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许,美国有点特殊,因为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启动了为期二十年的装备发展计划,将在今后二十年内,逐步用新式装备替换掉已有的老式装备,而按照美国当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再次与中国这类大国发生正面对抗的机会并不大,所以美军在改进已有装备的时候并不积极。
    当时,美国只对剩余服役寿命在十五年以上的主战装备做了改进。
    即便如此,四年的努力,仍然使美军保持了全球头号军队的位置,并且有足够的实力打赢一场与地区强国的战争。
    美国可以这么做,不等于别的国家也能这么做。
    拿日本来说,即便获得了美国的支持,成为全球第二个装备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国家,但是在二零一九年的时候,日本的所有主战装备都没有进行过针对全面电磁战的改进与升级,连刚刚从美国获得的F…22A战斗机也不例外。
    不是日本不想做,而是代价过于高昂。
    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掌握了电磁战的对抗技术,一个是中国,另外一个是美国。
    日本要想从中国获得军事技术,显然不可能,别说中国不会卖,美国也不会允许日本这么做。
    那么,日本就只能从美国采购改进装备了。
    问题是,按照美国的计划,最快也要到二零二二年,对百分之四十的主战装备进行了改进之后,才能确保在下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中不至于败下阵来。也只有到这个时候,美国才会出售电磁对抗装备。
    这就意味着,在二零二二年之前,除非日本自己搞了出来,不然就别想获得能在大规模电磁战中取胜的武器装备。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也是日本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日本卷入某场战争,美国会袖手旁观。到时候,美国不但会向日本出售电磁对抗装备,甚至有可能把已经做了改进的装备出售给日本,帮助日本打赢战争。
    相对而言,中国仍然拥有装备上的优势。
    当然,装备上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电磁战领域。
    在其他方面,中国的装备优势依然明显,比如中国已经拥有了第四代战斗机,而且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率接近百分之百,在战时的生产规模不会受到限制。又比如中国拥有日本没有的航母与攻击核潜艇,在海洋战场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即便在东海争端中很难用上地面部队,可是中国拥有一支规模不算太小,而且非常精锐的陆战队,日本却没有类似的两栖作战力量。
    从军事角度出发,中日之间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基本军事思想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是战败国,所以日本的军事力量一直受到限制。虽然在冷战时期,为了对付强大的红色帝国,美国放松了对日本的监管力度,允许日本组建一支军事力量,但是在之后的数十年之内,日本的军事力量只能用于防御,而不具备进攻能力,不是一支完备的军事力量。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日本开始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引进F…22A的时候,购买了配套的对地攻击软件与弹药,随后在自产的F…22J上,使用了自行开发的火控软件系统,为使用自制的对地攻击弹药铺平了道路,但是这些努力,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成果。
    短短四年之内,日本能获得有限进攻能力已经非常不错了,而要获得美军那样的进攻能力,没有二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绝对不可能。
    相对而言,中**队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
    虽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奉行防御战略,严重忽视了现代战争中重要的进攻性军事力量,即空军的建设。但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前十几年,中国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以此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可以说,在中国的现代化军事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加强进攻性军事力量。
    这些努力,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已经见到成效。
    比如在大规模地面战争后期,中国空军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仍然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相继轰炸了平壤、开城与春川等地。在海洋战场上,一直受到重视的潜艇部队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后四年,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依然围绕着进攻力量展开。
    可以说,依靠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中**队在进攻能力的发展速度上远远超过了周边任何一个国家。
    正是这些军事上的优势,让中**队充满自信。
    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中国在东海争端上的立场发生了改变。
    以前,没有能力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现在有了这个能力,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这不是国家基本对外政策、或者国家基本战略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关系到十多亿中国人能否过得富足美满,能否在未来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并且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利的问题。
    国家基本战略就是为公民的利益服务,因此公民的利益决定了国家基本战略。
    走向强大的中国,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市场,来让十多亿公民提供就业机会,创造争取幸福的基础。
    这不是某个人的观念,而是一个民族的观念。
    傅秀波一直在努力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会排斥和平以外的其他手段。
    如果有需要,战争也是选择。
    只是,这绝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争。如果从一开始就定错了目标,那么军事上的胜利只会带来灾难。
    陆风烈提出疑问后,傅秀波并没有做出回答,或者说已经做出了回答。
    “如果要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就要速战速决,至少得在一个战场上速战速决。”黄峙博猜出了傅秀波的想法,说道,“正如元首猜测的那样,这很有可能是美国的预谋,而美国的目的就是把我们拖入另外一个战争泥潭,让我们难以自拔。果真如此的话,美国就能料到我们将在台海动手,也就会有所准备。战事久拖不决的话,我们将非常被动,甚至不得不把两千万同胞推入深渊。”
    “你有这个想法,非常不错。”
    黄峙博愣了一下,大概没有明白傅秀波的意思。
    “虽然我们早就下了决心,哪怕是一个打烂了的台湾,也是中国的台湾,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枪口对准同胞,即便万不得已。”傅秀波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从军事上讲,我们得在钓鱼岛速战速决,不要给日本太多机会。取胜很重要,更重要的,必须用这次冲突狠狠教训日本。”
    黄峙博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傅秀波的意思。
    “台海问题上,我们得更加谨慎。”傅秀波点上香烟,抽了几口,才说道,“能不打,最好不打。即便要打,也得速战速决,而且得严格控制交战范围,以拒阻外来势力干预为主要目的。只要能够稳住局面,又在钓鱼岛取胜,就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得到台湾同胞的理解与支持。”
    “老傅,你考虑得太远了。”
    “这么重大的事情,能不考虑长远一点吗?”
    陆风烈笑了笑,给黄峙博递了个眼神。
    “我会按照元首的指示去做,马上……”
    “不是按照我的指示做,而是要随时向我汇报情况。等总参谋部拿出方案,局势明朗之后,我会召开高层会议,商讨与战争有关的问题。在此之前,总参谋部得提交一份完整的局势分析报告。”
    黄峙博点头答应了下来,这是他分内的事。!~!
    ..
第二十章 惹是生非
    中国海军的一艘041型潜艇在钓鱼岛以东海域沉没,绝对不是小事。()
    有趣的是,美国先于日本收到消息。
    事发后大概四个小时,一艘美国海军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出现在离事发地点大约六十海里的宫古列岛西北海域,用伸出水面的通信桅杆发出了一封短波电报,随即潜入茫茫大海之中。
    电报只有几个英文字母,通信时间非常短,没被赶来的中国海军巡逻机发现。
    几乎同时,一架在宫古列岛上空徘徊的EP…3B离开了巡逻区域,转向返回冲绳岛的嘉手纳空军基地。
    半个小时后,一份绝密情报送到了国防部长钱德勒手上。
    对钱德勒来说,第二次朝鲜战争不是灾难,因为这场战争,让他回到了军事岗位上,即便得换上文职官员身份。
    第二次朝鲜战争,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局面。
    虽然在战争结束前,美国经济走出了困境,失业率、消费水平、房地产指数等重要经济指标都在好转,但是在二零一六年的大选中,林德伯格所在的民主党仍然大败亏输,以不到百分之四十的选举人票输掉了大选,离开白宫八年的共和党卷土重来,麦克米伦当选为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
    二零一七年初,麦克米伦宣誓就职。
    组阁的时候,他就提名钱德勒出任国防部长,获得了国会支持,因此钱德勒也在同一天宣誓就职。
    从CIA局长到国防部长,算不上升迁,最多是平调。
    当然,钱德勒在乎的不是官职大小,而是能在内阁中发挥多大作用。
    作为CIA局长,钱德勒的本职工作是为总统等决策者提供情报,最多能提出一些专业性建议,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国防部长就不一样了,作为主要内阁成员,不但能向总统提出建议,还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比如在军备建设上,钱德勒就有一票否决权。
    上任后,钱德勒首先做的,就是完善美军的建设规划,发起了包括B…在内的众多军备项目。
    这么做,一方面是美军确实需要新式装备,一方面是为了迎合麦克米伦。
    麦克米伦能在大选中胜出,关键就是民主党政府打输了第二次朝鲜战争,让美国民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二十五年,新一代美国人根本不了解那段历史,但是四十岁以上的美国人都很清楚,一万多颗核弹头悬在头顶上、随时可能砸下来的那种滋味,而正在崛起的中国让他们想起了那段恐怖时期。
    输掉一场战争不可怕,可怕的是输掉下一场战争。
    必须承认,林德伯格领导的民主党政府为美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带领美国走出了金融危机。
    只是,为此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价,比如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
    事实上,到二零一六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
    在经济好转的情况下,美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就业率、消费水平、房地产指数等经济指标,而是国家的战略安全。
    虽然在大选前,林德伯格对政策做出了调整,开始加强军备建设,民主党候选人也纷纷表示,将全力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但是输掉第二次朝鲜战争,已经让选民失望,而且林德伯格在军事问题上做得不彻底。
    当时,林德伯格做得最错误的决定就是从日本本土撤军。
    抓住这一点,麦克米伦毫不费力的战胜了竞争对手。
    麦克米伦的竞选纲领中,第一条就是全面提升美国的战略安全水平,增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民主、自由的能力。
    为此,在宣誓就职后,麦克米伦立即着手加强军备。
    只是,仅仅加强军备,只会酿成第二次冷战。
    虽然在与前苏联的第一次冷战中,美国大获全胜,不费一兵一卒就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红色帝国,但是为了这个胜利,在将近半个世纪里,数代美国人生活在随时可能全球毁灭的核阴影中,并且付出了难以想像的代价。比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半数以上的美国人在自家后院修建防空洞。
    再用一场半个世纪的冷战来击败对手,显然不大现实。
    军备竞赛要搞,更重要的是得设法削弱对手,让对手无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也就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
    为此,麦克米伦耍起了手腕。
    上任后,麦克米伦按照惯例,首先对西方主要盟国进行访问。在巴黎会见法国总统的时候,他首次提出,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核裁军。二零一八年初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他又向俄罗斯总统提出,为了子孙后代,所有有核国家都应该全面销毁核武器,尽快实现全球无核化。
    这些外交手腕,只是麦克米伦走出的第一步。
    显然,不会有哪个国家积极相应他的号召。
    原因很简单,美国在常规军事力量上拥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其他国家放弃核武器,国家安全将更加没有保障。法国要想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并且在欧盟中占据主要地位,就得依赖其战略核力量。俄罗斯要想成为全球大国,恢复往日的荣耀,也得依靠战略核力量。即便是英国,也得为今后可能遭遇的挑战考虑,毕竟美国不可能帮助英国解决所有问题。至于中国,更加不会在削减核武器的问题上松口,至少在常规军事力量具备相当实力之前,不会拿削减核武器说事。
    从外交上看,麦克米伦这么做,只是在积极改善美国的国际地位。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美国答应削减核武器,而其他国家不肯答应、或者不做回应,美国就站在了人类文明光明的一面,其他国家则在危害人类文明的共同利益。如果其他国家被迫答应削减核武器,美国就能利用大得多的核武库,向其他国家施压,从而在核裁军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只是,在二零一七年的大背景下,削减核武器绝对是镜中花、水中月。
    玩了这个手腕之后,麦克米伦做了第二件事。
    这件事的直接参与者,就是由他亲自任命的国防部长钱德勒。
    仅仅从战略上围剿中国还不够,毕竟中国是一个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国,而且在全球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短期内、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也许半个世纪,中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即便美国使出各种办法,也无法完全孤立中国,也就无法阻止中国以不流血的方式成为全球头号强国。
    至少在经济上,要不了多久,中国就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与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搞军备竞赛,就算美国能取胜,也需要很多时间,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因此,要想遏制中国,就得在其他地方下手。
    冷战不行,只能“热战”。
    中国很强大,可是并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致命的。比如在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一个连自家的麻烦都没解决掉的大国,有资格去别的地方指手画脚吗?
    总在几十年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美国当局就认识到,沉睡的东方巨人正在苏醒,迟早有一天会对美国构成威胁。最初的时候,特别是在第一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采取了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随着美苏冷战愈演愈烈,中苏又因为意识形态分道扬镳,美国开始积极拉拢中国。前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又在初期全面倒向西方,中国不但失去了继续拉拢的战略价值,还因为意识形态等问题,成为美国新的围剿对象。在这几十年间,美国一直没有松开遏制中国的那只手,即一直在利用台海问题,制约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阻止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大国。
    第二次朝鲜战争后,台海矛盾的价值显现了出来。
    任何一个有点远见的政治家都能看出,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必然把战略重点转向台海,以实现国家统一为主要目的。
    从国家战略来看,中国也确实在这么做。
    不管是大力扩充海空军、还是积极扩大在东南亚与南亚的影响力,都是在为解决台海问题做铺垫。
    从战略上讲,只有稳住了东南亚与南亚,消除了其他战略方向上的威胁,中国才能集中力量完成统一大业。
    只是,要想实现统一,中国必须正面东面的邻居。
    台海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东海争端绑在一起的,或者说台湾的战略价值决定了台海争端涉及到了日本的根本国家利益。
    中国必须面对日本的威胁与挑战。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有麦克米伦,还有林德伯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德伯格决定从日本本土撤军,为麦克米伦利用台海问题遏制中国打下了基础。
    说得简单一点,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基本战略,就是利用日本的野心,让日本对抗中国,美国则退居二线,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然后从中日对抗中牟取利益。
    这个战略很简单,能不能奏效,还得看日本是否肯上道。
    目前看来,日本的表现没有让美国失望。!~!
    ..
第二十一章 点燃导火索
    如果说美国是台海问题的始作俑者,那么日本就是台海问题的利益攸关方。()
    对美国来说,台湾不过是围剿中国的战略链条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最多只能从台湾突破第一岛链,获得进入西太平洋海域的战略通道。因为在台湾北面有琉球群岛、南面有菲律宾诸岛,所以台湾仍然处于美国的战略包夹之中。即便中国进入了西太平洋,也要面对美国精心部署的第二岛链,还得跨越大半个太平洋,才能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美国有着非常巨大的战略纵深,丢掉第一道防线不会立即产生明显影响。
    对日本来说,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在进入西太平洋之前,中国只能在东海方向上对日本构成威胁,日本只需要加强西部地区的战略力量就能应付。
    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日本的战略安全已经严重恶化。
    原因很简单,志愿军没有全部撤走,而且朝鲜欠下巨额外债,迟早会把军事基地租借给中国。获得朝鲜的军事基地之后,中**队就能进入日本海,从北面威胁日本本土,让日本不得不延长战略防线。
    如果中国获得了进入西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将面临全面包围的威胁。
    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日美同盟协议摆在那里,除非中国有信心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而且在海洋上战胜美国,不然就不会攻击日本本土。
    对日本来说,最应该考虑的不是本土安全,而是战略航线安全。
    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料进口国,日本的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非洲农垦团的粮食、中东的石油、东南亚的橡胶与澳大利亚的矿石,都需要经海上运输,而其中超过六成由西南战略航线输入。
    这条航线,必须经过台湾周围海域。
    试想,如果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控制了台湾周边的国际航道,即便是规模有限的战略封锁都能搞垮日本。
    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前,日本就跟随美国,多次重申在台海问题上的战略利益。
    随着美国逐步退出西太平洋地区的前沿防线,日本出于基本安全考虑,必然会积极填补美国留下的势力真空。
    事实上,日本就是这么做的。
    在西表岛建航空站、在与那国岛建海军码头,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台海,增强在西南战略航线上的军事存在。
    相对而言,中日在钓鱼岛上的主权争端根本算不了什么。
    日本对基本战略安全保障的要求无可厚非,中国实现统一大业的追求也很正常,因此双方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矛盾,足以让双方兵戎相见。
    美国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点燃导火索,让这两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为了不可放弃的利益干上一架。
    现在,这个时机成熟了。
    年初的时候,钱德勒就嗅到了中日间的火药味,特别是在日本宣布增强冲绳群岛的军事部署之后。
    侍机制造矛盾,把中日推上战场,不是钱德勒的决定。
    这么重大的事情,国防部长也无权做出决定。
    只是,钱德勒非常清楚麦克米伦的想法。
    宣誓就职之后,麦克米伦做了很多事,但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选民已经对他感到失望。明年,新的大选将再次开始。在此之前,麦克米伦必须做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才能获得选民的支持。
    他要做的,就是引爆一场没有美国参与、却能给美国带来巨大利益的战争。
    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这场战争,让更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已经对美国的全球利益构成了切实威胁,从而用民众的意志来主导未来的美国政策,帮助他通过多项有助于增强美国战略实力的重**案。
    对麦克米伦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引爆中日矛盾。
    只是,这件事绝对不能与美国扯上关系,不然美国就有可能卷入中日军事冲突。
    麦克米伦把这件事情交给了钱德勒,因为出任国防部长之前,钱德勒是CIA局长,还是退役的四星上将。
    按照麦克米伦的指示,钱德勒做了精心部署。
    三月份,中国的情报船在钓鱼岛附近被日本海上警备厅的巡逻舰撞沉后,钱德勒向西太平洋派遣了一艘攻击核潜艇。为了掩人耳目,或者说避免扯上关系,这艘潜艇部署在夏威夷的珍珠港,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