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俏七零-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包抛入由主人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
最热闹的程序是“抛梁“。当主人“接包“后,匠人便将糖果、花生等居高抛下,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东家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村里的孩子们早早的就位,就等着这一刻。瞬间现场气氛就到了高潮,男女老少都猫着腰在地上捡糖果,笑闹声、抢夺声不绝于耳。
整个仪式既庄重又热闹。主梁一上,意味着房子已经接近尾声。这年头也没有装修一说,抹个地坪,墙壁刷白,就已经是了不得了。君不见大伙儿的房子多半还是土砖坑坑洼洼,墙上都是洞。在乡亲们看来,平整的水泥地面和石灰刷白的光滑墙面,那就像城里的楼房一样炫酷。
杨小贝倒是有心想要把家里弄得“豪华”一点,其实也就是地板、墙面漆之类,要是想办法,虽然难了点应该也弄得到。但是看看大家赞叹不已的眼神(基本上村里的人都来观摩过了),想想还是算了。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在杨家已经够惹眼了,免不了有些人在说风凉话,还是低调才是王道。
早在家里开始修建新房的时候,杨小贝就说好了到时候去跟小哥住——她跟杨启泰和易慧芬的关系最好,过去住也无可厚非。别说房子是她出钱造的,就算不是,杨启泰他们下两口当然是毫无异议,早早的就把南边最好的房间留给她了。
杨家三兄弟等杨启泰成了亲,就算的正式分家了。那时杨老汉的赡养也要提到台面上来。杨老汉本来坚持自己一个人还是住老宅,大伙儿坚决不同意——有儿有女又住在一起,怎么能让老父亲单独居住,那不是不孝吗?这回生了病,就更加不行了。
别人家是互相推诿,杨家三兄弟则的争抢老爹。大伯再小气那也是老大,在这上面还是要起表率的,他坚持接爹去他那边,”我是老大,爹肯定要跟着我住才行。“
二伯则认为家里出钱造了新房,自然是爹跟着在新房住,这里又是老宅,怎么都是名正言顺。老大家人口多住不过来,老幺刚成亲自己还要读书,不住他这里住哪里?
老爸也是据理力争,家里的事儿他也帮不上什么,房子都是小妹出的钱。还不兴他赡养老爹啊!将来他毕业了参加工作,小妹也要嫁出去,难道房子空在这里?肯定要爹住过来啊!
三兄弟争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杨老汉烦了,“吵吵什么?老子现在又不用你们侍候,看个家总行吧?每家一年,轮着来!”一锤定音,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今年就算是在老二家,明年等老幺成了亲,他就收拾包袱去老大家住一年。
在农村里,养儿防老可不是说说而已。女儿出嫁了就是外姓人,按照传统是没有赡养的义务的。当然她们需要尽孝,但是说到养老,都是儿子的责任。兄弟分家的时候,为了不扯皮都要把责任划分清楚,请村里的族老做了见证。像这种住在谁家,吃在谁家,生病丧葬等费用怎么算,都是要讲清楚的。
上辈子的时候,大家都苦哈哈的。老爸成亲以后分家,大伯说他家条件最好又是老大,把爷爷接了过去。当时说的好好的,以后不用老爸和二伯管养老,他们每年出粮食就行。当时老爸他们争不过,也就同意了。那时爷爷还是个壮劳力,说是养老,足足又帮着干了好几年的活。而杨小贝出生后家里没有老人帮衬,老爸又在读书,老妈一个人受的苦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那时爷爷也不是不知道幺儿家里艰难,可是说好了的,大儿子养老。他也怕帮了小的,大的有意见,到时候有的是扯平。而且有时候实在看不过去帮了忙,回去还要看脸色。他那时年纪也大了,心气没有那么高,想着还要靠大儿子,也就只有忍耐。
结果就这么过了几年,杨小贝大了,爷爷老了干不动活了,大伯就嫌弃起来。又反悔说要三家轮换。二伯和自家当然不开心,当年得用的时候你不同意轮换,帮忙都不许。现在要人服侍了又反悔?为此闹了多少不开心。说起来都的钱闹的,比如这次吧,大伯想着接爷爷去住,不也是看着大家现在都有余钱,会给他们家钱嘛!
如今自然也没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大伯也就是习惯性想占便宜而已。分家已定,离过年也不远了,家里紧接着紧锣密鼓的开始敲定杨启泰的婚事。哪怕是杨老汉腿脚不便,他还的坚持拄着拐杖和媒人上门敲定了时间。
易家自然没有意见,杨家建房的时候,因为两家还没有结亲不方便过来帮忙,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是出了力的。二舅帮着弄了两车沙子,还有一车水泥,价值也不少。因为杨老汉的身体问题比较急缺,本来想年中结婚,现在提前到年后就办,虽然急切了一点,易家还是一口答应了。
第200章 隐忧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大家忙活着,也觉得杨老汉中风并没有那么严重了。但是……
杨小贝心里着急,但是除了周品正和老爸,她谁也没说。爷爷的情况是恢复得很好,相比那些从此就起不来床的,不只是大伙儿,就算是他自己也觉得很幸运了。大家都有信心,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恢复得跟好人一样的。
但是杨小贝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中风这个病症,如果是好的,几乎可以恢复正常,如果不好那就不必说了。可是爷爷明明整个身体机能都在好转,除了右腿,其他都差不多算好了。可就是这条腿,迟迟不见起色。
欧阳医生也说了,这条腿的筋脉不畅,针灸了这么久都没有效果,看来情况不妙。连他也没有办法,杨小贝就知道不好了。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当时中风的时候被移动还是留下来后遗症。血栓堵塞了下肢血管,现在连针灸都没有用,怎么办?
也许是血栓脱落后堵塞血管,现在也没有先进的治疗手段,如果长期下去的话,这条腿就要费了。时间已经不容许拖下去,杨小贝忧心忡忡的把老爸和周品正召集到诊所商量办法。
“那除了针灸,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爹毕竟只有60多,以他的身体条件,再活十年二十年都不是问题,杨启泰也很着急。他不希望爹以后都只能依靠拐杖过日子。
“办法倒是有的。我知道有一种介入治疗,可以通到血管打入溶栓药物,或者是知道血栓的位置,做搭桥手术等。但是现在这边的医院没有条件。”杨小贝愁眉苦脸的说道。她是真的不清楚,目前的医疗水平到了什么地步,在哪里能做这些手术。
周品正听小贝这么说,也积极地帮忙想办法,“以前我爸住院的时候,我好像听过这个说法。但是我不懂,不知道是不是小贝说的这个。”他们家附近就是瑞金医院,也是有名的老牌子医院了,如果有什么先进技术,会不会那里有呢?
杨小贝其实也在脑海里转了很久,想把爷爷带都大城市去求医。鄂北最有名的的是协和医院,本来她是打算年前带着爷爷去那边。现在周品正这么一说,她又犹豫了。浦海作为国内目前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瑞金医院的诊疗水平也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不呢?
她把自己的相法提出来,首先就得到了周品正的强烈认可,“好啊好啊!咱们把杨叔送到浦海去好好检查一下,那边我熟,保证把你们照顾得好好的。”他本来打算年前回去一次,这不被出了事情耽搁了吗?这下反而更好了,把未来老丈人和老婆接回去看看,多好!
杨启泰谨慎的保持同意,“就是太远了,爹没有出过远门,身体吃得消吗?”他自己长这么大也没有出去过,想想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也是怵的。但是为了爹的腿,最好还是去那边的大医院去治。
“这有啥!那边是我的大本营,去了哪用你们操心。我保证全部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周品正拍着胸脯保证。事不宜迟,他张罗着回去找人买卧铺票,急匆匆的就走了。
这说风就是雨的,留下杨小贝他们两兄妹面面相觑。小贝尴尬的说,“那什么……他也出来两年了,想家了。正好我们也要去的话,正好大家一起过去。”心里面却狂骂周品正那家伙,怎么那么不淡定?这还没有跟家里说清楚,连爷爷同不同意都没问,就去买车票了,有没有搞错啊?
她也能够理解周品正急着回家的心情,但是做事情这么不沉着冷静,完全颠覆了在她心目中狂拽酷帅的形象好不好?
不过嘛,从她和周品正熟识开始,他就在自己面前露了原形。在外面倒是一副成功人士的嘴脸,一到了小贝面前那是又憨厚又没脑子。都不明白他是怎么能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中自由切换的。他们两个在一起,反而是“年幼”的杨小贝做主。要不怎么说周书记担心他侄子的家庭地位问题呢?
杨启泰竟无言以对。反正这么长时间他也算是看透了。在小妹面前,周品正那是毫无胜算,瞬间智商就不在线了。还好平时还算精明能干。这样也好,至少不担心小妹吃亏不是?“这样我们先回去跟爹说一下吧,免得到时候票都买好了,他那边又出问题。”
最懂子女的是父母,最理解父母的何尝不是孩子呢?果然不出所料,听说要去浦海看病,杨老汉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去那么远搞么子?我这都好了,就一条腿部灵便,也不碍事。”
他当然不是不在乎这一条腿。只是自己老了,这回生病,不是孩子们——特别是小妹尽心救治服侍,这条命就相当于被捡回来的。以后也不能干重活,又何必还要麻烦孩子们呢?去那么远的地方不要钱的啊?他坚决不要拖累孩子们,给他们再增加负担了。
家里人都是同意出去看病。小妹说了,在家里这条腿可能好不了,但是去大医院就说不定了,人家总归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咱这乡下地方是比不了的。二伯说,“爹你放心,家里我都会照看得好好的,等你回来腿脚好了,正好小弟结婚,那时大家都开心不是?”
杨老汉可不是不放心这茬吗?说好的年后结婚,都不到一个月了,这节骨眼上他去那么远的地方,家里什么都照看不到,那怎么行!
大家好说歹说,他就咬死了不肯同意。不就是一条腿吗?瘸就瘸着吧,这大老远的折腾,矫情不矫情?人家像自个儿这个病,都是在床上等死了往山上一抬了事。如今又是中医又是西医的折腾不说,好要去那么远的大医院动手术,完全没有必要嘛!
老杨头犟起来,那的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最后还是杨小贝火了,发话道,“怎么着?还不兴我们尽孝啊!浦海是周品正老家,他正鼓着劲儿要表现呢,你就不能给人家一点机会?再说了,你不是一直不放心他家里吗,这回不正好去看看?”
你还别说,家里谁都奈何不了杨老汉,唯独就是在小女儿面前缺了那么点底气。小妹一发彪,他就不吭声了。要平时就消极抵抗起来,但是这话也说道了他心坎里——对女儿要嫁到浦海,他一万个不放心的。要不,趁着这个机会去看看,也……不错?
第201章 出发
杨小贝三言两语说服了爷爷,事不宜迟,家里人马上就着手准备出发。距离过年也就半个多月了,本来家人不放心,让老爸也跟着去,被爷爷坚决拒绝了。笑话,他之前不愿意去就是因为放不下儿子的婚事,这一去谁也不知道要多久,万一耽误了时辰那他真是连死的心都有了。
要准备婚事还有过年,年前都是很忙碌的。现在自己不在家,连启泰也跟着去了,就老二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这么一说也对,杨小贝也拍着胸脯保证会和周品正把爹照顾得好好的,让家里人放心。
周品正果然给力,这年头虽然没有春运,但是到了过年车票只有更紧张——运力不足,时速又慢,哪个火车站都是人山人海。但是唯一的好处是没有预售,国朝是个人情社会,只要有关系,几张卧铺票那也是毛毛雨。第二天他就弄到了票,匆匆交代了一下合作社的事情,就带上杨小贝父女俩出发了。
临行自然是各种不舍和担心,姑姑们也得知了消息赶了过来。准备了一大兜的吃食,什么鸡蛋卤菜糖果桔子等等,看得杨小贝只咂舌,果然是时代特色啊!要是再过几年,那就是标配——泡面的天下了!
出行的时分在周品正的安排下十分惬意,直接派车子送到火车站,人再多软席候车厅什么时候都有的是位置。杨老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主宰,但还真的没有出过远门。这才到了候车室,就被里面的沙发、陈设有点镇住了,顿时拘谨不少。
杨小贝敏锐的察觉到爷爷的情绪变化,不由得心里酸酸的。说起来上辈子没有这么一遭,爷爷平平安安的活到了70多,那时也就九几年,第一批打工的人群才刚刚出去,在偏远的韩家冲大家都还有走出去的意识。所以爷爷一辈子也没有出过县城,没有坐过火车、飞机等等。
后来交通发达,出门在外都是常事。那时候老爸也常常感叹,“你爷爷最喜欢看新闻,要是他现在还在,带他出来走走看看该多高兴!”谁知道这次阴差阳错的,倒是让爷爷出了趟远门。她装作不知道爷爷不自在,开始和他讨论候车室里播放的电视节目。
是的,这时候候车室就已经有这么“高大上”的设施了。而在韩家冲,别说电视,电灯还有好些人家没有呢!爷爷也只是听说过,现在喝着周品正给他沏的好茶,听小女儿给自己讲着电视节目。渐渐就放松下来了。
等到这辈子第一次上了火车,躺在柔软床铺上面那雪白的铺盖上面,杨老汉不禁啧啧称奇,“哎呀,想不到这火车上比咱们家里还要漂亮,这城里人就是不一样啊……”周品正去打开水,杨小贝忙着放行李、把吃食都拿出来摆在桌子上。闻言笑了,“这是在卧铺,才布置得这么舒服,要是硬座你去看看,保准你坐得腰酸背痛的。”
坐火车到浦海要两天一夜,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绿皮火车“哐哐哐”的拉着长笛吹着蒸汽,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坐席都是窄窄木板座位和垂直的靠背,想放松一下都是奢望。但是只要有位置还算是好的,临近过年车上挤得水泄不通,运气好的找个空位置坐地上松快一下,运气不好,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后世经过两次大提速,到老家的动车也就7。8个钟头就到,现在在车上苦苦坚持的人们,恐怕做梦都想不到吧!毕竟火车已经算是最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绕是这样,出行一次真的可以让人瘦上几斤,特别是现在这种时节。
如今天气冷,大家挤在一起还不觉得。要夏天没有空调,那车厢你就跟蒸笼似的,气味也别提有多难闻。周品正早年打拼的时候,也是坐着这种绿皮车,那是什么苦头都吃过。杨小贝毕业出去打工的时候,已经基本上都是K子头的了,但是有一年春运买到了加班车,居然是老掉牙的绿皮车,她也算是开了眼。
听杨老汉说坐火车舒服,两个人都笑了。说起坐火车吃的苦头,那可真是有共同语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把那些当笑话说给杨老汉听,把他逗得哈哈大笑。
杨老汉嘴里不说,心里却是明白的。小两个也都是吃过苦头的,要不是为了自己这个病老头,也不会浪费钱买卧铺,(才不会,有钱了谁会委屈自己?)他老头子没本事,可谁叫自己有福气,得了那么孝顺的女儿和那么能干的女婿呢?
其实这回去看病,说是顺便去看看周家,他心里早就对小周这个孩子一百个满意了。患难才见真情,别说那么长的时间小周跑的勤快,就说这次自己生病,那是第一时间就过来了,和孩子们一道熬了一宿一点不含糊。
后来小妹找了中医大夫,他更是每天准时接送,自己的事儿全都放在一边,每天都在杨家帮忙。他话语不多,但什么事情都抢着干,杨家人就没有哪个不说他好的。
哎,孩子都大了。小妹也是个有主意的,她眼光好看上这么个好小伙,人家对她也是真心实意,把杨家当成是自己家来忙活,他还有什么可挑剔的?这不是正好又被接到浦海去看病,他就当孩子们孝敬,自己出门见见世面的同时,也见一下亲家,这心里啊也就落定了。
火车上没有什么消遣,杨小贝他们也只是实在坐不住了,在停车的时候去站台走走透透气。还别说,这年头的特色,就是每个站点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现在也没有那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实实在在的都是土特产,一路过来,倒是吃了个肚儿圆。
绕是卧铺条件好,杨老汉毕竟年纪大了,又是大病初愈,等第二天晚上到浦海的时候,他也疲倦得不行,周品正不顾他的反对把他背下车,让他好不难为情,嘴里还说,“奇了怪了,就干躺着没干事儿,怎么就浑身没力气了?”
杨小贝提着行李在后面跟着,闻言笑着说,“爹!你糊涂了吧,火车上颠簸了那么久,你身体又不好,能不累吗?我还累的不行呢!”她这话也不是安慰对方,实在自己也疲倦不堪——这跟平稳的动车可不只是时间上的差异,现在走在平地上她都还觉得在晃悠呢!
第202章 回归
杨小贝自己也没有料到,这么快就以这种方式来到了80年代的浦海。在她的计划里,至少还有一年的时间,和周品正结婚后才会来到这里。
虽然是夜晚十点钟才到,但是从火车站走出去,还是明显感觉到了都市的气息。火车站这块不算繁华地段,但是晚上的照明灯光也比较多,路灯映衬出附近高大的建筑来,和之前路过的城市是截然不同的一种姿态。
老北站在闸北区,离周家的黄浦区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周品正早有安排,出发之前就拍了电报叫人来接站。这不刚出站的时候,就有一个烫着卷发,穿着大喇叭裤的“潮男”迎上前来。
“老周!这边,这边!”接站的人群里,潮男本就让人侧目,这么拉开嗓子一喊大伙儿都看了过来。哪怕周品正早就习惯了这种张扬的做派,以前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也觉得不好意思——以前怎么没发现发小这么蠢呢?
大平自从接到老大接站的电报就激动的不行,他和老周一个弄堂长大,从穿开档裤的时候就玩在一起。他们两个都不是读书的料,也不肯好好按照长辈的要求进工厂卖苦力,光荣的成为了街坊口中的“小瘪三”。
他脑子笨,除了会打架别的啥都不会。但是老周不同,他会动脑子。带着大家什么赚钱就倒卖什么,闯荡了几年下来,哥儿几个哪个不是兜里有了闲钱,在家里也不用看脸色了?周品正长得要是白一点,那就是标准小白脸,可是他肤色较黑,成天又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样,弄得兄弟们都叫他外号“老周”。
老周胆大心细,带着大家发财大伙儿都信服他。这年头不是父辈们那个年代了,没钱就是没底气,有钱有门路市面上什么弄不到?老老实实的才吃亏呢!都是不甘平凡的年轻人,做出来一点成绩正摩拳擦掌想搞大事情,晴天霹雳,上头的政策又收紧了!
一时之间大伙儿又被打回原形,灰溜溜的躲在角落过日子。老周因为被挂了号,连夜躲到外地去了。要不是半年以后他打电报过来,大平都已经开始怀疑他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没办法,运动的时候他们哪怕还小,却都是晓事了的,大伙儿吓破了胆,就怕自己这帮子人被列入被打击的行列。
提心吊胆、东躲西藏的过了一年,政策落地,到底是领导人换了,不像以前那般严酷。只有顶风作案的才会被收拾,像他们这些小打小闹的就没人管,这日子才好过了一些。可领头的不在,他们这些人油被吓破了胆,只有暗地里打打擦边球,帮忙跑腿过活。
与之相反的是,躲到外地的老大却越混越好了。大平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是从经常发过来的采购清单,和大手笔的打赏就可以判断,老周的日子比兄弟几个潇洒多了。他也就不明白了,以前攒的一点钱,兄弟们早就折腾没了,老周在那穷地方,怎么就又找到路子发了财?
城市居大不易,吃喝拉撒那样不要钱?何况都是走在时髦前沿的人,新发型、新款式、新花样不要钱的啊?玩不起又丢不起人,他不要面子的啊!要不是老大出手大方,他帮着办事的时候每回都能落下一笔,早就混不下去了。这不知道老大要回来,那真是找到了组织,谁也没告诉,就自个搞了辆车子早早的等着了,就是为了抢这个头功!
老周比旁人高一个头,他远远的就看见了,连忙大声招呼。结果到近前一看,怎么背上还背着个糟老头?
正愣着呢,就被嫌弃了,“侬港塌啦?还不快点接行李!”他这才看见后面还跟着一个妙龄女郎,容貌秀丽,穿一件毛呢大衣,围着大红的羊毛围巾,脚上还穿着高跟的皮靴,好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