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俏七零-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切也用不着和小贝说,毕竟这是男人之间的秘密。
杨小贝哪知道这中间的风起云涌,说老实话她还认真的担心过周品正的下半身。不是别的,虽然她不是宅男,可是后世什么***啥的名气也太响了,总不能傻乎乎装纯洁说不认识人家是干嘛的吧?平时接触的R国人再正常,却总是不自在地想起那些小电影,光是网上惊鸿一瞥,整个人都不好了。
也不知道现在R国的这项事业发展起来没有啊……杨小贝心里嘀咕着,坐在澡盆里玩着小黄鸭的诚诚抬起头来“啊?”妈妈你说啥呢?
……以后还是不要在儿子面前说这个吧,鬼知道又开启了什么东西……杨小贝想着,捋了一把儿子被打湿后黑油油贴在头皮上的头发,“玩吧,再玩一会儿就起来了,水都凉了!”
诚诚一天除了遛弯,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洗澡。超大的木盆杨小贝一个人都搬不动,每次都要滚着拿过来,倒上一大桶热水,这家伙能在里面把水给折腾没了。兴致上来了就使劲地蹬腿打出水花,要么就用力地拍打着水面,溅得一头一脸还乐此不疲。
“妈妈妈妈……”好嘛,听说一会儿要起来了,干脆使劲地折腾,还一个劲地叫妈妈看。“行行行!你最厉害,一会儿我连水都不用倒了!”杨小贝拿来浴巾把他包裹起来,放到床上擦干,再抹得香喷喷的穿上衣服。等这一阵兴奋劲过后,再递上一瓶奶粉,喝完就睡觉觉了。小家伙如今作息时间很好,非常自觉。
等把儿子侍候好,都已经9点多了。杨小贝揉揉老腰赶紧打水洗澡,甚至连晚上看书都没有精力,沾上枕头就睡着了。周品正不在的日子里,因为有儿子还还有新的工作,她基本上没有时间空闲下来,成天忙得充实,就更别说空虚寂寞冷了。
只有在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才会思念一下远方的周品正。那边和这里有多少时差?天气怎样?吃得不知道习不习惯,工作还顺利吗……尽管不是第一次创业,但他这次也是涉足新的行业,又是人生地不熟的,应该很辛苦吧……
他们都还年轻,有着充足的精力去努力,杨小贝自己追求的助人为乐也好,周品正追求的事业财富也罢,都是一份梦想,值得为之奋斗。短暂的分离也许不适应,也许有点辛苦,但是没有后悔和埋怨,哪怕是被定义为需要被照顾的杨小贝,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做着一直在做的努力。
所有的感怀在第二天醒来就被丢到爪哇国去了。每天早上都是一场战争,儿子醒了要把屎把尿、洗漱、喂奶。弄好了他又要匆匆忙忙的梳洗、吃早饭,然后把儿子依依不舍地交给爷爷,和杨启泰他们一起去上班。杨老汉抱着已经学会不赶路的诚诚,例行吩咐着,“小心一点,注意身体!”
在杨老汉眼里,孩子们的工作肯定是要百分百支持的。小妹想要做妇女主任的时候,她哥哥们都不同意,咱家不差钱,小妹现在一个人带着娃,还要去做这么不讨好的活计,何必呢?但是杨老汉不这么想。小妹聪明能干,说句不好听的,比她哥哥们都要强,这样的娃儿就这么在家带孩子,她心里肯定不好受。
自从不能动手,小妹脸上的笑都少了很多。她和她娘一样是个心善的,有一件事杨老汉没说,老大也早就忘记了,当年他们的娘可是村里的能人,也的妇女代表呢!所以当小贝说要去做妇女主任的时候,他嘴上不说,心里还是十分欣慰的。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年纪大了能力也跟不上,能做的只有好好的做好保姆,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他知道大媳妇又开始嚼嘴,说自己偏心就带小姑子的娃,还宠溺得不得了,也只当没听见——小妹工作再好,手头再有钱,也改变不了她单身带着孩子过活的事实,这种时候自己不帮一把,谁还能帮她?
别的女儿都有自己的一大家子,有心无力。两个儿媳妇不顶事,小儿媳妇倒是热心又能干,可她自己有个娃,还要上班,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杨老汉不仅帮着带诚诚,还带着帮,老幺家里干干小事,喂喂鸡鸭猪羊什么的,可是做的从来都没有做过的是。
他向来信奉的是一碗水端平,这么一来老大和老二家的自然又要说嘴了。老幺也懂事,主动提出以后自己一个人养老,却被另外两个儿子拒绝了——现在谁家也不差钱,两个小的正是需要帮忙的时候,这点都不算啥。至于两个媳妇,在被教训之后,想起来如今老头子和两个小的手里都有钱的很,那些抱怨也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第283章 招牌
对于省报的朱记者来说,年少成名,工作顺利,如今的日报相当于无冕之王,尽管没有行政身份,但是他们走出去,特别是下到县市的时候甚至连主要领导都要另眼相看。
无他,记者手里的这根笔杆子厉害,让大家都有所忌讳。不过一向顺风顺水的朱记者最近有点烦,连同事都发觉了,调侃道,“小朱啊,不过是篇访谈么,实在没有把握就跟主任说换个人好了!”
朱大小姐长这么大还没有这么背挤兑过,闻言气哼哼地说,“这哪里是访谈的问题?咱们做新闻的要讲究实事求是,凭着别人的只言片语就要竖典型,我又不是神仙,哪里编的出来!”
原来上面的领导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在省西北的一个偏远山区有一个先进事迹要吹捧一下,交给朱记者来运作。她匆匆瞧了一眼,无非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入党积极分子”等老生常谈的事情,除了地名不一样,朱书记闭着眼睛都能编出来几十条的“先进事迹”。
这是最让年轻正直的记者反感的,因此完全提不起兴趣来。但是这是上头交代下来的任务,这不刚刚主任又在问进展如何,一头包的朱记者火大得很,免不了就要迁怒他人。
“我说,实事求是嘛,不去现场采访怎么都不可能写出好的稿件来,咱们还是不要在家抱怨了,早点下去是正经。”摄影记者老杨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这也是朱记者最恼火的地方。说是在省里,可是那个县地处最偏远的西北山区,过去的话开车子就要大半天,还要过江、进山,交通条件恶劣,是出了名的偏远地区。她一向都是跑比较近一点的地方,作为年少成名的名记,领导也一向很照顾,想想要去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就头疼。
头疼归头疼,该去的也逃不了。朱记者一边尽可能地收拾好随身物品去那边,一边还要在脑子里计划到时候怎么解除被采访者,怎么弄出一个“典型”来,想想都够了好吗?天高皇帝远的,社里也不可能有专车给他们,还是先到下级市里,由市宣传委匀出一辆小车,第二天才过江来到白云县。
要不是这次的事情,朱记者还从来没有听过本省还有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就连老同志杨师傅,也只是隐约听说过,从来都没有去过,可想而知此地的偏远。但奇怪的是,安排的司机听说是去那边却十分高兴的样子,说起来他们才知道,那个小县城却的近几年风靡的小龙虾的发源地。
竟然是这样?朱记者觉得有点意思了。她家境不错,也是吃过龙虾见过世面的那群人。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小龙虾”这一新鲜物种堂而皇之地被搬上了饭桌,甚至在很快的时间内就凭借其丰富口味、低廉的价格得到了人们的欢迎,流行起来。
作为一枚吃货,朱记者当然是小龙虾的忠实爱好者。不管是“十三香小龙虾”,还是“香辣小龙虾”,还有冷门的“清蒸”,“白灼”等口味,都是她的最爱。但是作为一种新鲜吃食,还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大家都喜欢吃,却没有几个人去关心它是从哪里来的。
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县城却是小龙虾的发源地?据说这小龙虾本来是外来入侵品种,在当地有些泛滥成灾的意思,当年的农民们也穷得很,不知道怎么的就把这小龙虾当成一盘菜,主要目的还是“消灭害虫”。慢慢地就被发明出了很多种口味和吃法。
这简直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嘛!朱记者和老杨对视了一下,作为新闻人天生就有一个敏感的神经。小龙虾虽然是很常见的一样小东西,但是从不吃到吃,并且吃出一个产业来,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了。尽管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也没有很好的政治意义,但就“新闻性”来说,已经是很难得了。
车子走进县城,是意料之中的一片低矮房屋,仅有的一条沿河街道,看上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但是与别处最大的不同在于凡事饭馆、餐厅的门口,都写着“正宗白云小龙虾”的招牌,花枝招展,争奇斗艳。摆在门口的都是大盆大盆的小龙虾,散发出浓郁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司机很淡定地把车子一路开到县招待所门口,对他们说,“别相信外面那些招牌,那都是幌子。咱们市里也经常有人来吃小龙虾,最正宗的还是招待所。当年可是这里的大厨最先发明的十三香呢!”
如今正是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各大量足,肉质鲜美。啥也不说了,皇帝也不差饿兵,大伙儿一致决定先吃饭再去登记,采访的事情明天再说。
平时在省城,朱记者也会和同事们讨论谁家的小龙虾正宗,谁家的哪个味道做的最好。但是直到吃到这里的小龙虾,才恍然决出“正宗”的味道是怎样的。司机师傅说的一点没错,这里的小龙虾不论盘,也不论份,直接论斤卖。他们一行人点了3斤小龙虾,上来的都是个大鲜亮,热气腾腾的招牌“十三香”口味。
端盘子的大妈见惯了专程来吃虾的游客,热心地说,“咱这里的小龙虾都是最优级的,整只烧起来最入味,每一只都洗的干干净净的,你们可以放心吃!”
吃小龙虾可不能矜持,撸起袖子开干,果然不负盛名。黄满肉肥,连大螯上的三节都是从头塞到尾的弹牙雪肌,香味浓郁,吮指回味。几个人埋头苦吃,一眨眼的功夫盆子就见底了,朱记者毫不犹豫地招手道,“再来三斤!”
吃饭摸着撑起来的肚皮,才有功夫去打探着“正宗小龙虾”的故事,饭店的人早就驾轻就熟地跟他们说起了讲了无数遍的故事——以前这里是县政府招待所,后来才改制成为“白云饭店”,就是由当时最早烹饪小龙虾的刘大厨承包经营的,只不过大家还是习惯叫“招待所”。
话说在1979年,农村还没有分田到户,农民们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一年也迟不了几次肉。有一位年轻的姑娘灵机一动,把田里没人吃的“害虫”小龙虾清洗干净后,烹制出了“麻辣小龙虾”,并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位姑娘为了给农民们增加一些收入,特地把烹制好的小龙虾带到招待所推荐给刘大厨。刘大厨深受启发,在最开始的麻辣口味上精心专研,成功研发出了“十三香”这个口味,成为了县里的招牌。
后来随着小龙虾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了小龙虾。白云县的农民们也从小龙虾身上收获了第一桶金,成为了创收致富的好点子。
第284章 宣传
但是……这好像跟他们约好采访的目标八竿子打不着啊!
朱记者和杨师傅互相看了看,决定先把这个作为备用,等“主要行程”走完了,这个可以作为备用的素材嘛!作为新闻记者就是要能够发现素材、慧眼识人,对不?
这年头上面的记者下来采访,也是一个很严肃的政治问题。特别是党报喉舌,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搞什么“微服私访”,那是边角小报们干的事情,说白了,要是那么做的话,明摆的就是要“搞事情”了。所以按照流程,第二天他们还是中规中矩地去县宣传委报道,并说明了采访计划。
这件事情说起来话就长了。还要从前几年的省农业厅一时兴起,给了白云县一个广交会的农产品展销名额说起。当时的领导也是阴差阳错,为了一线希望把这个机会给到了这个贫困县,说实话,连当时拍板的领导都没有想到后来会有什么惊天的成绩。
虽然打那以后白云县很快就有了外销零的突破,也成功地取得了不错的外汇成绩,为此下面市里、县里都做了花团锦簇的汇报,由下至上都有了一份好看的成绩,大家皆大欢喜。
不过也没人真正放在心上,以为他们能够做出大事业来。到哪儿不是这样呢?你看那些国有企业,一个个的做了多少外汇,产生了多少业绩,看上去里外都好看,实际上盈利的又有几个?全部都是政府补贴、计划经营,就这样养活上上下下还成天叫苦。何况白云县完全是纯农业型的企业。
如今农民苦,农民累,农民穷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后世著名的“华西村”“南街村”都还在起步阶段,而且他们也是走工业发展的道路,说是村子,真正依靠的也不是农业。所以领导们对于下属递上来的成绩,也只是看看而已,当然了,该奖励的还是要奖励,该进步的还是要进步嘛!毕竟从无到有,从贫困到富裕,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可是今年党代会的时候,一位中央的老同志——也是鄂北走出去的老将军,对家乡的父母官说道,“你们走的这个路子很好!咱们江汉平原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是粮食的主要产区。农民们的增收是个难题,但是你们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嘛,探索出了很好的出路!”
省长同志一头雾水,尴尬得不行,作为一省之长,省内的农业新气象、新成绩连中央的老领导都知道了,他居然没有得到任何汇报!好不容易用万金油回答支吾过去,回来就大发了一顿脾气。
于是负责农业口的副省长连夜坐飞机到了京城——不知道领导说的事情,一来是工作失职,二来这是多大的政绩?邓同志最关心的就是农业改革问题,上行下效,平时大家伙在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咱们农村底子太薄,现在还处于解决温饱的范畴,到底是什么地方的做法都惊动了中央?
省领导班子连夜展开了讨论,不大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大家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是也没发现哪个地方上有惊艳之举。这就很尴尬了,总不能咱们自己去问别人;“最近鄂省哪个农产品比较出名?”或者是“最近有什么新的农业模式?”,那也太丢人了点。
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却是驻京办事处的主任进来给领导们泡茶,插了一句话,“各位领导,我最近倒听说了一个消息,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主要那个消息说是就是农产品,还是鄂省的农产品!
负责农林口的盛副省长焦头烂额地说,“有什么消息你就快点说,明天一早也要派人出去打听,咱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要说失职,他的责任最大,恨不得冲出去问领导的心都有。
“就是前一阵子吧,听说R国现在流行一种叫做“无公害蔬菜”,什么蔬菜水果都有,连大米都有,在他们国家深受欢迎,却是咱们国家出口的!”这个主人也就是那么听说了一句,据说中央的一些单位也在打听这个事情——既然达到出口标准,并且得到了一向严格的R国人的认可,说明是好东西啊,怎么就不能特供中央呢?
这只是他们这些服务人员想到的问题,在更上面层次的人眼里,这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咱们国家的农业还很落后,无论产量、质量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已经有人将在国际上完全没有名气的农产品出口到了国外,注意,这里指的不是某一项,也不是少量,而是长期、稳定、大量的出口供应。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农业经济也大有可为啊!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代表的意义不一样,各方都很关注,还等着这次会议的时候,下面的人汇报一下具体的工作思路呢!
结果……好么,鄂省的领导倒是很沉得住气,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准备。这让老领导都坐不住了,平时绝对不插手家乡事物的他也特地叫了人过去提点了一下。结果怎么着?果然他们自己都没有放在心上!
这么一说的话……盛副省长一拍脑袋,“这是咱们省的!就是那个……白云县,他们从前年开始就出口农产品了!”还好这件事情他亲自过问过,十分熟悉内幕,就一五一十地给领导做了汇报。
省长同志一听就明白了,皱着眉头吸了一口烟,说道,“的确是我们的失误,政治敏感度不够啊!”一个县的农业问题,出了一点成绩,到副省长这里已经是顶天了。毕竟白云县面积不大,山地居多,合作社也是稳步发展,到现在也只不过吸纳了徐店镇周边的几个乡镇,要说起效益,在全省一盘棋看来完全不起眼。
但凡是最怕就是一个“典型”,这种模式连省长同志都没有听说过。是合作社,非以前的公社,把农民们以散户的方式集中管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技术,符合国外的国情要求,完美地做到了农产品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一个大集体,他们的发展非常迅速。同时参与其中的农户也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从下面的报告来看,农民的平均收入翻番地上涨,从前年的年均收入300…500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3000元,大多数农户都已经脱贫致富。
更重要的是,当别人还在脱贫致富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在了科技种田、出口创汇的道路上,这种先进的农业理念不推广不宣传,简直就是省里的最大失误啊!
第285章 套路
所以这趟行程就这么定下来了。那为啥就安排了个年轻资历浅的朱记者呢?咳咳,领导不要面子的啊?底下的人也太不讲究了,有好东西不知道报上来,弄得大家很尴尬嘛,这当口先弄一个常规报道,等到时候看看,要是真的够竖典型,再大肆宣传也不迟。
结果记者们到了县里,把情况反映上去以后,大家都觉得自己也很冤枉啊!要说出成绩这件事情,谁不想大书特书,上达天听?可是一来每年都是规规矩矩地把成绩报上去了,咱们也没隐瞒啥啊!二来嘛……出口创汇这件事情是好的,但是合作社、农业新模式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这个政策变幻莫测的时代,大家伙的确是有点闷声大发财的意思。
周县长吸了一口不带过滤嘴的香烟,对班子成员说,“你们怎么看?既然省里要报道,那肯定是要有干货的,该报道什么,怎么报道咱们好是要那个章程出来。”
下面的一个副书记抢先发言,“要我说这是好事啊!如今咱们算是在省里和中央都挂了号的,台子都搭好了,还不得好好唱出戏?”俗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前是主要领导沾了关,现在也到了大家一起摘桃子的时候了吧?
理是这个理,但是……这事情还不是很明朗。要是真的把县里的农业工作当典型,就不会只派一个小丫头下来了,最起码也要加上宣传口的干部,给大家吹吹风,定下来章程才对。刚才那个副书记有点太激动了,还好有人没有被这个消息冲昏了头脑。“我感觉……这是还没有定调子吧?应该是让记者做一个调查报告,领导们一来了解具体一点,二来可以看看风向。”
这是老成持重之言,周县长很是欣慰。他对书记说,“领导你看呢?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对的。咱们得引导一下记者同志,全方位地把咱们县好好宣传一下!”
书记是个老同志,在快退休的时候还能更上一层楼本来就是侥幸,平时也老好人一个,轻易不发表意见。见下面的同事自个发表了意见,咳嗽了一声总结道,“这个,周县长说的很对嘛,咱们白云县的成绩,不止是合作社这一点,而合作社的成功也离不开县里的引导和整个大环境嘛。”
调子就这么定下来了。合作社的要重点宣传,但是不只是宣传这一点。如今县里的农业搞得红红火火,农民们搞副业、增收创新的点子很多,各方面都要讲一讲嘛!这样的话合作社的成绩就不那么突兀,也显示了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说白了,就是一定要让领导们知道,合作社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广大农民智慧的结晶,是县里解放思想、敢打敢做的结果。于是这个决定被传达到宣传办,并指示一定要配合省里的记者把工作做好。
早上去县委就被晾了半天,虽说有人陪着喝茶聊天,朱记者还是有些烦躁。这叫什么事儿!官方指定文章,还要特地开会讨论,然后让自己按照章程来走——这严重违反了新闻自由,扭曲了新闻的真实性嘛!但是没有办法,虽然年轻但是一直受到家庭熏陶的她还是知道,国情如此,容不得自己任性。
想想自己在大学新闻系学习时的雄心壮志,到现在每天写着这些“新闻通稿”,连发掘到小龙虾发源地的惊喜都没有了。等到被招待着去到昨天的饭点去吃了午饭,再次吃到嘴里的小龙虾似乎也不那么美味了——还不如就写小龙虾走红记,多好的素材啊!绝对比千篇一律的歌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