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俏七零-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落女儿,“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毛毛躁躁的,在外面要当心点!你当是在南京路上啊!这是在外地,人家都凶得很!”
杨小贝在旁边,听着就有点尴尬了……这彪悍的人哪里都有好哇?不过周家婶婶的话你还是体现出一种优越感,以及她一向掩饰很好的对外地人的偏见。周县长咳嗽了一声,说道,“好啦!不就是摔了一跤吗?这皮都没破一块,你就不要大惊小怪的了。”
老婆正在气头上,数落完女儿又开始数落起他来,“你也是!看看这都是些什么人哪!小菊好好的看个演出都能被欺负成这样,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又气道,“早说了让你调回去,你倒好,这破地方都呆了十几年了还舍不得走!”
这就是地图炮了,周婶婶来了这么些天,其实一点都不习惯。哪怕是县长夫人,这老旧的县城、还有陌生的交际环境都让她十分不适应。除了和侄子一家能说得上话,她觉得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马上女儿也要回去了,她就更加焦虑起来。
见周品正和侄媳妇站在那里很不自在,周县长发话让他们先回,“都很晚了,小贝也累了,早点回去休息吧!”然后关起门来解决家庭问题。杨小贝也站不住了,打了声招呼就出去了。
他们住的地方就在一个大院,走几步路的功夫就到了。正月十五也是要点灯的,家家户户每个房间里的灯光都被点亮,一直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关。这让平时昏暗的小城也灯火通明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路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周品正紧紧地把杨小贝的手揣在手心,说道,“你别生气,婶婶她也是无心的。”“我知道。”杨小贝说,“但正是如此才是真心话啊!”
周品正沉默了一下,还是找不到替婶婶辩解的话语,只得说道,“我没有……我觉得白云县,徐店镇、韩家冲的人都很好。”他说的是真心话,以往小贝上班的时候,每次他过去碰见病人,那些老奶奶、大爷什么的都是笑眯眯的跟他打招呼,热情的问好,他对本地人的感觉一向良好。
“呵呵,我知道。”杨小贝笑了,周品正看着老实,话不多,待人也诚恳,正是最让人有好感的性格。再加上又自己的加持,没人会对他摆脸色。周小菊就不一样了,她哪怕不跟人吵架,那种属于城里姑娘的张扬、光鲜,总会引来像沈艳丽这样的人嫉妒。
“你说,为什么人们总是有地域意识呢?明明只是一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整个地区的人就会被背上一个标签。”杨小贝想起后世的“地域黑”,还有各种地域歧视,最高级、最出名的就是北上广的“外地人”,振聋发聩。
周品正答道,“还能有什么?井底之蛙呗!要么就是地方主义,不外乎就这些。要是眼界开阔了,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怎么能一言概括。”
在这个时光里,周品正算是走的多,看得远的那一群人了。北上南下他都去过,所谓的繁华也不过如此。在他看来,大可不必嫌弃这里落后愚昧,反而这种淳朴是很难得的,至于堂妹……人家虽然不对,要是嘴巴不那么厉害,人家也不至于那什么……动手吧!
青春期的小姑娘,很少有看别人顺眼的。何况周小菊这么张扬又不客气。周品正承认是自己照顾不周让堂妹受了委屈,但是婶婶因此说出这样的话来,特别是当着小贝的面,让他很不开心。反倒是杨小贝并没有怎么在意,这种程度的话上辈子在外面不知道听了多少,早已麻木了。
记得有一次早高峰挤地铁,在浦海挤过地铁的人都知道那个酸爽,真是人无立锥之地。每到一站上下客的时候,更是挤成肉饼。然后其中一个本地老大爷突然就开始发飙了,“都是些外地人,全部跑到浦海干什么?坐个车都坐不上,哪里来的空间容纳那么多人?哪儿来的滚回哪里去。”
本来就挤得天怒人怨,没有几个心情是好的,但是大爷这话还是惹了众怒。你说你年纪一大把了,这个时间也来凑热闹怪谁?没有那么多外地人,浦海哪里来是那么繁荣?城市怎么可能建设得这么好?浦海的养老是全国最好的,哪里来的钱?还不是外地人的贡献!
本来也没人搭理这个老头,谁知道他越骂越起劲,污言秽语起来。几个年轻人气不过开始据理力争,所幸挤得不能动弹,更加没有打架的空间,就这样还是把人恶心得够呛。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往往莫名其妙被敌视,被排挤,原因只是“外地人”而已。当然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有这个恶习,原因也就是他们走出去了,眼界开了。这样低级的地域歧视真的很没有技术含量,很LOW好不?
像周婶婶、周母这辈人,大都还是老思想,认为外地人穷苦,去浦海也是不干正经事,讨生活的。她们在保持优越感的同时,又时刻警惕外地人占据了属于自己的城市资源,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歧视。
第323章 变化
晚上出门的时候,他们还特地回来了一趟,把家里的灯都打开了。现在远远的看见家里温暖明亮的灯光,好像有一种被人守候的错觉。不管怎么样,现在这里就是他们的家,过自己的日子,随别人去吧!
周小菊第二天就出发回浦海了,她马上开学,其实已经晚了。对于头天自己闯的祸,害得哥嫂连带着吃了挂落,她也很不好意思,告别的时候扭捏的说,“小贝,你不会生我的气吧?我也没想到……”
杨小贝给她递过去一包零食,都是自家做的周小菊爱吃的,说道,“说什么哪!又不是你的错,我有什么好生气的。”她无所谓的样子,倒让周小菊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想了半天才说,“那嫂子你什么时候和哥回浦海啊?”
小贝又漂亮,唱歌又好听,还是个医生,这样拉风的嫂子很有面子好吗?而且她喜欢小贝,要是他们在浦海就好了,自己就可以经常去她们家玩、
杨小贝笑着说,“最近肯定是回不去了,你哥这边有工作,我也不方便。放暑假的时候回来玩吧!”周小菊闻言很是失望,她舍不得爸爸妈妈,也舍不得哥嫂,回去后就只有自己一个人,虽然在学校,还是会觉得孤单的。
再怎么依依不舍,离别也是不可避免的。周小菊回去了,她的母亲还是咬牙留在白云县,只不过那天气头上说的话,事后她自己也觉得过分,加上又没有了女儿做润滑剂,见面时总有点尴尬,却没有之前那般走的亲近了。
春装褪去以后,小贝的肚子也大了起来。除了一开始身体太弱,脾胃不佳难受了一阵以外,这个孩子倒真没怎么折腾她。在周品正的精心照顾下,反而下巴还有了二两肉。
温暖的阳光晒在阳台上,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让人只想打瞌睡。月份大了以后她也不爱动,就是爱睡觉,一天睡十几个小时还不够。周品正不在家,杨小贝晒得晕乎乎的,又开始迷糊起来。
周品正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小贝,好笑地发现她又睡着了。最近小贝特别嗜睡,走哪儿睡哪儿,阳台上虽然暖和,但是有点微风,晒久了也不好,周品正拿来一条毯子把她裹好,想抱进去让她睡床上去。
杨小贝其实睡得不沉,周品正一动她就醒了,熟悉的味道知道是他,也没睁开眼睛,懒洋洋地问,“干嘛……好困……”
她这样慵懒的依赖取悦了周品正,低笑着说,“回屋去睡吧,外面有风。”还有阳光。春日的阳光看着不烈,但是周品正舍不得怀孕以来被养得格外幼嫩的皮肤被晒黑,这是他的一点私心。哪怕顾及小贝是身子这段日子憋得辛苦,但是只要抱着香香的老婆,抚摸着嫩滑的肌肤就能够满足了。
“哦!”杨小贝的头靠在他的怀里,说话时候的低沉颤音传递过来,格外安心。她现在早已收起了自己的爪牙,全心全意地依赖着他。所以任凭周品正摆布就是懒得睁开眼睛。
虽然月份已经有5个月了,小贝的身子还是轻飘飘的。周品正毫不费力的抱起来,眉头皱了皱,还是太瘦了,到时候生产的时候要吃苦头,可得想办法再给补补。正要转身进屋,两个人同时僵住了。
“啊……”杨小贝皱着眉睁开眼睛,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蹬了她一脚,一下子把她蹬醒了。“他踢我!”她控诉道,这孩子性子有点慢吞吞的,都5个月了,肚子才显了一点形,却从来都没有动过。要不是每次去医院检查正常,她都怀疑发育迟缓了。
小贝是窝在自己怀里的,这一脚格外用力,连周品正也感觉到了。他比小贝更期待好孩子的互动,每天晚上都趴在老婆肚子上感受一下,可是小家伙很懒,从来不给他任何回应。没想到这时突然给了母亲一脚,简直是意外之喜。
“是的,我感觉到了。”周品正激动的说,也不回屋了,就着这个姿势坐在躺椅上,把小贝小心地圈在怀里,说,“这个调皮的家伙,到现在才动一下。来让爸爸摸摸。”
怀里抱着的是自己是妻儿,周品正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特别是现在孩子在跟自己打招呼呢,他高兴得都丢掉了往日的沉稳,把耳朵贴在肚皮上轻声哄着,“宝贝再来一下,再来一下!”
可惜宝贝不打算理这个蠢爸爸,半天没有动静。周品正也不失望,用力地亲了一下小贝的脸庞,“宝贝真棒!晚上我们要庆祝一下!”
杨小贝依偎在爱人宽阔的怀抱里,懒洋洋地说,“傻样!谁是你的宝贝?”没事就找理由庆祝,一个礼拜都要庆祝两回,有那么开心吗?
“你啊!你就是我的宝贝,还有咱们的小宝贝。”周品正难得点亮情话技能,一句话说得小贝眉开眼笑的。这么一闹睡意也没了,周品正就带她下楼去溜达一下,免得她越睡越懒,医生说了,要多锻炼,以后才好生。
“以后?还早着呢,这才几个月,等月份大了再锻炼也不迟。”才走了两圈杨小贝就不干了,她是个死宅,连逛街都提不起兴趣的人,哪怕有老公陪着,也不愿意多走几步。
周品正还不知道她?现在身子不重都懒得走,以后就更加别提了。他好说歹说,哄着又走了两圈,回去的时候正好碰上买菜回来的婶婶,“哟!最近气色不错啊!这是在遛弯?”
前一段时间开春播种,周品正有点忙就把小贝送到乡下去了,这时农村开始春播早稻才接了回来。所以虽然是在一个大院里住着,周婶婶也有好久没看见小贝了。上次尴尬过后时间也很久了,渐渐她也恢复了从容,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
初来乍到的时候有点焦虑,但是她毕竟是县长夫人,有的是人可以逢迎,习惯以后发现这里其实也很不错,空气好,景色好,人也都很和善好客。想起当初她的成见就更加觉得对不起小贝了,还好孩子们不跟她一般见识,还是恭恭敬敬的。这样一来二去的,又亲热起来。
“婶婶好,这个点去买菜啊!”杨小贝打招呼,“这鱼不错。”周婶婶喜笑颜开的说,“可不是!河边经常有人打渔直接卖,我特地去买的鲜鱼,等会儿去我家吃饭,我烧个鱼汤可补了!”
这里美中不足的是物质的确没有浦海丰富,但是有侄子倒腾,她的生活质量倒没有下降多少。最近发现本地什么蔬菜啊、鸡鸭鱼、还有野味都是好东西,新鲜,味道也好,迷上了捣鼓美食,时不时喊小两口去吃饭。
第234章 工作
家里就两个人,周县长工作繁忙还经常不回来吃饭,周婶婶忙活了半天有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坐在饭桌上,别提有多郁闷了。小贝回来以后,可以陪她吃饭说话,也不至于这么寂寞无聊。所以周婶婶这段日子倒是对小贝格外亲热。
杨小贝凑过去,发现细蔑的篮子里装的是一条肥大的鲫鱼,只怕有一斤多了,果然是适合烧汤的。这野生的鲫鱼能够长到这么大实属不易,在老家大家都叫“鲫瓜子”,鲫鱼能有多大可想而知。鲫鱼性平,烧汤最佳,是最适合孕产妇的汤类。怪不得周婶婶高兴得不得了。
“好呀,那今天有口服了。”杨小贝也不客气,于是散步变成了蹭饭,一行人一起回到周县长家里。难得今天周县长也不忙,很早就回来了。一家人好久没围坐在一起吃饭了,正好聊聊天,谈论一下各自的工作。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周县长平时烟不离手,可是杨小贝在这里,他也只好暂时控制一下。有点不习惯的搓着手,问道,“阿正现在忙完了没有啊?今年的计划能够完成吗?”
周品正一边给小贝剥着核桃,一边回答,“差不多了,按照计划都已经播种,就是还有两个乡在联系也想加入合作社,具体的工作还在谈。”现在合作社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不光是徐店镇,还有周边的几个乡镇都积极的加入,规模是越爱越大的。
摊子铺的大,周品正也日渐繁忙。除了杨小贝带回来的几个优势品种,因为打通了出口的路子,本地的优秀农作物,还有无公害大米等都成为了出口商品。这比国家商品粮的价格高得多,虽然规矩严了一点,可咱种田的还怕麻烦?在能够自己掌握家庭收入之后,每个人都卯足了劲甩开膀子干。
县里也从中受益,从一个没有任何特色,没有任何优势的农业大县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出口县”,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县里的税收、政绩都有了。特别是去年,为了出口大米,甚至连国家的水稻专家都惊动了,被请来因地制宜优选品种。
对,就是那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这位一直是杨小贝非常敬仰的对象,可以说全国,甚至世界上的农民们都受到他的影响。试想“大跃进”时期,拼命放卫星,拼产量,亩产也不过千斤。公社时期的产量更低,年成好的时候也就五、六百斤,就那样哪能养活那么多人呢?
后来全部换成了杂交稻,农民们随随便便亩产一千二、三百斤,特别好的可达一千五百斤。每回父母都要感叹一下,“要是没有袁龙平,哪里有这么高的收成啊!当年要是这么高的话,也不会饿死那么多人了!”
现在袁院士还没有走上神坛,但也已经声名远播了。白云与湘南接壤,袁院士这时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算是一衣带水的乡亲,在接到邀请后,百忙之中还是过来实地指导。
这也是白云县后来一直津津乐道的事。谁要说咱们的稻米不好吃,那必须得争个明白,当年可是袁院士给帮忙选的种!这时杂交水稻已经推广了好几年了,产量是上去了,但是口感并不是最佳的。为了达到出口标准,还有得到最好的优选品种,省农科院在袁院士的指导下成立了研究所,专门为了白云县因地制宜选种。
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年有一部分土地试种,也有更多的土地变成蔬菜大棚。为此和政府的协调,农户的协议,技术培训,产品管控等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兹事体大,周县长也非常关心。
农民是最大的团体,农村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都要出问题。现在又是新种,又是新模式,搞得不好到时候欠收、绝收,农民的土地没有产出,那乐子就大了,搞不好周县长的乌纱帽越难保。当然周县长并不是担心自己的管帽,而是为了广大的农民兄弟操心。
“叔你放心吧!我办事你还不知道,要是盲目扩张的话,早都到外县去了,哪里还在乡里打转。”周品正详细地向叔叔汇报了最近的工作,他年轻(现在也快而立之年了呢!)的时候胆大包天,恨不得天老大他老二,做事一贯激进。但自从那年惊吓一场,他才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比如现在,合作社在他是的控制下缓步发展,并且事事都是政府出头,或者借政府的名义,让合作社变成了一个“非私有化”,尽管掣肘颇多,但是这样稳妥,既不会给叔叔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不会有风险。
以他现在的能力,还有杨小贝的指点,其实有很多好的项目都可以上马。但是白云县这边偏远还好说,回浦海后他也用心打听,发现现在的政策还是没有明朗化,如果他激进地去做什么,很可能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或者枪打出头鸟。他现在已经不是孤身一人了,想想小贝会为了自己担心,再怎么谨慎也不为过。
决定回到白云,也有这里面的原因。诚然母亲的态度难以忍受,但另一方面,现在个体户是放开了,但是雇工、成立私人公司的条件并不成熟。他现在不可能满足于小打小闹,看好的外贸、进出口生意也没法光明正大的开展,与其在那边浪费光阴,不如沉下心来好好经营这“乡下买卖”,小贝说了,农业也大有可为呢。
周县长对侄子的谨慎很满意。这几年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他明显成长起来了。如今周家这一辈也就这么个男人,其他的都是女孩子,虽然他从来不重男轻女,可是有个有出息的兄弟也是姐妹们的依靠不是?
说起这个,周婶婶笑着说,“还有几个月小菊放了暑假,也会过来。她天天在信里惦记小贝,还问候侄子呢。”女儿不在身边她也记挂得很,可是老公说了,人家在外面上大学的哪个不是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小菊都那么大了,家里也有外婆、舅舅,哪里会受苦?
“那可好,到时候她侄子也该出来了。”周品正想起来今天小宝贝的动静,一脸骄傲地说,“今天都踢她妈妈了,可带劲儿!”
“周品正!”杨小贝羞恼地连名带姓叫他,什么嘛!这种事情也拿出来说,我不要面子的啊!
“哈哈!这有什么,小孩子调皮一点说明他有活力,好着呢!”周婶婶笑得不行,阿正这是没把他们当外人才说这些,想起他父亲早逝,母亲又……可怜见的,还好有自家在,让他有个说话的地方。
第235章 未来
杨小贝羞得满面通红,偏偏周县长还笑呵呵地说,“你婶儿现在在家也无聊,正好给你做保姆,将来也有经验啊!”
周婶婶白了他一眼,说道,“行了!好不容易才一家人吃一顿饭,你们还谈起工作来了,谈工作明天去办公室去,别在我们娘俩面前说!”。平时小贝都待在乡下,好不容易回来陪她说说话,谈工作多扫兴啊!
退休以后,最大的追求就是含饴弄孙,然而女儿还在读书,身边的杨小贝自然就成了周婶婶关怀的对象。女人的母性一上来,护犊子得很。周叔叔呵呵笑道,“好吧!听你们娘俩的,看新闻行了吧!”
一家人其乐融融,曾经有的一些隔阂、误解都烟消云散了。因为在远方,两个家庭格外亲热些,反而是以前在浦海的时候,周婶婶除了婚丧嫁娶,基本上从来不去大房的。
她性子本就冷清,加上又不喜欢大嫂的为人,妯娌之间互不顺眼,也就相看两相厌,很少见面。大哥家的几个孩子也很疏远,周品正两个姐姐出嫁,自己又常年“混”在外面,对于这个侄子,她的感官也是不好的。好好的工作不去顶班,居然出去当混子,除了不听话,她想不出第二个理由。
但是来到白云县,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周婶婶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周品正为人诚恳,有能力有手腕,生意都做到国外去了。虽然没有官身,可是走到哪里别人都是恭恭敬敬的,哪里是她想象中“做小买卖”?
如今改革开放,国家放开了个体经济,早就没有人歧视生意人了。反而羡慕那些身家丰厚的。周品正的身家多少她不知道,从老公哪里的只言片语就可以一窥究竟,不夸张的说,身家巨万是有的。这样能干,又待人谦逊,毫无暴发户的做派,让周婶婶很是欣赏。
当然了,最让她看中的还是对媳妇好。这才是男人最优秀的品质嘛!看着侄子牵着小贝的手告辞回家,周婶婶叹了一口气,说道,“多好!时时刻刻把老婆捧在手心,天天陪着她。小贝真幸福啊!哪像我,大着肚子还是一个人……”
小贝他们一走,周县长就迫不及待的点上一支香烟,美美地吸了一口。闻言吐出一口烟雾,无奈地说,“老夫老妻都年纪一大把了,跟小辈比什么?当年我不是要上班吗?回家还不是什么活都是我做的,连内衣裤都是我搓的好吧!”
周婶婶眉头一挑,“你还好意思说?我不是大着肚子也在上班啊!就那么几次回来洗衣服烧饭干了几天活,都说了多少年了!从小到大女儿都是我一个人拉扯大了,你咋不说呢?”
“好好好!是我不对,没有做到父亲和老公的责任,行了吧!”周县长马上举手投降,他自知理亏,长期在外工作,夫妻分隔两地,家里的老人孩子都是妻子一个人打理,她自己也有工作,这中间的辛苦可想而知。叹了一口气说,“还是如今好啊!孩子们有了自由,可以追求自己是生活方式。”
“可不是!当年咱们要是没有工作,那就是天塌下来了。没有分配房子的时候,也是只好一家大小挤在一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