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七零年超级学霸-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天说到一半,突然觉得自个儿脸上有味道,用手抹了一把,一脸懵逼地问苏娇杨,“姑,你刚刚用啥给我擦的汗,怎么我闻着有味道呢!”
苏娇杨瞅了一眼自个儿刚刚用过的那块布,脸色瞬间就变得微妙起来。
她拿去给苏天擦汗的……不是毛巾,而是擦桌子的抹布,还是用完之后没有洗的那种。
“小天啊,姑不是故意的,你赶紧去洗洗,你的事儿先别着急,姑今天回去之后同你妈说。”
打发走苏天,苏娇杨把抓过那抹布的手凑到自己鼻尖下闻了闻,立马就一脸嫌弃地去洗手了,这抹布不知道放了多久,都有味道了。
————————————————
大年就这样吵吵嚷嚷地过去了。
苏娇杨给苏白杨在国防科大找了一个工作——食堂采购,原先负责食堂采购的人因为买的菜不新鲜还虚报价格而被开除了,苏白杨刚好顶了这个缺。
赶在国防科大开学之前,苏爸爸和苏白杨又回了津市一趟,将老屋子的里里外外都拾掇了一遍,又带了一些之前不曾带的行李,还把很多根本用不上的东西都或丢或卖给处理掉掉了,同左邻右舍说一声,再去船舶厂将工作给辞了,一家人便正式在平沙市安了家。
家里发生的这些,苏娇杨都没心思管,她已经在高能电池研究所开工了。
去年在江大材料系实验室里做出来的那材料应用到锂硫电池的腔体中后,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虽然没能完全杜绝,依旧有零星的锂枝晶出现,但那点量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锂硫电池的有效寿命直接翻了将近十倍!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鼓舞人心的是,苏娇杨通过数学手段完美地拟合出了之前锂枝晶出现时的锂硫电池寿命衰减曲线,成功解释了锂硫电池‘短命’的原因。
锂枝晶的生长导致负极材料的衰减,自然而然会影响到电池整体的充放电能力,当锂枝晶从电池的负极生长到电池的正极时,便等于是在正负极之间连接了一条导线,电池本身已经短路,怎么可能再对外充放电?
如今苏娇杨发现了抑制锂枝晶生长的电池负极胞腔材料,直接将锂硫电池的效用推向了巅峰。
几乎可以这样说,锂硫电池的技术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想要再实现大的突破很难,余下要走的路,只剩下对锂硫电池性质的小修小补,以及在锂硫电池的基础上,研发一款技术含量更高的电池。
高能电池研究所的有些研究员被胜利冲击得有些迷茫,便问苏娇杨,“苏主任,锂硫电池已经这么强了,我们还能找到更强的电池吗?”
苏娇杨笑着问那研究员,“当初研发出铅酸电池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后来不是就有了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么?我们想不到更好的东西,不是因为更好的东西不存在,而是因为物资上的贫穷与技术上的落后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如果你想不到往后该怎么继续研究下去的话,我给你指一条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硫酸盐溶液?存不存在一种新的介质,比硫酸盐容易更好用?大胆地想,只要你能想到比硫酸盐溶液更好的介质,那便是我们下一个研究的课题。”
那研究员被苏娇杨的这话惊得愣怔了一会儿,喃喃自语道:“要是单说性质比硫酸盐溶液更好用的话,那自然是空气啊!还有什么比空气更适合当介质呢!”
苏娇杨耸肩,“所以我们高能电池研究所的下一个重点研究项目,就是锂空气电池,简称为锂空电池,加油!”
————————————————
高能电池研究所只负责将样品研制出来,并且将完善的设计图提交给相应的企业去生产,并不负责生产出高能电池来。
到了这个时候,围绕着高能电池研究所而建的高能电池产业园区中的企业总算闻到了肉腥味。
高能电池是一个系列产品,从民用到军用,从硬币大小的纽扣电池到供应给超级列车用的几吨重的超级电池,都将在这个高能电池产业园区生产、面世。
一家又一家的企业来高能电池研究所商谈购入科研成果授权的事情,苏娇杨不喜欢同这些商人打交道,索性将整个锂硫电池的成果提交给了科技部,科技部也是打太极的好手,他们懒得掺和商业上的事情,便将这个皮球踢给了科工局去做。
科工局的人拿到苏娇杨提交上去的成果报告,一行一行地挖掘过去,本以为只是例行检查,没想到居然被他们从这份成果报告中挖掘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可以抑制锂枝晶生成的碳材料。
苏娇杨在成果报告中说,这种新型材料诞生于江大材料系的实验室,国内目前找不到可以批量生产这种碳材料的设备,而这种设备已经被国外列为禁止出口设备,江大材料系实验室中的设备已然成为绝版,所以高能电池研究所自己想办法,在观摩了江大材料系实验室中那些设备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一套性能更好、效果更佳的设备。
这话可不是只说了说,苏娇杨还在成果报告中附了一份详细的设计图。
科工局的人看上的就是那一套设计图。
科工局本身就有生产各种大型仪器的工厂,那些工厂完全可以根据这份成果书中提供的设计图生产出这一套设备来,唯一的难点在于这套设备需要计算机来进行控制,否则的话很难进行精密的运算。
可在国防科大电子系慈校长的带领下,国内的计算机研究已经登堂入室,紧跟时代步伐,甚至还展露出了反超的势头,再加上苏娇杨在设计图中就简单提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搭建思路……难点已经全部解决,留下来的问题都是不怎么费脑子的。
科工局的领导亲自出面,从苏娇杨这儿拿到了那台设备的授权书,没过几天便组装出了一台像模像样的设备,只等慈校长团队研发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早日出世便可以去试自己磨出来的这把宝岛有多么锋利。
那些想从高能电池上分一杯羹的企业也陆陆续续地收到了科工局的安排,各司其职,有序地开展起了高能电池的生产准备工作。
二十天后,国防科大电子系慈校长团队宣布适配于精密仪器铸造的数字控制系统经过了检验测试,正式面世。
又过了将近十天,由科工局生产出来的镀膜碳材料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进了不同生产车间,锂硫电池正式开始量产。
相应的,国内方方面面都迎来了变革,超级列车再次实现了提速目标,老百姓之前用的电池也都成为了时代的弃子,现在的老百姓更愿意相信国家的介绍,多花一些钱来买最新上市的锂硫电池,因为那锂硫电池不仅容量大,充电速度还快!
————————————————
要说锂硫电池的技术取得突破之后最高兴的人是谁,一般人都比不上科技部。
科技部的人心里有压力啊!
这高能电池的研究任务并不是苏娇杨主动申请的,而是科技部派人去将研究任务指给苏娇杨做的。苏娇杨本身就不是电池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么大的项目教给她来做,正常人心里都会没底儿,谁能想到中途还出了个韩中磊那样的岔子,整整三年时间,高能电池的项目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科技部的人已经做好接受项目延期的准备了,谁会想到转机居然发生在第四年?
科技部的领导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苏娇杨会在最后的两年中逆风翻盘,将一盘稀巴烂的棋局玩成这样。
心里感慨着苏娇杨的能力,嘴上夸着苏娇杨的品德,科技部的领导痛快地签了项目验收通过的证明文书,还同自个儿的秘书说了一声,“给所有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员都发放补助以及津贴吧。”
等秘书走了,那科技部的领导还在嘀咕,“盛名之下无虚士,这苏娇杨果真有几把刷子……”
第107章 不不不不!
最近几年,老百姓越来越感觉生活变化太快了。
前几年出趟远门,单单是在火车上就得耗费不少时间,而现在,虽然花的钱多了一点,但乘坐超级列车是真的省时省力。
之前买的干电池只够用两三个月,现在买一块大小差不多、但价格贵了三四倍的锂硫电池,一年都不用换新的,虽说刚开始买的时候花的钱多,但实际上算下来,其实是捡了大便宜。
还有那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建筑,今天这儿修出一道大桥出来,明天那儿就冒出一个高楼大厦,老百姓们都觉得自个儿似乎跟不上时代了,这样的建筑速度,原先只可能在电影放映中见到。
另外,老百姓们还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点——物价涨了。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改革’进程的稳步推进,原先稍显匮乏的物资供应立马就变得宽松起来,只要兜里有钱,想要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像是布匹食材之类,早已不再是稀缺紧俏物资了。
按理说物价飞涨是会让老百姓抱怨的,可事实上并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物价虽然涨了,但上涨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工资上涨的速度,辛苦工作一年,到头来攒下的钱比之前要多得多。
都这样了,还想上天吗?
老百姓比谁都不好糊弄,也比谁都好糊弄,只要你不作天作地,老百姓都会安安分分。
谁不希望过上安生日子呢?
谁不想把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呢?
————————————————
盼着苏娇杨做出成果来的人多,希望苏娇杨失误一下拐到阴沟里的人也不少。
早先听说高能电池研究出现问题的时候,川蜀电子科技大学等一大片被苏娇杨挖过墙角的高校心里不知道有多么乐呵,谁能想到苏娇杨居然在必输无疑的‘铁败局’上来了一首逆风翻盘?
这操作真是太骚了!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以至于江大的那些季校长险些呕出一升血出来。
高能电池的研究突破是重大消息,自然会有媒体进行采访,苏娇杨在接受国内最大最官方的纸媒《百姓日报》采访的时候说,“高能电池的研究能够取得突破,离不开高能电池研究所所有研究员的勠力同心,同时,也十分感谢江大材料系的支持,没有江大材料系,高能电池的研究不可能这么轻松得取得突破。”
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一脸懵逼,他们做啥了?怎么平白无故就被致谢了一波?
能被苏娇杨在《百姓日报》上感谢一波,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一天内就收到了好几波酸气。
“老方啊,你们材料系真是厉害,不声不响的就抱上了苏娇杨的大腿,将来拿到项目之后,可别忘了我们啊!”
“老方啊,苟富贵,勿相忘!”
“老方啊,你是怎么搭上苏娇杨那条线的?同我说说呗,我一直想从苏娇杨那儿申请一两个项目做,他们那边经费充足啊!之前我想搭上苏娇杨那条线,但是苦于没有办法,而且咱们上头的领导也一直强调要避开苏娇杨,平时看你不显山不露水,没想到你悄悄摸摸就把线给搭上去了。”
材料系的方主任有口说不清,他连苏娇杨的面都没见过,什么时候搭上苏娇杨的线了?他怎么都不知道!
还有那苏娇杨,是神经病了么?无缘无故地感谢他一波,直接把他拉下水,有口说不清!
“可像苏娇杨那样的人,应该不会胡说吧,人家胡说也没有啥意义啊!”方主任心里存疑,又将《百姓日报》上关于苏娇杨的那部分采访给翻了出来,从字里行间找信息,还真被他给找到了。
苏娇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感谢江大材料系的鼎力支持,没有去年腊月末在江大材料系做的那些材料学方面的实验,高能电池的研究不会这么顺利。”
去年!腊月末!
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赶紧翻出去年腊月的实验记录本,一看,果然,苏娇杨确实在他们实验室做实验了!
可他怎么完全不知情,连点儿风声都没有听到?
将当时值班的研究员喊来一问,方主任心里明白了,原来是季校长担心苏娇杨故技重施,来江大挖人……这怎么可能?就算苏娇杨开出的条件再好,他也不可能离开江大的。
方主任心里明白,他是研究材料学的,国内最顶尖的材料学研究设备都在江大,他去别的地方能干什么?
像他这样的人,很多虚的东西都已经看开了,只想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争取从自己身上这把老骨头中多榨一些油出来,能为国家做多少贡献就做多少贡献。
就算苏娇杨真的来挖他,他也不会走,甭管是国防科大还是苏娇杨带领的那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都比不上江大材料系实验室的条件好,不然苏娇杨怎么会千里迢迢跑来江大材料系做实验?
只是方主任没想到,苏娇杨这人的路子太野了,别人来做实验室的时候,那就是安安分分地做实验,而苏娇杨来做实验,她还把人家的实验仪器给偷摸研究清楚了,回头就同科工局联合搞起了实验设备的研发。
国外在这方面实行了技术封锁,因为担心华国人做逆向研究,所以很多设备都不会华国出售,江大材料系实验室拿到的设备就是国内独一份。只不过这份局面在苏娇杨来‘逛’了一圈之后,被彻底打破了。
但凡是实验设备,就不可能尽善尽美。
苏娇杨研究透江大材料系实验室的设备之后,她并没有照搬人家的设计,而是大胆地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就连与那些实验设备相匹配的数字控制系统,国防科大慈云副校长的团队都进行了优化,与之匹配的则是华国最新研发出的新型计算机。
可以这样说,由科工局研发的实验设备与江大材料系实验室的那些设备相比,完全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高能电池的研究项目完成之后,苏娇杨便开始整合当初在川蜀省天府市核工业研究所联系到的那些人才了。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被正式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苏娇杨还去鹏城发展规划改革委找了纪老一趟,她打算在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旗下设置一个材料研究所,专攻材料学领域的问题,她希望有人能够将计算材料学的衣钵给传承下去,之后再有需要用到计算材料学的地方时,便有人能替她分担压力了。
高能电池产业群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纪老等人都尝到了甜头,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将材料研究所的建设之处给划分了出来,距离与高能电池研究所不远,但也留足了发展空间,纪老等人希望鹏城能再出现一个像高能电池产业群一样的产业群,为鹏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原先的超级列车团队中便有研究计算材料学的人才,苏娇杨直接将这部分人才从超级列车的项目组中分离了出来,并入材料研究所中,并将挖墙脚的重任交给了原先负责铁轨材料研制的李党育教授。
在铁轨材料研制的过程中,李党育教授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见识到了计算材料学的威力,险些被苏娇杨将全部研究任务做完,为了补足工作量,李党育教授抢了别的课题组的任务,险些同另外几个课题组的人闹掰。
后来,超级列车项目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课题四与课题五上,地矿系孙主任负责的课题一团队承接了科技部的卫星导航项目,中建局与苏娇杨签订的地质工程项目也是由课题一的团队来做,负责材料研究的课题二团队短期内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李党育教授也不着急,他让团队中的所有研究员都去认真学习了苏娇杨发表在《应用数学》上的那一系列与计算材料学相关的文章,集思广益,总算将计算材料学这块硬骨头给啃下一些东西来,倒也做出不少研究成果。
如今苏娇杨将材料研究所交到李党育教授的手中,李党育教授心里一半激动,一半忐忑,他问苏娇杨,“苏主任,研究任务交到我们手里,这没问题,可咱这点儿人凑不够一整个研究所的团队啊,要不你再去别的高校挖点儿人过来?”
苏娇杨:“……”
李党育教授一提这个,苏娇杨就想到了去年在江大的待遇,连个门卫都拿她当贼一样防着,更别提江大的领导了。
虽然不管那些人怎么看她都不会影响到她的生活,但苏娇杨也不想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啊!
“李教授,既然我将材料研究所的团队都交到了你手中,那将来怎么带团队,怎么壮大团队这些问题,都是要由你来解决的问题。我能帮材料研究所一次,但不可能次次都帮。凡事都有个第一次,这次挖人就由你来吧。”
李党育教授将头摇成了拨浪鼓,“不不不不不不!苏主任,挖墙脚这事儿您在行!再说了,凡事都有个第一次,是这个理儿,可我们挖人挖的不顺手,没有您经验丰富,还是您来,您给我们来个开门红,之后的事情我们自己解决。”
李党育教授想得清清楚楚,苏娇杨只要答应挖人,那他就给苏娇杨列出一个名单来,争取让苏娇杨一次就把人给挖齐挖够,方便他把材料研究所的团队搭建起来,直接来个一劳永逸!
挖人墙角这种事情有点缺德啊!他才不做!
作者有话要说: 有点点卡文,卡的我难受……先去吃饭理理思路,回来接着写。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太阳花、美莉 20瓶;轻舟烟雨客 6瓶;箬雪、水儿狐狸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8章 制定标准
让李党育教授当成‘头号难题’来甩锅的问题,苏娇杨其实早就留了后手。
且不说科工局已经研制出了性能效果远超江大材料系那设备的新实验设备,单单说苏娇杨凭借计算材料学拿到了诺贝尔奖这件事,只要苏娇杨在报纸上登一个招聘广告,就绝对能够吸引来不少研究员。
当然,苏娇杨手中的底牌不止这些。
在材料学界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搞明白计算材料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材料学界疯狂薅羊毛,这件事情大家有目共睹,能有几个人稳坐泰山不眼红?
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比不上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这是学术界内默认的事情。倒不是因为学术歧视或者说是妄自菲薄,而是国际期刊的受众更多,需要面临的审视也更多。
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文章,面临的审视只来自于国内同一个研究领域,而如果是发表在国际期刊上,面临的审视则来自于全球同行。
而且,正如华国古话中的那句‘物以稀为贵’,国内学术界的人少,期刊数量却不少,有心人想要灌水几篇文章的话,好期刊灌水不了,差点的期刊还不是随便灌?那都不能叫灌水,那叫泄洪!
而国际上被学术同行认可的期刊有限,能够排到前几名的期刊更是凤毛麟角,全世界的同行都盯着这几本期刊,想把自己的文章发表上去,就如同一群人挤公共汽车一样,挤得人多了,票价可不就贵了?
寻常的课题组三年都不见得会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国际顶刊上,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几乎每期都会发表上一篇,成果集中出现的时候,一期甚至可能会出现两三篇,这是何等的差距?
倒不是说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实力如何强悍,如何碾压国内同行,只是说学术知名度,若要使对比的话,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一定超过国内同行,起码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是在国际同行面前频繁刷脸的,其它国内同行纵使地位与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一样,也就是国内的声名热闹响亮,国际上是远不及是李党育教授的。
只不过苏娇杨不打算做登报招聘的事儿。
苏娇杨充分分析了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研究团队的优缺点,还同其它研究所、其它高校、其它课题组进行了对比,憋出一个损招来——她要为研究员划分等级,而划分等级的标准,则需要与所完成的项目、所发表的论文、所研究的成果等挂钩。
按照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常态,只拿研究纯粹理论数学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国防科大自个儿招到的本科生,还是京大那边送来的联合培养生,大四那年毕业的时候,都能在行业领域内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有些实力强劲天赋好,个人还愿意努力的学生甚至能发表两篇,苏娇杨就将这一项作为划线标准。
如果不能再行业领域内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发表一篇及以上文章的学生,不具有到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读研深造的资格。
如果想要留在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一名正式在岗的研究员,那至少需要发表两篇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文章。
研究员还分成了九级到特级十个档次,九级最低,特级最高。
不同档次之间都设置了明确的分值标准,担任一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长,可以为自己加五十分,担任一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长,可以为自己加五十分,担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