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星海中的幸运-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时候,因为指挥部高层已经对该计划失去信心,所以并没有指派试飞人员进行配合,所以当时都是原来的特基斯的人憋着一股气进行试飞的。因此,在哨兵卫星正式入役的时候,这些原特基斯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哨兵大队的第一批飞行员。
至此,阿·;特和他的亲族们终于可以长抒一口气了。
哨兵算不上水到渠成的设计,不断修改任务书,任原特基斯有多大的才能也无所适从。好在最后经过为真正的设计师所不齿的缝缝补补拼拼贴贴,总算拿出了成果,除了由无人改成有人,基本上算是完成了设计指标。从我们后来的使用情况来看,哨兵卫星在船队里面所扮演的角色还挺重要呢。每当我们因为力量不足,派出攻击力量之后,就没有足够的兵力守住后方的时候,它们都会成为看家护院的好选择。如果我们要派出强攻部队的时候,也可以派上哨兵大队为他们增加生还的砝码。
一开始,因为哨兵卫星那土豆般的个头和一波三折的研究过程,船队里戏谑地给它们起了一个外号“战斗小矮人”,言外之意,在战斗中它们出不上什么力。不过,随着它们一次次地或者保护后方基地不受侵袭、解除前方战士的后顾之忧,或者在前线的战斗中为友军部队挣取生存的几率,无论在后方前方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每当受到它们恩惠的友军战士返回基地准备向救自己一命的哨兵驾驶员道谢时,却一次次地看到累得脱力的同胞时,“战斗小矮人”的“小”字就被去掉了,代之以“战斗矮人”。起先我还不知道这有什么区别,后来有人给我解释道,在卡拉克上有一款电脑游戏叫做《英雄无敌》,里面有一个兵种,虽然矮小,但能打能抗,就叫做战斗矮人,大家用这个称呼哨兵卫星和它的驾驶员,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正文 第64章 苦行僧级多束离子炮舰
要说在整个鏖战中,我们所开发出来的船只里,技术要求最高的,就要算是苦行僧级多束离子炮舰了。
前面说过,那些帕克图武器专家因为来深空进行一些武器的实验项目,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碧螺湾。自从被我们发现了真实身份后,他们与我们达成协议,不主动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只会在我们的要求下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提示性的帮助。
不过双方很快就发现,这种合作方式对我们目前的处境来说,根本毫无用处。
在碧螺湾被困的那段时间里,科研工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被困的头一个月,工作重点在“蜂巢”和“雄蜂”两个工程上;第二阶段在之后的一个月,工作重点在于完善“蜂巢”护卫舰、改进出酋长Ⅲ型加工船、以及其它一些辅助船只比如哨兵卫星等的开发上,还有就是一些技术储备方面的工作;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我们的新装备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对船队实力的提升仍然有限,尤其是我们的攻坚力量,由于离子炮火的缺乏,我们在与泰坦人的较量中处于下风,经过小行星碎片战役的挫折之后,离子武器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出来。经过前两个研究阶段提升起来的冲出重围的信心又被打回原型。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帕克图朋友终于抛开了种种束缚,主动伸出了合作之手。由此,我们的科研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围绕着“苦行僧”计划而展开的一个工作阶段。
作为帕克图宇宙武器开发奠基人“三金”之一的金三强,他与他的同事们对他们的那个武器实验口风很紧,什么话也不多说。当他们合作态度发生九十度转弯之后,却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惊讶的真相,甚至还有全套图纸。他们真正的工作,是要试验一种新型离子炮射束的加速包。
以往的离子束加速和发射只能用直线型的线圈或者导轨进行,这使得加速轨道长度巨大,而且只能是直筒形的,只能用一整艘护卫舰沿着主龙骨方向装载,或者是建造护卫舰那么大的炮台,然后把炮台装到更加巨大的超主力舰上去。装到护卫舰上,(这艘护卫舰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装了动力装置的炮筒。)则射界过小,灵活性差;装到超主力舰的炮塔上倒是可以解决射界不足的问题,可是那么巨型的飞船可不是想造就能造得出来的。为此,很多大基斯都力图研制离子武器的曲线加速装置,以缩小离子炮的轴向尺寸,增加灵活性。作为对离子武器应用和研制一直处于希格拉领先位置的帕克图基斯首先完成了离子束加速包的定型设计,而担任其空间试射任务的,就是金三强的工作组,他们出来所乘坐的飞船就是蜂巢号。金三强带给我们的就是它的设计图纸。
这可太好了!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终于看到了解决的希望!我和迪生、福门康在睡觉的时候都能笑醒,哈哈哈哈哈哈。
可惜的是,帕克图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都是武器方面的专家,想要把武器装上船,还得大家一起努力。
一开始,我们想以撞击护卫舰的船体为蓝本。但撞击舰的整体设计都是围绕着船艏撞锤而进行的,如果要把其主体结构体系改得可以容纳下离子加速包,不啻为重新设计一个船型。
之后我们想到了蜂巢护卫舰。无人机容纳舱跟离子加速包的体积相差不多,蜂巢的船体可以容纳无人机舱,稍加改动便可以顺利放下离子束加速包。事情就这么定了,以蜂巢舰体为蓝本,将其离子流输送管道改动改动。
“改动改动”,这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可就麻烦大了。无人机容纳舱就体积来说跟离子束加速包差不多,可是无人机舱放到飞船里几乎不用跟船体的其它部分发生什么联系,最多拉几根电线即可;可是离子束加速包则需要一整套复杂的管线把离子流从反应堆引出来,再把加速包的输出口与船体的炮口相连接。随着工作的深入,蜂巢舰既有的结构布局越来越制约起管线的布置,船体组和武器组协调起来越来越困难,帕克图专家们也把原型的加速包改得越来越局促。金三强很郁闷,迪生和贝尔很郁闷,我们看到工作进度越来越慢也很郁闷。看来“苦行僧”这个名字取得不吉利,估计要是叫“花和尚”,工作就能进行得轻松愉快了。
就这样,绊绊磕磕地造出实验舰,地面试车正常。开始空间实验,为了节约时间,跟哨兵卫星的空间实验同时进行,于是就发生了上面那起船毁星亡的实验事故。在经过了对牺牲的五名实验人员的悲痛之后,在外部的军事压力下,大家很快又开始了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验舰的报废反倒让大家放下了一个包袱,心理上得到解脱。迪生、贝尔和三强一看,反正船也毁了,干脆解放思想,也别改来改去的了,大家干的别扭,工作量也不见得小,还不如从头起步,设计一个新船得了。
新的船体完全围绕着离子束包来设计,一切都为了离子束能够更加方便的提取、加速和发射。有了蜂巢级护卫舰的多系统整合经验,我们的工程人员对大中型多系统复杂型军舰的设计也算摸到一些门路,因此船体的设计稳步开展起来。过了大约二十天,新船体造出了实验舰。
地面、空间试车都很成功,这款多束离子炮舰马上定型,命名为“苦行僧”级。建造部门马上又造了一艘,并把实验舰返工强化,两艘船一起入役,分别命名为“申克拉号”和“申察号”,舰长分别是马昕和金武城,都是原来的蜂巢号的人,毕竟他们是老牌的护卫舰兵,而且还来自……具有离子炮舰天分的帕克图基斯,好钢自然要用到刀刃上。
不过,我们的希望与喜悦并无法马上转化为战斗力。作为希格拉第一款分流式曲线加速离子包,尽管它成功地将以往的直线加速方式变成曲线加速方式,由此缩短了机构的单向尺寸,但射流的最终速度也因此而下降,除非材料强度和约束场强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大规模的突破;同时,离子束包虽然可以通过分流加速的方法为一艘飞船提供多个射击口,但这也分散了攻击力,使多束离子炮的单束攻击力跟传统离子炮无法等量齐观。苦行僧级全舰共五个炮口,分布在全舰各处,离子束包可以把从反应堆中提取的离子流分别加速,从这五个炮口发射出去,得到近乎全向的攻击覆盖面,但这种对攻击范围的追求牺牲了单炮威力。虽然这一级离子炮舰的出现将我们船队的攻坚能力提升了不少,但就绝对攻击力来说仍然与传统离子炮舰相差不少。我们只能通过战术来补救了。船员们设想了一种叫做“焦点射击”的战术,所谓“焦点射击”,就是把苦行僧全舰散布的各处炮口对准敌舰的同一个部位进行射击,把几个单炮的力量合于一处。因为船体设计的特点,苦行僧舰以任何一个角度作为主攻击方向都能够同时亮出三个炮口(最多也只能亮出三个),三道射流的合击威力可以达到传统离子炮的80%~85%。
只不过,这种战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就难了。想要“合击一处”,必须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敌我距离,并且要完成火控系统的局部照射。无论是动能炮还是传统的手电筒式离子炮,最常用的火控照射方式是“质点式”,即把敌舰在感应器上只显示成一个点,只要炮火范围能够罩住这个点,无论炮火最后击中的是敌舰的哪个部位,都可以达到破坏的目的。这种攻击方式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对攻击的精度要求不高,所以在情况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应用最多。而局部照射就不能这样干了,只能对敌舰作“成像显示”,就是说,敌人飞船是什么形状就显示什么形状,然后在这个形状图标上标识攻击点来进行攻击。从有效攻击率来讲,当然焦点射击更好了,它可以让你在战场上用最少的打击次数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可惜这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攻击方式,即便对于拥有最先进的火控系统的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老兵来讲,也不是一种可以拿来常用的战术。悲惨的是,对于我们的苦行僧的船员们来说,这是必须掌握的技术,不然就不能上战场了。
然后就是广大苦行僧的船员们的大练兵了。武器系统几乎是现成的,所以苦行僧飞船的开发没有花费多长时间,但将武器装备转化为战斗力却花费了很多时间。艰苦的训练害得苦行僧的船员们大叫自己真是名副其实的“苦行僧”。
虽然大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结果有点高不成低不就。“苦行僧们”算是初步掌握了焦点射击的技巧,可惜攻击成功率惨了点,如果在传统离子炮交战距离上发动攻击,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虽然无法满足我的胃口,但实在不能再要求什么,因为这20%哪怕是跟战斗基斯的士兵比较起来,也足以用“伟大”来形容了。如果交战距离能够缩短一半,那么成功率就能上升到80%,可惜这样的距离太近了,除非是双方都红了眼的大混战,不然很难安全地接近到这样的距离。尽管苦行僧们一再表示自己不怕危 fsktxt。cōm险,宁愿冒险接近敌人进行80%的焦点射击,并且一再要求把这种危 fsktxt。cōm险的作战模式写进操典中,但作为船队的指挥层却不能这么莽撞,于是在日后的战斗生涯中,除了几次非常吃劲的攻坚大战(碧螺湾的最终突围是第一次),苦行僧级大多数时间只是承担着重型防空和轻型攻坚的任务。

正文 第65章 酋长Ⅲ型加工船
下面介绍一下酋长级资源加工船的升级工作。在回归历8年的时候,作为深空矿船队的中端环节,酋长级是一种单纯的矿石加工船,可以携带六艘工作船,连自卫武器都没有。在后来的太空作业中,为了应付图拉尼海盗的滋扰,我们对酋长级进行了升级设计,对其结构进行了调整,装上四门动能炮,这就是酋长Ⅱ型,只能携带四艘加工船。之后又对原始的酋长级进行了改造,在原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塞了两门炮,改造后的酋长原型被称为酋长Ⅰ型。
进入碧螺湾之后,随着战斗的升级,船大炮重(相对于我们其它船只而言)的酋长Ⅰ型高腾号和Ⅱ型柯岚号作为为数不多的“战斗舰只”经常开赴前线,更因为其飞机搭载能力,总是担任工作船战术维修分队的综补基地和战斗飞机的母舰,也经常担任前线指挥的旗舰。
不过,这么经常的使用,民用船只改装为武装船只的固有弊病就非常明显的暴露出来了。
虽然初衷是作为一种中端矿业指挥船,酋长各型都装有机舱和弹射轨道,但它们都是为工作船量身定做的,用来搭载侍僧机、侦察机和模拟机,或许暂时凑合一下还可以,但在高密度的战斗下就显得不够得心应手。比如,对工作船来说刚好的停机泊位,对侍僧机来说就显得过于宽大,如果两机共用一个泊位,发射的时候又大大增加了调度的难度;再比如为了采矿作业而设计的弹射轨道,只能提供矿务操作所需要的中低速,这种初速对侦察机和战斗机几乎无用。
同样的,尽管作为矿产作业的中端枢纽,酋长各型的通讯、指挥等数据链在民用领域已经算是很完备、很快速的了,但在高强度的战斗中明显感到吃力。
以上几点最突出的弊端将“研制酋长级最新改型”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改造方案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下改动:将工作船标准泊位改为多用途通用泊位,这样每个泊位可以停靠一架侦察机或模拟机或哨兵卫星或侍僧机,两个泊位连起来又能为工作船提供服务;扩大原有弹射轨道的供电机构和电容组,大幅提升弹射轨道所能提供的最大初速;电子设备全面升级,拓宽数据链;装甲和四门动能炮的武器配置未变。应该说这个方案完全解决了酋长Ⅰ、Ⅱ型的问题,满足了指挥机构的战术需求;可惜的是,该方案因为更换供电机构和电容组而改动了船体主龙骨结构,致使载机数量下降到只能搭载六架飞机或者三艘工作船。这个新改型被命名为酋长Ⅲ型。如果说酋长Ⅰ型和Ⅱ型是矿务为主、兼顾战斗,那么酋长Ⅲ型就是战斗为主、稍顾矿务了。昆兰号的建造阵列加班加点生产了酋长Ⅲ型飞船“纳博克隆号”。
利用酋长Ⅲ型的研制成果,我们也对高腾号和柯岚号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改造泊位和数据链,至于弹射轨道,因为既有龙骨的限制,无法完成。不过这样也不错啦,供电机构和电容组省下来的空间又能塞两个泊位,增加载机数量。
从此以后,三艘酋长船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战斗指挥体系:高腾号和柯岚号常有一艘作为预备队,另一艘与纳博克隆号一起进入前线,由那艘Ⅰ型或者Ⅱ型飞船担任战术维修基地,并用过剩的舱位提供载机数量,而纳博克隆号则负责发射战斗机和作为战场旗舰。哨兵卫星入役后,就常常守卫在某艘酋长飞船周围,稳固防守。从那以后,昆兰号越来越少犯险到前线去了。
酋长Ⅲ型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
酋长Ⅲ型俨然就是一艘小航母,它的升级设计过程为我们日后研制航母、驱逐舰甚至无畏战舰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这其实还不是最大的意义。以我个人浅薄的技术知识,我认为酋长Ⅲ型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借助于这个项目,诞生了“柔性约束”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在酋长Ⅰ型和Ⅱ型的结构基础上想要装入军用级别的强力供电机构和电容组时,我们的技术人员遇到了困难。这些机构体积巨大,需要挤出很多结构空间,那么结构强度就势必被削弱;而改造后的高速轨道弹射时所产生的冲击又要求更大的结构强度。这样一对矛盾,怎么解决?
在宇宙飞船的设计中,动力推进、飞行器弹射、武器发射、机动变轨或者其它很多操作都将在飞船内部产生多种应力,这些应力如果不消化,飞船就将解体。一般的解决方法是,首先提高各结构部件本身的强度、刚度和韧性,然后加强各部件交接处的约束,让连接处不至于损坏或者形变,最后使整艘飞船整体的强度、刚度和韧性达到一定程度,这样就可以强行承受那些内部应力而不会散架子了。
酋长Ⅱ型是在酋长原型设计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为了在原型的船体上加装四门中型动能炮,酋长Ⅱ型已经把船架结构体系之间的剩余空间完全占满,达到塞无可塞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腾出空间来安装更大的供电机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吃掉结构构件的体积。这就相当于在一个完整的刚度、强度、韧性网格中凿出一个大洞,原有的刚度、强度和韧性必然丧失殆尽。按照老的解决方法,一来要用更强更韧的材料重做构件(我们没有这种新材料,需要全新研究),二来要加强构件连接部的约束磁场,这样的话,全船的磁位分布就要重新设计。无论走哪条路,以我们的技术能力和加工工艺来讲,都基本上是死胡同。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迪生发挥了想象力,提出了柔性约束的概念。在听证会上他打了一个比方,比方飞船就是一根铁条,现在要防止这根铁条被拗断,传统的作法是把铁条作粗,或者用更加结实的材料来做铁条,让你想拗而拗不动;而迪生建议的作法是,把铁条做成弹簧,你想要拗,它就顺从地发生形变,可是一旦松手,它又恢复原状。
利用这种原理,他的飞船结构模型是,在一艘飞船上,每隔一定距离就设置变形层,当应力产生时,这里将产生集中形变,这样,那些在结构部件上得不到宣泄的应力就会被传递到这里得到释放。当应力释放得差不多的时候,变形层再慢慢恢复原有状态,准备承受下一次应力冲击。在整个过程中,整艘飞船的外形可能会发生一些细微变化,但是那些主要的功能部分,比如各个舱室、武器机构、动力机构等等,会得到很好的保全。只要能够调整变形层的韧性和空间结构形状,就可以把形变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不至于让飞船丧失完整性。
这种同时具有想象力、开创性和实施性、尤其是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案当然被全票通过,并开始在实际中应用起来。大型供电机构和电容组与酋长Ⅱ型的结构体系完成了一定比例的整体强度设计以满足飞船整体性的要求之后,柔性约束层被加了进去,它们主要包裹在弹射轨道周围,迪生使用了多种记忆金属和弹性复合材料,更精心设计了榫卯咬合结构,使弹射所产生的应力在这里能够转化为各种小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并产生一些轻微的错动,一起消化应力。
酋长Ⅲ型改造设计的成功验证了迪生的理论。不过,这只是一次牛刀小试,在之后的航母、驱逐舰这两种典型的“民改军”的超大型舰只上,它将发挥更具大的作用;而被誉为“会扇翅膀的大蝴蝶”的无畏战舰则是一段时期内这种结构体系应用的巅峰。从此,全银河的宇航器设计体系中,一个名为“萨木塔释能派”的派别诞生了。

正文 第66章 鏖战
在那将近100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全体人员都绷紧了神经,一边武装自己,一边浴血奋战,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我曾经以为在卡迪尔星云的时期我们的身体已经到了繁忙的极限,神经也已经达到绷断的边缘,可是在碧螺湾的每一天都比卡迪尔全部的时间加在一起还要忙碌,还要紧张。
其中,尤以各位科技人员和建造部门的同胞们更为辛苦,他们真正是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只为了能够早一天造出可以保全我们大家的武器。这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战后无论多么昂贵的治疗和药品也无法挽回他们寿命上的损失。我要向他们献上最诚挚的感谢,尽管我知道这种贡献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谢就能道尽的。
我也不会忘记那些明知道自己上战场肯定回不来、但却义无反顾地昂首向前的人儿们,他们这么做只为了能够用血肉换取时间,让身后的同胞能够多一点时间成长,多一点时间练习杀敌本领。
有很多人曾问我,为什么我这个翼星元帅那么谦虚。我大多闭口不答,因为这个问题触到了我心中的痛处。只有一次,我强忍着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你的一切都是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一切是应得的呢?”
最初几次突围失败之后,我们被彻底困在大湾之中。我们、帝国泰坦人、异兽三方势力在这个巨大的碧螺星云中形成了三方对峙的局势。
在最初近两个月里,我们三方都不敢轻举妄动,任何人都不敢出尽全力攻击一方,更没有实力分并同时攻击另两方。分析各自的战略心理是很有趣的事情。
我们的战略目的很单纯,就是要冲出去,无论是哪个窗口,也挑不得了。可是无论哪个窗口都有敌人守着,我们只能积蓄力量,设法夺回一个窗口。可惜两方敌人的实力都比我们强大,不是说打下来就能打下来的,万一我们没有攻下其中一方,却又被另一方趁机劫了后路,就彻底死路一条了。所以我们两相为难,不敢轻举妄动。
异兽的战略目的同样很单纯,就是要把我们和泰坦人都牵制在这里,以便找机会吃掉我们。当然,它们现在没有具有感染能力的兽体,但我们分析它们在本星云之外的同伙一定正在紧密调动,一只航母兽或者重巡兽之类具有感染能力的兽体出现在我们面前是迟早的事。这也是为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