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十年代娇媳妇-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庭玉一本正经地说:“想当然是想,不过也要顺其自然……”
  叶青水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现在已经入秋了,离恢复高考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谢庭玉这个时候弄这些来得及复习吗?
  但她想了想很快又抛到了脑后,因为第二天她收到了来自首都寄来的包裹。
  她和谢庭玉亲自去邮局领的,方方正正的箱子,不大不小,一只手就可以提起来。
  叶青水领到它的那一瞬,心里忽然有了一种近乎直觉的预感,心儿扑咚扑咚地跳。
  这不会是……周老师的书有了消息吧?
  “玉哥……你说这可能是奶给你寄来的衣服棉被吗?”
  “你打开看看不就知道了?”


第082章 
  叶青水的手有些发抖。
  她摸着盒子,好像真的感觉里边躺着的就是书。这不大不小的箱子,能装点啥。
  谢奶奶可不是那种心灵手巧的长辈,会像阿婆那样时不时给她纳千层底、缝被子、酿蜂蜜,谢奶奶最可能做的事估计就是——天冷了汇一笔钱给孙子,在乡下别吃苦了。
  叶青水缓缓地打开了箱子。
  几缕金汞般的阳光落在崭新封面上,上面赫然写着“数理化丛书”,新印的书泛出淡淡的油墨味。
  在这一刻,叶青水的唇角不禁上扬。
  心终于落到了地上。
  “没想到奶奶那边的速度这么快!”
  她惊喜地说。
  谢庭玉早就猜出了盒子里边装的是什么,因为刚才的他除了领了一个包裹之外,还领了一张汇款单,收款人是周存仁。
  这是从首都出版社汇过来的一笔稿费。
  叶青水还拆出了谢奶奶写的信,她在信上说:
  “展信佳:庭玉、青水,你们寄来的手稿经过半年的时间,终于印制出来了,出版社那边也把稿费汇了过去,请你们通知周老师去领取。这些书的意义很大,也碰上了好的时机。
  八月,首都召开了一次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意见。奶奶去听了,很受感动。这对广大青年来说是一次珍贵的机会,你们要好好把握。”
  叶青水看到这个消息,眼前一亮。
  真是瞌睡正好递上枕头来了,她方才担心谢庭玉因为钻研沼气而耽误学业,有了谢奶奶的提醒,怎么着谢庭玉也得留个心眼复习。
  她没想到谢奶奶能提前两个月知道这个消息,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直到十月份才正式公布的。
  叶青水虽然知道恢复高考,但却没有正规途径通知周围的人抓紧时间复习。提前一个多月得到这个消息,就是赢在了起跑线!
  叶青水捂着这薄薄的纸,激动地说:“玉哥,奶奶说会恢复高考!”
  谢庭玉读完了信也愣住了。
  国家……恢复高考了?
  心底说不激动,这是假的。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堂堂正正进入大学,不必靠推荐。当年谢庭玉也有机会被推荐去念大学,可惜这个机会被谢军搅和了。
  他很快微微一笑:“嗯,好好复习,我们一起去上大学!”
  “我们去医院吧这个消息告诉周老师吧!”
  *
  市人民医院。
  周恪抱着热水壶刚打完水回来,他疲惫地从怀里掏出一堆钱票放到柜子里,锁上。
  一分的钢镚儿落在柜子里头,叮叮地擦碰,听起来很多。
  但是这还不够周存仁一天的医药费。
  虽然叶青水走的时候预存了两百块的药费,他们手头上还有一百块,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医生建议爷爷动手术切除胃里的瘤子,做手术、化疗、吃药……
  生了这个病,就跟无底洞似的,哪哪都要钱,三百块大约只够花两三年。
  周恪已经不想再问叶青水要钱了,叶姐姐愿意帮助他们是她善良,但他们不能总是扒着人家。虽然也把家里的古董拱手送人了,但是周恪清楚他们还是在占人家的便宜。
  这些东西给了别人,哪里能换得来这么多钱?
  可是周恪更不愿意看到爷爷因为缺钱不想治病。
  他放下水壶离开房间,路过某一间病房的时候,他听到了爷爷的声音:
  “同志,我这里有鸡蛋,你需要吗?还有奶粉……”
  爷爷的声音有些小,他的态度也是从未有过的谦忍。
  鸡蛋,奶粉……这是叶姐姐送给爷爷补身体的,周恪透过门缝,看见爷爷佝偻的腰,他的眼眶有些发酸。
  如果爸爸妈妈还在,该多好。
  周存仁卖完了他的鸡蛋和奶粉,从病房里走出来。
  他看到了孙子,有些讪讪:“爷……爷吃不完。不用吃这么好的东西……”
  “我知道。”周恪说,“爷爷你别说了,我听说喝豆浆也很有营养,明天我买几斤豆子回来磨。身体还是要好好养的。”
  周存仁还能说什么,只能摸着孙子的后脑勺,慢吞吞地回了病房。
  他也想多活几年,但是他们没钱治病,能省一点是一点,看到这么小的孙子每天辛辛苦苦挣钱,周存仁哪里咽得下这些东西。
  等叶青水夫妻来到医院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幕:
  祖孙俩对视着,老头子给孙子擦眼泪。
  叶青水吓了一跳,“呀,这是怎么了,恪儿掉金豆子了?”
  周恪不好意思地扭过头,擦干了眼泪。
  叶青水捏了捏他的脸蛋,笑眯眯地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地,你们要变成有钱人了!”
  她打趣道。
  她把谢奶奶寄来的汇款单递到周恪手里,周恪定睛一看,愣住了。
  周存仁瞥了一眼,也跟被施了定魂术似的定住了。
  出版一本书是什么概念?华国成立之初,文坛里曾有过一部小说能买下首都五六个四合院的美谈。当时稿酬按照千字4、8、10等等计算,而那时候工人的工资也才二三十元,因为太挣钱一度被人眼红,直到五十年代末国家才重新规定了稿酬的计算方式。
  出版的书每千册按照稿酬的8%支付,虽然待遇降低了,但是仍旧能够养家糊口。
  这回周存仁的书赶上了恢复高考这阵风,原本预计最多印三万册的书,扩印到了十万册。而周存仁这些年累计写出来的书,何止十本。
  当叶青水看到那张汇款单的时候,眼睛都快要黏在上面,移不开了。
  七十年代,有钱是什么概念?
  那就是周存仁现在这样的概念!
  周存仁看到稿费单上……排头大写的千字,感到头昏眼花、差点心肌梗塞了。
  整整四千零三百块。
  和数字打了这么这么多年交道的周存仁,差点不认识“千”这个单位了。
  “这……这么多?”
  四千多块,多吗?
  确实很多,多到叶青水都惊讶。
  但是这些书整整有数百万字,周存仁写了将近十年,数百万字洋洋洒洒地写了十六本,平摊到每一本书、每一个月上,却又不多了。
  如果周存仁还是原来的正式地吃商品粮的老师,每个月工资四五十块不是问题。
  周恪的脸都木了,嘴巴张得大大的。
  十块钱的大团结在他眼里都已经很大额的钱了,上百块就是天文数字,住在医院这么久,他已经很清楚钱的概念。
  这么多钱全都给爷爷治病,肯定够够的。爷爷如果还能活五十年,这些钱也够他治!
  这时候谢庭玉把小箱子递了上来,交给周存仁。
  新印制的书籍仿佛带了温度似的,烫手得让周存仁无法触碰。
  崭新的封面上,每一本都写着周存仁的名字,翻开来看,整整齐齐的铅字一个个符号,都能勾起无尽地回忆。每一页的每一句话,都是周存仁反反复复改了无数次,深深记在心里、熟悉得就像身体的每一个器官、血液、肌肉。
  刚开始写它的时候,他还是意气风发的中年人,那时候周恪还没出生。
  中途工作丢了、去扫厕所了、穷得揭不开锅、也没钱买稿纸了……无数次放下笔,又重新拾起笔。
  写完最后的一句话的时候,是住进医院的一周后,他从来没想过它能出版。
  可是……半年后它被完完整整地印了出来,泛着油墨香味躺在他手里,不再是简陋发黄的牛皮纸、也不是潮了模糊的手稿。
  周存仁抱着他写了十六年的书,悲恸地哭了起来。
  周恪还沉浸在“爷爷有钱治病”的巨大喜悦之中,无法自拔。
  叶青水不忍地撇过了头。
  唯有谢庭玉安慰地拍了拍周存仁的背,“不要忘了拿汇款单和身份证明,去银行取钱。”
  他看着这老的病、小的又太小,还身怀这笔巨款,恐怕不安全。
  谢庭玉一锤定音:“今天就去领了。”
  周存仁点了点头。
  中午的时候,夫妻俩陪着周存仁去把汇款单的钱领了,又存到了银行里。
  揣着怀里厚厚的存折,周存仁的心热乎乎的,整个人的神态都变了,变得精神奕奕、面容洪光焕发。
  周恪拉着爷爷的手:“走,咱去供销社买两斤鸡蛋,爷每天吃一只。”
  周存仁也添了一句:“恪儿也吃一只。”
  叶青水看着这对祖孙俩爽朗带笑的面容,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
  ……
  叶青水和谢庭玉回到乡下,路过遇见周婷婷,叶青水和她打招呼:
  “婷婷,庭玉他奶写信来说首都那边有消息,国家可能要恢复高考了,你快准备准备!”
  周婷婷正赶着牛准备收工,她手里抓着的牛绳蓦然一松,牛哗哗地跑到河岸边吃草。
  她使劲地拽了拽,才回过神来。
  叶青水说了什么?
  恢复高考!
  叶青水并没有把话说得十分死,而是委婉地说:“只是可能而已,消息现在还没确认公布出来,不过听风声也就是这两个月的事情了。快回去准备准备!”
  可能要恢复高考!
  就算这个消息只是“可能”而已,但也足够让周婷婷震惊了。
  她心里涌起一阵狂喜,她有机会上大学了!
  周婷婷知道谢庭玉家里的背景,谢庭玉他奶奶在教育部工作,他奶能乱说话?
  谢庭玉也含蓄地说:“回去好好准备吧。”
  这个消息可不得了,周婷婷仔细地问清楚了谢庭玉她奶怎么说的时候,她跟旋风似地往知青点狂奔。
  连河边放着的牛也不管了。
  叶青水无奈地摇了摇头,她明白这种消息对于读书人来说有多重要。她拔起了插在地上的牛绳,跟男人一起把牛还了回去。
  周婷婷一路狂奔,一路大声地喊:
  “同志们,恢复高考了!国家恢复高考了!咱们可以上大学了!”
  那清澈的声儿在山间荡了一遍又一遍,欢快得仿佛明媚的春天。
  “恢复——恢复——高考啦!”
  “上——大学!”


第083章 
  上大学?
  这三个字儿周婷婷念得最准确,知青点里的知青们听了愣了一愣,但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他们仍旧各干各的。
  有人讨论起来,“周同志这么高兴,她今年被推荐去上大学了?”
  另外一个人嘁了一声,“她怎么可能上大学,这么多年净卡着她的成分,连民众推选都报不上,她哪来的大学读?”
  随着山里荡漾的声音越来越近,周婷婷疯狂奔跑的身影也出现在知青点。
  她推开大门,仰起脖子用尽全身力气喊道:
  “要恢复高考啦!”
  “咱们可以考大学了!”
  她在说什么?
  正往水缸里舀水的人,手上的勺子错愕得掉了。
  正在吃饭的人,忽然喉咙一噎,剧烈地呛住了。
  蹲在灶边烤红薯的人,烫了一手。
  大伙寂静了两秒,热热闹闹的知青点安静得连跟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得见。但很快,人群沸腾了起来:
  “恢复高考?”
  “啥,你再说一遍?”
  “周同志,你刚刚说啥?”
  “婷婷,你是不是被梦魇住了,净说胡话!”
  恢复高考,这句话他们听着每个字都认得,但凑起来怎么听着这么不可思议?
  居然恢复高考了?
  这年头大学生意味着什么?
  被推荐去上大学的工农兵,一毕业就有包分配的工作,进厂子当技术骨干、进单位吃商品粮,熬够资历了还有单位的福利房分配,此后的一生衣食无忧、从此命运改写。
  管你是不是农村户口,上了大学进了单位,统统都是城镇户口了。这年头城镇户口多值钱,每个月发商品粮、按人口分各类票券,子女还能在城里读书识字。可以说这是寒门学子跳出农门的唯一可靠的途径。
  否则每年一个的工农兵名额,怎么会抢得头破血流?
  为了争这么个名额,他们叶家村上百名知青要跟全县的知青竞争,每年红旗公社只推荐五十个知青去念大学,说成是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几十道目光焦灼地落在周婷婷的身上,那眼里带着的炙热的温度仿佛能够从她的身上烧出一个窟窿。
  因为疾跑而涨红了脸的周婷婷,激动得说不顺话。她顺了一会气,才激动地组织语言:
  “从首都那边传来消息,咱们国家可能会恢复高考!”
  “这是谢知青的奶奶写信告诉他的!咱们要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
  这些知青很多是来自五湖四海,只有最近几年的才是从首都来的。那些从首都来的知青,都知道谢知青家里条件背景不错,他奶奶说的话,肯定也有道理!
  “真的吗?”有人不可思议地喃喃。
  “真要变天了!”有的人用力地掐了一把自己。
  “这个消息真不真?”有人问,即便是假消息,也足够让人落泪了。他抹了抹眼角的泪花。
  如果要恢复高考,他们就能公平竞争、堂堂正正去念大学了!
  周婷婷点点头,“现在只是提出了恢复高考的意见……”
  知青们都冷静之后,周婷婷遭来了大部分人的嘲讽。
  “原来只是意见呀,还没有真的恢复,周同志你咋咋呼呼个啥呢!”
  “是啊,弄得咱这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白高兴一场。”
  “嘁,干活干活,别整天净想着这种不着边际的东西。”
  周婷婷握着拳头说:“谢奶奶说,‘八月四号首都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了恢复高考的意见’,说明国家没有忘记咱们这一代年轻人,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恢复高考,我信它!”
  周婷婷咬着牙,说得眼眶微红,热泪盈眶。
  只要有了一点声音,一天天一年年,慢慢累积,总会实现的一天。今年不能恢复,她就等明年、后年、大后年……
  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万一是真的,现在开始的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他们落下了这么多文化知识,不抓紧时间,怎么考得上大学?
  知青点产生了泾渭分明的两拨人,一小撮的人纷纷支持周婷婷说:
  “我也信!”
  “老于,我的高中课本儿呢?”
  “大红,帮俺补习补习吧,俺想考大学!”
  孙玲玉看着这些人,又看看同宿舍赵燕等人,显然她们是不信的,她也不信,不过她问了问:
  “这是叶青水告诉你的?”
  周婷婷点点头。
  孙玲玉立即就信了这个消息,她开始翻起自己的旧书堆,她默默地想:叶青水这么邪乎,这回顺着她来估计是没错的吧?
  *
  首都,军属大院。
  谢庭珏回到谢家后,火速报了高中继续念书。他跟父母表示,他在乡下也有念书,只不过没有念完中学就辍学了。
  温芷华听了眼圈当即红了,她想到小儿子两年前就念完了中学,大儿子却在乡下被耽误了,她拍板说:“珏珏要把学习补上……”
  谢庭珏勾了勾唇。
  穷山沟哪里有让谢庭珏念书的机会,他能念到小学毕业就不错了。学历是谢庭珏的短板,但冒充了弟弟那么多年,他吃过没文化的苦、也尝过高学历的甜。
  只不过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学历却不是他的。
  这一回谢庭珏要亲手把自己的学历补上。
  春天,谢庭珏插入高一年级,盛夏六月,他顺利地拿到了高中毕业证。
  拿到了证书之后,谢庭珏果断地报考了通县政府单位的招聘。
  秋天,谢庭珏凭自己的能力、没有靠家里的关系,顺利通过笔试面试,在统计局里做一名普通的科员。
  这个成绩虽然平平淡淡,不起眼。但在别人看来,一个刚刚从农村找回来的孩子能考进政府单位,已经挺不错了,好歹是吃上了商品粮。
  不过谢家这两兄弟的选择和命运,变成了大院里津津乐道的饭后谈资。
  “谢家有些古怪。养在城里长大的儿子跑去了乡下当农民,另一个当了农民儿子的,千辛万苦回到城里才考了这么个芝麻绿豆点的闲职,也不晓得给他活动。”
  说话的人惋惜地摇摇头,这样最多再过几年,等谢家老爷子退下来之后局势就不一样了。
  最可惜的还是谢家的小儿子,分明那样像模像样的人也不留着,却往乡下跑。
  “这两兄弟也是有意思……”
  另一个人淡淡地道,心里只道谢家眼界短浅。
  知青下乡,那是毕业后没分配到工作的人才去凑热闹的,凭谢家的关系还能找不到好工作?
  谢军听了满脸呵呵了,他倒是想把两个儿子都塞部队里,但是他们听话么?
  好好活动活动给找个好工作,小儿子跑了。
  大儿子压根没瞧得上,人志气大得很,还反过来里里外外管他,弄得谢军浑身都不舒服。
  这时候唯有谢家老两口最淡定。
  谢爷爷面对同僚,只淡淡地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一群老头子里头,讳莫如深的眼神互相传递,暗下决心回去之后要让家里的小辈收敛收敛。
  去乡下支援祖国就丢脸了?抬头往上看,人家领导的孩子还不是乖乖去上山下乡了。哪个人敢说这样的话,支援祖国不对?那不是埋汰别人,那是自己蠢得往枪口上撞!
  谢奶奶性子烈,谁敢在她面前埋汰孙子,她能喷人一脸。
  “庭珏是个孝顺的孩子,他心里有主见,我们不干涉他;庭玉去乡下咋了?有能耐的人去了乡下也一样有出息,少看门缝里看人,老把人看扁。”
  她的话糙,骂起人来干脆利落。
  被谢奶奶骂的人也不在意,心里只连忙摇摇头:谢家这一辈不行。
  拿不出手,也不能看。
  被骂的人也不顶回去,乖乖闭嘴。心里只想:谢家小儿子去了乡下、也讨了个乡下媳妇,以后生了孩子也是在乡下长大,这一根算是废掉了。
  大儿子倒是还能看看,但拿到大院里跟同龄人比比,那是几乎平凡得翻不出水花。
  谢奶奶能看不出这些人的心思?她淡定地写了封信给乡下的孙子。
  信里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内容大致是:“庭玉,恢复高考的消息是真的,你给好好考试!往死里考!”
  千里迢迢之外,已经搭建好沼气池的谢庭玉,拆开奶奶这封信的时候,几乎哑然失笑。
  那信里的字锋利得笔力劲挺,力透纸背,隔着几页子仿佛能够感受到老太太传来的愤怒。
  叶青水看完了来信,也点点头十分赞同。
  她可不能眼看着上辈子这个能考状元的料子,这辈子只考了个普通本科。虽然她也相信他的实力,但目前看来他每天花在“沼气”上的时间,比复习还多。
  她拉着谢庭玉的手,“咱们去看看书吧,还是奶奶有先见之明,给咱寄了两套辅导书。”
  一套留给了周存仁做留念,一套留给他们夫妻俩自己看,充裕得很。
  数理化物四门共八本辅导书,这种小地方要想凑齐了,还挺困难的。
  谢庭玉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会被媳妇催促着学习,这跟去年的情景仿佛调换了个位似的。他有些哭笑不得。
  叶青水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再过一会就接近上工的时间了,但她动作利索又快速地把书找出来,兴冲冲地打开捧到他的面前。
  那双滢滢闪动的眼眸盛满了灵动和热切,她连忙说:“玉哥趁着上工前,快抓紧时间看看。看完两页再去干活。”
  谢庭玉忍不住想笑。
  他拿过了书,翻了翻,淡定地说:“只看两页吗?要求会不会太低了,嗯……”
  他抓紧时间亲了她一口,“这回可以看十页了。”


第084章 
  虽然恢复高考这个消息并没有落实,但叶青水夫妻俩从谢奶奶那里知道今年可能恢复高考后,也明显地抓紧了时间复习。
  谢庭玉每天都密切地关注着首都传来的新闻。
  同时,谢庭玉也着手准备起沼气照明、取暖的研究了。
  他跟村委说明了自己意图,村里的干部弄明白沼气是什么玩意儿之后都很震惊。
  就靠这玩意儿,他们就能像城里人那样用上电灯?甚至还不用烧柴火?
  城里人虽然不用烧柴火,但是每个月买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这样的好处,城里人咋不用它?
  “谢知青,你说的这个‘早气’真那么灵?”村委会主任操着一口浓浓的地方话问他。
  谢庭玉点头。
  他早有准备地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报纸,他说:“用沼气照明、取暖,其实并不是没有先例。在一些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地方,早已经用上了。”
  村里的几个干部们听完了,面面相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