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零年超级学霸-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灵感都是绿色的吗?
  这个颜色的发夹戴在头上,是在暗示她什么?
  苏娇杨差点气到窒息,将系统面板拉开,找到了灵感发夹的详细介绍。
  【灵感发夹:取材于灵感迸发的天河石,拥有时空中最绿最纯粹的颜色。不论在哪一片时空中,都不会有更绿,它就是最绿的!】
  苏娇杨:“……”
  智障系统的操作果然一波更比一波智障。
  不过为了积累启发时间,苏娇杨只能向现实低头。
  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苏娇杨索性不急着去干食堂了,她先去洗了一个舒坦的热水澡,换上一身干净清爽的衣服,用那绿油油的发夹把头发夹上,环着国防科大跑了两圈。
  闭关这么多天,苏娇杨感觉自己的关节都要生锈了,如今慢跑着把汗都排出体外,苏娇杨这才感觉舒畅了不少。
  去小食街买了一碗麻辣煮,熨熨贴贴地吃完,苏娇杨回到宿舍将证明霍达猜想的稿件整理好,把一些容易让人提出质疑的部分全都加了详细的注释说明,准备过两天给《数学纪年》寄过去。
  一夜安适。
  第二天,苏娇杨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了数学系办公室,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都已经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了她的办公桌上,苏娇杨抽出三分之二来认真批改掉,将成绩记录下来,然后又清点了作业上交名单。
  等这一切处理完,苏娇杨刚从书柜里拿出几本期刊来看,陈润之老先生就红光满面地推门进来了。
  “哟,小苏,你回来了?这几天玩的怎么样了?”陈润之老先生问。
  苏娇杨笑了笑,将暖水瓶给陈润之老先生拎过来,又将陈润之老先生喜欢喝的茶叶筒给递过去,实话实说道:“我这几天哪儿都没去,在宿舍里解开了一个猜想,昨天傍晚完成的,准备等一会儿收发室开门之后,就买了邮票把稿件给寄出去。”
  陈润之老先生泡茶的手一顿,“啥?你又解开了一个猜想?哪个猜想?”
  苏娇杨答:“霍达猜想,几何与代数相联结的那个。”
  办公室里瞬间鸦雀无声,安静的只能听到水从茶杯里溢出来后淌到桌面上的声音。
  苏娇杨瞬间回过神来,赶紧去拿抹布,陈润之老先生呆呆愣愣地掂起暖水瓶来,收回神,他怀疑自己的耳朵出问题了,“娇杨同学,你再说说,你解开哪一个猜想了?我刚刚没有听清楚。”
  “陈教授,是霍达猜想。”
  苏娇杨解释道:“开学这三个月来,我一直都在做霍达猜想的研究,前段时间思路受限,更好遇到《数学纪年》送来的这些期刊,我一边学一边审,拓宽了一下自己的知识面,也丰富了一下自己所掌握的数学方法种类。前些日子感觉积淀得差不多了,我就回宿舍闭关了一阵子,昨天晚上的时候,我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这不,今天就过来接着审稿了。”
  陈润之老先生瞠目结舌,“你之前不是说要请个假,给自己放松放松吗?”
  “对啊,给自己放松放松,就是不出门见人,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轻轻松松地做数学题,一门心思都沉在数学的世界里,这还不够放松吗?”
  陈润之老先生还未从震惊中缓过来,他想端起茶杯来喝口茶水压压惊,没想到那茶水是滚烫的,险些把他舌苔都给烫得立起来,苏娇杨的话更是险些让陈润之老先生把手里搪瓷缸子给丢出去。
  做数学题来放松?
  失敬失敬,这苏娇杨还真是个人才!
  陈润之老先生呆呆愣愣地缓了好一会儿,才吐出一口浊气来,叹道:“娇杨同学,昧着数学天赋还真是叫人羡慕啊!年轻就是好,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有干劲,这么有冲劲、有闯劲来着,可现在年纪大了,精力和体力都跟不上,脑子也快秀逗了,比不上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话语中满是落寞。
  苏娇杨不知道该怎么接陈润之老先生这话,只能默默地把桌子上的水渍狼藉给擦干,然后安静地坐在位置上评审论文。
  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启发时间后,苏娇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上一层楼,如今看起这些原先觉得很难的论文来,也变得轻松不少。
  这些论文中依旧会出现一些她不懂或者是不擅长的东西,但都变得零零星星,遇到之后她仔细琢磨琢磨,再去数学系资料室找一找相关的论文补充一下对应的知识就可以,无须再像之前一样,遇到每篇论文都得死磕。
  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不会的东西自然越来越少。
  原先五六天才能看完一本的期刊,如今苏娇杨一天就可以看完一本,甚至审核论文的速度还在继续提升。
  将霍达猜想的证明过程装进防水的大信封里,苏娇杨还附了一份解释说明的信,同《数学纪年》编辑部解释了一通自己审稿速度变慢的原因。
  苏娇杨还在信中表示,自己手头目前没有明确的科研项目,应当会划分出一大块时间用来审文,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给《数学纪年》更多的反馈。
  收到苏娇杨信件的《数学纪年》编辑部都惊呆了。
  这位前不久才证明了黑德尔猜想的华籍学者,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证明了悬而未决数百年的霍达猜想,而且他们看这位华籍学者的投稿中,所有步骤都被写的明明白白,哪怕是上下两个存在充分必要关系的推导过程,这位华籍学者都将推导过程详细的写了出来,计算过程都没有省略一步……虽然这步骤看着有些繁琐,但却将论文的难度降低到了寻常学者就能看明白的水平,大大降低了审稿难度。
  同时,从那详细的论文证明过程中,《数学纪年》编辑部的编辑也体会到了浓浓的学术自信。
  这位华籍学者敢写的这么详细,一定是因为她已经做了完全的准备,对自己的成果绝对自信,一点儿都不怕别人来挑刺。
  说起来,这位华籍学者证明霍达猜想时用到的方法,还是普林斯顿帕克学派的多方法复合法,只不过讽刺的是,帕克将多方法复合法当成了招摇撞骗的手段,而这位华籍学者却是将多方法复合法当做真正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
  帕克在应用多方法复合法的时候,总是遮遮掩掩,故弄玄虚,鲜少有人能看懂他那跳跃性极强的证明过程,而这位华籍学者在应用多方法复合法的时候,却将整个过程拆解得如同小学计算题一样容易,只要稍稍有基础,就一定能够顺着论文证明思路读下来……能不能领会到论文中的‘宝藏’,这点另当别论。
  事关霍达猜想这种数学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大猜想,《数学纪年》编辑部赶紧联系国际数学界知名学者,并且还将这一则消息报给了国际数学家联盟,请国际数学家联盟来为霍达猜想的证明过程做决断。
  国际数学家联盟的人内心是复杂的,不是因为霍达猜想给证明了,而是因为证明霍达猜想的这个人是苏娇杨。
  苏娇杨对于数学界做出来的功绩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谈霍达猜想,单单说替黑德尔猜想洗刷了冤屈这点,苏娇杨就配在数学课本上占据半张页面。
  可当初为帕克教授站队的也是国际数学家联盟。
  苏娇杨之前的所作所为就等于是在打国际数学家联盟的脸啊!
  可事关霍达猜想,就算他们心中有再多的想法,该走的流程必须走,哪怕是抱着挑刺的心思去看苏娇杨的论文,他们也得客客气气的把流程走完。
  国际数学家联盟的主席已经想好了,他得在论文的内容上多多挑刺,就算苏娇杨的证明过程没有问题,他也得挑出一些刺来,让苏娇杨好好修改,多吃吃苦头,若是论文内容出现了问题,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认证这个科研成果,并且用严厉的词句来谴责苏娇杨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
  抱着挑刺的心态,国际数学家联盟来的一众大佬开始对着苏娇杨的论文证明过程评审,他们的想法是用严苛的标准让苏娇杨绝望崩溃,没想到最先崩溃的人会是他们自己。
  苏娇杨的论文写得太详细了,过程详实细致,论证有理有据,思维逻辑严谨缜密……这是一篇让挑刺人心生绝望的文章。
  从头看到尾,论文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人用多种方法来推导验证,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发现,整个论证过程已经完美得堪称艺术品了,国际数学家联盟不得不为这篇论文出具认证文件。
  国际数学家联盟的人只能寄希望于苏娇杨和帕克不同,帕克会被人掘坟鞭尸,苏娇杨不会。
  ————————————————
  另外一边,身在国防科大数学系的苏娇杨恨不得给自己来几个大嘴巴子,好好惩罚一下自己这堪比乌鸦嘴的嘴皮子。
  她给《数学纪年》的信中还说,自己的事情已经做完,暂时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可以全心全意地审核文章,结果宋忠堂教授第二天就亲自过来找她了,还将发展经济学中的一系列数学问题都甩给了她。
  苏娇杨没想到的是,居然会有这么一天,自个儿一个地地道道的数学系学生,会跑去学金融系学生该学的东西。
  这到底是该哭还是该笑呢?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扣扣dota、无离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文夕 30瓶;静静的下午茶 20瓶;荆沙12345 14瓶;烨子、凉城 10瓶;123、猪猪 5瓶;一花一叶 2瓶;老子萌得要死、Lynn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8章 全力以赴
  宋忠堂教授给苏娇杨分配下来的课题,正是适应当下国情及发展所需的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最先萌芽与西方国家,主要研究内容为‘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华国一直都扮演者自给自足的‘小农国家’角色,而伟人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号召之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成为了全国上下的共同追求,‘工业化’亦成为了全国发展的主旋律。
  发展经济学便成为了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经济学与数学是分不开家的,尤其是‘发展经济学’这种需要运用数学模型来结合实际推导未来发展走向的学科,更是与数学密不可分。
  宋忠堂教授作为国内应用数学界的泰斗人物,被国家委以重任,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发展经济学的重担。来到国防科大之后,宋忠堂教授组建的团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都在研究发展经济学,这些人肩上扛着的,是引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复兴的希望。
  而今天,宋忠堂教授实在忍不住了,决定向苏娇杨下手,将苏娇杨也推进发展经济学的大火坑、大熔炉中来。
  发展经济学是火坑,是熔炉,同样也是很多学者的涅槃重生之地。
  如果能够在发展经济学中取得突破,那必然会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甭管是名还是利,都会纷至沓来。
  苏娇杨原本的打算是,自己只负责发展经济学中与数学相关的命题,将所有同经济学沾边的命题都交给宋忠堂教授课题组的其他人来做,她的发展重心还是放在数学上。
  可没过多久,苏娇杨就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经济学中提到了很多生僻的定义,将每个专业词汇术语拆解开来,每个字苏娇杨都认识,可把那些字组合在一起,苏娇杨就看不懂了。
  隔行如隔山。
  其次,哪怕是脱胎于经济学中的数学问题,都与经济学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单单以数学思维去衡量那些问题,做出来的很多成果太过理想,缺乏了经济学条件约束的数学结果,可信度实在太低,甚至有很多结果是与经济学理论相悖的。
  苏娇杨苦哈哈地拿起了经济学的书。
  为了学习审稿两不误,苏娇杨每天都会从数学系背走五本杂志,然后去图书馆看,等审稿结束后,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恶补经济学领域的知识。
  饶是那专注水壶里加了能量内胆,头上还带着绿油油的灵感发夹,苏娇杨都累得够呛,每天晚上往床上一躺,她整个人就被床给封印了。
  ————————————————
  地球的另外一端,《数学纪年》编辑部已经被苏娇杨的高效率给吓到了。
  他们从拉丁美洲以及欧洲找那些审稿人的时候,何曾有过这么快的审稿速度?那些审稿人都如同是开着蜗牛车一般,慢吞吞的,一篇稿件审上两三个月都是正常的事情。
  可这才过了多久,苏娇杨就审核了这么多文章……效率实在惊人。
  《数学纪年》编辑部的人原先还担心苏娇杨一味追求审稿速度而忽略了审稿质量,可当他们看了苏娇杨审核过的稿件之后,这些疑虑就彻底被打消了。
  苏娇杨不仅审核了论文的学术内容,连一些图件中存在的不规范的地方都给标注出来了,甚至是一些论文引用不当的地方,苏娇杨也没有放过。
  当然,被苏娇杨以红色钢笔最醒目标注的地方,都是错误运用多方法复合法蒙混证明之处。
  哪里有错,错在哪儿,该怎么修改……苏娇杨都写的清清楚楚。
  换句话说,苏娇杨就如同是一个钉棺匠,将这些内容存在瑕疵的论文一篇一篇判处死刑。
  《数学纪年》编辑部在新发行的期刊中特意开辟出一栏来,用以发布那些存在问题的文章,提醒全世界的数学家及时自查,若是有引用过这些文章中的论点,还请主动撤稿,以减少编辑部的工作量。
  普林斯顿帕克学派发展了数十年,早已在学术界占领了大山头,那种玄之又玄的复杂方法被很多二线学者推崇,但如今却被证明,帕克学派所运用的方法存在明显缺陷,由帕克学派证明的定理全部推翻,恢复到猜想、假象、猜测上。
  数学界的这次更正,几乎形成了十级地震,不知道有多少学者自查了自己的论文,亦不知道有多少课本开始重新编写、多少已经毕业的博士、硕士被召回学位……苏娇杨的一篇论文,捅了整个数学界的马蜂窝。
  得亏苏娇杨在国内数学界混,国内学术界闭塞十年,鲜少有人知道多方法复合法,更别提会有人用这种方法做研究,不然苏娇杨怕是走到街上都会被人丢臭鸡蛋和烂菜叶子。
  更让《数学纪年》编辑部感动的是,苏娇杨的审稿速度明明已经很快了,结果苏娇杨还写信说她前段时间有别的事情在忙,无法全力审稿,之后的审稿速度会再快一些……华国人都这么敬业的吗?
  《数学纪年》编辑部的人投桃报李,又特地封了两百美金并一封感谢信,连带着录用那篇《霍达猜想的证明》论文的过稿信,一并给苏娇杨寄了过来。
  ————————————————
  除去临近下班前会到数学系办公室拿些杂志外,苏娇杨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图书馆里。
  平时苏娇杨来数学系的时候,陈润之老先生往往就下班了,苏娇杨草草拿了论文就走,几乎不会在办公室停留太久。
  然而这天,苏娇杨还是如同往常一样风风火火地冲到了数学系,拎出钥匙来准备开门,却发现门上根本没落锁。
  她推门走了进去,见陈润之老先生正翻看一沓材料,笑道:“陈教授,您还没下班呢?”
  陈润之老先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抬起头来,伸手指了指苏娇杨桌子上的信封,道:“《数学纪年》编辑部给你寄信来了,你看看,我估摸着时间,你投过去的那篇与霍达猜想相关的论文,也应当审出结果来了,你看看有没有过稿?”
  苏娇杨点头,坐在座位上,拆开信,入目就是一沓红红绿绿的美金,立马乐得眉眼弯弯,“诶,怎么还给我寄钱了?”
  陈润之老先生:“……”没眼看啊没眼看!
  那么厚的材料,不说先看看材料里面写了什么内容,一眼就瞅到了钱,这小姑娘是掉进钱眼里了吗?
  苏娇杨把那一沓美金收到包里,这才开始看信。
  她对自己做出来的学术成果相当自信,所以看到过稿信时,她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激动,只是报之以淡淡一笑,还不入看到那封《数学纪年》编辑部寄来的感谢信让她高兴。
  陈润之老先生见苏娇杨脸上丁点儿‘狂喜’都没有表现出来,心下一沉,“怎么了?是你的论文出问题了吗?”
  苏娇杨摇头,“没有,已经被录用了。国际数学家联盟也去认证了我的成果,说是论证无误,还让我在圣诞节的时候去一趟华盛顿,去领个国际数学家联盟的奖。”
  陈润之老先生眼睛立马就亮了,“既然稿件录用了,那你怎么脸上丁点儿高兴都没有?真是吓死老头子了!”
  苏娇杨撇嘴,“这个结果早就预料到了,有啥好高兴的?”
  陈润之老先生语塞,如果不是怕把苏娇杨那个灵光的脑袋给打傻,他绝对会用自己手边的搪瓷缸子好好敲打敲打苏娇杨。
  苏娇杨又问陈润之老先生,“陈教授,圣诞节是哪一天来着?我在乡下待了十年,把这些洋节都给忘了。”
  陈润之老先生拧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不确定地说,“约莫是在十二月底,我记得好像是十二月二十五来着。”
  苏娇杨站起来,将那封信塞进抽屉里,边从书柜里翻杂志边道:“那时候我哪有空啊,我那些学弟学妹都等着要成绩呢!我一会儿写封信,把这件事给回绝了。就说我有事,没办法赶过去,很遗憾,请国际数学联盟把该给我的奖杯和奖金寄过来就成。”
  陈润之老先生:“……”
  不去领奖,还让人家把奖杯和奖金寄过来……他相信苏娇杨真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国防科大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个有望走向国际数学界的苗子,陈润之老先生有些担心苏娇杨,万一苏娇杨把国际数学家联盟给惹毛,到时候被国际数学家联盟的人给排斥了,那可怎么办?
  不过这话还不能明着同苏娇杨说,不然有些伤人心。
  陈润之老先生纠结了一会儿,抬头想劝劝苏娇杨,结果就见苏娇杨已经挑选好杂志,开始动笔在那儿写信了。
  陈润之老先生赶紧按住苏娇杨的笔,把苏娇杨写了三行的回信夺过去,道:“娇杨同学啊,这样不太好。宋教授那边不是从清大挖了两个人过来吗?让他们俩接你的班,你去国际数学家联盟走一趟。据我所知,国际数学家联盟邀请华籍学者去领奖,这在建国后还是头一次,你必须走出去,代表我们华国科学界的所有人去展现我们的风采与精神面貌,明白不?”
  “另外,你说你想搞应数,国防科大地矿系那边刚好委托给咱一个项目,是关于油气田开采的。油气田开采事关国家能源战略的布局,需要出一个应数好的人来帮忙计算什么储备资源量、可采资源量……地矿系的老孙给我讲了一堆,我一个没听懂,现在也懒得学了,你去配合地矿系推进一下工作吧。”
  苏娇杨:“???”
  “陈教授,我最近正忙着发展经济学的事儿呢,宋教授催得挺急的。”
  陈润之老先生摆手,“地矿系的事情比较急,你先去帮他们把问题给解决了,然后再回来搞什么经济学研究。你说你数学天赋这么好,怎么就跑去搞应用数学了?年纪这么小,就解决了两个大猜想,往后的作为指不定会有多么高,你说你……这不是浪费天赋吗?”
  一听陈润之老先生又想忽悠她去做纯理论数学研究,苏娇杨立马就点头答应了支援地矿系的事儿,她将期刊收进书包里,麻利地准备离开。
  陈润之老先生又叫住了她,“娇杨同学,入职材料我给你准备好了,你明天上午拿着跑一趟学位办,让他们给你开毕业证明,然后下午拿着毕业证明去人事处,办理入职手续,直接入职国防科大吧!办公室的事儿暂时先不折腾,咱数学系的办公大楼还没有盖好,也没有空余的地方,等盖好之后给你腾一间宽敞的。”
  “另外,附属出版社那边说你的那些书已经挣了很多的稿费,你一次都没有去拿过,赶在这学期结束前记得把钱都拿走,不然附属出版社那边的人做账也不方便。”
  此刻的苏娇杨脑子完全是空白的。
  陈润之老先生说了个啥?
  让她去学位办拿学位,准备毕业?
  还让她去人事处准备入职数学系?
  她这大学才念了一年不到啊!虽说这一年里做出来的事情挺多,可也不能这么轻松就大学毕业吧!
  苏娇杨脑子转了几圈,问陈润之老先生,“陈教授,当时国防科大承诺给我的,说是我大学念书期间能享受那么多的待遇,结果我这三年半的大学才念了一年,你们就让我毕业了,是不是当初承诺给我的那些福利也都没了?”
  陈润之老先生气得七窍生烟,“这是你该关心的问题吗?你觉得这是问题吗?”
  苏娇杨想想,除了这个问题之外,她还真没什么别的问题了。
  陈润之老先生痛心疾首地说,“只要你答应留校,这些事儿都不是事儿!你怎么除了搞学术的时候能够精明点之外,做其他事儿都迷迷糊糊的?”
  “学校给你的待遇再好,那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