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同生-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后知后觉地冲出来,开始厉声质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保安和教士左右为难,不知是该把守案发现场,还是去小广场上维持秩序,又或者向领导报告刚才发生的血案。等到五分钟后,一切需求都得到满足(或是没有满足,‘不,女士,听我的,您真的不应该进去,您为什么不去外头待一会儿呢?’)时,他们才发现目击者几乎都已散了精光,就连那个吓得浑身发抖的亚裔女孩和她男朋友都不见踪影,只除了几个目睹了典型的意大利黑手党凶案——或是不那么典型,不过对游客来说,一切发生在意大利的凶案都和黑手党有关——激动得浑身发抖,自愿并积极留下来作证的老年游客。
这就让人很尴尬了,因为教堂内并未安装摄像头,一切都只能依靠证人证言,关键证人消失无踪,让人很难有信服力地讲述那个广场凶手自杀的二手故事,警方对此也很恼火,他们并不怪自己到达得太晚——甚至比平时都来得更迟一些,因为广场上刚发生了两桩案件,而是责怪教士们没能尽力。
“这一定会登上新闻的,媒体肯定大做文章,特警也会来。”他们恫吓牧师,“你们的教堂得关门——至少关门一周。”
但圣贝纳迪诺教堂并不收取门票,他们只接受数额随意的捐款,所以这吓不着牧师,事实上,少些参观者他们还能多休息一会,唯一的烦恼只是怎么阻止警方的调查破坏教堂内珍贵的文物。接下来的十几小时内,牧师、保安和教士在无数场合不断地重复‘他拿着枪,浑身滴血,非常可怕,冲进人骨礼拜堂后自杀’的故事,询问者有警察、特警,还有些穿着毫无特征的工作人员。
他们都坦然自若,反复地重复着这故事,甚至还无中生有地丰富细节,告诉他们这个人是如何被愤怒扭曲了脸庞,‘看起来就决心去死’,并对自己述说的故事深信不疑,这就是发生的事,很多人也证实在广场凶案里,的确有个人一直在死者身边,又从他身上搜走了一把枪。
这是一起黑手党火拼事件,游客们深信不疑,为此激动万分。
这是一起情杀事件,附近居民和店主这么认定,因为凶手最后选择的自杀地点,他们相信他是虔诚的教徒。
这是一起值得大肆报道的事件,媒体这样想,但不知怎么,这本可以被各大媒体大书特书,甚至登上国际头条新闻的恶性案件,最后只是在当地电视台短暂地被报道了五分钟。
这是一起针对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恐怖袭击,意大利警察最后得到一份语焉不详的调查报告,告诉他们上级部门已经接手,三名死者的尸体都被运入大使馆,他们其中两名都的确是大使馆的武官,第三名的身份难以验证(头被打没了怎么验证),有传言说,他也是武官之一,即使不是,也是美国情报部门潜伏在米兰的暗子。米兰大使馆的三名武官忽然决定在一个下午都到大教堂广场走走,然后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
国际社会对此表示震惊和关切。至于美国国内的有关部门,他们当然更加关切,非常震惊,而且比所有别的国家还多了一种情绪,那就是恼怒。三名昂贵的外勤忽然在一个下午尽数损失,这不但是对权威的侮辱,也让很多人意识到,有什么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正在进行之中。
这是一起公开场合发生的公开事件,相关的调查报告当然不可能绝对保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那个金发帽衫女孩,还有她男朋友的存在,他们很好奇这一对的国籍,他们的来历,也想知道他们手里握有什么筹码,背后是何方势力,现在在哪。
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背后肯定有力量支持,甚至还有隐藏得更深的同伙,能在半小时内连取三条性命,这活儿不糙,这绝对是专业人士。但更多信息,恐怕得见到人以后再说了。
流言恰到好处地蔓延开来,一向暗潮涌动的某个行当,开始卷起更大的漩涡。记录被翻检,存放监控视频的服务器被轻而易举地入侵,人们饶有兴致地发现,许多能捕捉到他们身影的摄像头当天忽然无法工作,或是服务器遭受了入侵。到目前为止,他们成功地避免了留下影像资料。但这也没太大关系。米兰和周边城市上空忽然多了许多双窥视的眼睛,隐秘又仔细地注视着各个阴暗的角落,没人能在这样的注视下逃脱,现代社会,如果你短暂地逃过组织,那不过是因为你还没重要到那份上。
这些眼睛的主人饶有兴致地想着:你们到底是谁,现在又在哪儿呢?
是啊,他们又在哪儿呢?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摄像头,交通监控设备,旅馆安保摄像、城市安全摄像系统也在想一样的问题,“你们在哪儿呢?”
#
——但没有人比K想得更多,更恼怒,他坐在米兰大使馆的办公室里,脸色铁青,身前摆着成排的电脑屏幕,握着手机不断地说,“是,先生。是,先生,但是——很明显,盗火者已经雇到了佣兵——米兰分部完全撞到了枪口上,我认为——”
H——雷顿在他身边忧虑地听他讲电话。“是的,是的,先生,我不是在为自己寻找借口——”
他继续讲了几分钟,电话那头的怒火只高不低,这让H对前途更加忧虑,他清了清嗓子,打断对话,“头儿——有消息了,程序报道,在日内瓦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傅和李?”这消息让K精神一振,连电话那头的大人物都暂时收起怒火,草草再说了几句便挂断电话,“程序识别的符合度是多少?”
“90%,挺高的概率,我们查看了录像,经过变装,但体态和脸部特征是有些像。是昨晚的事,不过,录像今早才被上传到服务器。”H说,“看起来,在米兰发生的事只是为他们吸引注意力,把我们的人手都吸引去意大利,方便他们在瑞士接头。”
确实如此,报告中多次提到一男一女,前去查看工作室的外勤在路上遭到袭击,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示小组,他们找的人正在米兰。不过,两个死者都是被背刺身亡,他们先从背后解决了佩戴视网膜辅助系统的两个,再配合网络战打掉最后一个,断绝第三名和总部的联系,似乎就是为了阻止他告知小组,动手的两人并非傅展与李竺,而是被聘用来的专业人士。——专家已经检查了刀口,刀口很特别,应该是某种异形武器,下刀处也找得非常准,不论傅展还是李竺,应该都没有这样的能力。
“他们应该是故意化妆成傅展和李竺的样子。”H继续推测,他们找了些目击者,给他们看了傅展、李竺的照片,大多数人的证词不足以采信,教堂内光线昏暗,而且他们过分激动,有人能在候选照片中挑出正确的两个人,说是‘轮廓有些相似’,但大部分人只抓着白皮肤和深皮肤不放,这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让我们继续在米兰追查,所以绝不敢暴。露在视频里,他们知道这蒙骗不过程序。”
K叹口气,“但他们无法控制傅展和李竺,是不是?他们还不在盗火者的控制中,所以才在日内瓦留下了足迹。”
他把脸埋到手心里,发自内心地疲倦呢喃。“但这只是我们的推测,他们也有可能就在米兰,我们的人手已经不够了,下一批特勤最快也要10小时才能抵达支援。”
所以,上头还不打算终止行动,甚至还要继续派人。
H真正从内心感到了一点寒意,三个特勤被杀,这绝非小事,他承认自己听到消息的时候有一瞬间的庆幸——傅和李的运气终究还算不错,他也一样,三个人死在公开场合,国内绝无可能继续装聋作哑,这次无名任务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他和K会有麻烦——但至少比米兰的倒霉蛋好,他们保住了命。
但他们还要继续派人,这件事还没完。
“以调查米兰事件的名义派人过来。”像是看穿了他的想法,K有些疲倦地说。“现在,我们终于有名目了,这就是米兰事件对他们的意义,哈,不是全无价值,至少提供了一个名目。”
他干巴巴地说,充满了兔死狐悲的讽刺,“所以,资源会有的,还要继续查下去。”
这崩溃也只持续了一瞬间,他深吸一口气,下一秒又冷静下来,毫无情绪地决定。“不论是米兰还是日内瓦,都要追查下去。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权限和人手,不管对手有什么盘算,胜利都在我们这一边。”
他拿起键盘,一边撰写工作邮件,一边神经质地轻轻唱了起来。“你们在哪儿呢,Where are you,where are you,你们在哪儿呢,宝贝们……”
#
“所以,这就是佛罗伦萨。”与此同时,傅展对李竺说,“托斯卡纳的明珠。”
他推一下胖乎乎的脸颊,做了个手势,比向车窗外的原野,“怎么样,喜欢它吗?”
第33章 路上(3)
意大利。托斯卡纳。乡间的小路上
从阿尔卑斯山一出来,路边的景色就完全不同了, 阿尔卑斯山的绿是多种多样的, 峡谷中临水是树林, 迎面的山坡是草甸, 再高一些就能看到雪融后裸。露的黑土和白色的顶峰。这样的山当然很美, 却并不亲切,托斯卡纳就绝不会这样, 这是一片蔓延着的轻盈的绿, 托斯卡纳的山都不怎么高, 天蓝得透明, 白云也是透明的,像是刚扯出一絮的棉花糖, 边沿似融化在蓝天里,但仔细去看, 每一缕水气却都很分明,山和原野融合在一起——整个托斯卡纳以旅游业、农业和采石业为经济支柱, 没有工业当然也就根本不存在污染。
“瑞士和托斯卡纳都是美的,米兰的天色就不好。工业带来财富和便捷——不过人类一般还是喜欢农业区。”傅展一边开车一边说, 他打开顶篷, 吹着风惬意地把手放在车窗上,时不时对迎面开来的游客亲切地举手打个招呼, 会车时有些人会减慢速度,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声意大利语,傅展解释, “Nice car。”
这的确是辆好车,欧洲人比起宝马更喜欢Mini Cooper,整个欧洲都更中意圆头圆脑的小车。比起Mini在中国‘二奶车’的坏名声,在欧洲Mini更像是男孩们永远的大玩具,它就像是一部能上路开的卡丁车。即使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坐在里面也没什么违和感,当然也没人觉得一对中年白人夫妇开这辆车有什么不妥。应该是子女上大学后开始自驾游的中年夫妇,也许是从美国过来,正享受着多年以后的二次蜜月。
“车是挺好。”开起来手感是好,动力猛,确实带劲,不过李竺不怎么喜欢坐Mini,它说不上有什么减震,她淡淡地应了一声,傅展看看她,像是看穿了她的心。“还在为乔瓦尼担心?”
李竺不否认她有点愧疚,“希望他能成功地躲过风头,别被带去问话。”
“我已经和他说过了,如果别人找到他,就直接告诉他们我们去过米兰。”傅展有些宽慰地说,“他有人证——咖啡店店主可以为他作证,只要把一切都和盘托出,他不会有什么麻烦的。”
话虽如此,但李竺仍然有他们利用了乔瓦尼善意的感觉,虽然他们事前的确也没有预见的能力,但她还是因此闷闷不乐,无心欣赏托斯卡纳的风光。
终于能吹风了,深秋时分,原野上的风已很凉,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赐,一般来说间谍变装都是从瘦往胖去变,其中的原因当然不用解释,瘦子可以轻易地假装成胖子,但胖子却不可能把一身的肉削去。这也意味着他们现在穿戴着重达十余斤的假体,面部也局部贴上了硅胶帮助他们改变骨骼,至于肤色,白种人晒后发红的肤色可以轻易地被伪造出来,只是需要带上手套作为掩饰——脸上贴片硅胶你就有双下巴了,但胖子的手是很难通过化妆表现出来的。不过在这样的天气里,开的又是敞篷车,带薄手套御寒也非常正常。
制作假体与化特效妆花费了他们数个小时的时间,余下的时间用来买手机,消灭痕迹,在施密特的指点下到修车厂,由中间人介绍买辆新车。收足了钱,没人要看他们的驾照,账款由施密特通过比特币支付,车则由他们自己挑选。他们没试图在车上动手脚,态度是要比东方快车上好得多了。
——这也意味着从大教堂广场到现在,他们并没有交谈的时间,总是在劳作、奔波与轮流休息。傅展又举起手,和迎面而来的一车青少年一起高喊‘Hi…ho’,喊完了才若无其事地问,“第一次主动杀人,感觉怎么样?”
“我们在巴黎就杀过了。”
“那不一样,用枪不算杀人。”傅展讲,“这就是人们反对枪支的原因,用枪没有在杀人的真实感,狙击手是所有兵种中罪恶感最少的岗位,隔得太远了,感觉就像是打游戏。凡是用机器做的恶,操作者深心里都不会认为它真的发生过,大概人类的反应神经就是这么低级吧,非得面对面,用冷兵器杀人才会给人以凶残的感觉——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喜欢吗?”
“有谁会喜欢那种命悬一线的感觉?”李竺禁不住吐槽,“且不说前两个,第三次能成功完全是运气好,要是我没跑到教堂就被追上,那就死定了。”
确实,那是整个计划最险的一部分,她不能快到让目标放弃,当然也不能慢到被抓住。李竺觉得他们某种程度说很幸运,第三个目标是个毛头小子,所以他确实如他们推测的一样,被两次刺杀事件弄得阵脚大乱,而且她需要跑的距离也不是很长。长时间追逐她非得被追上不可,不过,如果再来一次,她也不肯定自己能不能跑出这个速度。
“吉姆。亨特,26岁,就读于俄亥俄大学,Blahblah,他的内部评估报告上对性格的描述是,服从性好,适合执行战场扫荡任务,但经验不足……不过米兰缺了个人他们就先把他调过来了。往左走,远离内森的视野。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继续执行原计划,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
“但现在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前后视野都被覆盖——”
“你们能黑进卫星吗?让耳机炸麦,我知道这是常用的干扰手段,能让敌军至少失去两分钟的战斗力。”傅展的声音紧迫起来,他可能同时在换衣服。“乔瓦尼快化好了,我还有三分钟就好。——他们不会顾得上打量周围的……”
这个诱杀计划临时准备,漏洞百出。是在施密特发现第三人后,一边执行行动,一边读取履历,然后由傅展两分钟内想出的办法,他们根本没有反复论证的时间,傅展化好妆就往教堂走,堪堪赶上规划中的时间点。整个计划能成功完全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事态遵循常识发展,她现在早成了一具死尸,或者更惨,已经成为被囚禁在地下室吊起来打的那种囚徒了。
李竺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思及可能的后果,更是忍不住看了傅展一眼——他们的关系现在当然比从前缓和了许多,不过,傅展到现在还是没告诉她,U盘平时到底都放在哪里。
“你应该换个角度,”傅展却误以为她还在介意乔瓦尼,也许还因为昨天的三条人命沮丧。“昨天我们不是成功地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恐怖袭击吗?而且吉姆的出现倒也恰到好处,两个武官被刺杀总没有三个轰动,情报机构也是人,一样会对离奇的故事感兴趣,现在会有更多人知道美国人在执行秘密任务。他们以后……至少发起这种行动的时候会更小心了。”
“怎么他们还会在意国际社会的看法吗?”李竺凉飕飕地说。
“不会,但污名至少得事出有因,至少背后的推手得掂量继续把此事扩大化要付出的政治代价。”傅展转过头,真诚又严肃地注视着她,语调沉稳中不乏热血。“李竺同志,你是奋斗在地下战线的无名英雄,勇于自我牺牲,昨天你的行动拯救了数百条无辜的生命,在此,我向你致敬!”
“滚!”
李竺竖起中指,沉声喝道,傅展嘎嘎大笑,继续开车,她翻个白眼,望向窗外,但亦不得不承认,心情比刚才轻快了不少——她不会对傅展承认,那似乎太过高尚,和她的画风不符。不过,接到施密特的示警电话时,那种‘大事不好’的紧迫感里,最让她心烦意乱的,的确是巴黎事件梦魇般的回放。奇怪她已经不记得昨天诱敌逃跑时自己的心情,在人骨礼拜堂的冲击性画面也无法给她留下一丝震撼,傅展把枪口弯上的那一刻,她又看到了巴黎街头的哈米德,他的血肉涂满了街头,与当天被扫射的真实画面在一起,融合得天衣无缝。如果他们不主动出击,而是悄然避开,美国人从乔瓦尼那里问出线索,会不会再来一次米兰恐袭?
他们会的,恐袭后必然收紧的安保与名正言顺的盘问是他们找人的利器。越是接触,越能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这个庞然大物的肆无忌惮,在各种方面他们都喘不过气,这就是被强权压迫的感觉,那三名探员会不会和难民中潜伏的‘社会领袖’接触,分发武器与死亡?当平民倒毙街头时,他们是不是只是付于一笑,继续谈论晚餐时的提拉米苏?
不,这三次死亡她毫无感觉,倒不像是傅展说的一样,以英雄自诩,但她的确隐隐有些解气的畅快感,像是为哈米德,为那些被他们抛在身后的,在枪声中尖叫狂奔的民众们做了点什么。即使这思路没什么道理,可能纯属推卸责任,但——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李竺忽然大声说。傅展嗯了一声,“什么?”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她重复了一遍,这一次语气低沉了下来,“你喜欢那种命悬一线的感觉吗?”
傅展的答案,往往都藏在问句里,他不是那种会老实回答问题的人,这一次一样用失笑掩盖了真实反应,李竺望着他——他已经面目全非,成了一张陌生的面孔,可眼神永远是傅展的。“那你呢?你真的不喜欢那种感觉吗?”
如果真的不喜欢的话,早就死了,他们正走在一条小径上,被他们所遇到的那些打手雕塑,李竺不禁在想,如果施密特只是打了那通电话,告诉他们打手正在过来的路上,还有五分钟就到,并未提出后续解决方案,他们该怎么处理乔瓦尼?他和他的雇工都看到了他们的脸,也知道他们的身份,更不可能在询问中完全保密,丝毫不露破绽,经过后续盘问,也一定会把他们的对话和盘托出。三场命案,为他们挣到了十几小时的逃离时间,但如果没有施密特的后勤支援,他们根本无法主动出击,五分钟的逃离时间能逃出多远,他们的逃亡是否在米兰就要伴着又一起恐袭和无数生命的逝去宣告终结?
在这条小路上,如果还是原来的自己,那么你早就已经掉队了,要保证你还能往前走,就只能任由自己被重新雕塑。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永远在凝视你。喜欢这种游走在生死边缘的刺激,一次次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成就感,死里逃生后忍不住想傻笑的感觉,生命在这一瞬间的确似乎攀上高峰,浓烈无比,会上瘾也是人之常情。
但那样的话,她和吉姆、雷顿又或是红脖子还有什么区别?
“乔瓦尼会没事的。”她强行转了话题,自顾自地说,“施密特他们会遮掩好他的足迹的,只要藏到这事儿结束就行了——只要再藏一周就行了,他知道得不多,美国人不会拿他怎么样的,是吗?”
他们隔着换挡杆对视了一眼,眼神在空中撞出火星,一直存在的分歧再一次在火花中被烫热,他们本来就是极为不同的两种人。对他来说,她太怂,总是瞻前顾后,拘泥于无聊的社会规范,对她来说他太疯狂危险,似乎从不把道德和人性放在眼中。这段同生共死的逃亡,能拉近他们的距离,却不足以消弭他们的分歧,反而让他们的不同更加显眼——现在,她被淬炼得更自信,也更敢表达,不再会藏着自己的声音不说,而是敢于在对视中,表达自己的坚信。
傅展看不出失望不失望,也许是失望的,人都希望被赞同,但李竺说出口了反而更坚定,是的,她也喜欢这感觉,但她更在意乔瓦尼,人不能因为喜欢就沉迷,总有些别的什么更重要。
“你相信过什么吗?”她问,追着傅展的眼神。这一问横空出世,却像是接上了一天前的话题,在那时候他们似乎还不够亲密,战争的确会让人的关系快速升温。
傅展的眼神又调转过来,它是冰凉的,没温度的,瞳孔圆圆的,就像是野兽的眼睛。“没有,从不。”
那也许你就并不适合做这一行。一丝模糊的念头掠过,她像是明白了什么,但大体说来仍是一片含糊,这四个字就像是一盆凉水,泼湿了心中的什么,她点点头,靠得更深了点,蜷在车窗里望着窗外掠过的原野,托斯卡纳有大片大片的葡萄园与田地,所以山野依然维持着绿意,这是很好的慰藉,现在并非伤春悲秋的好时机,她没时间沉浸在什么若有所失的怅惘里。
车子安静地往前开了一段,傅展也没开音乐,他像是忽然失去了和对面来车打招呼的兴致。
田野间的秋风拂过,假体被吹得乱颤,乔瓦尼真的给了他们很好的硅胶,不是什么材料都能这么逼真的。
“……他会没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