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俏七零-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52章 隐秘
活了这么久,黄智义只有在见到杨小贝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一见钟情”的滋味。当初他还不明白自己的心意,只是每天找借口来诊所。等有一天碰见她和男朋友亲密相处时,心里那种涩然、嫉妒等强烈的情绪才让他意识到,原来自己喜欢上了这个女孩。
但是他来迟了。杨小姐有一个非常相爱的男朋友,他们在一起时的那种气场,好像没有别人能插得进去。何况,自己也没有立场留下来。而大龄青年第一次的暗恋,就被默默地藏在了心底最隐秘的地方。
他也不知道抱着怎样的心情,和他们做起了朋友,进而成为了合作伙伴。要知道他是公司其实没有这些业务的话,并不影响到什么。但是出于想和他们保持亲密的联系的目的,他选择了合作。
这项决定很正确,公司的业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那些原来并不在意自己这个年轻的老板的公司元老们也无话可说,无论从哪方面看,这笔生意都是大赚特赚的。唯一遗憾的是,每次和他联系的都是周品正,他从来没有杨小姐的任何消息。
除了在义父的身体、用药上面,他能从中间判断出杨小贝的存在,其他的时候,他已经几乎都忘记了这种悸动了。也许是距离太过遥远,希望也太过渺茫,黄智义一度以为,那只是自己的一个癔症而已。
也许是内地的一切都太过新鲜,也许是杨小姐的出现非常震撼,也许她太过神秘……总之时间长了,黄智义觉得当时的自己是被迷住了,有一种对于杨小姐一见倾心的错觉。怎么可能呢?那样偏远的山村,有一个出挑一点的女孩子,还有一身精湛是医术,自然会给自己留下不一样的感觉,嗯,就是这样。
但是这次回来,在祭拜过义父后,他不愿意在易家停留,却不由自主地走到诊所来了。就当是杨小姐帮忙照顾了义父,必须来当面表示感谢吧!他如此说服自己,径直来到了诊所。
出乎意料的是,杨小姐对自己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同于之前的冷淡、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病人家属,现在去似乎把自己当成了朋友,十分隐晦、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她的关心。
这点让黄智义受宠若惊,但是更让他猝不及防的是,自己越跳越快的心脏,还有对杨小姐的沉迷。他不想打断对方的言语,甚至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她能一直说下去。
杨小贝也不是对人家冷淡,她生来慢热,本来就不熟,上次黄智义表现出来的格格不入,她更是看不顺眼。所以也只是点头之交。但是没想到后来他主动提出合作,并给了合作社很大的帮助,可以说,他的出现,弥补了周品正他们的缺陷和短板,让合作社拥有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对于这一点,除了想不到,杨小贝倒没有更多的想法。在商言商,不管出于什么想法,反正大家都得到了实惠,也不必为了这点而感激。但是随着联系的加深,在杨小贝的心目中,他已经是“自己人”了。
黄叔也是熟人,大家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在请黄智义帮忙买到了糖尿病特效药,杨小贝对黄智义的看法就安全改观了。她认为对方是一个很热心、很真诚的人,并且十分孝顺。在稍稍了解了对方是身世后,也能够理解人家现在的心情,因此才特意十分热情。
至于黄智义对她有了不必要的心思,她是完全想不到的。尽管现在在别人的心目中她属于十分优秀的人物,但是她自己还没有自恋到随便哪个出现在身边的男士都对自己有好感。所以这个误会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当事人却茫然不知。
这时易慧芬也从外面回来了,打过招呼以后,她好奇地问道,“你今天不住婶子家吗?那准备去哪里?”因为天已经晚了,黄智义又提着行李,明显不是留宿的样子。
“额……我还没有想好,应该是住招待所吧!”黄智义梗了一下,这才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这边没有公交车,去县里路途遥远,现在也到了傍晚,他怎么过去?
“不要紧,等会儿老周会过来,你们一起回去好了。”杨小贝替他想到了办法。在她的心目中,黄智义就跟王大成一样,都是同事,既然他不愿意留在易家那个伤心地,那自己肯定要帮忙安顿好,人家远道而来也挺不容易,看着多憔悴啊!
于是黄智义莫名其妙地被接纳,晚上易慧芬家吃饭的人也从三个变成了四人。“难得来一趟,正好我们可以商量一下细节方面的东西,我帮你找个招待所住下,安心地多呆几天!”周品正没有想那么多,他对于黄智义的到来也是很欢迎的。这一年大家合作愉快,也算是帮了自己不少忙。
他们越是热情款待,黄智义就越难受。理智上说,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杨小姐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这让他很羞愧。但是情感是最没有道理的东西,也许是初次见面的惊艳,也许是她抢救父亲时的冷静,也许是对失去父亲的他的温言安慰……总之他费劲全力,才没有频繁去看对方,甚至装作十分疲惫,早早地就回县城了。
大家对黄智义的到来都很欢迎。在表达了“节哀顺变”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谈起了合作事宜。一来出口需要的证件、资质等需要弄清楚,相关的关节要打通,二来关于品质的管控、价格的制定等都需要协商。这些在电话、信件里都不方便讲清楚,正好趁他过来的机会,大家开会解决。
除此之外,因为周品正之前请他帮忙从R国弄一些电器等非常受欢迎,也启发了他的灵感。有这么一个通道光用于出口很浪费,不如成立一个进出口公司,那样的话,合作的空间就不仅仅限于合作社,还有更多的领域。
按照周品正的想法,就和以前他跑单帮一样,什么挣钱,什么最紧缺就做什么生意。前景非常美好,想法也非常前卫,只不过这一块目前还没有放开政策,之前的东西都是黄智义作为“亲戚”,送给他们的礼物,如果做成一个公司的话,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第253章 捐赠
周品正并不着急。他在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被一竿子打到底,短短两年的时间又从最普通的水产生意做到蔬菜生意,规模比起以前的小打小闹不知道要大了多少倍。这个例子证明,只要有路子,时间完全不是问题。
在和黄智义交流以后,他们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方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合适的、符合政策的时机和项目。这些都是后话,除此之外,黄智义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热情接待。
去年他们回来的时候,政府也是非常热情的,一方面是要在“华侨”面前保持热情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想人家能够投资、捐款什么的,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外国人没有,华侨也很吃香啊!当然,还有一层监视就不必提了。
虽然当时黄家没有表现出来投资的意向,但是接下来却主动找了合作社合作。和政府想象的不同,结果是一样的,成功为白云县取得了外汇,如此黄智义也顺利地被认为是“爱国商人”,得到了来自县领导的接见。
额……好吧,其实还是自己人。前面说了,周书记在这件事情上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最新的消息是,因为一些“政绩”,顶头上司要升官了,本来排名靠后的周书记却又很大的希望上位。当然了,这和他找准时机站队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老话不是说了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周书记兢兢业业在这个偏远县城已经干了好多年了,作为一个新中国的高材生,他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却的只是人脉和机会。如今总算是有了这个契机,虽然最终的结果还没有下来,他还是对合作社的事情很上心,在如此高的呼声下,本该由县长接见的华侨也由他来主持。
“黄先生,节哀顺变啊!”在自己简单的办公室里,周书记接待了黄智义。如今的县政府是由原来的革委会改过来的,历史十分悠久,连墙面都成了斑驳的黑色,还好内部装饰比较新,可是一县长官的办公环境还是非常简陋的。
拉起关系来,也算是自己人,周书记也没有耍什么官腔,在例行表达了哀悼以外,就对他表示了感谢,“非常感谢黄先生对家乡经济的支持啊!要不是有你的帮助,合作社那边也没有这么快能打开局面。”
“这不算什么。”黄智义连忙恭敬地回答,从周品正和……杨小姐那边看,他已经把周书记当成了长辈,“请千万不要这么说,我是个商人,也只是为了做生意,大家合作而已。”
“我了解。”周书记和蔼地说,“但是你有选择合作的自由,但是我们没有。因为你的帮助,农民们有了新的发展路子,政府也有了外汇收入,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
周书记对黄智义的评价很高,让他受宠若惊。在和义父迁居R国后,他们几乎不怎么跟政府官员打交道。但是家乡的官员,特别是周书记对自己的关怀、还有热情接待都让非常感动,想到自己其实只是出于私心才作出的举动,连资深商人的他脸皮都有点烧起来了。
要不就做一点什么,才能对得起家乡父母官给予的这些关爱……黄智义想了半天,因为看到周书记用的热水壶都还是老式的蔑制外壳,提出了想给机关政府捐献一批用品,却被周书记委婉拒绝了。
这时候的官员,还是很有操守的。只是在后世的花花世界里有很多人经不起诱惑,被迷住了双眼……周书记认为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平时的待遇已经是最好的了,怎么能再接受捐赠呢?这样的话也太脱离人民群众了。黄智义的心目中则觉得连当官的都这么艰苦,十分不匹配身份……
最后他们没有取得共识,倒是杨小贝听说后提出了一个意见,让大家眼前一亮。
桃花村(韩家冲)小学,今年下半年就要投付使用了,但是到现在为止,连校舍都还没有造好,就更别提那些配套设施。没钱是一个原因,但只是其中的一个。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为什么要建小学。在国家确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基本上学校是都有的,最奇缺的反而的教师。因为最开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实在太少,学校也只能维持在一个很少的水平。比如老爸老妈他们上学都是要走很远的路,到镇上的学校去。
路程遥远,有很多小学生就要开始住宿。这样费用增加,孩子也不能利用不上学的时候帮家里干活,有很多不重视教育,或者孩子不是那块料的就早早地辍学了。所以能够像老爸这样坚持读到高中,又考上大学的孩子才如此稀少。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学校的因素。
如今两个村子合并,算一下学龄期的孩子就不少了。加上这么些年的积累,村里有文化的人也能扒拉出来几个可以当老师,村长是个有成算的,就打了报告要求建村小学。教育局和镇上都批了,公办教师也可以派一位,但是这个资金嘛……
村长靠着集资、摊派,筹了一笔钱,搞建设的小工和泥瓦匠都是免费出工,就这样磕磕绊绊地也还没有把校舍建好,最近还因为没钱停工了。杨小贝知道后本来还打算出这笔钱的,这下正好,有一个拼命想出点钱送点东西的人凑过来,那还说什么,赶紧介绍过去啊!
这下大家都十分满意。黄智义觉得捐献一座学校太有意义了,这里是义父的家乡,用他留下来的钱建一座小学,以后孩子们都能够受益。虽然义父没有亲生子女,但是以后村里的孩子们都在他的学校学习玩耍,就跟的是孩子一样啊!
他之前怎么完全没有想到呢?黄智义想,杨小姐果然是不同寻常的……
其实杨小贝也有一个疑惑,在后世也有一些台岛老兵陆陆续续回到家乡寻亲。有的留下一笔钱给亲人,有的捐了一条水泥路,还有一位捐了一笔钱给村里,可惜村民们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据说都被村官们私吞了,那位老人很伤心,再也没有回来过。
可是每个村破破烂烂的小学就是没人捐赠,一拖半年的民办老师工资也没有人搭理。也许学校没有那么显眼,也许被大家都遗忘了……总之,真正需要关怀的一直没有受到过资助。孩子们还是待在四处漏风的教室里上学,老师们也都是啃着咸菜上课。
如今黄智义有这份心想做点事,那正好可以捐赠一座小学啊!还可以用黄叔的名字命名,嗯,就叫“黄氏小学”,多好!
第254章 学校
这项提议收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此之前,还真没有人想过捐建学校这回事——和经常在新闻里看见某某捐赠了几所学校的杨小贝不同,在这个时代,大规模的华侨返乡还没有开始,而本地人的心目中,建学校那是政府的事,是当官的要操心的。
事不宜迟(学校都已经停工了),黄智义在桃花村易支书的陪同下考察了学校,并且签订了捐赠协议。这份协议后来被高高地挂在学校的陈列室里,每一位学生在入学后都会被告知,这是一位叫黄阿弟的华侨捐建的学校,他们是在黄爷爷的关怀下才有了这样好的教学环境。
后来慢慢地条件上来了,每个村子都有了自己的小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座小学会被命名为“桃花村小学”,就跟其他村子一样。但是现在,它成为了县里第一座华侨捐赠的小学,而且在充裕的资金建设,还有黄智义的不断寄回的教学用品、书籍、还有以后出现的电脑这些硬件条件下,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有充足的资金,还有最新的教学设备,甚至连伙食都比别的学校好的多……对了,工资还有补贴呢!这所隐藏在乡村的小学渐渐地吸引了很多优秀的老师过来。如今他还属于公立学校,在二十年后,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归并调整的时候,黄氏小学也在裁撤的范围之内,就干脆转化成了私立小学。
现在还在为了建设一座心目中优良小学的众人,完全想不到这所小学最后成为了县里数一数二的明星小学。要不是因为只有小学部,地理位置有偏僻,名气还不大。但是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在学生入学是却第一时间就想到的是这里。
由于呆的时间不会很长,在敲定了捐赠的事情以后,黄智义就要启程回国了。出于私心,他委托杨小贝帮忙监督打理学校的账目,还有建设情况。这一提议并不突兀,因为学校的校址就在村部下面,离诊所也就是一道坡,站在坡上就能俯瞰整座小学。杨小贝的人品、能力也是得到大家认可的,这么有意义的事,交给她没有人有异议。
只是诧异了一下,杨小贝就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建设学校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而她自己在第一年的手忙脚乱后,现在诊所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一个村子二千左右的村民,按照现在人均一年也就来1…2次的频率,每天接待的病人并不是很多,也大都是普通的小毛小病,处理起来很快。
所以她现在有大量充裕的时间,平时除了看看书,也就是教小毛子读书打发打发时间。如今正好有这么一份既可以照看诊所,又可以帮助孩子们的事情,她自然欣然接受了。对此,她还对黄智义的慧眼识人表示了感谢,“谢谢小黄的信任啦!我一定会把黄氏小学建成最好的小学的!”
望着杨小贝踌躇满志的笑容,黄智义也松了一口气。这样的话,他就又有了联系她的理由了吧?
“谢什么?不要给你添麻烦就好!”他还是有点担心会给人增加负担。虽然非常满意这样的处理方式……
“不会不会!”杨小贝满不在乎地说,“这种事情我在行啊,而且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一点都不会有负担!”
周品正见他们一来一往地说话,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也许是小贝是注意力没有在自己身上不习惯?他提醒了一下自己不能这样太过紧张,总把小贝当成自己的私有物,笑道,“好了,你们就不要互相客套了。说起来小黄你还要感谢我才对啊,信不信拿主意的是小贝,到时候跑腿的还是我?”
“哈哈哈哈……”这句话成功地逗笑了众人,看来周品正对这种结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乐此不疲。
“行吧!那就辛苦各位了!”黄智义深深地望了一眼杨小贝,才跟各位告辞。自从义父找到了亲人,他虽然逝去了,但是还有坟墓,还有亲人,以后还有学校。总之黄智义也被紧紧地联系在了这片土地,把这里当成了家乡,何况,这里还有他心中的那个她……
以后的日子,杨小贝的主要工作重心就放在了小学上面。当然具体的事情她是不管的,只是负责账目的核对,还有工程的进度。在校舍重新开工后,由于这次没有了资金的限制,在她的建议下,学校同时把体育中心、食堂、图书馆等配套设施一口气建成了,这在县中心小学也不过如此了。
学校在按部就班地建成,村民们没事也经常到施工的地方指指点点,想象一下以后有了村小的幸福生活。要知道以前路程太远,桃花村和韩家冲又是在最偏远的地方,每天走路过去最近的也要十几里,最远的二三十里路,很多孩子都选择的是住宿。
但是孩子太小不能自理,所以现在的入学年龄都很晚,10来岁上学的也有很多。小萝卜头们不能帮忙干活,还要大人照看,每天在家里疯玩,也是一件很苦恼的事。再加上住校的话,小孩子没人监督学习,大多数成绩也马马虎虎,能读个初中就不错了,所以在这两个村子里,高学历的人才一直凤毛麟角。
但是自从出了一个大学生,村民们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有这么光明的未来。大家对读书的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从村长兴致勃勃地兴建小学就知道了,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
可是小学的建设可不是就造一座教室那么简单。再经过了重重磨难后,现在校舍的建设走上了正轨,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村民的预期,但是村长和杨小贝愁的,却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
“小贝啊!我又去教育局问过了,原来说好安排调过来的老师又不来了,这都是第二个了,咋整?”易支书愁眉苦脸地过来找杨小贝,他这阵子恨不得住在教育局去,这学校已经有了雏形,也决定好九月份开学了,老师都现在还没有着落呢!可把他的头发都急得白了几根。
杨小贝也没有办法,如今教师奇缺,都是些宝贝疙瘩。她也拜托周叔去跟教育局打了招呼,问题不是人家不分配过来,根本就是无人可派。每个学校的老师本来就是缺的,就算是教育局下了调令,桃花村太过偏僻人家不愿意来,只要跟原学校一说,自然就被扣下了,哪怕是上级单位也不好使。
第255章 人才
这个难题,杨小贝也无能为力,套用一句名言,“二十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在经过了十年浩劫,人才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也不知道损失了多少。那个时候“臭老九”有多可怜,现在就有多吃香。这是金钱、权利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唯一能够改变的,只有时间。
两个人无计可施,面面相觑了一会儿,易支书说道,“民办老师的话,我倒是都差不多联系好了,村里的一个高中生,还有2个初中生,都是成绩很好,水平不错的,我都上门打过招呼啦,他们都答应到时候来当代课老师。”
民办教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资质。正是现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才催生了这些民办教师的团体。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民办老师没有编制,工资也极低,以后的种种福利更是没有他们的份。和赤脚医生一样,在教学之余还有农忙的时候,就会放下教鞭下地干活。但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多年来撑起了乡村小学的一片天,多少农村孩子都是被这样教具出来的。
诚然,民办教师资质良莠不齐,部分素质偏低,但是目前看来,也只有这些毫无教师经验,只是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们摇身一变,来当老师了。这一点易支书找到的几个人都十分配合,甚至还很感激——不同于以前的民办老师有公分,现在可每个月有现金补贴的,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笔收入。
对于这些有一定文化水平,但还是一样在土里刨食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当老师体面、受人尊敬,也有稳定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并不需要离家很远,家里的责任田也能够继续耕种,在现时的农村,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所以在易支书带着诚意一家家拜访后,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那么现在,唯一缺的就是公办教师了。作为一所公办学校,不可能不分派老师下来,至少1…2位,退一万步说,至少校长需要有编制的公办老师来担任。就在杨小贝一筹莫展的时候,易支书十分不好意思地说道,“小贝啊……有一句话,我不知道当不当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