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舌尖上的九零年代-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很愉快的扔下陈馨,越走越远了。
好久都没有这么爬山的陈馨是真的有点跟不上两人的速度,也幸好小杨是军区的人,不怕他把张璋拐走,陈馨乐得有人帮她抱小胖子。
快到山腰的时候,抬头就能看到一片茶园。
陈馨凑近看,这里的茶树跟张家村那边的明显有不同。她不太会认这种长在树上的叶子,只会认炒好的茶叶,所以不敢肯定这是不是就是苦丁茶树。
再往山上走,能看到一座青砖瓦屋坐落在茶园的东北角,瓦屋前还有一个空坝。等爬上去之后才发现瓦屋的对面也修建了房屋,不过比较低矮,看其形式,应该是专门用来晒茶炒茶的地方。
第73章 卖茶
“这边是老作坊,现在后山那边也有茶园,是用的现代化的炒茶设备。不过要我说,还是老张叔的手艺好,机器炒出来的茶总觉得没有那股灵气。”
小杨从矮屋边的木架上的竹筛里摸了一根卷好的茶叶出来嚼,然后眉头一挑,脸皮一皱:“好苦!”
“现在做苦丁茶都是机器了,做出来的是茶砖,方形的,要喝的时候用茶刀取一些泡。我们家老头子不喜欢那种,都是手工炒,搓捻成索。”
张大妈是北方人,当年跟着父母南迁到了这边,后来嫁给张大爷,在这山上过了一辈子。她有着北方人的直爽,也有着南方人的温和,这两种特质在她身上融合得非常完美。也是因为她的陪伴,才让张大爷走出了两次丧子之痛。
有时候说女人才是世上最坚强的人真的没错。照说以张家这样的情况,大家都担心张大妈过不去这个坎,包括他们家三女儿也是担心妈妈受不了打击,然而谁都没注意到,真正走不出来的是看上去沉默寡言做事执着的张大爷。
若非张大妈心细,及早的察觉到了老伴儿陷入抑郁症的话,他们家说不定还得办一场丧事。
这几年张大爷要守着儿子的坟不肯下山,张大妈就算身体不适,也坚持要陪着老伴儿。
“人家都说嘛,少时夫妻老来伴。我都跟了他一辈子了,临老了难不成还让我们俩单飞?这山上我们住了几十年了,一草一木都熟悉,真要搬下去,让我啥事儿不干,每天唠嗑打牌我也过不惯,还不如这样,种点菜炒点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人也有个寄托。”
豁达的张大妈一点没避讳自己两个儿子的事情,她只是可惜自家老二心理承受力太弱,却从没有觉得送两个儿子去部队是错误的选择。
陈馨打算在张大妈家搭伙吃饭,小杨要赶着回去,临走之前还帮张大爷把山上的柴火拖回柴房,并照着张大爷的习惯存放好才离开。
“这几年多亏了小杨他们常常来看我们两个老的,三丫头她还有公婆和孩子要照顾,一周会来一次,有事情的时候,她男人会过来帮忙搭把手。”张大妈烧柴火灶的速度很快,陈馨帮不上忙,就干脆端着菜盆在旁边洗洗切切。
山里没什么好东西,俩老也不是每天都吃肉,基本上一周吃两次。今天是陈馨姨侄来了,他们才取了一截腊肉下来打算炒着吃。
山上的腊肉可是好东西,膘厚但是一点不油腻,大火一爆,切得薄薄的肉片就卷成了灯盏,再加一些蒜苗和豆豉豆瓣酱,那滋味可别提了。连张璋这个挑嘴的小胖子都一片接一片的往嘴里塞。
陈馨怕他吃太多积食,不许他再添饭,吃完之后还让张璋跟着张大爷去茶园巡视。
其实茶园都没有外人过来,本来是用不着每天都去巡视的,但是张大爷已经习惯了饭后走一走。走一圈回来后,喝杯泡好的苦丁茶,再睡一个午觉,等下午三四点钟再起来继续炒茶。
“我们这边是土灶老铁锅炒茶,一次最多两公斤。你大爷现在身体不如以往,我给他减了量,一次就炒个两三斤。炒的过程中还要选出碎的坏的,等差不多了就要开始搓捻。一锅茶炒完差不多得到晚上六七点钟。夏天还好一点,冬天是没办法做这些的,所以天气最冷的那段时间,我跟老头子也会去山下住一阵。”
新村庄也有他们的房子,在村子尾巴上,是一栋一楼一底的小二层。一栋楼分左右两家,专门提供给孤寡老人和家庭条件不好的村民住的。
也有没钱修房的人员齐整的家庭,他们是没有资格住这种小楼。要么去借钱,要么低息贷款。
“只要人勤快,怎么可能挣不到钱?这前山后山都开发出来了,我三女婿家几个兄弟搭伙在后山修了农家乐,两个大院子连着的,每年挣的钱也不少。”
陈馨没去问怎么个分配法,反正看张大妈的表情,应该没有太亏着她姑娘。
“我那女儿是个实心眼的,脑子没有她两个哥哥灵活。不过笨也有笨的好处,她人勤快又孝顺,公婆也喜欢她。两个嫂嫂要忙农家乐的事情,公婆就住她家里让她照顾,两个嫂嫂认钱。然后她男人去农家乐帮忙作饭,一个月也给工资的,还有奖金,比出去打工强。”
“那怎么三姐没有跟着她两嫂嫂去开农家乐?”
“没钱啊。”张大妈叹气,这个时候才看得出有点伤感,“她二哥病得厉害,家里也没多少钱,部队给了治疗费,但是后期的护理和药钱也是不小的开支,这些全是老三跟三女婿承担的。”
陈馨吁了口气,对张大妈的三女婿多了分敬佩。能如此无私的去救治大舅子,这个女婿真的是难得的好人。
他们正说着,就听到有人在下面叫张大爷。
“哟,说人人到,我三女婿来了。”
张大妈丢下捡茶的竹箩,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忙不迭的站起来去看她女婿。
“妈,我给你们送点肉和蛋上来。”一个精瘦的汉子背着背篓从山下快步爬上来,在院坝边儿上放下背篓,拉过水管冲脚。
“你这是去哪里了?怎么弄得一身的泥?”张大妈看到女婿身上脏兮兮的泥水,很是担心,一双眼不住的上下打量。
“没事儿的妈,我刚才去二哥坟上了,回来的时候看到一只兔子掉陷阱里,想去逮上来,没注意滑了一跤。”
“你去老二坟上干嘛?”张大妈没想通,不年不节又不是什么纪念日,去老二坟上看什么看?
“没,村上让去登记,我去了一趟,顺便拿了张军区发给所有退伍战士的信,给二哥烧过去了。”
张大妈吸了吸鼻子,没吭声。半响,她又再扬起笑容,招呼三女婿进屋去喝茶。
“你爸才炒好的,你给拿一包回去。你大嫂那边不是她妈得了糖尿病吗?专家说这个喝了有用,你给她妈捎过去。”
第74章 炒茶
“哎,这次来我大嫂就是要让我帮她多买点。”
“买什么买,都是一家人,拿去喝,拿去喝。”
“不成,这个真得给钱。”汉子笑笑,从荷包里摸出一个塑料袋,里面包着几张红票子,“上次我给她带了些回去,她搁店里喝来着。结果有住客在她哪里喝到了,说这个比村里统一加工的好,非要让她给买一些。你看,钱都先给了。我带回去让我大嫂给那位住客寄过去。”
听到女婿这样说,张大妈才没有推拒,收下钱,赶紧照他说的量把茶叶包好。
“妈,这次我呆不长,要先赶着把茶叶送回去。过两天我再跟三儿过来,她给你织了毛衣,估计要不了两天就成了。”
等到张大爷回来说了两句话,他三女婿看了看天色,赶紧背起腾空了的背篓往山下跑。
张大爷三女婿上来这一趟,基本清空了他炒好的茶叶。之前小杨那一部分是早就预定了的,他给先准备妥当了。这会儿女婿要的数量也不少,幸好他老两口没事儿就炒炒,家里还存了些,不然就今天都不够。
有了压力,张大爷连午觉都不睡了,非要背着竹筐去茶园采茶。
陈馨想要跟着一起去看看,又担心张璋一个人乱跑掉山崖下去。她想了想,打算明天拜托刘爷爷刘奶奶帮忙照看一天,自己上来跟着张大爷学一学如何炒茶。
这门手艺当然不是说看一遍做一遍就会的,但是陈馨本来有点基础,她只是没有炒过这种需要搓捻的茶叶,而且火候什么的也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掌握。
张大爷一点不担心陈馨把手艺学了去。
“早十几二十年,我们这里的人家家都会炒茶。后来老人老了,年轻人又不乐意学,炒茶很费工夫,一天也炒不出多少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这里偏僻,少有外人前来买茶,所以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乐意留在家里继承这门手艺。再后来有了机器,学的人就更少了。你想想啊,人力炒茶,一锅也就那么两三斤,三四斤,一天能炒两锅到三锅,顶天了一天也就有个十斤。可机器不一样,流水线啊,一次就可以翻倍,一天下来足以当我们人工的一个月的量。”
张大爷不是不知道机器的方便,但是他除开当兵的那些年,一辈子大部分的时间都跟茶叶打交道。
“我爸以前就是炒茶的,那个时候我跟我兄弟都得帮我爸打下手。学得最好的是我二哥,他命不好,刚结婚就病逝了。我大哥七年前走的,一直很遗憾他的儿女都不愿意继承炒茶的手艺。我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在北方工作,现在身体不好,都好几年没回来过了。还有一个当初跟我一起上的战场,不在一个地头,后来我去找他才知道他牺牲了。”
张大爷扒着树枝,目光投向山外面的方向,目光里镌刻的是儿时的记忆和对兄弟的思念。
“我也老了,我女婿是个厨子,对炒茶没兴趣,教过他,总是学不好。看样子我这手艺也要带到土里去啰。”张大爷摇摇头,继续采摘茶叶。
陈馨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问:“那张大爷你介不介意收个女徒弟?”
像那些老的手艺人,他们最遵循传统,很多技术都是传男不传女,因此而失传的不在少数。
“不是我不收女徒弟,对炒茶这门手艺来说,女孩子太受限制了。首先是力气就不够。”
张大爷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他说的也是实话,炒茶并不是拿着锅铲炒菜那么简单,特别是这种大叶茶,多采取的是扬炒的方式,也就是说必须要有极好的臂力才能持续的扬起茶叶,使其均匀受热。
女性中也不乏有力气大的,但是持久方面肯定还是不如男性。就算是男性中,也不是个个都能吃得了这碗饭。
陈馨的想法又不同。
她觉得手工炒茶肯定不能跟机器炒茶抢占市场,但是完全可以开辟另一个市场,专门为高端客人定制。
现在还不觉得,等以后,一旦跟手工挂上钩,价钱都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特别是有技术有能耐的大师级高手,他们的手工作品只能被称为天价。
当然了,这也得跟物品的实际价值挂钩,就比如说这苦丁茶,肯定不能跟玉啊黄金之类的相等。所以这个天价是针对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差而来的。
陈馨并不觉得自己能成为这一行业的大师,但她可以成为技能专精,而且她写的那本书除了花草以外,茶叶的配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她有这门炒茶的手艺,或许能给她的书增添更多的说服力。
陈馨表达了自己想要学习的心思后,张大爷并没有拒绝,答应让陈馨跟着他学,但是能学会多少,就得看她自己的本事了。
等到回到疗养院,陈馨找到刘爷爷刘奶奶这么一说,没想到刘家老两口也生起了兴趣。反正他们在这里也是玩,不如跟陈馨一起上山去看看。
第二天陈馨背着在疗养院买的一些食物就上了山,刘建民扶着他。妈走在后面,中间是刘爷爷牵着张璋。
他们四个在后面慢慢走,陈馨背着东西闷头爬山。等到了山腰坝子,陈馨觉得自己的腿都在打颤。
“哎哟,馨妹儿赶紧过来坐下喝点水。你说你来就是了,背这么些东西干啥?”
“这,这不是我刘叔他们一家也想来吗,我想着总不能让你们贴补我们的伙食啊,就自己带了些菜跟肉上来,其他的算是我这几天在这里叨扰你们的谢礼。”
她知道说钱的话,老两口肯定不乐意收,而且就算要给钱也不能是现在给,等到临走前,她再找机会给个拜师红包或者说学费什么的。等到她店里也卖这个茶了,还能帮忙给打点广告。
半个小时后,刘家老两口也上来了,跟张大爷他们打了招呼,四个老的凑一块儿说话,顺便还跟着捡茶叶梗子。
第75章 帮忙
刘建民就没做过体力活,他是个科研工作者,用脑的,这会儿让他跟陈馨一块儿试着炒茶,还没陈馨做得顺利,那蹩手蹩脚的样子,把他爸妈给乐呵得嘴都合不拢。
张璋也闹着要去炒茶,可他那小个子还没灶台高呢,垫着脚看了好一会儿,嘚嘚的跑去刘爷爷身上,又要跟着学捡茶。
还别说,张璋小胖子做事很认真。张大妈给他用小竹箩装了一些,让他坐小板凳上捡,他真就坐下来安安静静的把一竹箩的茶叶都捡完了,张大妈检查的时候都很吃惊。
“哎,这小东西很不错,我家外孙子可没这个耐性,每次来帮着捡茶,总是要让他。妈捡第二遍。”
张璋得了表扬,仰着一张小胖脸乐得见牙不见眼。
这边陈馨跟着张大爷试炒了一锅茶叶,大半个小时下来,她的手都要抬不起来了。
“这还早着呢。你这才多少茶,还没学习扬茶,过一两天你会连碗都端不起来的。现在放弃还来得及。”
“不,这是肌肉疲劳,等我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得有个适应的过程。”陈馨性子也倔,既然是自己求着张大爷要学的,肯定不会半途而废。力气不够那就锻炼,总有一天她能顺顺利利的炒完一锅茶。
原本只打算在山里待十来天,可是因为炒茶的缘故,她决定多待一段时间,等炒茶的季节过去之后再回城。
而跟她想法相同的还有刘家老两口,他们俩也不定每天都上山找张大妈说话,而是到周围转悠,有时候跟老干部们一起去河塘钓鱼,有时候跟着相亲去赶集。前两天两老还参加了个两日游,去后山再后面一点的大山里面泡温泉。
这么两周玩下来,刘奶奶的精神状态回到了之前没出事的时候。
“前面那个袁大爷,你知道吧?就是那个老红军老革命。他家里不是四个儿子嘛,早前也是闹得不可开交,后来他干脆直接把财产分了,每人都有,然后自己的退休工资就拿来请了个保姆,每年还参加军区和社区组织的各种旅游啊疗养之类的活动,现在不管他家那些糟心的孩子,结果孩子们反而不闹了,隔三差五的就开车来看他,还轮流陪他出去玩。一到夏天,他就来这边疗养院呆着,孙子孙女们没事儿的也过来陪着住上一段时间。我看他日子过得很舒心。”
“本来就是,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你都操心了他们几十年了,难道还要操心他们一辈子?孩子困难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也不给他们多找事儿,这样没有矛盾产生的机会,自然也就不会伤害家人之间的感情了。”
陈馨自己没有爸妈,也不是能完全体会老人们的思想,但是她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那些问题,一般来说给的建议还是比较妥帖的。只不过事不关己关己则乱,真要搁她身上发生了这些,她其实也没有把握自己就能做好一切。
“就是啊,所以我跟老头子商量了,等这次回去,我们就跟老伙伴们约一约,冬天时候找个地方去住一两个月。过年前再回来。”
“去南方吧,前段时间听说海南那边不错,有个地方在做养老过冬的打造。但是这还是只有个概念,也不知道具体条件怎么样。”
“海南啊。”刘奶奶停下手来掐菜的动作想了想,“我好像听人说起过,不过不是你这个什么养老,好像是说他们在那边买了房子,天气冷的时候就过去住个三四个月。不过我觉得不太现实,过年呢,还是得在自己家里才叫过年。”
陈馨没有反驳,对于现在的老年人来说,异地过冬还没有成为潮流,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一家人在过年时能团团圆圆,所以让他们出去过年是行不通的。
陈馨倒是想要去海南那边过年,可今年跟张家都说好了,过年还得回去过。而且上次二姐打电话来说她哥跟严春华已经确定了关系,没有太大意外的话,应该就在春节办婚事。
就为这个她肯定都得去张家过年,还要提前过去,看能不能帮上一点忙。对于农村办婚事的流程她完全不懂,现在的互联网也没发达到这个程度,她也就在跟张大妈学搓茶的时候顺口问了下。
“每个地方都不同的,我们这边结婚的流程跟城里也差不多,只是多了个送亲摆席的程序。”
所谓送亲摆席,其实跟古时候晒嫁妆差不多,也是娘家亲戚给添妆的时候。不过现在的添妆一般都不是实物,大部分都给的红包,亲戚关系再近一些的,会给金首饰。
但是这边的金首饰还不算夸张,一般人也就给个金戒指金耳环什么的意思意思,听张大妈说起她娘家嫂子嫁孙女,那场面可火爆了,金镯子都是串起来挂脖子上,她估摸着那一串得有十几斤。还有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的,反正全身上下就是个红艳艳金灿灿。
“当时我去了,因为准备没那么多,就给了一堆金耳环,我娘家嫂子还在背后说我穷鬼死爱钱。我家是穷,没她那么有钱,这亲戚爱走就走,不乐意走那就算了,反正隔着天南地北的,谁又不靠谁吃饭。”
说到这事儿,张大妈其实心里还是有点疙瘩。她家若不是两个儿子都没了,日子也不会这么困顿。
对于张大妈的心病,陈馨也没法劝解。能想开的,张大妈几十年时间早就想开了,想不开的,也不是她三言两句就能开导出来的。
“算了,我跟你说这些干嘛。”张大妈吸了吸鼻子,趁转头的空档擦了下眼睛。
陈馨没吭声,帮忙把竹筛放到架子上,然后取了另一只竹筛下来捡茶。
“这一批是最后一批茶了,再过两天天气不好,日照不够。再说今年也没想到茶叶卖出去这么多,之前存的茶叶都送去村里统一加工了。等明年我跟你张大爷再多弄点茶出来,小馨可得帮忙往外卖啊。”
第76章 拍摄
“没问题。前两天建民大哥回去城里,我让他帮忙把茶叶带到我店里去试着卖了,效果不错。我店里的茶艺师还灵感大发,研究了几种配搭饮茶的方子,我找两个比较不需要手艺的,你找人看看能不能印出来,夹在装茶叶的袋子里。到时候买了茶叶的人也可以根据上面的方子自己搭配试试。”
这苦丁茶虽然好,但是性太凉,而且长期大剂量的喝还伤肾,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搭配了其他热性的配料一起泡。一周喝个一两次就差不多了。
“其实我大爷他炒茶手艺这么好,怎么不弄点其他的茶叶来炒?竹叶青我觉得就挺好啊。”
“傻丫头,我们这边没有竹叶青,有雪芽。不过雪芽是要在清明前后采摘,现在是没有的。等明年清明前你过来,我让我家老头子教你做雪芽茶。”
“好哎!”陈馨喜出望外。虽然说她能去查阅典籍和资料来得知制茶的工艺流程,但是具体的炒制还是需要实地观看才能得知的,并且有老师教跟没有老师,完全是两回事。
“你们俩在说啥?”张大爷抱着张璋从茶园回来,张璋手里还捏着两个松塔。
“小姨,张爷爷带我去看了小松鼠,我给小松鼠准备的松塔,它们不要。”张璋有点小委屈,胖乎乎的脸上是泫然欲泣的小表情,嘴角下拉着,嘴唇一翕一翕的,像是要哭了。
“傻儿子,小松鼠喜欢自力更生,你想帮它们的话,就别去打搅它们寻找食物储存食物。”
“可是我看它们那么小,我就想要帮它们找大松塔。”
“但是你找的松塔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啊,大的不一定是好的,这个道理你明白的呀。小松鼠也会根据它们家的大小来选取能搬进去的食物,还有,找松塔可是小松鼠天生的本领,就算是小松塔,它们也能找到最饱满的那颗。”
“是这样的吗?”张璋有点迷惘,皱起了小眉头。
张璋在山上玩得很开心,周末的时候,张家三姐的小儿子也上山来看外公外婆。他比张璋大两岁,俩孩子正好能淘到一起去。
有了大哥哥陪着玩,张璋不要他小姨守着,非要跟张家小哥哥去山上挖蚯蚓。
陈馨还是有些担心,但是三姐说她会跟着去,让陈馨好好的炒茶。
这是最后两天炒茶的机会了,张大爷说茶树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摘的,要等来年清明才可以继续。
陈馨现在炒茶的技术已经差不多算得上熟手了,不过她每次炒的量很小,大概也就两斤左右,扬茶的时候还有些放不开,生怕给扬到灶台外面去了。
正打算把捡好的茶往锅里倒就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传来,还不是一个两个。
陈馨停下手上的活,跟张大妈一起往石梯那边看。
“村长,你怎么过来了?”
张大妈看到当先上来的那个富富太太的中年男人,有些惊讶。
“张大妈,这是电视台的记者,想要来拍几个手工炒茶的照片,这不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