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她没有本钱。

    继父不会给她本钱,每次赚点钱回去都会被搜走,生怕她有钱就跑了。尤丽都觉得可笑,把她妈捏在手里,她怎么可能自己跑掉。夏晓兰的话让尤丽羞愧的很,“我是想找工作,一个月能赚两百那种工作,但我没学历没技术,进不了厂……”

    夏晓兰面无表情,“你和邵光荣处对象,指望他给你介绍个月工资200元的活儿?还是指望他一个月能给你200元?第一种你就算有学历有技术也很难,正式工作都要将资历,没有谁一开始就拿这么高的工资。第二种就更难了,邵光荣自己工资还没有200块呢,他开的车也是别人的,就是康伟,上次你不也见过吗?”

    200元/月,邵光荣工资没有这么高,但他还保留着建材店的一点股份,这钱随便能拿出来。

    可这些就不必和尤丽说了。

    夏晓兰话里的意思,尤丽要是指望邵光荣“包养”,这个念头必须要打消。

    作为邵光荣的朋友,夏晓兰对邵光荣的私人生活不想干涉,可邵光荣要是没抗住歪缠,真的包养个16岁的小姑娘,邵家发现了咋办夏晓兰不知道,周诚多半就要揍死邵光荣的。

    为了小邵同志少挨一顿打,夏晓兰勉强管回闲事呗。

    尤丽使劲摇头。

    被夏晓兰用怀疑的眼神看着,尤丽觉得很难堪。

    “不是,夏姐,我没想过拿邵少的钱,真的,我以后都不见邵少了!”

    她说着转身要走,夏晓兰叫住她:

    “别跑,你先站住,你这样一跑我可说不清,你真能不见邵光荣了?”

    尤丽使劲点头,“不见!”

    “你要真没有这个想法,算我误会你了,我向你道歉!小尤,你要是能说到做到,不再打邵光荣的主意,你想一个月赚200块钱反而不是没机会。你先帮我一个忙,帮我把这些地方的租房的价格打听好,然后来找我行不行?你缠着邵光荣没前途,他一个穷鬼都没钱。”

    夏晓兰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把周诚没租出去的7套房产的地址都写下来了,让尤丽去跑腿。

    尤丽握着夏晓兰给的地址,大冬天的手心全是汗:

    “……夏姐,你说真的呀?”

    夏晓兰摊手,“那不一定,可能也是骗你的,要不要照我说的办,你自己决定。走吧,我看完了,送你回去。”

    尤丽把记着地址的纸折叠好,小心翼翼放在口袋里。

    不管是真是假,她都要试试。

    如果能得到这份工作,她可以自己攒钱把母亲救出来,哪里还有空去缠着邵光荣啊!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1186:刘兄弟,你是谁的水军?(3更)

    夏晓兰把尤丽载到之前上车的地方。

    一个月200块的工作她真没骗人,不至于拿这点事来骗尤丽。

    尤丽个子不矮,身材也不错,五官又不丑。

    除了年纪小点,好像也没啥缺点。

    没满17岁,处对象么是小了点,工作么也不算小。一些顶班进长的人都这年纪,前些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不也有很多十几岁的?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尤丽什么情况夏晓兰懒得多问,只是刘芬马上要开第4、第5家分店,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培训其他人当店员,多一个尤丽也不碍事,反正尤丽盘靓条顺的,卖衣服还挺合适。

    杨永红要去服装店兼职,夏晓兰还拦着,认为杨永红去是浪费了所学的知识。

    尤丽要去,夏晓兰就没这个顾虑了。

    没技术没学历,就剩青春逼人了,尤丽只能先吃着这碗青春饭。

    能断稳饭碗就不错了,200元/月的工资夏晓兰没吹牛,几个店业绩最好的店员拿的比这个还多。夏晓兰是给尤丽说了个薪酬期盼,能不能拿到要看尤丽自己工作卖不卖力,这份工资不看资历,普通店员底薪都是一样的,谁的业绩好谁多拿,最公平不过!

    “我这是做了好人好事还不图回报?”

    夏晓兰都没和邵光荣说,因为邵光荣也在帮忙跑腿啊,周诚临走前好像交待他去联系人采访陈锡良。

    晚上,夏晓兰就看见了京城的晚报。

    署名是“记者刘轩”,这人居然一口气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隆冬初至,王府井大街的时装秀》,另一篇是《演员张晓捐出上万广告片酬?》

    夏晓兰快速扫过第一篇。

    版面给的位置不错啊,就是刘轩写的太水了些。

    “季雅的润笔费给的不够?”

    夏晓兰百思不解,晚报刘轩写的报道,居然是干巴巴的。夏晓兰难以置信,发行量这么大的报纸,记者就这种水平。

    倒是第二篇说张晓捐钱的,写的声情并茂,非常煽动人心。

    “难道,这个刘轩是张晓的影迷?这滤镜太厚了啊!”

    夏晓兰自然是想不通记者刘轩的心理变化,不过这对luna是好事,季雅要是看了晚报想必十分郁闷。夏晓兰还以为记者们会把两件事混在一篇报道里,特别是季雅花钱公关后,甚至把张晓和陈锡良说的话轻描淡写的带过,晚报这个简直是意外惊喜,不仅给开了单篇报道,文章质量还这么高。

    夏晓兰都怀疑季雅给润笔费时,信封上是不是写错了名字!

    刘轩还写了陈锡良说要捐钱的事,不过陈锡良不是公众人物,万一就是随口一说呢?

    刘轩也没把话说的太死,对陈锡良说的“卖一件衣服就捐1元钱”抱着质疑的态度。

    显然,刘记者想要把事情搞清楚再大肆报道,周诚叫陈锡良先不要接受采访,陈锡良回宾馆后就躲起来不出现了。

    正如夏晓兰猜测一般。

    在京城发行量不小的晚报,季雅那边不可能不看!

    花钱买的版面,文章质量还不如另一篇写张晓的,季雅自然生气:

    “这个晚报的刘记者是怎么回事儿?”

    嘴里答应的好好的,其实是被夏晓兰那边收买了?

    汪明明和经纪人乐峰也不满意。

    香港的报纸是竖版繁体,大陆的报纸却是横排简体,阅读习惯很折磨人。

    好不容易看完两篇内容,汪明明心中亦是不舒服。

    “这是刻意针对我啦!”

    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人家能不比较吗?

    张晓是拿上万的酬劳全部捐了出去,luna的陈锡良还说什么“请香港明星要10万酬劳”,刘轩倒是没有说elegance的坏话,却刻意强调了elegance邀请了“香港女星汪明明女士现场献唱并拍摄广告”——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只要不是弱智,都知道拿10万酬劳的香港明星是汪明明咯!

    换了别的时候,汪明明还要感谢刘轩替她宣传身价。

    唯独这时不行呀!

    汪明明看着乐峰,指望着自己经纪人能拿个章程出来。

    乐峰咬牙,“大陆的演员拍戏片酬好低的啦,我不信张晓舍得捐1万块给小学生买校服!”

    一万块,中环上班的白领也要攒几个月的,大陆人均收入这么低,张晓拍一部戏能拿1000块吗?乐峰不相信对方舍得捐出这么大一笔钱。

    乐峰再次对季雅献计:“我们能不能派人去采访张晓,能确定她是弄虚作假就好了。”

    不踩死对方,对汪明明的形象好像有影响。

    见季雅兴趣不高,乐峰脑子转的很快,“张晓捐钱是假的,luna那个姓陈的自然也是骗子咯,商人都想多赚钱,哪里舍得掏钱出去送人!”

    香港搞慈善的富豪都是什么身家?

    人家富豪一次性捐多少钱搏个好名声,就是首富也没说卖一个楼花就捐多少钱咯,谁也不能预料以后的事,这种话一说出来,只要品牌没倒闭,钱是要一直捐的。

    季雅把报纸丢桌上:

    “乐先生,你不要在乎这种小事,你可能对夏晓兰还不太了解,她不会留下这种把柄等着我们去抓。”

    季雅鄙视夏晓兰和刘芬的是母女俩不要脸,专门靠男人上位,就想着攀高枝。

    但夏晓兰做生意的确有几分本事。

    乐峰要去查捐款的事,季雅怀疑这是个坑,故意露出来引诱她上当。

    如果真的带着记者去查了,张晓又真的捐了校服,那岂不是白白又替luna宣传一回?季雅是不会干这种事的。

    她现在要做的,是报纸上不能再讨论张晓和luna。

    必须让elegance的时装秀占了上风。

    晚报的记者刘轩已经是失误,明天的其他报纸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

    对了,张晓是替luna拍广告的,看这意思,广告早就拍好了?

    季雅发现了现在最严峻的问题:luna的广告会在哪里播放!

    甄文秀帮了季雅这么多,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时装发布会虽然没有尽善尽美,好歹也圆满结束,除了张晓和陈锡良闹出的乱子,那些原本在季雅工作室订做衣服的贵宾还看的挺高兴。

    elegance的风格她们比较喜欢,如果大量生产,衣服的售价肯定会降。

    甄文秀也引起了重视:

    “他们动作没这么快吧?难道把广告送去中央台播呀!我给你打听打听。”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1187:容易扯到蛋(4更)

    陈锡良等人高兴晚报的报道,夏晓兰让他们先别高兴的太早。

    “只是小胜一筹,不知怎么回事儿,可能是晚报的刘记者比较耿直。你们看明天的报纸,季雅肯定要找关系把明天的报道压下去。”

    张晓是演员,不是明星,怎么和媒体打交道都是夏晓兰现教,张晓现学的,她不太相信:

    “那么多人看见,记者还敢不报道?我看他们都很感兴趣啊!”

    “当然不会不报道,但如果季雅的关系够大,可以让报纸推迟一两天,明天的报纸会先发王府井大街的elegance时装秀……推后两天再放你和老陈同志的新闻,对elegance时装秀的冲击没那么大!”

    夏晓兰耐心给张晓解释。

    陈锡良搓着手,“可是季雅不知道,我们的电视广告也是在后天上,推迟两天不是正好吗?”

    保持配和电视广告,只是想想陈锡良都高兴要起飞。

    夏晓兰点头:“对,这个广告我们已经和中央台签好约了,广告金也给了,广告内容也过审了,谁也给我们撤不掉!”

    季雅找谁出面都不行,夏晓兰按照正规程序签的约,上百万的广告费夏晓兰掏了,广告内容也没问题,凭什么撤掉luna的广告。

    夏晓兰的判断还是很准的,哪怕刚刚加入小团队的张晓也深有感触,她说广告能如期播放,大伙儿都不再怀疑。

    等夏晓兰回寝室,苏静拿着晚报嘀咕:

    “天这么冷,穿这样少,不冷么?”

    杨永红凑过来,“苏静你在说啥?”

    “王府井的时装秀啊,早知道也去凑个热闹。”

    年轻女孩子对好看的衣服还是挺感兴趣的,买不起还能围观呢!

    夏晓兰刚好听到,原来寝室里在讨论晚报上的新闻。

    “怎么,你们对这个很感兴趣?”

    苏静撇撇嘴,“不花钱就感兴趣,我还是最佩服张晓,上万的酬劳啊,说捐就捐了!我妈就喜欢张晓,我以前还举得她脸圆,原来张晓人品这么好!”

    作秀?

    现在大伙儿脑海里还没有这个词。

    张晓虽然才捐1万块,比不上琤荣集团一出手就是几百万,但琤荣集团本来就有钱,不是张晓个女演员能比的呀。琤荣集团捐钱助学是正能量,张晓的行为同样值得赞扬。

    比起时装秀,307寝室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张晓捐钱的事。

    “张晓这样做太积极向上了,她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电影演员,她捐一万块,能引起很大的社会关注!”

    乡下的孩子上学不容易,杨永红大概是307寝室最有感触的。

    张晓这样,可能会让很多人都关注这个问题,杨永红自然很高兴。

    夏晓兰发现了,室友们对社会正能量比较关注,对时装秀不过是随口说几句,这可能和大家学生的身份有关。

    谁会更关注时装秀呢?

    大概是那些追求时尚的年轻女性,或者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吧。

    刘记者写的文章,主要是说张晓,luna的陈老板是一笔带过,寝室还有细心的陈依一注意到这点,看着夏晓兰眼里有疑问和求证。夏晓兰冲她眨眨眼,陈依一就懂了,原来真的是夏晓兰家投了钱的那个“luna”。

    都请张晓拍广告啦,晓兰家的生意做的好大!

    不过晓兰现在不想声张,陈依一也没多事非得提醒室友们。

    晓兰出国当交换生,大家闹着叫晓兰请客很正常,人家家里的生意,想低调点,陈依一干嘛要戳穿呀。

    夏晓兰下楼打水时,也听见有其他人在讨论,现在的大学生对时事很关心,他们说的都是张晓“捐钱”的新闻,至于什么时装秀,女生看两眼,男生们也偷偷摸摸看两眼,看过也就忘,难道还真去看什么品牌开业,和身边同学讨论这个?不如多看几页专业书……这些根本就不是大学生能消费起的啊。

    “只是一家晚报的影响已经这么大了,现在只是在学校,过几天会蔓延到整个社会上,配合着电视广告,宣传效果已经不仅是1+1=2那么简单了。”

    季雅把汪明明请来京城,居然没有第一时间拍摄广告。

    估计全在准备时装秀的事。

    但华国的国情和国外不同,在国外“时尚”已经很成熟的产业链,品牌、设计师、杂志和时装周加超模,这些元素构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链条,大家一起为产业链供血。超模的曝光度,时装周的全球关注,杂志和媒体一起造势……夏晓兰总觉得国内现在的环境还不适合搞这些。

    大环境还没成熟呢!

    不管是谁,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搞房地产开发,能成功吗?

    第一批富起来的个体户还没出现,房子卖给谁去,亏死都是活该的。

    其实现在还不太适合搞时尚女装品牌呢,现在市面上的衣服品牌,都是啥羊毛衫。

    夏晓兰同意搞luna,都要花一年的时间摸一摸市场接受度,季雅可好,一上来就放大招。

    “她太着急了。”

    大概是婚宴上丢了脸,着急想找回场子,季雅太着急了,想要一举把夏晓兰的服装生意打趴下。夏晓兰能说啥,只能祝季雅幸运——步子太大,真的容易扯到蛋!

    第二天,果如夏晓兰所料,张晓捐钱的事所有报纸都没提了。

    被季雅给往后压了。

    夏晓兰一边咬着包子去教室,一边翻着报纸:“季雅这时候肯定得意极了,金钱的魅力无穷大,只要她花的钱够多,就能让报纸上刊登她需要的东西……呵呵,没这么简单呀。”

    夏晓兰一点都着急,因为周诚说要采访陈锡良的报纸记者,现在大概已经到了陈锡良住的宾馆吧。老陈同志这是要上专访了,不知道紧不紧张。

    …… 紧张吗?

    等记者介绍完自己的来历,陈锡良紧张的快昏厥了,冲进厕所,对着镜子甩了自己两巴掌:

    “做梦?不是梦?到底是不是做梦啊……”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1188:人民日报的采访(1更)

    “老陈,老陈你咋回事儿?”

    邵光荣可尴尬呢,带着记者来,陈锡良和人家握了手往厕所冲。

    尿急不知道忍一忍啊,这动作真上不了台面!

    “没事儿,我今天的时间安排的很充裕。”

    一起来的记者也笑。

    邵光荣跑去厕所一看,陈锡良在那里抽自己大嘴巴子呢,左右开弓的抽,一边嘴里还念叨着“是梦不是梦”。

    “老陈,你是不是有毛病,赶紧出去,人家黄记者在等着呢!不是梦,是真的,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

    陈锡良一点都没生气。

    “哥,不不,爷,邵爷,外面那黄记者是《人民日报》的啊,我们陈家祖坟的青烟冒的再高,我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上《人民日报》,不行我还得抽自己两下!”

    邵光荣都给他说笑了。

    仔细一想也是,《人民日报》是组织宣传的喉舌要地。

    邵光荣现在没上过《人民日报》,这辈子也没指望混上这报纸的版面。上面刊登的都是政策解读,不管是发行量还是重要性,都能吊打地方性报纸……邵光荣瞅了陈锡良半天:

    “老陈,你好好抓住机会,你这次是恰逢其会,以后就是赚再多的钱,也不见得再有机会上一次这报纸。”

    采访某个个体户?

    做梦呢!

    陈锡良能混个采访,不是他赚了多少钱,是他说“卖一件衣服捐1元钱”的口号,恰好符合《人民日报》最近有关改革开放的一个选题报道。

    从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迄今已经有整整6年时间,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可以由数据体现,包括鹏城在内的特区有什么变化。

    但让老百姓说个一二三出来,很多人都很茫然。

    老百姓就知道农村土改了,知道城里允许个体户摆摊,允许办私营商店了。

    每年政策好像都更宽泛一点,可“改革开放”到底走到了哪一步,老百姓就说不清楚。

    这时候,需要《人民日报》搞出一些实例专题报道。

    报道谁谁谁赚了多少钱肯定不行,那不是主旋律。

    主旋律是这些享受了政策好处,先富起来的个体户做了什么?需要正面积极的事例。

    陈锡良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人物,除了他以外,还有办乡镇企业,拉动一整个乡镇经济的能人。

    所以邵光荣说陈锡良运气好,这真是恰逢其会,晓兰嫂子出这个主意前肯定没想到《人民日报》会有这个选题。

    陈锡良在水龙头前洗了一把脸,就像准备慷慨就义的战士一般,一脸坚毅走出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要上刑场呢!

    “黄记者,不好意思,让您见笑了。不瞒您说,我就是太激动了,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受到《人民日报》的采访。”

    陈锡良努力不紧张。

    黄记者倒是见怪不怪,普通人谁会被《人民日报》采访,不紧张才奇怪。

    陈锡良已经算好的了,还有人瞧见记者都不知道说什么!

    “没关系,可以等陈同志准备好了再开始。”

    黄记者让陈锡良坐在凳子上,靠着宾馆的墙壁当背景,先给他拍了两张半身照。

    等采访开始了,陈锡良就把已经包装过的发家经历讲给黄记者听。

    “我当时在服装厂上班……”

    在服装厂上班,发现了羊城的服装市场商机,从摆地摊批发到想建立华国人自己的服装品牌,再到品牌成立,这一年辛苦的打拼,故事一定要有起伏,成功中掺杂着失败,失败又爬起来,才引人入胜。

    要掌握好节奏。

    不能讲的就不要讲,比如陈锡良姐夫何丛生是制衣厂的厂长,这种事就不用提了。

    还有和夏晓兰一起合伙赚快钱,倒腾便宜录音机的事,讲出来干啥?

    等陈锡良讲到请香港女明星拍广告,被对方放了鸽子,又转而请女演员张晓,张晓积极配合拍摄还把酬劳捐掉……黄记者掐断了陈锡良在采访中夹带私货的行为:

    “陈同志,说说你的想法吧,‘卖一件衣服就捐1元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你这个承诺从什么时候开始兑现,结束日期呢?”

    《人民日报》要是报道了陈锡良的事,他可不能是说大话。

    陈锡良想到夏姑奶奶的吩咐,腰一下挺的更直了:

    “说来惭愧,我最开始通过服装赚到一些钱,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做慈善,而是替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有捐钱的想法还是通过张晓同志的启发,如果一个女演员能毫不犹豫捐出酬劳,我为什么不能拿出自己赚到的钱,让更多人受益呢?我这个想法虽然是11月中旬才产生的,但luna的销售数据是每个月1月统计,11月1日统计10月的,12月1日统计11月的,以此循环。我说的‘卖一件衣服捐1元钱’,会从11月1日算起,等到12月1日统计出销售数据后,我会对外宣布第一个月的捐款数额,欢迎黄记者和其他报纸或者电视台一起监督!至于您说的结束日期……除非luna品牌倒闭了,这个捐款都不会结束!”

    监督好啊,陈锡良又不会做假账。

    有了这个监督多好,这不是媒体要一直追踪报道吗,连后期广告费都省了!

    黄记者点头,“陈同志能方便透露下贵品牌10月份的销售数据吗?”

    黄记者显然想要以此做个参考。

    “我们品牌在京城和羊城分别有一家直营店,剩下还有5家加盟店,上个月的销售数据是全国5765件单品,11月的销售数据还没统计出来,我想不会和这个数据差太多。”

    10月份是只卖秋装,11月就是秋冬装一起混卖了。

    羊城还在穿风衣外套,京城已经在卖大衣和棉衣、鸭绒服。

    黄记者迅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一个月30天,7家店卖了5765件,这是上衣加裤子一起统计的吧?

    一个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