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上,请抽卡-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瑾,你听我说啊!”刘曦连自称都乱了,他死死抓住周瑜的腰带,防止周瑜冲出去,“米团犯了错,朕已经罚过他了。他好歹服侍了朕这么多年……”
  “亲小人而远君子,国之不幸也。”周瑜手中执剑,面露厉色。
  “公瑾,朕知道你想让朕当一个好皇帝。但好皇帝就一定得恪守礼教,压抑七情六欲吗?朕觉得不是这样的。试想一个君王,如果他对身边的人都像机器一样冰冷,又怎么会对他的臣民仁善?朕自认可以处理好这件事。公瑾,你除了指引朕,也该相信朕,对不对?”
  “……”
  “公瑾——”
  “皇上可以放开臣了。”
  “那米团……?”
  周瑜不耐道:“皇上不是都已经处置过了?”
  刘曦登时欢天喜地,还不忘为自己辩白一句:“朕其实不是一个好色的君王。”
  虽然男神的表情明显是不相信这回事,不过他终究有些被刘曦说动了。
  “以后一日练剑两个时辰。”
  “好!”
  直到两天后,刘曦才明白周瑜那句“就看皇上想不想对付王巨臣”的意思。王巨臣来了,不仅仅是来应聘的(朝廷每年都会下诏邀请像他这样的名士,并附上越来越高的官职),他还带来了十条奏疏作为“见面礼”。
  王巨臣十疏第一疏,恢复王田制,收天下土地为国有,百姓只有耕种之权,任何人无权买卖土地。藩王的土地也属于皇帝,藩王只有向封地上的百姓收税的权利。此疏一出,从根源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王巨臣十疏第二疏,禁止奴婢买卖。
  王巨臣十疏第三疏,禁止身体没有残疾的人无所事事,不从事生产。如有违者,一律罚没财物。
  王巨臣十疏第四疏,禁止民间放高利贷,改由官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向百姓发放低息借贷,所贷米粮到秋收后归还。
  王巨臣十疏第五疏,扩建太仓。由官府统一收购粮食,荒年提高收购价格,并低价卖出之前存下的米粮。丰年降低收购价格,大量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王巨臣十疏第六疏,强制平抑物价。对于市面上重要的、常见的货物,一律由官府制定标准价,商人买卖价格不得超过官府制定价格的上下两成。
  王巨臣十疏第七疏,建立太学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鼓励学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学子进入太学学习,国家从太学中选拔人才。
  王巨臣十疏第八疏,在长安等房屋紧缺之地修建平房,低价给百姓租住。
  王巨臣十疏第九疏,建立盐、铁、酒专卖制度,不许官府以外的商人经营这三种资源。此外在任何地方发现的矿产都归国家所有,由官府统一开采。
  王巨臣十疏第十疏,任何人从事任何生产活动获得的利润,都必须抽取纯利润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以此充盈国库。
  这十疏一出,震惊朝野,就连皇帝也忍不住一连赞了三声好。
  这可真是人才啊!
  大焉朝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尽管有卡牌系统提供的各类人才,刘曦还是惊喜于能够发现这种野生人才!
  好一个王巨臣!尽管这十道奏疏还有不足之处,但这个人的有些思想都已经超前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他对奴仆婢女的看法,也活脱脱是现代人推崇的人人平等!更何况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没什么经济头脑,王巨臣可以想出这么一套经济办法实在是很不容易。
  “你叫王巨臣?”
  “正是。”
  台阶下跪着的人应该比王庭年纪要小,但是看起来却比王庭还老一些。王巨臣长相威严,虽然在跟皇帝说话,态度却不卑不亢。
  可惜了,这样的人竟然是个外戚!不过他跟王庭那一支早一百年就分了家,应该也不是不可以用吧?他不是有大义灭亲之名吗,就不知道他肯不肯灭掉王庭这个“亲”了。
  皇帝的心思百转千回。王巨臣很对他的胃口,但是……
  “这十条奏疏很有意思,朕要仔细研读。至于给王爱卿一个什么官职嘛,还是由两位丞相斟酌着办吧!”
  皇帝最终还是留了个心眼,没有直接把王巨臣捧上天去。反正这是王庭和赵文山之间的战争,就让赵文山先在前头顶着吧!至于王巨臣这个人,他还要再好好考虑一下。
  “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刻正忙着回去睡午觉的刘曦没有想到,他的下属们对王巨臣的意见很不一致。
  
  第31章 众说纷纭莫一衷
  
  “臣以为王巨臣实乃治世之良臣!”鲁肃脸上是掩不住的激赏之色。
  鲁肃为人老实自谦,从不妒贤嫉能,对于能力比他强的人素来十分佩服。他在内政方面是一把能手,王巨臣十疏中的某些意见让他大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才会第一个站出来夸奖王巨臣。
  “包大人以为如何?”刘曦看向包拯。
  “臣认为王巨臣有真才实学,人品方面暂时看不出来。人是用还是不用,皇上可以自行斟酌。不过这十条奏疏,每一条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臣请皇上采纳。”包拯一揖到地。
  包拯一向谨慎持重,对于王巨臣这个人,他了解的不多,所以不想那么快发表意见,不过对于王巨臣的奏疏他却是很赞同的,也希望皇帝可以暂时摒弃同外戚之间的矛盾,把这十条好好落实下去。
  刘曦点点头,他也觉得这十条奏疏中的思想很有意思,不过具体要如何实现还得反复研究。“子龙,你怎么看?”今日赵云难得回来当值一天,刘曦不想错过他的意见。
  “末将不懂朝政上的事,不过既然鲁大人和包大人都认可王巨臣的才学,为何不让他为我所用呢?”赵云说得诚恳。他生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尤其注重唯才是举,至于具体的出身背景倒成了最末一位要考虑的事,所以他才会出于对人才的爱惜希望皇帝用王巨臣这个人。
  “臣反对!”说话的是高力士。
  “喔?说说你的看法。”刘曦一向觉得,高力士的政治嗅觉极为敏锐,总能一眼看穿官场上的厉害关系。高力士既然出言反对,一定有他的理由。
  “臣认为王巨臣此人当诛。”高力士此言一出,连皇帝都是一脸吃惊。
  “为何?”
  高力士道:“王巨臣的身份背景、言谈举止都太干净了。嘉禾卫仔细查过王巨臣的家,他家中连一辆马车都没有,所有的家财不是分给了贫苦百姓,就是送给了来往的学者。王巨臣在家都穿缝补过的破衣服,今日早朝上穿的那身还是王庭替他置办的,为此他还硬塞给王庭十两银子。这样一个人,若不是忠良贤臣,必是大奸大恶之徒。皇上用他很可能为自己招来危险,倒不如现在扼杀在萌芽之中。”
  “臣认为不妥!”包拯断然道,“高公公没有真凭实据就怀疑王巨臣,是为妄言。皇上若因为高公公的一面之词而惩罚王巨臣,那就是徇私枉法了。”
  高力士冷哼道:“证据总会有的,我已让嘉禾卫去查。就算挖地三尺,我也要把王巨臣的真面目挖出来!”
  包拯却是个不讲情面的人,当下反驳道:“带着偏见去查,臣怀疑嘉禾卫是否仍能够胜任其职责。”
  高力士却坚持道:“皇上若用王巨臣,迟早要后悔。”
  鲁肃打圆场道:“两位先莫要争,依我看倒不如先讨论一下十疏的内容。若是王巨臣有二心,在十疏之中总有体现。如若不然,就证明他一心一意只为大焉。此等贤人若是不用,恐怕会让天下人齿冷,也不利于我大焉广纳良才的国策。”
  包拯点头道:“臣认为可以。”
  “我看那十疏多半暗含阴谋。”高力士暗恨自己并不精通政事,否则的话就可以说出更有力的论点来反驳包拯。
  “那十疏都是利国利民的善举,高公公怎能胡言污蔑?”
  “大奸似忠,说的就是王巨臣!”
  “王巨臣的品格有哪一点值得怀疑?”
  “他……”
  “诸位且住。”刘曦打断下属们的争吵,抬手按了按太阳穴。他本来就拿不定主意,这下子听了那么多意见,更加难以决定对王巨臣这个人到底是用还是不用了。
  “公瑾,你的意见呢?你怎么都不说话?”刘曦求救似的看向始终一言不发的周瑜。
  “臣……臣在思考皇上前几日对臣说过的话。”周瑜,“皇上说为君者不可以像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虽然臣不明白机器是何物,但大约能体会皇上的意思。王巨臣因杀奴一事打死长子,这件事虽然可以被说成是大义灭亲,但臣总觉得虎毒尚且不食子,王巨臣可以选择赔偿弥补那家奴的家人,也可以让儿子亲自取得这家人的原谅,但是他偏偏选了最激烈也最容易博取名声的做法,就让臣不得不考虑他的野心了。古往今来,为人臣者若是能而不贤,必定会带来灾祸。”
  刘曦心中突然灵光一现。他一直觉得王巨臣这个人有哪里不对味,被周瑜一说才想起来,在刚听说王巨臣“大义灭亲”之举时他十分震惊。王巨臣杀的是他的亲儿子,还是养了几十年本来应该继承家业的长子,刘曦自问这种事他自己绝对做不出来。假如是他的儿子,他恨不能倾家荡产为其脱罪。更何况虽然这么说不符合人权,但是在这个时代,打死奴仆本来就是无罪的。王巨臣这么做就真的有点残忍偏激了。哪怕他真的有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犯不着拿自己儿子的命来证明。就因为这样,刘曦心底始终对王巨臣有一种不怎么舒服的感觉,在早朝的时候也没有直接褒奖王巨臣。
  “公瑾所言有理。”
  “并且臣以为,王巨臣提出十条奏疏的初衷也有问题。”周瑜笑了笑,接着道,“但凡臣子都想要在君王面前一鸣惊人,这本来无可厚非。王巨臣本来可以在当官之后慢慢提出这些奏疏,但他偏偏选择在还是自己白身的时候提,把十条奏疏放在一起提,多少是想卖弄一下才学,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那十条奏疏的内容却有些不妥,或者说王巨臣提出的这十条奏疏执行到最后,可能唯一得利的就是他自己,让他获得天下人交口称赞的名声,对皇上却大大有害。”
  鲁肃大吃一惊:“公瑾此话怎讲?”
  “且看他的第一疏,使天下土地重归皇上所有,再由皇上来分配。表面上看这件事既有利于皇上,又有利于没有土地可以耕种的百姓。没有田地的人自然是欢天喜地可以分到田地,但是那些大户人家花了真金白银买下土地,立下字据,皇上说废就废,他们肯交吗?他们不肯交,皇上拿什么地分给无田之人?至于藩王,手中购入的土地更多,他们肯一下子把大半的产业送给皇上吗?他们会不会铤而走险保卫自己的财产?此令一出,天下必定动荡,唯有那些少量分到田地的人念着王巨臣的好处,对皇上来说却是得不偿失。”
  “第二疏禁止奴婢买卖,表面看倒是让一部分百姓不必低人一等,但那原先的奴婢要怎么办呢?是恢复自由身,还是继续为奴为婢?到了灾年,流离失所的百姓无法自卖,又要如何活下去?如此种种都是问题。他王巨臣起了个头,却要皇上来收尾。臣以为除非皇上能让天下人都有食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才可以实行废奴令,否则的话这样做是绝贫苦人的生路。臣以为,皇上若是要彰显自己的仁德,不妨提高对奴婢生命、生活的保障,规定卖身之人必须自愿,却不能一下子废除奴婢买卖。”
  刘曦想了想,现代人之所以没有这样人口买卖制度的确是因为生产力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奴隶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美国的南北战争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周瑜能一针见血看出其中利害,真不愧是男神啊!
  “至于第三、四、五、六疏,都有个共同的弊病,就是执行起来困难,或者压根不能执行。身体没有残疾的人必须从事生产,这个身体状况到底要由谁来界定?除了断手断脚,还有很多病症不适合做活计。若是大夫来定,朝廷怎么能保障大夫说的是真话?若是官员来定,官员难道都懂医术吗?还有由官府向百姓发放借贷,到底应该借贷给谁,借贷多少,会不会变成强制摊派?扩建太仓收购粮食,朝廷有足够多的钱吗?统一收购的价格又该如何定?要是到了荒年囤积的粮食不够多怎么办?强制平抑物价,物价到底应当定在多少?各地的物价总不能和长安的物价一样吧?古之齐桓公可以定物价,是因为齐国不过天下一隅。以大焉之大,定错一星半点,就会让天下商人苦不堪言,百姓买不起或是买不到所需的货物。所以这四道疏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尤其考验官府的能力和廉洁程度。恕臣直言,如今天下的官吏,能执行好这四道疏的只有十之一二而已。”
  周瑜说到这里众人的表情都严肃起来,显然也想到了这些事并不好做。刘曦觉得周瑜的说法还是给他面子的,可以鉴定残疾首先要通晓医术,可以衡量借贷还得会点经济学知识,这样的下级官吏一百个里面有一两个就不错了,恐怕得有七八十个是在想如何从中捞好处。更不用说宏观调控物价了,新中国多少经济学家做了几十年,后来还是决定结束计划经济,回归市场经济。
  “还有呢?”刘曦问道,他已经决定不用王巨臣了。看样子这家伙只是个空想家,而且还是个很有野心的空想家。
  “第七疏建立太学是件好事,可混在这十道震惊天下的奏疏里一起说,估计到时候太学的学生感激的都是王巨臣而不是朝廷。第八疏建立平房给百姓租住也是一样的道理。”周瑜勾了勾唇角,“相信皇上也不想为他人做嫁衣吧?”
  刘曦又问:“那最后两道疏呢?”
  “第九疏盐、铁、酒专卖是个好想法。如今国库空虚,正好可以充盈一下国库。反正大焉本来就限制铁器外流,再加上一点管制应当并不困难。只不过派谁去经营是个问题,这里面的利润太大,很难有人会不动心。若只是中饱私囊,朝廷还可以讨回来,但这三样里数盐最重要,万一经营的人贪心不足,祸害了天下百姓,可就要引起民愤了。”周瑜皱了皱眉,也觉得这件事很棘手。什么人能在经手这么大一笔财富的时候保持气节呢?
  “不,朕不打算开专卖之先河。”刘曦摇头道,“官府就是官府,官府的职能是为民办事,如果牵扯上经商,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官府只能监督商人,却不能变成商人,买卖天下人的权利。盐、铁、酒专卖在短时间里是可以充盈国库,但朕也可以从其他地方着手。只要朕的百姓富足了,国库又何愁不丰?反而要是养肥了几个专卖的衙门,朕以后还得动手清理。”
  周瑜点点头,认可了皇帝的想法:“那第十疏里就获利所得纳税之事?”
  刘曦摇了摇头:“税不在于加了多少,而在于是否公平,是否容易收取。就获利所得征收税金,每一笔买卖具体获利多少本来就很难查知,靠着刑罚和百姓的自觉交税,并不是个好想法。”
  废话,这个时代连银行都没有,压根不可能追查资金出入,要想人人自觉缴纳所得税,那不是异想天开嘛。
  “对于王巨臣十疏,朕本来就觉得应当斟酌。朕犹豫不决的是到底要不要用这个人,毕竟他能想出这些也算是个人才。不过公瑾提醒的是,无论王巨臣的才学如何,他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朕希望众爱卿心中有个底,朕不打算重用他,但也不会杀他。今后我们的目标还是王庭,第一步是利用赵文山扳倒王庭。所以还是先看看赵文山的反应吧!”
  “是,皇上。”
  作者有话要说:于是男神一开口,鲁肃马上改变论点,云哥也会因为自己不是很了解这方面的事不再坚持说王巨巨好话【等!是王巨臣啦】只有包大人其实有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并且有愿意为理想献身的悲壮倾向,依然保持中立。
  其实国营企业(注意不是国有)在哪个时代都是弊大于利的。国家作为监督者和执法者,同时又是买卖人,很难保证监督的力度,现在为什么要提出让政企分离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受现状影响,国家已经是很多企业的持股人,这些企业里有国家的既得利益,为了保证这些利益不受损害,所以政企分离之路还很艰难。
  对封建社会来说,国家垄断的专营带来的利润实在太高了,所以很多朝代一直保持官营或部分官营。中国历史上盐完全官营的朝代有春秋、秦、西汉、三国、五代十国,完全民营的朝代有夏、商、周、隋朝,民营但官府就盐的买卖征税的朝代有东汉、唐朝、宋朝、明朝张居正变法前,官府只对食盐交易加以专门管控的朝代是明朝张居正变法后和清朝,制度混乱的朝代有元朝,目前我国只对盐的加工工艺进行监督管理。王巨臣提出的奏疏实际上是主张回到春秋的“官山海”制,对一切山海中的资源实行完全官营。
  官营的另一个坏处是为了增加赋税,盐价都定的很高,相当于成本的几十倍,让穷人根本吃不起盐。在古代可以用青盐刷牙的那绝对是有钱人了。
  因为负责专营的官员往往会形成一个围绕着利益的严密关系网,上下一心窃取国家利益,所以小曦不想要官营制度。打击一群不法商人的成本远远低于打击一群贪官污吏的成本,要想让贪官少一点,就要杜绝或减少他们可以伸手拿钱的机会。
  
  第32章 大厦将倾红颜尽
  
  王巨臣十疏震惊天下!
  有人夸奖他是稀世罕见的人才,甚至可以和古代的先贤媲美。也有人说他不过是个哗众取宠的小人,想要出奇制胜博得皇帝的欣赏。对百姓来说,王巨臣十疏,尤其是第一疏,给了他们分到土地的希望。对那些富户、乡绅、世家、爵者来说,这件事又让他们觉得不安。买来的土地可能会被收回,家中的奴婢可能再也不会增添,这些都是剥夺了他们根基的事。
  在所有人中,最矛盾的就要数士大夫这个阶级了。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大量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非常向往恢复到古时候的王田、井田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安稳平静。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大量土地的拥有者,急需这些土地带来的收益,要知道光靠他们的俸禄是养不起那些门客、谋士的。所以他们对王巨臣既佩服又埋怨,因为十疏里有建立太学一疏,这种本就复杂的感情里恐怕还得加上几分同一阵营人的互相认可。
  无论如何,除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少数几人外,没有人真正看清十疏可能带来的后果。王巨臣在提出十疏后只被封了一个四品的小官,让不少人为他鸣不平,甚至认为左丞相赵文山在这件事上没有容人之量。不到三天功夫,长安城里就出现了褒奖王巨臣,编排赵文山的顺口溜。
  “你说这些民谣是有人故意散播的?是王庭做的?”刘曦听到这件事后来了兴趣,在这个时代能那么快掌握舆论力量的人可不多见啊!看不出来王庭在舆论上吃了亏之后,竟然还有反戈一击的一天。
  “不,不是王庭。”高力士一开始也觉得,要那么快为王巨臣造势,长安城里也只有王庭可以做到,不过随着李白追查下去,事情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根据嘉禾卫的消息,最近有人组织了个诗社,民谣是从诗社里头传出去的,而诗社的主人是曹子真。”
  “曹子真?朕的舅舅?他不是回家乡了吗?”
  也难怪刘曦感到惊讶,这个曹子真一直被他当成一朵奇葩。他原本以为曹子真只是气量小,因为诗才比不过李白羞愤而走。直到后来嘉禾卫带回了曹子真的新作,他才知道相比李白,曹子真更厌恶他。曹家早就和皇帝绑在一起,曹子真却到处写反诗贬低皇帝,这不是奇葩是什么?也就是刘曦不愿跟他计较,挥挥手让嘉禾卫把这个消息放过了,要是别的皇帝,不要说是曹子真,连曹太后都要被此事牵连。
  曹子真卷土重来了?还成立了个诗社?刘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会不会再到李白面前自取其辱。要知道曹子真的“大作”里批太监的可不在少数呢!
  就听高力士解释道:“当初曹子真离开长安,先是在家待了三个月,然后就出门遍访名师了。今年二月间,他拜会了王巨臣,正式拜王巨臣为老师,此后一直跟王巨臣学习。王巨臣为人节俭,曹子真也开始穿粗布衣服,拒不接受家里的财物。王巨臣来长安,他也跟着来了,不过到长安后倒是恢复了公子做派,一来就开了一间花费不菲的诗社。”
  高力士说完后刘曦陷入了沉思。曹子真这个人也许只是朵奇葩,但王巨臣此人当真不简单,这么简单就让曹子真服服帖帖,今后说不定还能搭上曹家,毕竟曹家正缺一个在朝堂上有才能有影响的人!
  从一个身份高洁的名士,到一个轰动朝野的能臣,王巨臣在短短数日之内就完成了这一转变。他的声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比以前更隆了。他能讨好大多数人,蒙蔽剩下人。现在他的十疏已经变成烫手山芋,用是显出皇帝无能,成就王巨臣,不用就是皇帝有眼无珠,依旧成就王巨臣。此后大焉只要一有不顺利的事,就可以说当初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