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好莱坞名媛-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没有托尔金带来这部经典巨著,我也无法用镜头拍摄出这样宏大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她的话得到了许多原作书粉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敬重。当初信誓旦旦要抵制她的书粉很多人都特地跑到她的fb帐号下去道歉,没有看过电影就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让他们感到非常羞愧。
  也有人认为他们是遭受到了一些不良媒体的误导,要不是他们总说莱拉犯了许多不该犯的错误,他们也不会做出那么失去理智的事。
  对于那些道歉,莱拉没有说什么过分的话就接受了下来,并保证不辜负他们的期待,将后面两部制作得更好。
  好歹她也算是公众人物,就算真的因为抵制的事生气也不可能跟那些人吵架去。反正一开始她就没把抵制的事放在心上,甚至还觉得那是一个给自己电影制造话题的好机会。她又怎么会去为难那些粉丝们呢?
  至于抵制的队伍……
  其实在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就散掉了。
  不散也没办法,走了一批又一批,最后还剩二百多个人的时候,又有一些人被家人或朋友拉走了,认为实在很丢脸。也有一些为了赚钱来抵制活动的人则因为受不了周围嘲笑的眼光,宁愿不赚那点钱也不想再留下来。
  最后剩下仅仅几十个人的时候,基本上全都是被大价钱收买过来的。
  有人给钱,他们自然一如既往的抵制下去。几十个人也是人,也会引来关注不是吗?有了关注就会给电影造成影响,给莱拉带来麻烦,那正是雇主一开始就特别要求的。
  只是他们也没想到,本以为是没有难度的工作,越往后竟越艰难起来。
  本来在接这个工作的时候,他们认为最大的困难应该是来自莱拉那边。谁叫他们在抵制她的电影呢?就算被她报复一下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事情完全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莱拉根本就没有和他们有过任何接触。明里暗里也没有专门针对过他们,就好像这场抵制根本不存在一样。
  猜测中最大的困难并没有发生,让参与抵制的人都挺高兴的,认为这钱拿得太舒服了。然而随着电影的热映,他们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怎样的地狱。
  人越来越少不说,每天他们集合在广场活动的时候周围人的眼神都像看什么污秽之物似的看着他们。到后来甚至不少人都停下脚步,对着他们指指点点还拍照录像。
  如果是因为抵制电影的关系被拍照也没什么,还能多增加点影响力。可那些样子明显是在看小丑一样,发到网上的言论基本也是“看这群傻瓜又在犯傻了”。
  日复一日这样被对待,再坚定的心恐怕也被打击得残缺不全。
  于是在电影还没有下映前,所谓的抵制活动就因为没人再出现而宣布破产。而这件事最终还是在新闻的角落里出现了几行字,也算没有浪费他们辛苦几个月的抵制活动。
  诺兰在这段时间也没有闲着,时不时就跑莱拉面前显示一下存在感。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把自己当成她的人了,问起问题来越发的不客气。
  以前问的问题还都是关于电影,到后来开始问一些其他方面的事了。比如她喜欢看什么书,平时都做些什么之类的,似乎想从这些问题中了解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怎么年纪轻轻就能拍出那么多人喜欢的电影呢?
  这样的问题莱拉真没法答,她能说自己是重生的,这辈子虽然年轻,上辈子却把那些赚钱的得奖的电影全都研究了个彻底吗?
  如果只问一些关于电影的事,她也会将自己两世的经验告诉他一些。虽然她是因为知道未来的趋势,知道什么电影会火才创下了这样的一番成就,但如果不是她前世基本功扎实,没有一定稳固的底子,可不会拍出比前世原版更出色的电影。
  诺兰问的最多的还是《致命魔术》的问题,有时候某个场景、某段对话让他琢磨不出来就会跑来莱拉的公司,跟她好好讨论一番。他也不是直接把她的意见写进剧本,而是消化她的想法,将她的话理解掉,溶解掉,再融合自己的想法。
  什么是天才?莱拉觉得以后还有谁再对自己用这个词的时候,她就把诺兰推出来给人家看看。她前世研究了那么多年的经验,加上今生的理解,不过几个月就被他给消化了大半。
  有时候她自己也觉得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大敌,可面对递过来的问题,她还真没有办法拒绝。谁叫她拿走了本应他一鸣惊人的蝙蝠侠第二部呢?虽然是他硬塞到自己手里的,可还是落在自己手里了不是?
  她不喜欢欠别人什么,既然人家把这样一个好机会送到自己手里,那她就只能用其他办法来补偿他了。


第777章 盘点暑期档

  对电影来说,节奏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需要完美控制的地方。
  节奏太快会让观众缺少代入感,太慢又会让人看得昏昏欲睡。看好莱坞制作的动作大片,成功的那些几乎都将节奏掌握的很好。
  动作戏、感情戏、时不时穿插在里面的幽默感。这些环节组成了整部电影的骨架,然后在其他地方添加进推进情节的剧情就好了。
  但不是说几分钟设计一个小段子,然后十几分钟设计一个大段子这样生硬的设置,怎样把握住这个度就必须由导演本身去领悟。所以莱拉也只能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告诉他,剩下的还需要他经过大量的实验才能掌握。
  对于莱拉的帮助,诺兰是非常感激的。作为回报,他在《致命魔术》的编剧一栏写上了她的名字。除此之外,他实在找不到可以在其他地方表达谢意的方式。
  而莱拉则直接对这部电影给予投资,不但资金不设上线,就连剧组需要什么人也让他尽管去自己的公司里挑。要知道她公司里可是藏龙卧虎的,连奥斯卡都得了不少个。
  对此,诺兰除了发誓一定要把《致命魔术》拍好外,已经说不出其他感激的话了。有句东方古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此时的他就深切地体会到这点。
  忙碌的日子一直维持到年底,一篇盘点暑期档电影的报道引来了许多关注和争论。
  报道的关注点很有趣,那就是今年暑期档被引爆票房的三部电影。
  没错,是三部。
  骤然看到三部这个词,还让不少影迷愣了一下,因为他们除了记得《指环王1》的逆天大爆,以及勇敢挑战莱拉权威,硬是从虎口夺得一周票房冠军的《蝙蝠侠:侠影之谜》外,似乎再没有什么好电影能让他们一直记着。
  然而报道却点出了被人们遗忘掉的一部大片,那就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世界大战》。
  直到看到这个名字,无数人才想起来在刚进暑期档的时候,不正是被这部电影引爆的大屏幕吗?怎么到后来就对它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呢?
  报道里针对这个现象做出了种种调查,为什么在上映的时候大众和媒体影评人纷纷给出“斯皮尔伯格最黑暗科幻片”、“是一部庞大的、令人恐惧的、生动的和有趣的电影”以及“开辟了一种新科幻片的风格”等等的赞誉。
  甚至有些粉丝还说出了“这个夏天最动人心魄的电影”,“这个暑期档最好看的商业片”之类的口号。
  可见这部电影也有他的成功之处。
  然而为什么当暑期档结束后,人们却都忘了它的存在呢?
  看到这里的读者也在心里疑惑,是呀,为什么完全不记得还有这部电影呢?
  报纸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他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是这部电影的发行方犯了一个错误。
  当初《世界大战》定档的时间是在6月29号。可是自从知道莱拉的《指环王》也定在这个时间附近时,他们就改变了档期,将时间改到暑期档最先开始的日子。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直接和莱拉打擂台了。
  虽然看起来好像斯皮尔伯格怕了莱拉似的,但事实上这种策略并没有什么问题,无论打不打得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不可能以碾压的方式应对。或者说没有人有那个信心去碾压莱拉的电影。
  既然碾压不了,肯定会造成两败俱伤的情况。而且莱拉选择的时间是为了和迈克贝打赌,明显不可能商量让她换到其他时间去,所以《世界大战》的发行商就干脆协调了一下,将自家的电影给换了个时间上映。
  这样的事不只他们做了,好几部电影也做了相同的事。以至于在今年的暑期档时间意外地空出了一个真空圈,使得在《指环王》上下几周的时间内,除了《侠影之谜》外,竟再没有其他大片上映。
  报道说,看起来《世界大战》换了个档期,打败了一众小影片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也得到了不少的好评价。可跟《侠影之谜》相比就要差多了。
  为什么谈起暑期档时,大家只会记得莱拉和诺兰的电影?就是因为两个电影直接撞上了!
  《指环王》的引爆让影迷们大呼过瘾的同时也记住了直面撞击上的《侠影之谜》。或许在一开始的时候,它确实受指环王的影响少了一些收入,但随着口碑的上升,人们反而借着指环王认识到了这部蝙蝠侠的新电影。
  用东方的古话,这就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所有人都以为蝙蝠侠要倒霉时,指环王却起到了帮它宣传的作用。人们都对侠影之谜感到好奇,想要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地方那么自信,认为可以和指环王那样一个可怕的庞然大物直接撞上而不用担心会碾压得。
  于是刚开始可能损失的一部分票房,反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补了回来。又因为电影本身的质量还不错,反而还吸引了不少的关注。
  等暑期档过去后,当所有的人都在回味这场票房大战时,想到的只有《指环王》和《蝙蝠侠:侠影之谜》,至于《世界大战》已经没有人还记得它。
  报道在结尾的地方以调侃的口吻嗤笑了世界大战的发行商,认为他们的退缩是做了一件赔本的事。如果他们像蝙蝠侠一样勇敢的去和莱拉的电影正面撞上,肯定也会引爆热度,最后成为被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莱拉是在黛咪的提示下看的这篇报道。报道的论点很有趣,不过最后的推测也只是推测而已。如果《世界大战》真留在那个时候恐怕会死得很惨。
  不是说它的质量不好,而是三部同样优秀的电影挤在一起,肯定会对三部都产生影响。就那么一点票房,你挣我抢,能拿到的再多也多不到哪去。
  影迷手中的钱也是有额度的,可能很多人可以支出在电影院的就够看一两场,这样一来三部电影势必会造成互相倾轧的局面。那样的结果对谁都不好。


第778章 他不如你

  和蝙蝠侠纠缠在一起的话题性,这点莱拉承认。蝙蝠侠确实跟着蹭了一回热度,借着它敢直接和莱拉撞上的“英雄”行径被很多影迷看好。不过所谓互惠互利,做生意计较太多就没意思了,被蹭一下也没什么关系。而且也不是白蹭的,相对的莱拉这边也在话题中占到了好处。
  诺兰来的时候正好看到莱拉在看手中的报纸,以他对她所做一切都很感兴趣的行为方式,立刻就要了过来。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论点,我觉得好像有点道理。蝙蝠侠理所当然是勇者不是吗?”他看完后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
  “别这么说,你的蝙蝠侠是勇者的话,我岂不就是要被你打败的大魔王?”莱拉觉得自己挺可爱的,和魔王肯定扯不到一块去。
  诺兰“呵呵”笑道:“《世界大战》我也去看了,原本是看到说它是斯皮尔伯格最黑暗的科幻片才去,想看看到底有多黑暗。看完才觉得我的蝙蝠侠电影才应该算是更黑暗的那个。”
  莱拉被他的话给逗笑了:“不是一样的类型。”说实话,她其实更欣赏蝙蝠侠里的那种黑暗,比较突出人性,用她的话就是“将人性由光明转向黑暗的历程讲述得太绝妙了”。
  至于科幻片,向来不受到各种奖项的青睐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于那些评审来说,似乎把目光放在商业片之外,就能让他们高人一等;给商业电影说句好话,就能让他们变得肤浅似的。
  “斯皮尔伯格先生这次的作品也算是对他导演生涯的一次突破吧。在商业电影上,他的成就非常了不起。”不然也不会把他放在全球顶级导演的行列中。
  诺兰很认真地摇了摇头:“我觉得商业片最成功的人是你。就连卡梅隆也不如你。虽然他的电影到现在还占据着影史第一的位置,但往下看看吧,几乎全是你的名字。”
  莱拉汗颜了一下,谁叫她知道什么影片会受影迷喜欢呢?会有这样的结果也不奇怪。
  “卡梅隆导演对电影的执着是很让人佩服的,至少我不太可能因为纸巾上少印了几个字就多花几十万去重制。”
  这是一个早就被报道过的小故事,几乎所有《泰坦尼克号》的粉丝都知道这点。诺兰也不例外,他笑了笑:“我想我不会这么做。”
  “是呀,所以我比不上他。”莱拉笑了笑。
  诺兰却皱皱眉头,总觉得有哪里不对:“这种认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你觉得有多少观众会认真地去看纸巾上有没有印字,又印了什么字呢?他能这么拍是因为有人在支持,一般新人导演很难获得这样的支持。我觉得他的路不适合其他人走。”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那么浪费,前提得是你能让投资人对你放心,任由你去挥霍。新人导演找到投资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尽情地精雕细琢根本不可能。就算是她,拥有着那么多钱,不也没在那些地方斤斤计较吗?
  莱拉耸耸肩:“你说的没错,或许等我能理解他想法的时候,就是我破掉他票房记录的时候吧。”
  “一定会的!即使你不去理解,我相信那一天也很快就会到来!”
  诺兰说的比莱拉还有信心,她都不知道这么强大的信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谢啦。”莱拉笑着接受了他的夸奖:“记得斯皮尔伯格导演在12月份还有部电影要上映?”
  “是的,《慕尼黑惨案》。听说开拍日正好是《世界大战》的首映日。”
  一般那些比较出名导演的作品都会让其他导演们特别关注,诺兰可能不会知道一个科幻片导演的作品什么时候会上映,但却绝对会清楚顶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新电影是什么。
  不只是导演们,可以说整个好莱坞电影圈都会比较关注大导演们的动向。一般默认的是大导演们的作品放得不要太接近,撞在一起打得你死我活就没意思了。要不是莱拉为了那个赌约,她也不会那么突然地就将指环王的档期加到那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莱拉记得这部电影,但仅仅是知道名字,对电影却没有去看的兴趣。老实说她并不喜欢看这类电影,光看名字就会觉得很压抑。
  斯皮尔伯格以前还有一部经典的《辛特勒的名单》,她也曾因为是部好评比较多的作品而去研究。结果就是每看一次都好像心脏被翻来覆去拧来拧去了似的,让她心情很久都没有转好。这也是她为什么更喜欢商业片,而不是那一类的影片。
  《慕尼黑惨案》是纪实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复仇。这类影片的特点就是拿奖很容易,但票房高不到哪去。用影评人的话就是叫好不叫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没多少人可以把所谓“有内涵、有灵魂”的影片拍出商业片的票房来。
  “说到12月将的电影,还有两部我也挺感兴趣的。”莱拉算了算时间,可不正是挤到一块去的三部电影吗?
  诺兰了然:“你是指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和彼得·杰克逊导演《金刚》?”
  “没错。”听到彼得·杰克逊这个名字时,莱拉难得地尴尬了一下。因为如果不是她的出现,这位导演早在2001年就把《指环王三部曲》给拍出来了,并凭借这个系列拿到了令人羡慕的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奖项。
  “李安导演的拍摄手法很唯美,我相信借助他的镜头会让这部电影的主题升华。”
  诺兰难得开了句玩笑:“是因为你们的电影一样被抵制的关系,才让你对他的电影感兴趣吗?”
  莱拉被逗笑了:“可能是吧。不过他比我遇到的情况要麻烦多了。”一个是书粉被有心之人利用的抵制,一个是因为观念不合的抵制,两者相比起来后者的形势可要严峻得多了。
  “能被这么抵制一次,好像也挺不错的。”如果能靠一部电影就改变一个备受歧视的团体的命运,似乎也很不错。电影人希望做的,不就是利用电影来改变这个世界,进化这个世界吗?
  诺兰突然露出一个向往的表情,让莱拉在吃惊之余想起古代东方的言官向往被打廷杖的事来。难道他这么一个不谙世事的人也想“名留青史”一下?


第779章 主动邀请

  或许是看到她古怪的眼神,诺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觉得自己似乎破坏了自己的形象,所以干咳一声就改变了话题。
  “这次杰克逊导演重拍《金刚》,据说投资了两亿多美金。”
  “是啊,需要的特效部分会比较多,花的钱多也是没办法的事。”莱拉想起前世这部作品全球收了大概5亿5000万不到的票房,堪堪算是保本,并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至少和他所打造的《指环王》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也有人提出是不是低估了这部电影,但最终的票房就在那里,硬是要扯一些其他东西就没意思了。
  诺兰摇了摇头:“赶在圣诞档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唯一的好处就是同期的影片在票房上没有竞争力吧。”
  莱拉点点头。无论是《慕尼黑惨案》还是《断背山》,虽然都是知名大导演的作品,在票房上肯定不可能给《金刚》带来多大的压力。而除去这两位大导演的电影外,其他的电影暂时还看不出哪部拥有和《金刚》相拼的实力。
  “还是一个宣传的问题。我觉得他们前期的宣传做的不好,除了我们这些关注电影圈的人和喜欢看电影的影迷外,还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么部电影要上映了?”
  一直以来她对宣传这块就非常重视,所以才会每次电影上映前都用一些手段来让各家媒体兴奋一下,好帮自己这边打个广告。
  在她看来,像《金刚》这样砸下了两亿多美元的电影,真是花多少钱宣传都不为过。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光把种子丢在地里,什么都不闻不问,就凭它自己生长又能长成什么样子?
  按照好莱坞的惯例,宣传费用一般占拍摄成本的一半。也就是说两亿的投资至少需要再砸下一亿来宣传,才是最合理的。
  但不知道是不是投资花了太多钱的关系,《金刚》的宣传费用不知道削减成什么样子了,至少莱拉没看到这个规格大片应有的宣传攻势。
  “大概是投资方不愿意再往里面砸钱了吧?”诺兰想起以前经历过的遭遇,苦笑着摇摇头:“不是每个导演都有卡梅隆那样的号召力,能让投资商不顾一切地往里面砸钱。”
  莱拉沉默了。
  确实,投资商拼命地想要在投资更少的情况下取得更多的利润,而导演则更关注电影本身的质量。有些东西钱砸少了就拍不好,拍不好就获得不了观众的认同,观众都不认同了还能指望他们说好话吗?一旦差的口碑流传出去,别说获得利润了,能保本已经是万幸。
  这是一个死循环,偏偏很多人对这条视而不见。
  其实投资商也觉得“宝宝心里苦”,他们的钱不是大风吹来的,能节省一点是一点,万一电影拍砸了怎么办?他们却忘了,如果拍不好,那才会更有拍砸的可能。
  这样的情况下就只能靠导演的能力在其中运作,至于是好是差,就需要观众去做评判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导演拍不好,而是制约的地方太多。
  举个例子来说吧,莱拉本身血淋淋的例子。她前世拍过的那部唯一的电影,钱就那么多,演员是投资人的七大姑八大姨,所有人几乎都是关系户来着。
  =不想用那些人?你可以有多远滚多远了,老子有钱还怕找不到愿意拍的?
  那种情况下莱拉只能选择屈服,她想的是只要她能拍电影,那么一切难题都可以挨过去。事实上她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低估那些“业余演员”们作死的程度。
  即使是前世她教导演员的能力都没有将那些人教成真正的演员,不是拍摄的时候状况百出,就是胡乱给自己加戏。唯一的好消息是经过她的剪辑,那些拍出来的画面竟然勉强能看。
  可惜演员太差,她又没有能完全控制住剧组的能力。那些人仗着自己是投资人的亲戚,根本不听她的指挥。所以哪怕她是神一样的剪辑手法,遇到那样的烂演员最终也没得到什么好结果。结果就是……她重生了。
  看来上天也觉得她拍出了那样的东西实在太可怜,才会给了她一段新的人生吧?
  诺兰走后,莱拉盯着手机发了会呆,然后按下了罗伊的号码。电话刚通,她就想起他这会应该还在剧组,正要挂上电话时,对面竟然接通了。
  “嗨,亲爱的。”罗伊微微有些喘息的声音从对面传了过来。
  “正在忙吗?如果忙的话我换个时间再打也行。”
  换成其他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