“此计不妥,引水将都城围一圈,就算蒙古人打不进来,我们也出不去,无异于作茧自缚,况且,中都城被水一泡,岂能复存?”
要知道,那时候的城墙还不是砖墙,大多是夯土筑成的,拿水泡的话,时间一长铁定会完蛋!另外别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蒙古是骑兵为主,短堤人虽然跳不过去,但是马可以,而且马还能淌水,什么以水代兵,简直就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又有谋士道:“禀陛下,中都城豪华壮丽,格局方正,全长近百里,防守线太长,不好防守,不如就以皇宫为界,仅守内城?待荣王世子领兵救援,中都之围便迎刃而解,江山可保!”
完颜承晖想也不想就给一口回绝了:“世子爷现在被蒙古铁骑牵制在边境线上,抽不开身,蒙古大军就等着忠孝军南下,好将我们一网打尽呢,将希望全部压在世子爷身上,太过冒险!我们应该自力更生,防守好中都,绝对不能像睿王和睿王世子一样,贪生怕死,未战先逃,白白长蒙古人志气,灭自己人威风!”
所谓的睿王和睿王世子,自然是指那个白捡了大便宜的三王叔完颜洪煦,还有他的嫡长子完颜综,这两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货,真是丢尽了金国和女真人的脸。
完颜绪深以为然,点头道:“若光是防守皇宫,自然抵挡不了蒙古大军的进攻,必须坚守外城!”
金国国主亲诏,中都城内,凡是能拿得动刀枪的,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愿意的,都可以上城墙御敌,一共集中了四万士兵,外带稀稀拉拉收拢来的青壮年士兵两万人,一共不到六万人,防守偌大一个中都城,还要抵抗蒙古人的大举入侵,局势可谓是危若累卵!
中都城的百姓心里都很明白,光靠自己一己之力是没办法守卫中都城的,全部的希望都压在即将赶回来救援的荣王世子身上。
完颜承晖力排众议,向完颜绪进言,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此乃完颜将军克敌制胜的根本。陛下宅心仁厚,体恤百姓辛苦,乃我大金之福,值此国家存亡绝续的危难关头,还请陛下以身作则,亲上城墙,与军民百姓们一起,守土卫国。”
“理当如此。”完颜绪连连点头,愿意以身作则,下诏令道:“自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所囚,或为献俘,或辱于阶廷,闭之空谷,朕必不至此,此役,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卿等观之,朕志决矣!”
“陛下仁德……”
完颜诺临时训练起了一只队伍,大概也就六七万人,士兵们大多是游牧民族出身,精于骑射,战斗力很强,完颜绪领着六万中都城的军民百姓,死守抗敌,大家众志成城,窝阔台汗一时半会儿也攻不下中都城,即便是百战名将速不台出马,依旧无济于事。
窝阔台汗信心勃勃地杀到了中都,临到城下,却不能一举攻克,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只能放纵士兵在中都附近的州县大肆劫掠,以泄心头之恨。
第124章 故技重施
窝阔台汗攻不下中都; 本已是心烦意乱; 这时候又听闻远在辽东地区的荣王世子按耐不住,有了动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