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哎,您别走啊,这可是一门好亲事啊,那闺女长相可水灵呢!”
但黎锦却一字不发,浑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息,直接进入内院。
小茶脸上挂着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笑意,把媒婆带到门口,“您请回吧,我家老爷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你那主家不会怪你的。”
黎府的大门在她面前关上,媒婆跺了跺脚,“我明日再来!”
可黎锦翌日一早就跟着陈西然坐上回镇子的船,小茶对这件事又做不了主,前来登门的人注定得不到回应。
陈西然此次也考中了,虽然只是第三等的附生,但好歹也是秀才。
这在他们镇子上已经极为出彩了。
这回黎锦雇了个大点的船,船舱内有三个隔间,船家晚上睡一个屋,黎锦带着夫郎和小包子睡一屋,陈西然一个屋。
黎锦把银票换开,镇子上的钱庄不能兑换百两银子往上的银票,他索性就直接带了二两碎银在身,剩下的还带了八两银子打点和随礼。
小包子上次来府城,才不过十个月大小,一路上虽然安静,但他自己对此都没印象。
这次回去的时候,小包子都会跑了,他也不怕水,一手拉着爹爹,另一只手拉着阿爹,在甲板上站着,低头看波光粼粼的水面。
黎锦索性盘坐下来,看着小包子玩,但却一直没有松开他的手。
这种船没有围栏,只有两头尖尖微微上扬,黎锦得好生注意着包子,担心他皮过头。
但其实小包子看似胆子大,也只是好奇心占了风头,才敢如此站着看水。
实际上,小家伙一刻都不敢撒开两个爹爹的手,肉肉的小手劲儿很大,紧紧的捏着黎锦。
过了会儿,小包子站累了,却不肯回船坞,黎锦担心他吹风受凉,把小包子抱在怀里。
秦慕文进去给小包子拿披风,后又找船家要了热水,给黎锦和陈西然泡茶。
陈西然盘坐在黎锦对面,给小包子做鬼脸,惹得他嫌弃的把脸埋在黎锦的胸膛上。
陈西然:“……”
陈西然失声一会儿,才受伤的说:“他小时候我这么给他做鬼脸,他笑得可开心了。”
黎锦:“那也是他小时候。”
陈西然感觉自己被小包几抛弃了,心里拔凉拔凉。
秦慕文不像他们俩一样盘坐,而是跪坐在另一边,泡茶,过了三道后才仔细倾倒出来,端给两人。
陈西然是个会品茶的人,他爹发家后喜欢附庸风雅,专门让人教导过陈西然这方面的礼仪,到底也是有点用的。
他说:“弟媳你这手法不错啊,精炼娴熟,没有几年的熏陶做不到这么好。”
秦慕文笑道:“幼时学过一点。”
陈西然听了这话后心生惊讶,但却没表露在脸上,他现在总算明白为什么黎锦这样的人都能喜欢上秦慕文了。
他们成亲讲究门当户对,不仅仅是成亲后夫妻地位不会相差太大,更得的是两人有共同语言,琴瑟和鸣。
此前,陈西然以为秦慕文只有脸好看,可跟黎锦接触的越深,他就发现黎锦其实不单单喜欢夫郎姣好的容貌。
陈西然想,他身边俩人一个个都深藏不露!只有他,草包的如此真实。
第100章
船只在河上漂了一个白天;因着风向不对,漂的速度也不快,夜幕降临的时候,离镇子还有些距离。
船家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说:“几位老爷;这没有寺庙;只能委屈老爷们晚上住在船舱里了。”
陈西然应声道:“无妨;在船上过夜也别有一番趣味。”
晚上,秦慕文把小包子哄睡着后,黎锦打开小窗;躺在床上,双手垫在脑后;看这满天的星斗。
秦慕文洗了脚上床,黎锦腾出一只手把他搂在怀里;另一只手给他指天上的北斗星。
“那个方向,就是燕京。”
秦慕文怔了怔;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好的回忆,他说:“阿锦;以后会去燕京吗?”
秦慕文身体的变化一点也逃不脱黎锦的感知;黎锦把他搂得更紧;眼帘微垂,遮住漆黑的双眸。
“会去。”
秦慕文没说话,燕京于他而言不是个好地方,但听着阿锦有力的心跳;他好像也没有起初那么慌张了。
这么一想,秦慕文把脑袋埋在黎锦颈窝处,鼻尖被熟悉的气息萦绕着,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黎锦接着说:“我不想骗你,文文。”
他关了窗,给两人盖上被子,声音很轻,语气却无比坚定,“科举考试,我志在必得。”
秦慕文‘嗯’了一声,“不管阿锦的决定是什么,我都会一直陪着阿锦。”
黎锦唇角勾起,只可惜黑夜中无人看得到。
翌日风向很顺,巳时才过一点,站在船头的陈西然就眺望到了镇子的轮廓。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船就停靠在镇子边上,船家先行下去,把船舶绳绑在岸边的柱子上,才招呼几位客人下船。
河水微波荡漾,连带着船只也摇摇晃晃。黎锦人高腿长,怀里抱着小包子,长腿迈出,稳稳地踩在地上。
随即,他转身对秦慕文伸出手,扶着他家小夫郎下船。
陈西然最后一个跳下船,他的身形才刚刚显露出来,就听到岸上不远处有人在喊:“少爷,您回来了!”
原来这是陈西然的书童,自从收到陈西然的信,夫人每日就派书童在这里等候,今儿不过是第二日,就等到了人。
黎锦则跟陈西然道别,打算直接回村。
陈西然说:“你家都搬空了,晚上回去怎么睡人?不若今儿先住我家,明日我派人通知柱子哥,再来接你们一家。”
黎锦摇头:“今日天色还早,正好适合回……”
他话还没说完,就看到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赶着牛车前来。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来人正是李柱子。
他跟陈西然家里书童的说法一样,“自从村长收到您……的信,全村都知道您要回来了,正好我每日都在镇上出摊,没事儿就来这儿等您。”
李柱子他说的轻巧,黎锦却大为感动,跟陈西然再次道别后,就坐上李柱子的牛车,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回村。
至于宋先生这边,只能等明日黎锦再来镇子上,与陈西然一起去登门拜访了。
李柱子这回跟黎锦说话,语气中多了许多拘谨。
黎锦连中小三元的事情,已经传遍整个村子。就算大部分人不知道‘小三元’是什么,但他们也都知道,黎锦是村里考出去的第二个秀才老爷了。
第一个,自然就是鸿雁村村名的由来,李鸿雁。
黎锦跟李柱子说了两句话,听着他一口一个‘您’,黎锦很无奈:“柱子哥,现在的我只是黎锦。”
李柱子听完这话,‘欸’了一声,“那可不行,您现在是秀才老爷!”
黎锦说:“秀才老爷也是你的后辈,柱子哥,你这么跟我说话,我浑身都不习惯了。”
李柱子没法,只能重新叫回了‘阿锦’。
回去后,李柱子和李大牛都送了崭新的褥子和棉被来,黎锦让秦慕文抱着熟睡的包子在院子里晒会儿太阳,自己则跟着李柱子一起把家里扫撒了一遍。
十个月没回来了,家里早就落了厚厚一层灰。
等到打扫完,黎锦才把小包子放在铺好的床上。
小家伙儿看来是真的累极了,昨儿晚上在船上闹腾,不好好休息,现在直接就睡着了。
黎锦把一切都收拾好,又跟着李柱子去搬了柴火。
他媳妇儿也早早的给黎锦和秦慕文煮了两碗面,每碗都卧了一个鸡蛋。
“出门饺子进门面,上次你们走的匆忙,没来得及买肉包饺子,如今这进门的面可得好好吃。”
黎锦也确实饿了,吃了一碗面后,又吃了两个饼,才停下筷子。
而秦慕文那边也正好吃完一碗面,他收拾着去洗碗,黎锦则跟着李柱子去了村长家。
李柱子以为村长见到黎锦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恭喜阿锦高中小三元’。
结果却见村长拿出了三本书,第一本封面上有四个大字,李柱子一个都不认识。
“这、这农桑算经,可是你亲自编撰的?”
黎锦颔首:“是,府城学风浓郁,我进入宁兴书院去学习,这本书就是那时编出来的。”
村长脸说了三个‘好’字,才解释道,“我开始担心这著者跟你同名同姓,心里怀疑,却也知道你当时快要考院试了,就没因为这件事叨扰你。
后来你又递信说自己高中,即将回来祭祖,我也就想着等你回来直接见面询问。府城果然人杰地灵,阿锦这书写得真的好。”
黎锦笑道:“我前去府城,不止编了这一本书,还有另外一本,尚在印刷中。”
村长:“……”
随后,村长跟黎锦促膝长谈,听他说了这十个月在府城的经历。
虽然黎锦说的轻描淡写,但村长却能从中听出黎锦一直在努力,在进步。
村长也跟黎锦说了村子里的情况,“自打你有出息了后,咱们村子里的庄家汉也不死命要求孩子必须种地。甚至有人还专门攒束脩礼,打算把孩子送到镇上读书。”
说罢,村长提了几个名字。
黎锦有些惊讶,说:“村长说的那几个孩子不都才五六岁吗?他们去镇子上独自学习?”
村长说:“这也没办法,家里的婆娘还得照顾公婆和其他孩子,哪能专心伺候一个孩子?”
黎锦想了想,说:“我有个建议,不如村子里直接办一个蒙学,幼童启蒙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能认字,给孩子教会了就行。”
这样也避免村里的小孩去镇上遇到危险。
毕竟那些孩子实在是太小了,这年头的人贩子又很猖獗,小孩子独自出门真的不安全。
村长愣了愣,说:“村子里自己办蒙学?”
黎锦道:“是的,总归现在想要学习的孩子人数有七八个,也不少了。”
村长把旱烟磕在地上,眉头拧成‘川’字,“我想想。”
黎锦回去后,村长在晚饭时间点还亲自来了一趟,说:“就依照你说的办,等你那蒙学算经印刷下来,我就按照那本直接来给孩子们教算经。”
村长原本自己也只会拨算盘,但自从去年腊月收到这三本书后,他一个原本对算学不感兴趣的人没事儿都掏出来看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里面的内容他都能看得懂。
村长也不是没见过真正的算经书,与黎锦这详细注释版比起来,都太过深奥了。
他一个县试都没考过的人,自然知道真正的算经书有多难。
所以,村长一听黎锦又要出书了,也不担心在算学方面耽误孩子启蒙。
总归他身为村长,肚子里还是有些墨水的,教小孩子绰绰有余了。
村长又问了黎锦会回来几天,打算在自己开办族学的时候,若是时间来得及,请黎锦来给孩子们说几句鼓舞的话。
黎锦笑道:“此次共告假十日,除去来回路上四日,剩下六日我都会在村里。”
村长眯着眼睛,说:“时间够了,我这就安排人去准备。”
他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阿锦给咱们村蒙学取个名字吧,这建议是你提出来的,蒙学能构建得起来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黎锦也不推辞,他直接答应了。
“容我思考两日,想好后我写出来给您送去。”
村长临走前,看着黎锦家厨房里有满满当当的水果和蔬菜,也没再多问什么,只嘱咐黎锦好好休息,缓解旅途的劳顿。
看着跟黎锦一起送他出门的秦慕文,村长想了想,说:“你是个好孩子,以后生活会更好的。”
“多谢村长。”
与此同时,知府大人的一封信被呈在庞老爷子案头。
庞老爷子看着上面的题字,花白的眉毛一颤一颤,尽管言辞很是不屑,但欢快的语气却暴露了他收到晚辈来信后的愉悦心情。
“我不是说了后辈们不准打扰我么?怎么一个个不知礼数,还要来给我送信。”
而伺候老爷子的人,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了。
坐在庞老爷子身边的男人,大约二十七八岁,仔细看去,这人正是上次说要跟庞老爷子打赌的男人。
他对庞老爷子的口是心非表示无话可说。
但他也知道,一旦自己戳穿了,老爷子心态就崩了。于是他提到的只有赌约:“老爷子,你说的要是黎锦连中小三元,就收他为徒,可做数?”
老爷子只顾着拆信封,假装自己没听到这句话。
当时他也仅仅是傲娇的认为没有给他们圈子递拜帖的人都是狂傲之辈,这样的人就算有小聪明,也不可能三案首啊。
所以老爷子就随口说说,没想到……黎锦还真的敢中。
可他都十几年没收过弟子了,收个弟子后,他的态度又得端起来,哪有跟熟人相处的愉快。
总不能让徒弟认为师父性格太活泼吧。
所以,老爷子下决心暂时忽视这句话,先看看家族里的小家伙给他写了什么。
于是,在拆开信封的一瞬间,老爷子那开心的笑容僵在脸上……
第101章
庞老爷子最后生气的甩着袖子走了。
黎锦自然不知道这些;他甚至都没发现因为自己投入了很多时间练字,知府大人早就因为他的字写出了精气神,想给他找一位老师来教导了。
书法写得好是一回事,但是能不能突破自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知府大人这封信自然没有得到老爷子的回复;但他一点也不恼;庞老爷子是出了名的性格古怪。
他要是一封信就能打动了;这才算出了怪事。
知府也只能在黎锦拜师途中充当引路人;至于黎锦自己怎么打动老爷子,那就得看他的本事了。
黎锦回村的第二天,早起、踏上他穿越初来时走了接近一年的路;景色依然如故,变的只有行人的心态。
黎锦发现自己走这条路的时候;脚步从没这么轻快过。
前两年他还是个穿着粗布麻衣、身材羸弱的废柴,如今家境殷实、身体康健;夫郎孩子伴在身侧。
心境总归是会发生变化的。
接近午时的时候,黎锦就跟宋先生道别;说送捷报的官差大概也快到村子了,他得回去迎接。
官差不仅会在放榜的时候恭喜黎锦;更是会直接把喜报送到考生祖籍。
黎锦此次回来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他家已经没了守在村子里的长辈;所以他必须得自己回来了。
此前跟秦慕文关系不对付的几个哥儿,在这回秦慕文回来,远远的悄悄打量过他。
见村长都对秦慕文态度和蔼,完全不在意他哥儿的身份;几个哥儿不禁红了眼眶,却又不敢表现得太明显,要不然会被家里主母发现。
之前黎锦要带秦慕文去府城,他们羡慕之余,却也不觉得秦慕文会在那里过得比村子里好。
毕竟黎锦家穷,在府城举目无亲,还拖家带口,他们甚至想过秦慕文会灰头土脸的回村独守空房。
谁都没料到,再见之时,秦慕文依然如初,而他们在秦慕文面前说话的勇气都没有。
小安跟秦慕文关系好,在第二日还专门带着孩子去看了秦慕文。
之前秦慕文走的时候,小安已经有了六个月身子,如今他孩子都五个月了。
小安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被家里人养的白白胖胖,眉目间还能看出小安的影子,是个很秀气的孩子。
秦慕文夸赞道:“孩子身子骨不错,长得也让人心疼。”
小安说:“可不是,他刚出生两个月那会儿特别冷,家里给他屋里一直烧着地龙,都没敢断过。因为照顾的仔细,他才能像现在这样康健。”
秦慕文笑了笑:“确实是这个道理。”
随即他蹲下,看着刚刚走过来,拽着自己袍角的小包子,摸摸他的脑袋,把他抱起来,说:“这是小安叔叔。”
小安到底给小包子洗过尿布,就算过了这么久,小包子已经记不住他,却也对他也十分亲近。
“叔叔好。”
小安看着小包子出落的大方可爱,还无比乖巧。他嘴巴微微张开,震惊的几乎要说不出话来。
什么词语都无法形容他小安此刻内心的震撼,他过了会儿才找到自己的声音,说:“小包子这也太乖了,气质也跟村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就跟茶馆里说书先生讲的出身名门的哥儿一个样!”
然而,谁能料到小包子出生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的阿爹之前还得做针线补贴家里呢。
但是,小安说这句话的时候,完全没察觉到,其实站在他面前的秦慕文,才是他口中那真正出生高门的哥儿。
不过秦慕文早已不在乎这些,听到小安的话,一点感伤自己身世的想法都没有。
反而说:“是阿锦言传身教的好。”
小安:“秀才老爷就是不一样。我都听说了,考中秀才后,是可以在县城花点钱捐官的。如若不想花钱,考中了举人后也可以当官!”
秦慕文淡淡笑了笑,没有应答,身边人见到一个人很优秀,总归会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事情往这人身上堆积。
但其实他家夫君却从来没有表露出要当官的意思,秦慕文当然也不会把黎锦的计划说出去。
小安坐了一会儿就走了,秦慕文带着小包子把他送到门口。
不用秦慕文提醒,小包子就甜甜的说:“叔叔走好。”
这下惹得小安跺了跺脚,说:“阿文,你这是诱导我生哥儿!”
秦慕文眉梢眼角都是笑意,“那就生一个。”
黎锦回来后,报喜的官差隔了一小会儿就踏马而来,与之前两次的情况不一样,官差身后还跟着一群打扮喜庆的人,他们到了村口就开始敲锣打鼓。
村长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瞧见这一群人,立马给官差带路,村里的小孩子们则跟在这群人后面,一个个都笑容灿烂。
黎锦清冷了十个月的家门再次热闹起来,村里的大部分人都从家里出来。见那官差也不赶他们,而是一直笑呵呵的,庄稼汉们没一会儿就围了两三圈。
黎锦和秦慕文也早已打扫好了家里,准备了点心、热茶,当然,还有一堆装着铜钱的红封。
红封是给村子里小孩子和这些敲锣打鼓人的,给报喜官差自然是沉甸甸的碎银。
那官差先说了一堆喜庆的话,见到银子后,真心实意的推脱了两下,最后还是收了。
官差都对黎锦的态度如此客气,其他人更是不敢怠慢,都来拱手道喜。
送走了道喜的人,李柱子问黎锦是否要摆宴席,毕竟这是个值得庆贺的事情。
黎锦想了一下,还是拒绝了。
“不是我不想宴请,主要是我这才仅仅是个秀才,就这么大张旗鼓,未免会显得太过骄傲。以后若能考中举人,我再回来摆流水席。”
李柱子憨厚的笑着:“还是阿锦考虑的周全,我就早早的祝贺阿锦继续高中。”
就在黎锦回家的第三天,他给村里蒙学取好名字,甚至还自己挥毫写下了这两个字。
不管是装裱后挂在学堂门口,或者用其做模子,打造牌匾,都是得把黎锦的字展示给村里人看的。
黎锦起初对自己写的不满意,来来回回练了很多,直至吴大夫亲自登门的时候,黎锦还在练习。
毕竟不出意外的话,这幅字会在鸿雁村蒙学挂几年,甚至几十年。
外行可能看不出来差别,但黎锦却很在乎细节,得写到自己满意。
黎锦把吴大夫迎进来,他说:“您怎么如此客气。”
原来吴大夫还带着礼物,有腊肉和糕点,甚至还给小包子带了一些木串珠子玩耍。
吴大夫笑道:“左右无事,听闻你回来,就想来叙叙旧。你可别嫌我不请自来。”
黎锦说:“怎么会,我已扫榻相迎。”
吴大夫跟黎锦说了会儿恭喜的话,才慢慢切入。
“我也是到今日,才知道原来你也在宁兴书院。我那孩子,也在书院念书。”
黎锦骤然想起去年参加算学部考核时,见到的那个和吴大夫七八分相似的年轻人,而旁边人称呼他为吴兄。
黎锦却不动声色:“如此巧合。”
当时他没有与吴大夫的儿子主动结交,这会儿也不打算说出来自己认出了他儿子这件事。
这倒不是黎锦自视甚高,不愿意结交。
只是两人只见过那一面,若是当时黎锦贸然上去前打招呼,说自己跟他爹关系好,这种行为也太不妥当了。
吴大夫说:“他叫吴卫,早你六七年考中秀才,只可惜这么久,依然还是秀才。”
顿了顿,吴大夫又说,“阿锦,我说这话也没别的意思,吴卫能跟我说起你也纯属巧合,只因此次院试放榜,写了你的籍贯上去,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家乡出了一位年纪轻轻的小三元。”
而此前黎锦跟吴卫没什么交集,缘故还是两人所在分部不同。
黎锦隶属于童生,而吴卫则是秀才。
再加上黎锦每日回家,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就更少。
黎锦说:“既然吴兄也在书院,那我一定要跟他好好聊聊。都是同乡,也好互相关照。”
吴大夫松了口气,他儿子回信中表达自己很想跟黎锦结交,但怕贸然打招呼攀关系会适得其反,所以专程麻烦父亲跟黎锦说一声。
黎锦也是个明白人,吴大夫说到这一步,他自然不会拒绝。
总归他回去后也得转班,指不定跟吴卫会成为同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