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珍珠好厉害,会自己杀猪!
夏晓兰咂舌,哪个年轻女人敢搞猪肉摊子,也就白珍珠这样的猛人了。
敢杀猪能杀猪的白珍珠,能不能干点别的呢?
“白姐,你有没有想过去特区找点门路……”
“你说鹏城特区?”
夏晓兰轻轻嗯了一声。
1979年才建市,80年国家批准建立鹏城经济特区,那地方发展有多快呢,上辈子夏晓兰供职的那家跨国公司,其华国总部就在鹏城。
鹏城她也算熟了,要说发财致富,商都哪能和鹏城比!
就算现在的京城和沪市论经济发展速度也是不如鹏城的,国家政策的支持,鹏城特区各种厂子落户开花,生产出来的啥都能赚钱,夏晓兰想到那些出厂价便宜的电子产品和电器就心痒痒。
白奶奶和刘芬在厨房里继续比划,白珍珠想了半晌,很直白问夏晓兰:
“你想让我干什么?”
白珍珠果然不傻的,谁把她当傻子骗,谁才是笨蛋。那个让白珍珠让出水果摊的师弟早晚会后悔,一个水果摊,白珍珠让了就让了,两人的情分也消耗光!
“白姐,你首先要搞到一张边防证。”
白珍珠是羊城城市户口,她要办去鹏城特区的“边防证”虽然不容易,也不至于没门路。夏晓兰一个豫南省人,没有正式单位的农村户口,想办一张去鹏城特区的边防证就太难了,要经过村、乡、县的层层审批,比后世办港澳通行证要难得多!
她总不能学某位房地产的大佬,办不到边防证,靠钻铁丝网偷偷跑进鹏城特区吧——山穷水尽想要成功的时候,夏晓兰也愿意钻铁丝网,现在她还能指望着白珍珠。
她现在还不能真正天南地北到处跑,想要赚钱,夏晓兰需要在羊城这边有个代理合伙人。
白珍珠会是合格的代理人吗?
夏晓兰并不知道,这只是她和白珍珠第二次见面,她希望自己的眼光不要太差,也希望白珍珠是个聪明人。
099:想批发棉衣(7更)
在白家蹭了顿饭,夏晓兰和刘芬就告辞了。
刘芬还以为只是来看朋友的,却不知道夏晓兰已经初步说服了白珍珠。鹏城特区高速发展,83年早早涉足,如果能在鹏城站稳脚跟,夏晓兰以后还犯啥愁啊。
两人到底要干哈,还要白珍珠去看看鹏城此时的具体情况。
夏晓兰对鹏城最早的印象都得是千禧年之后,83年的鹏城特区她也没亲眼见过,但她很想亲眼见证!
服装批发市场还是那么热闹。
秋装和冬装还好,夏天的短袖论"斤"称,裤子以"打"来论。
夏晓兰哪怕第一次本钱不足,也没进过便宜货,有的牛仔裤一打12条才80元,批发价不过几块。夏晓兰进的货是不是外贸产品不好说,质量上起码甩一打80元的牛仔裤一大截。
这样一看,她赚的钱似乎不够多,可新颖的款式和过硬的质量,让她每一次进回去的货都被人抢购。
夏晓兰想进点棉衣。
商都的冬天最冷时会零下好几度,11月就能感受到凌冽的冷风。
轻薄保暖的棉衣应该能卖出去,夏晓兰想进一批回去试试水。毛呢大衣洋气,可它不抗冻,夏晓兰也没打算放弃这个市场。
可走了一圈,摊位上都没有棉衣。
跑了两趟,她也知道这些人是啥钱都能赚,只要有顾客要,他们肯定能捣鼓到棉衣。干脆就直接问,夏晓兰拿过两次货,拿货时间的间隔短,可见货卖的很好,再加上她这张脸,批发摊位的老板对她印象很深刻。
“棉衣,你能要多少?”
还是之前批发毛衣的老板,他的货比别的摊位贵,质量和款式都经得起考验。
他的摊位上也没有棉衣,但夏晓兰一听这话,就知道有戏。
“要看价位和款式、质量……都满意的话,先带10件吧。”
听说夏晓兰只要10件,老板懒洋洋的。
10件也赚不到多少钱,夏晓兰也不催促,照旧挑选着摊位上的货。好些人的摊位上买来买去都是那些款,这人的摊位上却时常有新款,以夏晓兰的眼光都看得上,摊主拿货的源头绝对是83年国内服装厂的佼佼者了……起码是潮流设计上的领头羊。
夏晓兰第一次才带了900元的本钱,进的货并不多。
第二次她的本钱翻了一倍,这次刘勇出了2000块的本钱,夏晓兰的本钱扩张到了5000元。
她拿的货一次比一次多,之前进单价贵的衣服还迟疑,现在挑款式特别时髦的衣服时眼睛都不眨一下。本钱厚就有底气,夏晓兰能承担一时卖不到的成本积压了。
老板看她气定神闲的一点不着急,想了会儿跺跺脚:
“明天你还来不来,带几个款式给你看看。”
最多他再跑一趟厂子里,一次拿10件是小生意,他指望着夏晓兰后期会大量进货呢。
夏晓兰抬起头来,“先把我今天选的算算价。”
她一口气挑了有1500块左右的衣服,刘芬是说不出那些衣服哪里好看,有些款式在她看来太大胆,可夏晓兰每次批发回去的衣服都能卖掉,刘芬肯定不敢瞎提意见。
夏晓兰和老板约定了时间,又去别的地方挑了点裤子。
她上次穿在身上招揽顾客的一套搭配很受欢迎,除了毛呢短外套,询问特别多的还有脚上的白皮鞋。方头粗跟的皮鞋有种特别的味道,好几个女客人追着要买,夏晓兰总不能从脚上把鞋脱下了吧?
她这次准备顺便进几双鞋。
能从商都女人兜里掏出钱来的爆款商品,夏晓兰都不打算放过。
皮鞋还是沪市的货更受欢迎,不过夏晓兰从羊城拿货回去,那些买主也分辨不出来。猪皮做的皮鞋硬邦邦的,一双鞋子批发价很便宜,不过不透气,皮质的毛孔粗大,一看就挺廉价。
牛皮上脚就挺舒服了,再好就是小羊皮……后者不用想,这时候国内还不流行用来做鞋。
不过鞋子的利润很薄,就拿今年最流行的男款“83鞋”来说,卖价才19元,出厂价就是13元左右,据说厂家的成本都超过12元……这里的批发市场,“83鞋”的批发价是15元,由奢入俭难,一件女装她赚多少?鞋子一双才赚几块钱!
皮鞋不如女装有那么多花样,不论男女鞋,款式就那么固定的几种。
百货商场定价销售,人家不一定要来夏晓兰这里买。商店卖19元,夏晓兰敢卖20元都要被人骂死。算了,她脚上这款式还没流行到商都去,批发价也是十几块,拿回商都加个10块左右应该能卖出去。
夏晓兰只拿了363738这三个尺码,大部分女性的脚都是穿这三个尺码的鞋。
刘芬一直看着包呢,生怕被谁顺手拿走。
夏晓兰以强硬的态度,给刘芬从头到尾挑了一套。里面的毛衣,毛呢外套,裤子和皮鞋,批发价都要花上百块。刘芬啥时候把上百块的衣物穿在身上过?她离开夏家时,就带着几件破衣服!
还是夏晓兰倒卖黄鳝赚了钱,在安庆县买了布请李凤梅帮忙给刘芬做了衣服。
刘芬都有七八年没穿过新衣服,更何况是如此频繁的穿新衣,她连连摆手:
“妈有衣服穿,不是刚做过?”
“那是秋天的,这是冬天的!”
夏晓兰直接付钱了,她妈哪有啥像样的衣服啊,从夏家带出来的两件棉袄都补了又补,里面的棉花发黑。除了呢大衣,夏晓兰还得给刘芬买两件棉衣替换着穿。
刘芬拧不过夏晓兰。
买就买吧,这都是夏晓兰对她孝顺。
夏晓兰撞了一次墙醒来变得孝顺又懂事,刘芬觉得自己这日子过得也像做梦。她扯着身上还没脱下了的新衣服想,要是做梦,老天爷千万别叫醒她。
夏晓兰带刘芬来干嘛?
难道真指望她妈帮着搬货啊,就是特意带刘芬来见见世面,出远门长见识,买点新衣服,再带她吃点羊城美食。83年末,这是夏晓兰能给她妈最高规格的旅游待遇,啥头等舱飞机、豪华游轮,她现在没有那条件,国内也没开始流行。
飞机票买得起,县级单位的证明哪里去开?
真要带刘芬坐飞机,能把这个老实的农村妇女吓趴,一步步来吧。
因为棉衣的进货还没确定,夏晓兰在羊城多滞留一天,第二天上午,她带着刘芬吃早茶去了。
100:孝顺就得用钱堆(8更)
羊城人爱吃早茶。
早年是上了年纪的人提着鸟笼子,喝茶吃点心炫耀自己带来的爱鸟,现在养鸟的人不多了,吃早茶的习惯却还保留着。不过工作日吃早茶的年轻人不多,夏晓兰比较惹眼,她点了几个有名的茶点给刘芬尝鲜。
刘芬活了这么多年,还没到饭店里吃过饭。
哪怕她当年嫁给夏大军,也是没摆过酒的。她记得那是63年,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她哥刘勇犯愁家里俩个妹妹怎样养,托媒人给刘芬找对象。媒人说夏家有三个儿子,个个都是壮劳力,刘芬嫁过去肯定能吃饱肚子。
那时候田是集体的,每天都要上工挣工分,夏家老大已经结婚,家里有五个壮劳力,可不是比别人家日子要好过?不过刘芬记得清楚,所谓吃饱肚子,不过也是结婚前两天吃的是面条,第三天就换成了面片汤和红薯稀饭。
结婚就是从七井村搬到了大河村。
夏晓兰生下来是个丫头片子,夏奶奶不满意,夏大军也失望,更没人要给办满月。
月子里刘勇不知道哪里搞来一只鸡送来,刘芬分到两只鸡翅膀,其他部分到了谁肚皮,刘芬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在夏家她就没吃过啥齐齐整整的饭菜,夏老太当家,有点好东西也不会给她这个不会生儿子的儿媳妇吃。
说来讽刺,刘芬吃的最齐整丰盛的一餐,就是她和夏大军离婚,刘勇大喜,请了几桌村民吃饭……李凤梅做了哪几个菜,刘芬依然记得清楚。那也是农村人自己搞的酒席,像今天这样吃早茶的酒楼,让刘芬坐立难安。
在安庆县吃的汤面,在商都吃过的驴肉汤,都是小摊小店。
夏晓兰带她来的酒楼太气派了,刘芬怕被人笑话……她又庆幸自己早上出门前穿着夏晓兰昨晚给买的新衣服,不然今天就给晓兰丢人了。
精致的茶点很快摆满了一桌。
“妈,尝尝这个蟹黄包子。”
“豉汁排骨。”
夏晓兰慢慢给介绍,生滚牛肉粥、水晶虾饺、炸春卷、叉烧包、酥皮蛋挞、金钱肚……再配一壶铁观音,83年两个人能点上这么多,真是豪客。
旁边两老头儿就在嘀咕说有钱,他们用羊城话说,刘芬听不懂,夏晓兰很坦然回答:
“带我母亲来尝尝鲜。”
羊城人不爱说普通话,说普通话的都是外地人,外地人都穷。
夏晓兰这外地人堂堂正正的摆阔,让两个老头儿也无话可说。人家不是炫富,是有孝心。他们家里的儿孙不见得能为了长辈花这么多钱。
“太多了,太多了……”
刘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三个字,翻来覆去的。
夏晓兰对付她十分有经验,只说已经送来了,不吃也不会退钱。满满一桌呢,刘芬不说话了,现在大家食量都大,其实哪有吃不完的,只是经济承受不起,大多数人都是一壶茶配两个点心,能闲聊两三个小时。
夏晓兰就是带她妈来吃东西的,哪有那么多闲聊。
好吃吗?
自然是好吃的。
用料多么实在,她选的又是老字号,每一样茶点都在水准之上。后世一些老字号搞成了连锁店,每天的客流量太大,夏晓兰吃着茶点就感觉挺一般。
现在么,还没被时代的浪潮改变,能多享受几次,自然要抓紧时间。
刘芬听不懂羊城话,左右的茶客们在嘀咕些啥,但那些人的羡慕她能感受到。羡慕啥呢,羡慕她有个好女儿,刘芬意识到这一点,嘴里的东西好像更好吃了。
她把排骨往夏晓兰面前推:
“晓兰,你也吃。”
她不知道蟹黄包子、酥皮蛋挞做起来有多费事,认为肉才是好东西,就把排骨留给夏晓兰吃。
夏晓兰也不解释,欣然接受了刘芬的好意。
母女俩这边吃着正欢,酒楼还有一些用雕花门窗隔起来的雅座。
两个年男人坐在哪里,桌上摆了茶点两三盘,却能坐上等的雅座。见同伴多看了两眼大堂里吃早茶的母女,另一人就感叹:
“这两年羊城的外地人在增加。”
戴眼镜的年男人点头,“羊城的富庶是内地城市不能比的,再有鹏城特区引导,羊城和内陆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出几年,内地的居民会蜂拥而至。”
“你很看好鹏城特区?”
现在的鹏城特区还在建设,和底蕴深厚的羊城差得远呢。哪里本来是个自发形成的集市,就算被化成特区,会超过羊城吗?
羊城遍布高楼,和京城、沪市比也不差啥。
鹏城特区能超过羊城?
眼镜男也不与同伴争辩,像外面吃茶点那丫头,他上次在火车上遇到过,豫南省下面哪个村的他倒是忘了。那时候她可没有如此阔气,不过是短短一月,看起来她已经在羊城淘到了第一桶金。
像她那样来淘金的内地人只会越来越多。
特区要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劳力参与,外来人口怎么管理,东起大鹏湾畔的“背仔角”,西至珠江口边的“安乐村”,全长86公里的“二线”工程,能不能真正防止资本主义的东西像内地渗透?
去年4月份,高28米的铁丝网,就开始动工兴建了,至今仍在修建。
一个铁丝网,能防止资本主义的渗透?
人们对好生活的天然向往,又岂是一道铁丝网能阻隔的。把鹏城特区圈起来,可能并不起任何作用。
年男人没有和夏晓兰叙旧的心思。
忙里偷闲能喝一回早茶,他和夏晓兰那样的乡下姑娘的人生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交集,尽管两人十分有缘坐过同一列火车,呆过同一个卧铺厢,此时又能在羊城的酒楼里重逢……那也并不代表,他就要和夏晓兰有啥来往。
哦,他记得夏晓兰挺机灵。
不仅是机灵,看起来还挺孝顺。
对于刘芬他倒是一眼扫过,那就是眼下最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
……
夏晓兰不知道自己和火车上偶遇的年人擦肩而过。
她带着刘芬在羊城玩了一天,不仅限于火车站附近。羊城比商都经济发达,包括今年刚刚建成的羊城白天鹅宾馆,它又叫“32层”,坐落在沙面岛,毗邻三江汇聚的白鹅潭……刘芬从来没有见过32层高的楼房。
夏晓兰说过两年再来羊城,争取有条件带刘芬去住白天鹅宾馆,俯瞰三江,风光旖旎。
刘芬在心里念阿弥陀佛,她咋能享受这种东西?不敢想,不敢想。
下午时,夏晓兰依言来到批发摊位,那老板真的拿到了棉衣——和他从蛇皮袋里拽其他衣服的动作相比,他拿棉衣可谓是轻柔。
这些棉衣出乎夏晓兰的意料:“防寒服?!”
101:防寒服和鸭绒服(9更)
老板比夏晓兰还吃惊:
“你连防寒服都知道?”
后世的人谁不知道防寒服。但它真正流行起来,是在80年代末期,厚尼龙面料当衣服的外层,能防止水珠和风渗透,先谈防寒再说保暖,隔热和薄膜材料和保暖的涤纶……它和棉衣根本不一样。
轻便保暖,尼龙面料还能染出各种鲜亮的颜色。
夏晓兰摸着轻便蓬松的防寒服,有点迟疑。
刘芬偷偷捏了一下,觉得里面装的不太像棉花,外面的料子滑溜溜的,也不是棉布。这是啥袄子啊,人家会不会骗晓兰?
“晓兰——”
刘芬提高了声音,她是胆小,害怕夏晓兰被骗的担忧战胜了胆小懦弱,这就是为母则强。
“妈,我再看看。”
防寒服都有了,羽绒服会不会也出现了?
“羽绒服呢,你能搞到不?”
老板想了一会儿,“你说的是鸭绒服吧,你要的话也有。”
鸭绒服是刚兴起的,原本也有这衣服,不过是给登山运动员穿的,都管它叫“登山服”,普通老百姓既买不起,也不晓得哪里有卖。还是这两年经济稍微宽裕点,有老百姓能承受着价格了,自然就有制衣厂生产——名字叫鸭绒服,其实技术不成熟,并不能把鸭绒部分单独提出来当填充物,衣服里填充的是鸭毛。
这人根本不怕夏晓兰嫌贵,鸭绒服是个新鲜事物,但它的批发价还不如毛呢大衣!
毛呢大衣夏晓兰都能卖出去,一次就敢拿10件以上。
毛呢大衣才是最贵的,夏晓兰拿的货,质量和百货商店一样,却又卖的比商店里稍微便宜,再加上她挑出来的款式新颖,连商都市的裁缝都要偷偷扒版。
老板守着摊位走不开,叫了个朋友帮忙,过了一小时就给夏晓兰拿来了鸭绒服的样品。
这和防寒服又是不同的手感,夏晓兰摸到了衣服一根根的毛梗子,放在鼻子下能闻到淡淡的鸭毛味儿,的确是83年的羽绒服无疑。
再一问批发价,防寒服批发价男款是22元,女款20元,颜色不限款式不限。
鸭绒服要贵6块钱,男款28元,女款26元。
一件鸭绒服的批发价仅仅是毛呢大衣的一半……夏晓兰有种把剩下的钱全进防寒服和鸭绒服的冲动。不行,这些衣服都是短款,远不如棉衣或者军大衣便宜。
拿回商都,真的有人买吗?
比起保暖效果好的鸭绒服,商都女人们或许更愿意穿毛呢大衣。贵的气派,贵的人尽皆知,穿上身也不如防寒服和鸭绒服臃肿。
小姑娘里面穿一件薄薄的打底衫,外面过膝盖甚至到脚踝的羽绒服,这种穿衣风格还不流行。
夏晓兰猛然抬头,“你拿货的服装厂,生产过膝的鸭绒服和棉衣吗?”
老板很警惕的看着她,这是要越过自己直接从厂子里拿货?
转而那股气又散了,没有几百件的订单,厂子连机器都不会给你开。
“你是零售,能拿多少货,只能挑这些款式。”
拿几十件货,的确不可能制定款式定制,服装厂要出稿,要打版,要进布料……这一通折腾下来,别说几十件,一个款1000件产量以下,厂里对这样的订单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算了,她这本钱折腾不起来。
尽管夏晓兰有信心谈个先付定金再支付余款的订货方式,哪怕跳过批发商环节,直接以出厂价拿货,500件要上万元,1000件就要2万。
把她和刘勇的家底搜刮干净,估计也凑不出1万。
她舅舅这次生意没亏本还差不多……不要急不要急,夏晓兰叫自己冷静。急就容易犯错,赚钱的机会有很多,动不动就把全部身家压进去,完全不值当。
她是要长远发展的,又不是在玩梭哈!
“防寒服和鸭绒服还要不要?”
“要,防寒服拿20件,鸭绒服拿20件……”
夏晓兰这次不仅拿了女款,还拿了男款。这摊主瞬间又卖出去上千的货,心情不错,从装鸭绒服的袋子里拿出压箱底的货:“还有羊剪毛的背心——你拿不拿点?”
这人搞批发整的像讲相声,包袱还得一个个抖出来。
夏晓兰连批发价都懒得问:“拿5件!”
卖不掉就留着自己人穿,她家里不正好是五个大人……咦,好像哪里不对。
五个人得加上周诚。
……
夏晓兰已经在同一个摊位上拿过三次货,她把这老板家的地址和电话都问到了,老板叫陈锡良。这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
夏晓兰没多想,陈锡良搞服装批发应该是赚到钱了,家里有座机电话。夏晓兰是琢磨着有时仅仅是补货,就不需要她特意跑一趟羊城,83年没有快递,却能办火车托运。
夏晓兰这次拿了近4000元的货,剩下的本钱堪堪一千,这钱不知道能不能顺利盘下店铺和简单装修。希望这批衣服回去后也能快点卖出去,尽快回款。
她和刘芬风尘仆仆从回到商都,刘勇办事没让夏晓兰失望。
刘勇在商都溜达了两天,已经初步选好了两处铺子。
刘芬和李凤梅抓紧时间把这次拿的货熨烫整理,李凤梅也没见过这样新式的“棉衣”,不过她对夏晓兰挺信任:“晓兰说能卖掉,你就是瞎担心。对了,我从村里带来的肉和排骨用盐腌过,还有两个猪脚,那玩意儿不晓得有啥好吃的,晓兰那丫头喜欢,都给她留着呢!”
猪脚收拾起来挺麻烦,要用火把表皮的毛烧干净,拿水泡着,用小刀把黑乎乎的焦皮一点点刮干净,斩大块和泡过的豆子一起小火慢炖……冬天吃上一碗,整个人都好幸福。
夏晓兰厨艺平平,这道菜她倒是挺拿手,上辈子工作后条件稍微好点有单人间住,开火炒菜吧没厨房,有个小炉子可以烧烧热水,夏晓兰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